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戒的佛教传戒概说

作者&投稿:阳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教是宗教吗~

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诞生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中,历史最悠久的。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千余年来一直是中国人民的主要信仰之一,其间经历代高僧大德的弘扬提倡,许多帝王卿相、饱学之士也都加入这个行列,终于使佛教深入社会各个阶层。


扩展资料:
佛教还为中国文化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方法。数千卷由梵文翻译过来的经典本身就是伟大富丽的文学作品。
马鸣的《佛所行赞》带来了长篇叙事诗的典范;《法华》、《维摩》、《百喻》诸经鼓舞了晋唐小说的创作;般若和禅宗思想影响了王维、白居易、苏轼的诗歌。变文、俗讲和禅师的语录体都和中国俗文学有着很深的关系。
佛经中的动人故事常常成为艺术家们绘画的题材,曹不兴、顾恺之、张僧既、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等历代名画家皆以擅长佛画而传世。中国画学中由王维一派的文人画而发展到宋元以后盛行的写意画,则与禅宗思想有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佛教

“佛”是梵语,也就是古印度语的音译,当初是叫“佛陀”或“浮图”。那么翻译成中国话就是“觉者”的意思,即通过修炼觉悟了的人。从这一次人类文明来看,普遍的认为是由释迦摩尼佛创始的。其实还不是这样,因为“佛”涵盖的面很广,即便是释迦摩尼佛也讲修佛有八万四千法门,也还讲在他之前的上古时期有记载的还有原始六佛等等。

至于“教”,我理解在释迦摩尼佛当初传法的时候,应该是“言传身教”,也就是他带领着弟子们修行的这么一个过程,没有太多形式上的东西,看重的是每个修炼人实质性的提高和升华;而现在,也就是释迦摩尼佛所讲的末法末劫时期,佛教整体上沦落为一种常人社会的宗教形式,其内在的东西与释迦摩尼佛当初所传差别甚远,甚至是背离的。和尚们不再是清净,无为的真修者,而是搞起了商业、政治,有甚者吃喝嫖赌,无恶不作。如果释迦摩尼佛在世,不知道尊者是否会认这些乌合之众为他的弟子。当然,从另一方面讲,个别好的和尚还是有的,不过不太容易见到啊。

传戒是佛教中重要的佛事活动,也是佛教中最隆重、最庄严的法事。具有一定资格的僧人或佛教徒主持,设立法坛、传授戒法的仪式,叫做传戒,亦称开戒或放戒;要求并参加这种接受戒法的人,参加这种传成仪式,叫做受戒。就求戒的人来说,也称为受戒、纳戒或进戒。
广义上说,凡佛教法师向信徒传授戒律、规矩的仪式,都可以叫授戒,如寺院住持收皈依(授三皈依戒)、授五戒、八关戒斋,佛教徒出家剃度时授沙弥、沙弥尼十戒,乃至授三坛大戒(沙弥戒、具足戒、菩萨戒)的传戒大会。狭义上的传戒,则是指传授三坛大戒的传戒法会。
佛教大、小乘的戒法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和菩萨戒五种。比丘、比丘尼戒,必须具足一切条件——即一定僧数(中国十人、边地五人)、一定范围(结界立标)、一定程序(白四羯磨,即会议式),才能授受,故称为受具足戒,简称受具。 当一个普通人在接受了沙弥戒(或沙弥尼戒,区别在于性别)之后,即表示接受了佛教的规约,成为佛的弟子,或者说是“出家人”、“小和尚”,属于僧人的预备阶段;继续再接受了具足戒后,则正式成为僧人(包含男性僧人和女性尼姑之意),并可以获得僧人的凭证(称为“戒牒”);而最后接受的是菩萨戒,则表示这个人从此要努力修行,以修证“菩萨果位”。
所谓沙弥戒(或沙弥尼戒),包含10项戒条,故又称为“十戒”。
所谓具足戒,即比丘戒或比丘尼戒;具体而言,该戒对于男性和女性而言有所差别: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也就是说,男性僧人(比丘)有250项需要注意的戒条;女性僧人(比丘尼)则有384项需要注意的戒条。
所谓菩萨戒,包含18轻戒、48重戒,由僧人自愿接受。 佛教初入中国时,并无传戒仪式。据佛教史籍记载,当时度人出家,只为剃发披服缦条,即无条相袈裟(见《释氏要览》上),以不满五人,不能受具。大概只用三皈、五戒、十戒迭相传授而已。到了曹魏嘉平二年(250)时,昙摩(柯)迦罗(《高僧传》卷一译云法时)来到洛阳,见众僧未秉戒法,乃就白马寺译出《僧祇戒心》(戒本)以备用。并请梵僧立羯磨法受戒。这是中国依律传戒之始。魏正元中(254—255)安息国沙门昙帝在洛阳译出《昙无德羯磨》,才具备羯磨仪式。中国僧徒之受具足戒,一般传说以朱士行为首(《僧史略》上),或即在此时。
东晋时(317—420),出家僧尼渐多,道安始提倡严肃戒律。他以为佛法东流未久,译人对于受戒之法考校者少,先人所传相承自以为是,至佛图澄乃多所改正(见道安《比丘大戒序》)。道安时值丧乱,转徙四方,常率弟子数百人,往来襄阳长安等地。他所制定的僧尼轨范,有布萨(说戒)、悔过等法,可见其重视戒律弘传之一斑。
中国尼众之受具足戒实始晋代。晋穆帝升平元年(357),僧建请昙摩竭多于洛阳,依《僧祇尼羯磨》及《戒本》建立戒坛传戒。当时沙门道场以《戒因缘经》为难,认为他传戒结界不合法。昙摩竭多遂浮舟于泗河结坛,洛阳竹林寺净检尼等四人同于此坛从大僧受具足戒,这是中国尼众受戒之始,称为船上受戒(宝唱《比丘尼传》卷一)。
其后刘宋元嘉六年(429),有狮子国(今斯里兰卡)比丘尼八人至宋京(今南京)。当时景福寺尼慧果、净音等以先所受戒不如法,戒品不全;适罽宾沙门求那跋摩经南海至宋,于南林寺建立戒坛,因请求重受。求那跋摩引证佛姨母波阇波提最初为尼因缘,谓戒本本从大僧而发,虽无僧尼二众,无妨比丘尼的得戒。又以当时狮子国八尼年腊未登,不满十人,且令学宋语;求那跋摩另托西域船主难提于元嘉十年(433)复载狮子国比丘尼铁萨罗等十一人至,而先来诸尼已通达宋语;但这时求那跋摩已经去世,恰巧同年僧伽跋摩到达宋京,慧果尼等始在二众俱备的形式下,于元嘉十一年(434)在南林寺戒坛,重受具足戒。这时次第受尼戒者达三百余人(《比丘尼传》卷二、三)。世传汉代妇女阿潘出家但受三皈,晋时净检尼只在一众边得戒,都未为全戒;故中国尼众于二众边受具足戒的,以慧果、净音等为始(《僧史略》上)。五世纪初,《十诵律》
(404译)、《四分律》(410译)、《僧祇律》(416译)、《五分律》
(423译)诸律部次第译出,中国戒律典籍遂大体完备。最初盛行者为萨婆多部(即说一切有部)之《十诵律》,其次《僧祇律》、《五分律》次第流行,隋、唐时代,《四分律》始广行于世。
南朝宋、齐时代(420—501),律学巨匠志道、法颖等,皆盛弘《十诵》。志道(412—484)住钟山(南京)灵曜寺,特长律品。北方先时(446)魏太武灭法,后虽复兴,而戒授多阙。志道乃携同契十有余人至河南虎牢(今汜水县北),于引水寺集合洛、秦、雍、淮、豫五州僧众,讲律明戒,更申受法。北魏僧戒获全,实得其力(《高僧传》卷十一)。法颖(416—482)敦煌人,精研律部,元嘉末(453)至宋都居新亭寺,受命为都邑僧正;
齐时复为僧主。他于宋、齐二代在金陵盛弘《十诵》,被推为七众宗师。著有《十诵羯磨》并《尼戒本》等(《高僧传》卷十一)。其门下出智称和僧祐,都是后来知名律师。
梁、陈二代,受菩萨戒风气盛行。梁武帝、陈文帝等均称菩萨戒弟子。菩萨戒之弘传始于罗什。敦煌写本中有题罗什撰《受菩萨戒仪轨》一卷。至于受戒的作法则以昙无谶(385—433)在姑臧(今甘肃武威)为道进等十余人受菩萨戒为嚆矢。梁武帝以戒典东流,人各应受,但所见偏执,妙法犹漏。乃掇采群经,更造圆式戒坛,并诏慧超授菩萨戒。天监十八年(519)四月八日,自发弘誓,暂屏衮服,受福田衣(袈裟)于等觉殿从慧约受菩萨戒,太子公卿道俗男女从受者四万八千人(《续高僧传》卷六《慧超及慧约传》);一说武帝将受菩萨戒,命僧正推选戒师。僧正略举法深、慧约、智藏三人,武帝意在智藏,遂从他受菩萨戒(《续高僧传》卷五《智藏传》)。后至隋代,文帝杨坚从昙延受菩萨戒,炀帝杨广从智顗受菩萨戒,均称菩萨戒弟子(《广弘明集》卷二十二)。
北方在元魏时,多行《十诵》及《僧祇》。魏法聪本学《僧祇》,后依昙无德羯磨得戒,始弘《四分律》;然是口传,未载简牍。门人道覆继之,始制《疏》
六卷(《僧史略》上)。北齐时代,慧光始弘《四分律》。他在北齐任天下僧统,世称光统律师,著有《四分律疏》并删定《羯磨戒本》,盛行传戒(《续高僧传》
卷二十一)。慧光弟子有法上、道凭、僧达、昙隐、道云、道晖等十人。为魏、齐二代僧统四十年,常为众僧授戒(《续高僧传》卷八)。北周沙门慧远,依法上僧统受具,光统律师十大弟子并为证戒,时以为荣(《续高僧传》卷八)。
晋、宋以来,南方所立戒坛很多。东晋法汰先于杨都(今南京)瓦官寺立坛,支道林于石城、沃州(今浙江新昌县境)各立一坛。支法存于若耶(今浙江绍兴)
谢傅隐处立坛。竺道一于洞庭山(今江苏吴县太湖)立坛。竺道生于吴中虎丘立坛。宋智严于上定林寺(在今南京)立坛。慧观于石梁寺(在天台山)立坛。求那跋摩于南林寺立坛。齐僧傅于芜湖立坛。又有三吴戒坛(似与法献有关)。梁法超于南涧(在今南京)立坛。僧祐于上云居、栖霞、归善、爱敬四寺(俱在今南京)立坛。到唐初为止,自渝州(今重庆)以下至江淮(江苏、安徽)之间,通计戒坛有三百余所(道宣《关中戒坛图经》)。这些戒坛形制如何已不可考。
至唐乾封二年(667)道宣于长安净业寺建立戒坛,始有定式。其制凡三层,下层纵广二丈九尺八寸,中层纵广二丈三尺,上层畟方七尺。其高度下层三尺,中层四尺五寸,上层二寸,总高七尺七寸;四围上下有狮子神王等雕饰(《戒坛图经》)。
戒场本无建筑屋舍之必要,只要随处有结界标示即成。道宣《四分律行事钞》
卷上之二云:“外国戒坛多在露地,如世祭坛郊祀之所。”但为妨风雨起见,古来大抵是堂内受戒与露地结界受戒并行的。道宣以后,戒坛的建立遍于全国。如广州光孝寺、嵩山少林寺(义净重建)、长安实际寺、嵩山会善寺(一行建)、洛阳广福寺(金刚智建)、罗浮山延祥寺、庐山东林寺、长安大兴善寺、洪州龙兴寺、抚州宝应寺、交城石壁寺、魏州开元寺、五台山竹林寺、泉州开元寺、吴郡开元寺等都有戒坛。戒坛名称亦有种种不同:嵩山会善的名五佛正思惟戒坛(《金石萃编》卷四十九)、洛阳广福寺的名一切有部石戒坛(《不空三藏表制集》卷三)、交城石壁禅寺的名甘露义戒坛(《金石续篇》卷九)、建安乾元寺的名兜率戒坛(《宋高僧传》卷十二《大安传》)。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命长安大兴善寺建方等戒坛,所需一切官供。
又命京城僧尼各置临坛大德僧人,永为常式。临坛大德之设始此(《僧史略》下,此十临坛大德,即后世受戒时之三师七证)。其后会昌、大中年间(841—859)临坛大德见于僧传者有长安圣寿寺慧灵及福寿寺玄畅等。当时还有内临坛(宫中戒坛)外临坛(一般寺内戒坛)大德及内外临坛大德之称。玄畅即当时有名的内外临坛大德(《宋高僧传》卷十六、十七)。
宣宗大中二年(848)、懿宗咸通三年(862)又各命建方等戒坛。此与声闻小乘教法有异。求戒者不拘根缺缘差,并皆得受;但令发大心领纲而已。
此以禀顺方等之文而立戒坛,故名方等戒坛。宣宗又以会昌法难时,僧尼被迫还俗者达二十六万零五百人,在俗期间不免犯过,现欲再受出家,必先忏众罪,后增戒品,若非方等,岂容重入?取其能周遍包容,故称方等戒坛(《僧史略》下)。
大中二年命上都、东都、荆、杨、汴、益等州建寺立方等戒坛,即为僧尼再度者重受戒法(《佛祖统纪》卷四十二)。到了大中十年(856),又命僧尼受戒给牒。这是中国僧尼受戒给牒之始(《释氏稽古略》卷三)。
宋太平兴国三年(978)永智于杭州昭庆寺立万寿戒坛,后允堪重建,为江南著名戒坛(俞樾《杭州昭庆寺重建戒坛记》)。允堪自庆历、皇祐(1041—53)以来,还于苏州开元寺,秀州(今嘉兴)精严寺建造戒坛传戒(《稽古略》卷四)。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命异州(今南京)崇胜寺建坛,名承天甘露戒坛。翌年又在京师(开封)太平兴国寺立奉先甘露戒坛。天下诸路皆立戒坛,凡七十二所。京师慈孝寺,别立大乘戒坛。使先于诸方受声闻具足戒(比丘戒),后至此地增受菩萨戒(《佛祖统纪》卷四十四)。此为后世三坛次第传戒的开端。
明代中叶,封闭戒坛,受戒轨则遂遭废弛(《百丈清规证义记》卷七)。至万历间,如馨于南京灵谷寺,重兴南山,开坛传戒,三昧寂光继之,重立规制,开律宗道场于南京宝华山。弟子见月读体参照古规,撰辑《传戒正范》、《毗尼止持会集》,遂为近代传戒的典则。同时三峰法藏撰有《弘戒法仪》一卷,盛传戒法于江南;清初终南山超远加以补充,成《传授三坛弘戒法仪》一书。见月弟子书玉弘律于杭州昭庆寺,撰《二部僧授戒仪式》及《羯磨仪式》,有了这些著作,传戒的体制乃渐备。又清初广东弘赞,著有《比丘受戒录》和《比丘尼受戒录》;乐山老人著有《增删毗尼戒科》、智旭著有《重治毗尼事义集要》等书,俱行于世,为各地传戒时所依用。到了清末,湘僧长松以各地传戒遵守戒科不一,谓“遵三峰者不少,亦因乐山颇多,集吴越间专遵华山更广矣”(《戒科删补集要叙》)。因依毗尼删补合辑《弘戒法仪》、《增补毗尼戒科》、《传戒正范》
诸本,成《戒科删补集要》,盛行于湘鄂之间(苇舫《中国戒律宏传概论》,见《海潮音》第十五卷第七号)。
古代传戒唯属律宗寺院之事,近世禅寺教寺亦相率开坛传戒。有些不定期传戒的寺院,常于数月前分寄“报单”,实贴各寺山门,使远近周知。
一般传戒之法都是连受三坛。凡新戒入寺求戒须交一定戒金,以充戒堂灯烛香花、戒牒、同戒录等费用。登记后男女新戒分别编入戒堂。以三人为一组(叫做“一坛”),次第编号,登坛受比丘戒时,即依此序而行;初坛沙弥戒和三坛菩萨戒,皆另集体授受。每传一坛戒法,事先都要经过隆重演习,称为演仪,然后正式传戒。据《传戒正范》所载:初坛授沙弥戒前请戒忏悔仪,有净堂集众法、通启二师法、请戒开导法、验衣钵法、露罪忏悔法、呈罪称量法等。二坛授比丘戒前请戒忏悔仪,有明习仪法、请戒开导法、通白二师法、教衣钵法、审戒忏悔法等。三坛授菩萨戒前请戒忏悔法,有通白二师法、请戒开导法、开示苦行法等。
初坛传戒仪式,于法堂或其他适当场所举行。至时鸣钟集众,待新戒齐集法堂,引礼作白教新戒请师开示。传戒和尚即为开导受十戒意义,并行三归羯磨。
次为说沙弥十戒戒相(沙弥尼同),一一问以尽形寿能持否?众答“依教奉行”,初坛告毕。
二坛传戒仪式,在戒坛举行。即为比丘、比丘尼授具足戒。受戒之时,鸣钟集新戒于法堂,迎请戒师入戒坛。十师入坛拈香礼佛毕,绕登坛上就座。传戒和尚依律命羯磨师作单白羯磨,差教授师下坛与诸沙弥询问遮难。教授师对新戒先说衣钵名相,随问“今此衣钵是汝自己有否”?新戒答“有”,即向师白受衣法,再口诵偈咒,身著袈裟。然后教授师次第询问十三重难,及十六轻遮;新戒必须一一肯定回答。这是在受戒前实施审查受具者是否犯有众罪以决定允许加入僧团的遗制。这时问的遮难,在戒律程序上为预审,坛上正式受戒时,据此一一重问。
问毕,传戒和尚即开导明授戒体法。次依白四羯磨(三读表决法)仪式,为诸沙弥授比丘戒。受具足戒已,传戒和尚又举四重禁即淫、杀、盗、妄四重戒或四不应作事,说明任犯一禁即失去比丘资格。比丘本(依用四分律)有二百五十条戒相,比丘尼有三百四十八条戒相,俱以四重戒为根本,故戒坛上只宣四重戒,其余枝叶戒相,命受具者下坛后学习。三坛传戒仪式,一般多就佛殿举行(若新戒多,丹墀中亦可)。正中敷一高座,供本师释迦牟尼佛位,左上高座供尊证师十方诸佛,羯磨师文殊菩萨,教授师弥勒菩萨及同学等侣十方菩萨位。右上高座候所请菩萨戒法师。受戒之日,鸣钟集新戒于佛殿,请师入坛仪式与二坛略同。
以前一般在受菩萨戒之前,和尚为已受比丘、比丘尼戒者开示苦行之后,即令每人燃香于顶,或九炷(菩萨优婆塞、优婆夷)、或三炷(菩萨沙弥)、或十二炷(菩萨比丘),谓之烧香疤。燃香于顶之起源,相传始于元世祖至元廿五年(1288),释志德主天禧寺,每与七众授戒,燃香于顶,指为终身誓。此为中国汉族佛徒烧香疤之始(见谈玄《中国和尚受戒烧香疤考证》)。但燃顶之法为羯磨所无。
大众齐集,菩萨戒师即开导三聚净戒,即菩萨戒法: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次起座拈香作梵,二阿阇黎同音,教受戒者奉请释迦如来为得戒和尚,文殊师利菩萨为羯磨阿阇黎,弥勒菩萨为教授阿阇黎,十方一切如来为尊证。
继之教以忏悔三世罪业及发十四大愿。最后依《梵网经》宣说菩萨十重四十八轻(若授在家菩萨,六重二十八轻)戒相,授受问答方式与受比丘戒时略同。仪式完毕,戒师作礼下座,新戒归堂,三坛完毕。
戒期完毕,由传戒寺院发给“戒牒”及“同戒录”。从前宋代僧尼出家时领取度牒(出家僧籍证明书),受戒时领取戒牒(受戒证明书具有法律效力),都由政府颁发。传戒寺院只发一种“六念”。受戒时须呈验度牒,才能受戒(《庆元条法事类》卷五十道释令)。
到了明洪武永乐间(1368—1424)三次下令,许僧俗受戒之人,抄白牒文随身执照,凡遇关津把隘之处,验实放行(见明如馨《经律戒相菩萨轨仪》)。
戒牒的作用遂成为僧尼旅行的护照。清初废止度牒,僧尼出家漫无限制,各地亦传戒频繁,而戒牒改由传戒寺院发给,其内容和形式遂极不一致了。




中日佛教文化的对比
日本民族在对佛教“戒、定、慧”三学的宣教和实践中,对“戒律”的歪曲和废驰是所有崇信佛教的东方国家中都没有先例?,近代日本佛教几乎取缔了佛教全部戒律,把戒律严明的佛教变成了最自由的心灵的宗教,把佛教思维的直觉性同该民族诗性的思维方式结合起来,这也是日本神宗和净士宗格外发达的原因之一。 佛教传入日本大致...

藏传佛教里,经常讲到空性,求教正确的空性是什么,要注意哪些?
佛法所说的思维就是禅修,就是禅那波罗蜜,就是戒定慧中的定,在定中起观以发慧,所得到的智慧,就是空性的智慧,就是般若波罗蜜。想要知道空性是什麼,这是不二法门,看起来各宗派修法好像不一样,但骨子里都一样,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藏传的大圆满、大手印是这条路,修证的是这个东西,不...

“业”是什么
《长阿含经》卷十一;《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四;《顺正理论》卷四十~卷四十三;《成唯识论》卷一、卷二、卷八;《大智度论》卷九十四;《佛教根本问题研究》二(《现代佛教学术丛刊》{54});舟桥一哉《业の研究》;上田义文《佛教における业の思想》;佐佐木现顺《业と运命》;源哲胜《业思想概说》;深浦正文《业...

佛学困惑(六道轮回的秩序)
这幅图像,并不用于禅修观想用途,其作用乃是为了提醒行者业力、因果等教法,令观画者对佛法生敬信心、对轮回等教法生出理解及令修行者生出修行的大决心。 生死之轮图的法义概说 生死之轮图,是显示凡夫众生在六道中生死轮回的图解,它同时亦教授了苦的来源、脱苦的方法及脱苦的自在境界。

佛教的空指什么
我国在魏晋时代虽已传译道行、放光等诸般若经典,而尚未译出中论等论着,加以当时清谈之风极盛,故多有附会老庄思想以阐释般若经所说之毕竟无所得空,惟立论有失‘空’之实义。据出三藏记集卷八毗摩罗诘提经义疏序载,当时成立之本无异宗、即色宗、心无宗、识含宗、幻化宗、缘会宗等,皆系...

三教九流指的的都是什么?
什么是三教九流?

杭州佛学院的简介
课程设置:佛学原理 印度佛教史 中国佛教史 八宗概说等,同时不定期举办禅修,礼忏和传统文化讲座,如茶道,书画,中医等。时间安排:每周日9:30-11:00(上课)11:00-11:20(班会)11:30过堂用餐13:00-14:30(上课)14:45-16:15(禅修或礼忏)地址:杭州市西湖区天竺路112号(中天竺法净禅寺内)联系人:照贤法师戒法...

求日本战国名将 上衫谦信 的生平~
日本史学界的权威坂本太郎在其著作《日本史概说》中评价谦信说:“在杀伐无常,狂争乱斗的诸国武将中间,上杉谦信以尊神佛、重人伦、尚气节、好学问的高节...参谒高野山金刚峰寺而从阿阇梨清胤学密宗佛教;天文二十二年(1553)受戒于紫野大德寺,得法号“宗心”;元龟元年(1570)在春日山城脚下的林泉寺祈祷平定越中...

汉光武帝刘秀大航海家郑和的后代是谁?郑和生平简介
“1931年,在昆阳月山挖的时候,我给郑和拿了1《云南史料目录概说卷9明时期文物》的奖金。1964年,李...2014年,王传超在其论文《马哈只郑和族姓里居考》中发表了《云南昆明男性家族成员与云南大同那氏家族...郑和墓在南京牛首山,这里的郑和以佛教为主要信仰,但他的养子和后代都是穆斯林,所以重修时就按照穆斯林...

南朝四百八十寺里的最大的是是哪个寺
一 概说东晋之后,宋、齐、梁、陈相继据有南方之地,是为南朝,共169年(420一589)。北方则先后为魏、北齐、北周所据,是为北朝,共195年(386一581)。合称南北朝。南朝历代统治者均都建康(南京);惟南朝史迹在南京的现已百不得一,而其中尤以佛教建筑遗构数量最少。但是我们翻开中国佛教史来看,则知当时南朝佛事,...

文安县13561996064: 怎么才能吃的胖胖的呢?我对于这个问题表示鸭梨甚大..
轩宙复方: 瘦弱男女在饮食方面,有不少都存在挑食和偏食现象.因此,应改掉这些不良习惯,增加膳食的摄入量,膳食应丰富多样.多吃碳水化合物,面食最管用,此外,高蛋白食品、蔬菜和水果一样都不能少,平日里更要口不离那些健康的零食,如花...

文安县13561996064: 问下,和尚的头上的点都代表什么? -
轩宙复方: 所谓传戒,就是佛教寺院召集志愿出家为僧尼的人,设立戒坛,举行授戒,使之成为正式僧尼. 从求戒者来说,出家为僧尼是要有许多条件的,比如个人志愿、家庭同意、身无债务、五官端正等等,这在实际上未必都做得到,但佛教要求如此....

文安县13561996064: 和尚为什么要剃度?为什么头上还要烫几个窟窿? -
轩宙复方: 剃度 是为了让出家人 舍弃美好的装饰 要实行朴素的的生活

文安县13561996064: 佛教中的“三坛大戒”是什么 -
轩宙复方: 【 三坛大戒 】 我国特有之授戒仪式,分初坛正授、二坛正授、三坛正授三阶段.初坛授沙弥、沙弥尼戒,二坛授比丘、比丘尼戒,三坛授出家菩萨戒.依据我国佛教界之传承习惯,有意出家者必须受足此三坛大戒,始被公认为合格之大乘出家...

文安县13561996064: 和尚为什么要剃光头,点戒疤? -
轩宙复方: 凡是出家当和尚的人都要剃光头发,这在佛教中叫做剃度. 公元前5世纪,在尼泊尔和印度交界的一个释迦族部落里,王子乔达摩·翻达多离家修行,7年后觉悟成佛,开始在恒河流域布教,广收门徒.佛教认为世界是虚幻的,人生是苦难的,...

文安县13561996064: 为何和尚头顶上要点圈圈? -
轩宙复方: 《谈和尚头顶上的戒疤》 有的和尚头顶上有一些经香火烧灼而留下的疤痕,这是汉地佛教出家人的一种明显的外在标志,于是很多人都误认为凡和尚都要烧戒疤的.在一些搬演唐宋时代故事的电影或电视片里,出现在银幕或屏幕上的和尚们都煞...

文安县13561996064: 佛教中的三坛大戒是指哪三坛(要求直接明了的回答)? -
轩宙复方: 佛教三坛大戒,是中国大乘佛教“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三坛大戒”授戒仪式的总称. 佛教认为,作一位戒行具足的比丘或比丘尼,除了要有崇信佛法的坚定信念和恪守清规的顽强意志外,首先必须经过佛教戒律中规定的程序.即在剃度...

文安县13561996064: 出家人受戒时的词是啥 -
轩宙复方: 沙弥戒 按照佛家制度,出家人在接受剃度后,同时就要授沙弥戒,此人便成为“沙弥”.沙弥是梵语,义为勤策男,表示当勤受比丘的策励,息恶行慈的意思.沙弥戒共有十条,前八条与八戒相同,再加上两条出家人的戒律.比丘戒 当沙弥年...

文安县13561996064: 戒尺的戒能组什么词 -
轩宙复方: 戒尺的戒能组的词有:警戒、斋戒、鉴戒、传戒、戒条. 一、警戒[ jǐng jiè ] 释义: 1、使人注意改正错误. 2、军队为防止敌人突然袭击和制止敌人侦察而采取的保障措施.分行军警戒、驻军(宿营)警戒和战斗警戒. 二、斋戒 [ zhāi jiè ] 释义...

文安县13561996064: 佛门中的传谛是什么意思 -
轩宙复方: 传谛,并不是一个佛法上惯用的名词. 较常见的名词,如传戒、传法、传灯、传心、传衣…等.传:传授、传承之意. 谛:真实不虚之意,如湼槃寂静的道理,名为真谛. 两字若合在一起,一则可能是法师的名字;另一可能,为使用者希望将两字意义合在一起,取传授、传承真谛之意.供参~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