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帮忙分析两句诗在平仄方面的特点。

作者&投稿:韶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请高人帮忙分析下两句古诗的平仄~

“羌笛折柳声,无极惜别情。”依古音是“平仄通仄平,平仄仄仄平。”
两句平仄几乎是相同的,这算是出律了。不仅两句对仗上出律,单句中2、4两字同仄,也是出律,犯了“246分明”的大忌。
查了半天,没见过这两句诗,应该不是古人所为,不值得去执着于平仄。自己喜欢就用,觉得出律了不好那就再改改。
古今音平仄查询见参考资料链接。

古诗中的平仄介绍: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

扩展资料:
古诗中平仄的辨别:
在普通话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一、平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二、仄
1、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三声。
2、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3、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普通话四声声调表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平仄

南朝四百八十寺
平平仄仄仄仄仄
多少楼台烟雨中
平仄平平平仄平

这是古代格律诗的特种拗之一,即节奏点用拗.正常来说每句第2.4.6字属于节奏点,是不能拗的,但是存在着两种节奏点用拗的特拗,这是其中一种.详细如下:
以五言律诗为例,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格式的一联中可以换用这样的格式:

仄仄平仄仄
平平平仄平

这种特殊形式的变式有很多,总结一下,除了出句(上联)的第2个字必须是仄声,最后两个字必须是“仄仄”声,对句第2个字必须是平声,末三字必须是“平仄平”这四个位置不能变化以外,其他位置的平仄都是可以变化的,因此,会出现“仄仄仄仄仄”的出句形式。

这种特殊形式是完全脱胎于古体诗的,因此绝大多数时候是在五言律诗中出现的,且多为唐人刻意追求诗风高古所作,宋人以后也有许多学步的应用在七言诗中,但是并不多见。并且,这种特殊格式大多应用在首句,其他位置的非常罕见。

还需要说明的一点,这类特殊格式在许多诗作中都能找到应用的例子,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一种格律诗中普遍认同的固定格式.但是由于风格过于接近古体诗,所以在历代科举考试中是不承认、不允许的。(另外一种节奏点特种坳在科举中是允许的,这里不多说了)

而楼主问的这句诗正是这种特种拗的标准模板:本来这两句诗的正格应该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但是应用了特种拗之后,上联后五字五连仄,而下联相应的将后四字调整为"平仄仄平",这样就完成了这次特种拗救.而将这种本来常用在首句的拗用在了尾句,可以说是罕见特色之一。

格律与意境比,当推其次。

这一首中的五连仄,小杜不媚俗的胆量可见一斑。

评杜牧《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格律正常)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下句五平与上句五仄相互平衡,也可算是有所“拗救”了。)

诗中“水村”,是傍水之村,“山郭”为依山之城(郭即城)。“千里”极言江南广阔范围内的典型景色,即有晴色,又有雨景。绿树红花、山村酒旗、寺庙、楼台、烟雨,可以说把江南景色的基本特点囊括无余了。但诗中明显含有讽刺意味。
第一句写大好江山,生机盎然;但到第二句著一“酒”字,予以转折,已经微露“讽”意,言下之意是,大好江山生机无限,可惜江山主人(包括统治阶级和一些富裕百姓)沉溺于酒(色),这种沉溺享乐的“风”气必然会断送大好江山。诗的言外之意至第二句已经和盘托出了。
作者为了向读者证实他的言外之意绝非耸人听闻,所以在第三句引入史实予以证明。“南朝”一词触目惊心!知道南朝历史的人,只要一看这个字眼,全诗意蕴“思之过半”,至此,“讽”意由隐至显,到最后“多少楼台烟雨中”,已然是“棒喝”之警了。
此诗用了对比手法,一、二句是现实,三四句是历史,但最后一句即是现实又是历史,非常微妙。“烟雨”一词,大有深意,不光是指眼前的朦胧烟雨,其中意味,妙不可言。小杜的意思是,昨日之“南朝四百八十寺”,曾经化成“烟雨”;今日之“水村山郭酒旗风”也必然化成明日“烟雨”。后人评价晚唐历史,说其情形跟“南朝”十分相似。可以说,小杜的诗句,预测了一个时代的末日情形,跟科学报告一样精确。
这首诗其实是《阿房宫赋》的诗意翻版而已:“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至于说这首诗的格律,不能以近体绝句的要求来推敲,古人作诗,允许拗句,即使不允许拗句,也可把它看成是一首古绝。大可不必以格律绳之,这样的好诗,“格律”实在“不配”与其争论。


请帮忙分析两句诗在平仄方面的特点。
而楼主问的这句诗正是这种特种拗的标准模板:本来这两句诗的正格应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但是应用了特种拗之后,上联后五字五连仄,而下联相应的将后四字调整为"平仄仄平",这样就完成了这次特种拗救.而将这种本来常用在首句的拗用在了尾句,可以说是罕见特色之一。参考资料:自己 ...

请高人帮忙分析下两句古诗的平仄
“羌笛折柳声,无极惜别情。”依古音是“平仄通仄平,平仄仄仄平。”两句平仄几乎是相同的,这算是出律了。不仅两句对仗上出律,单句中2、4两字同仄,也是出律,犯了“246分明”的大忌。查了半天,没见过这两句诗,应该不是古人所为,不值得去执着于平仄。自己喜欢就用,觉得出律了不好那就再改改。...

李清照《一剪梅》中“月满西楼”这一句,请帮忙分析
“雁字回时”雁,在外的人。“月满西楼”满月,月圆喻指人团圆,西楼是个啥地方,也许不重要吧

求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解答。帮忙分析平仄,指出拗救,对仗联和所押韵部...
一般多用在律诗的第七句。第二首是首七律。所叶韵部为下平声九青。为首句起韵的格式。因首句起韵,次句要押韵,故其首联二句的平仄不是完全对应的。本诗首句平仄作“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一字可平可仄),次句作“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一、第三字平仄皆可)。三句作“平平仄仄平平仄”(...

分析李商隐 蝉 的平仄格式、拗救、对仗
分析如下:李商隐的《蝉》中的“薄宦梗犹泛,故园芜欲平”,“梗”是a型句的拗,“故”是B型句的拗,用了一个“芜”字,就两个拗都救了。a型句的拗救 五律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七律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b型...

作文赏析!请帮忙分析文中任意两句话并作文章总评
那就是了解生命并且热爱生命的人。”而在我看来,生命,不仅是你我呱呱坠地的那一声啼哭,而是母亲十月怀胎的辛苦;生命,不仅是你我拥有的一笔财富,而是培育我们的所有人的心血灌注。所以,生命里蕴涵了太多的感动,便早已注定了它无上的价值。你,无权亵渎它的珍贵,因为,你,没有这个资格。

如何赏析诗歌?要从哪些方面着手,请高手帮帮忙.
首先要读懂诗歌作品,这要求我们对一首诗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要有正确的理解。如果连诗的本意都没有弄懂,那么我们又如何去对一首诗进行分析和鉴赏呢?吴小如先生在讲到诗歌的鉴赏时,曾经提出“通训诂”、“明典故”,这是读懂一首诗的基础。对于我们来说,古典诗歌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语言障碍,对有些...

懂诗句的人进,帮忙我分析下意思
是写祢勒佛的对联 说起祢勒佛,脑中浮现的就是笑呵呵的可爱可亲的样子,原来要能笑口常开并达到笑天下可笑之人这种高度的前提是要“容天下难容之事”。

帮忙分析一下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表达人们的共同感受。在这首诗里,弗罗斯特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形象,用比喻的手法引起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诗人选择的是人们司空见惯的林中岔道,来阐发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

帮忙分析一首关于爱情的诗歌?
起伏难平 可恨一切 都已成为过去 只有婆娑的夜晚 一如从前 那样美丽 剪不断的情愫 原想这一次远游 就能忘记你秀美的双眸 就能剪断 丝丝缕缕的情愫 和秋风也吹不落的忧愁 谁曾想 到头来 山河依旧 爱也依旧 你的身影 刚在身后 又到前头 是否 是否 你已把我遗忘 不然为何 杳无音信 天各一方 是否...

桥东区17610986061: 请帮忙分析两句诗在平仄方面的特点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乐正印力特: 南朝四百八十寺 平平仄仄仄仄仄 多少楼台烟雨中 平仄平平平仄平 这是古代格律诗的特种拗之一,即节奏点用拗.正常来说每句第2. 4.6字属于节奏点,是不能拗的,但...

桥东区17610986061: 请高人帮忙分析下两句古诗的平仄羌笛折柳声,无极惜别情.请帮忙分析下这两句的平仄吧!详细点,谢谢!按照它们现在的声调,就是平平平仄平,平平平... -
乐正印力特:[答案] “羌笛折柳声,无极惜别情.”依古音是“平仄通仄平,平仄仄仄平.”两句平仄几乎是相同的,这算是出律了.不仅两句对仗上出律,单句中2、4两字同仄,也是出律,犯了“246分明”的大忌.查了半天,没见过这两句诗,应该不是古人...

桥东区17610986061: 试从用韵、平仄、对仗、句式四个方面全面分析李商隐《无题》诗的格律特点,然后说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 -
乐正印力特: 该诗的平仄应该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上下两句平仄相反,句法结构一致,春蝉对蜡炬,到死对成灰,丝方尽对泪始干.符合格律诗的对仗要求. 这两句诗行表达出了女子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至死方休.另一引申义说法是表...

桥东区17610986061: 试从用韵、平仄、对仗、句式四个方面全面分析李商隐《无题》诗的格律特点,然后说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诗为何能成为千古名句? -
乐正印力特:[答案] 该诗的平仄应该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上下两句平仄相反,句法结构一致,春蝉对蜡炬,到死对成灰,丝方尽对泪始干.符合格律诗的对仗要求.这两句诗行表达出了女子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至死方休.另一引申义说法...

桥东区17610986061: 请高人帮忙分析下两句古诗的平仄 -
乐正印力特: “羌笛折柳声,无极惜别情.”依古音是“平仄通仄平,平仄仄仄平.”两句平仄几乎是相同的,这算是出律了.不仅两句对仗上出律,单句中2、4两字同仄,也是出律,犯了“246分明”的大...

桥东区17610986061: 请全面分析陆游《夜泊水村》诗的格律特点.平仄类型 展开全诗的平仄格式腰间羽箭久凋零,( )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 )诸君何... -
乐正印力特:[答案] 注:在现代汉语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 腰间羽箭久凋零,( 平 ) 太息燕然未勒铭.... ( 仄 ) 卧闻新雁落寒汀.( 平 ) 通过“平平仄平仄平仄平”分析出 一)用韵:中东折 二)平仄:七律的格律2 三)对仗...

桥东区17610986061: 急求原创古诗一首,需要讲究平仄的(请附上平仄分析) -
乐正印力特: 我来回答,虽然我不是古人. 鱼跃虾跳龟上滩, 鸟飞鹤鸣鹭栖树. 梅花芳香春风吹, 雪化大地碧草绿. 此诗是按古诗中失传已久的秘密格律所作,自汉唐以来历届科考都采用此格律作为试题,唐朝初期已形成固有模式,被翰林院撰入唐诗未来...

桥东区17610986061: 能不能帮我分析下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之二的平仄,尤其是第一句和第二句,还有整首中的拗救?谢谢了! -
乐正印力特: 你只须要记熟下面两点基本常识,遇到任何一首近体诗,其格律一望便知;如其平仄有错,或句式排列有误(必然失粘、失对)也一目了然.律句(七言减去前两字即为五言)只有四个句式(丅=平可仄,丄=仄可平):【甲】丅平丄仄平平仄...

桥东区17610986061: 赏析黄庭坚《寄黄几复》1.标出该诗的平仄格式2.指出拗救情况3.分析这首诗的句法(句法即诗歌语言的特色和炼句方法) -
乐正印力特:[答案] 回楼住的话: 以下资料可能对您有些帮助 《寄黄几复》赏析 寄黄几复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 不由得更加思念远方的友人.这两句所描绘情景的巨大反差,形成了强烈对比,从而更加凸现了思念之情. 颈联“持家但有...

桥东区17610986061: 分析下列近体诗的平仄,若有拗救,请指出. -
乐正印力特: 这首诗平仄是这样的 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没有拗粘,没犯孤平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