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是怎么学习汉字的?有没有自己的拼音?

作者&投稿:尧柱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古代没有汉语拼音他们是怎么识字的?~

现在我们入学的第一步是学习汉语拼写。所用的那套汉语拼音是建国后政府制定的“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汉字的“拉丁化”方案。1955年至1957年由中国汉字改革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主要用于标注普通话的发音,作为汉字普及的一种语音票。
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颁布的汉语注音拉丁方案,是指拼写一个现代汉语的标准发音,即普通话的语音音节,字母和拼写在《汉语拼音方案》中有规定。1955年至1957年,由原汉字改革委员会(现国家语委)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这种拼音方案主要是把普通话的发音作为普通话汉字的音标来标注。1958年2月11日,全国人大批准了该计划的公告。
1982年成为国际标准ISO7098(中国罗马字母拼写)。一些华侨地区,如新加坡,在汉语教学中使用汉语拼音。2008年9月,中国台湾的中文音译政策从“通用拼音”改为“汉语拼音”。所有涉及中文音译的部分都需要中文拼音,从2009年开始实施。汉语拼音是辅助汉语发音的工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18条规定:“《汉语拼音方案》是中文文件中中文名称、地名、罗马字母拼写的统一标准,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地区。”按照这套规范写出来的符号叫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也是国际公认的现代汉语拉丁音译标准。国际标准ISO 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8年2月11日)正式采用的汉语拼音方案,用于拼写汉语。作者根据汉字的普通话发音记录他的发音。”
中国古代没有汉语拼音他们是怎么识字的?现在,我们进入学校的第一步是学习汉语拼写。所用的那套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制定的“汉语拼音方案”,是汉字的“拉丁化”方案。1955年至1957年由中国汉字改革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主要用于标注普通话的发音,作为普及汉字的音票。
古人不得不用汉语注音读汉字,产生了不同的注音测试。首先,注音在汉代很流行。比如“才,才生”就是“才”字的读音要读作“才”,这样就好理解了。有时候,一个汉字和这个词不一致。有时候,虽然这个单词发音很直,但很容易理解。
但是那些有注音的汉字比有注音的汉字更难理解。另一种注音方法类似于注音法,用同调异调的字做注音。这种注音法比注音法更先进,但不太方便,因为需要改变声调才能读出读音。在东汉至明清的1000多年间,另一种注音方法在汉字注音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即反切法。反切是古人在“直读”、“读若”之后创造的一种注音,称为“反”、“切”、“转”、“反语”。反切的基本规则是用两个汉字拼一个字做注音,上字切声母,下字切韵母和声调。
反向切割在汉代已经成熟,反向切割法比直音法更先进,但仍有缺陷。反向切割上下两部分都有冗余组件,拼接有一定障碍;上下用词太多,用户难以掌握;因此最早是按照拉丁语发明的二十六声母四十四韵母的拼音方案发明的,也引发了接下来几百年的拼音化趋势。所以,即使古人没有汉语拼音,先人的智慧还是让我们佩服。
总结:其实从明朝时期开始,就开始有中外学者开始研究给汉字注音,但真正将汉字注音推广开来的还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创造的 《汉语拼音方案》 。

中国古代是用“反切”的方法学习汉字的。没有拼音。
一、反切法的起源众说纷纭,主要有四种观点:一、起源于三国魏人孙炎。这种说法最早见于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中的《音辞篇》:“孙叔然(就是孙炎)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二、起源于东汉末服虔。日本释安然《悉昙藏》引用唐朝武玄的《韵诠》中《反音例》称到:“服虔始反音。”
二、反切法就是用两个字拼出一个音。如“昌”字,音“尺良反”,就是说“尺”和“良”相拼,得出“昌”字的读音。到了唐代,把“反”字去掉,称为某某切,例如“昌,尺良切”。由此可见,反切是一种拼音方法,但是它和现代的汉语拼音不一样。
三、现代的汉语拼音是一种音素拼音,即每个音素用一个或两个字母表示,因此,用汉语拼音注音,既可以用一个字母,如“哦”,也可以用两个字母,如“四”,也可以用三个、四个字母来标注一个汉字的读音。反切是根据声韵原则来进行拼音的,它其实是一种双拼法,总是用两个字来拼音的。
四、反切法也有它的局限性。反切的上字既然代表声母,就应该只表示辅音,但是实际上每一个汉字都代表一个完整的音节,单纯表示辅音的汉字是不存在的。反切的下字既然是表示韵母的,就应该只表示元音,但是同样的,以元音开头的汉字又是很少的,因此常常必须借用带有辅音的汉字来作为反切用的下字。

中国人自己的汉语拼音运动是从清朝末年的切音字运动开始的

古代没有拼音,就使用反切,就是用两个认识会念的字,取第一个的声母,取第二个的韵母,拼合起来就行了.
古代,中国的回族兄弟不学汉字,学习阿拉伯语,但他们用阿拉伯文的字母来拼写口语(汉语),所以这是中国最早的拼音。
元朝,蒙古统治者用改变了的藏文的字母来拼写汉语等语言,叫八思巴字。虽然不是专门拼写汉语的,但是,也算汉语拼音的一种吧。
明朝,西方传教士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是中国最早的拉丁字拼音。
清末明初,出现了用简单的古字表现汉语语音的拼音方式。民国年间,政府制定了“注音字母”,就是这个系统的集中表现。现在台湾依然使用。但是,同时也出现了拉丁字的拼音运动,而且,跟左翼人士的政治运动结合很密切。
共和国成立后,立即由政府制定了“汉语拼音方案”,就是现在使用的这一套方案。联合国也承认的。

唐代守温在分析汉语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基础上,制定了描述汉字语音的三十六字母,说明当时我国的语音分析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可惜他用汉字来表示这些声母和韵母,因此,这样的字母没有进一步发展成拼音文字。

500年前我国部分穆斯林少数民族中曾经使用“小经”文字,这种文字是一种阿拉伯文字。用阿拉伯字母来拼写汉语,比唐代守温用汉字来表示声母和韵母又进了一步。共有36个字,其中4个字母是特有的,这可能是我国最早的用来拼写汉语的拼音文字,它不再带有汉字的痕迹,完全采用拼音字母。“小经“同时也为东乡、撒拉等民族使用。

明朝末年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为了学习汉字,他们开始用拉丁字母来拼写汉语。1605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 1552-1610)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迹》,其中有4篇汉字文章加了拉丁字母的注音。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出版物,比“小经”用阿拉伯字母给汉字拼音稍晚,“小经”大概是最早用字母文字给汉字拼音的尝试。《西字奇迹》原书已不容易找到,据说,梵蒂冈图书馆尚有藏本。

1626年,法国耶稣会传教士金尼阁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资》,这是一本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字汇。注音所用的方案是在利玛窦方案的基础上修改的。

利玛窦和金尼阁的方案是以“官话读书音”为标准设计的,适于拼写北京语音。这种新颖的拼音方法给中国学者以很大的启迪。明末音韵学家方以智说:“字之纷也,即缘通与借耳。若事属一字,字各一义,如远西因事乃合音。因音而成字,不重不共,不尤愈乎?”清朝学者杨选杞说:“辛卯户糊口旧金吾期翁家,其犹子芸章,一日出《西儒耳目资》以示余,予阅未终卷,顿悟切字有一定之理,因可为一定之法”。但是,在两三百年间,利玛窦和金尼阁的方案只是在外国传教士中使用,没有在中国人当中广为传播。

1815年到1823年之间,在广州传教的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编了一部《中文字典》,这是最早的汉英字典,字典中用他自己设计的拼音方案来拼写汉语的广东方言,实际上是一种方言教会罗马字。接着,在其他的方言区也设计了不同方言的方言教会罗马字。其中厦门的“话音字”1850年开始传播,仅在1921年就印刷出售五万册读物,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前,大约还有十万人左右使用这样的方言教会罗马字。其他各地的方言教会罗马字,在南方的通商口岸传播,主要用来传教。

1867年,英国大使馆秘书威妥玛(Thomas F. Wade)出版了北京语音官话课本《语言自迩集》,他设计了一套拼写法,用拉丁字母来拼写中国人名、地名和事物的名称,叫做“威妥玛式”。

1931年到1932年间,有两个外国传教士提出了“辣体汉字”,这是一种根据《广韵》设计的、以音节为单位的汉语拉丁字母文字,同音字几乎都有不同的拼写法,拼写的是方言。

这些用拉丁字母拼写汉字的方案,为以后的汉语拼音运动提供了经验。

1913年2月,读音统一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审定一切字的国音发音”和“采定字母”。会议开了三个多月。在这次会议上,审定了6500个汉字的读音,用各省代表投票的方法确定了“标准国音”;拟定了一套注音字母,共39个,这套字母采用汉字笔画式,字母选自古代汉字,音节采用声母、韵母和声调的三拼制,对双拼的反切法进行了改进,其用途仅在于标注汉字读音,不作为拼音文字。这套注音字母后来减为37个(声母12个,韵母13个,介母3个,比双拼切音字的方案中的字母几乎减少了一半。

会议对于注音字母的作用和地位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最后决定注音字母的作用是给汉字注音,不能与汉字并行使用。黎锦熙明确指出,注音字母的职能是“伺候汉字,偎傍汉字”。

注音字母通过之后,搁置了五年,才于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公布。1920年,全国各地陆续开办“国语传习所”和“暑期国语讲习所”,推广注音字母,全国小学的文言文课一律改为白话文课,小学教科书都在汉字的生字上用注音字母注音。北京还成立了注音字母书报社,印刷注音字母的普及读物,还办了《注音字母报》。从1920年到1958年,注音字母在我国使用了近40年的时间。这对于统一汉字读音、推广国语、普及拼音知识起了很大的作用。1930年,上层官员中有人觉得“注音字母”的名称不好,改称为“注音符号”,以强调这不是一种与汉字并行的文字。

是1930年用的

有注意符号吧...


古代其实没有汉语拼音,古人怎么学习汉字?
第一种学习方法就是直音标注。只因顾名思义就是当时古人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的话,就可以把一些相同音节的字来写在这个字的附近。如果两个字都是生僻字的话,那么即使标了音注解也读不出来。第二种学习方法就是反切。这个反切的学习方法明显要比第一种职业的学习方法更为麻烦。它需要两个汉字来给一个...

中国古代是怎么学习汉字的?有没有自己的拼音?
中国人自己的汉语拼音运动是从清朝末年的切音字运动开始的 古代没有拼音,就使用反切,就是用两个认识会念的字,取第一个的声母,取第二个的韵母,拼合起来就行了.古代,中国的回族兄弟不学汉字,学习阿拉伯语,但他们用阿拉伯文的字母来拼写口语(汉语),所以这是中国最早的拼音。元朝,蒙古统治者用改变...

古代没汉语拼音,古人怎么学习汉字,岂不是非常困难?
二、古人学习汉字的方法 对于不认识的字,除了最开始的时候父母和老师的直接教授,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查字典了。(当然,现在还可以直接百度了)我们最熟悉的就是《新华字典》,这是有拼音之后的。那有拼音之前的离我们最近的一本字典是什么?那就是《康熙字典》,这也是我国第一本命名为“字典”的汉字...

古时候,没有拼音。人们是怎样学习汉字的?
反切的下字既然是表示韵母的,就应该只表示元音,但是同样的,以元音开头的汉字又是很少的,因此常常必须借用带有辅音的汉字来作为反切用的下字;其次,在音韵学中,反切也有不合理的地方。比如,反切的上字不一定和它所切的字同“呼”(所谓的“呼”是音韵学中的一个概念,现代汉语中有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以及撮口...

古代没有汉语拼音,古人是如何识字读书的?
特别是1958年2月《汉语拼音计划》公布后,汉字的注音步入了新的里程碑。这套计划采用国际通用的拉丁字母给汉字停止注音,注音后的汉字浅显易懂,对中外学子识读汉字,学习汉语普通话,提升阅读才能和写作才能,对汉语和汉文化的向外传播,都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汉语拼音注音”由于好学易懂,简直没有...

中国古代刻苦学习的故事有哪些?
1、悬梁刺股 东汉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时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打瞌睡,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这样读书疲劳打瞌睡的时候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

外国人学中文不怎么好。那。古代外国僧人是怎么学知汉文的。
其实在周代时期,已经有舌人负责翻译外语了。到汉代,西域来客的语言已经有翻译人员了。从印度来的,可能经过双重翻译甚至多重翻译,也能基本表达意思。能出国传播佛教的都是当时的一流人才,通过长时间的接触,学习汉语也不是很困难的事情。

古代汉语的学习方法
二、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1、喜爱文言,培养兴趣。有些同学抱怨我们今天不用文言文,干嘛去学“之乎者也”?此言差矣:首先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所有文化的承载形式。无论是医学、数学、天文、地理都是用文言文写成,流传至今。文言文是渊源流长的瑰丽财富,我们不懂它,又如何领略中国文化的古典深厚,搏大精妙呢? 其次,...

古代人怎么学习的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古代儿童如何学识字?(转帖)
古代时(很古了,距今约3000年),贵族子弟入小学,先学识字。 《周礼·地官·保氏》记载:“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教。” 翻译一下,就是说周朝的时候,保氏(官名)主要负责提醒国王不要做坏事,另外就是教育贵族子弟,除了教孩子...

玉州区14740102973: 中国古代是怎么学习汉字的?有没有自己的拼音? -
乔阎麻黄: 是1930年用的

玉州区14740102973: 古人如何学习汉字 -
乔阎麻黄: 在中国古代,由于没有拼音字母,所以古人要认识汉字、读出汉字,只好用汉字来注音.这样便先后产生了一些不同的注音方式.首先是直音法.直音法盛于汉代.这一点在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中表现的尤为突出.《说文解字》中对汉字...

玉州区14740102973: 古代人怎么学识字的? -
乔阎麻黄: 古代也有字书的古代是有拼音的,是采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来给汉字注音. 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明汉字的读音. 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用两个汉字注出一个汉字的读音.是一种传统的注音方式,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第一个字为反切上字,表示被切字的声母;第二个字为反切下字,表示韵母和读音. 而有了拼音认字那是在清朝末年去了, 汉语的有自己的拼音的,当你到开字典你就会看见象 日文的 字 就是了 参考百度

玉州区14740102973: 古代人是怎样学习的 -
乔阎麻黄: 古代人是怎么学习的? 在古代,孩子长到7岁,就可以送到学堂念书了. 最开始都是从《千字文》开始.《千字文》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个叫周兴嗣的人编写的,一般用于孩子的启蒙教育,这本书从“天地玄黄”开始,包含了1000个常用汉字...

玉州区14740102973: 古代用什么办法识字?那时没拼音字母的. -
乔阎麻黄: 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主要是私塾教育,私塾老师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能让儿童过了识字关.学习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让儿童背诵认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识字课本,便能识两千多字.识字之后便开始进行诵读训练,即大量诵...

玉州区14740102973: 古代人怎么学习汉字?古代有拼音吗? -
乔阎麻黄: 古代当然没有拼音,注音的话用两种方法. 一是用同音字标注.比如“谷”,同古.两个读音相同,就用比较简单常用的字注音. 二是反切法.比如“谷”,郭与反.就是说取“郭”字的声母和“与”字的韵母,也是选用常用的字,这样就可以知道读音了.不好意思,我打的是谷的异体字,可惜百度识别不出来.

玉州区14740102973: 没有拼音的时候古代人是怎么学习汉语的 -
乔阎麻黄: 首先在启蒙的时候是死记硬背的,先生在上面念一句,学生就在下面跟一句.在认识了绝大部分的字之后,就是用读若、反切的方法来标注汉字的读音了.读为和读若虽然在训诂学上意义不同,但是在注音上是差不多的.就是用同音字标注,...

玉州区14740102973: 古人没有拼音,是怎么学汉字的? -
乔阎麻黄:[答案] 用一种名叫“反切”的方法,用两个汉字来为一个字注音. 例如要给“塑”字注音,就是“塑,桑故切.”意思是 ,用“桑”的声母跟“故”的韵母及声调相拼.“桑”的声母是s,“故”的韵母和声调是ù 两者相拼就是 sù, 这正是“塑”的读音.

玉州区14740102973: 古人是怎么学习的?
乔阎麻黄: 头悬梁,锥刺股

玉州区14740102973: 古人是怎样学习汉字的? -
乔阎麻黄: 用口相传,而且古代有很多方言的,就像现在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