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里的刺史,司马,等好多官职,各相当于现在的什么?,这些官职真的存在吗?

作者&投稿:无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看《三国演义》时里面的一些官职不知是干什么的。~

  汉朝官职表
  三公: 1、丞相(掌管全国的行政)——(又称:国相、太师)
  2、太尉(全国最高军事统帅)——(又称:大司马、太傅、大将军)
  3、御史大夫(监察官)——(又称:大司空、太保)
  九卿:1、奉常(掌国之礼仪)
  2、光禄勋(掌帝之待从)
  3、中大夫(掌帝之警卫)
  4、太仆(掌国之车马)
  5、廷尉(掌国之刑狱)
  6、大鸿胪(掌国之外事、外交)
  7、宗正(监督帝之亲属)
  8、大司农(掌国之财政、农业)
  9、少府(理帝之私人财务)
  大将军:战国时始置,是将军的最高封号,东汉时多由贵戚充任。具体名号有建威大将军、骠骑大将军、中军大将军、镇东大将军、抚军大将军等等,除骠骑大将军之位稍低于三公之外,其余均在三公之上。三国时夏侯敦、姜维等人皆为大将军。

  大司马:汉武帝(刘彻)废太尉设大司马,光武帝(刘秀)又废大司马为太尉,故大司马即太尉,为掌管军政和军赋的最高官职,即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东汉时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

  大司农:秦时称治粟内史,景帝改称太农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为大司农。魏初设大农,文帝(曹丕)黄初二年(221年)改称大司农,蜀、吴亦各有大司农。两汉时大司农掌管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而到了三国时期,由于权力的分散则只能负责这些物资的保管工作了。九卿之一。

  大鸿胪:秦时称典客,汉初称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大鸿胪,掌管接待宾客之事。九卿之一。
  卫尉:秦时始置,汉景帝(刘启)初更名为中大夫令,不久即恢复原名,掌管宫门警卫。九卿之一。
  太尉:同大司马。曹丕即位后任贾诩为太尉。
  太傅: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曹睿即位后人钟繇为太傅。
  太常:秦时称奉常,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更名为太常,掌管礼乐社稷、宗庙礼仪。其属官有太史、太祝、太宰、太药、太医(为百官治病)、太卜六令及博士祭酒。九卿之一。

  太仆:秦和两汉均设太仆,王莽一度更名为太御,掌管舆马及牧畜之事。九卿之一。
  太守:秦时设郡守,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之最高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少府:秦和两汉均设少府,王莽称共工,与大司农一同掌管财货。不过大司农掌管国家财货,而少府则管供养皇帝。其属官有掌管御用纸、墨、笔等物的守宫令、掌管刀剑弩机等物的尚方令、掌管衣物的御府令、为宫廷治病的太医令。九卿之一。

  中常侍:秦时始置,东汉时由宦官担任,掌管文书和传达诏令,权力极大。
  中书监令:曹操为魏王时,设置秘书令以处理尚书章奏。曹丕于黄初初年改秘书令为中书令并特置中书监,使之排在中书令之前。

  中领军:曹操为丞相后置领军,不久改为中领军,掌管禁卫军。
  中护军:曹操为丞相后置护军,不久改为中护军,掌管禁卫军,地位略低于中领军。
  长史:秦时始置,西汉时丞相下有两长史,其职务相当于秘书长,即最高国务机关中事务主管。将军幕府中亦有长史,为幕僚之长;可分令部队出战的称为将兵长史。东汉的太尉、司空、司徒三公府亦设长史,职任颇重。三国沿置不改。

  从事:刺史的佐官如别驾、治中、主簿、功曹等都称为从事。
  仓曹掾属:主管仓谷之事的官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
  司徒: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教化,三公之一。
  司空: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水土及营建工程,三公之一。
  司隶校尉:汉武帝始置,负责督率京城徒隶,从事查捕奸邪和罪犯,简称司隶。刘备在蜀称帝时以张飞为司隶校尉。
  司金中郎将:曹操于建安十年(205)置,掌管冶铁、钱币和农具的铸造的官员。
  主簿:汉始置,掌管文书簿笈,司空、丞相府及刺史的佐官中都设有主簿。
  功曹:刺史的佐官,掌管考查记录功劳。
  东西曹掾属:曹操为丞相后下设东、西曹掌管人事工作,东曹主管二千石官员的任免,西曹主观丞相府官员的任免。其负责人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

  丞相:战国时始置,为百官之长。东汉不设丞相,建安十三年(208)复置,曹操自任丞相。“丞”与“承”相通,“丞相”就是承君主的旨意来处理国家事务的人。

  丞相理曹掾:丞相府中掌管司法的官员。
  光禄勋:秦时称郎中令,汉武帝更名为光禄勋。王莽称司中,东汉又称光禄勋。曹操为魏公后设郎中令,黄初元年(220年)又称光禄勋,掌管宿卫宫殿门户。其属官有掌管宾赞受事的谒者、掌管御乘舆车的奉车都尉、掌管副车马匹的附马都尉、掌管羽林骑的骑都尉,而大夫、中郎将等官是否是光禄勋的属官尚有争议。九卿之一。

  执金吾:秦时称中尉,汉武帝更名为执金吾。王莽称奋武,东汉复称执金吾。曹魏先称中尉,黄初元年更名为执金吾,掌管宫外巡卫。卫尉巡行宫中,执金吾则徼偱京师。天子出行,执金吾为先导。“吾”当御讲。

  别驾:刺史的佐吏,刺史以巡行视察为职,别驾则另乘传车,辅助刺史出巡,故称别驾。
  廷尉:秦时始置,汉景帝更名为大理,自后或称廷尉,或称大理。廷尉掌管刑法狱讼,是各地上诉的最高司法机关。“廷”字系直、平之义,治狱贵直而平,故以为号。廷尉的属官有大理正、大理平、大理监,成为廷尉三官。九卿之一。

  县令长:春秋战国时始置,一县的行政长官,人口在万户以下的县的长官称为令,万户以上的称为长。县令长的佐官有掌管军事、治安的县尉和掌管文书、仓狱的县丞,一般每县有丞、尉各一人,大县有尉两人或更多。

  尚书:“尚”就是执掌的意思。秦汉时,尚书只是少府的属官,掌管殿内文书,地位很低。汉武帝时,设尚书五人,开始分曹治事,因在皇帝周围办事,地位逐渐重要。曹魏有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共五曹尚书。吏部又称选部,掌管选用官吏;左民掌管缮修功作、盐池园苑;客曹掌管少数民族和外国事务;五兵掌管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度支掌管军国支计。其中以吏部尚书最为重要。

  尚书令:秦时始置,为尚书台首长,是直接对皇帝负责、掌管一切政令的首脑。尚书令的副手为尚书仆射,曹魏置尚书仆射一或二人,二人并置时称左右仆射。若尚书令缺,由左仆射代行令事。曹魏时以五曹尚书、二仆射、一令为八座。

  尚书郎:尚书台内负责起草文书的官员。东汉选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书台,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侍中:秦时始置,为丞相的属官,掌管拾遗补缺、赞导、陪乘、出而负玺以及照料皇帝日常生活等事。
  宗正:秦时始置,王莽称宗伯,东汉复称宗正,掌管皇族与外戚事务。两汉皆以刘姓宗室充任。九卿之一。
  征东将军:统领青、兖、徐、扬四州,屯驻扬州。
  征南将军:统领荆、豫二州,屯驻新野。
  征西将军:统领雍、凉二州,屯驻长安。
  征北将军:统领幽、冀、并三州,屯驻蓟州。
  刺史:秦时始置,掌管一州的军政大权。刺,检举不法;史,皇帝所使。
  治中:刺史的佐吏。古代簿籍文书之类称为“中”,“治中”即为管理文书档案之意,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固定的官职。
  参军:东汉末曹操以丞相总揽军政,其僚属往往以参丞相军事为名,即参谋军务,简称“参军”。
  河南尹:东汉建都于河南郡洛阳县,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官不称太守而称尹,掌管洛阳附近的二十一县。
  典农中郎将:汉末曹操置典农中郎将和典农校尉,均掌管农业生产、民政和田租,仅有所治郡国大小之别,职权相当于太守。

  城门校尉:西汉始置,掌管京师城门的屯兵。
  相国:即丞相。
  将作大臣:秦时称将作少府,汉景帝更名为将作大臣,掌管宫室、宗庙、路寝、陵园地土木营建。
  给事中:秦时始置,西汉沿置,东汉省,魏复置。为将军、列侯、九卿,以及黄门郎、谒者等的加官。
  都督:三国始置都督和大都督,为领兵官,其中大都督为最高军事统帅。
  校事:曹操临时设置的小吏,负责伺察群臣的微过小罪。
  监冶谒者:三国时魏置,掌管冶铁的专官
  御史大夫:掌管弹劾、纠察的官员,其位仅次于丞相。
  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的副手。
  黄门侍郎:秦汉时,宫门皆黄色,故号黄门。黄门侍郎因在黄门内供职而得名。
  散骑常侍:三国魏置,即汉代散骑(皇帝的骑从)和中常侍的合称,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以备顾问。
  督军:高级统兵长官,位在相国、太尉、御史大夫之下。
  安南将军四安将军之一,魏时为第三品,掌征伐。
  安东将军四安将军之一,掌武事,第三品,魏吴有置,蜀无。
  安远将军三国时杂号将军之一。
  兵曹掾东汉太尉属吏,主兵事,秩比三百石。魏沿之,于丞相府和大将军府各置兵曹掾一人,三百石,第七品。
  步兵校尉汉武帝时,置八校尉领北军,其中有步兵校尉,秩二千石,掌上林苑门屯兵。东汉因之,秩比二千石。三国均置,为天子禁军首领之一。

  骠骑将军汉武帝始置,以霍去病为之,秩位同大将军,金印紫绶,位同三公,三国均置。
  别驾从事即别驾从事史,汉制,刺史属吏之长,因跟随刺史出巡时要另乘专车,故称别驾,三国因置。
  别部司马汉制,大将军属官有军司马,秩比千石。其中别领营属者称为别部司马,共所率兵士数目各随时宜,不固定。
  从事中郎汉魏时,三公及将军府均设从事中郎,职参谋议,为在长史、司马下。
  从事祭酒三国蜀置,为州牧的属官。从事之长,称为祭酒。
  车骑将军汉制,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金印紫绶,地位相当于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师兵卫,掌宫卫。第二品。
  大都督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属加官。加此官者,颁与代表天子威权的黄钺以节制持节将军等高级将领。吴同魏制。蜀置中都护,统内外军事。

  大理秦以廷尉为最高司法长官。汉时改为大理。魏时为第三品,中二千石。黄初元年改为廷尉。吴亦如之。
  大尚书吏部尚书的别称。魏晋尚书分曹治事,吏部尚书为首曹,故称大尚书。
  大长秋秦置将行,为皇后宫官。汉改为大长秋,秩二千石,职掌奉宣皇后命和引见给赐宗室外戚及充当皇后出行随行,常为宦者任。三国因之。

  东中郎将秦郎中令属官有左中郎将,汉属光禄勋,秩比二千石。主轮番执戟宿卫天子。魏因置。亦作东中郎将。比二千石,第四品。吴蜀亦置。

  东观令东观原为东汉宫名,为宫中藏书之处。三国吴置东观令,职司董理经籍,掌修国史。
  东曹属汉制,丞相、太尉掾吏其正职称掾,副职称属,皆比二百石。东曹副职吏员称东曹属。三国因之。
  东曹掾汉制,丞相、太尉自辟掾吏分曹治事,有东曹掾,秩比四百石,初出督为刺史,后主二千石长吏及军吏的迁除。三国因之。

  荡寇中郎将中郎将秦汉时即设有是官,为皇帝的宿卫侍从官。秩位次于将军。东汉三国事名号渐多,各国自相署置。荡寇之名仅吴有置,魏蜀未见。

  荡寇将军东汉末始有此名。三国均置,秩为第五品。
  督军校尉三国吴置,校尉在将军和中郎将之下。
  督军从事刺史、州牧之属官,多称从事史,分主各事。东汉末临时设置属军事之从事史颇多。
  都督领兵将领或地方军政长官之称。蜀于边缘诸郡皆置都督领兵屯守。
  邸阁督邸阁为囤积粮谷之所,其督为守备屯所士卒之长。
  典学从事汉制,司隶校尉及州刺史之下,设从事史若干人,分司州政。蜀在益州设典学从事,总领一州之学政。
  典曹都尉蜀置,刘备定蜀,较盐铁之利而设盐府校尉,并置典曹都尉以属之,掌供继军粮。
  都尉都尉名官甚多,多为主兵武官。地方郡国都尉,主兵。
  都护汉宣帝时,置两域都护,为加官。东汉光武帝时设都护将军。三国魏沿置。蜀有中都护、行都护之号,职权如大都督,总领内外诸军事。吴设左右都护,尽护诸军。

  奋威校尉校尉为次于将军之武职。有各种名号,奋威校尉仅三国吴置。
  奋武校尉位在将军下。三国时校尉名号甚多,职责亦不同。奋武校尉仅吴置,鲁肃任之。
  奋武将军汉末,曹操、吕布曾任是官。三国时魏吴有置,蜀未见。
  奋威将军西汉始置。三国均置,第四品。
  符节令秦汉时置此官,属少府,掌府节。魏置符节令,别为一台,位次御史中丞。令一人,六百石,第五品。掌授节、铜虎符、竹使符。吴蜀亦置。

  奉尚“尚”他本均作“常”,即奉常(太常)。
  奉车都尉汉武帝时设奉车、驸马、骑三都尉,皆比二千石。奉车都尉掌御乘舆马。魏时为第六品,秩比二千石。
  辅国大将军后汉时期设立的高级将军位,位在“四镇”大将军之上。
  辅国将军汉献帝时伏完任此官。三国时均置此号。
  关内侯秦置。爵第十九级,位次于列侯。有其号,无国邑。
  光禄大夫秦郎中令属官有中大夫,汉更名为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魏时为第三品,位次三公。无固定职守,相当于顾问。诸公告老及在朝重臣加拜此官以示优重。

  横江将军三国时仅吴置。以鲁肃任之,镇守沿江辖地,用以横扫来犯之敌,故名。
  黄门丞西汉少府属官有此职,东汉因之。黄门令之佐吏有丞、从丞各一人。
  黄门令西汉少府属官有此职,东汉因之。秩六百石,宦者充任,主省中诸宦者。
  护军秦置护军都尉。汉初又称护军中尉。武帝时设护军将军。护军之号,有时即指竣军将军或中护军之简称。
  护军将军秦置护军都尉,汉因之,陈平曾任此职,尽护诸将。汉武帝时属大司马。建安12年改护军为中护军。魏亦置护军,主武官选,隶领军。资重者为护军将军,资轻者为中护军。

  侯相即列侯封国的相,主治民,如县令、长。
  后典军三国时蜀于监军之下置典军,分前、后、中三典军。吴亦置,但分左、右、中。
  后将军东汉杂号将军甚多,有以前、后、左、右名之者。魏时为第三品。
  虎威将军三国时杂号将军之一。魏吴有置。
  虎贲中郎将《周礼·夏官》记有虎贲氏,掌王出入仪卫。汉平帝元始元年更名为虎贲郎,置中郎将统领。秩比二千石。
  建武中郎将三国吴置,胡综任之。
  金曹从事三国吴置。魏置金曹掾,主管货币盐铁事。吴置金曹从事,胡综任之。
  建武将军曹魏置,第五品。
  建威将军曹魏置,第四品。吴蜀亦置。
  监农御史为御史中丞的属官。秦置御史大夫,汉因之。有两丞,一曰中丞。及御史大夫转为司空,御史中丞遂成御史台的长官。御史台属下有名目不同的御史,分掌各事。监农御史为其中之一。三国吴有置,魏蜀未见。

  监军春秋有载,三国均置。无定员,随事而设。诸州不置都督时置此官。将军领兵出征时,多置监军。
  记室东汉置,诸王、三公及大将军都设记室令史,掌章表书记文檄。
  家令太子属官。秦置,魏时为第五品,秩千石,主仓谷饮食,职似司农、少府。
  军师三国时各国均设军师官,皆参与主持军事谋议等事。
  军祭酒即军师祭酒,陈寿撰《三国志》避晋景帝司马师讳,改为军祭酒。魏时为第五品。
  军议校尉参议军事的官位。
  谏议大夫秦时,郎中令属官有大夫,掌议论、顾问、应对。汉武帝置谏大夫,东汉时改称谏议大夫,秩比六百石。魏蜀有置,吴无考。

  立武中郎将三国吴置。步骘任是职。
  立节中郎将三国吴置。陆抗任是职。
  领军是中领军或领军将军的简称。曹操为丞相时置,掌禁兵。
  领军将军领军中资重者之称。资轻者为中领军。掌禁兵。
  列侯爵位名。秦汉以二十等爵赏有功者,其最高级叫彻侯。后因避汉武帝讳,改为通侯。后又改列侯。金印紫绶,有封邑,得食租税。魏初如汉制。咸熙元年改行五等爵制。

  令史汉代少府属官有尚书令史,兰台令史。诸公府亦设令史,地位低于掾史。曹魏公府及诸将军府设令史。蜀相府有令史。

  令秦汉时县官管辖区万户以上者称令,万户以下者称长。
  秘书掌管禁中图书秘记。汉桓帝始置。
  秘府郎三国吴置,掌校秘书。
  门下循行汉制,郡守三吏有门下循行,类似门下客,不主实事。
  门下督将帅府属官。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府均置门下督一人,第七品。下属有门下录事、门吏、门下书吏各一人。

  南中郎将光禄勋属官。魏时秩二千石,蜀亦置,吴无。
  破虏将军东汉杂号将军之一。魏时为第五品。李典、孙坚曾任。
  平戎将军三国吴置,步骘任是职。
  平东将军汉置,魏时为第六品。吕布曾任是官。
  平南将军魏置此官,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平北将军建安十年始置,第六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平西将军魏时为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偏将军将军中地位较低者,多由校尉或裨将升迁,无定员,第五品。三国均置。
  前护军魏及蜀皆置护军,唯蜀护军分为前、后、左、右、中五护军。
  前将军三国时常设的高级将军位。负责京师兵卫和边防屯警。位次于九卿,而高于其他临时设置的杂号将军。三国时品级下降,为第三品。开府治事,属官有长史、司马、从事中郎等。

  前军师东汉始有军师之名。分前后左右中之名,第五品。
  骑都尉两汉均置,属光禄勋,秩比二千石,掌监羽林骑,无定员。
  劝学从事汉制,司隶校尉及州刺史之下,设从事史若干人,分司州政。蜀在益州设劝学从事,为州之学官,地位略次于典学从事。

  儒林校尉校尉为次于将军的武官,其名号甚多。由于其职务掌的不同,名号亦异。儒林校尉为蜀所特置。周裙任是职。
  上大将军吴孙权黄龙元年置。位在三公之上。陆逊任是职。
  绥南中郎将三国魏蜀二国置有此官。士燮、张翼曾任是职。
  射声校尉汉武帝置八校尉中有射声校尉,掌待诏射声士,即善射箭者。秩二千石。魏时为第四品,比二千石,掌宿卫兵,吴蜀亦置。

  司马《周记·夏官》记大司马之属有军司马、舆司马、行司马。春秋晋作三军,每军别置司马。汉宫门及将军、校尉属官有司马。边郡则设千人司马,专掌军事。曹魏公府及大将军府设司马,秩千石,主军事。

  司盐校尉又称盐府校尉。刘备定蜀时置,主较盐铁之利。吴亦置,主管海盐生产诸务。
  师友从事汉制,刺史州牧的属官有从事史,分为别驾、治中、簿曹、兵曹从事等。汉末或置师友从事,仅为荣誉职位,无固定职守。

  师友祭酒汉制,郡守延揽郡内人材,养于府中,专事谋议,称为散吏,其地位或相当于掾、史,地位最高者尊称为祭酒。
  庶子太子府属官,第五品,秩四百石,职如三署郎。
  舍人秦始置,轮番当班宿卫太子。魏时为第七品,秩二百石。
  尚书选曹郎三国吴置尚书郎分曹治事,有选曹郎。
  尚书右选郎三国蜀置尚书郎分曹治事,有选部,分左右,有右选郎。杨戏曾任。
  尚书吏部郎曹魏置尚书郎中二十五人,分部、曹治事,有吏部郎。
  尚书仆射尚书台副长官。秦置,属少府,主文书启封,尚书令缺,代其事。魏时置尚书仆射二人,分左右,秩六百石,第三品。吴、蜀置一人不分左右。

  都尉尚书秦为少府属官。掌殿内文书,地位很低。西汉以后职权渐重,置尚书,员五人,一人为仆射,四人分曹治事。东汉时尚书台正式成为总理国家政务的中枢。魏置尚书,有令一人,仆射二人,尚书五(分为五曹)称八座,五曹尚书中除吏部尚书外,其他但称尚书。吴蜀亦置。

  尚书令史西汉尚书郎下有令史,东汉增至十八人,秩二百石,分属六曹,主书写文书。魏时为第八品。
  书部书部从事之省称。孙权置,胡综任之,典军国密事。
  书佐主办文书的佐官『制,州郡门下及诸曹皆有书佐,在外由州郡长官自行辟除。书佐除诸曹外,因属州郡长官亲近属吏,故又称门下书佐。

  屯骑校尉汉武帝时始置,掌骑士,东汉改骁骑,后复置,掌宿卫兵。魏沿置,秩比二千石,第四品,隶属中领军。
  太子太傅商、周两代已有太子太傅及少傅,作为太子的师傅。汉沿置,秩三千石,位次太常。东汉秩中二千石。太子对其执弟子之礼。三国因置。

  太中大夫秦始置,职掌言议,顾问应对,为天子高级参谋。魏时为第七品,秩千

唐朝中央宰相名称: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左右仆射、参知政事(二品)等都是宰相,相当于现在的政治常委、委员。尚书(三品)、侍郎(四品),相当于现在的部长、副部长;郎中(五品)、员外郎(六品),相当于中央部委的厅局级、副厅局级公务员。御史大夫(三品)、御史中丞(四品),相当于纪委书记、委员。(中央官员名目繁多,这里挂一漏万,只说最基本的,其他的内官、宫官、太子亲王府官、秘书省、著作局、宗室管理机构、大理寺、国子监、将作监、还有军方的十六卫折冲府等、外藩等等系统的官员还有很多)

节度使:相当于地方军区司令。

地方州县一级,根据规模划分为上等州、中等州、下等州;县的划分更繁杂,官员定额有所不同。

(一般而言,二品相当于国务院总理副总理,三品、四品大约相当于现在的省部级,五品六品大约是市局级,七品是县处级,八九级就是乡科级了)。

上州:“刺史一人,从三品,职同牧尹;别驾一人,从四品下。长史一人,从五品上;司马一人,从五品下;录事参军事一人,从七品上;录事二人,从九品下;司功参军事一人、司仓参军事一人、司户参军事二人、司田参军事一人、司兵参军事一人、司法参军事二人、司士参军事一人,皆从七品下;参军事四人,从八品下;市令一人,从九品上;丞一人,从九品下;文学一人,从八品下;医学博士一人,从九品下。”

中州:“刺史一人,正四品下;录事参军事一人,正八品上;录事一人,从九品上;司功参军事、司仓参军事、司户参军事、司田参军事、司兵参军事、司法参军事、司士参军事各一人,正八品下;参军事三人,正九品下;医学博士一人,从九品下。“

下州:刺史一人,正四品下;别驾一人,从五品上;司马一人,从六品上;录事参军事一人,从八品上;录事一人,从九品下;司仓参军事、司户参军事、司田参军事、司法参军事各一人,从八品下;参军事二人,从九品下;医学博士一人,从九品下。

京县(首都所在县):“(县)令各一人,正五品上;(县)丞二人,从七品上;主簿二人,从八品上;录事二人,从九品下;(县)尉六人,从八品下。”

畿县(首都周围的县):“令各一人,正六品上;丞一人,正八品下;主簿一人,正九品上;尉二人,正九品下。”

上县: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一人,从八品下;主簿一人,正九品下;尉二人,从九品上。

中县:令一人,正七品上;丞一人,从八品下;主簿一人,从九品上;尉一人,从九品下。

中下县:令一人,从七品上;丞一人,正九品上;主簿一人,从九品上;尉一人,从九品下。

下县:令一人,从七品下;丞一人,正九品下;主簿一人,从九品上;尉一人,从九品下。
(这里,令就是县令、丞就是县丞,相当于副县长或者县长助理、尉就是县尉,相当于县武装部长、公安局长。)

下州:“刺史一人,正四品下;别驾一人,从五品上;司马一人,从六品上;录事参军事一人,从八品上;录事一人,从九品下;司仓参军事、司户参军事、司田参军事、司法参军事各一人,从八品下;参军事二人,从九品下;医学博士一人,从九品下。”

地方军事系统官员未涉及。

以上均参阅《新唐书 百官》

  这些官职都是真实存在的。各个时期这些官职的职能不一样。《三国演义》所处的汉末,刺史相当于省长加军区司令,司马相当于国防部长。
  刺史,又称刺使,职官。汉初,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刺史巡行郡县,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刺史制度在西汉中后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对维护皇权,澄清吏治,促使昭宣中兴局面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作用。孝成帝时期刺史改称州牧,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秦每郡设御史,任监察之职,称监察院御史(监察御史)。汉初省,旋复置。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武帝元封初,废诸郡监察御史。继之,分中国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
  汉武帝定制,司马,主武也,掌管军事之职。大将军所属军队分为五部,各置司马一人领之。魏晋南北朝,诸将军开府,府置司马一人,位次将军,掌本府军事,相当于后世的参谋长。 宋制,司马铜印墨绶,绛朝服,武冠。至隋时废州府之任,不置司马,改置治中。
  参考《三国志.蜀志.姜维传》:“延熙元年,随大将军蒋琬往汉中。琬既迁大司马,以维为司马,数率偏军西入。

东汉的官职基本沿袭西汉先秦三公九卿制,刺史是中央派驻地方的监察首长,类似今天的省党委书记及巡查组组长,但是由于东汉末年的朝纲败坏中央无力,刺史实际上演变变成地方行政官职,司马一职在东汉末年是没有的,相近的有三公之一的大司马,后改为太尉,天下武官之首,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长,掌天下兵马,一般为虚职无实权,还有就是军中司马,大将军属官有军司马,其中别领营属者称为别部司马。其所率兵士数目各随时宜,不固定。
纯手打,望采纳,谢谢。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link?url=KyHglxTELzb3ACRz4kCdUTv9ratrgICO7Kt1QWzXbOoTwdIoEI9Ra4Hb5taKcWj8ayhYyCTytRVntuqJjGvXbE5MXaDBpuGPnikKS6MphGagSR54wNfyo6cdBErNfWFJi1_IPC-RolCMxw4QX9HyVeBVF29teCaBPjRH_W_Nycu0A2LkCp7o7FyxeNyf4yib

州牧,是封疆大吏,掌握一州(东汉末全国分13州,州下设郡,郡下设县)军政大权,相当于现在的某军区总司令兼几个省的政治财政第一长官。
刺史,是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派遣监督州牧、太守的官员,汉朝刚刚设置时相当于后世的参军一样的官员,官位不高,却可以直接上达天听,因此后来渐渐做大,不过名义上仍然只是个类似于监军一样的官员,俸禄只有六百石。
太守,是郡的最高长官,相当于现在的某市市长,俸禄二千石。


《三国演义》里的“刺史”是指什么人?
刺史 官名。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秦每郡设御史,任监察之职,称监察院御史(监察御史)。汉初省,旋复置。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武帝元封初,废诸郡监察御史。继之,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置部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刺史巡行...

三国时,刺史、太守、牧相当于什么职务?
刺史是汉朝一个州的最高长官,后来刘焉建议东汉政府把州刺史改称州牧,扩大了州长官的职权,使得军阀割据的形成。在汉朝,州相当于现在的省,郡相当于现在的市。太守是一个郡的长官,就是市长,比州刺史和州牧(省长)小一级。郡下有县,10000户以上的县的长官叫令,10000户以下称长。县级以下是乡,...

三国时期刺史相当于现在什么官位?
1. 在三国时期,刺史的职位在名义上类似于现在的省级纪检委书记,主要负责监督职能。2. 然而,在实际权力运作上,刺史的权利又类似于现在的省长。3. 由于当时中央权力分散,刺史和地方太守集行政、军事大权于一身,实际上掌握了相当大的权力。4. 如三国小说《三国演义》中所描述,在董卓之乱时,十八...

《三国演义》里的刺史,司马,等好多官职,各相当于现在的什么?,这些官职...
这些官职都是真实存在的。各个时期这些官职的职能不一样。《三国演义》所处的汉末,刺史相当于省长加军区司令,司马相当于国防部长。刺史,又称刺使,职官。汉初,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刺史巡行郡县,分全国为十三...

三国演义里西凉刺史是什么官
三国演义中的刺史应该是一州军政的长吏、太守的上级。而西凉刺史,应该是凉州刺史。也就是凉州的军政长吏。

三国时期的刺史相当于什么地位?
序言:三国时期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为动乱的一个时期。在三国时期也出现了很多当时特有的官职。刺史在当时这个时期相当于现在的省长级别,甚至比省长级别管辖的地区还要大。因为当时三国时期把天下分为13个州,每一个州派去一个字时,就像现在我国拥有23个省,在每一个省都会有一个省长一样。并且...

三国时期的刺史相当于什么地位?
1. 三国时期,刺史的职位相当于现今的省长,其管辖的区域甚至比省更为广泛。2. 当时的中国被划分为13个州,每个州都有一位刺史,类比于现代的省份和省长。3. 在三国时期,各州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自治权,能够自行制定法规和货币。4. 由于当时的社会动荡,中央政府难以对各地进行有效控制,导致部分地区...

每日一问:昨晚看三国演义时发现丁原是荆州刺史、怎么我感觉丁原好像是...
丁原:汉并州刺史、吕布义父。董卓入京都,欲废少帝,原怒之,愤而离席。次日,原引军城外搦战,大胜之。后卓遣虎贲中郎将李肃说原义子吕布杀原,割首献卓。

三国各州的刺史、州牧
三国各州的刺史、州牧居然大部分都不是三国名人,让人大跌眼镜!有没有很乱的感觉。所以导致在《三国演义》中,出现“州刺史”、“州牧”称呼的混杂状况。 所以,统计的时候,刺史、州牧不分。还有一些时间冲突的,可能是自封的情况,也有被杀换人的等特殊情况,可以自行查询。我们主要还是看都有哪些人...

《三国演义》中谁是西凉刺史,野心很大?
董卓 董卓曾任西凉刺史,野心很大,后来带兵进入京师,掌握了大权,并且废了少帝,改立献帝,后来被王允设计让吕布杀死

炎陵县13723284035: 三国司马八达都有谁? -
老晴复方: 司马八达:东汉末年河内名门司马家族兄弟八人: 魏太尉,晋宣帝——司马懿,字仲达、魏太宰,晋安平王——司马孚,字叔达 、魏东武城侯——司马馗,字季达 、魏鸿胪丞——司马恂,字显达 、魏中郎——司马进,字惠达、魏安城亭侯——司马通,字雅达、魏安平亭侯——司马敏,字幼达、魏兖州刺史——司马朗,字伯达.

炎陵县13723284035: 关于三国演义的官职问题里面出现了很多官名,什么管军校尉,牙将,太
老晴复方: 三国时的官职基本沿用汉代的制度,大概做个介绍: [统治者] 皇帝:最高的权力行使者. 王:和皇帝有血缘关系的人物,也是封赏的最高荣誉. [爵]有爵位的人地位显赫,...

炎陵县13723284035: 三国时期的官职有哪些? -
老晴复方: 三国演义中的官职及其品级和作用一览 丞 相:战国时始置,为百官之长.东汉不设丞相,建安十三年(208)复置,曹操自任丞相.“丞”与“承”相通,“丞相”就是承君主的旨意来处理国家事务的人. 丞相理曹掾:丞相府中掌管司法的官...

炎陵县13723284035: 三国演义里姓马的是谁 -
老晴复方: 姓马的有马腾、马超、马岱、马谡、马良等. 1、马腾 马腾(?-212年),字寿成.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东汉末年割据凉州一带的军阀,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代,马超、马休、马铁之父. 马腾身长八尺馀,身体洪大,面鼻雄异,性格贤...

炎陵县13723284035: 三国的名人都有那些?和前十大军师是谁?三国各军方那些大将有?三国行政人才有那些? -
老晴复方: 一吕二赵三典韦(吕布、赵云、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关羽、马超、张飞), 黄许孙太两夏侯(黄忠、许储、孙策、太史慈、夏侯敦、夏侯渊), 二张徐庞甘周魏(张辽、张颌、徐晃、庞德、甘宁、周泰、魏延), 神枪张锈与文颜(张锈...

炎陵县13723284035: 三国里的重要人物 -
老晴复方: 曹操(155—220),又名吉利,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统帅.曹操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宦官家庭.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东汉末年宦官集团中的一...

炎陵县13723284035: 三国演义里的十八诸侯分别叫什么名字? -
老晴复方: 第一路,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 第二路,冀州刺史韩馥第三路,豫州刺史孔伷第四路,兖州刺史刘岱第五路,河内郡太守王匡第六路,陈留太守张邈第七路,东郡太守乔瑁第八路,山阳太守袁遗第九路,济北相鲍信第十路,北海太守孔融第十一路,广陵太守张超第十二路,徐州刺史陶谦第十三路,西凉太守马腾第十四路,北平太守公孙瓒第十五路,上党太守张杨第十六路,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第十七路,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十八 曹操

炎陵县13723284035: 三国演义第五回的主要人物 -
老晴复方: 1.《三国演义》第五回是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2.简介: 陈宫害怕被曹操杀死,连夜投奔东郡.曹操来到陈留,见父亲将欲招募义兵.于是曹操发矫诏,驰报各路,曹操因此招募了几名大将.曹操发檄文后,各镇诸侯皆起兵接应...

炎陵县13723284035: 三国演义每一回的人物.事件.经过 -
老晴复方: 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汉末十常侍为奸,朝政日非,人心思乱. 张角兄弟起事.百姓拥护,官军望风而靡, 刘备不甚读书,性宽和,寡言事,喜怒不形于色;其父早丧,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贫,贩屦织席为业,为汉室...

炎陵县13723284035: 三国时期大将军.丞相.大司马具体介绍下 -
老晴复方: 官名.《周礼》以大司马为夏官之长.西汉武帝(刘彻)元狩四年(前119)罢太尉,始置大司马,加于大将军、骠骑将军号前,如大司马大将军卫青,大司马骠骑将军霍去病等.西汉一朝,常用为加官,授与掌权的外戚,也有不兼将军号者....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