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列传》中荆轲武功最菜,缘何他的名声最响?

作者&投稿:植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因为荆轲代表了“春秋义士”的绝唱。谈及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刺客,那当然就是在战国时代,曾经刺杀秦始皇的燕国刺客荆轲了,至今《荆轲刺秦王》,仍然是我国初中人教版语文课本的课文之一。不过在这场刺杀中,荆轲所展现出来的武功,可是相当的堪忧:秦王“绕柱走”,荆轲就无可奈何,后来玩了一手“飞镖”也没有把秦王拿下。好像比起身边的秦舞阳,他唯一值得称道的,就是胆比较大了。

有人说,刺客需要的就是胆力,和武功无关,许多闻名天下的武术高手,也未必有那个胆量敢去刺杀权倾一方的一国之君。好像是有点道理:不过我们翻开《史记刺客列传》,上面有名有姓的刺客,除了豫让没有展露过武功,好像每个人都是足以吊打荆轲的剑术高手。尤其是聂政,剑术之高出神入化,在大殿上“手杀数十人”,一人面对了诸多皇城高手的围攻。而荆轲呢?被“剑圣”盖聂的一个眼神,就吓跑了。

结果时至今日,知名度最高的刺客,还恰恰就是荆轲。豫让,聂政,专诸这些人,如果不是对历史比较熟悉的朋友,还真不了解他们的事迹。这就相当奇怪了:难不成是这里面还有什么门道?原因其实很简单:荆轲代表了那个时代的落幕。他是“最后的刺客”。春秋时代,士大夫,国君赡养门客,以利待之,这些门客,也就会“以义报之”。这就是所谓的“春秋义士”。

义之所在,不顾生死,这是那个时代的写照,也是《刺客列传》中诸位刺客的风骨和气节。豫让说,“智伯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报之”,而自荆轲以后,春秋分崩离析的局面被秦始皇所终结,君权压倒了一切,之后,就再也没有什么“春秋义士”,“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而报之”,取而代之的是,“单论臣节所当为,何论君恩之厚薄”。荆轲为了太子丹的承诺,毅然决然刺杀嬴政,至死方休。荆轲之后,再无刺客,因此,他才被所有人铭记。



荆轲是刺客列传中唯一没有行刺成功的,可是荆轲的大义凛然和赴死的决心确实非常可贵,值得后人学习,所以才会把荆轲列为四大刺客之一。

荆轲之所以名声在外,还是因为那篇《荆轲刺秦王》,秦王在历史上的身份特殊,无论成不成功,都值得被人瞩目。

因为荆轲刺杀的人的名气最大,他刺杀的可是秦始皇,所以他名声最响。


荆轲出现在《史记》中的那个列传?
《史记·刺客列传》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①,徙于卫②,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如何评价《史记·刺客列传》中的几个刺客?
如何评价《史记·刺客列传》中的几个刺客?西汉太史公司马迁所著《史记》中有《刺客列传》,记载了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位刺客,舍身取义完成刺杀及相关任务的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争霸与兼并斗争。五人中曹沫的事迹相对“平淡”,结局也最好。因是历史上第一位凭一已...

《史记·刺客列传》中描写了哪五个先秦时期的刺客?
《史记·刺客列传》分别描写了曹沫、专诸、聂政、豫让、荆轲。曹沫出生于春秋时代,鲁国人。当时王室衰微,齐国在管仲、龅牙叔的辅佐之下,综合实力鹤立鸡群,齐桓公作为五霸首席大哥,喊出了“内尊王室,外襄四夷,奉天子以令诸侯”的口号。后来因宋国动乱,召开盟会,鲁庄公也在邀请之...

荆轲刺秦王,藏在画轴中的匕首是如何带进宫?
荆轲刺秦王这个故事深入人心,这个故事来自于《战国策·燕策三》,记述了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这一悲壮的历史故事,那么,藏在画轴中的匕首是如何带进宫?关于荆轲刺秦王的细节,《战国策·燕策三》的描述详细,《史记》里将荆轲列在《史记·刺客列传》中,没有单列,但是,当时在场的夏无且(音“狙”)...

荆轲刺秦王,为什么有人评价其呈《匹夫之勇》?
「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史记·刺客列传》记载燕国太子丹率众人为荆轲送行时吟唱的一句歌词。听到这句话,大家很自然地会联想到「 ”荆轲刺秦王”的英雄壮举。 不过,现实有人认为荆轲刺秦王是呈匹夫之勇,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将从整个事件的背景、影响等方面分析。 荆轲刺秦王...

刺客列传中聂政荆轲的故事呢?
刺客列传中聂政荆轲的故事呢? 我看了您回答前三个刺客的太好看了我想看更多... 我看了您回答前三个刺客的太好看了我想看更多 展开  我来答 3个回答 #热议# 职场上受委屈要不要为自己解释? 6度4 2014-03-26 · TA获得超过1797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545 采纳率:42% 帮助的人:...

《史记》中描写了五个刺客,荆轲成绩最差,为何人们对他的推崇最高?_百...
荆轲虽然是刺客列传中五个刺客中成就最低的一个,但却被人推崇至极,这也是得益于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对于荆轲的偏袒。在五个刺客之中,司马迁唯有在写荆轲的时候,他的笔墨才最富有感情,而且给予荆轲的文章篇目也是最长的,可以说在整个《刺客列传》之中,唯有对于荆轲,司马迁的文字才是充满着一...

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
问题三: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 这次刺杀秦王的行动中虽然荆轲失败了,但他的英勇沉着是值得肯定的,肯定荆轲反抗暴秦的正义行动,肯定他大义凛然的英武气魄。肯定荆轲的人很多,第一个是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

《史记》中的荆轲是个什么样的人
《荆轲刺秦王》节选自司马迁的《史记刺客列传》。该文真是而曲折地再现了荆轲刺杀秦王嬴政的壮烈场面,短短百余字,一波三折,风云突变,读起来使人犹如身临其境,一直被认为是上乘佳作。如此佳作本人自然不敢妄加评论,在此只想谈谈自己对荆轲的一点看法。多少年来,荆轲一直被认为是一位大英雄。他...

荆轲刺秦王时,秦武阳在干什么,为什么不帮助荆轲,要详细解答,是要根据...
秦舞阳毕竟出身草莽,没有见过秦王,从一见到秦王的那一刻开始,即使十三岁杀人的他也经不住害怕色变。而后《史记》中的描述,从荆轲刺杀开始,到被缚处死,也没有见到任何关于秦舞阳的描写,可见,秦舞阳当时持图在旁,可在无任何举动。原文如下: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

端州区15015491245: 失败的英雄事迹 -
姬是银杏: 荆轲一生只干了一件事,就是从河北来到陕西,行刺当时秦国的最高统治者秦王嬴政.这件事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是,人们却一直把荆轲看作一个英雄. 荆轲的事迹是因为司马迁的《史记》而流传千古的.在《史记》的《刺客列传》里,司...

端州区15015491245: 《史记》中荆轲刺秦王失败的原因? -
姬是银杏: 1、武功不行,陶渊明说他“剑术疏” 2、助手选的不好,没见过大世面. 3、对秦王的个人能力估计严重不足. 4、计划不周全,仅凭一腔义气是做不成事的.这点后来的张良就做的很好,从选址、选人、退却都经过周密计划,即使失败后立即撤退秦始皇连鬼影子都见不到.

端州区15015491245: 荆轲刺秦失败原因是荆轲很差劲吗?分析原因 -
姬是银杏: 这个问题很多人争论过,但他敢去刺杀秦王中途并没有落荒而逃说明是有本事的,最后匕首没投中只能说明他并非顶尖杀手,史记里最后可以解释你先前的疑问鲁句践听到荆轲行刺秦王的事后,私下里不禁喟叹说道:"唉!实在是太可惜啦,先...

端州区15015491245: 失败的英雄荆轲一生只干了一件......阅读答案 -
姬是银杏: 失败的英雄 荆轲一生只干了一件事,就是行刺当时秦国的最高统治者秦王嬴政.这件事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人们却一直把荆轲看做一个英雄.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里描写了5个刺客:曹沫、专诸、聂政、豫让和荆轲.比较一下这5...

端州区15015491245: 荆柯刺秦为何失败? -
姬是银杏: 有人曾认定,荆轲的“剑术不精”,连东晋大诗人陶渊明都说:“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我也曾经对此说法深信不疑.最近,重读《史记·刺客列传》和一些名家的有关文章,终于弄明白了荆轲失败的原因:一是仓促出阵,未能等到荆轲得力的助手抵达燕国,在太子丹的紧逼下,让有勇无谋的市井屠夫秦舞阳充当帮手,关键时刻表现畏缩,乱了阵脚;二是燕太子丹制定的刺秦方案有问题,他想仿效当年鲁国勇士曹沫,用一把尖刀威慑齐桓公的做法,让荆轲最好是挟持和胁迫秦王,勒令他答应退还各国诸侯的土地,如果不答应,再刺杀了事.正是这挟持和刺杀的抉择,那千钧一发之际的片刻犹豫, 丧失了行刺的时机,留下了千古遗恨.

端州区15015491245: 四大刺客,荆轲是不是武功最差的
姬是银杏: 是的,荆轲本身武功一般.

端州区15015491245: 史记刺客列传第二十六对荆轲的评价 -
姬是银杏: 太史公曰:世言荆轲,其称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马生角”也,太过.又言荆轲伤秦王,皆非也.始公孙季功、董生与夏无且游,具知其事,为余道之如是.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太史公说:社会上谈论荆轲,当说到太子丹的命运时,说什么“天上像下雨一样落下粮食来,马头长出角来!”这太过分了.又说荆轲刺伤了秦王,这都不是事实.当初公孙季功、董生和夏无且交游,都知道这件事,他们告诉我的就像我记载的.从曹沫到荆轲五个人,他们的侠义之举有的成功,有的不成功,但他们的志向意图都很清楚明朗,都没有违背自己的良心,名声流传到后代,这难道是虚妄的吗!

端州区15015491245: 荆轲的剑术并不比秦始皇高多少 -
姬是银杏: 荆轲刺秦王是一个失败的结局,我们可以先看一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刺杀秦王前对荆轲的描述的,从这段历史中我们详细看看荆轲的武功到底如何? “太子闻卫人荆轲之贤,卑辞厚礼而请见之.谓轲曰:“今秦已虏韩王,又举兵南伐...

端州区15015491245: 刺客列传 荆轲人物形象分析,和读后感 -
姬是银杏: 侧面烘托:以助手秦舞阳的紧张、胆怯烘托荆轲的勇敢,以送别时众人听歌的垂泪、悲戚烘托荆轲的必死之志 ⑴“年十二”就杀人,“人不敢与忤视”的勇士秦武阳,在关键时刻,竟然“色变振恐”,说明他临阵怯场,非真正勇士,和荆轲在朝...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