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大学教育应具备哪些特点

作者&投稿:淳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网络时代的学习的特点是什么?~

就一般意义而言,所谓的网络,通常是在三种意义上使用的:一是网状的东西;二是指由许多相互交错的分支组成的系统;三是在电的系统中,由若干元件组成的用来使电信号按照一定要求传输的电路和/或其中的一部分[1]。而在信息通信领域,一个网络就是一个通信系统,它允许用户访问其他计算机上的资源及相互交换信息;允许用户分享自己系统上的资源或访问其他系统上的共享资源[2]。互联网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中,广义上的互联网络,包括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等;而狭义的互联网络则一般是指计算机互联网络。Internet,虽然被翻译成为因特网、国际互联网等各种不同的称谓,但其实质上是计算机互联网络之全球网络---"网络之网络"。
网络的历史与电脑和电子通信技术是密不可分的。自从1946年第一台通用电脑在美国费城诞生以来,电脑技术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而飞速发展。当然,电脑的普及和发展也离不开电脑软件的支持和发展。同时,电信也由于节点(node)技术(电子交换器switches)和路由器(routers)与新连接方式(传输技术)的集合而产生革命性变化。随着光电传输技术、卫星通信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及其在互动通信领域的汇聚结合,导致了计算机网络的构建[3]。而互联网络在20世纪最后30年的创造和发展是军事策略、大型科学组织、科技产业及反传统文化的创新所衍生的独特混合体。
互联网的起源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提出的以封包交换通信技术(packet-switching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为基础建立独立通信系统。按照这种设想,在这一系统上,以数据包为传输形式的信息单位会沿着网络寻找自己的路径,而在网络上的任何一点重新组合成有意义的信息。后来数字技术的发展允许包括声音、影像与资料在内的各种信息都可以通过数据封包的方式传输,从而形成一个不需要控制中心就可以在所有节点相互沟通的网络---互联网络。后来,第一个被命名为"高级研究计划局网络(ARPANET)"这种电脑网络便在1969年9月1日上线。由于其设立的军事目的,该网络刚开始的四个节点只设置在与美国国防部有合作关系的大学和研究所内,以便专为军事研究使用。然而,随着科学家群体及其兴趣的发散,越来越多的科学家都可以连接上网,以至于无法区分军事导向的和非军事导向的科学研究与沟通,因此,到了1983年便有了区分:即ARPANET成为专门科学用途的网络,而MILNET则直接与军事应用有关。随着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加入,又创造了另一个以科学交流目的而使用的网络---CSNET,并且与IBM合作设立了一个供非科学界使用的网络---BITNET。所有这些网络都是以ARPANET为骨干通信网络。这些随后建立在ARPANET上的不同网络之间形成的通信网络被称为ARPA---INTERNET,之后被称为互联网(INTERNET)。当然,随着越来越多的私人投资互联网络,互联网络也就越来越成为没有明晰、权威的规范可以毫无争议地规范和管制的空间,网络在技术和文化方面都具有自由运转的特性[4]。
随着网络在美国的兴起及通信量的剧增,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参与网络的建设,并试图建立彼此相互通信的网络---国际互联网络。1973年就职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的科学家Vinton Cerf和Robert Kahn 设计了互联网的基本架构。后来,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和几所大学、研究中心及来自于欧洲的研究人员共同召开了斯坦福学术会议。斯坦福会议参与者Robert Metcalfe所研究的封包通信技术导致了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s,LANs)的出现。以斯坦福会议为基础,Cerf、Metcalfe与Gerard Lelann设计了可以容纳不同研究人员和各种既有网络需求的传输控制协定(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TCP)。1978年Cerf和加州大学洛杉机分校的Postel、南加州大学Cohen将TCP协定分为从主机到主机(host-to-host)的传输控制协定(TCP)和网络之间的协定(IP)。从1980年起,TCP/IP协议成为美国电脑通信的标准。1983年美国开始出现基于TCP/IP协议的全国性互联网。与此同时,在欧洲,则采取了不同于TCP/IP的X·25作为国际标准。这样,如果各地区分别实行不同标准的通信协议的话,那么,整个世界将很可能被分割为不能相互沟通的电脑网络。但由于TCP/IP标准具有容许网络之间采取多层次的连接结构、拥有适应不同通信系统与不同编码方式的能力,此后,TCP/IP协议遂成为普遍采用的通信协议。随着TCP/IP的推广,任何只要有电话线和Modem的电脑就可以连接到网络上。相应地,越来越多的来自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地区网、局域网的彼此联接,成为国际互联网络---Internet。

就教师专业发展而言,新技术、新理念短时间内扑面而来,教师们犹应接不暇。面向“互联网+”时代,教育需要如何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教师又将如何面对教育的改变呢?
“互联网+教育”在于其包容性更强。它集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移动技术、网络技术于一体,强调把线上和线下的活动聚合起来,为教育创建新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形态。而“互联网+’’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更多是教师线上成长渠道再造和重组,加的是在实践中与互联网等新技术相结合的教学创新。
教师发展新渠道的再造和重组
“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型教师发展,不必都要白手起家,从零起步。在已有优秀理念、方法基础上,对适合自身教学发展渠道的改造和重组,也可以体现“互联网+”的创新特色。这种创新因为有互联网的参与,有多种混合技术的帮助,给教学专业发展带来新的思路和体验。
1、线上与线下的混合式发展
教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成长渠道,是一个已存在多年的概念,那就是混合学习。根据ASTD(美国发展与培训协会)2002年的界定,混合学习是指把不同情境下的学习活动,如面授学习、在线学习、自定步调学习等相结合的学习解决方案。何克抗教授是国内论述混合学习时间较早,且获得较高引用率的学者。2004年何教授提出,“混合式学习(即blending 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些概念是从学生的角度来阐述混合学习的,其实同样适用于教师专业发展。
近十年来,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的混合式专业发展渠道得到了极大的扩充,微课、MOOC、移动公开课等形式都成为其渠道再造和重组的表现形式。混合学习是优势互补,是差距消弥,是效率提高,是效果改善;它追求的是一加一大于二的迭加,它利用的是四两拔千斤的巧妙。教师通过混合式的专业发展渠道,用社交网络、在线平台、移动工具为专业成长搭建平台,建立起以个人成长目标为中心的专业发展圈。
2、参与或创建可深度参与的专业成长圈
到底什么样的专业成长圈才是符合“互联网+”时代的混合式专业成长圈呢?虚拟教研也好,区域博客也罢,微信企业号、伴行3618智慧校园平台移动社群也行,都可归结为专业发展的外在表现形式。“互联网+”时代的出发点,是通过线上与线下的混合,能够以较小的成本,伴随着较高的效率,产出有创新性的优秀成果,带来较大的领域影响力。
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来说,就是要把线上的成长圈与线上的教学实践相结合。用线上交流所获得的新思考、新体验,来改善线上的实际教学,更新旧理念,解决新问题,创建新环境。前几年博客盛行,曾出现了“李克东难题”(为什么教师博客有着丰富多彩的博客文字,但缺少深度互动的思想碰撞?为什么教师博客发表了近万篇博文,却不能够说出解决了哪些教学问题),究其原因,那就是线上线下两张皮。因为技术驱动的教师专业发展,会追逐流行的技术,如博客、微博、微信,但是很难走得深人。只有回归到教育理念驱动的专业发展,用线上的交流思路来优化教学理念,改善教学实践,那么线上的交流活动就会自然地融人到教师的日常生活中。
我订阅的微信公众号中,有一个叫做“罗辑思维”。除了每天早上六点半准时的六十秒“语音早报”以外,“罗辑思维”发起了一系列的线上、实体的活动来建立媒体圈。他们举行全国巡回讲座,招募同行,在公众号上做图书首发、微商等。订阅数量超过五百万的这个公众号,在“互联网+’’的时代里,成为特定人群中颇具影响的传播渠道。

在今天的教育领域里,如果能有更多的具备“互联网+”时代意识和能力的团队,再配合各级行政部门的推广举措,那么教师专业发展圈会得到新的重组和再造的机遇。资深教师可以在这个渠道中推广自己的特色课,新手教师可以在这样的渠道里订阅到满足自身需求的课程,教育类的优秀图书、资源、工具、活动、社群都可以在这种线上渠道进行发布,那么这样的渠道就是一个“互联网+’,时代的思想流通之道,优秀作品共享之路。
教育实践中的创新应用与深入
“互联网+”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除了要有线上专业成长圈的融合,更要有线下教学实践的创新。与以教师教学能力、个人经验、主观感受、教学传承为主的传统教学实践方式不同,“互联网+”时代的教学实践要更多地体现基于技术参与的教学过程、基于数据分析的教学优化、基于实证分析的教研合作、基于个性张扬的教研自由。
1、基于技术参与的教学过程
21世纪初,从“校校通工程”“农远工程”开始,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系列项目,就把中国多个省份的中小学带人了数字化发展的方向。在已联网的机房里,学生们可以登录网络学习平台;在有Wi-Fi的教室里,学生们可以使用掌上学习机、平板电脑等教学类软件;在户外真实情境下,学生们使用移动学习终端或穿戴式设备进行探究式学习等。越来越多的学习情境是有技术参与其中的,这是“互联网+”时代下教学的发展趋势,也是教师必须面对的新挑战。前“互联网+”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在于掌握技术,学习如何实现技术与课程整合,来辅助讲授、促进协作、帮助探究,创设技术型的学习环境;而进人“互联网+”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在于让技术无缝地“编织”进教学,利用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中所留下的动态生成性资源、过程性数据、学习痕迹等数据进行再利用,来实现教学优化。
2、基于数据分析的教学优化
在英国学者维克托迈尔一舍恩伯格和肯尼思库克耶合著的《与大数据同行:学习和教育的未来》(learningwith big data; The future of education)一书中,作者提到了基于数据分析的教学优化,即双回路学习(Double-loop learning)。目前大多数的学习路线是单回路学习 (Single-loop learning),即在学习中犯了错误以后再去努力纠正。例如,学校只有在期末考试结束后,才发现哪些课程对于学生来说太难或太简单,然后在下学期的教学中进行调整。双回路学习则不然。它会随时用数据纠正自身的错误,同时利用反馈回路中获得的大量数据来做其他很重要的事情。以可汗学院为例,不仅有超过5000个多学科的视频课程,它更有价值的地方在于积累学生如何学习的数据,并实时反馈给教师和学生。例如,基于每位学生做题的准确率运行一个统计模型,用以判断学生是否很好地掌握了某个知识点,帮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路径和步调;还会给教师提供整个班级和每位学生的学习表现图,根据回答问题的数量、准确率等指标显示学习实时状况。
双回路学习把反馈、个性化学习、预测与干预结合在一起,为教学优化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因此,处于专业发展初级阶段的新手教师们,可以做到用技术获得数据,用图示工具来理解数据,处于专业发展高级阶段的资深教师们,就可以在此基础上,用分析工具来解读数据,用研究工具来预测、干预、优化教学。也就是说,研究型教师,依然是“互联网+’,时代教师发展的高级阶段,而且有.数据支持的实证分析,会给中小学教学实践和改革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3、基于实证分析的教研合作
教师做研究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多年前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合一》这篇文章中就提到,教师不仅要掌握教法、学法,更要把教学和研究相结合。因为教师不是小贩,不能把别人的知识直接搬过来贩卖给学生,如果只是照搬教材,或者把别人比较成熟的经验和方法直接拿过来进行教学,而不根据学生特点进行适当改造,或者很少结合自己的教学思考与实践,提出有独创性的教学方法等,变成了知识的贩卖者。这样的教师很难有进步,学生就更难有突破和创新了。
那么教师如何做研究呢?记得今年年初,《弯顶之下》纪录片的发布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不仅因为选题直击时弊,切合每个人生命健康,更是由于该片作者具有一定的调查分析能力,目标明确,资料翔实,层次递进,自成逻辑。其实教育研究与新闻调查也有颇多相似之处:找准方向,提出问题,实地探查,多角度了解,相互验证,深人分析,发布结论。有影响力的新闻节目与有价值的教育研究也有颇多共同点:选题针贬时弊,聚焦社会热点和发展趋势;提出问题简洁但直击要害;实地探查不遗余力,长时间地扎根生活,得到鲜活富有生命力的典型例证;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真实、大量、多角度来源数据进行科学分析。

“互联网+”能使教师获得更为丰富的过程性数据,让他们更方便地使用数据分析的工具,也带来了开展高水平利一研合作的机会。如果说互联网时代,教育研究的数据来源多是需要主动收集,来支持小规模的常规化研究,而进人“互联网+”时代,由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会自然而然产生出数据尾气(dataexhaust ),即指学生与网络进行互动时衍生的副产品,如登录信息、学习痕迹、交互对象、评价习惯等。这些数据存留于网络平台上,手机终端等智能设备里,教师可以与学校同事、线上成长圈的伙伴,甚至高校或利一研院所的专业研究人员合作,对这些数据进行深人的、大规模的、时间跨度较长的实证研究,从大数据的视角重新审视教学,发现新的研究问题。
4、基于个性张扬的教研自由
技术参与的教学过程,数据分析的教学优化,实证研究的教研合作,都是“互联网+”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独特性,然而技术、实证、数据、分析等不会自动地产生高水平的教师专业发展,归根到底还是需要教师保持极富个人特色的独立思考。
我曾经参加过美国密歇根州LATT工CE国际教师教研组织。记得有一次来LATTICE演讲的是该州年度优秀教师玛婷娜,一所高中的社会课教师。这位“当地名师”没花很多时间去介绍她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更多的是从国家的教育机制、学校存在的根本意义、当前教学的现状与改革方法等与大家进行对话。印象最深的就是她带领所有与会者思考:
“学校的根本作用到底是什么,学生应该从一所理想的学校里获得什么,如何成长,你的思考或做法”等。教师们围坐在一起,结合这个切人点写关键词,画流程图,分享好的做法。那次的教研活动给我很深的印象,高水平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不等于一言堂的名师讲座或示范性样板课,教学交流其实就是一场场不用达成共识的思想碰撞。
经验分享或学习榜样带来的多是模仿,数据收集实证分析多是规范,而自由思考和满怀热情,才有可能带来创造。齐白石寄语学画者:“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任何时代下的教师专业发展,都是一项充满了变数的马拉松长跑,它需要教师持续的热情,发自内心的渴望,以及和学生共同成长的成就感,是一个充满个性化创造的过程。
“互联网+”时代已到来,渗透,融合,重组,质变。教师专业成长是个永恒的话题,唯愿保持独立的个性和思考,共适应,共成长。

就教师专业发展而言,新技术、新理念短时间内扑面而来,教师们犹应接不暇。面向“互联网+”时代,教育需要如何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教师又将如何面对教育的改变呢? “互联网+教育”在于其包容性更强。它集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移动技术、网络技术于一体,强调把线上和线下的活动聚合起来,为教育创建新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形态。而“互联网+’’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更多是教师线上成长渠道再造和重组,加的是在实践中与互联网等新技术相结合的教学创新。 教师发展新渠道的再造和重组 “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型教师发展,不必都要白手起家,从零起步。在已有优秀理念、方法基础上,对适合自身教学发展渠道的改造和重组,也可以体现“互联网+”的创新特色。这种创新因为有互联网的参与,有多种混合技术的帮助,给教学专业发展带来新的思路和体验。 1、线上与线下的混合式发展 教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成长渠道,是一个已存在多年的概念,那就是混合学习。根据ASTD(美国发展与培训协会)2002年的界定,混合学习是指把不同情境下的学习活动,如面授学习、在线学习、自定步调学习等相结合的学习解决方案。何克抗教授是国内论述混合学习时间较早,且获得较高引用率的学者。2004年何教授提出,“混合式学习(即blending 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些概念是从学生的角度来阐述混合学习的,其实同样适用于教师专业发展。 近十年来,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的混合式专业发展渠道得到了极大的扩充,微课、MOOC、移动公开课等形式都成为其渠道再造和重组的表现形式。混合学习是优势互补,是差距消弥,是效率提高,是效果改善;它追求的是一加一大于二的迭加,它利用的是四两拔千斤的巧妙。教师通过混合式的专业发展渠道,用社交网络、在线平台、移动工具为专业成长搭建平台,建立起以个人成长目标为中心的专业发展圈。 2、参与或创建可深度参与的专业成长圈 到底什么样的专业成长圈才是符合“互联网+”时代的混合式专业成长圈呢?虚拟教研也好,区域博客也罢,微信企业号、伴行3618智慧校园平台移动社群也行,都可归结为专业发展的外在表现形式。“互联网+”时代的出发点,是通过线上与线下的混合,能够以较小的成本,伴随着较高的效率,产出有创新性的优秀成果,带来较大的领域影响力。 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来说,就是要把线上的成长圈与线上的教学实践相结合。用线上交流所获得的新思考、新体验,来改善线上的实际教学,更新旧理念,解决新问题,创建新环境。前几年博客盛行,曾出现了“李克东难题”(为什么教师博客有着丰富多彩的博客文字,但缺少深度互动的思想碰撞?为什么教师博客发表了近万篇博文,却不能够说出解决了哪些教学问题),究其原因,那就是线上线下两张皮。因为技术驱动的教师专业发展,会追逐流行的技术,如博客、微博、微信,但是很难走得深人。只有回归到教育理念驱动的专业发展,用线上的交流思路来优化教学理念,改善教学实践,那么线上的交流活动就会自然地融人到教师的日常生活中。 我订阅的微信公众号中,有一个叫做“罗辑思维”。除了每天早上六点半准时的六十秒“语音早报”以外,“罗辑思维”发起了一系列的线上、实体的活动来建立媒体圈。他们举行全国巡回讲座,招募同行,在公众号上做图书首发、微商等。订阅数量超过五百万的这个公众号,在“互联网+’’的时代里,成为特定人群中颇具影响的传播渠道。 在今天的教育领域里,如果能有更多的具备“互联网+”时代意识和能力的团队,再配合各级行政部门的推广举措,那么教师专业发展圈会得到新的重组和再造的机遇。资深教师可以在这个渠道中推广自己的特色课,新手教师可以在这样的渠道里订阅到满足自身需求的课程,教育类的优秀图书、资源、工具、活动、社群都可以在这种线上渠道进行发布,那么这样的渠道就是一个“互联网+’,时代的思想流通之道,优秀作品共享之路。 教育实践中的创新应用与深入 “互联网+”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除了要有线上专业成长圈的融合,更要有线下教学实践的创新。与以教师教学能力、个人经验、主观感受、教学传承为主的传统教学实践方式不同,“互联网+”时代的教学实践要更多地体现基于技术参与的教学过程、基于数据分析的教学优化、基于实证分析的教研合作、基于个性张扬的教研自由。 1、基于技术参与的教学过程 21世纪初,从“校校通工程”“农远工程”开始,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系列项目,就把中国多个省份的中小学带人了数字化发展的方向。在已联网的机房里,学生们可以登录网络学习平台;在有Wi-Fi的教室里,学生们可以使用掌上学习机、平板电脑等教学类软件;在户外真实情境下,学生们使用移动学习终端或穿戴式设备进行探究式学习等。越来越多的学习情境是有技术参与其中的,这是“互联网+”时代下教学的发展趋势,也是教师必须面对的新挑战。前“互联网+”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在于掌握技术,学习如何实现技术与课程整合,来辅助讲授、促进协作、帮助探究,创设技术型的学习环境;而进人“互联网+”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在于让技术无缝地“编织”进教学,利用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中所留下的动态生成性资源、过程性数据、学习痕迹等数据进行再利用,来实现教学优化。 2、基于数据分析的教学优化 在英国学者维克托迈尔一舍恩伯格和肯尼思库克耶合著的《与大数据同行:学习和教育的未来》(learningwith big data; The future of education)一书中,作者提到了基于数据分析的教学优化,即双回路学习(Double-loop learning)。目前大多数的学习路线是单回路学习 (Single-loop learning),即在学习中犯了错误以后再去努力纠正。例如,学校只有在期末考试结束后,才发现哪些课程对于学生来说太难或太简单,然后在下学期的教学中进行调整。双回路学习则不然。它会随时用数据纠正自身的错误,同时利用反馈回路中获得的大量数据来做其他很重要的事情。以可汗学院为例,不仅有超过5000个多学科的视频课程,它更有价值的地方在于积累学生如何学习的数据,并实时反馈给教师和学生。例如,基于每位学生做题的准确率运行一个统计模型,用以判断学生是否很好地掌握了某个知识点,帮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路径和步调;还会给教师提供整个班级和每位学生的学习表现图,根据回答问题的数量、准确率等指标显示学习实时状况。 双回路学习把反馈、个性化学习、预测与干预结合在一起,为教学优化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因此,处于专业发展初级阶段的新手教师们,可以做到用技术获得数据,用图示工具来理解数据,处于专业发展高级阶段的资深教师们,就可以在此基础上,用分析工具来解读数据,用研究工具来预测、干预、优化教学。也就是说,研究型教师,依然是“互联网+’,时代教师发展的高级阶段,而且有.数据支持的实证分析,会给中小学教学实践和改革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3、基于实证分析的教研合作 教师做研究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多年前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合一》这篇文章中就提到,教师不仅要掌握教法、学法,更要把教学和研究相结合。因为教师不是小贩,不能把别人的知识直接搬过来贩卖给学生,如果只是照搬教材,或者把别人比较成熟的经验和方法直接拿过来进行教学,而不根据学生特点进行适当改造,或者很少结合自己的教学思考与实践,提出有独创性的教学方法等,变成了知识的贩卖者。这样的教师很难有进步,学生就更难有突破和创新了。 那么教师如何做研究呢?记得今年年初,《弯顶之下》纪录片的发布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不仅因为选题直击时弊,切合每个人生命健康,更是由于该片作者具有一定的调查分析能力,目标明确,资料翔实,层次递进,自成逻辑。其实教育研究与新闻调查也有颇多相似之处:找准方向,提出问题,实地探查,多角度了解,相互验证,深人分析,发布结论。有影响力的新闻节目与有价值的教育研究也有颇多共同点:选题针贬时弊,聚焦社会热点和发展趋势;提出问题简洁但直击要害;实地探查不遗余力,长时间地扎根生活,得到鲜活富有生命力的典型例证;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真实、大量、多角度来源数据进行科学分析。 “互联网+”能使教师获得更为丰富的过程性数据,让他们更方便地使用数据分析的工具,也带来了开展高水平利一研合作的机会。如果说互联网时代,教育研究的数据来源多是需要主动收集,来支持小规模的常规化研究,而进人“互联网+”时代,由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会自然而然产生出数据尾气(dataexhaust ),即指学生与网络进行互动时衍生的副产品,如登录信息、学习痕迹、交互对象、评价习惯等。这些数据存留于网络平台上,手机终端等智能设备里,教师可以与学校同事、线上成长圈的伙伴,甚至高校或利一研院所的专业研究人员合作,对这些数据进行深人的、大规模的、时间跨度较长的实证研究,从大数据的视角重新审视教学,发现新的研究问题。 4、基于个性张扬的教研自由 技术参与的教学过程,数据分析的教学优化,实证研究的教研合作,都是“互联网+”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独特性,然而技术、实证、数据、分析等不会自动地产生高水平的教师专业发展,归根到底还是需要教师保持极富个人特色的独立思考。 我曾经参加过美国密歇根州LATT工CE国际教师教研组织。记得有一次来LATTICE演讲的是该州年度优秀教师玛婷娜,一所高中的社会课教师。这位“当地名师”没花很多时间去介绍她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更多的是从国家的教育机制、学校存在的根本意义、当前教学的现状与改革方法等与大家进行对话。印象最深的就是她带领所有与会者思考: “学校的根本作用到底是什么,学生应该从一所理想的学校里获得什么,如何成长,你的思考或做法”等。教师们围坐在一起,结合这个切人点写关键词,画流程图,分享好的做法。那次的教研活动给我很深的印象,高水平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不等于一言堂的名师讲座或示范性样板课,教学交流其实就是一场场不用达成共识的思想碰撞。 经验分享或学习榜样带来的多是模仿,数据收集实证分析多是规范,而自由思考和满怀热情,才有可能带来创造。齐白石寄语学画者:“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任何时代下的教师专业发展,都是一项充满了变数的马拉松长跑,它需要教师持续的热情,发自内心的渴望,以及和学生共同成长的成就感,是一个充满个性化创造的过程。 “互联网+”时代已到来,渗透,融合,重组,质变。教师专业成长是个永恒的话题,唯愿保持独立的个性和思考,共适应,共成长。


大学教育如何适应数字化时代?
数字素养教育:加强学生的数字素养教育,教会他们如何有效地使用数字工具进行学习和研究。综上所述,大学教育适应数字化时代需要从资源、教学、师资、基础设施和学生自主学习等多个方面入手,构建一个开放、灵活、高效、协作的教育体系。这不仅能提升教育质量,还能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教育2.0时代时代特点
在教育2.0时代,传统的大学模式正经历深刻的变革。DIY的理念深入人心,字幕组义务翻译海外公开课,最受欢迎的课程和演讲在网络上形成一个虚拟的大学社区,鼓励个人选择和创新。兴趣与好奇心驱动的线下分享活动,激发了人们的新思维,每个人都能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人。曾经沉闷的教学方式已一去不返,教育正转...

网路教育形成热潮的原因有哪些?
2、高等网路教育 物件一般为十八周岁以上的成人,主要提供高中起点专科、高中起点本科、专科起点本科及本科第二学历教育,另外也提供非学历教育(只学习学历教育的部分课程)。学历教育可以通过相关考试,达到毕业要求颁发各高校毕业证书(注明“网路教育”字样),68所院校(后面有详细列表)颁发的毕业证书,教育部电子备案,国家承...

互联网时代的大学教育应具备哪些特点
如果说互联网时代,教育研究的数据来源多是需要主动收集,来支持小规模的常规化研究,而进人“互联网+”时代,由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会自然而然产生出数据尾气(dataexhaust ),即指学生与网络进行互动时衍生的副产品,如登录信息、学习痕迹、交互对象、评价习惯等。这些数据存留于网络平台上,手机终端等智能设备里,教师可以...

数字第一代与网络时代的教育作者简介
维克多·阿萨尔(Victor Asal)则在纽约州奥尔巴尼(Albany)的纽约州立大学洛克菲勒学院(Rockefeller College)担任政治学领域的副教授,他的学术专长也延伸到了网络时代对教育产生的影响和变革上。两位学者以其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对教育技术的深入理解,为理解数字第一代在新教育环境中的角色和网络时代的教育...

网络对青年学生的影响 提升高校思政工作的互联网价值增量
新时代网络思政育人从传统“实体领域”延伸至“虚拟领域”。将互联网思维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在各大高校已经非常普遍,各高校都在寻求“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新突破。通过网络思政教育,落实“四史教育”,提升学生的德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0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研究...

互联网络对教育的影响
现代远程教育,即网络教育,可以打破地域、时间的限制,具有交互性的优势,为改变我国落后的教育现状,实现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构建一个终身教育体系提供了可能。 一、 网络教育---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人类信息活动的增加及范围的扩大,仅仅依靠语言、手势等已不能满足日常信息传递的需要。在劳动中,人们又逐步...

在信息时代,大学生应当具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21世纪是信息网络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给军事理论教学提出了新问题、新要求;我们应当适应新形势,创新传统教学观念,树立教育工作新理念,增强国防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最终目标。高校国防教育是巩固国防建设和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全体在校大学生进行...

求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的论文一篇!
述了高校网络文化的形成、特点,以及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提出了做好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渗透到当代 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成为影响其心理成长的重要因素。虚 拟的社会、繁杂的网络信息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2.0时代发展趋势
教育2.0时代的发展趋势正受到全球化力量的显著推动。全球化的脚步促使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机构采取国际化策略,其中包括通过互联网实现全球化的扩张。例如,世界知名的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开放课程,为全球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免费学习资源,他们可以跨越地域,利用这个平台深化知识学习。同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平阴县19711918899: 网络教育与传统的教育相比,有那些显著的特点? -
范晓复方: 一、更加适合在职成人业余学习需要 校内教育集中于校园进行,其受教育对象主要是具有大致相同年龄和知识程度的学生.它的教育目标是以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主.网络教育则主要适合已经就业的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即满...

平阴县19711918899: 网络教育有什么优势
范晓复方:网络教育有以下优势: 一、网络教育具有跨越教学时空、突破时空限制的特点,可供学习者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选择学习内容、方式和进程,有利于解决工学矛盾,特别适合于在职从业人员的业余学习. 二、网络教育具有丰富的教学交互手段...

平阴县19711918899: 如何把握互联网+教育的规律的特点 -
范晓复方: 要明白互联网+教育的本质其实还是教育为主,互联网只不过是一个便捷的渠道而已,随着互联网的越来越普及,网上的教育资源也是层出不穷,但是真正能帮到人们的资源却不是很多,这是因为受到一些技术或者本身的限制. 只需要明白互联网+教育的是以教育为中心的,因此不用太过于纠结什么规律和特点,只需要把自己的教育资源做到最好,最让人容易明白和学习就行了.然后顺应各种平台的发展,选择最合适的平台就可以了

平阴县19711918899: 网络教育的教学比传统教学有哪些特点 -
范晓复方: 网络教育是指使用电视及互联网等传播媒体的教学模式,它突破了时空的界线,有别于传统的在校住宿的教学模式.使用这种教学模式的学生,通常是业余进修者.不需要到特定地点上课,可以随时随地上课,亦可以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辅导专线、课研社、面授(函授)等多种不同方式互助学习.是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后产生的新概念,但是相比于传统教学,网络教育中鹏在互动和沟通上以及知识的理解层次和深度上有一些专业还是不如传统的面授好.

平阴县19711918899: 简述因特网上教育资源的特点 -
范晓复方: 因特网上的教育信息资源是因特网的必然产物.它除了具备一般信息资源的属性以外,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信息形式的多样性.因特网信息内容以多媒体、多语种的形式表现,极大地丰富了信息内容的表现力.信息形式的多样性有助于人们...

平阴县19711918899: 网络教育有什么优势? -
范晓复方: 网络教育的主要优势:学习时间灵活、补充知识、学习地点灵活、自由选择课程以及自由掌握学习进度的是用户认为网络教育的最主要因素,其受选率均在50%以上.值得注意的是,学习时间灵活、补充知识、学习地点灵活、自己掌握学习进度...

平阴县19711918899: 网络教育的优势有哪些? -
范晓复方: 网络教育优势一:资源利用最大化网络教育是远程教育的现代化表现,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结合院校优秀教育资源,将院校最优秀的教师、最好的教学成果传播到四面八方,学生无论是在近处还是远方只要拥有网络及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均可...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