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通信的鱼传尺素

作者&投稿:帛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古代通信方式~

中国古代通信方式有竹信,飞鸽传书,驿站,烽火,风筝通信。
1、竹信是用竹篾制成雁的形状,中间夹着书信,也有的在竹木上直接刻上文字图案,传带或是通过其他方式给目标人。不仅如此,古人邮寄书信时,还用竹木或绢帛等制成雁的形状,中间夹着书信,以资邮寄。
2、飞鸽传书就是古人之间联系的一种方法,将信件系在鸽子的脚上然后传递给要传递的人。古代通信不方便,所以聪明的人利用鸽子会飞且飞得比较快、会辨认方向等多方面优点,驯化了鸽子,用以提高送信的速度。

3、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军事情报的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边疆防卫军传递信息,为古老海关、水师、海军所管。驿站传信是早期有组织的通信方式。
4、烽火是古代边防军事通讯的重要手段,烽火的燃起是表示国家战事的出现。古代在边境建造的烽火台,通常台上放置干柴,遇有敌情时则燃火以报警——通过山峰之间的烽火迅速传达讯息。
5、风筝在古代是作为一种应急的通信工具,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最初的风筝是为了军事上的需要而制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军事侦察,或是用来传递信息和军事情报。到了唐代以后,风筝才逐渐成为一种娱乐的玩具,并在民间流传开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竹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飞鸽传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驿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烽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代通信

1、发展脉络特点:在远古时候,我国使用击鼓传递信息,最早当在原始社会末期。到西周时候,我国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邮驿制度。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进步,邮驿通信逐渐完备起来。三国时期,曹魏在邮驿史上最大的建树是制定《邮驿令》。隋唐邮传事业发达的标志之一是驿的数量的增多。我国元朝时期,邮驿又有了很大发展。 清代 邮驿制度改革的最大特点是“邮”“驿”的合并。清朝中叶以后,随着近代邮政的建立,古老的邮驿制度就逐渐被淘汰了。
2、受交通限制,路途远险,时间长,效率极低,收信与否没有保障。
3、官方主要由驿站代邮。民间有请人托带纸质或口信。
4、传说还有鸿雁传书、飞鸽传说等,后来发展用灯塔、旗语等形式互通信息。

在我国古诗文中,鱼被看作传递书信的使者,并用“鱼素”、“鱼书”、“鲤鱼”、“双鲤”等作为书信的代称。唐代李商隐在《寄令狐郎中》一诗中写道:“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古时候,人们常用绢帛书写书信,到了唐代,进一步流行用织成界道的绢帛来写信,由于唐人常用一尺长的绢帛写信,故书信又被称为“尺素”(“素”指白色的生绢)。因捎带书信时,人们常将尺素结成双鲤之形,所以就有了李商隐“双鲤迢迢一纸书”的说法。显然,这里的“双鲤”并非真正的两条鲤鱼,而只是结成双鲤之形的尺素罢了。 书信和“鱼”的关系,其实在唐以前早就有了。秦汉时期,有一部乐府诗集叫《饮马长城窟行》, 主要记载了秦始皇修长城,强征大量男丁服役而造成妻离子散之情,且多为妻子思念丈夫的离情,其中有一首五言写道:“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长相思,下言加餐饭。”这首诗中的“双鲤鱼”,也不是真的指两条鲤鱼,而是指用两块板拼起来的一条木刻鲤鱼。在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前,没有现在的信封,写有书信的竹简、木牍或尺素是夹在两块木板里的,而这两块木板被刻成了鲤鱼的形状,便成了诗中的“双鲤鱼”了。两块鲤鱼形木板合在一起,用绳子在木板上的三道线槽内捆绕三圈,再穿过一个方孔缚住,在打结的地方用极细的粘土封好,然后在粘土上盖上玺印,就成了“封泥”,这样可以防止在送信途中信件被私拆。至于诗中所用的“烹”字,也不是去真正去“烹饪”,而只是一个风趣的用字罢了。




古代通信的鱼传尺素
在我国古诗文中,鱼被看作传递书信的使者,并用“鱼素”、“鱼书”、“鲤鱼”、“双鲤”等作为书信的代称。唐代李商隐在《寄令狐郎中》一诗中写道:“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古时候,人们常用绢帛书写书信,到了唐代,进一步流行用织成界道的绢帛来写信,由于唐人常用一尺长的绢帛写信...

鱼传尺素成语解释
成语"鱼传尺素"源自古代,其发音为 "yú chuán chǐ sù"。它形象地描述了古人在传递书信时的一种独特方式。"尺素"一词源于绢帛,这种材质在古代常用于书写,每张长约一尺,因此用来指代书信。在古代的诗词中,如宋朝秦观的《踏莎行》里就有这样的描绘:“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古人曾经使用哪些方式进行交流
2、鸿雁传书: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后来渐渐成了邮政通信的象征。3、鱼传尺素:我国古诗文中,鱼被看作传递书信的使者,并用“鱼素”、“鱼书”、“鲤鱼”、“双鲤”等作为书信的代称,这种方式富有更多的文学意义。4、青鸟传书:出自我国上古奇书《山海经》,是一种典故。5...

求“鱼传尺素”的解释
“鱼传尺素”是一个源自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的成语,它源于古代人们长途通信的方式。当时的书信通常用长一尺的绢帛书写,因此称作“尺素书”。成语形象地描绘了通过赠送活鱼腹中的书信来传递情感的情景。在《饮马长城窟行》中,妻子期盼远方的丈夫,通过客人的馈赠,以烹煮鲤鱼的方式传递尺素书,以此...

古代交流方式多有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1、烽火传军情:古代边疆军事防御体系中,烽火台利用烟火信号传递信息,具有快速的特点,适用于短距离的军事情报传递。2、鸿雁传书:源自苏武牧羊故事,鸿雁成为邮政通信象征。这种方式通过候鸟传递书信,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象征意义。3、鱼传尺素:在古代文学中,鱼作为书信的使者,代表了一种情感的传递。

古代的通信方式有哪些 古代有哪些通信方式
1、古代通讯方法有:烽火传军情、鸿雁传书、鱼传尺素、青鸟传书、黄耳传书、飞鸽传书、风筝通信、竹筒传书、灯塔等。2、烽火传军情“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习几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为大。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的高处,每隔...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尺素意思
在古代通信不发达的时期,尺素成为维系亲情、友情的重要媒介。比如,《周书·王褒传》中提到的"苍雁赤鲤,时传尺素",表达了期待书信传递相思之情的愿望。而张九龄的《当涂界寄裴宣州》则写出了尺素在复杂波折中难以传达的无奈。纳兰性德的词中,"尺素还稀"更是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综上所述,...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表达了什么意思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这一表达,蕴含着深厚的人文情感,它源于古代人们的通信方式和情感寄托。据《荆州记》记载,陆凯与范晔之间深厚的友谊,通过陆凯从江南寄去一枝梅花,附上诗句“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传递了远方的问候和春意。这种行为象征着即使相隔千里,也能通过...

古代的通信方式
1. 鸿雁传书、鱼传尺素、青鸟传书、黄耳传书、飞鸽传书、风筝通信、竹筒传书、灯塔、通信塔。2. 在远古时代,我国使用击鼓传递信息,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公元前250年左右。3. 到西周时期,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邮驿制度。4.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进步,邮驿通信逐渐完善。...

除了鸿雁传书,你还知道哪些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
1、鱼传尺素:我国古诗文中,鱼被看作传递书信的使者,并用“鱼素”、“鱼书”、“鲤鱼”、“双鲤”等作为书信的代称。唐代李商隐《寄令狐郎中》诗中写道:“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2、青鸟传书:远古奇书《山海经》记载,青鸟,名曰诏兰、紫燕,是西王母的随从与使者,它们能够飞越...

贵溪市13616354213: 鱼传尺素典故
阿肤川贝: 1、鱼传尺素:相传古时用绢帛写信而装在鱼腹中传给对方,后来改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装书信,于是,就形成了“鱼传尺素”这句成语.“鱼传尺素”成了传递书信的又一个代名词.2、鱼传尺素,汉语成语,拼音是yúchuánchǐsù,意思是指传递书信.出自《饮马长城窟行》.

贵溪市13616354213: 鱼传尺素是什么意思 -
阿肤川贝:[答案] 词目 鱼传尺素发音 yú chuán chǐ sù释义 尺素:古代用绢帛书写,通常长一尺,因此称书信.指传递书信.示例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宋·秦观《踏莎行》词)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传递书信.注意 鱼传尺...

贵溪市13616354213: 雁足传书鱼传尺素的典故 -
阿肤川贝:[答案] 1.系于雁足的书信.语出《汉书.苏武传》:"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 越二年,宋亡.见明张萱《疑耀》卷二. 2.释义 尺素:古代用绢帛书写,通常长一尺,因此称书信.指传递书信. 出处 古乐府《...

贵溪市13616354213: 鱼传尺素的翻译 -
阿肤川贝:[答案] 释义 尺素:古代用绢帛书写,通常长一尺,因此称书信.指传递书信. 出处 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贵溪市13616354213: 古代通信的鱼传尺素 -
阿肤川贝: 在我国古诗文中,鱼被看作传递书信的使者,并用“鱼素”、“鱼书”、“鲤鱼”、“双鲤”等作为书信的代称.唐代李商隐在《寄令狐郎中》一诗中写道:“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古时候,人们常用绢帛书写书信,到了唐代,...

贵溪市13616354213: 古人用鱼传递信息的方法的名称 -
阿肤川贝: 鱼传尺素鱼传尺素,成语,指传递书信.最早出自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贵溪市13616354213: 鱼传尺素的成语解释 -
阿肤川贝: 词目 鱼传尺素 发音 yú chuán chǐ sù 释义 尺素:古代用绢帛书写,通常长一尺,因此称书信.指传递书信.示例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宋·秦观《踏莎行》词) 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传递书信.注意 鱼传尺素并不是说在活鱼的肚子里塞入书信,而是说将信放入鱼形的乘信匣中,古时舟车劳顿,信件很容易损坏,古人便将信件放入匣子中,再将信匣刻成鱼形,美观而又方便携带.宋秦观《踏莎行》词鱼传尺素是一成语,指传递书信.尺素,古代用绢帛书写,通常长一尺.相传古时用绢帛写信而装在鱼腹中传给对方,后来改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装书信,于是,就形成了“鱼传尺素”这句成语.“鱼传尺素”成了传递书信的又一个代名词.

贵溪市13616354213: 尺素寸心什么意思 -
阿肤川贝:[答案] 写信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有两个故事;鱼传尺素:尺素:古代用绢帛书写,通常长一尺,因此称书信.指传递书信.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全文是说有客人从远方来,赠我一对鲤鱼,我叫来儿子...

贵溪市13616354213: 鱼传尺素是什么意思及造句 -
阿肤川贝: 鱼传尺素 [yú chuán chǐ sù] [释义] 尺素:古代用绢帛书写,通常长一尺,因此称书信. 指传递书信. [出处] 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宋·秦观《踏莎行》词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鹧鸪天.

贵溪市13616354213: 古人为什么用"鲤鱼"指代书信 -
阿肤川贝: 语本乐府诗集卷三十八˙相和歌辞十三˙古辞˙饮马长城窟行: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因古人常将书信结 成双鲤形或将书信夹在鲤鱼形的木板中寄出,故以双鲤鱼为书信的代称. 简称为双鲤. 鱼雁传书,其中的鱼是指信封袋,因为在古代装信的容器是用木头刻成, 而雁是指送信的动物邮差,因为每年冬天雁子会往南飞,所以古代人会利 用它来送信,只是后来因为准确度不好,所以后来改用飞鸽传书. 在汉代昭明文选里蔡邕所作的“饮马长城窟行“里面有段「客从远方来, 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里面的鲤鱼就是指一个完整的 信件. 因此,后世就用[鱼雁往返]来代称书信往来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