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来之,则安之”的意思出处及全文赏析

作者&投稿:歧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诗词让我们感受到了流彩华章之美,比如:既来之,则安之短短几个字就能将读者带入意境,那么,你知道既来之,则安之的意思是什么吗?既来之,则安之出自哪?下面为大家整理了既来之,则安之的出处及赏析,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既来之,则安之什么意思?
   既然已经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今意为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既来之,则安之出自哪里?
  此句出自春秋时期孔子及弟子《论语·季氏》。全文如下:
《论语·季氏》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论语·季氏》译文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要对颛臾用兵。
  孔子说:冉有!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那颛臾,先王曾把它的国君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胜任就该辞去。’如果盲人摇晃着要倒下却不去扶持,颤颤巍巍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何必要用那个搀扶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氏的封地,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
  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我听说拥有邦国封邑的诸侯和拥有家族封邑的大夫,他们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不均匀,不担忧贫困而担忧不安定。若是财富平均,便无所谓贫穷;境内和平团结,便不会觉得人少;境内平安,国家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待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策划在境内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既来之,则安之全文赏析
  季氏伐颛臾一事,是在陪臣执国政的鲁国的特殊背景下发生的。陪臣指的是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他们的先祖即庆父、叔牙和季友都是鲁桓公(前771---前694在位)的儿子、鲁庄公(前693---前662在位)的弟弟,号称三桓。到孔子这时,三桓执鲁国国政已达一百六七十年之久。在这一百多年间,公室(鲁君)和私室(三桓)之间的主要斗争有:①前594(鲁宣公十五年)针对三家分地扩展颁布了税亩制度;②前562(鲁襄公十一年)三家作三军,三分公室,各有其一;③前517(鲁昭公二十五年)欲诛季,三桓联合进攻,昭公被迫逃亡。这斗争一直继续到战国初年,《史记·鲁周公世家》说:悼公之时,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
  季氏将伐颛臾一事,不见经传。后世注家以为是子路、冉有向季氏转达了孔子的意见,季氏惧祸而止。《史记·孔子世家》载:仲由为季氏宰在前497(定公十三年);季康子召冉有在前492(鲁哀公三年),其时子路随孔子在陈。至于二人何时同为季氏家臣,则不得而知。《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有季康子向孔子询问季路、冉有才能的事,也不著年代。据推测当在鲁哀公初年。
  孔子一贯反对陪臣执国政,对三桓的指责在《论语》中就有许多记载。
  文章主要记录了孔子就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发表的三段议论。第一段话说明了他反对季氏攻打颛臾的理由;一是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即颛臾在鲁国一向有名正言顺的政治地位;二是且在邦域之中矣,即颛臾的地理位置本就在鲁国境内,对鲁国一向不构成威胁;三是是社稷之臣也,意即颛臾素来谨守君臣关系,没有攻打的理由,孔子的话体现了他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反对强行霸道,诉诸武力。 第二段孔子引用周任的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批评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的态度。第三段话孔子正面阐述他的政治主张。
  此文是篇驳论,借对话形式展开批驳,破中有力,运用了历史材料,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现实事例,颛臾在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名人名言,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三种论据,立论坚实可靠,驳斥也有理有据。
  文中的比喻句形象表达孔子的观点。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用盲人搀扶者的失职来比喻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而没有尽到责任。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比喻有双重喻义:一是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季氏攻打颛臾,好比虎兕跑出笼子伤人;颛臾如被攻灭,好比龟甲、玉石毁于盒中,二是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龟玉的看守者,虎兕出柙伤人,龟玉毁于椟中,是看守者的失职。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若不能劝谏季氏放弃武力,致使颛臾被灭,也是他们的失职。
  文中有三处用了反诘句,何以伐为?则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反诘句的运用使句子感情色彩强烈,批驳力较强;也使肯定的答案寓于反问当中,使肯定更为有力,语气亦更加含蓄,引人思索。


既来之则安之是什么意思啊
既然已经来了,就要使他们安顿下来。后来多用来表示既然已经来了,就要安心的在这里待下去。也指遇事不要急躁,多给自己一些时间,多一些耐心。这句话出自《论语·季氏》中:“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近义词:随遇而安 【拼音】[ suí yù ér ān ]【解释】随:...

“即来之则安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既来之,则安之 [ jì lái zhī,zé ān zhī]1.语法 复句式;作状语;表示既然来了就要安心。2.出 处 《论语·季氏》:“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3.造句 a、是闻也非达也,既来之则安之。民谚 b、山区虽然艰苦,我不怕,既来之,则安之,我一定把这里看成是我的...

既来之则安知什么意思?
既来之,则安之 【拼音】:jì lái zhī,zé ān zhī 【解释】:既:已经;来之:使之来;安之:使之安。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出处】:《论语·季氏》:“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示例】:但...

既来之则安之是什么意思?
既来之,则安之,原意是已经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来被误理解为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是一句中国俗语,选自《论语·季氏》。

既来之则安之是什么意思
原意是已经把他们招抚来了,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这里,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既来之则安之,这是复句诗可以用作状语,表示既然来了就要安心。既来之则安之是中国俗语,既:连词;已经。来之:使动用法,使之来。安之:使动用法,使之安。出自《论语·季氏》:“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解释: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他归服;使他来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出自战国 孔子的《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孔子曰:“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既来之则安之”一词出自哪里,最初含义和现在有何不同?
其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都会遇到不开心的事情,面对这些事情的时候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坦然的面对,既来之则安之是我们现在想表达遇到事情内心的一个境界,可能会有人认为这句话有些时候听起来挺悲伤的,毕竟有些时候我们遇到一些事情不能够改变它,只能顺从。既来之则安之,是一种淡然的境界,毕竟我们活在这个...

“既来之则安之”的下一句是什么?
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既然来到这个地方,就别总担心那些有的没的,无论接下来会出现什么问题,都安然面。

“既来之,则安之”的真正用意
“既来之,则安之”,现代常被用来劝慰别人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其实,“既来之,则安之”的原意是国君招来远人,并加以安抚。语出《论语·季氏》——“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子路拜见孔子说:“季氏准备对颛臾进行军事行动。”季氏:季孙氏,...

既来之则安之是什么意思啊?
既来之,则安之 [成语解释]既:已经;来之:使之来;安之:使之安。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必来。[典故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0二回:但既来之,则安之,姑且住下再说。[近义词]随遇而安 [反义词]来无影,去无踪 [...

定日县17637353555: 既来之,则安之 这句出自什么? -
倪曼金迪:[答案] 出 处:《论语·季氏》:“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定日县17637353555: 既来之,则安之.出自《论语.季氏》:“丈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出自《论语.季氏》:“丈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 -
倪曼金迪:[答案] 两个都不对,应该是:既然他(来的那个人)来了,(我)就要安置他,使他安定下来.

定日县17637353555: 既来之,则安之.出自哪里? -
倪曼金迪:[答案] 此句出自中的.如果在文中翻译可以简单地翻译成:已经来了,就让他们安心住下去.注意:此处"安"为使动用法,"安之"的意思是:使归附的人民生活安定.这是此句翻译的难点.这是孔子在阐发他的仁政思想,他认为不应该以武力去征...

定日县17637353555: 既来之,则安之是谁说的 -
倪曼金迪: 孔子 释义: 既:已经;来之:使之来;安之:使之安.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出处: 《论语·季氏》:“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 用法: 复句式;作状语;表示既然来了就要安心 示例: 但~,姑且住下再说.★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二回 反义词:来无影,去无踪 造句:姑娘,既来之,则安之,不要想太多,早点睡吧. 出自《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所说的一段话:夫如是,故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定日县17637353555: 既来之则安知是什么意思? -
倪曼金迪:[答案] 既来之,则安之拼 音:jì lái zhī,zé ān zhī释 义:既:已经;来之:使之来;安之:使之安.原意是已经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出 处:《论语·季氏》:...

定日县17637353555: “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出自哪里?全文说下 -
倪曼金迪:[答案] 论语·季氏第十六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 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 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 能...

定日县17637353555: 既来之,则安之的意思是什么,出处是哪里?
倪曼金迪: jì lái zhī,zé ān zhī成语释义 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必来.成语出处 先秦 孟轲《论语 季氏》:“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结构 复句式成语成语用法 复句式;作状语;表示既然来了就要安心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近义词 随遇而安反义词 来无影,去无踪成语例句但既来之,则安之,姑且住下再说.(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0二回)

定日县17637353555: 既来之则安之的之如何翻译 -
倪曼金迪:[答案] 既来之则安之的之:他们 既来之,则安之:jì lái zhī,zé ān zhī 释 义:既:已经;来之:使之来;安之:使之安.原意是已经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出 处:《论语·季氏》:“夫如是,故远人不服...

定日县17637353555: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的意思, -
倪曼金迪:[答案] 全句是: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译文: 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

定日县17637353555: 既来之,来安之什么意思 -
倪曼金迪: 出自《论语.季氏》:“丈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其意是:既然来了,又何必急急忙忙的要走呢?现在引伸为:既然我来了,我就不怕.或者是:既然来了,我就安下心来去坦然面对所要发生的事情.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