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作者&投稿:徵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意思~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我急急地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扩展资料: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出自《稼轩长短句》,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此词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
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辛弃疾在南宋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回到上饶带湖家居,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这首词即为其中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辛弃疾

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树枝上的鸟鹊,清爽的风在半夜传来了蝉鸣叫声。在稻花香里,听到连成一片的蛙声,好像它们在谈论丰收的年景。
天边挂着七八个星星,山前飘落两三点小雨。社林旁边有往日的乡村小客店,山路转过的地方溪桥忽然出现了。
编辑于 2020-03-28
心理咨询师王民泉
资深占卜咨询师已回答7132人问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诗意是什么意思
直播中
老师的回答太专业了~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诗意是什么意思
心里疑惑解开了,谢谢老师
咨询后好多了
说的很准,感恩
感谢老师指点
咨询后心情好多了~
老师很耐心的回答问题
终于找到解决办法了
老师说的很准
主播老师人很好
推荐大家来看
解决了我的问题,很感谢
非常感谢老师
心情很抑郁怎么办
回答真的不错
挺专业的
强烈推荐大家看看
老师回答真的不错
查看全部10个回答
语文,好老师1对1教出好成绩.0元试听
根据基础教育相关内容为您推荐
语文,掌门1对1拥有10000+教研人员,1对1针对性教学,查缺补漏,快速提升!语文,初高中在线1对1辅导,好老师1对1辅导教出好成绩。
上海掌小门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广告
高中语文阅读练习_高中语文的人,这几个步骤看完不后悔
根据文中提到的西江为您推荐
高中语文阅读练习,高考分数线,录取分数线,考多少分能上理想大学,北大师兄在线指导
柳州市畔勤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广告
5条评论
热心网友18
👍👍👍👍
查看全部5条评论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诗意是什么意思?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树枝上的鸟鹊,清爽的风在半夜传来了蝉鸣叫声。在稻花香里,听到连成一片的蛙声,好像它们在谈论丰收的年景。   天边挂着七八个星星,山前飘落两三点小雨。社林旁边有往日的乡村小客店,山路转过的地方溪桥忽然出现了。
328赞·2,028浏览2017-10-02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诗意是什么意思?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茆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大意】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在清风吹拂的深夜,蝉儿叫个不停。稻花香里,一片蛙声,好像是在诉说好年成。不一会,乌云遮住 了月亮。只有远方的天边还有七八颗星星在闪烁,山 前竟然落下几点雨。行人着慌了:那土地庙树丛旁边过去明明有个茅店可以避雨,现在怎么不见了?他急急从小桥过溪,拐了个弯,茅店就出现在他的眼前。 【注释】 ①这首词写的是作者在山乡夜行中所见所闻。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溪流小桥,构成了江南山乡夏夜一幅优美动人的画面。而贯彻全篇的却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丰收的喜悦。作者善于抓住夏夜山乡的特点,又理解农民对丰收的热望,加上笔调轻快,语言优美,音节和谐,使人读了这首词仿佛临其境,馀味无穷。 ②《西江月》: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③黄沙:黄沙岭,在信州上饶之西,作者闲居带 湖时,常常往来经过此岭。 ④别枝:旁枝。 ⑤旧时茆店:过去很熟悉的那一所茅草店。 ⑥社:土地庙。社林:土地庙周围的树林。 【简析】 词的上片以鸟惊、蝉鸣、蛙噪这些山村夏夜特有的音响,把黄沙道写得生机勃勃,颇不寂寞;词的下片以轻 云小雨,天气的突然变化,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发现,表现夜行乡间的轻松和饶有兴趣。上下片都写的情真 景真,笔调轻快,是一支醉人的乡间夜行曲。
4赞·30浏览2020-01-25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诗的全文和意思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所作,全词原文如下: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白话文释义: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辛弃疾在南宋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他被弹劾罢官,回到带湖家居,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这首词即作于这期间。 词的前两句,由六个名词词组组成,描绘出了一幅清新的乡村夏日夜景:夜空晴朗,月亮悄悄升起,投下如水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乌鹊;夜半时分,清风徐徐吹来,把蝉的鸣叫声也送了过来。以动衬静,表现了乡村夏夜的宁静和优美。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特别是一个“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351赞·4,754浏览2019-10-23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诗意是什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全词从视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主题词: 宋词
体裁: 词
年代: 南宋
作者简介:
【原文】
①西江月·夜行②黄沙辛弃疾(1140-1207)享年67岁,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汉族。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词人和爱国者。 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历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耿京聚兵山东,节制忠义军马,留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令奉表南归,高宗召见,授承务郎。宁宗朝累官至浙东安抚使,加龙图阁待制,进枢密都承旨卒。曾寓居江西上饶、铅山达十余年。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又与宋志士陈亮及理学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谊,与之砥励气节,切磋学问。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还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农村四时的田园风光、世情民俗。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其诗文亦有足称道者,特别是其文“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道中
明月③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④社林边,路转溪桥忽⑤见。
【注释】
西江月:词牌名。
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明月”句: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别枝:斜枝。
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见:同“现”。
“明月别枝惊鹊”中的“别枝”,古诗词选本都注为:别枝,旁枝,与“主干”相对而言;一说另一枝。我们认为:“别”字应作动词讲,是“上”的意思。该句展示的是如下意境:词人夜行在黄沙岭的山间小道上,此时月亮已升到半空,但由于月光被山岭所挡,词人所处的位置及鹊儿所在的枝头还是比较昏暗的。随着月亮的上升,月光越过山顶泻向词人,词人忽然觉得眼前亮了起来,抬头一看,一轮皎洁的明月已然挂上了枝头,树枝上的鹊儿也因突然受到月光的刺激而惊动不安起来。
【译文】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喜鹊,清爽的夜风吹来了蝉儿的鸣叫。
稻花飘香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听得阵阵田蛙歌唱。
稀疏的星星刚还远挂天边,转眼滴滴细雨洒落山前。
过去的小客店还在村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指茅店)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赏析】
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今译】江亭(译)·夜晚走在乡村的小路上
月儿出来惊动了树枝上的熟睡的鹊儿,
轻轻吹拂的夜风中不时送来阵阵蝉鸣。
稻花飘香沁人心脾(预示丰收),
驻足聆听那一片蛙声,
好似在为人们的丰收而欢唱着……
你看,天边还偶尔看得见七八颗星星,
转眼山前便洒落了两三点雨。
大雨将至,赶紧避雨,可一向熟悉的茅店竟找不到了,
跑到溪头转弯处,
嘿,茅店不就在眼前么?
【译读】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在清风吹拂的深夜,蝉儿叫个不停。稻花香里,一片蛙声,好像是在诉说好年成。不一会,乌云遮住 了月亮。只有远方的天边还有七八颗星星在闪烁,山 前竟然落下几点雨。行人着慌了:那土地庙树丛旁边过去明明有个茅店可以避雨,现在怎么不见了?他急急从小桥过溪,拐了个弯,茅店就出现在他的眼前。
《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读前半片,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明月别枝惊鹊”句的“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这句话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只有在深夜里见过这种景象的人才懂得这句诗的妙处。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极灵敏的,日蚀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月落时也是这样。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唐张继《枫桥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关键全在“别”字,它暗示鹊和枝对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见,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与“鸣蝉”造成堆砌呆板的结果。“稻花”二句说明季节是在夏天。在全首词中这两句产生的印象最为鲜明深刻,它把农村夏夜里热闹气氛和欢乐心情都写活了。这可以说就是典型环境。这四句里每句都有声音(鹊声、蝉声、人声、蛙声),却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静。这两种风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觉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下半片的局面有些变动了。天外稀星表示时间已有进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山前疏雨对夜行人却是一个威胁,这是一个平地波澜,可想见夜行人的焦急。有这一波澜,便把收尾两句衬托得更有力。“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是个倒装句,倒装便把“忽见”的惊喜表现出来。正在愁雨,走过溪头,路转了方向,就忽然见到社林边从前歇过的那所茅店。这时的快乐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那两句诗所说的。词题原为《夜行黄沙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写景物,只有最后两句才见出有人在夜行。这两句对全首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都是在写夜行了。先藏锋不露,到最后才一针见血,收尾便有画龙点睛之妙。这种技巧是值得学习的。
这首词,有一个生动具体的气氛(通常叫做景),表达出一种亲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简称情)。这种情景交融的整体就是一个艺术的形象。艺术的形象的有力无力,并不在采用的情节多寡,而在那些情节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为触类旁通的据点,四面伸张,伸入现实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会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我们说中国的诗词运用语言精练,指的就是这种广博的代表性和丰富的暗示性。
【作者】
辛弃疾(1140-1207)享年67岁,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汉族。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词人和爱国者。 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历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耿京聚兵山东,节制忠义军马,留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令奉表南归,高宗召见,授承务郎。宁宗朝累官至浙东安抚使,加龙图阁待制,进枢密都承旨卒。曾寓居江西上饶、铅山达十余年。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又与宋志士陈亮及理学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谊,与之砥励气节,切磋学问。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还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农村四时的田园风光、世情民俗。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其诗文亦有足称道者,特别是其文“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是开一代词风的伟大词人,也是一位能征善战、熟稔军事的民族英雄。他的词作“大声镗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所未见”,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而他作为南宋朝廷大臣而写的一篇文章《议练民兵守淮疏》,则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对战争形势的精辟入里的深刻分析和鲜明而又具体的对策。这篇应用散文感情炽热,构思缜密,层层深入,有理有据,语言也精确、简洁。文章仅用了六百余字,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不枝不蔓,一气贯通,有情况、有分析、有措施、有预测、字字落到实处,质朴无华,明晓畅达。一位豪迈旷达的词人,根据不同的文体的需要,能够写出如此严谨、朴实的应用文,可见一位大手笔,在写作中是不能囿于一个狭窄天地中的,应该熟练地掌握几套笔墨,既有自己喜爱的体式,也能按不同要求写出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别类文章,就如同功夫高深的武术家,虽擅长一种兵刃,但对其他武器也能舞动一样。辛弃疾就是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体,从不同方面来表达了他慷慨激昂的爱国感情,反映出忧国忧民“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壮志豪情和以身报国的高尚理想。(节选自《应用写作》1998年第1期,《词坛巨擘 公文高手——读辛弃疾<议练民兵守淮疏>》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这首先表现在他的词中,他不断重复对北方的怀念。另外,在《贺新郎》、《摸鱼儿》等词中,他用“剩水残山”、“斜阳正在断肠处”等词句讽刺苟安残喘的南宋小朝廷,表达他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满。胸怀壮志无处可用,表现在词里就是难以掩饰的不平之情。他擅长的怀古之作中《水龙吟》,面对如画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壮志被激发的同时,他也大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为他的词构成悲壮的基调。辛词在苏轼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题材范围,他几乎达到了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说明】

本篇是作者闲居上饶带湖时期的名作。它通过自己夜行黄沙道中的具体感受,描绘出农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形象生动逼真,感受亲切细腻,笔触轻快活泼,使人有身历其境的真实感,这首词反映了辛词风格的多样性。
上片写晴,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三、四两句承上,作者抓住夏夜农村最具有特点的事物,进一步加以生发。因为夜里的能见度是有限的,所以作者的感受主要不是靠眼睛来摄取,有时还要靠嗅觉和听觉这些器官来加以捕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就是从嗅觉和听觉这两方面来加以描写的。这是词中的主脑,是笼罩全篇的欢快和喜悦心情产生的根源之所在。上片虽然写的是夜晴,但却已经埋伏着雨意了。有丰富农村生活经验的人,似乎可以从"稻花香"里,从"蛙声一片"之中嗅到和听到骤雨将临的信息。
下片笔锋一转,进人写雨。但写的不是雨中,而是雨前。首句写远望之所见:"七八个星天外",说明乌云四起,透过云隙可以看到稀疏的星光。这境界,与上片的气氛已有很大的不同了。第二句;"两三点雨山前",写的是骤雨初来,大雨将至的信息。既然,雨滴已经洒向山前,那么紧接着便会洒向山后的。作者的心情转而有些惶急了,于是很自然地引起想快些赶路或寻地避雨的心情。第三、四句写的就是这一心理活动:"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叨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时因为是在夜里,再加上心慌,却忽然不见了。可是,过了小溪上的石桥,再据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便突然出现在眼前,这该叫人多么高兴阿!
这首词充分反映了作者对丰收所怀有的喜悦之情以及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译词】

明月照射斜枝上的喜鹊,

使它惊飞不安,

一阵阵的蝉叫,被半夜的清风传来耳畔。

稻花的香气,送来丰收的信息,

高唱丰年之歌,蛙声连成一片。

七八个星星,闪烁在远处天边,

两三点雨滴,洒向山峰的前沿。

往日,社林旁边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

转过溪边石桥,突然出现面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说明】

本篇是作者闲居上饶带湖时期的名作。它通过自己夜行黄沙道中的具体感受,描绘出农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形象生动逼真,感受亲切细腻,笔触轻快活泼,使人有身历其境的真实感,这首词反映了辛词风格的多样性。
上片写晴,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三、四两句承上,作者抓住夏夜农村最具有特点的事物,进一步加以生发。因为夜里的能见度是有限的,所以作者的感受主要不是靠眼睛来摄取,有时还要靠嗅觉和听觉这些器官来加以捕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就是从嗅觉和听觉这两方面来加以描写的。这是词中的主脑,是笼罩全篇的欢快和喜悦心情产生的根源之所在。上片虽然写的是夜晴,但却已经埋伏着雨意了。有丰富农村生活经验的人,似乎可以从"稻花香"里,从"蛙声一片"之中嗅到和听到骤雨将临的信息。
下片笔锋一转,进人写雨。但写的不是雨中,而是雨前。首句写远望之所见:"七八个星天外",说明乌云四起,透过云隙可以看到稀疏的星光。这境界,与上片的气氛已有很大的不同了。第二句;"两三点雨山前",写的是骤雨初来,大雨将至的信息。既然,雨滴已经洒向山前,那么紧接着便会洒向山后的。作者的心情转而有些惶急了,于是很自然地引起想快些赶路或寻地避雨的心情。第三、四句写的就是这一心理活动:"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叨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时因为是在夜里,再加上心慌,却忽然不见了。可是,过了小溪上的石桥,再据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便突然出现在眼前,这该叫人多么高兴阿!
这首词充分反映了作者对丰收所怀有的喜悦之情以及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译词】

明月照射斜枝上的喜鹊,

使它惊飞不安,

一阵阵的蝉叫,被半夜的清风传来耳畔。

稻花的香气,送来丰收的信息,

高唱丰年之歌,蛙声连成一片。

七八个星星,闪烁在远处天边,

两三点雨滴,洒向山峰的前沿。

往日,社林旁边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

转过溪边石桥,突然出现面前。

西江月( 遣兴 ) 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这首词题目是“遣兴”。从词的字面看,好象是抒写悠闲的心情。
但骨子里却透露出他那不满现实的思想感情和倔强的生活态度。
这首词上片前两句写饮酒,后两句写读书。酒可消愁,他生动地说
是“要愁那得工夫”。书可识理,他说对于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这是什么意思呢?“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出自《孟子》。《孟
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尚书·武成》一篇的纪事不可尽信。辛词中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两句,含意极其曲折。他不是菲薄
古书,而是对当时现实不满的愤激之饲。我们知道,辛弃疾二十三岁自
山东沦陷区起义南来,一贯坚持恢复中原的正确主张。南未统治集团不
能任用辛弃疾,迫使他长期在上饶乡间过着退隐的生活。壮志难酬,这
是他生平最痛心的一件事。这首词就是在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心境中写

成的,它寄托了作者对国家大事和个人遭遇的感慨。“近来始觉古人
书,信着全无是处”,就是曲折地说明了作者的感慨。古人书中有一些
至理名言。比如《尚书》说:“任览勿贰。”对比南宋统治集团的所作
所为,那距离是有多远呵!由于辛弃疾洞察当时社会现实的不合理,所
以发为“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的浩叹。这两句话的真正意
思是,不要相信古书中的一些话,现在是不可能实行的。
这首词下片更具体写醉酒的神态。“松边醉倒”,这不是微醺,而
是大醉。他醉眼迷蒙,把松树看成了人,问他“我醉得怎样?”他忧
惚还觉得松树活动起来,要来扶他,他推手拒绝了。这四句不仅写出维
妙维肖的醉态,也写出了作者倔强的性格。仅仅二十五个字,构成了剧
本的片段:这里有对话,有动作,有神情,又有性格的刻划。小令词写
出这样丰富的容,是从来少见的。
“以手推松曰去”,这是散文的句法。《孟子》中有“‘燕可伐欤?’曰:

‘可’”的句子;《汉书·二疏传》有疏广“以手推常曰:
‘去”的句子。用散文句法入词,用经史典故入词,这都是辛弃疾
豪放词风格的特色之一。从前待不同意见的人,认为以散文句法入词是
“生硬”,认为用经史典故是“掉书袋”。他们认为:词应该用婉约的
笔调、习见的辞汇、易懂的语言,而忌粗豪、忌用典故、忌用经史辞
汇,这是有其理由的。因为词在晚唐、北宋,是为配合歌曲而作的。当
时唱歌的多是女性,所以歌词要婉约,配合歌女的声口;唱来要使人人
容易听懂,所以忌用典故和经史辞汇。但是到弃亲生活的南宋时代,
词己有了明显的发展,它的内容丰富复杂了,它的风格提高了,词不再
专为应歌而作了。尤其是象辛奔疾那样的大作家,他的创造精神更不是
一切陈规惯例所能束缚。这由于他的政治抱负、身世遭遇,不同于一般
词人。若用陈规惯例和一船词人的风格来衡量这位大作家的作品,那是
不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夏承焘)
<西江月> 若干首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主题词: 宋词
体裁: 词
年代: 南宋
作者简介:
【原文】
①西江月·夜行②黄沙辛弃疾(1140-1207)享年67岁,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汉族。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词人和爱国者。 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历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耿京聚兵山东,节制忠义军马,留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令奉表南归,高宗召见,授承务郎。宁宗朝累官至浙东安抚使,加龙图阁待制,进枢密都承旨卒。曾寓居江西上饶、铅山达十余年。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又与宋志士陈亮及理学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谊,与之砥励气节,切磋学问。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还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农村四时的田园风光、世情民俗。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其诗文亦有足称道者,特别是其文“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道中
明月③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④社林边,路转溪桥忽⑤见。
【注释】
西江月:词牌名。
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明月”句: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别枝:斜枝。
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见:同“现”。
“明月别枝惊鹊”中的“别枝”,古诗词选本都注为:别枝,旁枝,与“主干”相对而言;一说另一枝。我们认为:“别”字应作动词讲,是“上”的意思。该句展示的是如下意境:词人夜行在黄沙岭的山间小道上,此时月亮已升到半空,但由于月光被山岭所挡,词人所处的位置及鹊儿所在的枝头还是比较昏暗的。随着月亮的上升,月光越过山顶泻向词人,词人忽然觉得眼前亮了起来,抬头一看,一轮皎洁的明月已然挂上了枝头,树枝上的鹊儿也因突然受到月光的刺激而惊动不安起来。
【译文】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喜鹊,清爽的夜风吹来了蝉儿的鸣叫。
稻花飘香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听得阵阵田蛙歌唱。
稀疏的星星刚还远挂天边,转眼滴滴细雨洒落山前。
过去的小客店还在村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指茅店)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赏析】
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今译】江亭(译)·夜晚走在乡村的小路上
月儿出来惊动了树枝上的熟睡的鹊儿,
轻轻吹拂的夜风中不时送来阵阵蝉鸣。
稻花飘香沁人心脾(预示丰收),
驻足聆听那一片蛙声,
好似在为人们的丰收而欢唱着……
你看,天边还偶尔看得见七八颗星星,
转眼山前便洒落了两三点雨。
大雨将至,赶紧避雨,可一向熟悉的茅店竟找不到了,
跑到溪头转弯处,
嘿,茅店不就在眼前么?
【译读】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在清风吹拂的深夜,蝉儿叫个不停。稻花香里,一片蛙声,好像是在诉说好年成。不一会,乌云遮住 了月亮。只有远方的天边还有七八颗星星在闪烁,山 前竟然落下几点雨。行人着慌了:那土地庙树丛旁边过去明明有个茅店可以避雨,现在怎么不见了?他急急从小桥过溪,拐了个弯,茅店就出现在他的眼前。
《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读前半片,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明月别枝惊鹊”句的“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这句话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只有在深夜里见过这种景象的人才懂得这句诗的妙处。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极灵敏的,日蚀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月落时也是这样。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唐张继《枫桥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关键全在“别”字,它暗示鹊和枝对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见,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与“鸣蝉”造成堆砌呆板的结果。“稻花”二句说明季节是在夏天。在全首词中这两句产生的印象最为鲜明深刻,它把农村夏夜里热闹气氛和欢乐心情都写活了。这可以说就是典型环境。这四句里每句都有声音(鹊声、蝉声、人声、蛙声),却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静。这两种风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觉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下半片的局面有些变动了。天外稀星表示时间已有进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山前疏雨对夜行人却是一个威胁,这是一个平地波澜,可想见夜行人的焦急。有这一波澜,便把收尾两句衬托得更有力。“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是个倒装句,倒装便把“忽见”的惊喜表现出来。正在愁雨,走过溪头,路转了方向,就忽然见到社林边从前歇过的那所茅店。这时的快乐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那两句诗所说的。词题原为《夜行黄沙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写景物,只有最后两句才见出有人在夜行。这两句对全首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都是在写夜行了。先藏锋不露,到最后才一针见血,收尾便有画龙点睛之妙。这种技巧是值得学习的。
这首词,有一个生动具体的气氛(通常叫做景),表达出一种亲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简称情)。这种情景交融的整体就是一个艺术的形象。艺术的形象的有力无力,并不在采用的情节多寡,而在那些情节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为触类旁通的据点,四面伸张,伸入现实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会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我们说中国的诗词运用语言精练,指的就是这种广博的代表性和丰富的暗示性。
注: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选自《稼轩长短歌》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选自《唐宋词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辛弃疾(1140-1207)享年67岁,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汉族。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词人和爱国者。 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历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耿京聚兵山东,节制忠义军马,留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令奉表南归,高宗召见,授承务郎。宁宗朝累官至浙东安抚使,加龙图阁待制,进枢密都承旨卒。曾寓居江西上饶、铅山达十余年。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又与宋志士陈亮及理学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谊,与之砥励气节,切磋学问。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还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农村四时的田园风光、世情民俗。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其诗文亦有足称道者,特别是其文“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是开一代词风的伟大词人,也是一位能征善战、熟稔军事的民族英雄。他的词作“大声镗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所未见”,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而他作为南宋朝廷大臣而写的一篇文章《议练民兵守淮疏》,则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对战争形势的精辟入里的深刻分析和鲜明而又具体的对策。这篇应用散文感情炽热,构思缜密,层层深入,有理有据,语言也精确、简洁。文章仅用了六百余字,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不枝不蔓,一气贯通,有情况、有分析、有措施、有预测、字字落到实处,质朴无华,明晓畅达。一位豪迈旷达的词人,根据不同的文体的需要,能够写出如此严谨、朴实的应用文,可见一位大手笔,在写作中是不能囿于一个狭窄天地中的,应该熟练地掌握几套笔墨,既有自己喜爱的体式,也能按不同要求写出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别类文章,就如同功夫高深的武术家,虽擅长一种兵刃,但对其他武器也能舞动一样。辛弃疾就是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体,从不同方面来表达了他慷慨激昂的爱国感情,反映出忧国忧民“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壮志豪情和以身报国的高尚理想。(节选自《应用写作》1998年第1期,《词坛巨擘 公文高手——读辛弃疾<议练民兵守淮疏>》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这首先表现在他的词中,他不断重复对北方的怀念。另外,在《贺新郎》、《摸鱼儿》等词中,他用“剩水残山”、“斜阳正在断肠处”等词句讽刺苟安残喘的南宋小朝廷,表达他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满。胸怀壮志无处可用,表现在词里就是难以掩饰的不平之情。他擅长的怀古之作中《水龙吟》,面对如画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壮志被激发的同时,他也大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为他的词构成悲壮的基调。辛词在苏轼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题材范围,他几乎达到了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

辛弃疾(1140-1207)享年67岁,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汉族。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词人和爱国者。 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历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耿京聚兵山东,节制忠义军马,留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令奉表南归,高宗召见,授承务郎。宁宗朝累官至浙东安抚使,加龙图阁待制,进枢密都承旨卒。曾寓居江西上饶、铅山达十余年。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诗的全文和意思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所作,全词原文如下: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白话文释义: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及欣赏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赏析 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公元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开始到上饶居住,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因而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词中所说的黄沙岭在上...

西江月的原文及翻译是什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宋代〕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译文 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田里稻花飘香,蛙声阵阵,似乎在告诉人们今年是...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全诗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首诗的出处是《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作者是辛弃疾。译文:明亮的月光惊醒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半夜里清风送来了远处的阵阵蝉鸣声。田野里飘散着稻花的清香,青蛙在歌唱...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出自:辛弃疾 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释义:明月照射斜枝上的喜鹊, 使它惊飞不安, 一阵阵的蝉叫,被半夜的清风传来耳畔。 稻花的香气,送来丰收的信息, 高...

西江月是谁写的什么时候写的?
这首《西江月》就是辛弃疾赋闲期间,夜行黄沙道时写下的一首词作。小序中写道“夜行黄沙道中”,黄沙道,就是通向黄沙岭的道路。据清乾隆九年(1744年)刊行的《上饶县志》记载:黄沙岭在江西上饶县西四十里,岭高约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余亩。由此...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所描写的时间是什么,地点是什么_百度知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阅读这首词,要注意时间和地点,时间是夏天的夜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黄沙岭)。作者笔下的一个个画面,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正是作者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欢乐。原文: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西江月出自哪里
1、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词: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译文: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什么意思?
意思是:在稻花的香气里,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讨论,说今年是一个丰收的好年景 【出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代: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译文】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

江西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意思
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2、原诗: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作者: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三江侗族自治县15339546471: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 搜狗百科
阳杜醒脑: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原文: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溪头 一作:溪桥)

三江侗族自治县15339546471: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诗意是什么意思? -
阳杜醒脑:[答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树枝上的鸟鹊,清爽的风在半夜传...

三江侗族自治县15339546471: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诗怎么写?作者是谁?是哪个朝代的? -
阳杜醒脑:[答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在清风吹拂的深夜,蝉...

三江侗族自治县15339546471: 西江月 辛弃疾[赏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 -
阳杜醒脑:[答案] (1)一二两句中别枝作什么解释? 大致有三种解释: 一种是释“别”为“离开”,这里又有两种细微的不同说法,一是说月光“离别了树枝”,一是说乌鹊“离开枝头”;第二种是释“别枝”为“斜出的树枝”;第三种是释“别枝”为“另一枝”.我...

三江侗族自治县15339546471: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全诗,意思 -
阳杜醒脑: 注释: 1 黄沙:江西省上饶县黄沙岭乡黄沙村.黄沙道:指的就是从该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黄沙岭之间约20公里的乡村道路,南宋时是一条直通上饶古城的比较繁华的官道,东到上饶,西通江西省铅(音:盐)山县. 2“明月”句:苏轼《次韵...

三江侗族自治县15339546471: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诗是谁写的? -
阳杜醒脑:[答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我国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南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

三江侗族自治县15339546471: 古诗: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 -
阳杜醒脑:[答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解释】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在清风吹拂的...

三江侗族自治县15339546471: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翻译 简洁 -
阳杜醒脑: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译文: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

三江侗族自治县15339546471: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什么意思???
阳杜醒脑: 西江月为词牌名,取自李白《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夜行黄沙道中为:夜里行走在黄沙道中(黄沙道:指的就是从该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黄沙岭之间约20公里的乡村道路,南宋时是一条直通上饶古城的比较繁华的官道,东到上饶,西通江西省铅(音:盐)山县.)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