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中,樊哙劝说沛公干大事不顾小节的句子是什么?

作者&投稿:柏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鸿门宴》中,樊哙劝说刘邦离开宴席,对称工整的两句是?~

应该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原文如下
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这句话的意思为: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
出处:西汉·司马迁《鸿门宴》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
白话释义:
刘邦说:“现在出来,还没有告辞,“这该怎么办?”樊哙说:“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还辞别什么呢?”
于是就决定离去。刘邦就让张良留下来道歉。张良问:“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说:“我带了一对玉璧,想献给项王;玉斗一双,想送给亚父。正碰上他发怒,不敢亲自献上。你替我把它们献上吧。”

扩展资料文章赏析:
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
这样说,是因为作者通过对这次宴会全过程(包括会前斗争和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他自矜功伐而有"妇人之仁"。这种性格不改变,他就必然以失败告终。
而刘邦在宴会上能化险为夷,跟善于利用对方性格弱点也是分不开的。从这段史实可以看出领袖人物的性格在历史发展重要关头上所起的作用。
文章先指出刘、项两军的驻地及双方兵力,表明项羽占有绝对优势,战争的主动权在他手中。下文所述人物活动均与这个背景有关。斗争起因是曹无伤告密。
项羽听说"沛公欲王关中",冒犯了他的尊严,当即决定进攻刘邦;他的主要谋士范增乘机揭露刘邦的野心,也力主进攻。二人认识上的差异,预示着他们对刘邦将采取不同的态度。
战争似乎已经迫在眉睫,却忽然出现了转机。项伯为报私恩夜访张良,劝他逃走,而张良反以"为韩王送沛公"为借口,将消息通知了刘邦。
刘邦于是拉拢项伯,以谎言为自己辩护。项伯同意调停,并嘱咐刘邦"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由是而有鸿门宴上的斗争。
节奏发展得快,气氛的变化也快。开始很平和,刘邦卑词"谢罪",项羽说出告密人,可见怒气全消,有和解意,且设宴招待刘邦。
但范增蓄意杀死刘邦,始而"数目项王,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继而命项庄舞剑,"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使气氛越来越紧张。
于是张良出招樊哙。樊哙是刘邦的参乘,有保护刘邦的责任,但无与会资格。项羽得知他的身份后,知其来意,于是借赐酒缓和一下气氛。樊哙为了将众人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来,不仅一切做得合乎礼法,而且忍辱吃了生彘肩。
然后借项王"能复饮乎"之问慷慨陈词:于"王关中"一事,言虽有怀王之约,犹不敢自专,必待大王来;又就席间舞剑一事指责项王"欲诛有功之人"。
故"项王未有以应",反而赐坐。至此气氛又进一步缓和,但危机仍未解除。这是宴会斗争中的高潮。
本文情节按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席两个问题逐层展开,波澜横生,矛盾迭出,扣人心弦。故事首尾相应,以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进攻始,以项羽受璧、曹无伤被诛终,虽属节选,亦有相对的完整性。
本文主要塑造项羽的形象,集中表现了他自矜功伐的性格。
因为秦的主力被他击败,各路诸侯都听命于他,承认他的"霸主"地位,所以入关后一听说刘邦"欲王关中",触犯了他的尊严,立即决定进攻;而在获悉刘邦"籍吏民,封府库",等待他来处理,便放弃了进攻打算。
更由于自矜功伐,他不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不想在席间杀死他,而刘邦又注意维护他的尊严,使他动了"不忍"之心,所以对范增的多次暗示"默然不应",对项庄、项伯筵间舞剑也不表态。
这种"不忍"之心甚至使他对樊哙采取了格外宽容的态度:樊哙没有资格与会,本可以叱出,但他理解樊哙的心情,反而赐酒。
樊哙陈词,虽有指责的话,但又把他看得比怀王更高,有"求赏"之意,都合乎他自矜功伐的心理,他内心有愧而"未有以应",于是优礼有加,赐樊哙坐。自矜功伐而又"为人不忍",虽一时成功,最后终不免于失败。
写作背景:
司马迁在元封三年(前108年)接替其父担任太史令,从太初元年(前104年)开始创作《太史公书》(后来称为《史记》)。
后因向汉武帝为李陵战败投降匈奴之事辩护而被捕入狱并处以腐刑,在形体和精神上遭受巨大的创伤。出狱后任中书令,忍辱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大约在征和二年(前91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其中第七篇即为《项羽本纪》。
项羽作为汉朝开创者刘邦的劲敌,曾与刘邦争夺天下,汉朝历代君主对项羽的态度多是贬大于褒。而司马迁却不同。
扬雄《法言》云:“太史迁,曰实录。”“子长多爱,爱奇也。”正因为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和“爱奇”思想,不以成败论英雄,才刻画出具有鲜明个性的项羽形象。而鸿门宴是项羽一生成败的一个重要节点,因此司马迁浓墨重彩地再现了这一事件。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汉代史学家司马迁的《鸿门宴》中有哪些虚实词?
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的《鸿门宴》中通假字:1、“成五采”中“采”通“彩”,是彩色的意思。释义:呈现五彩的颜色。2、“距关,毋内诸侯”中“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释义: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3、“要项伯”中“要”通“邀”,邀请。释义:邀请项伯...

切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切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以下释义:1、切割;用刀分割东西。《鸿门宴》: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2、磨。《诗经·卫风·淇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3、贴近;切近。《荀子·劝学》:《诗》《书》故而不切。4、恳切;深切。《柳毅传》:迨诉频切,又得罪舅姑。5、迫切;急切。

战国时期的六国为什么称秦国为虎狼之国?
秦国有个外号叫“虎狼之国”,《楚策》载苏秦说楚威王曰: “夫秦,虎狼之国也,有吞天下之心。”楚王也说: “秦有举巴蜀、并汉中之心。秦,虎狼之国,不可亲也。”《战国策。赵策三》中说:“秦,虎狼之国也,无礼义之心。其求无已,而王之地有尽。”《史记》记载樊哙在鸿门宴上对项羽也...

《鸿门宴》赏析
综上评析,我们可以看到《鸿门宴》用少而又少的篇幅叙写“樊哙闯帐”这一片断,用精而又精的笔墨叙其言行举止。然而,在这少而精的笔光墨影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血肉丰满的樊哙,他竭忠尽智,能言善辩,勇而有谋。司马迁在这里遣词用意可是字字如金、句句刻意。精读此段文字,反复揣摩,仍有言犹末...

在《鸿门宴》中,樊哙和张良谁是最大功臣?
张良在鸿门宴中的作用远远大于樊桧。顾维斌根据史料的分析如下: 一、张良与范快都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刘邦入侵咸阳后刘邦见到宫中无价的珠宝美女如花直汗獭腿不能动。张良,范快多次说服刘邦把世界放在第一位,六国的老贵族很快就来到咸阳,拉紧了风!刘邦赶紧穿上裤子,丢下宝物,带着手下守着汉沽关...

樊哙闯帐人物描写作文
1. 根据《鸿门宴》中樊哙闯帐的片段,展开想象,描写闯帐是的情景 张良把樊哙叫入账中。樊哙目瞪项羽。项羽惊问:“这位壮士是谁?”张良道:“这是沛公的侍卫,名叫樊哙。”项羽说:“真是壮士啊。来,赏他一杯酒和一个猪肘子。”樊哙把酒一饮而尽,接过生的猪肘子,把盾牌放到地上,将猪肘子放在盾牌上,用剑割着...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什么意思?
这句话原文是: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出自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是:现在事情比较紧急,因此幸亏他来告诉我(张良)。今:现在,现今 ; 幸:所幸,幸亏; 故:因此。

项羽本纪中的项羽为什么会失败?
因为项羽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项羽即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著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

驰的文言文
《琵琶行》:“弟走~军阿姨死。” ④依傍;紧靠着。《鸿门宴》:“樊哙~良坐。” ⑤副,与“正”相对。《魏书?官氏志》:“前世职次皆无~品,魏氏始置之。” ⑥行;做;处理。《教战守策》:“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事。” 《群英会蒋干中计》:“汝既为水军都督,可以便宜~事。” ⑦任;任凭。 《论语?

为什么张良要找樊哙破解鸿门宴危局?
有人觉得樊哙只是一介武夫而已,他的口才也很一般,“樊哙闯帐”应该不是他临时发挥的一场戏,而是在张良的导演下精心排练出来的。如果我们只是就《鸿门宴》而论“樊哙闯帐”,这种说法似乎不无道理;但把它和《高祖本纪》、《留侯世家》尤其是《樊郦滕灌列传》等连贯起来阅读,却可发现问题所在:劝...

洛江区18756822720: 鸿门宴中樊哙劝说沛公干大事不顾及小结的句子 -
关幸银杏: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

洛江区18756822720: ...渲染了诀别时凄凉悲怆的氛围. ( 4 )《鸿门宴》中樊哙劝说沛公“                  ,                 ”,做大事不... -
关幸银杏:[答案] 10.请补写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2)忆往昔峥嵘岁月稠(3)风萧萧兮易水寒(4)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洛江区18756822720: 阅读《鸿门宴》中的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 -
关幸银杏:[答案] (1)C 刘邦就留下车辆和随从人马.置:留下. (2)D 例句:为:介词,替;A.介词,表被动;B.动词,是;C.句末语气词,... 项王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刘邦说:“现在出来,还没有告辞,这该怎么办?”樊哙说:“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

洛江区18756822720: 鸿门宴中樊哙在沛公逃离鸿门宴的时候没有与项羽辞行不知怎么办时出的主意是? -
关幸银杏: 樊哙在鸿门宴上的机智也值得一提,项羽号称英雄,而樊哙在他面前却泰然地喝酒吃肉,先从气势上压倒了项羽,须知项羽非一般人物,韩信说“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意思是说项羽厉声怒斥的时候,上千人都吓得不敢动一动,但樊哙不...

洛江区18756822720: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翻译
关幸银杏:意思:干大事不用顾及小的礼节,讲大礼节不用顾及小的责备.大行:大的作为.细谨:小的谨慎.不辞:不怕.小让:小的谦让.出处:《史记》中的项羽本纪.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沛公在鸿门宴上出来后,项王派都尉陈平来叫沛公.沛公对樊哙说:“现在我出来,没有来得及告辞,怎么办?”樊哙说:“干大事不必顾及小的礼节,讲大节无须讲究小得谦让,如今人家好比是刀子砧板,而我们好比是鱼是肉,还告辞干什么!”于是一行人离开那里,让张良留下来向项王致歉.

洛江区18756822720: 《鸿门宴》 第四段翻译 -
关幸银杏: 《鸿门宴》译文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 沛公驻扎在霸上,未能同项羽相见,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 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任相,珍宝尽有之.”对项羽...

洛江区18756822720: 大行不顾...来自哪个文言文 回答者好评 -
关幸银杏: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中的《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 原文: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译文:刘邦出去后,项王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刘邦说:“现在出来,还没有告辞,这该怎么办?”樊哙说:“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肉,告辞干什么呢?”于是就决定离去.

洛江区18756822720: 解释词语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
关幸银杏: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洛江区18756822720: 鸿门宴中樊哙的出现有什么作用 -
关幸银杏: 樊哙不仅仅是一个忠勇可嘉、威壮可嘉的勇士,更是一个机智干练、能言善辩的智士.樊哙在豪饮啖肉之后,瞅准时机,巧妙发难,一番理直气壮、滴水不漏的陈辞让项羽心服口服,无言以对.先数暴秦之罪,“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洛江区18756822720: 能够显露出项羽性格特点的故事 -
关幸银杏: 破釜沉舟——勇猛 鸿门宴——刚愎自用(不听范增劝) 霸王别姬——忠情 垓下之战——勇猛强悍 乌江自刎——爱家乡人民(乌骓送船夫) 有廉耻羞愧之心(无脸见江东父老)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