同族的大歌,土族的什么?

作者&投稿:裔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青海特有名族土族有什么歌曲?~

土族歌曲中比较著名的有《祁家延西》,《唐德格玛》,《拉隆老》还有《拉隆老》

拉仁布与且门索

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广袤的河湟大地上生活着勤劳勇敢的土族儿女。土族妇女爱穿五彩花袖衫,因此土族也被称作“彩虹部落”。 “希尼·挪希吉”为土语,意为“过新年”。过新年是土族最隆重的节日,持续时间很长,一般从腊八一直延续到来年的二月二。

土族的腊八习俗比较独特,颇具民族色彩。这天凌晨,家家户户要到河滩上背回几块冰,立在果树或粪堆上,然后抱一堆麦草分别在地里、粪堆上和果树底下燃烧。早上吃麦仁饭,先供佛,后食用,将麦仁饭抛撒到田里,还将麦仁涂在各类果树上,用木棍敲打树身,问道:“结不结果子?”旁边另一个人回答:“结—结—结!”
过去,早饭后,孩子们要到野外祭祀山神和巴蜡爷(指专管蠕虫类的神)。他们从各家各户收取青油、面粉、香表、柴禾,自己起灶炸小油饼,大家分享,并将剩余的油、面等做一锅油面疙瘩饭,舀一碗用树枝向周围泼撒一遍,口里祷告道“给天泼撒,给地泼撒,保佑挡羊娃平平安安。给山神泼撒,狼的眼睛里麻撒撒;给巴蜡泼撒,害虫不伤人畜和庄稼”。然后分吃油面疙瘩,烧香叩拜后回家。腊八节的这一习俗,是农耕社会意识的缩影,人们依靠大自然风调雨顺获得丰收,因而借以各种形式来寄托美好愿望。过了腊八后,土族人就要开始操办过年的年货和儿女婚事,直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从冬至到腊八仍是土族娶媳嫁女的良辰吉日。土族人每年都要喂一头年猪,一般是腊八过后就开始宰年猪,请吃年猪肉了。宰年猪时,除了煮大块肥肉外,猪肠里灌上油面、炒面、豌豆面及猪血,满满煮上一锅,把家伍(指亲房当家)请来欢聚一堂。从冬至到腊八,几乎每天都有人请喝酩酼酒,请吃年猪肉。
▲巧手的土族妇女制作包子(图/保广元)
土族不过小年,但跟汉族一样祭灶神,土族叫“送灶神”。土族送灶神的日子一般是在腊月二十四。据说是因为某一个先人很穷,没能够在腊月二十三日同大家一起送灶,所以延迟到二十四日。
土族的灶神外形与汉族不同,是在厨房正中的墙上用石灰点上一圈白点,中间贴上黄表,象征灶神。送灶时供白面饼子和用麦草秆编的草马、豌豆、青油灯等,祷告完后把墙上的白点铲掉,将草马烧掉,就表示灶神已上天走了,腊月三十,重新点上白点,表示灶神又回来了。
民和土族的灶神是女性,叫做“灶爷妮妮”(即灶爷奶奶),是在厨房东北角墙上用黄泥、白石灰涂一个圆圈,圆内贴有一张黄纸,上写“东厨司命灶君娘娘之神位”或“东厨司命之神位”,黄纸下绘有两匹灶马,还放着一块供板,用来点灯和供馍。过去祭灶时,要供菱形网纹的灶饼、糖瓜儿(用小米做的饴糖)、豌豆、麦草、油灯和香,祷告“见了玉帝进好言,下界多带吉祥保平安”。如今图方便,就供“普适佐”(土族传统油炸食品)、水果、豌豆、梳子、油灯等,而且除了家里有六七十岁的老人,一般人家已不再举行送灶爷仪式了。
大年三十,人们要自觉归还平时借用的家具和其他物件,打扫房屋和庭院,在神龛前摆放供品,献酥盘(嵌有红枣的大馒头),在大门和房门上贴对联、钱马。按传统习俗,这时除主人邀请外,一般人不得串门。傍晚,人们会到祖坟上坟烧纸,晚上吃长面条,意为长寿。
之后,全家人讲故事,猜谜语,饮酒唱歌,吃猪头肉,通宵不睡觉。互助土族认为三十晚上睡着了魔鬼会来秤身子,会让人倒霉一年或得病。这一晚不能吵架,否则家中不吉祥。如今,土族人受汉族影响,年夜饭也吃饺子,三十晚上也看春晚。
土族的春节娱乐活动丰富多彩,且有地区差异。过去,在互助地区,男女老少集中在宽敞的巷子或麦场上,踢毽子,打秋千,打毛蛋,妇女们常在场上拉成圈子唱歌跳舞,叫做“道拉”,其实就是跳安昭舞。土族妇女打秋千的技术十分高超。现在,互助土族过春节主要跳安昭、转轮子秋。
▲土族爱转轮子秋(图/保广元)
民和土族春节期间则看喇嘛纳顿、耍“阳廓”。喇嘛纳顿于正月初五和初六日在朱家寺、文家寺举行,届时,喇嘛们有跳舞活动,表演的主要节目有《法王舞》《察汗考考儿》《阿杂拉》《多楚》《巴吾巴莫》《乌鸦护法舞》等。
▲喇嘛纳顿中的华旦护法神(图/胡芳)
“阳廓”是秧歌两字的变音,其实是土族社火,春节期间,民和三川地区的大多数土族村庄要轮流跳“阳廓”。各村“阳廓”队由“阿海”(即灯官老爷)、旗牌、仲良(即八大光棍)、拉花姐、交子关、妖婆子、锣鼓手、小阿海等人员组成,参与表演人员均为男性。
土族阳廓的角色和节目与汉族社火基本相似,也有白场和夜场。白场是先敲锣打鼓到村庙进香,然后走街穿巷,到打麦场表演,边跳边唱民间小调。跳夜场时,先耍龙灯、走旱船、唱灶火小调,然后在戏台表演《张良耍赌》《彦贵卖水》《牧童放牛》《小姑贤》《八大光棍》等民间小戏。如今,朱家寺和文家寺的喇嘛纳顿仍每年举行,但土族“阳廓”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就已逐渐停办,昔日“锣鼓喧天闹新春”的气象已不复现。
▲喇嘛那顿的伴奏乐队(图/胡芳)
正月十五日,民和三川地区中川乡民主沟和鲍家村要举行“来宝”傩祭活动。民主沟表演“来宝”的是一老一少,头戴面具,反穿羊皮袄,腰束彩绸。他们先和村民们一同到村庙祭祀村落保护神九天圣母娘娘和摩竭龙王,随后上村里的藏传佛教寺院元通宝佛寺拜年,向佛祖献舞,然后到各个僧舍和村里各家举行纳吉仪式。
相比民主沟“来宝”而言,鲍家“来宝”表演人数较多,有十几个,主要角色有“来宝”爷爷、奶奶、儿子、儿媳、孙子、孙媳、重孙及畜群等,还有两个牧羊人“扎西”和“索南”及数十名敲锣打鼓、摇旗呐喊的青年人,他们先到鲍家庙上香祭神,在庙前的农田里举行春耕仪式,然后走街串巷,逐户拜年,驱邪纳吉。
本期内容来源于即将出版的中华民族文化大系之《高原彩虹——土族》。

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广袤的河湟大地上生活着勤劳勇敢的土族儿女。土族妇女爱穿五彩花袖衫,因此土族也被称作“彩虹部落”。 “希尼·挪希吉”为土语,意为“过新年”。过新年是土族最隆重的节日,持续时间很长,一般从腊八一直延续到来年的二月二。

土族的腊八习俗比较独特,颇具民族色彩。这天凌晨,家家户户要到河滩上背回几块冰,立在果树或粪堆上,然后抱一堆麦草分别在地里、粪堆上和果树底下燃烧。早上吃麦仁饭,先供佛,后食用,将麦仁饭抛撒到田里,还将麦仁涂在各类果树上,用木棍敲打树身,问道:“结不结果子?”旁边另一个人回答:“结—结—结!”
过去,早饭后,孩子们要到野外祭祀山神和巴蜡爷(指专管蠕虫类的神)。他们从各家各户收取青油、面粉、香表、柴禾,自己起灶炸小油饼,大家分享,并将剩余的油、面等做一锅油面疙瘩饭,舀一碗用树枝向周围泼撒一遍,口里祷告道“给天泼撒,给地泼撒,保佑挡羊娃平平安安。给山神泼撒,狼的眼睛里麻撒撒;给巴蜡泼撒,害虫不伤人畜和庄稼”。然后分吃油面疙瘩,烧香叩拜后回家。腊八节的这一习俗,是农耕社会意识的缩影,人们依靠大自然风调雨顺获得丰收,因而借以各种形式来寄托美好愿望。过了腊八后,土族人就要开始操办过年的年货和儿女婚事,直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从冬至到腊八仍是土族娶媳嫁女的良辰吉日。土族人每年都要喂一头年猪,一般是腊八过后就开始宰年猪,请吃年猪肉了。宰年猪时,除了煮大块肥肉外,猪肠里灌上油面、炒面、豌豆面及猪血,满满煮上一锅,把家伍(指亲房当家)请来欢聚一堂。从冬至到腊八,几乎每天都有人请喝酩酼酒,请吃年猪肉。
▲巧手的土族妇女制作包子(图/保广元)
土族不过小年,但跟汉族一样祭灶神,土族叫“送灶神”。土族送灶神的日子一般是在腊月二十四。据说是因为某一个先人很穷,没能够在腊月二十三日同大家一起送灶,所以延迟到二十四日。
土族的灶神外形与汉族不同,是在厨房正中的墙上用石灰点上一圈白点,中间贴上黄表,象征灶神。送灶时供白面饼子和用麦草秆编的草马、豌豆、青油灯等,祷告完后把墙上的白点铲掉,将草马烧掉,就表示灶神已上天走了,腊月三十,重新点上白点,表示灶神又回来了。
民和土族的灶神是女性,叫做“灶爷妮妮”(即灶爷奶奶),是在厨房东北角墙上用黄泥、白石灰涂一个圆圈,圆内贴有一张黄纸,上写“东厨司命灶君娘娘之神位”或“东厨司命之神位”,黄纸下绘有两匹灶马,还放着一块供板,用来点灯和供馍。过去祭灶时,要供菱形网纹的灶饼、糖瓜儿(用小米做的饴糖)、豌豆、麦草、油灯和香,祷告“见了玉帝进好言,下界多带吉祥保平安”。如今图方便,就供“普适佐”(土族传统油炸食品)、水果、豌豆、梳子、油灯等,而且除了家里有六七十岁的老人,一般人家已不再举行送灶爷仪式了。
大年三十,人们要自觉归还平时借用的家具和其他物件,打扫房屋和庭院,在神龛前摆放供品,献酥盘(嵌有红枣的大馒头),在大门和房门上贴对联、钱马。按传统习俗,这时除主人邀请外,一般人不得串门。傍晚,人们会到祖坟上坟烧纸,晚上吃长面条,意为长寿。
之后,全家人讲故事,猜谜语,饮酒唱歌,吃猪头肉,通宵不睡觉。互助土族认为三十晚上睡着了魔鬼会来秤身子,会让人倒霉一年或得病。这一晚不能吵架,否则家中不吉祥。如今,土族人受汉族影响,年夜饭也吃饺子,三十晚上也看春晚。
土族的春节娱乐活动丰富多彩,且有地区差异。过去,在互助地区,男女老少集中在宽敞的巷子或麦场上,踢毽子,打秋千,打毛蛋,妇女们常在场上拉成圈子唱歌跳舞,叫做“道拉”,其实就是跳安昭舞。土族妇女打秋千的技术十分高超。现在,互助土族过春节主要跳安昭、转轮子秋。
▲土族爱转轮子秋(图/保广元)
民和土族春节期间则看喇嘛纳顿、耍“阳廓”。喇嘛纳顿于正月初五和初六日在朱家寺、文家寺举行,届时,喇嘛们有跳舞活动,表演的主要节目有《法王舞》《察汗考考儿》《阿杂拉》《多楚》《巴吾巴莫》《乌鸦护法舞》等。
▲喇嘛纳顿中的华旦护法神(图/胡芳)
“阳廓”是秧歌两字的变音,其实是土族社火,春节期间,民和三川地区的大多数土族村庄要轮流跳“阳廓”。各村“阳廓”队由“阿海”(即灯官老爷)、旗牌、仲良(即八大光棍)、拉花姐、交子关、妖婆子、锣鼓手、小阿海等人员组成,参与表演人员均为男性。
土族阳廓的角色和节目与汉族社火基本相似,也有白场和夜场。白场是先敲锣打鼓到村庙进香,然后走街穿巷,到打麦场表演,边跳边唱民间小调。跳夜场时,先耍龙灯、走旱船、唱灶火小调,然后在戏台表演《张良耍赌》《彦贵卖水》《牧童放牛》《小姑贤》《八大光棍》等民间小戏。如今,朱家寺和文家寺的喇嘛纳顿仍每年举行,但土族“阳廓”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就已逐渐停办,昔日“锣鼓喧天闹新春”的气象已不复现。
▲喇嘛那顿的伴奏乐队(图/胡芳)
正月十五日,民和三川地区中川乡民主沟和鲍家村要举行“来宝”傩祭活动。民主沟表演“来宝”的是一老一少,头戴面具,反穿羊皮袄,腰束彩绸。他们先和村民们一同到村庙祭祀村落保护神九天圣母娘娘和摩竭龙王,随后上村里的藏传佛教寺院元通宝佛寺拜年,向佛祖献舞,然后到各个僧舍和村里各家举行纳吉仪式。
相比民主沟“来宝”而言,鲍家“来宝”表演人数较多,有十几个,主要角色有“来宝”爷爷、奶奶、儿子、儿媳、孙子、孙媳、重孙及畜群等,还有两个牧羊人“扎西”和“索南”及数十名敲锣打鼓、摇旗呐喊的青年人,他们先到鲍家庙上香祭神,在庙前的农田里举行春耕仪式,然后走街串巷,逐户拜年,驱邪纳吉。
本期内容来源于即将出版的中华民族文化大系之《高原彩虹——土族》。


中国56个民族各有什么特点
鄂温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特别是对自己的长辈和亲戚必须在初一那天去磕头拜年。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个较大的房子里尽情地快乐,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这个娱乐晚会,由妇女们先开始跳或唱,接着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来。达斡尔族——正月初一,天亮起来,妇女准备早餐,男人烧香拜天拜...

?土族和土家族一样吗 土族是什么民族
土族和土家族尽管名称相似,但实际上属于两个截然不同的民族。土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承,分布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如新疆、甘肃和青海等地。其族源存在多种说法,有的认为源自土吐谷浑,有的则认为与藏族或蒙古族有关。土族人口相对较少,大约29万人,是少数民族中人口规模较小的一支。在文化...

土族的节日
晒佛节,青海互助土族的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届时,佑宁寺的喇嘛们将香巴大佛像由大经堂檐前直...4、跳神会是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东瀛姚马庄一带土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 三月初三举行。 5、佑宁寺法会

土族的活动是什么样的
土族人民能歌善舞,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艺术。民间文学全为口头传诵,其中大都可以演唱的叙事诗《拉仁布与且门索》已搬上舞台。土族高级喇嘛、僧侣也著书立说。由土族活佛所著的《宗教流派镜史》一书,曾被译成英、德文流传国内外。代表着土、藏两族文化交流频繁。歌曲种类繁多,有“安昭”、“花儿...

《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什么民族歌?属于民族体裁中的哪一种?
是生活在这里的回、汉、东乡、土、撒拉和保安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山歌形式。花儿的曲调当地人称做“令”,如“河州令”、“土族令”、“尕马儿令”和“脚户令”等。《上去高山望平川》的曲调是“河州令”。河州即今之甘肃临夏,素有“花儿之乡”之称。“河州令”是花儿中流行广、影响大、...

五十六个民族有哪些?求全部...还有《爱我中华》的简介和作词演奏的简...
是90年代初乔羽和徐沛东为在广西举行的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开幕式大型文艺表演而创作的主题曲。当年由韦唯在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开幕式上演唱之后,从此由南宁唱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而多年之后由宋祖英翻唱并且拍摄成MTV,一直传唱至今并且由此奠定了宋祖英民族歌曲界的大姐大地位。

我国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4,满族:满族人很早就信奉萨满教,每逢祭祖、祭天,要由萨满戴上神帽,穿上裙子,系上腰铃,击鼓起舞,边祷边跳。满族人重礼节,有一个时期,小辈对老辈是三天一小礼,五天一大礼;三天见长辈要请安,五天见长辈要“打千”。5,.布依族:男子大多穿多襟短衣或长衫,包蓝色或白底蓝方格头巾。

鲜卑族在历史上叱咤一时,他们的发源地究竟是哪里?
战国后期,匈奴和东胡争霸,前206年,匈奴冒顿打败东胡。东胡余部分为两支,一支逃到乌桓山,称为乌桓族;一支逃到鲜卑山,成为鲜卑族。通过流传于青海省民和土族回族自治县三川土族地区的古歌《鲜卑山之歌》考察,歌中的鲜卑人鼻子嗅的是“五谷的味道”,嘴里嚼的是“十二样的五谷”,却没有狩猎、...

猎神歌是怒族人民的一种口传文化
从总体来看,《猎神歌》结构完整严谨,内容极其丰富,语言简洁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它以不拘一格的诗歌生动活泼地反映出古代怒族人民的狩猎生活全貌。您可能还会喜欢:极具特色的土族房屋建筑 塔吉克族鲜明特点的服饰:高原彩虹 壮族的宗教文化,壮族信什么?畲族四大姓,畲族姓氏文化 ...

民歌有什么作用?
例如彝族接生婆所唱的《秧子歌》,广西壮族男子18岁成年时所唱的《十八岁之歌》,蒙古族、普米族的婚礼歌曲,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土族、傣族、侗族、彝族、哈尼族、土家族、汉族的《伴嫁歌》(或‌“哭嫁歌”),壮族、苗族、普米族的丧葬歌曲等等。3、祭祀与驱邪:在一些民族中,民歌常用于...

太湖县13631155542: 青海土族有什么结婚习俗? -
徭沾康立: 土族婚俗别具一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土族原则上只是同族之间通婚,但实际上,土族和藏族、蒙古、汉等民族通婚的也不少.土族历来禁止同曾祖的兄弟姐妹之间结婚,就是相隔几代也仍然禁止.土族的婚恋习俗大致要经过请媒、定亲、...

太湖县13631155542: 青海特有名族土族有什么歌曲? -
徭沾康立: 土族歌曲中比较著名的有《祁家延西》,《唐德格玛》,《拉隆老》还有《拉隆老》

太湖县13631155542: 同一族的元素什么相同?从上到下什么依次递增? -
徭沾康立: 同一族的元素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 在同一族中,元素的金属性从上到下递增,非金属性从上到下递减;

太湖县13631155542: 为什么同族元素电负性从上至下递减?需要详细的解释.谢谢 -
徭沾康立: 同族元素从上到下半径逐渐增大,核对电子的吸引能力越来越弱,电负性越来越小.

太湖县13631155542: 已知砷是氮的同族元素,比氮原子多2个电子层,砷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 -
徭沾康立: 砷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第四周期,ⅤA族.

太湖县13631155542: 同族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相同吗? -
徭沾康立: 原子得失电子的能力的大小,即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对价电子的作用力或对电子的吸引力,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和电子层数有关.电子层数越多,最外层电子数为越少,就越易失电子.如:铯 电子层数越少,最外层电子数为越多,就越易得电子.如:氟 对于容易失去电子的某族元素来说,如IA及IIA组元素,同一主族(纵向)原子半径从上到下依次增大.原因: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越多,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束缚能力越弱,越容易失去电子.

太湖县13631155542: 朝花夕拾 分章节概括100字左右 不要读后感,中心思想 !!!只要每一章的概括 -
徭沾康立: 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

太湖县13631155542: 需要有关西北民歌的资料! -
徭沾康立: 青海高原统称西北高原,能让你感觉到心灵深处的震撼的、宁夏、和甘肃.西北民歌是中国民歌的脊梁,能让你闻声落泪.太行山以西山西高原、血脉贲张的、凄然、内蒙古的爬山调,那就是西北民歌:苍茫民歌中最有特色的是西北民歌、陕北的信天游、青海的“花儿”..区别于当前歌坛孱弱无力、浮泛绮靡的流行风气、黄土高原.西北山歌是指流行于此一地区的山歌体裁,是中国民歌之魂.、烂席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晋西北的山曲.音乐特性

太湖县13631155542: 少数民族的节日,风俗习惯,民歌及旅游景点 -
徭沾康立: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县,其余散居在乐部、门源和甘肃天祝等地.土族自称“蒙古勒”或“蒙古尔孔”(意为蒙古人),旧称“青海土人”,藏族称之为“霍尔”.土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尤其精于养羊. “七日会”...

太湖县13631155542: 青海的土族民俗风情 -
徭沾康立: 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一个淳朴勤劳而又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主要居住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境内和青海东部地区的民和、乐都、大通、湟源、同仁县,以及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和永登县等地. 土族民间盛行各种曲调优美的民歌,情节动人的口...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