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学记》诗解4正心尊师

作者&投稿:霍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礼记.学记》诗解4正心尊师

题文诗:

学者四失,教者必知:人之致学,或失则多,

识浅贪多,终无所成;或失则寡,识深学少,

徒有器调,终成狭局;或失则易,学而不思;

或失则止,思而不学.四失由心,心之莫同,

必知其心,教之以诚,诚意心正,正心意诚,

意诚善长,长善救失.失而后得,至教之道. 

善于歌者,使继其声,善于教者,举一反三,

言简意赅,易学易知,至精而达,至微而臧,

罕譬而喻,使继其志.君子至知,知学难易,

知其美恶,后能博喻,因材施教,然后为师,

师然后长,长然后君.师所以学,师学为君.

君正国正,己正正人.学者择师,不可不慎.

凡学之道,尊师最难,师敬道尊,道尊敬学.

君不臣臣,于臣者二:当其为尸,当其为师.

大学之礼,诏于天子,师无北面,所以尊师.

全文: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此之谓乎!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分段注解: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郑玄注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失於多,谓才少者。失於寡,谓才多者。失於易,谓好问不识者,失於止,谓好思不问者。○好,呼报反,下“好思”、“好述”同。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救其失者,多与易则抑之,寡与止则进之。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疏]“ 学者”至“者也”。○正义曰:此一节明教者识学者之心,而救其失也。故云“学者有四失,教者必先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者,一失也。假若有人才识浅小,而所学贪多,则终无所成,是失於多也。○“或失则寡”者,二失也。或有人才识深大,而所学务少,徒有器调,而终成狭局,是失於寡少也。○“或失则易”者,三失也。至道深远,非凡浅所能,而人不知思求,唯好泛滥外问,是失在轻易於妙道,故云“或失则易”,此是 “学而不思则罔 ”。○“或失则止”者,四失也。人心未晓知,而不肯谘问,惟但止住而自思之,终不能达其实理,此失在於自止也。此是 “思而不学则殆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者,结前四失,是由人心之异故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者,结救失四事。师既前识其四心之不同,故后乃能随失而救之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者,使学者“和易以思”,是长善,使学者无此四者之失,是救失,唯善教者能知之。

【今注】

①长(zhǎng):生长。引申为发扬。

【今译】

学习的人会犯四种过失,做老师的一定要知道。人在学习的 时候,有的一味贪多,有的不肯多读书,有的见异思迁,有的浅尝辄 止。这四种情况的产生,是人心不同的缘故。做教师的一定要先 了解学生的心理,然后才能加以补救。所谓教育,就是培养、发扬 学生的优点而挽救他们的过失。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郑玄注: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言为之善者,则后人乐放效。○长,丁丈反,下文及注同。教如字,一本作学,胡孝反。放,方往反。效,胡教反。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师说之明,则弟子好述之,其言少而解。臧,善也。○臧,子即反。解,胡买反,下文注同。

  [疏]“ 善歌”至“志矣”。○正义曰:此一节论教者若善,则能使学者继其志於其师也。言学者继师之志,记者以善歌而比喻之,故云“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歌,谓音声和美,感动於人心,令使听者继续其声也。○“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者,设譬既毕,故述其事,而言善教者必能使后人继其志,如善歌之人能以乐继其声,如今人传继周、孔是也。○“其言也约而达”者,此释所以可继之事。言善为教者,出言寡约,而义理显达易解之。○“微而臧”者,微,谓幽微。臧,善也。谓义理微妙,而说之精善也。○“罕譬而喻”者,罕,少也。喻,晓也。其譬罕少而听者皆晓。○“可谓继志矣”者,能为教如上,则可使后人继其志意。不继声而继志者,本为志设,故不继声也。

【今注】

①继其志:指使人能举一反三。②约:简要。

【今译】

善于唱歌的人,能使听众跟在他后面唱起来;善于教学的人, 能使学生举一反三。他讲话辞简而意明,所讲的道理幽深而解说 精妙,讲时比喻虽少却使人易懂。这样就能够使学生举一反三了。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此之谓乎!

郑玄注: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美恶,说之是非也。长,达官之长。○恶,乌路反,又如字。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弟子学於师,学为君。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师善则善。《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此之谓乎!四代:虞、夏、殷、周。

 [疏] “君子”至“谓乎”。○正义曰:此一节明为师法。君子,谓师也。教人至极之美,可以为君长之事。○“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者,三王、四代所以敬师,随器与之,是至学之易;随失而救之,是至学之难。○“而知其美恶”者,罕譬而喻,言约而达,是为美。反此则为恶也。○“然后能博喻”者,博喻,广晓也。若知四事为主,触类长之,后乃得为广有晓解也。○“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者,前能广解,后乃可为人作师也。○“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者,为师是学优,学优宜仕,故能为一官之长也。○“能为长然后能为君”者,既能治一官之长有功,能为一国之君也。○“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师既有君德,则弟子就师可学为君之德,故前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即是学能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者,师善,则能教弟子,弟子则能为君,故弟子必宜慎择其师,不可取恶师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者,引旧《记》结此择师之重也。三王,谓夏、殷、周,四代,则加虞也。言三王、四代虽皆圣人,而无不择师为慎,故云“唯其师”。庾云:“举四代以兼包三王,所以重言者证前云“择师不可不慎”,即此“唯其师”之谓也。

【今注】

①博喻:喻,晓喻、理解。“博喻”,指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多种不同 的教育。②三王四代:夏、商、周为三王,加上虞舜时期为四代。

【今译】

君子知道求学的深浅次第,又知道学生资质的高低,然后才能 够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能做到这一点,才能够做老师;能做老师, 才能做官长;能做官长,才能做国君。学生跟着老师学习,也就是 学习做国君的德行,因此选择老师不能不慎重。古代记载说:“虞、 夏、商、周三王四代无不以择师为重。”就是这个意思吧。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郑玄注: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严,尊敬也。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於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尸,主也,为祭主也。大学之礼,虽诏於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尊师重道焉,不使处臣位也。武王践阼,召师尚父而问焉,曰:“昔黄帝、颛顼之道存乎意,亦忽不可得见与?”师尚父曰:“在丹书。王欲闻之,则齐矣。”王齐三日,端冕,师尚父亦端冕,奉书而入,负屏而立。王下堂南面而立。师尚父曰:“先王之道不北面。”王行西、折而南,东面而立,师尚父西面道书之言。○颛音专。顼,许玉反。与音馀。齐,侧皆反,下同。奉,芳勇反。折,之设反。

 [疏] “凡学”至“师也”。○正义曰:此一节论师德至善,虽天子以下,必须尊师。○“是故君之所不臣於其臣者二”者,二,谓当其为尸及师,则不臣也。此文义在於师,并言尸者,欲见尊师与尸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者,若不当其时,则臣之。案《钩命决》云:“暂所不臣者五,谓师也,三老也,五更也,祭尸也,大将军也。”此五者,天子诸侯同之。此唯云尸与师者,此经本意据尊师为重,与尸相似,故特言之,所以唯举此二者,馀不言也。又按《钩命决》云:“天子常所不臣者三,唯二王之后、妻之父母、夷狄之君。不臣二王之后者,为观其法度,故尊其子孙也。不臣妻之父母者,亲与其妻共事先祖,欲其欢心。不臣夷狄之君者,此政教所不加,谦不臣也。诸侯无此礼。”○“大学之礼,虽诏於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者,此证尊师之义也。此人既重,故更言大学也。诏,告也。虽天子至尊,当告授之时,天子不使师北面,所以尊师故也。○注“尊师”至“之言”。○正义曰:“武主践阼”以下,皆《大戴礼·武王践阼篇》也。云“黄帝、颛顼之道存乎意,亦忽不可得见与”者,武王言黄帝、颛顼之道恒在於意,言意恒念之,但其道超忽已远,亦恍惚不可得见与。与,语辞。今检《大戴礼》唯云“帝颛顼之道”,无“黄”字,或郑见古本不与今同,或后人足“黄”字耳。云“丹书”者,师说云:“赤雀所衔丹书也。”云“端冕”者,谓衮冕也。其衣正幅与玄端同,故云“端冕”。故皇氏云“武王端冕”,谓衮冕也。《乐记》“魏文侯端冕”,谓玄冕也。云“师尚父亦端冕”者,案《大戴礼》无此文,郑所加也。云“西折而南,东面”者,案《大戴礼》唯云“折而东面”,此“西折而南”,“南”字亦郑所加。云“师尚父西面道书之言”者,皇氏云:“王在宾位,师尚父主位,故西面。”王庭之位,若寻常师徒之教,则师东面,弟子西面,与此异也。其“丹书”之言,案《大戴礼》云:“其书之言曰:敬胜怠者强,怠胜敬者亡。”《瑞书》云:“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义胜欲者从,欲胜义者凶。”与《瑞书》同矣。“凡事不强则枉,不敬则不正。枉者灭废,敬者万世。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以仁得之,以不仁守之,其量十世。以不仁得之,以不仁守之,必倾其世。王闻书之言,惕然若惧,退而为戒,书於席之四端为铭”,及几、鉴、盂、盘、楹、杖、带、屦、剑、矛为铭,铭皆各有语,在《大戴礼》也。

【今注】

①严:尊敬。②诏:告。③无北面:指当天子做学生、臣为老师时,老 师不是面向北,而是天子面向东,处于宾位;臣面向西,处于主位。

【今译】

在学习中最难做到的是尊敬老师。老师受到尊重,那么他所 传的道艺才能受到尊重;道艺受到尊重,然后人民才会把学习看得 很重要。因此,国君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来对待臣子的情形只有 两种:一是当臣子在祭祀中担任尸的时候,一是当臣子做自己老师 的时候。按照大学里的礼节,即使是对天子讲课,老师也不面朝 北。这就是为了表示对老师的尊重。


“不陵节而施,学不躐等”出自哪里
4、《礼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由西汉戴圣编纂。汉代的郑玄对《礼记·学记》的解释是:“《学记》者,以其记人学教之义。”出自《礼记 学记》。这两句是分开的。学不躐等: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教也者长善而救失者中写到了哪四种过失?_百度...
四种过失 1. 或失则多,2.或失则寡,3.或失则易,4.或失则止.《礼记学记》:“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学习的人有四种毛病,或者是不足之处,教育别人.传授知识...

玉不琢不成器出自哪里
玉不琢不成器出自《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如果玉不精心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如果人不努力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出自《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琢:雕,刻,玉石不经过雕琢,成不了器物,比喻人如果不...

时过然后学 则虽勤苦而难成 说明个体身心发展的什么性
说明了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这句话出自《礼记. 学记》。时: 时机,时间;意思是说,学习的时机错过了再去学习,即使是非常勤奋苦学,也难有大的成就。这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具有不均衡性,其中存在着关键期。在关键期内,发展学生相应的能力效果最佳;过了关键期,即使勤奋下苦功,效果也不会好...

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是什么意思
用力敲就会发出大的声音,轻轻地敲就会发出较小的声音 。这句话出自《礼记·学记》,原句是:“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是什么意思?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有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师也”含义为教师只有懂得了教育成功的因素,同时又懂得了教育失败原因,然后才能 胜任教师的工作。表明教师需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及各科教材教法等教育学科知识,即为教育理论知识。出处:《礼记·学记》:“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

《学记》中“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了什么样的教学原则...
教学的方法违背了教学的原则,提出的要求不合学生的实际。这样,学生就会痛恶他的学业,并怨恨他的老师,苦于学业的艰难,而不懂得它的好处。即使学习结业,他所学的东西必然忘得快,教学的目的也就达不到,其原因就在这里啊!此句出自战国时期·乐正克所作的《礼记·学记》...

《礼记》之教学相长文言文原文
发音jiào(第四声) xué xiāng zhǎng(第三声) 释义 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 出处《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示例 教学实践,使我深深懂得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表示教与学相互促...

"玉不琢不成器"?下一句是什么啊?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出自《三字经》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出自《礼记·学记》《三字经》的解释一块没有经过雕琢的玉石,是不能成为美玉的,一个人如果不经过教育,是不会知道礼仪的,作为子弟,年轻的时候应该多亲近良师,交结义友,学习礼貌...

<礼记学记>原文
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易解:大学开学的时候,学生都穿著礼服,以苹藻之菜祭祀先圣先师,表示尊师重道;先练习《诗·小雅》及《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首诗歌,劝勉学生以莅官事上之道;击鼓召集学生,正式打开书箧(书包),希望学生以谦逊谨慎的态度学习;夏楚两物(教鞭)是用来警惕鞭策...

嵩县19153784071: 有关于尊师重道的 古诗 -
前封胃痛: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意思是:爱自己的老人,就不敢对别人的老人不好;敬爱自己的老人,就不敢怠慢别人的老人.出自《孝经.天子章》 不师者,废学之渐也. 意思是:不向老师学习,这等于开始渐渐地放弃对学问的追...

嵩县19153784071: 礼记学记中的三种教学态度 -
前封胃痛: 礼记学记是我国教育史上一篇教育科学的经典之作,其内容记述了学习的功用、方法、目的、效果,论述了教育、教学及为人师表之道,强调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其中的教育思想在现代...

嵩县19153784071: 文言文中的叩怎么翻译 -
前封胃痛: 叩:1、敲.《礼记学记》:“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2、叩头:磕头.《后汉书刘昆传》:“时县连年火灾,昆辄向火叩头.”3、询问.《聊斋志异香玉》:“生叩生平.”4、牵住(马、马的缰绳).《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叩马而谏.”5、叩叩:殷勤;诚恳.繁钦《定情诗》:“何以致叩叩?香囊悬肘后.”

嵩县19153784071: 礼记·学记中教学相长的译文 -
前封胃痛: 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设学施教.《尚书·兑命》篇中说:“始终要以设学施教为主”,就是谈的这个道理啊! 尽管有味美可口的菜肴,不吃是不会知道它的美味的;尽管有高深完善的道理,不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 希望对你有帮助

嵩县19153784071: 七上语文《补充习题》20课《虽有佳肴》答案 -
前封胃痛: 有佳肴①,弗食,不知其旨也②.虽有至道③,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④.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⑤;知困,然后能自强也⑥.故曰:教学相长也⑦. (选自《礼记·学记》) 【注释】①佳肴:美味的食物.②旨...

嵩县19153784071: “三王四代惟其师”的副词用法和意义是什么? -
前封胃痛: 您好 这句话出自此荀子的「礼记.学记篇」 原文是: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此...

嵩县19153784071: 简要介绍一下《学记》的内容和地位 -
前封胃痛: 中国最早的体系极为严整的教育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年代约在战国晚期.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学记》文字言简意赅,比喻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任务,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

嵩县19153784071: 尊师重道的出处是什么?
前封胃痛: [出处]《礼记•学记•法》:“尊师重道焉, 不使处臣 位也.”

嵩县19153784071: 学生和社会为什么要尊师重教? -
前封胃痛: 1.老师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2.老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3.时代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尊师重教出自《礼记· 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中国古代一部 典章制度专著《 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据 郭沫若考证,作者为 孟子的学生 乐正克.尊师重教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可见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嵩县19153784071: 尊师重教先进个人是什么
前封胃痛: 尊师重教亘古不变 知识为人类开辟了认识世界、通往宇宙之路,而教师则带领我们打... 《礼记·学记》中指出:“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之敬学.”意为:教师受到社...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