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里,经常讲到空性,求教正确的空性是什么,要注意哪些?

作者&投稿:韩希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教的空性到底是讲什么~


空性的大概简略意思是:不管你在哪个世间,你所居住的世界都不是永久不变的。
比如人的世界会随着时间和人的思想行为不断的改变,以前的世界消失了,被现在的世界取代了,现在的世界将会被未来的世界取代。没有永恒,不是实质存在的。都是空性,是人共同的业力(也就是思想行为)造就的。
比如人的思想和观念会随着时间和人不同的经历而改变,既然自己的思想是时刻改变的,那么它不是永恒的,是不可留住的。所以五蕴(心里所有的想法和念头)不是真实的,不是真正的自己。
还有物质和形相也都是同样的道理,你可以想想自己的身体不也随着时间不停的变化吗?直到死亡。
所以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有生就有灭的。也就是空性的。
只有自己的本性是永恒不变的,是真实存在的。
所以要去除杂念找到自己的真心,从而明心见性。
空性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两个词。空:万事万物为空,形相物质为空,五蕴为空。性:真实不变的本性,真正的自己。

佛教讲空性,不是藏传佛教才讲空性,这是第一个。

其次,空性说似一物即不中,问不出答案来的。空性虽不离一切文字相,但也不是一切文字相。如果自己没有理解乃至证悟,而要人家给你说空性是什麼,即便说的人是有证悟的大智慧人,讲的是对的,也会自己拘束於人家文字语言的描述,而对空性产生不正确的知见。正如大般涅盘经里有这样一个譬喻:「如生盲人不识乳色,便问他言:乳色何似?他人答言:色白如贝。盲人复问:是乳色者如贝声耶?答言:不也。复问:贝色为何似耶?答言:犹稻米末。盲人复问:乳色柔软如稻米末耶?稻米末者复何所似?答言:犹如雨雪。盲人复言:彼稻米末冷如雪耶?雪复何似?答言:犹如白鹤。是生盲人虽闻如是四种譬喻。终不能得识乳真色。」

想要知道、证悟空性只有一条路,就是自己去闻思修,而不是想要从人家那边得到答案,这样作就像上面那段经文里的盲人一样,纵然人家说的是对的,但是就是得不到正确的答案。说闻思修,从哪里开始?从般若部的经论开始:心经、金刚经、小品般若、摩诃般若、中观论、大智度论等等讲的都是空性,从这里开始去深入经藏,时时思维其中的道理。佛法所说的思维就是禅修,就是禅那波罗蜜,就是戒定慧中的定,在定中起观以发慧,所得到的智慧,就是空性的智慧,就是般若波罗蜜。

想要知道空性是什麼,这是不二法门,看起来各宗派修法好像不一样,但骨子里都一样,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藏传的大圆满、大手印是这条路,修证的是这个东西,不要把持咒结印当成藏传佛教的全部或最终目标,汉传禅宗修证的也是这个东西,净土宗念佛求往生极乐世界,去了极乐世界,还是一样要修证这个东西,只是那边是佛菩萨教我们修证,更不要说其他天台、华严、唯识等等都是一样,南传佛教修四念处、三十七道品也是一样,不会修出别的东西。

只有自己不断在闻思修上精进,亲修亲证,不停留在闻上面,得少为足,才能知道正确的空性是什麼。如果自己不去修证,想要从旁人或从佛经上所得来的所见所闻,视之为全、为真、为实。纵然旁人乃至於佛说的确实并没有错,我们所知所执的仍然是邪知邪见。

无论藏传、南传、北传,空性都要先从无常和无我来理解。
(一)无常即空
“色为无常,无常者即是苦,苦者是无我,无我者即是空,空者非有非不有,亦复无我,如是智者所觉知”(增含二四,一一)。无常、苦、空、无我,是阿含根本的思想。因为无常的常性既不可得,故说为无我。无我是我性的不可得,故无常无我都是空的异名。变易法即是无常的异名。譬如说一个茶杯是无常则可,说是苦则不可,因为茶杯根本没有知觉领受的作用,无所谓苦不苦。是故说苦必须于有情自身起了老、病、死的变化,才能说是苦。是故阿含无常、苦、空、无我,是根据佛的慧观说无常即是空,因缘而显无常,因无常而悟入空性,以彼因彼缘皆悉无常,故说为空。或依次第观空,或依缘起显空,都在以无常而显空义。
但这个空只是观想所成的空,所缘的空;不是真正的法空。真正的法空,要依缘起而显其本性空。即缘起而知空,才是一切法的真空胜义。
(二)缘起即空
「我今当说第一空法,云何第一空法,若眼起时则起,亦不见来处,灭时则灭,亦不见灭处」(增含一,三○);是故要了知空义,必要了解缘起,不能了解缘起的意义,即不能理解真空胜义,「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即是显诸法生起,必假托「缘此而彼起」的因缘相依的关系。但这个因缘相依所生诸法,都是空无自性。「色无常,若因,若缘,生诸色者,彼亦无常,无常因,无常缘,所生诸色,云何有常」(杂含一,六);这就是依因缘所生法,明确地是无常。无常因,无常缘所生无常(法)即是空。佛告三弥离提:「眼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所空,所以然者,此性自尔」(杂含九,四六)。佛说眼等诸行,若因,若缘所生色,若苦,若乐,不苦不乐,都是无常,都是空。故佛说:「非我所作,亦非余人作,如来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杂含一二,六八)。这是把缘起性视为常住,不生不灭所显诸法的理性,自性空,故「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依因缘所生法,都是生灭的,依缘起和合所显的本有性,都是无常无我的,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一不异的空寂性,所以说为无常、无我,即是空。这个空,即缘起而显空,或缘起即空,非缘起以外而有空,或空以外而有缘起。故曰「法住法空,法如法尔,法不离如,法不异如」(杂含一二,六八)。这是依缘起性空显不生不灭、非一非异的空义。
(三)中道义
世俗的知见,不是偏于有,就是偏于无,都是落于二边的知见,佛说中道缘起法,即是不落于二边,亦「即是离于二边,说于中道」。「乐受者是一边,苦受者是二边,不苦不乐是其中,有者是一边,集是二边,受是其中。」(杂含四三,四六)这就是说有说无,或苦或乐,都落于情识的二边知见,不是绝对的中道法。绝对的中道法,是不苦不乐,不依情识知见而以正智正见为出发点。是故释尊开示迦旃延说:「世人颠倒于二边,若有若无,世人取诸境界,心便计着。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计于我。此若生时生,灭时灭。迦旃延,于此不疑不惑,不问于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见」(杂含十,五四)。「如实正知见,若世间有者,无有,是无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杂含一二,六九)。

摘自《阿含概说》

你看到瓷杯易碎,知道世事无常,这就是苦,但是瓷杯可以再买一个,这反映了这个事情的本质是空性,所以无常与空性是连成一体来说的。分开了,就成为断灭见。
反过来,出离为乐。出离即是空。空生一切因缘,瓷杯可碎可买,所以是大乐。非圣人不能体验。凡夫没有体验到世事无常这个苦,所以就无法体验这种乐。凡夫所能体验的是一时一事的苦与乐。

大致说是:诸法皆空,世间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变化无常,而没有哪个东西是可以永恒的。但空不是没有,是变化无常意。

此为假名空性,真正的空性,必须明心见性才知道。


佛教中的,贪,嗔,痴,慢,疑,分别什么意思呢?
称为见取见。(5)、戒禁取见:对于修言人而言,凡执著信持不正确的戒律,不能正确地看待戒律等都称为戒禁取见。现在尤其在家居士戒禁取见的问题比较突出,比如五戒中有一戒为“不饮酒”,此戒律设立的初衷,它是预防过量饮酒后乱性造诸恶业,而且经常饮酒会导致身心不清明妨碍我们开智慧。

佛教里的“明心见性”是什么意思?
在佛教中,明心见性,超越了凡夫的认识层面。也就是说,不应以常规思维去理解。禅宗有这样一个公案:六祖惠能向五祖求法后就离开了。五祖弟子中有个慧明,是将军出身,觉得六祖尚是白衣,怎么有资格将祖师衣钵拿走呢?他很不服气,就去追赶。追上后,六祖将衣钵放在石头上。但衣钵是祖师传下的,不...

佛教之中,所说的净土,为什么我们普通人看不见
舍利弗就是《心经》上的舍利子,翻译的名字不同,他是佛出家弟子中智慧第一,很多经典都是因他起来向佛请示而由佛开示的,也是经常跟随在佛身边的弟子。这时...例如《楞严经》讲到阿难出了问题,佛从头顶放光有九百化身佛在其中,传一个咒子,教给文殊菩萨去救阿难。为什么要从头顶放光?为什么另一个场合又是从心口...

佛法中的时间观念是怎样的?
真正的菩萨精神唯有发端于在缘起中与众生的同体共在,亦即,这不是作为一个超越时间者来给予时间中的众生以外在的恩惠,而是由于缘起的内在关联性,在时间中与众生共同担当苦难。在今天当“人间佛教”已成为佛教发展的基本主题,重新开显汉传佛教中已然失落了的时间维度无疑就显得极为切要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

"自性"在佛语里面是什么意思?
自性,是佛学典籍中经常出现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佛教的各个宗派中,不论是小乘,还是大乘,是教下,抑或是宗下;都谈到它。但由于各家的核心思想不同,所以赋予...它具有自有、自成、永恒存在的意思,这种自性在缘起法中当然不能成立,是没有的,而唯识家也是反对的。《唯识三十颂》讲到依他起性时说无自然性,此自然性...

修罗既然不是阿修罗,而是天神,那天神是不是天人呢? 也就是说修罗是不...
因其能以巨手覆障日月之光。每位阿修罗王都统领千万名阿修罗,称为阿修罗众,或称阿修罗眷属。佛经还说:阿修罗男,身形丑恶;阿修罗女,端正美貌。阿修罗道 佛经中经常讲到“修罗”。其从六道轮回之中就有了“阿修罗道”。 六道为一;天道、二;阿修罗、三;人道、四;畜牲道、五;饿鬼道、六...

佛教里指的阿修罗是好还是坏?
玉帝喜欢到人间听经,听一位仙人说经,讲‘玉皇心印妙经’,讲到:‘上药三品,神与气精,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存无守有,顷刻而成,回风混合,百日功灵。’玉皇大帝天天去听经,阿修罗女就生嫉妒心,问玉皇大帝:‘你天天上那儿了?不在家。’玉帝答:‘我到人间去听仙人讲心印妙经。’阿修罗...

佛教 宗教
在佛法中,没有谁去惩罚谁这样的概念,而是说自己的行为自己做主,行为的结果自己承担。一切善或者恶,并不一定都是在我们自己的思维状态所决定,由于我们经常执著于自我的意念、自我的思维角度,因此很多时候并不能真正把握善恶的界限和度。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正,什么是邪...

佛教修罗界是什么样子
简说六道--有福无德的阿修罗道以好战出名的阿修罗道,因有福报而没有德性有的说法只是将他纳入鬼神中,或说是堕落的天人,北传佛教将他列入善道,南传佛教则归类入恶道中。福如天人,德非天人 阿修罗原是印度远古诸神之一,被视为恶神,属於凶猛好斗的鬼神,经常与帝释天争斗不休。如同阿修罗的...

和尚为什么总说“阿弥陀佛”?
是佛教信徒一心归顺于佛的用语,常用来加在佛、菩萨的名称或经典题名之前,表示对佛、法的尊敬和虔信,如南无喝罗、南无三宝等。南无阿弥陀佛拉.阿弥陀佛是佛的名字,名字来源于梵语音译,“阿弥陀”在梵语中为“无量”或者“无穷大”的意思,“南无”为梵语“昄依”的意思。快要死的人念“南无阿弥陀佛”,他将带...

泸定县18381868784: 藏传佛教讲要远离痛苦证悟空性非常重要是什么意思 -
南希奥迪: 1、学佛目的是解决生活中的现实烦恼,乃至究竟的解脱轮回的苦.(苦) 2、苦的原因是因为无明妄念,错认为有物(有我,有外境),分别好坏,取舍不停.好的贪爱,不好的就排斥,所以轮回不休.(集) 3、想要灭除轮回的苦,就要有适...

泸定县18381868784: 女人唆嘎可以吗 -
南希奥迪: 当然可以 只要女人愿意 不过还是尽量尊重对方

泸定县18381868784: 藏传佛教里的空性姆是什么意思? -
南希奥迪: 空是佛法的真谛.空很不好理解,并不是什么也没有了就叫空.佛法里讲的空跟不空融合在一起,是一非二.偈云:空不空中见如来.意思是空而不空才能见如来.母能生子,引申为出生.空性出生就是见本性、见如来.

泸定县18381868784: 如何修密宗 -
南希奥迪: 藏传佛教金刚乘教法主要是修本尊的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圆满次第是有关空性方面的修持.没有上师就没有佛果,所以依止上师才能证得佛果.因而必须找到具德圆满的上师.所以金刚乘才会对传承如此的重视.——色拉阳智法王.最近在使用佛曰APP做配合持咒做功课,可以设置功课时间提醒.

泸定县18381868784: 求教师兄 佛经里哪句话 表达了 真如本性 是性空 而非相空? -
南希奥迪: 《金刚经》里面比较多. 不过自己没有进入那样的境界,就是知道这句话,也不是自己的境界,还是别人的境界,跟自己没有多大的关系的.如果要是自己进入这个境界的话,那么那一句都可以表达,因为言语不重要,佛陀说了很多这个境界的话,就是不让我们执着文字相的,所以您也不要在执着那一句了,自己认真努力的修行吧!一旦是功夫到了的话,那么自然就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了.

泸定县18381868784: 学习心经,有好处吗? -
南希奥迪: 心经是观世音菩萨的心经,就是说菩萨的所有的经文,人间很难理解透.就像我们读大学,我们很多的东西,并不是自己能够控制住,比方说教授教你一个方程式,你并不要知道这个方程式怎么来的,只要你照着这个方程式做,你可以把所有的...

泸定县18381868784: 什么叫渐悟什么叫顿悟 -
南希奥迪: 快速直入究极之觉悟,称为顿悟;依顺序渐进之觉悟,称为渐悟.我国五世纪顷,以涅盘经为主,产生顿悟成佛、渐悟成佛说之论争.其后,道生之'顿悟成佛说'由于四十卷涅盘经之译出而获得确认.我国禅宗,依使用教义之差异,遂产生...

泸定县18381868784: 藏传佛教的观想,怎么观想 -
南希奥迪: 藏传佛教实用观想秘法(节录) 一.观想的内容与种类 观想的建议 一般所谓的「观想」,有许多不同解释.汉字的观想,西藏语一般称为「sGom」,这个字的原意是「习以为常」. 平时我们对某一件事,想要让它成为「习以为常」,对这件事...

泸定县18381868784: 藏传佛教有什么特点? -
南希奥迪: 藏传佛教,或称藏语系佛教,俗称“喇嘛”教.喇嘛藏语意为“上师”.藏语系佛教始于7世纪中叶,当时的藏王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时,两位公主都带去了佛像...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