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生死书~在无常中体味希望和不死的恒心

作者&投稿:答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捧着厚厚的西藏生死书,一开始我的心是有种不安的,已近不惑之年,确实未曾深入思考过死亡是怎么回事儿,以及该如何来面对死亡,面对亲人长辈的突然离去。只是觉得死亡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事情,他来了我们也只有面对,无处可逃,如要去亲戚家参加葬礼,也不知如何安慰亡者家属。

论语里有一个章节,弟子问事鬼神,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弟子又问,“敢问死”,孔子回答,“未知生,焉知死。”我一开始肤浅的认为,孔子的意思是没搞明白活着是怎么回事,就先不要急着去了解死亡和鬼神是怎么回事。这也似乎给自己一个借口,在还没活明白之前,不要去想生死那些事儿。孔子应该另有深意,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如能事人,便能事鬼”,“如知生,便知死”。

必须承认,我们对于死亡,死亡当时或之后所发生的事缺乏真正的认识。曾经也以为,人死了,所有的都结束了,一切都失去了。而大多数人不是否定死亡,就是活在死亡的恐惧中,甚至连提到死亡都是一种忌讳,以为谈到死亡会招来不幸。

还有人是以天真轻率的心情看待死亡,因为某种不知名的理由认为自己的死亡不会有问题,对于死亡无可担忧。因为每个人都会死,死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死再自然不过了。这种想法很美,但到了临终那一刻就不妙了。

这两种面对死亡的不同态度,一种把死亡当做避之唯恐不及的事,另一种则把死亡当做船到桥头自然直的事。现代社会是一片精神沙漠,多数人认为这一生仅止于此,对于来世没有真正的或真诚的信仰,大多数人的生活缺乏任何究竟的意义。

而否定死亡的悲惨结果绝不止于个人层面,它影响着整个地球。由于相信人生只有这一世,大多数现代人已经丧失长远的眼光,因此他们可以肆无忌惮的为自己眼前的利益而掠夺地球,自私得足以毁灭未来。

对于死亡的恐惧和对来生的无知,使得我们的环境受到变本加厉的毁灭,正威胁着一切生命更令人苦恼的事,并没有谁教导人们死亡是什么,但如何死去也没有人给予任何死后的希望,揭开生命的真相,年轻人接受各种各样的教育,对于生命整体的意义与生存息息相关的主题却茫然无知,有什么事比这更有讽刺意味呢?

死亡虽然是个大谜团,但有两件事是明确的,第一我们总有一天会死,第二我们不知何时或如何死,因此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不知道何时会死,我们就把它当做借口延迟对死亡的正视,就像小孩子玩捉迷藏,我们蒙住了自己的眼睛,以为就不会被别人发现。

为什么我们会生活在死亡的恐怖中呢?因为我们的本能欲望是要活着而且继续活下去,死亡却无情的结束了我们熟悉的一切,我们认为死亡会把自己投入一个一无所知的深渊里,或变成一个全然不同的人,我们想象自己死后变得迷茫,处在极端陌生的环境里,就像独自一人在异乡,醒来时陷入焦虑的煎熬中,对那块土地和那里的语言一无所知,没有钱财,没有对外关系,没有护照,没有朋友。

也许我们害怕死亡的最大理由,是因为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我们相信自己有一个独立的特殊的个别的身份,但如果我们勇于面对它,就会发现这个身份是由一连串永无止境的元素支撑起来的,我们的性命,我们的关系,我们的伙伴,我们的家人房子工作朋友信用卡,我们的安全感就建立在这些脆弱的短暂的支持上,当这些全被拿走的时候,我们还知道自己到底是谁吗?

如果没有这些熟悉的支撑,我们面对的将只是赤裸裸的自己,一个我们不认识的人,一个令我们焦躁的陌生人,我们一直都跟他生活在一起,却从来没有不想真正面对它,我们总是以无聊或琐碎的喧闹活动来填满每一个时刻,以保证不会单独面对这位陌生人。

这就指出了我们生活方式的基本悲剧,我们以一种虚拟的身份活着,处在一个荒诞的童话世界里,跟《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的假乌龟差不多,在激情的催眠之下,我们太过着迷于建造房子的快感,竟然把生活的房子盖在沙子上,这个世界似乎真实得让我们可以确信,直到死亡粉碎了我们的幻想,并把我们逐出隐藏的地方为止,因此如果我们对更深的事项一无所知,会变成什么模样呢

当我们死亡的时候,万般带不去,尤其是我们如此钟爱,如此盲目依赖,如此努力想活下去的肉身。

一个人诞生,她的烦恼就跟着一起诞生,有些人活得越久会变得越愚蠢,因为他为了逃避不可避免的死亡,变得越来越焦虑,这是多么痛苦的事啊,有些人一生都在异想天开痴人说梦,渴望能够长生不老,这种观念是他无法活在当下。

今天我们又如何对待老人、病人和临终者?我们的社会只迷恋年轻、性和权利,却逃避年老和病衰,当老年人完成了他们一生的工作而不再有用时,我们便加以遗弃,这不是很可怕的事吗?我们把他们丢进敬老院,让他们孤苦无依的死去,这不是很令人困惑的事吗?

即使认识或所爱的人濒临死亡,我们常常束手无策,不知道如何去帮助他们走完最后的人生,当他们去世之后,我们也不去想他们将何去何从,或是应该如何继续帮助他们。临终的人需要爱和关怀,也需要一些更深远的东西,他们需要发现死亡和生命的意义,没有这些我们怎么给他们究竟的安慰呢?

我们大多数人只有在临终的那一刻才会珍惜生命,这是多么可悲啊!那些相信他们有充足时间的人临终的那一刻才准备死亡,到那时他们懊恼不已,是不是太迟了呢?今天大多数人死的时候毫无准备,活着的时候也毫无准备,还有什么比这种现象更令人心寒呢?

根据佛陀的智慧,我们确实可以利用生命来为死亡未雨绸缪,我们不必等到亲密的人死得很痛苦或受到绝症折磨时才去观察我们的人生,也不必到死时还赤手空拳的面对未知,此时此地我们就可以开始寻找生命的意义,我们可以全心全意准确无比,心平气和的把每一秒钟当成改变和准备死亡与永恒的契机。

佛教把生和死看成一体,死亡只是生命另一篇章的开始,死亡是反映生命整体意义的一面镜子。

佛法里讲到,如果我们预做准备,不管是生是死,我们都将有很大的希望,佛法告诉我们,证得惊人而无边无际的自由是可以在现世做到的,这个自由让我们可以选择死亡并进而选择再生,对已经做了准备和修行的人来说,死亡的来临并不是失败,而是胜利,是生命中最尊贵和最光荣的时刻。

如果你想了解生死的真正意义,是要经常做如此的反省,宇宙间只有一个永不改变的法则,那就是一切都在改变,一切都是无常,我们必须了解我们所处的轮回,世界是无法忍受的苦海,脱离无止境的生死轮回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解脱之道,痛苦使我们准备学习,要打开我们的心灵,走向真理。

我们曾经听过很多这样的故事,有的人被诊断到了绝症的晚期,只剩下几个月的时间可以活,可当他们闭关潜修真正面对自己和死亡的事实,竟然治愈了。这告诉我们什么呢?接受死亡可以改变我们的人生态度,会发现生死之间的基本关联,如此一来就可能产生戏剧化的治疗效果。癌症之类的紧急病,其实是一种警讯,提醒我们生命中一直被忽略的深层部分,比如精神的需求,如果我们能够认真看待这个警讯,全盘改变生命的方向,不仅能治疗我们的身体,甚至有益于整个生命。

曾经有一位濒死经验的妇女这样描述:我慢慢感觉到一股强烈的爱,有能力把爱传达给别人,有能力在我的四周最微不足道的事情上找到喜悦和快乐,对于生病和临终的人有强大的慈悲心,我非常希望他们多少能够知道死亡的过程,只不过是生命的延伸而已。

观照死亡可以加深你的出离心。时常深入反省死亡,可以发现自己正在从习气中走出来,甚至会带着厌恶的感觉,开始发现自己,越来越能随时放下它们,最终顺利的从习气中解脱出来,如上师们说的那样,好像从奶酪中挑出毛发那般容易。

将产生的出离心,既有忧伤也有喜悦忧伤的是你会发现过去的方式竟然一无是处,喜悦的是当你能够放下它们,使你的视野将越来越宽广,这不是平凡的喜悦,这种喜悦可以产生强大的,深层的力量、信心和永恒的启示,因为我们可以不再受习气的左右,已经可以能够从旧习气中走出来,可以改变并且越来越自在。

如果死亡只出现一次,我们就没有机会认识他,但幸运的是生命就是持续的生死共舞,无常律动。生命中也许充满着痛苦和难题,但这些都是成长的契机,可以帮助我们在情感上接受死亡,一旦相信万物都是恒常不变的,我们便无法从改变中学习,而无法学习,会让我们变得封闭而执著,执著是一切问题的根源,因为无常让我们感到痛苦,其实一切都会改变,我们还是使命的执着,我们害怕放下,事实上是害怕生活,因为学习生活就是学习放下,这就是我们拼死拼活去执着的悲剧性和嘲讽性,执着不仅不能抓住什么,反而会带给我们最想要避免的痛苦。

虽然我们一直认为,如果放下的话就会一无所有,但生命本身却再三透露相反的信息,放下才是通往真正自由的道路。当海岸海浪拍岸时,岩石不会受到什么伤害,却被雕塑成美丽的形状。同样的道理,改变可以塑造我们的性格,也可以磨掉我们的棱角,通过各种改变的考验,我们可以学习发展出温和而不可动摇的沉着,我们对自己的信心增强了,善心和慈悲心也开始从我们本身自然的散发出来,并且把喜悦带给他人,这个善心可以超越死亡,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基本的善心,整个生命便是在教我们如何发掘那颗强烈的善心,并训练我们实现它。

时常认知到生命有如梦幻,减低执着和嗔怨,对一切众生生起善心,不管他人如何对待你,都要保持慈爱,不管他们做什么,只要你当它是一场梦,就会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关键是在梦中保持正面的意图,这是最重要的一点,这才是真正的修行。

我们与任何事物,任何人都是相互依存的,即使我们、最微小最微不足道的思想语言和行为,都会对整个宇宙产生影响。丢一颗小石头到水塘里,水面上就会产生涟漪,涟漪合成另一个涟漪,再产生新的涟漪。每一件事物都是紧密相关的,我们了解到我们要对自己所做所说所想的一切负责,事实上我们是在对自己任何人任何事甚至整个宇宙负责。


《西藏生死书》了解生死能让人更好地放下和前行
以及过去最美好的回忆。最后以抄送生死书里的一句话作为结语:不管多么绝望,都要接受你的痛苦。它是无价的礼物,让你通过修行发现悲伤背后的真相。路米写道:“忧伤,可以是慈悲的花园。”如果你能够保持心的开放,面对一切事,在你追求爱和智慧的一生中,痛苦可以变成你最大的盟友。

读过《西藏生死书》之后,你是如何看待生死的?
我觉得生死是人之常情,是没有办法改变的,需要正确并且理智的去看待生死。

请问西藏生死书、中阴解脱度的目录是哪些内容?
《西藏生死书》目录:第一篇 生 第一章 在死亡的镜子中 第二章无常 第三章 反省与改变 第四章 心性 第五章 把心带回家 第六章 演化、业与轮回 第七章中阴与其他实相 第八章 这一世:自然中阴 第九章 精神之路 第十章 心要 第二篇 临终 第十一章 对临终关怀者的叮咛 第十二章 慈悲:如意...

西藏生死书 讲什么
《西藏生死书》(英文名称 The Tibetan Book of Living and Dying),是藏传佛教宁玛派的上师索甲仁波切作品。《西藏生死书》是一本宗教与科学交会的书,索甲在书中引述了科学家对“生”的看法:“每一个次原子的互动,都包含原来粒子的毁灭和新粒子的产生。次原子世界不断在生灭,质量变成能量,能量...

《西藏生死书》经典语录,唤醒爱心和慈悲!
——纯道题记 现在的你,是你过去的你所造的;未来的你,是现在的你所造的。——佛陀 同一双脏手不可能在同样的流水中洗两次。不管你多么用力,沙中还是挤不出油来。——西藏谚语 宇宙间只有一个永不改变的法则,那就是一切都在改变,一切都是无常。——佛陀 接近死亡,可以带来真正的觉醒和生命...

《西藏生死书》读后感(三)
5、我走上另一条街,。反省是为了在内心深处做一番真正的改变,并开始学习如何避免“人行道上的洞”和如何“走上另一条街”。生命中的逆境,都是在教我们无常的道理,让我们更接近真理。真正在心里接受无常,也就学会了放下,慢慢地解脱执著的观念和错误的恒常观。放下是通往真正自由的道路。

《西藏生死书》是一本什么类型的书?这本书是否有助于孩子的成长?_百度...
这是一本探险类型的书,我感觉是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因为能够让孩子知道一个人生活应该怎样活下去。

金句摘抄|《西藏生死书》第三章 反省与改变
3.生命就是生死共舞,无常律动。4.每当我听到山溪奔腾、浪涛拍岸,或自己的心跳声,宛如听到无常的声音。这些改变,这些小死亡,都是我们活生生地在和死亡接触。它们都是死亡的脉搏、死亡的心跳,催促我们放下一切的执著。5.西藏人说:不管你多么用力,沙中还是挤不出油来。6.学习生活就是学习放下。7...

关于《西藏生死书》思考:1
因为我的思维,我的灵魂就此停留。悲伤或者遗忘会留给我身边的人。我不敢回顾自己的人生,她苍白的可怕,人生已经进入到三分之一的阶段。往前看,毫无颜色;往后看,未知有何变动或者已知日复一日。人生处处是无常,无常成了永恒不变的事实。我该如何面对无常,希望书中能给我想要的答案。

《西藏生死书》——中阴教法(八)
业不是宿命或预先决定,我们有能力去创造和改变它,只要我们改变行动和动机。一切都是无常、流动和互相依赖,所以一切行动和思想能改变未来。谚语说“坏行为有一项好处,就是能够被净化。”中阴 中阴指一个情境的完成和另一个情境的开始两者之间的过渡或间隔,是死亡和再生之间的中间状态。从证悟角度彻底...

富阳市15928039869: 《西藏生死书》写的是超度吗? -
村策盐酸: 《中阴闻教救度大法》也被译为《西藏生死之书》,原著莲花生大士.一个人生前曾经听闻此教法,在中阴阶段有可能会记起里面的内容.如果福报大,在临终的床前,请上师为自己读诵此经,做引导,凭着对上师的信心,(如果找不到上师也可以请自己的信任的人超度)可以即刻得到解脱,甚至成佛,即所谓中阴成佛.

富阳市15928039869: 西藏生死书中的“生死”怎么讲? -
村策盐酸: 就是生命和死亡,《西藏生死书》在西藏佛教和现代科学两个传统之间,提供了一个交会点.本书深入讨论如何认识生命的真义,如何接受死亡,了解死亡和临终的真相,以及如何帮助临终者和亡者.有生,自然有死,每个人迟早都需要面对死亡.当我们还活着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两个方法处理死亡:忽略死亡,或者正视自己的死亡,藉着对于死亡所做的清晰思考,以减少死亡可能带来的痛苦.不过,这两种方法都不能让我们真正克服死亡.应该把死亡当做是正常的过程,只要我们还活在这个地球上,必然会发生死亡这个事实.在我们知道逃避不了死亡之后,就看不出有什么好担忧的了.

富阳市15928039869: 西藏生死书总共有几节,共有多少字 -
村策盐酸: 第一篇 生第一章 在死亡的镜子中第二章无常第三章 反省与改变第四章 心性第五章 把心带回家第六章 演化、业与轮回第七章中阴与其他实相第八章 这一世:自然中阴第九章 精神之路第十章 心要第二篇 临终第十一章 对临终关怀者的叮咛第十二章 慈悲:如意宝珠第十三章 给临终者的精神帮助第十四章 临终修习第十五章 死亡的过程第三篇 死亡与重生第十六章 基础地第十七章 内在的光芒第十八章 受生中阴第十九章 亡者超荐第二十章濒死经验:上天堂的阶梯?第四篇 结论第二十一章 共通的历程第二十二章 和平的仆人[1]

富阳市15928039869: 谁给介绍下<<西藏生死书>>,看过的说
村策盐酸:《西藏生死之书》正是在“轮回观”这样一个前提下写作的,就是在相信“人类有肉体之外的生命,死后依然存在,并且有知觉”的信念下,这本书才有意义.而对于死亡的恐惧和对于来生的无知,使得我们的环境受到变本加厉的毁灭,正威胁着我们一切的生命.阅读这本书的意义其实不在相信死后另有人生,而是它提供了一个与死亡相亲的机会.如若我们可以因此学到安详的死,或许会懂得如何从容的生.

富阳市15928039869: 怎样才能洒脱看得开 怎样才算洒脱
村策盐酸: 去网上找一下 生死书 这个网站,如果人能明白生命无常、明天可能就死了,肯定会很洒脱. 还有《西藏生死书》这本书也可看看. 看了这些,知道了无常法(就是一切都在变化中,没有什么是恒常的,感情也会变.+ 一切高兴的、不高兴的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过去,无论当时多么要死要活),自然会洒脱的多.

富阳市15928039869: 灵魂和鬼有什么区别
村策盐酸: 人是由肉体和灵魂两部分构成的,也就是物质构成和精神构成. 人死后肉体消灭,灵魂不死.49天内叫中阴身--推荐你看《西藏生死书》,叫做灵魂.一般来说根据业力49天后,中阴身接受判罚决定去六道轮回的那一道. 六道分别为:天 阿修罗 人 畜牲 饿鬼 地狱 没有投胎上天的、做人的、做阿修罗、做畜牲的,就成为鬼魂,他们或者以阴魂的形式存在,或者被关进地狱里面受苦. 在文字上,灵魂是中性的.鬼,有贬义.因为众生都有灵魂,但只有坏的灵魂才会变成鬼. 因此说,灵魂的范畴比鬼要大

富阳市15928039869: 《西藏生死书》:人死后有49天中阴身,49天内再入轮回.现实中的那些漂泊在世间的孤魂野鬼为什么没再投胎 -
村策盐酸: 1、人的中阴身不等于是鬼;2、中阴身投胎有早晚,最晚是49天,早的瞬间能投胎,或者直接下地狱而不能投胎; 3、所谓孤魂野鬼更多的是一些六道中鬼道众生,如果一个人投胎也可能会投到鬼道中的. 4、鬼道并非在另外空间,是和人道并行同一个时空,只是平常人鬼互相看不见而已.

富阳市15928039869: 怕死!非常怕死! -
村策盐酸: 法国加谬说:“只有具备了死亡意识,人才真正成为人.”怀着一种对生的恐惧和人存在的意识,我第一次思考我会如何去死. 死亡,是古人忌讳讨论的话题,那是因为古人害怕死亡,也是他们留恋生命的表现,所以希望自己长生不老;现代人...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