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结合《孟子四则》,谈谈如何理解孟子良知论的核心观点?

作者&投稿:龚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结合《孟子四则》,谈谈如何理解孟子良知论的核心观点?~

在道德修养方面,孟子根据自己的性善理论,提出了以“尽心、知性、知天”为核心的道德修养论,并以人性本善为前提,人心中固有的本来善性要通过“尽心”“存心”“养性”来扩充、保存与培养心、性的善端。
在孟子的心性观中,“心”是道德善性的源泉,心性本善,才能有后来的道德之善。

扩展资料:
心性学说是孟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性善论是其重要内容。孟子把性善论作为道德修养思想和仁政思想的理论依据。
杨泽波先生认为孟子以心善论性善的基本思路是:“首先由特定涵义的心,良心进入,接着论说良心我固有之,由良心进到本心,再以本心的道德本体意义证明性善。”
性指人的价值本性,是社会现实的,是与自然的本性不同的特质。人性,是作为“类”的人之本性的认识。人性善是因为人具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等四心,此心是道德观念的萌芽,孟子又称其为端。四心的萌芽是因为人意识到了人禽之别。

孟子良知说认为良知是道德的自性自明自觉,是先验的道德情理和精神能量,它能使人成为一个道德主体而存在。孟子认为良知意识具有善的向度和情感、意志、欲望、智慧四个维度,孟子良知说阐释了精神系统的能量结构,确立起传统道德意识论的基本理论范式。在良知理论视域中,道德教育是培养心性,圆融人格,感悟自然的德性修养过程。
一、良知是人的先验的道德情理和精神能量
从哲学上看,孟子提出的性善论之良知说是一种先验主义的道德哲学。孟子[3]认为仁、义、礼、智之善性是每个人生而有之的,本质上是指的这种善性的先验性。可以说,对于人的精神的理解,是东西方哲学的共同追求,只是西方哲学倾向于知性的理解,而中国哲学倾向于德性的理解。如对西方哲学影响深远的柏拉图就曾在《理想国》中提出理念论之“回忆说”。柏拉图[4]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只是在理念世界存在的本体的影子,存在于理念世界的本体是完美的,影子则是不完美的。作为人而言,其灵魂来自于完美的理念世界,只是出生时灵魂的记忆被消除,不过存在于灵魂深处来自于理念世界的完美知识并没有被完全抹去。随着人的成长,那些灵魂深处被遮蔽的知识就会逐渐被回忆起来。在理念世界的完美知识中,知识与德性是统一的,善是最高的知识。于是,在人的精神中,道德观念和知识也就是先验的和本质的存在。
理论上看,孟子的良知说也是认人的道德观念和知识是先验和本质的存在,人是一个道德主体。孟子的理论逻辑是中国式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辨。中国传统哲学认为,天道与人道是相通的,天理与人理是相合的。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2]353。意谓“诚”是天道,人道的本质在于能够“思诚”,即体认和追求天道。就是说,良知出于本心,是道德观念道德意识的基础和根据,本心是上通于天道的。所以,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2]443。能坚持穷究自己本心的人,即可认识人性和天道,从而依天道(善道)而行,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现代文明在不断进步中也在疏离传统思维,将一切知识理性化,将价值经验化,将知识与价值分离。孟子性善论之“良知说”与柏拉图理念论之“回忆说”都是注重寻求道德观念的先验根据和内在逻辑,并且把知识和德性统一起来,确立起了先验主义和本质主义的道德哲学。值得一提的是,对孟子“良知说”的研究远不及对柏拉图“回忆说”的研究那么自成一体。从思辨逻辑看,柏拉图的理念论是理性主义的,孟子的性善论是情理主义的,两者体现出东西方文化的系统性的思维差异。从思想旨趣看,孟子尤其强调个人道德的自性自明自觉,强调道德是一个个人意识自信、自觉的过程。因而,道德关怀和道德教育直指人性和人心,是培育内心的正能量,精神的正能量。这样的思想,显然是远离和超越于功利主义、福乐主义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的;也不同于一般信仰主义的道德观,比如以个人行为与天主意旨之间的关系而论的基督教伦理。
二、良知说构造了传统道德意识论的基本理论范式
从哲学意识论方面看,孟子所言“所不虑而知者”的良知,构成精神系统的正能量,具有善的向度和情感、意志、欲望、智慧四个维度。应该说,在现代知识的范畴内,孟子关于人的意识向度和维度的见解也是深刻而卓越的,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根本的理论范式。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良知意识),表征着人的意识的情感、意志、欲望、智慧四个维度。恻隐之心,又称不忍人之心,不忍心看到生命的伤害,是一种同情的博爱情感。羞恶之心,是耻于自己的违善,憎恶他人的作恶,是一种意向性的意志投射。恭敬之心,又称辞让之心,是对于个人欲望的节制,是欲望的合理表达即是一种合理的欲望。是非之心,就是知是知非,知善知恶,是非善恶分明,是一种理性的道德智慧。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较之现代心理学关于人的意识构成的知情意三维理论,孟子的意识四维说更加合理而深刻。可以说,人的欲望乃是人的最基本心理活动,是人的意识的基础元素,是意识的“第一推动力”,没有欲望,自我意识即不复存在。还有上述“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的意识向度论,也可以说是深刻而独到的见解。比如,人类的爱的情感向度就是向下的,上辈的爱指向下辈,下辈的爱指向下下辈,以此类推。这种理论的合理性尚需要现代心理学给以论证并加以阐发,以承接前人之原论并构建新的理论知识体系。
孟子性善论之良知说还表明,情意欲知四维构成的人格意识是自我成长的;道德是人格的核心要素,是随着人格成长而养成的,“求则得之,舍则失之”。这样的观念也与现代心理学理论享有共同的视角。人格是促进个体行为一致性的持久的和内在的特征系统,是多种要素的综合体,在个人的人格成长过程中,充斥着错综复杂的心理冲突,道德正是在各种心理冲突背景下的价值选择。
三、回归良知本位的道德教育之方法论启示
在孟子学说中,人道之本在于道德关怀和道德成长。良知说展开为德性修养的工夫论,强调德性内生和人格圆融,其关注的是心性、情理、自然。这样的理论视野和教育视角,体现出来一种特别的洞见和慧识,对于现代德育尤其具有启示意义。
在现代,道德理论和道德教育似乎忽略或遮蔽了良知的观念,道德培育缺失了一种内在的自性自明自觉的信念和正能量——让内心德性不断生长的原动力。现代教育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和解析,尤其是把道德教育也置于一般知识教育的体系和模式之中,实际上形成一种外在的“他育”式的德育模式,未能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内在潜能。因而,回归良知本位的道德教育是一个必然的方向。良知教育强调“存心养性”,人性和人心的培育是德育的根本和基础,就是认为,要成为有道德的人,首要的在于感受,道德教育最根本的是一种理解的教育,养成的教育。诚如当代哲学家哈贝马斯所说,人类的存在并非以一个独立的个人做基础,而是以“双向理解”的交往作起点。因此,道德教育就是要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关心和帮助。
良知理论把人心(人的意识)看作是情感、意志、欲望、智慧和谐统一的精神系统,从而强调了道德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精神人格教育,重在内在情理的培育。蒙培元[7]在其专著《情感与理性》“全书提要”中认为:儒家重视情感的共通性、普遍性,并与理性实现了统一。所谓情理,乃是指人类共同的,具有道德意义的情感,“良知”就是一种自然的又是具有道德意义的情感;这样的情感同时是与理性相统一的,故称之为情理。真正说来,情理乃是一种价值理性,因为价值正是由情感需要决定的。只有承认人类有共同的情理,才能建立起来共同的和普遍的价值理性。所以,中国传统哲学肯定人类伦理是由情感决定的,同时肯定有一种客观的普遍的伦理存在,即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因此,道德教育必须把道德概念的理解、领会与情感体悟和欲念追求结合起来,追求情理教育,做到情理相通,才可能真正完成。情理相通,就是人格系统的情感、意志、欲望、智慧的和谐相通,也是内与外的相通,人文与自然的相通。所以,这个“通”是通于自然,或者说,通于自然精神。在孟子“尽心知性知天”理论逻辑中,“良知”情理不仅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普遍的伦理关系,而且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伦理关系。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价值关系,是出于人的内在的精神需要,成为人生的意义。这种观念也体现出儒家文化特有的德育方法论。
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在道德修养方面,孟子根据自己的性善理论,提出了以“尽心、知性、知天”为核心的道德修养论,并以人性本善为前提,人心中固有的本来善性要通过“尽心”“存心”“养性”来扩充、保存与培养心、性的善端。

在孟子的心性观中,“心”是道德善性的源泉,心性本善,才能有后来的道德之善。

扩展资料:

心性学说是孟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性善论是其重要内容。孟子把性善论作为道德修养思想和仁政思想的理论依据。

杨泽波先生认为孟子以心善论性善的基本思路是:“首先由特定涵义的心,良心进入,接着论说良心我固有之,由良心进到本心,再以本心的道德本体意义证明性善。”

性指人的价值本性,是社会现实的,是与自然的本性不同的特质。人性,是作为“类”的人之本性的认识。人性善是因为人具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等四心,此心是道德观念的萌芽,孟子又称其为端。四心的萌芽是因为人意识到了人禽之别。




1.结合《孟子四则》,谈谈如何理解孟子良知论的核心观点?
在道德修养方面,孟子根据自己的性善理论,提出了以“尽心、知性、知天”为核心的道德修养论,并以人性本善为前提,人心中固有的本来善性要通过“尽心”“存心”“养性”来扩充、保存与培养心、性的善端。在孟子的心性观中,“心”是道德善性的源泉,心性本善,才能有后来的道德之善。

孟子四则原文及翻译 孟子四则原文及翻译答案
孟子四则原文:(一)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能冲之,不足以事父母。”(二)孟子曰:“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惟恐不伤人,函人...

《孟子》四则,孟子善用对比,请你结合本文具体说说孟子是如何运用对比...
孟子对于孔子仁的思想的发展,特别表现在孟子以性善论为基础,提出由此而生仁义礼智四德,其中心点是为仁。还进一步论述仁义礼智四者的关系,第二,在关于仁的伦理思想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仁政的学说。孟子以仁作为施政的出发点,要求统治者“施仁政于民(《梁惠王》上),还具体地提出了在经济、政...

关于孟子的故事关于孟子的四则故事
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蹲在地上。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孟母说:“什么原因?”孟子说:“她蹲在地上。”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曰:“我亲眼看见的。”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妇人不讲礼仪。《礼经》上不是这样...

《孟子》四则的翻译
2)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做国君,得到国君欢心的做大夫。国君危害到土神谷神,国家就改立国君。祭品丰盛,祭品洁净,祭扫按时举行,但仍然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神谷神。”3)有个齐国人有一妻一妾。这个人每天出外,都...

如何理解孟子四则中的良知?
孟子良知说认为良知是道德的自性自明自觉,是先验的道德情理和精神能量,它能使人成为一个道德主体而存在。孟子认为良知意识具有善的向度和情感、意志、欲望、智慧四个维度,孟子良知说阐释了精神系统的能量结构,确立起传统道德意识论的基本理论范式。在良知理论视域中,道德教育是培养心性,圆融人格,感悟自然的德性修养过程...

急需!孟子四则(翻译)
从这里来看,没有恻隐之心,不是真正的人;没有羞愧之心,不是真正的人;没有推辞礼让之心,不是真正的人;没有明辨是非曲直的心,不是真正的人。恻隐之心,是仁的开始;羞愧之心,是义的开始;推辞礼让之心,是礼的开始;明辨是非之心,是智的开始。人有这四个开始,就像他有四肢一样。

孟子四则的翻译
你发的句子好翻译,没有难懂的字词。

《孟子》四则中说说孟子是如何运用对比来揭示矛盾,阐发观点的.仿照孟 ...
《孟子》四则中说说孟子是如何运用对比来揭示矛盾,阐发观点的.仿照孟子的对比  我来答 分享 微信扫一扫 新浪微博 QQ空间 举报 浏览1 次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孟子》 孟子 观点 搜索资料 本地图片 图片链接 提交回答 匿名 回答自动保存中...

《孟子论语》在第四则中,孔子用堆积土山为例子,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告诉人们不一点一滴的积累,是积不成深渊的,不一点一点的积土,是造不成大山的,生活中,就是要不断的努力,才会成功。

开化县15819782214: 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结合生活实际怎样理解? -
权有加力: 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

开化县15819782214: 结合孟子关于如何做人的主张,谈谈怎样才能把自己造就成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
权有加力: 一、借鉴古人、造就自我: 中国古代有着众多的仁人志士,他们心忧天下,抱负远大,且具有雄才大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同时他们德才兼备,流芳百世,成为后人心中的楷模.曹刿、诸葛亮都是具有强烈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的名臣谋士...

开化县15819782214: 舍生取义的观点是否过时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在当今社会是否过时?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
权有加力:[答案] 答:不过时.“义”是人格的基石,在“生”与“义”相冲突时,贪生是懦夫,舍生取义则是大丈夫所为.

开化县15819782214: 孟子认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和"行拂乱起所为”能够增加人的才能.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其中的哪一点任然是我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
权有加力: 苦其心志:能够增强人的心里承受能力;劳其筋骨:能够使人拥有强健的体魄;行拂乱其所为:能培养自己面对困难的能力

开化县15819782214: 请结合《孟子》一书中给你印象最深的地方谈谈你的感受 -
权有加力: 孟子有一次同弟子们到齐国(那时齐国王田应齐雄心勃勃,想招揽贤才使国家强大),想施展治国抱负,到稷下学宫参加论战(就像答记者会一样),说道人性善时,受到荀子的辩驳,那时的荀子还是一位没多大名气的学子.孟子说要杀掉荀子以昭示天下学术风气的纯洁. 孟子实在是过于偏激了,但对学术之风的追求和坚守是值得人们深思的.

开化县15819782214: 结合孟子主张说说如何把自己建设成为国家有用的人
权有加力: 富贵不能乱我本心,贫贱不能改我志向,威武不能变我气节.要成为一个真正的豪杰,这三者必不可少. 一、心性论 1. 性善与四端 —— 道德价值的根源 孟子的「性善说...

开化县15819782214: “人患不知其过,既知之不能改,是无勇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
权有加力: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最怕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但有的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却不改过来,说明他是个没有勇气的人.就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犯了错误,有时先没发现自己错了后来发现到了,却没有勇气承认错误,这说明了自己是个没勇气的人.

开化县15819782214: 01谈谈孟子“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的文学思想及现在意义400?
权有加力: 孟子“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论作者:丁文林[摘要]关于文学鉴赏与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问题是古今中外研究文学现象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主要论述孟子“知...

开化县15819782214: 结合实际生活谈谈孟子大丈夫人格理想的现实意义260字,急等! -
权有加力:[答案] 孟子倡导的大丈夫精神是中国民族最闪光的亮点,对塑造民族之魂功莫大焉.中华文化之伟大当然也表现在四大发明、诗词歌赋,音乐书法绘画、故宫长城等方面,但中华文华伟大之处,最集中地表现在其伟大思想家的思想上.孟子的...

开化县15819782214: “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怎么解释?
权有加力: 此“阴”特指男子“阴茎”,“气”指功能,“阴气”即指男子性 功能而言.结合下文“年六十,阴痿,气大衰”,则此处“阴气自 半”是指男子性欲自四十岁以后渐至冷淡,甚至出现性功能减 退的迹象.“起居衰”是对“阴气自半”的补充说明.在古代, “起居”一词不仅包括房事在内,有时甚至会充当房事的代名 词.“阴气自半”与下文“阴痿”同义,只是此微彼显而已.故 此下补充道“起居衰也”.至于“气大衰”则也是针对“阴气自 半”而言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