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把陈寅恪当弟弟,陈却对2人友情十分回避,有何内幕?

作者&投稿:訾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陈寅恪作为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诗人,向来在文学界中拥有极高的口碑。就连国学大师吴宓也曾对他发出过这样的赞叹:“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寅恪虽系吾友而实吾师。”

陈寅恪虽然在普通人心中并没有像与他同时代的其他文学大师一般有名,但是在他们的圈子里,他的名字也可以说是如雷贯耳。他有不少好友,鲁迅便是其中一位。

据悉,鲁迅经常在他的日记中提及陈寅恪,但是反观陈寅恪,却似乎对鲁迅是只字不提?

生于书香门第

1890年,陈寅恪在湖南省长沙市的一个书香世家中出生了。可以说,陈寅恪先生日后所获得的成就,与他的这个家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自启蒙伊始,陈寅恪便于家塾中学习各类知识,其中不仅包含了四书五经与算数,甚至还有地理等科目。

而纵观陈寅恪的亲人们,也个个是各自领域内的领头人物。陈寅恪的祖父陈宝箴曾是地方兵部侍郎,在清朝的末年时期与张之洞、曾国藩等在历史上鼎鼎有名之人皆为关系匪浅的好友。

父亲陈三立在迁居之后开始从事教育,开办了思益学堂,并先后聘请了不少大师来学堂之中教学。

在陈氏家族中,他们向来提倡新思想,连办学也是采用的来自西方的现代化教育,除了传统的四书五经,他们还讲授英文、音乐、美术等于西方广泛学习的科目。

也正是因为家中素来维持的氛围,出生在这样的家庭中的陈寅恪,自小不仅学习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还能接触到西方现代化的新思想与新事物。而这恰好也在他的心中埋下了一粒象征着对西方的向往的种子。

向东求学

在陈寅恪12岁那年,便跟随着自己的大哥陈衡恪一起动身前往日本留学。在去往日本留学的轮船上,除了陈氏兄弟,还有一位日后与他们交际匪浅的人物,那就是鲁迅。

鲁迅当时21岁,是跟随着陆师学堂总办俞明震一起前往日本的官费留学生之一。对于陈氏兄弟二人,鲁迅有着很不错的印象。

如果说关于陈衡恪,鲁迅和他的关系是终身的挚友,那么对于陈寅恪这个小了他足足9岁的孩子,鲁迅对他更像是对待自己的弟弟那般关切。

而这也使得他俩总是无法交流到一起,不同的年龄,代表着的是不同的思想见闻与追求,放到如今,就像是初中生与大学生的差距。即使是现在,又有多少大学生能够与初中生聊得到一起呢?

在日本巢鸭弘文学院就读的时光里,陈氏兄弟二人一直都与鲁迅生活居住在一起。只可惜,陈寅恪与鲁迅的同窗时间只有短短的两年。

在入学两年后,陈寅恪就因为旧日足疾的复发而不得不选择中断学业回国。鲁迅更是因为深感“学医无用”而弃医从文,独自迁居至东京,靠自己接单翻译而勉强度日。

从未停止的学习生涯

因足疾归国的陈寅恪,在回国后并没有因为病痛而放弃学习,天资聪颖还刻苦勤学的他顺利地通过了复旦的考试,在15岁那年进入了复旦公学,继续自己的学习。

5年后,不满足于国内学习的陈寅恪,再度踏上了留学的道路。

在4年的时间内,陈寅恪先后到达了德国、瑞士、法国等国家,曾就读于柏林大学、苏黎世大学、巴黎高等政治学校,直到1914年,一战爆发,热爱四处漂泊学习的他才不得不回到了中国。

不过这也只是对陈寅恪留学生涯的短暂阻挡而已,零零总总地算来,他有着长达15年的国外留学经历。

在那15年的时光里,陈寅恪凭借着自己的刻苦学习,掌握了多达22之数的外语数量,而这仅仅是他在研究各国历史时顺带学习的。

一直以来,陈寅恪都坚信在研究历史的道路上,无论是哪个国家的历史,它们独有的文字,都是剖析其历史的利刃。

也正是在这样的坚持与态度之下,在传统东方氛围中长大的陈寅恪最终能够学贯东西,集中西方百家之所长,在年仅36岁时便成为了能够与梁启超和王国维并肩的文学大师。

道出原因,不愿“蹭热度”

说回到陈寅恪与鲁迅。其实陈寅恪与鲁迅的缘分,不仅仅只是在日本巢鸭弘文学院一起学习生活的那两年。之前提到过,在1914年左右,陈寅恪曾因时局动荡而选择回国,就是在这时,他俩再次碰面了。

回国后的陈寅恪来到了北平,投奔自己身在教育部任职的大哥陈衡恪,以蔡锷秘书的身份留了下来。

巧合的是,鲁迅当时也在教育部任职,二人因此经常见面。不过也许是性格使然,即使常常见面,陈寅恪最终也没能像他的大哥一样和鲁迅建立深厚的友谊。

但二人之间的渊源即使到了这里也依旧没能结束。在36岁那年,一直没有结婚的陈寅恪经人介绍认识了在北京女高师执教的唐筼。而唐筼,曾是鲁迅夫人许广平的任教老师。

各种各样的关系汇集在一起之后,我们不难看出,陈寅恪与鲁迅二人虽然并非什么感情深厚到无以复加的友人,但两人乃至于两对夫妻之间的关系都是非常不错的。

在鲁迅的日记中,陈寅恪和陈衡恪的名字就曾多次出现,在他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陈氏兄弟二人是颇为推崇。

而陈寅恪究竟为何从不提及他与鲁迅同窗的两年生活?无论是人前还是人后都在回避这个问题,是否是因为二人之间并不像表现出来的那般和睦友好,甚至早生嫌隙?在陈寅恪先生晚年的一次回应中,人们终于迎来了答案。

关于从不提及这段同窗生活,究其原因乃是陈寅恪的性格使然。从始至终陈寅恪都是一个平静淡泊的人,甚至可以说是颇有些高洁之意。

当时鲁迅的名声已经可以说是传遍了大江南北,身为学者的骄傲使得陈寅恪并不愿让自己背上蹭鲁迅先生名头的嫌疑,说白了就是不愿蹭热度,不愿成为鲁迅先生口中那些“谬托知己”的“无聊之徒”。

由此便也能看出了,陈寅恪先生不仅是在文学、历史、语言上有所大成的学者,更是一位有着旁人无法尽然拥有的气节的大师。




宋朝十八帝都是谁?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曾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18 宋太祖赵匡胤(927...他是全皇后所生,是宋端宗赵昰的弟弟,宋怀宗赵昺的哥哥,即位前曾被封为嘉国公、左卫上将军等,宋端

唐太宗当皇帝之迷
当他登上帝位,就追封李建成为息王、李元吉为海陵郡王,并下诏以王子之礼将他俩改葬。落葬之日,...太子建成自己知道威信比不上李世民,心里妒忌,就和弟弟齐王元吉联合,一起排挤李世民。 建成、元吉知道...从陈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论述稿》中,言:“唐代之北军即卫宫之军,权力远在南军即卫城之军之上。……...

急求有关宋朝的相关资料(内有详细),谢!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而西方与日本史学界中...建隆二年(961年)七月与开宝二年(969年)十月,宋太祖前后两次“杯酒释兵权”,将手握重兵的将军与地方...哲宗没有留下子嗣,死后由他弟弟赵佶即位,是为宋徽宗。 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分两路南下攻宋。赵佶...

周树人把陈寅恪当弟弟,陈寅恪为何对二人友情十分回避?
鲁迅当时21岁,是跟随着陆师学堂总办俞明震一起前往日本的官费留学生之一。对于陈氏兄弟二人,鲁迅有着很不错的印象。如果说关于陈衡恪,鲁迅和他的关系是终身的挚友,那么对于陈寅恪这个小了他足足9岁的孩子,鲁迅对他更像是对待自己的弟弟那般关切。而这也使得他俩总是无法交流到一起,不同的年龄,...

身为同门师兄的鲁迅与陈寅恪,为什么之后陈寅恪对鲁迅绝口不提?_百度知...
陈寅恪最初回国,任蔡锷的秘书,和鲁迅来往频繁。鲁迅那时候刚刚出版了《域外小说集》第一、第二集,还有《炭画》一册,书名是陈衡恪题写。陈寅恪从蔡锷将军府辞职后再度出国,陈衡恪为弟弟送行,鲁迅和几个教育部的同仁也在座。陈寅恪再度出国后,与鲁迅再没有联系。但是鲁迅日记中却不时地提到他,而...

海曙区14739916628: 《风筝》 - 鲁讯 梗概 -
象宣复合: 鲁迅早年认为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所以很是鄙薄,以至对小弟于风筝的喜爱也采取了一种粗暴禁止的态度.终于有一天,他当着小弟的面将一个即将完工的风筝折坏踩扁,并傲然地扬长而去....

海曙区14739916628: 鲁迅—《伤逝》节选一些问题 -
象宣复合: (一)既然是选自《伤逝》的一段描写,我觉得它是散文性的抒情小说.《伤逝——涓生的手记》是选自鲁迅小说《彷徨》的.《伤逝》是鲁迅唯一一篇涉及爱情的小说.一周内写成,没有发表,后收入《彷徨》.实际写的是为了忘却的纪念,...

海曙区14739916628: 鲁迅三兄弟的遗嘱是?....
象宣复合: 鲁迅三兄弟的遗嘱汪金友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生前,他立下遗言:“一、不能因为丧事收任何一文钱,但朋友的,不在此例.二、赶快收敛、埋掉、拉倒...

海曙区14739916628: 在鲁迅的《风筝》中,作者是如何在误解中表现这浓浓的亲情的? -
象宣复合: 二楼的有些多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文章说的是小...

海曙区14739916628: 鲁迅《风筝》的阅读题答案 -
象宣复合: 第一题:不行.因为“踏”字写出了“我”当时的心里的愤怒,不满,于是力气很大地踩扁了小兄弟的风筝,而“睬”字之气出了我的动作,换了之后不能表示我的内心情绪.所以不能换.第二题:因为作者之前不喜欢风筝,而且嫌恶风筝,认为那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十分庸俗,所以阻止小兄弟放风筝.但是后来,作者看到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明白小兄弟玩风筝是合理的行为,所以称为“精神虐杀”.第三题:作者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天真,善良,可爱,向往自由的儿童形象

海曙区14739916628: 《风筝》作者鲁迅 中“悲哀”是什么含义? 急急急 -
象宣复合: .“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表达了作者沉重悔恨、悲哀的感情.鲁迅早年认为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海曙区14739916628: 小议读书 阅读答案
象宣复合: 小议传统读书教育 周远斌 ①传统读书教育是成功的.童年之时饱学于身者,数不胜数.从近、现代之交的学者身上,还能看到这一点. ②陈寅恪先生,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童年饱学者.陈家重视对子孙的教育,不但开设家塾,而且还办学堂...

海曙区14739916628: 急!急!风筝鲁迅阅读题?? -
象宣复合: 急!风筝鲁迅阅读题??什么大不了的,想开点吧.呵呵,打字太慢了匿名  5-18 02:39<div class="b bt2...

海曙区14739916628: 阅读鲁迅的《风筝》(节选),回答下面问题.①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 -
象宣复合: 1、我粗暴地毁坏了小兄弟苦心制作的风筝.(意对即可)2、不能;“扔”“踩”这两个词语不足以表现“我”当时愤怒、生气的心情.(或“用'掷、踏'更能表现'我'的盛怒和蛮横”) (意对即可) 3、表现了小兄弟对我“破获”他做风筝“秘密”后的惶恐、畏惧的心情.(意对即可)4、绝望;傲然;我的冷漠.(意对即可) 5、因为在我的强制下,剥夺了弟弟游戏的权力,使弟弟无法享受童年的欢乐,这对于弟弟幼小的心灵是一种伤害. (意对即可)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