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中弱小的其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哪些

作者&投稿:梁修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曹刿论战中: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的原因有哪些~

鲁国打败齐国很大的原因只是侥幸罢了1,齐桓公派了讨伐鲁国的大将是不善于征战的大臣鲍叔牙,轻敌!2,也就是最重要的原因,齐国的国力没有达到可以征阀别过的实力,只是经过管仲改革初期国力小有发展,就去对外战争!3,也是个决定性的因素,没有听齐相管仲的进言,偏要去打鲁国!齐桓公这是的政治,军事思想还不成熟!年龄也还小!要知道,当时管仲的谋略!在当时整个春秋时期没有一个人可以跟管仲相比,就算是1000 个曹刿也比不上一个管仲!3,当然咯,也有鲁国军民的对外反抗斗志!

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
⑴战前准备充分。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这是“人和”因素。
⑵选择了有利的地点。长勺在鲁国,鲁国是反侵略战争,这是“地利”因素。
⑶抓住了有利的反攻时机,待“彼竭我盈”之时,后发制人。抓住了恰当的追击时机,详察敌情,确证无埋伏时,乘胜追击,大获全胜。是“天时”因素。总之,鲁国取胜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

鲁国能够以弱胜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政治清明,民心所向。这一点在鲁庄公和曹刿战前对话中表现得十分清楚。曹刿见到庄公以后,开门见山地问其何以为战。庄公讲,生活中的衣服食物,不敢独享,必定要分给身边的人。曹刿却认为“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庄公又说,祭祀时所用供品必定如礼,从不敢擅自更改。曹刿同样不以为然,认为“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直到庄公讲到他在处理案件时,无论大小,总是根据实情、慎重处理时,曹刿才表示赞许,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从这番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曹刿的军事思想是以政治优劣和民心向背为基石的。鲁国抵御齐国不义之师,本来就是正义之举,加上国人支持,取胜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第二,上下团结,君民一致。面对强敌压境的紧张形势,鲁国上自国君庄公。下至平民曹刿,均以国家利益为重,精诚团结,奋起抗敌,其势当然难以被击败。曹刿出身卑微,平素生活困苦,面对乡人“肉食者谋之,又何问焉”的困惑,毅然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动力,尽力报国。鲁庄公虽贵为一国之君,却不固执武断,他唯贤是举,将有才能却出身卑微的曹刿引为谋臣,关键时刻又能从谏如流,屈身听命于曹刿,明君风采令人钦佩。曹刿如有才而不出,庄公就无从得一贤辅;庄公如有贤而不用,曹刿亦无从发挥其才智。所以说,曹刿和庄公的合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战争的胜负。
第三,避其锋芒,后发制人。临阵而斗,用智为上。曹刿根据齐军来势凶猛、人数占优的实际情况,采取坚守不出、挫其锐气的策略。通过双方勇力的此消彼长,很快就扭转了双方力量对比的优劣关系,结果一举溃敌。取胜之后,曹刿并未盲目追击,因为他深知兵不厌诈之道,惟恐中齐国诱敌伏击的圈套,表明他在极善用计的同时,高度警惕,时刻防备对方运用计谋。曹刿在战争中知己知彼,运筹帷幄,表现出一位军事家的卓绝风采。他谋略得当,正是鲁军战场取胜的关键所在。


曹刿论战的原文及译文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shì)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fú)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fú)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与专项阅读
12、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六、朗读节奏: 1、可\/以一战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七、课文内容理解: 1、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

《曹刿论战》的介绍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曹刿论战》散文鉴赏
齐鲁两国在长勺打了一仗。对鲁国来说,这是一次抵御强敌、保卫国家的带有正义性质的战争。曹刿所论的就是这次长勺之战。《曹刿论战》这篇散文,可以分成四个段落。下面逐段地加以讲解,第一段的原文是: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

曹刿论战 全文的意思
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威。但对鲁国却...

《曹刿论战》的介绍
《曹刿论战》记载了发生在公元前684年鲁国与齐国的一场战争。当时,齐鲁两国都在现在的山东境内(齐都临淄,鲁都曲阜),齐国是大国,鲁国是小国。公元前694年,鲁桓公出访齐国,被齐襄公暗杀。鲁桓公死,他的儿子庄公继位。由于齐襄公无道,他的弟弟小白预知齐国将有叛乱,便和鲍叔牙跑往莒国(现山东...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意思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来自于《左传庄公十年》中的《曹刿论战》。来自乡间的曹刿以出色的才智帮助弱小的鲁国在长勺打败了强大的齐国。为后世留下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真知灼见;对此曹刿做了这样的解释“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

曹刿论战 的题啊 、快啊 谁先回答全题、我给谁分啊 快快快、十分钟以后...
公将鼓之(16),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17)。刿曰:“未可。”下视其辙(18),登轼而望之(19),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20),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

谁论战一鼓作气?
( )论战——一鼓作气 曹刿论战-一鼓作气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曹刿论战文言文知识总结
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刿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4. 急 \/Article\/ShowArticle?ArticleID=842曹刿论战 阅读题集下载还有北京市...

沁水县19818368016: 曹刿论战的简答题(纵观全文,弱小的鲁国为何能战胜强大的齐国?) -
政钧通窍: 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⑴战前准备充分.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这是“人和”因素.⑵选择了有利的地点.长勺在鲁国,鲁国是反侵略战争,这是“地利”因素.⑶抓住了有利的反攻时机,待“彼竭我盈”之时,后发制人.抓住了恰当的追击时机,详察敌情,确证无埋伏时,乘胜追击,大获全胜.是“天时”因素.总之,鲁国取胜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

沁水县19818368016: 曹刿论战中,鲁国以弱国的身份战胜了强齐 原因是什么 -
政钧通窍:[答案] 鲁国能够以弱胜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政治清明,民心所向.这一点在鲁庄公和曹刿战前对话中表现得十分清楚.曹刿见到庄公以后,开门见山地问其何以为战.庄公讲,生活中的衣服食物,不敢独享,必定要分给身边的人.曹...

沁水县19818368016: 曹刿论战中弱小的鲁国能胜过齐国的原因 -
政钧通窍: 鲁国能够以弱胜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政治清明,民心所向.这一点在鲁庄公和曹刿战前对话中表现得十分清楚.曹刿见到庄公以后,开门见山地问其何以为战.庄公讲,生活中的衣服食物,不敢独享,必定要分给身边的人.曹刿却...

沁水县19818368016: 曹刿论战中,你认为弱鲁战胜强齐的原因是什么 -
政钧通窍: 1. 政治亲民,民心所向 2. 上下团结,君民一心

沁水县19818368016: 《曹刿论战》中“肉食者鄙”的“鄙”在哪里?曹刿论战的远“谋”表现在哪里?呵呵~ -
政钧通窍:[答案] 鲁庄公:八区生的希望寄托在身边近臣河虚无飘渺的神灵身上,急躁冒进,不懂把握战机,战而不知何以胜 曹刿:战前 客观评价路过的准备条件“取信于民” 战中 掌握战机 观察敌情 战后 准确分析取胜原因

沁水县19818368016: 曹刿论战是通过什么手法表现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 -
政钧通窍:[答案] 果断,衬托或对比

沁水县19818368016: 曹刿论战曹刿在这次战役中有什么作用
政钧通窍: 一鼓作气是让弱小的鲁国打败了强大的齐国

沁水县19818368016: 文言文翻译曹刿论战庄公十年左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政钧通窍: 【译文】古文观止《曹刿论战》 【题 解】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的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

沁水县19818368016: 曹刿论战中为什么要略写战争的过程 -
政钧通窍:[答案] 那不是重点. 主题归纳 本文以曹刿为主、鲁庄公为宾,通过他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采取的战略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等. 本文对战争原因和战前双方部署等都略而不写,对战争过程也只是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