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农村三伏天,没电,没空调,没风扇,是怎么熬过来的?

作者&投稿:辕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以前没电扇,没空调,人们都是怎么过三伏天的?~

以前的人们可以通过穿一些比较凉快的衣服,或者是光着膀子让体温降下来,或者是用一些扇子扇凉,或者是用冰块降温。这些都是在没有电风扇,没有空调的时候,人们想出的一些方法来度过炎热的三伏天的,那个时候这些方法还是有一定的作用,当然相比起空调风扇而言,自然是要差了好多,但是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这些方法已经是最好的方法了,是可以帮助他们度过每一年的三伏天的。如果有条件的话,还会去一些比较凉快的地方避暑,比如古时候有钱的人或者是皇帝,可以找一个凉快的地方去避暑的。
一年当中总是会有几个月是非常炎热的,即便是现在我们有空调风扇,都会感觉的到很炎热。所以在三伏天的时候,一般风扇和空调都是没有离过身的,一旦离开了,很快就会满身大汗,炎热难耐,会严重的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但是这是对于现代的我们来讲,幸好是有了风扇和空调,但是在以前呢,甚至是在古代的时候呢,那时候可是没有这些降温的工具的,那时候他们是如何度过这三伏天的。
其实办法还是有的,就是相比起风扇空调要差了好多。那时候的人们在三伏天的时候,可以穿一些比较凉快,轻薄的衣服,比如一些蚕丝类的衣服,穿起来是很舒服的,也是比较凉快的,如果是实在热得不行的话,一般男人都会光着膀子,然后穿一条大裤衩的。在休息的时候可以铺上一些凉席,这样也是能够起到降温的效果,还有就是冰块了,其实在冰箱出现之前,冰块就已经有了,不过是需要有一定的条件才能拥有,就是需要建造一个冰窖用来储存冰块,所以这是属于比较有钱的人才能有的。
所以人类的智慧还是比较高的,总是能够找到方法去适应环境,不断地改善。

有些女性在三伏天里不怕热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
1. 体质差异: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体质都是不同的,有些女性可能天生体质较好,对高温的耐受性较强,所以不会感到特别热。
2. 运动习惯:经常运动的人一般体质较好,耐热能力也相对较强。如果一个女性有比较好的运动习惯,那么她可能更容易适应高温环境。
3. 衣着习惯:有些人可能喜欢穿比较厚实的衣服,这样可以减少皮肤暴露,减少受热的面积。
4. 湿度差异:在湿度较高的环境下,人体散热的速度会变慢,因此会感觉更热。如果一个女性所处的环境相对湿度较低,那么她可能会感觉更凉爽。
5. 健康状况:有些女性可能患有某些疾病或服用某些药物,这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她们的体温调节能力,使她们更容易感到热或者不易感到热。
总之,女性不怕热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具体原因需要根据个体情况来判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生活水平也是不断的提高,各种家用电器也是一应俱全,所以在面临炎炎夏日时也能够很舒服的度过。但是听老一辈的长辈说,上个世纪中国有些地区还是非常贫穷的,别说是电风扇,能够在夏日当中吃上一根白糖冰棍就是一种享受,每年的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这是一年当中气温最高,也是最为闷热的时候。那么六七十年代生活在农村地区的人是怎么度过最炎热的三伏天的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 树荫下乘凉

如果在农村生活的人一定有这样的记忆,在炎炎夏日,因为不能下地多以很多人会在村口的大树下乘凉。村口的大树大多是年岁已高的老树,枝繁叶茂就像是一把大伞一样撑着,所以当时的人们会在大树下聚集乘凉,每个人都拿着蒲扇扇着风闲聊着,享受这夏日里难得的清凉。等到太阳下山之后顿时变得凉爽,这个时候很多人变回趁着凉爽到田中劳动,这样的夏日记忆也是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成长,这是小时候最美好的回忆。

  • 小溪当中游泳

小时候村门口的小溪一年四季都不断流,到了夏天小孩子们便说好一起去河里游泳,一是为了游泳乘凉,二是为了能够在河里面抓鱼。当时还没有那么多的污染,小溪也是清澈见底,甚至可以看见鱼儿在河底游动。所以在农村很多人的夏天是在河里度过的,这句话也是丝毫不夸张,有了朋友的陪伴甚至可以一下午都泡在水里,直到手指头满是褶皱。到了晚上,各家的家长都扯着嗓门喊孩子回家吃饭,家长的意愿是万万不可以违背的,这时候孩子们才依依不舍的从小溪上岸,并且约好每天继续来小溪里游泳,夏天对于孩子们来说就是清凉的溪水接触肌肤的感觉。

  • 院子里乘凉

上个世纪电器是绝对的奢侈品,一般只有新婚家庭才会购买,所以农村的蒲扇就是当时的电风扇。当时的人们经过一整天的劳累,会在吃完晚饭之后拿上一个马坐在院子里乘凉,夏日的晚风吹在身上格外的舒服,大人们在悠闲地聊天当中缓解一天的疲惫,而小孩便在旁边玩耍,这是当时最幸福的时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段往事已经永远变成了一代人的回忆。社会的发展总是这样充满矛盾性,上个世纪很多人的生活还非常贫困,但是却生活的非常悠闲自在,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怀念上个世纪的生活,我想他们怀念的是上个世纪的人情味。那是还有邻居的年代,几家邻居在院中坐着吹着晚风,聊着家常,这才是真正的生活。



那时候身体素质好的就存活下来了,身体差的也不好受呀!

小时候记得没有蚊子,出门在外打工的时候挂蚊帐还觉得挺稀奇,现在讨厌死蚊子了。童年的回忆在房顶上睡觉,还吃一毛钱的冰棍,还有西瓜放在井水里,小时候的回忆。

那时候没有那么多的汽车尾气,没有那么多的空调外挂机,没有那么多的灯光,自然也没有现在这么热。现在的大自然不正常,是因为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很多时候都是违背了自然的规律!

那时候三伏天不像现在这么热,暑热难耐的感觉是从1980年夏天开始的,以后就几乎每年盛夏感觉非常闷热了。

我们家乡是苏北水乡,大平原。每当到炎热的夏晚,大多数人家都有木船,木船仑部上面,都铺着极其平整光滑的板,板与板之间都割了缝。上面铺着竹席,把船开到大河面中央,抛下锚,睡在河面上小风吹着,大人们讲着故事,姑娘们唱着歌。看着天空中星星,顺着银河,寻找着星星的位置,什么牛郎啊!织女啊,北斗啦!真是令人神往,终身难忘。 后来去了上海,再也没有享有这种凉爽的夏夜。

在九十年代以前,白天都是顶着烈日钻庄稼地锄草,现在人能受得了吗?在晚上都是在房上睡,点上火绳来驱蚊子。大人拿着蒲扇给孩子们扇着风,孩子们不懂事在房上乱跑,我们村就有小孩从房上摔下来落了终生惨疾。男孩子们白天有空都跑到河里去游泳,那时我还小,亲眼看着一发小掉到深水被淹,谁都不敢去救,等大人听到呼救声才跑过来,费了好大劲才把人救上来,万幸发小没淹死,只是肚子喝的比锅还要鼓。 以上就是过去农村热天的生活。

小时侯四五岁左右,同母亲一起同大人们坐到十二点多,当时农村无电,点火水灯,当时收音机AM可以收到香港电台,那时在十一点左右放鬼故事,好可怕,眼训都不敢回去,几十年弹指一挥间,现在四十多了,老母亲八十多,时间真的太快,剩下的只有满满回忆,请珍惜生活吧!人在时间面前,什么都是浮云!

那时候不是很热,就算热的时候,跟您说的一样,压力几乎很少,生活节奏慢,大家可以晚上出来乘凉,而且小时候在农村可以上房睡觉,但不建议梦游和打滚的人哈哈,容易掉下去,大家隔空喊话,没有风扇,就用蒲扇,或是去下个河,然后回来睡觉。

五、六十年代城市建筑物还没现代多,至少早晚退凉快,没电扇有蒲扇,“心静自然凉”还是有一定作用,重庆“火炉”习惯晚六点后室内外洒水来降温,临睡前冲凉水澡,睡前把凉席用凉毛巾擦遍达到降温效果,入晚前点蚊烟。家中常备老荫茶、苦丁茶。

记得小时候夏天最热的时候,吃过晚饭妈妈就会带着我们姐弟三个人到村里的竹子林,村里的竹子林是两排的,村里的老老少少吃过晚饭都会搬来凳子,拿着葵扇出来聊天,东家长西家短的,好热闹!

有一点大家都没说到,就是人体自然的体温调节能力。回民有开斋节封斋节,在此期间白天不能吃饭,早上和晚上不见太阳才能吃饭,我以前也不懂,无意中发现这个期间段刚好和中国的农历三伏天期间段很接近,并且和中国农历三伏天一模一样,也是没有固定日期,每年都有变动,就是每年最热的天气;我是在2017年夏天干污水处理厂室外管道作业的时候发现的,伊斯兰文化当中的医学水平也很高的,那是从远古就传下来回避高温天气对人的伤害,我那一段时间天天在野外现在太阳底下干活,真的是中午饭吃不下,顶多早晚能吃点;同时,天再热,只要身体能捕捉到一点点微风,身体能立即降温。所以,过去条件是差,但是人体皮肤夏季降温,冬季保暖的能力也很强。

那年代农村没风扇空调的夏天,甚至电都没有,感觉过的很爽意的,那时房子里不是水泥地,天然的泥巴土,白天天热午睡在地下凉爽,要不大树下河沟边都是避热的理想场所,到了晚上每家每户门口都是铺着门板竹床草席,聚在一起天南地北神魔鬼话的吹嘘到半夜,直到温度散了人体舒适才进房睡觉,有很多人除了雨天整夜在外睡到天亮,前提是搭着蚊帐。

那时农村都是土房子,墙接近一米厚,房顶也是厚厚的草席和泥巴制成的,窗口和门都小,除了光照不足外,没有缺点,冬暖夏凉,回家往自己房里土地上一坐全身爽,但妇女很辛苦,在生产队干完活回家后还要做饭,土锅罩,又烟又热,曾记得母亲当面做饭时身影,让人心疼。



第一可以去河里游泳,不论男女都会这样做,第二在树荫下乘凉扇扇子,晚上在屋顶睡觉。

只能慢慢的熬呗!用芭蕉扇扇风取凉。一直到现在,大街上还有很多卖芭蕉扇的,多数都是老年人用的,在六、七十年代时,几乎是人人一把芭蕉扇扇风用的。

六十年代的农村三伏天,没有电之类的,天气太热的时候,就靠着草扇扇一扇,在树荫下偷凉,去冲冷水澡之类的,更重要的应该就是心静自然凉了吧。


童年纪事之买冰棍散文
七十年代,农村的经济条件特别差,住的都是清一色的茅草顶土坯房,这种房子冬天蛮暖和的,但是夏天特别闷热,因为比较矮,窗户又小。三伏天,正午时分,气温高达三十七、八度,黄瓜、茄子、豇豆,所有绿色植物叶子都打蔫儿了,路上很少有行人,蝉们一直在抱怨,大黄狗无可奈何趴在树荫下张着嘴吐出长长的...

六七十年代农村三伏天,没电,没空调,没风扇,是怎么熬过来的?
院子里乘凉上个世纪电器是绝对的奢侈品,一般只有新婚家庭才会购买,所以农村的蒲扇就是当时的电风扇。当时的人们经过一整天的劳累,会在吃完晚饭之后拿上一个马坐在院子里乘凉,夏日的晚风吹在身上格外的舒服,大人们在悠闲地聊天当中缓解一天的疲惫,而小孩便在旁边玩耍,这是当时最幸福的时刻。随着社会...

客家生活最重要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另在侧边或近处建一小型草屋和鸡舍(建国后至70年代末,农村牛栏、碾米间等皆由村上公家建造,居家可不用考虑),就更心满意足。 龙岗传统民居的建筑,正如地方志所云:“房屋多土墙,但蔽风雨,尚黝垩砌以砖石。”②80年代以前的农村房舍几乎全是瓦房,墙体以毛石砌筑,用三合土(由沙、黄泥、石灰拌成,俗称灰沙)砌结...

哪个地方红烧肉最正宗?
苏南地区苏州无锡的红烧肉倒也是很入味的,可是他们在烧制方法上基本是与上海的本帮菜一致,糖色太重,甜腻有余,回味层次不足,原因就是味道全都被甜味盖住了,就是这甜蜜蜜的重口味阻碍了它在全国的推广面,因为北方的食客往往最忌讳的是在肉里放糖。我曾经见过一个山东大汉在吃无锡小笼汤包时因为太...

关于窗花的诗句
肉包子打狗:白扔东西(比喻徒然付出代价,没有效果) 肉包子打狗:春去无回 三伏天的狗:上气不按下气 司狗的:软的欺负硬的怕 堂屋里挂狗皮:那是什么话(画) 偷嘴的狗:见人就逃(比喻做了丑事,见不得人) 瞎狗逮兔子:碰到嘴上 瞎了眼的癞皮狗:碰着啥咬啥 要饭的打狗:穷横 野地里遇疯狗:难近身 春节和年的...

什么是伏羊节
伏羊节,是于每年传统农历初伏之日开始,至末伏结束,持续一个月。“伏天吃伏羊”在江苏徐州地区有悠久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尧舜时期。自古以来,徐州地区民间就有“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的说法。伏羊节大约始于尧舜时代,距今已有四千四百多年的历史。2000年夏季,古徐州辖县萧县第一次打出“伏...

60年代生人的童年记忆散文
当早稻长到七月份的时候,就是收割的时节,正是三伏天。这个时候,学生放暑假。全村进入紧张的“双抢”状态。所谓“双抢”,就是抢收抢种,或者叫做抢早插晚。抢收,就是割早稻禾,抢种,就是插晚稻秧。 那时候的“双抢”,是农村的一场攻坚战。这场攻坚战的序幕拉开之前,是循序渐进的准备:稻田干田,以便割禾的时候,田...

沟通的桥梁,有关桥的故事或传说有哪些?
1、赵州石桥 唐朝的赵州从谂禅师幼年出家,依止南泉普愿禅师20年,80岁时驻锡于赵州城东的观音院。赵州石桥某天,一位年轻的禅僧前来参礼,谈起他在路途中见到的石桥。禅僧说:“赵州石桥,远近驰名,学人向往一睹风采已久,没想到亲眼见到,也但是是一座普通的小桥而已。”从谂禅师微微一笑,说:“...

关于麦田里的散文故事
可是,我的根还在农村,那个长满了麦苗的地方。 午后的阳光开始 *** 辣的,我知道,三伏天来了。 小主人心疼我,将我挪到了他的书房,我能看着他读书、写字。 就这样,一天又一天。 后来,小主人开始抱我去街上玩,于是我看见了城市的霓虹,看见了不同于乡下的繁荣。 可是,我竟然有点想念阳光下,麦田的味道。 尽管...

山里的窑洞潮湿吗?特别冬天
不会的 窑洞之所以冬暖夏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有一个厚厚的“屋顶”。陕北的窑洞顶上可以行人可以走马,甚至可以走载重大车,即便是砖窑土窑,顶上也要覆盖一层厚厚的土,因此才使得窑洞能保温也能隔热,犹如空调。另外,窑洞的顶和壁既不能直接从大气中吸热,也不能直接向大气中散热,只有窑洞口...

翔安区15323786718: 闲话纳凉以前的人们是怎么纳凉的作文 -
招颖正大: 1.天气是一年比一年酷热,人就像活在蒸笼里,汗水不由自主地往下淌,我的脑海翻滚着艰辛纳凉的一幕.以往,住房一般都是租用单位分配的公房,诸多条件限制,一家人挤在一个房间里,面积不过是十平方米左右,就算很幸运了;房子的墙是...

翔安区15323786718: 6O年代农村顺口溜 -
招颖正大: 农民苦、农民累,农民一生真遭罪.春耕夏铲汗夹背,起早贪黑还挨累.摩托油、手机费,买菜吃肉往死贵.干农业、真不易,说啥不能种大地.收的少、投的多,几年新车变旧车.天一旱、人就蒙,看看油桶还要空.一桶油、一千多,买米买...

翔安区15323786718: 中国上世纪70年代有空调吗 -
招颖正大: 在70年代的中后期在一些大城市的宾馆已经有空调了,是窗式空调.那时咱老百姓还无法享用,一是窗机贵(都是进口货),二是老百姓手里没钱......希望对你有帮助.

翔安区15323786718: 农村人冬天没有暖气,夏天没有空调,也没有怎么样,可是城里人为什么离开就活不下去啊,难道人种退化了, -
招颖正大: 生活环境不同,农村夏天不会很热,城市有各种污染.冬天的话农村也会烤火,和暖气一样的.而且人是有惰性的,能坐着就不站着,能躺着就不坐着.能享受就享受,很正常.

翔安区15323786718: 为什么现在农村供电还是不足在夏天??有的时候是停电,有的时候是变电站烧毁?求原因…… -
招颖正大: 基本上、可以有2种情况引起、第一、是因为夏天是用电量高峰的季节、因为通常在冬季、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家庭使用能源的方式通常的是以传统的燃料来提供、例如烧饭、北方地区通常是使用煤炭、而南方大部分、也都使用煤球、而电力...

翔安区15323786718: 60、70年代的农村生活为何更值得怀念 -
招颖正大: 因为那时人们生活节奏慢,大家生活水平都差不多,住房、养老、教育、医疗不像现在这样压力大,土壤、空气、水、食物、药品也没有被污染或造假,由此导致绝症的人也很少,所以人们很怀念那时的时光,再加上经历过60/70年代的人,起码是50岁以上了,人到这个时候身边熟悉的人慢慢逝去,人也变得爱怀旧,爱回忆过去,慨叹生命无常,更加珍惜曾经拥有过的东西了.

翔安区15323786718: 一个村用十千瓦变压器正常吗?只有一个. -
招颖正大: 如果是三家村,又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生活方式,只有照明、最多加上电风扇,那是可以.如果三家都用冰箱、空调、微波炉、电磁灶,那十千伏安的变压器就不够了.如果是山东周村、江苏华西村那样的村,十个一千千(即一兆伏安)伏安的变压器不知够不够.

翔安区15323786718: 六七十年代农村连打米机都没有的. -
招颖正大: 造谣.我们那碾米厂,面粉厂,打稻机 ,抽水机全有.手扶拖拉机也用上的.你是山区偏远落后地方吧.没电吧?农业上现在不如过去.现在是单干 退到锄头挖地的原始状态了,农民也买粮买菜吃了.

翔安区15323786718: 二更鸡叫意味什么 -
招颖正大: 正常. 给你说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还生活在农村老家.记得那时候,村子里还没有时钟,也没人有手表,看时间,白天看太阳,夜里听鸡叫.白天看太阳,早上太阳冉冉升起了,人们就知道是天大亮了,一天三顿饭跟着太阳走,太阳升高...

翔安区15323786718: 70年代的四大件是什么 -
招颖正大: 60、70年代“四大件”,也叫“三转一响”.三转是指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一响是指收音机. 80年代“四大件”是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和电风扇90年代“四大件”是在80年代基础上稍微有点调整:冰箱、彩电、空调、洗衣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