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伯与祝英台最早的作者

作者&投稿:禾逃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梁山伯与祝英台》作者是谁,是什么时写的?~

作者不详,是个民间戏剧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已久,事见《梁山伯宝卷》、《华山畿》乐府及《访友记》、《同窗记》传奇,又名《双蝴蝶》,诸多的戏曲剧种都搬演过这一经典的爱情名剧,其中以越剧的《梁祝》和川剧的《柳荫记》最为知名,京剧也有不同的版本在不同的时期推出:如建国初期沈阳京剧院秦友梅等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京剧大师程砚秋整理的《英台抗婚》、叶少兰和杜近芳据川剧移植的《柳荫记》以及近年来迟小秋和朱强创排的新版《梁祝》等。
该剧的大意是:东晋时,祝英台女扮男装前往杭州(川剧为尼山)求学,路遇梁山伯,因志同道合而结为兄弟并同窗三载。后,祝英台归家,行前托媒师母许婚梁山伯。十八相送,祝英台以“妹”相许。梁山伯知情,往祝家求婚,此时,祝父公远已将女许婚马太守之子马文才。梁祝二人楼台相会,之后,梁山伯抱病归家,病亡。祝英台新婚之时,花轿绕道至梁山伯坟前祭奠,惊雷裂墓,英台入坟。梁祝化蝶双舞。
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个人,笔者曾看到过有资料这样记载: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两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侠女,劫富济贫,曾三去马太守家盗银,最后中马之子马文才埋伏死于乱刀之下。百姓将其厚葬并在坟前立碑,正面刻“祝英台女侠之墓”,背面详记其事。年久,该碑下沉于地下。梁为浙江宁波府银县县官,清正廉洁,中年丧妻,无子,死后入葬时刨出祝之墓碑,众惋惜之余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为梁择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为梁,红者为祝……从此敷衍出动人的传说。

梁祝传说产生于晋朝。现存最早的文字材料是初唐梁载言所撰的《十道四蕃志》。到了晚唐,张读所撰的《宣室志》作了文学性渲染,可见其大致轮廓:“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友,方知其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逢裂陷,祝氏遂并葬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

  在讲唱梁祝传说的民间叙事诗歌或民间曲艺中,常常将梁祝的老师确定为孔子,将他们二人的求学之处确定为山东济宁的尼山。

  首先,有关梁祝传说的民间叙事诗中时常讲梁祝是跟随孔子学习,孔子是他们的老师。明末刻印的《结义兄弟攻书传》中有唱词云:“鲁国至圣来出游,礼义文章训万民,教养三千徒弟子,更兼七十二贤人。……人家若有男和女,尽来投师读书文。”此处讲梁祝跟随有三千弟子,贤徒七十二的鲁国至圣读书,这位鲁国至圣应该是孔夫子无疑了。清代刻印的民间叙事诗《梁山伯重整姻缘传》中有这样一些唱词:“不说英台绣房事,先讲孔子设学堂、英台便对爹娘道,奴今要去读文章”;“孔圣见她来路远,连忙安顿在书房;夫子看见英台相,此人不是少年郎。眉目面貌如女子,声音言语似娇娘;孔子心中不说出,尽心指教读书文”。此处明确指出祝英台是到孔子开设的学堂里读书,并说孔子虽看破了祝是女性,仍对她尽心指教。民国时期刻印的民间叙事诗《梁祝生还结夫妻》中云:“闻说杭州孔仲尼,诗书文字无人比;儿今要卜拜为师,未知双亲如何意?”这里是说梁山伯要去杭州拜孔仲尼为师。唱词又云:“女儿生性好读书,但恨咱家无名师。听说杭州孔仲尼,博文多能好文字;而今专意要求师,未知双亲啥主意。”这里讲祝英台向父母禀明自己立志要去杭州随孔仲尼读书。孔子字仲尼,我以为此处所谓博文多能孔仲尼,大概就是说的孔子,唱本中是说孔子周游到了杭州,梁祝闻讯要去随孔子读书。《彝族传统故事歌》中也唱道:“英台近前问爹娘:‘杭州有个好书堂,孔子先生教文字,我今要去读文章’”可见在少数民族民间也流传着梁祝受教于孔子之说。

  不仅在民间叙事诗中讲梁祝是跟随孔子读书的,在民间曲艺当中也常有这样的说法。清代抄本《双仙宝卷》中有道白云:“周朝末,山东兖州府曲阜县降一圣人。生在石屋,临盆之时,红光满大,氤氲遍地;后来长大,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皆传。先王之道,天下闻名,称为孔夫子。天下之人,望风学礼,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有一位绍兴府堵暨县人氏,姓梁名山伯。父母同庚,五十单牛子,年方十七岁,家财富足,闻说山东孔夫子周游列国到杭州,要去拜投读书。”这里明明白白地讲梁山伯要到杭州做孔子的门徒。清代民间抄本弹词《新编金蝴蝶传》中有唱词云:“闻说周游列国孔夫子,训学杭州开馆门。他是名师人敬仰,奴欲前行去读文。”讲祝英台听说孔子在杭州开馆讲学,要上随具读书,清代弹词抄本《新编东周大双蝴蝶》中有道白讲:“员外道:‘儿啊,若说路脉生疏,为父的指引你去路。岂不闻鲁国名贤孔仲尼,有吞吐天地之才,现为鲁国司寇,受业门人,纷纷不一,孩儿此上,亦可容身……”这里是讲梁山伯之父令梁去鲁国随孔子读书;弹词中义讲:“英台道:‘女儿告禀爹爹、母亲,儿闻鲁国孔仲尼,乃天下奇才。女儿欲扮男装,到彼游学。万望爹爹、母亲放奴前去。”此处是说祝英台向父母提出随孔子求学的请求。

  综上所述,在许多民间叙事诗或民间曲艺作品中都讲梁祝拜师孔子,是孔圣人的学生。除此之外,在民间叙事诗、民间曲艺及民间小戏中还常有梁祝读书在尼山的说法,尼山在山东曲阜,是孔子出生地,孔广之后有许多儒家学者在此开馆授徒,至今尚有占建筑尼山书院供人参观游览。梁祝读书在尼山的说法,是梁祝故事与孔子又一种联系。

  流传于四川、辽宁一带的民间叙事诗《柳荫记》讲梁祝在尼山随孔夫子读书,其中有唱词云:“闻听尼山孔夫子,三千徒众读文章,因此装着男儿样,定要辞别二爹娘。”讲祝英台女扮男装,辞别爹娘,要去尼山拜师孔子。民间曲艺和戏剧中也常见梁祝尼山读书的说法。河北油印资料本记录的《化蝶英台调》中讲:“英台女化男,攻书在尼山。”客家人的竹板歌《梁山伯与祝英台》中也讲梁祝两人“来到尼山入学堂。”鼓词《柳荫记》中讲:“二人行程来得快,到了尼山入学堂。一拜先生孔夫子,二拜窗友共学堂。二人尼山上了学,日同桌案夜同床,三餐茶饭同桌饮,笔同墨砚纸同箱……”川剧《英台骂媒》中也讲梁祝两人:“尼山攻书三载上,日同笔砚晚同床。”

  总之,在说唱梁祝传说的口承叙事作品中人们常常将梁祝说成是孔子的学生,将梁祝读书处定在孔子出生地山东曲阜尼山。据统计,《梁祝文化大观?故事歌谣卷》收入民间叙事歌(包括少数民族叙事歌)三十八则,其中三则云梁祝拜师孔子,四则讲梁祝去尼山读书;《梁祝文化大观?曲艺小说卷》收入曲艺作品二十五篇,其中有三篇云梁祝拜师孔子,三篇云梁祝去尼山读书;《梁祝文化大观?戏剧影视卷》收入地方戏剧四十八种,云梁祝去尼山渎书的有两种,同时需要交代的是《梁祝文化大观》中收入的这些作品有相当一些是没有交代梁祝去何处读书或跟谁读书的。

  我以为说唱梁祝传说的歌谣、曲艺之所以讲梁祝随孔子读书,或云梁祝在尼山读书,其原因可能与梁祝传说源地有关。就传说学的角度讲,传说一般是与流传地民众身边的或附近的地理人物发生联系,梁祝口承叙事作品中常说梁祝是孔子门徒,两人是在尼山读书,就此来看,以上说法可能与梁祝故事最早发生于山东济宁一带有关(包括曲阜在内)。孔子是山东济宁人,出生于尼山,当地的人们出于乡土意识,一直以孔孟之乡,礼仪之邦自居,他们将梁祝传说附会于孔子或尼山应该说是自然而然的。至于在全国许多地区为何都有以上说法,我以为很可能是该传说流传到其它地区后,人们沿袭了原来的说法。退一步讲,山东济宁至少在梁祝故事的流传中发挥了核心性作用。我国各地都有可以作为文化象征的人物,也有具有文化蕴涵的名胜,特别是南宋以来的江浙地区一直是文化昌隆之地,收徒讲学之风甚盛,然而这么多民间叙事作品不把梁祝的老师附会为他人,不把梁祝读书处附会于他处,而常常把梁祝的老师附会为山东济宁的孔子,将梁祝的读书处附会于山东济宁的尼山,很能说明梁祝传说与山东济宁间的渊源关系。也许有人会说,这些民歌和民间曲艺刻本都是明或明代之后保存下来的,在此之前梁祝传说早已产生,因此,将这些民间口头叙事作品中的一些说法与梁祝传说的起源联系起来是一种想当然,但从民间文艺学的角度看,民间作品都有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它们最初在人们口头传唱的时间是很难确定,最初在民间传唱很可能是在明代甚至更早之前。

  当然,我们也不完全排除,民歌作者或民间艺人在这些作品中将梁祝的老师说成是孔子,将梁祝读书处确定为尼山,是把“孔子”或“尼山”作为文化象征的可能。

  ��(陈金文:曲阜师范大学教授、民俗专业博士)

梁祝
1957年,何占豪考进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主修小提琴。那时,他们经常下乡演出,每次都拉外国曲目。何占豪慢慢发现,听他们拉琴的人越来越少。他开始思考,能不能用小提琴演奏出中国人喜闻乐见的音乐呢?于是,何占豪和丁芷诺、俞丽拿等6名同学成立了“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

起初,何占豪用越剧音调创作出了弦乐四重奏“小梁祝”,第一次尝试用西洋乐器演奏中国戏曲音乐。1959年春天,作曲系的陈钢被派来与他合作。经过三个月的切磋琢磨,曲子终于完成了。有趣的是,当时曲子中并没有“化蝶”这一段,因为他们执着地认为新中国的年轻人不应该迷信。音乐学院领导听后哭笑不得,指出这是浪漫主义的一种创作手法。他们这才“放心”地把“化蝶”补出来,于是就有了今天长达26分钟、被誉为“我们中国自己的交响乐”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谁啊?

这好不只带捏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出处
这是民间传说故事,没有具体出处。《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汉族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其他三个是《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其中,《梁祝传说》是中国最具魅力的口头传承艺术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自西晋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七百...

三大民间故事有哪些?
3. 白蛇与许仙 白蛇的故事形成最晚,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由唐传奇《白蛇记》发展而来,另一种说法是源于《西湖三塔记》。故事讲述了白蛇化为人形,与许仙相识、相爱,但最终被法海和尚所阻,被迫分离。4. 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最早见于唐·梁载言的《十道四蕃志》。故事讲述...

谁知道,最早的梁山伯 祝英台 是谁演的呢?
好动活泼的女孩祝英台,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女扮男装到学校去上课。在前往学校的途中,英台遇到了新同学梁山伯,英台对清秀斯文又富正义感的梁山伯一见钟情,两人结伴同行。 英台与山伯在学校认真辛勤的读书,下课后,也经常一起出游。每日的相处,让两人的感情越来越好。对英台而言,这是段最甜蜜的时光,而她对...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哪个朝代
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有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PS:据查证,梁山伯和祝英台根本不是...

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
中国古代民间的四大爱情故事,其实有两种说法。比较传统的说法是:《梁山伯与祝英台》、《许仙与白娘子》、《柳毅传书》、《董永与七仙女》; 另一种说法是: 《梁山伯与祝英台》 《许仙与白娘子》 《孟姜女》 《牛郎织女》。无论是是哪一种说法,其实都说明了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其中被...

梁山伯与祝英台民间故事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起源 梁祝故事产生于晋朝。现存最早的文字材料是初唐梁载言所撰的《十道四蕃志》。到了晚唐,张读所撰的《宣室志》作了文学性渲染,可见其大致轮廓: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友,方知其女子,怅然如有...

四大民间故事是哪四个 中华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
2、《孟姜女》:孟姜女的故事起源于《左传》中的一段记载,后经过民间传说的渲染,变成了一个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它讲述了孟姜女寻夫送寒衣,得知丈夫已死,悲痛欲绝,长城为之倒塌的悲壮情节。3、《梁山伯与祝英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最早见于唐代文献,后经过历代文人的加工和演绎,成为中国...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的历史原型是什么?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并没有历史原型,但是历史上是存在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个人的,梁山伯是明代人,而祝英台是南北朝人,两人并未相爱。相信大家对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都耳熟能详,他们的故事最早开始于两晋时期,到宋朝时已经广为人知。这个故事讲述了祝员外家有一个女儿叫祝英台她十分聪明,...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发生在哪里?
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

真正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发生在哪个地方,哪个时间?
有关梁祝的古迹,现已发现17处包括读书处6个,坟墓10处,庙1座。专家普遍认为,梁祝读书处是受梁祝传说的影响后形成的,不能反证其源头。据中国民俗协会有关人员介绍,全国大约有10多个地方自称“梁祝”故里,在联合申报“世遗”的几处,关于“梁祝”,也是各说各的故事。《梁祝》传说据考最早始于南北...

西乡塘区13490524032: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作者是谁? -
贸芳血塞:[答案] 梁祝传说产生于晋朝.现存最早的文字材料是初唐梁载言所撰的《十道四蕃志》.到了晚唐,张读所撰的《宣室志》作了文学性渲染,可见其大致轮廓:“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

西乡塘区13490524032: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作者是谁? -
贸芳血塞: 梁祝传说产生于晋朝.现存最早的文字材料是初唐梁载言所撰的《十道四蕃志》.到了晚唐,张读所撰的《宣室志》作了文学性渲染,可见其大致轮廓:“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友,方知其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逢裂陷,祝氏遂并葬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

西乡塘区13490524032: 梁祝作者是谁 -
贸芳血塞: 梁山伯和祝英台”是我国历史上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至今已流传一千多年,可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历史学家和有关专家查阅了各方面的史料, 发现文字记载最多的是上虞.因此逐步形成了比较统一的看法,祝英台确有其人,那就是上虞人...

西乡塘区13490524032: 《梁祝这个故事最早出自哪里最早讲述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个故事的
贸芳血塞: 历史上的梁祝有文字记载,在《宁波府志》之中.原来梁祝是东晋(公元317-420)人,山伯原籍会稽,英台原籍上虞.英台乔装男子,的确与山伯有同窗三年之谊.英台毕业回乡,「两年之后」山伯前住探访,方才知道英台是女儿身,欲娶之,而英台其时已许与马家. 山伯失望回家,但没有马上气死,而是因功名做了县令,过了一段时间才病死.「山伯死后次年」,英台才出嫁,路过山伯墓……英台殉情死,夫婿马氏将事情报告地方政府,并上达朝廷,宰相谢安奏封英台为「义妇」,为她建「义妇塚」和立庙.

西乡塘区13490524032: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作者是谁? -
贸芳血塞: 这是个流传的民间故事,但是历史上是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的

西乡塘区13490524032: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谁创造出来的?
贸芳血塞: 又名《梁祝》,小提琴协奏曲.何占 豪、陈钢作于1965年.作者吸取越剧中 的曲调素材而创作.该协奏曲发挥了西 洋乐器的演奏技巧和配器色彩,同时在 音调上紧紧扣住戏曲音调素材,具有浓 郁的民族特色.曲调流畅,风格鲜明, 亲切感人.其中的爰情主题在乐曲问世 后得到国内外公认,受到普遍热烈欢迎, 被誉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西乡塘区13490524032: 梁祝故事的由来? -
贸芳血塞: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最早见于初唐梁载言《十道四蕃志》:"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到晚唐张读《宣室志》则已有具体故事:"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

西乡塘区13490524032: 梁祝的作者是谁 -
贸芳血塞: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是一个口头传承的传说故事

西乡塘区13490524032: 梁山伯与祝英台 是谁写的
贸芳血塞: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民间传说是民间口头的叙事文学,它不是哪一个人写的,而是经过一代代人民群众不断地完善而形成的艺术创作.

西乡塘区13490524032: 《梁祝》的作者是谁? -
贸芳血塞: http://hh.zhen9899.cn/wenzhang.asp?art_id=3337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