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是怎样的人物?有什么突出成就?

作者&投稿:军空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王羲之的艺术有哪些成就?~

  王羲之登上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第一座高峰。公元303年,王羲之出生于西晋末年的琅琊临沂县(今临沂市)的一个名门望族。王氏家族是当时“王、谢、郗、庚”四大家族中的第一大族,其家庭地位显赫,世代为官。王氏家族名人辈出,堪称代代书香和“书法世家”。王羲之5岁随家族过江入住建邺(今南京),不久父亲失踪。年幼的羲之虽身在名门大族,却“不蒙过庭之训,母兄鞠育,得渐庶风”。7岁随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书,并结识了众多文化名人,博览了秦汉以来的名贴,学习前辈书法大家的书法艺术。他极擅长楷书、行书和草书。他以天才艺术家的勇气和博大胸怀,“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博采秦汉以来篆、隶、楷、行、草等诸体之长,融于自己的书体之中。详察古今,精研书理,“总百家之功,极众体之妙”,成功地把楷书和草书结合起来,把书法的实用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创新了刚劲中正,妍美流变的新书体,达到了书法美的极限。王羲之的楷书虽多为小楷,但放大数倍,结构不散,神采不变,可见下笔准确、稳健,达到了“非以目使,而以神运”的境界。


  书圣王羲之(临沂人民广场王羲之雕像)

  王羲之树立了行书发展中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王体”书法,行草最为强项。在完成汉字书体演变,真、行、草三体俱备的魏晋时代,王羲之的主要成就和贡献还是表现在行书和草书上。他的行书开宗立派,在行书的定型、美化和完善的发展过程中,承上启下,揭开了新的一页。他所创造的“若断若连、如斜反正”的新体,开一代新风。婉丽多姿、道法自然,风流潇洒,是典型的魏晋风度,为行书的创作树立了美的典范。其代表作有《兰亭序》、《平安帖》、《姨母帖》、《孔侍帖》、《快雪时晴帖》、《得示帖》等,均被后人称之为“神品”。他的出现,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王羲之的书法创造,受到了极高的赞誉。梁武帝萧衍说:“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李嗣真赞他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乃“草之圣也”。唐太宗李世民对王羲之推崇备至。据张彦远《法书要录》所载,太宗皇帝所收的羲之真迹有三千六百纸。唐太宗还亲自为王羲之撰写传论。正是由于王羲之的书法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又得到了帝王的尊崇,所以在东晋至唐初的几百年的时间里,可以算“二王”统治的时代。人们崇尚羲之,并极力效法,可算是盛极一时。特别是震古烁今的《兰亭序》被视为行书的圭臬和“天下第一行书”,是书家必学之帖。它那遒美劲健的笔姿,疏朗雅静的字态,从容平和的气息令人望尘莫及。唐太宗对《兰亭序》真迹爱不释手,极为推崇,并被陪葬昭陵。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写诗称赞道:“翰墨风流冠古今,鹅池谁不赏山阴。此书已向昭陵朽,刻石犹能抵万金。”我们今天有幸看到的《兰亭序》诸帖,仅是初唐褚遂良、欧阳询、虞世南、冯承素等几位大家的临摹本。王羲之的草书艺术价值也相当之高,它是在继承和扬弃章草与张芝草书变革过程中而生成的。遒美劲健、线条流畅、沉着痛快,气象万千,所谓“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

  王羲之是一位伟大的书法革新家。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是我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代,所以他的书学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在自述学书经过时说:“余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羲之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这段自述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说明他在学书时走过一段弯路;二是说明他对蒙师卫夫人不满。何以如此呢?卫夫人家学渊源,又传钟繇之法,是当时著名的女书家。王羲之初学于她,且“将谓大能”。这只能说明王羲之当时见识太少,年幼无知。然而,卫夫人那种“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的姿媚书风,并非王羲之的艺术追求。所以,当他看到秦汉人之古迹后便欲改学,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眼界的开拓,大大增强了王羲之美的识别能力,他的审美理想远不是卫氏所能满足的,所以他才发生“徒费年月”的感慨。这是他书学道路上一个大的转折点。这个转折,正是王羲之大胆革新精神的体现。让前人为自己的创造服务是羲之书学的落脚点。在革新创造精神的指导下,他不是单纯地模仿别人,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而是汲取前人的养分去丰富自我的艺术创造,并表现出惊人的创造才能。正如张怀�《书断》所论:“然剖析张公之草,而浓纤折衷,乃愧其精熟;损益钟君之隶,虽运用增华,而古雅不逮。至精研体势,则无所不工。”由此可见,羲之学钟(繇)张(芝),用剖析、增损和精研体势的方法,完全是从新的创造出发,这和盘泥于前人脚下,以模古为能事的庸俗之辈,是多么鲜明的对照。在王羲之以前,汉字书体上承汉魏,已开启今体草、行、楷书的体式,但以钟繇、张芝为代表的书体,尚未脱尽隶意,稚拙古朴。王羲之则顺应书体发展的趋势,引入时代审美意趣,在精研钟、张书体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改革。楷书变横向取式为纵向取式,端庄匀整。行书脱离隶意,欹侧取妍,遒媚紧敛,势巧行密。笔法上中锋侧锋互用,运笔迅疾,便于书写,加强了书体的艺术性和实用性。草书则改章草和作书缓慢、多波挑、笔势不连贯为今草的运笔自由、笔势连贯、减省笔画而不失字形。王羲之不仅完成了汉字书体的定型,而且完成了中国书法艺术变质为妍的重大转变。为丰富自我的艺术创造,王羲之还广泛地从汉魏以来群众的书法作品中汲取有益的养分,把散见于前代和当世的书法作品中的创作性因素集中起来,经过提纯、总结和艺术加工,融合统一在自己新的艺术创造之中,足见他非常善于学习。我们从现在所能见到的汉晋竹木简和帛书中,就可见到和羲之行草书代表作相近的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讲,王羲之又是一个群众书法创造的集大成者。正是由于王羲之能够把从博览所得的秦汉篆隶种种笔法巧妙地融入行草书中去,博览约取,兼撮众法,所以才形成他那个年代的最佳体势,为后代开辟了行书艺术的新天地,达到“贵越神品,古今莫二”(羊欣《笔阵图》)的高度。这正是王羲之书法倍受推崇,被人誉为“书圣”的缘由。

  王羲之书法反映了魏晋时代的审美追求。书法艺术风格的形成,取决于自身的审美意识,而审美观念的建立,又直接受到时代风貌的影响和制约。王羲之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在这一时期,新的审美观念和标准的在文人个性自觉的基础上得以确立,古拙浑朴之美向妍丽飘逸转换,各种艺术形式在要求表现自我情志的同时,开始追求形式的妍美。文学、书法、绘画等各个领域的一大批极富天才、敢于创新的文学家、艺术家,冲破传统的樊篱,以“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的气概,建立了新的体式法度,开拓出文学艺术的新境界。王羲之是书法领域中最杰出的代表。他自觉地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和时代的审美艺术,大胆突破了自秦汉以来千余年间的肃穆、庄严、整齐、古拙书风的笼罩,创造了富有神采的“王体”。王羲之是出身于这个时代的名门望族的贵公子,其祖、父辈都是晋史上有名望的贵族和名家。处在讲究门伐的时代,又是政治上当权的贵族子弟,王羲之的审美理想受到时代的制约是毫无疑问的。那个时代的“以形写神”,“墨韵生动”的美学理论和艺术原则,也必然浸透在他的艺术创造之中,这种情况在他的书法代表作《兰亭序》中已经得到了证实,王羲之受道家思想的薰染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他的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激不厉、不动生色、笔笔有所交待、节奏平和的用笔以及安详潇洒、从容自然的体态,正是反映了道家那种内在的、本质的和精神的美的主观追求。

  王羲之的书法对古今中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临摹王羲之的名作或师其笔意自成一家的书法名家有陈隋智永,唐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孙过庭、怀素、张旭,五代杨凝式,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赵孟�、鲜于枢、柯九思、明祝允明、文征明、董其昌、黄道周、王铎,清刘墉等。清中叶后,包世臣、康有为提倡北碑,一时北碑南贴抗衡于世。但习碑者亦尊崇王羲之包括王献之在内的“二王”书法。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不仅在国内,而且在海外也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崇拜。日本、韩国及东南亚书家对王羲之一直是顶礼膜拜,奉若神灵。自唐时起,王羲之书法作品随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频繁而东渡日本,就对日本书体书风产生了深刻影响,从而有力地促进和推动了日本乃至亚洲书道的发展。至今仍被视若珍宝,研究学习者不绝,而且有相当多的人是写“王书”的高手或研究家。

王羲之生在东晋时期,和当时名声最大的贵族王导来自一个家族,父亲王旷也在晋朝做官。王羲之从小就很聪明,家里的人对他的希望很大,指望他长大后做官,为家族争光。
王羲之的父亲王旷在当时也是个有名气的书法家,他想把儿子培养成超过自己的大书法家,便给他请了一个老师,就是在当时很有名气的女书法家卫铄,又称卫夫人。
据说,卫夫人的书法是学习汉朝蔡邕和魏国太傅钟繇的,在成就上还超过了前人,卫夫人和王羲之家有亲戚关系(据考证,卫夫人是王羲之的姨母,王羲之有一幅字叫《姨母帖》就是为卫夫人而写的)。所以,卫夫人教王羲之写字时,教得比较认真。
有一天,王羲之在父亲的枕头下发现了一本专门讲书法道理的《笔法》,便偷来阅读,还照着上面讲的道理写字。当时,社会风气很重视书法和绘画,有关这方面的书籍很受欢迎,而《笔法》又是前人留下来的珍品,轻易不给人看,加上当时王羲之才12岁,所以他父亲不愿让他过早地学习此书。等到发现王羲之已经在偷着读《笔法》时,父亲对他说:“等你长大了再读吧。”可王羲之的母亲却说:“等他长大了,说不定就来不及了,他既然想学,就让他学吧!”
从此后,王羲之的书法技艺大大长进,已经完全不像一个孩子写的字了。卫夫人看到了这个情况,激动地说:“他一定已经读过《笔法》了,最近的字写得这么老成,将来成就和名气一定没人能比得上,我恐怕要远远地落在他的后面了!”
王羲之成年以后,在朝廷里做了官,交往的都是上层人士,他的书法更加广为人知,名气越来越大,大家都想求他写一幅字,可他一般情况下不给别人写。有一次,他到一个学生家去,看到学生家一张桌子很光滑,木质也好,他拿过笔就在桌上写了几行字,这个学生看到王羲之写了字,高兴得无法形容。可是有一天学生出门去了,他父亲来给他收拾东西,看到崭新的桌子上写了黑字,觉得不好看,便想把字擦掉,使尽力气也擦不掉,干脆拿刀来刮,刮掉一层,不行,还有字,又刮一层,一直刮了三分厚才把字刮去,学生回家后,后悔不迭。
还有一次,王羲之看到一个老太太在卖纸做的扇子,没什么人来买,王羲之向老太太把扇子要过来,在上面写了几个字,交代老太太说:“你只要喊‘快来买王羲之写字的扇子!’就行了。”老太太照着一喊,果然一下就卖完了全部纸扇。
王羲之还有一个习惯,就是特别喜欢大白鹅。他模仿鹅在水里游戏的各种姿态写字,从中体会很深,便养了许多大白鹅,专门用来欣赏。山阴(今浙江绍兴)地方有一个老道士,想请王羲之抄写一部老子的《道德经》,但又怕他不愿意写,打听到王羲之喜欢白鹅的消息,便养了一大群品种很好的鹅,道士还故意让人告诉王羲之:某某地方有一群白鹅,很好看。王羲之听说后,立即跑去看,果然见一群大白鹅正在山林中一个池塘里游水,青翠的山、碧绿的树的影子映在澄清的池水里,白鹅在水面上忘情地追逐。这美妙的景色和美丽的白鹅把王羲之看得发了呆,他便打听鹅的主人是谁,道士恰好在这时候出现,说这群鹅是自己的,王羲之问他肯不肯卖,道士说:“只要你愿意要,我全部奉送,不过有个条件,请你为我们抄一部《道德经》。”王羲之满口答应下来,王羲之写字换鹅的故事就这么流传了下来。
353年,是东晋穆帝的永和九年,上层贵族名人40来人在兰亭(今浙江绍兴西南)集会,喝酒作诗,非常愉快,大家提议把各人写的诗汇集起来,编成一个集子,叫作《兰亭集》,一致推荐王羲之为这部诗集作个序言,并把这个序言写下来。王羲之也不推辞,写下了《兰亭集序》。这个序被保留下来,到唐朝时,唐太宗李世民让人模仿王羲之笔迹原样,把《兰亭集序》抄了几份,后来,王羲之写的原本不知流到哪里去了,唐朝临摹下来的字帖一直流传到今天。《兰亭集序》被中国历代书法家所珍爱,有人称它为“中国第一帖”。
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书法家,现在人们谈论书法家的时候,常把“二王”并提,“二王”就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俩。
兰亭集序

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王羲之七岁那年,拜女书法家卫铄为师学习书法。王羲之临摹卫书一直到十二岁,虽已不错,但自己却总是觉得不满意。因常听老师讲历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使他对东汉「草圣」张芝的书法产生了钦羡之情,并决心以张芝的「临池」故事来激励自己。

为了练好书法,他每到一个地方,总是跋山涉水四下钤拓历代碑刻,积累了大量的书法资料。他在书房内,院子里,大门边甚至厕所的外面,都摆着凳子,安放好笔,墨,纸,砚,每想到一个结构好的字,就马上写到纸上。他在练字保�帜�伎嗨迹�灾练锨尥�场?br>
他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从鹅的某些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乘一叶扁舟游历绍兴山水风光,船到县禳村附近,只见岸边有一群白鹅,摇摇摆摆的模样,磨磨蹭蹭的形态。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觉对这群白鹅动了爱慕之情,便想把它买回家去。王羲之询问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这群鹅卖给他。道士说:「倘若右军大人想要,就请代我书写一部道家养生修炼的《黄庭经》吧!」王羲之求鹅心切,欣然答应了道士提出的条件。这就是「王羲之书换白鹅」的故事。

二十岁时,有个太尉郗鉴派人到王导家去选女婿。当时,人们讲究门第等级,门当户对。王导的儿子和侄儿听说太尉家将要来提亲,纷纷乔装打扮,希望被选中。只有王羲之,好像什么也没听到似的,躺在东边的竹榻上一手吃烧饼,一手笔划着衣服。来人回去后,把看到的情况禀报给郗太尉。当他知道东榻上还靠着一个不动声色的王羲之时,不禁拍手赞叹道: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啊!于是郗鉴便把女儿郗浚嫁给了王羲之。这故事便成了「东床」和「令坦」两个典故。

在他身上出现的成语还不只这些,据说有一次,他把字写在木板上,拿给刻字的人照着雕刻,这人用刀削木板,却发现他的笔迹印到木板里面有三分之深。这就是成语「入木三分」的由来。

王羲之一生最好的书法,首推【兰亭集序】。那是他中年时候的作品。

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得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褉]。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兰亭的河边修褉。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诗。

作完了诗,大家把诗搜集起来,合成一本【兰亭集序】,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这时王羲之已醉了,他趁着酒意,拿起鼠须笔,在蚕茧纸上,挥起笔来。这篇序文,就是后来名震千古的【兰亭集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十分珍爱,死时将其殉葬昭陵。留下来的只是别人的摹本。今人所见,皆为《兰亭序》临摹本。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丰富,除《兰亭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谢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乐毅论》、《黄庭经》等。其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苔惊蛇”,王羲之的书法是极美的。

王羲之在东晋时曾做过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他写兰亭序时只有32岁。一个刚过30岁的人在书法上能有很高的造诣和他自幼便勤学苦练分不开的。王羲之在六、七岁在习书法,他的叔父王廙是当代的书法家,王羲之学习书法深受他的影响。王羲之又拜卫夫人为师,卫夫人更是当代著名的书法家,她的书法又得到楷书字体的开创者钟繇。她说过的一句名言是,写字的时候“下笔点墨,画芟波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在名家的指点下,王羲之学习书法简直入了迷。他整天拿着笔写,走路时不能拿笔,就用手指在自己的衣襟上比划;坐在那里和别人谈话时也不停地用手指在衣裳上比划,时间一长衣襟都被戳破了。他成名后,在给别人的一信中说过:“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使之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张芝是东汉末年的书法家,善写行草,后人称其为“草圣”。王羲之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张芝曾用水池中的水磨墨洗笔,久而久之,水池全变成黑色了。要是有张芝这种刻苦精神,其成就未必比张芝差。王羲之的书法成就要比张芝大,他所下的刻苦钻研的功夫是要会超过张芝的。然而王羲之学习前辈的书法经验,并不完全是模仿和继承。他博采各家之长,经过自己的融合贯通而创新,独成一直体。别人曾这样评论王羲之的字体:“割析张公(指张芝)之草(书),而浓纤折衷,乃愧其精熟;损益钟君(指钟繇)之隶(书),虽运用增华,而古雅不逮。”因此,刻苦钻研,善于集各派之长而独创一家,是王羲之成为书圣的主要原因。

我们临沂人啊,

王羲之 (303?—361?)
说起书法,不能不说王羲之;说起王羲之,几乎是家喻户晓,说不定还能说出几个有关他的故事。这也算是中国独特的书法文化现象。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传说,有的甚至成为绘画的题材。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乐毅论、黄庭经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书《圣教序》等。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其子玄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献之,则称“小圣”。黄伯思《东观徐论》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其后子孙绵延,王氏一门书法传递不息。武则天尝求王羲之书,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书迹十卷进呈,编为《万岁通天帖》。南朝齐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门之后,有法书录入。释智永为羲之七世孙,妙传家法,为隋唐书学名家。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有其演变过程。南朝宋泰始年间的书家虞和在《论书表》中说:“洎乎汉、魏,钟(繇)、张(芝)擅美,晋末二王称英。”右军书名盖世于当时,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推王献之。献之从父学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二王”。南朝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改变这种状况的是由于梁武帝萧衍推崇王羲之。他把当时的书学位次由“王献之——王羲之——钟繇”转变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萧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不迨”,或作“不逮”,不及之意。萧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评有特殊的感召力,因而舆论遂定。
历史上第一次学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第二次则在唐。唐太宗极度推尊王羲之,不仅广为收罗王书,且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撰赞辞,评钟繇则“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论献之则贬其“翰墨之病”,论其他书家如子云、王蒙、徐偃辈皆谓“誉过其实”。通过比较,唐太宗认为右军“尽善尽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从此王羲之在书学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立并巩固下来。宋、元、明、清诸朝学书人,无不尊晋宗“二王”。唐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帝、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历代书学名家无不皈依王羲之。清代虽以碑学打破帖学的范围,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仍未动摇。“书圣”、“墨皇”虽有“圣化”之嫌,但世代名家、巨子,通过比较、揣摩,无不心悦诚服,推崇备至。
中国书史上虽推崇王羲之为“书圣”,但并不把他看作一尊凝固的圣像,而只是看作中华文化中书艺创造的“尽善尽美”的象征。事物永远是发展的、前进的,王羲之在他那一时代到达“尽善尽美”的顶峰,这一“圣像”必将召唤后来者在各自的时代去登攀新的书艺顶峰。

  王羲之(约321-379),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人。他的家族是晋代屈指可数的豪门大士族。他的祖父王正为尚书郎。他的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曾倡议晋室渡江,於江左称制,建立东晋王朝。王羲之的伯父王导更是名闻於世,是东晋的丞相。而他的另一位伯父王敦是东晋的军事统帅。琅琊王氏在东晋可谓权倾一时,炽盛隆贵。
  王羲之因为这样的出身,一出仕便为秘书郎,后为庾亮的参军,再迁宁远将军、江州刺史,最后做到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所以人们又称他为"王右军"。
  王羲之为人坦率,不拘礼节,从小就不慕荣利。《世说新语》里载有王羲之"坦腹东床"的美谈。
  晋代的另一大士族郗鉴欲与王氏家族联姻,就派了门生到王家去择婿。王导让来人到东厢下逐一观察他的子侄。 门生回去后对 郗鉴汇报说: 王氏的诸少年都不错。他们听说来人是郗家派来选女婿的,都一个个神态矜持。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坦胸露腹地吃东西,好像不知道有这回事一样。 郗鉴听了,说:"这就是我要找的佳婿。"后来一打听,知道坦腹而食的人是王羲之,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从这则逸事上看,王羲之从小就具有旷达的性格,很少为一些小事戚戚於心。也许这就是他的书法雄浑开阔,具有自由气象、潇洒神态的原因之一罢。也因为这个典故,后来人们就把"东床坦腹"、"东床"作为女婿的美称,或称呼他人的女婿叫"令坦"。
  王羲之因为少有美名,朝廷公卿都喜爱他的才干,屡次征召为侍中、史部尚书等职,他都坚辞不受。他不喜当官、更喜欢清静。但是当他不得已而任官时,他又决不尸位素餐。他在任职期间,曾对宰相谢安和参与朝政的殷浩等人发青过重要而切实的政见。他还对饥民开仓赈济。这些都说明他不慕荣利但为人正直的品格。
  王羲之从小爱好书法。幼年时他曾跟随姨母,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过书法。渡江后,他又学习了前辈书法大师李斯、曹喜、张芝、张昶、蔡邕、钟繇和梁鹄等人的书法。这使他的书法融合各家所长,自成一家。再加上他的家族中擅长书法的人济济一堂,父辈王导、王旷、王异等都是高手,这对他的书法学习的帮助也是极为显著的。
  王羲之对真书、草、行诸体书法造诣都很深。他的真书势形巧密,开辟了一种新的境界;他的草长浓纤折衷;他的行书遒媚劲健。人们称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
  王羲之的书法刻本很多,像《乐颜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楷书作品,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他的行草书传世墨宝有《寒切贴》、《姨母帖》、《初月帖》等十余种。这些墨宝虽然是唐人双勾廓填摹本,但也都不失为难得的珍品。他的行书《快雪时晴帖》只有二十四个字,被清乾隆皇帝列为《三希帖》之首。
  《兰亭序》是王羲之最著名的代表作。从文学的角度,它文字优美,情感旷达闲逸,是千古绝妙的好文章。从书法的角度,它被誉为法贴之冠,被各代名家悉心钻研。
  王羲之还善於绘画,是历史上比较早的兼精绘画的书法家之一。他的夫人郗氏和他的七个儿子都善於书法,是一个闻名於世的书法世家,这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尤其是他的小儿子王献之,继承父学,且进一步独创天地,字画秀媚,妙绝时伦,以至与父齐名,人称"二王"。


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303—361,一说321—379),字逸少,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

王羲之简介
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一、人物生平 入木三分 晋代王羲之,字逸少,是世上难得的才子。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在父”晋帝当时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

王羲之个人简介王羲之简单介绍
4、羲之幼时不善于言辞,长大后却辩才出众,且性格耿直,享有美誉。晋大尉郗鉴选择女婿,“坦腹东床”的典故就出于王羲之。他在当时是朝野看好的人物。5、据史书记载,朝廷公卿看重王羲之的才器,屡屡召举为官,他却屡屡辞谢。后为征西将军瘐亮参军,累迁至长史,晋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官至右军将军、会...

书圣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的人物简介 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身长七尺有余约为(1.83米),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

王羲之的生平简介
羲之幼时并不擅长言辞,长大后却辩才横溢,性格耿直,享有盛誉。晋太尉郗鉴选择女婿时,王羲之因“坦腹东床”的典故而受到青睐。他在当时是朝野瞩目的人物。朝廷公卿多次征召王羲之为官,但他屡次辞谢。后为征西将军庾亮参军,累迁至长史,晋宁远将军、江州刺史,最终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他与太原王述不...

王羲之的简介
1.人物简介 王羲之他出身于名门 王羲之坐姿画像 望族(琅琊王氏),从曾祖王览与《二十四孝图》中的王祥为同父异母兄弟,王览官至大中大夫,王祥官至太保。从伯父王导官至太尉,父亲王旷官淮南太守 。14岁时,家族助晋室南渡建立东晋于江南建康(今南京市),与陈郡谢家同为东晋著名家族,唐诗有...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出处:唐·房玄龄《晋书·王羲之传》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人物背景: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

书圣王羲之的介绍
王羲之的人物简介 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身长七尺有余约为1.83米,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

王羲之是怎样的人物?有什么突出成就?
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王羲之七岁那年,拜女书...

王羲之是什么时期的人物
一、生平:王羲之(303—361,一说321—379),字逸少,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东晋升平五年(公元361年),王羲之卒于会稽金庭(今浙江绍兴),葬于金庭...

邛崃市18416137264: 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井章舒心: 1.勤奋练习,获得实力buff,在前辈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成为巅峰人物王羲之能够在书法上大有成就,一是因为有利的历史环境,二是因为他自身的努力.中国书法的发展...

邛崃市18416137264: ...为 书圣 自他以后研究书法的人 没有不吸取他在书法上的成就的 现在书店里摆着他最得意的书法作品 兰亭序 的印贴 那是古今书法的典范 王羲之的书法是怎... -
井章舒心:[答案] 不但 而且 汲取 淡泊 思索;考虑; 揣摩 推敲 揣摩 斟酌 王羲之的书法是怎样造就的呢 善于学习历代书法家的长处;苦练 D B B

邛崃市18416137264: 王羲之贡献是什么 -
井章舒心: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

邛崃市18416137264: 王羲之是哪个朝代的人 -
井章舒心: 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书法家. 1、生平.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 2、主要成就. 王羲之精通书法,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他自己也别誉为“书圣”.

邛崃市18416137264: 王羲之是个什么样的人? -
井章舒心: 王羲之是一位刻苦勤奋成就书圣盛誉的人.

邛崃市18416137264: 书法家王羲之 短文王羲之是我国晋代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艺术已达到了极高的境界,被称为“书圣”.王羲之的书法是怎样造就的呢?王羲之出身于晋代的... -
井章舒心:[答案] 他苦心琢磨字体的间隔、结构、笔画和气势,一有空就在自己的衣服上鞋子.

邛崃市18416137264: 王羲之是什么人物 -
井章舒心: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祖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邛崃市18416137264: “书圣王羲之”是什么人?
井章舒心: 书法从东汉起开始成为一门艺术.魏晋以后,随着纸的使用以及士族名士对社交礼仪的注 重,信件往来讲究书法优美,书法艺术有了更大的发展王羲之是当时书法艺术的集...

邛崃市18416137264: 为什么王羲之被尊称为书圣 -
井章舒心: 王羲之之所以被尊称为书圣,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是内因,一个是外因,可以说,王羲之的时代造就了王羲之. 1、内因(1)高尚的道德品质.王羲之忠君爱国,在受到奸人谗害之时,王羲之没有退缩,而是大义凛然,即使是死,也...

邛崃市18416137264: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主要功绩是什么﹖ -
井章舒心: 王羲之揭开了中国书法发展史新的一页,确立了真行草审美典范.王羲之的成就主要在他的行书、草书上.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