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荀彧是怎样的?史书中是如何记载的?

作者&投稿:强瑞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东汉末年,荀彧“舍袁投曹”的目的是想寻找一位能够重用他的府主,当时袁绍的冀州府中已经处于人才饱和状态,荀彧投奔袁绍的时间较晚,不能在袁绍处受到重用。而当时曹操与袁绍尚处于联盟状态,这才让荀彧顺理成章地去投奔曹操。
袁曹双方后来虽然开战,但是不管任何一方战败,下属集团都不必担忧自己的处境。何况在初平年间,荀彧的兄弟荀谌已经成为冀州牧袁绍的心腹谋士,他曾说服韩馥让出冀州牧之位与袁绍,颍川荀氏分散投奔,也不失为一个保家之举,至于《三国志》所载荀彧“度绍终不能成大事”是后世的附会之辞而已。
一、颍川荀家
当时的颍川荀家是一个人丁兴旺的大家族,荀彧的祖父具有八个儿子,都在当世具有清名,而荀彧的父亲荀绲所生男子,光在史料留下姓名与事迹的就有三位,荀衍字休若,荀谌字友若,以及荀彧。其中,荀衍是荀彧的“第三兄”,而荀谌早已投奔袁绍,当初韩馥能把冀州牧之大位让给袁绍,荀谌的规劝是功不可没的。
荀彧之父荀绲为荀彧与宦官家庭联姻,“中常侍唐衡欲以女妻汝南傅公明,公明不娶,转以与彧。父绲慕衡势,为彧娶之。彧为论者所讥。”在东汉末年那个士人与宦官集团势不两立的年代,荀彧可谓是有巨大的污点,所以他为世人所非议,并且未受到各方势力的重视。
另一方面,荀彧并非长子,不用负担继承家业之责任,不需要规范言行以获得稳重可靠之名。因此他的思想和看法较为灵活,不拘泥于死板的节义观,董卓蛮横,他就明智地弃官而去。之后他投奔了袁绍与其兄荀谌。当时的袁绍集团内部,本地的冀州士人与袁绍的乡里,豫州汝南、颍川两郡的士人是具有竞争关系的。
颍川人荀彧作为外来者且无功劳于袁绍,所以并不会得到重用,他又前去投奔当时与袁绍联合作战的曹操。“彧弟谌及同郡辛评、郭图,皆为绍所任。彧度绍终不能成大事,时太祖为奋武将军,在东郡,初平二年,彧去绍从太祖。”
虽然《三国志·荀彧传》很冠冕堂皇地说,荀彧认为袁绍终将失败,“不能成大事”,可是当时作为关东联军盟主的袁绍之势力远大于曹操等人,实际上是最可能“成大事”的。
其实荀彧只是寻找一位能够重用他的府主而已,况且曹操还是与袁绍在当时还属于同一阵营,共同作战。荀彧的兄弟荀谌,他的儿子荀闳后来在魏国做了太子文学掾一职。有趣的是,荀谌本人在袁氏失败后却未再有任何事迹出现在史料中,难道不是由于他此前曾作为袁绍的心腹谋士,而在袁绍失败后被刻意边缘化了吗?
形成对比的是荀彧之“三兄”荀衍在官渡之战后的建安十年曾为曹操留守邺城并击退了袁绍之外甥并州刺史高干的攻击,以功封列侯。但在此之前关于荀衍的生平事迹,在史书中的记载几乎等同于无,说明他与荀谌一样曾经效力袁绍,只有在为曹操立功时才能被记录下来。另一方面,根据史料反映出的信息,曹操最终能够在官渡之战中战胜袁绍实属幸运。
袁绍在当时获得了大量的支持,所谓“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于天下,若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则山东非公之有也。”出身不佳、严行峻法且疲于作战的曹操与袁绍相比,在集团实力方面无疑处于下风。在官渡之战期间这种情形得到了清晰的体现,曹操的大后方地区通谋袁绍,不上交粮食:“时袁绍举兵南侵,遣使招诱豫州诸郡,诸郡多受其命。惟阳安郡不动。”“太祖与绍相持日久,百姓疲乏,多叛应绍,军食乏。”
对此,曹丕曾说“官渡之役,四方瓦解,远近顾望。”对应了前引《三国志·赵俨传》中所说的“豫州诸郡并叛”的情况。此外,曹军的粮运也被袁军干扰得苦不堪言,“贼数寇钞绝粮道,乃使千乘为一部,十道方行,为复陈以营卫之,贼不敢近。”袁军都能靠近曹操后方的运粮车队了,曹军乏食的情况进一步恶化。“公与绍相拒连月,虽比战斩将,然众少粮尽,士卒疲乏。”而且,其实曹操在战局一开始时,与袁绍的正面作战就告失利。
“八月,绍连营稍前,依沙塠为屯,东西数十里。公亦分营与相当,合战不利。”正面合战不利后,曹操只能退守大营、固守不出,但又被袁军以箭雨压制。直到最后军粮已尽。“相持百余日,河南人疲困,多畔应绍。”
曹操给荀彧写信表示自己打算撤军:“绍射营中,矢如雨下,行者皆蒙楯,众大惧。时公粮少,与荀彧书,议欲还许。”若不是关键时刻,袁绍的部下许攸在与河北豪强审配交恶后突然反水投奔曹操、带来了袁军粮仓位于乌巢的关键情报,此战的最终结果不难预测。即使官渡之战后,袁绍也并未完全失败。“冀州城邑多叛,绍复击定之。自军败后发病,七年,忧死。”袁绍还击溃了一些反叛势力,不过在两年后病死。导致冀州失去了与曹操对抗的领袖,最终曹操也击败了袁尚等人占据了冀州。
二、史书中的溢美之词
曹操成为这场大战最终的获胜者后,古代史籍对于曹操集团的荀彧的记载也充满了溢美之词。其中,《三国志·荀彧传》中的溢美之词与夸张笔法相当之多,比如荀彧预测袁绍的部下之特点:“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许)攸必为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
这些人的个性和结局跟荀彧所说的分毫不差,连许攸、颜良二人未来的行为都预测到了。这明显是后世的附会之词,是颍川荀氏之后人为了光耀先祖荀彧所为。其实荀彧不需要被史书美化,他是一位文武全才的英雄人物,过度的美化和附会反而使得人物形象变得单一。
关于颍川荀氏在魏晋时期的地位,荀彧之孙荀寓名声显赫,官至尚书;荀彧第六子荀顗,在晋朝位至司空、封公爵;荀彧幼子荀粲以博学妙思著名于魏晋时代。荀彧的侄孙荀勖更是晋国开国元勋之一,他是汉朝司空荀爽的曾孙,在魏朝末期就是司马氏集团的心腹成员,后来成为晋朝皇帝司马炎的首席重臣。
“勖久在中书,专管机事。”因此在晋朝,对魏晋时代颍川荀氏的开创者荀彧进行美化,自然是不言自明的。另外,晋朝皇室司马氏与荀氏颇有渊源,司马懿为荀彧所举荐出仕,司马懿之女嫁与荀彧之孙荀霬,两家为姻亲,所以在晋人陈寿所作的《三国志》中,司马懿对荀彧的评语如同天人一般,所谓“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就很好理解了。直到一百多年后的东晋时期,荀彧的后裔之一,荀伯子还“常自衿荫籍之美”,他对当时德高望重的琅琊王氏王弘说:“天下膏粱,唯使君与下官耳。宣明之徒,不足数也。”
宣明指的是当时的政坛首席人物谢晦谢宣明,荀伯子连陈郡谢氏这一东晋豪门都不放在眼里,足以说明颍川荀氏的影响力之深厚。因为曹操是以弱胜强,所以荀彧其实没有料到曹操能够战胜袁绍,那么荀彧在袁曹相争之时是何种状态呢?“时公粮少,与(荀)彧书,议欲还许,彧以为:‘绍悉众聚官渡,欲与公决胜败,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且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荀彧其实也知道曹操即将撑不住了,不过他出于二人合作了近八年的关系,还是尽责尽职地为曹操鼓气。
但他对曹操目前的现实状况已经不能再分析出更多有益之处,只能说一些抽象层面的话,即所谓袁绍“布衣之雄耳”这类言辞以安抚曹操、尽到自己的责任。问题在于,曹操战败后必然性命不保,而荀彧也会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曹操击败袁氏家族后,大批人才归附于他,包括荀彧的兄弟荀谌与荀衍,几乎没有士人或武将被杀。而荀谌还是袁绍的心腹谋士,荀彧的性命自有人担保。
荀彧尽力辅佐曹操,只是报答其重用之恩与恪守自己的本职工作,能够在最后得到如同袁氏旧臣王修那样的忠诚之名,他没有料到曹操能够最终取胜。如果没有许攸叛逃泄露袁军的粮仓位置一事,曹军在粮尽想撤退时必然会遭到袁军追击,那么曹军将一泻千里。即使曹操侥幸撤回许都,战败而归的他将彻底失去权威性,还要处理几乎全部投向袁绍阵营的豫州地区,就是曹丕所言“昔袁绍之难,自许、蔡以南,人怀异心。”之现实状况。
袁军短暂修整后再次倾国而来时,曹操的灭亡就近在眼前了,即荀彧所说“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到时,荀彧自然顺理成章地与众位士人连同汉献帝刘协一并投奔袁绍,如同历史上的袁绍属下投奔曹操一样。众所周知,荀彧曾全力反对曹操晋爵魏公乃至封王、称帝。本文认为,若是袁绍封公、封王,荀彧不会大力反对并付出生命的代价,因为二人的身份、地位、声望、施政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区别。


荀彧是怎么死的?
荀彧是服毒自杀的。在建安十七年,曹操想要进爵国,并加封九锡。但荀彧认为曹操不应该这样,于是惹恼了曹操。在曹操征伐孙权时,故意让他到谯县劳军,并将其留在军中,封为光禄大夫。后来,曹操派人给荀彧赠送食物,但器中空无一物,荀彧也明白了曹操的意思,于是被迫服毒自杀。荀彧是曹操称霸天下的重...

荀彧是怎样死的?
荀彧是服毒自尽的。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欲进爵国公、加封九锡(九锡是古代帝王对大臣的九种赏赐,有车马、衣服、乐器、武士、弓矢等,这是对大臣的最高礼遇)。荀彧认为:“(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因此惹怒了曹操。同年,曹操征孙权,...

历史上真实的荀彧是怎样的?史书中是如何记载的?
何况在初平年间,荀彧的兄弟荀谌已经成为冀州牧袁绍的心腹谋士,他曾说服韩馥让出冀州牧之位与袁绍,颍川荀氏分散投奔,也不失为一个保家之举,至于《三国志》所载荀彧“度绍终不能成大事”是后世的附会之辞而已。一、颍川荀家当时的颍川荀家是一个人丁兴旺的大家族,荀彧的祖父具有八个儿子,都在当世具有清名,而...

历史上的荀彧真的是被曹操害死的吗?
首先,历史上的荀彧绝对是一个汉朝的忠臣,当初他反对所有想要推翻汉朝统治的人,而曹操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说要推翻汉朝,而是说要扶持汉朝,但是曹操的做法其实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因为当时的曹操担心自己力量不够强大,所以他必须靠着此举来获得汉朝的忠臣的帮助,同时也能够借助诸侯的力量...

历史上荀彧是真的忠于汉室吗?他选择投靠曹操是为何?
荀彧出身颍川荀氏,乃是荀子之后,其父荀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荀彧年少时期便颇有才名,南阳名士何颙称其为“王佐之才”,评价极高。永汉元年(189年),荀彧通过举孝廉入仕,人守宫令。九月,董卓废少帝刘辩,立献帝刘协,十一月又自立为相国。荀彧虽无力推翻董卓,但却也不想与其同流合污...

史书没有记载荀彧的死因,他的死与曹操有什么关系?背后藏着什么秘密...
《三国志》上说荀彧是病死的,当时曹操率军到濡须,荀彧随军,因为生病而留在了寿春,后来抑郁而死,“以忧薨”的意思就是因为某事而抑郁而死,再加上前面那句“彧疾留寿春”,也就是说荀彧是在因为生病+抑郁共同的作用下而去世的。 《后汉书》上也是说曹操率军到濡须,荀彧随军,然后因为生病留在了寿春,不同的是...

荀彧为什么自杀
荀彧理解了曹操要杀他的意图后,选择了自杀。曹操野心渐露,与手下董昭等互谋自尊为魏公,加九锡。荀彧不以为然,以大义阻谏曹操,不被接纳,更触动曹操的加害之心。后来曹操南征,令荀彧同行,荀彧知曹操意图加害,故托病止步于寿春。谁知曹操送来饮食一盒,内无一物,暗示要荀彧自行了断。荀彧理解其...

汉末的荀彧,这一位人物到底是功臣还是伪君子?
不过陈寿说荀彧不是因为主观上有背叛汉朝的动机,而是因为荀彧没有战略眼光,没有早点察觉曹操的真实意图,看错了人。"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对此,南朝的史学家裴松之在注解《三国志》时,否定了陈寿的观点,他说:"陈氏此评,盖亦同乎世识"老陈,你这不是实事求是,完全是为了媚俗啊。荀彧...

荀彧真正是怎么死的?
荀彧,字文若,颖川颖阴人,乃是当时曹营的第一大谋士。因为其官拜尚书令,所以后世多称其为“荀令君”。在三国演义中,荀彧是被曹操赐毒酒而死的。而历史上荀彧真的是被曹操所害死的吗?其实不然,三国演义这样描写只是为了突出曹操的残暴不仁,疾贤妒能。真实真正的情况是这样的,话说建安十三年...

荀彧为什么自杀啊
荀彧,字文若,颖川颖阴人,乃是当时曹营的第一大谋士。因为其官拜尚书令,所以后世多称其为“荀令君”。在三国演义中,荀彧是被曹操赐毒酒而死的。而历史上荀彧真的是被曹操所害死的吗?其实不然,三国演义这样描写只是为了突出曹操的残暴不仁,疾贤妒能。真实真正的情况是这样的,话说建安十三年...

东宝区18212645933: 历史上的荀彧到底是怎么样死的 -
卷送诗林: 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劝曹操即公位,荀彧私下表示反对,因此遭到曹操的忌恨,并在征讨孙权时带他出征,因为以往曹操出兵荀彧都是留守后方,因此荀彧又愁又怕,终于在寿春病亡,死后被追谥为敬侯,后又被追赠太尉.而在演义里,说的是荀彧因病留于寿春,不久在曹操的暗示下服毒自杀.

东宝区18212645933: 荀彧结局是什么历史上是怎么死的 荀彧扮 -
卷送诗林: 荀彧在公元212年去世,关于他的死在《后汉纪》和《三国志》等史书上说他是忧愤而死,而《魏氏春秋》则记时曹操赐食物给荀彧吃,但是器皿里面什么都没有,以此暗示荀彧,荀彧最后喝毒药身亡.虽然荀彧之死史书上记载不一,但是大多人认为荀彧之死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荀彧反对曹操称王加九锡.

东宝区18212645933: 三国中是否有荀彧此人 -
卷送诗林: 有.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被称为“王佐之才”.具体可以百度百科.

东宝区18212645933: 荀彧,何许人也?希望有他具体的介绍,多谢各位了 -
卷送诗林: 荀彧 (yù),(163—212),字文若,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人,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官至汉侍中,守尚书令,谥曰敬侯 . 荀彧的祖父是荀淑,为朗陵令,是东汉末年名士.荀淑有八子,号称八龙.荀彧的父亲荀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

东宝区18212645933: 历史上真实的荀彧有多厉害 -
卷送诗林: 很有谋略. 曹操四大谋士之一,主要是向曹操提出“深固根本、以致天下”的主张,就是巩固兖州根据地.其次是在官渡之战,力主曹操坚守官渡,最后打败袁绍.

东宝区18212645933: 军师联盟荀彧结局是什么 历史原型及扮演 -
卷送诗林: 历史上的荀彧是东汉末年着名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荀彧早年被称为“王佐之才”,初举孝廉,任守宫令.后弃官归乡,又率宗族避难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其后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封万岁亭侯.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被人敬称为“荀令君”.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受曹操所忌,调离中枢,在寿春忧郁成病而亡(一说服毒自尽),年五十.获谥敬侯,后追赠太尉~

东宝区18212645933: 荀彧是怎样死的?是自杀还是被曹操所杀? -
卷送诗林: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征孙权,让荀彧到谯县劳军,荀彧到达以后,曹操乘机把他留在军中.封荀彧为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曹操军至濡须,荀彧因病留在寿春(今安徽寿县),不久忧虑而死(关于荀彧的死,史书上还有这样的说法:当时曹操赠送食物给荀彧,荀彧打开食器,见器中空无一物,因此迫服毒自尽),时年五十岁.

东宝区18212645933: 关于郭嘉和荀彧的一些生平事迹 -
卷送诗林:郭嘉(170-207)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他先在实力较强的袁绍军中出谋划策.后来他发现袁绍“多端寡要,好谋无决”,遂受荀彧的推荐,归向曹操.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

东宝区18212645933: 荀彧下野过吗 -
卷送诗林: 别听楼上的,都是看电视剧三国演义的.荀彧下野过的.历史上的荀彧之前是汉官,董卓入京,后来不满董卓种种行为,弃官归家(也称下野).后来荀彧将宗族迁至冀州,到冀州后,冀州已为袁绍所得,袁绍见荀彧来,待之为上宾,可是袁绍优柔寡断,刚愎自用,子嗣相争,朝臣不和,荀彧早已看出袁绍终不能成大事,公元191年,荀彧离袁绍而投曹操(郭嘉和荀彧一样,早期辅佐过袁绍后转投曹操),拜为司马,最高爵位是三公,(袁绍家四世三公)

东宝区18212645933: 荀彧是想帮助曹操还是汉献帝 -
卷送诗林: 荀彧是曹操手下五大谋臣之一,同时也是他帐下的首席谋士,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从曹操陈留起兵时就跟他了. 或许以私心而言,荀彧是想帮曹操的.但是他始终没忘自己是汉臣,见曹操有篡汉之心,便绝不与其为伍. 曹操有句话说的很对.“这天下若是没有我曹操,不知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董卓之后,群雄逐鹿,形成诸侯割据一方的局面,这时的天下急需一个能平定四方的枭雄出现. 而当时的曹操,他心中虽有一统天下的决心,但并没有做皇帝的野心!荀彧帮曹操等于就是在帮大汉.但是越到后期,随着群雄一个个被消灭,曹操的心理也在渐渐发生变化.这点在赤壁之前的曹操横槊赋诗中就能看出. 可以说荀彧是一直想救大汉的,这一点他从来都没变过,变的是曹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