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过世,送的礼金俗称什么?

作者&投稿:务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有人过世,送的礼金俗称什么?~

名称:奠仪
读音:diàn yí
意思:用于祭奠的金钱和礼品。客人的金钱和礼品由外柜收银员接纳入账,随后由支宾领着去灵棚吊唁。客人根据与死者关系远近,行五叩礼、七叩礼或九叩大礼。
引证: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七回:“ 贾母帮了几十两银子,外又另备奠仪, 寳玉去吊祭。”
翻译:贾母准备了几十两银子,又单独准备了一些祭奠的金钱和礼品,让宝玉过去祭奠、吊唁。
扩展资料近义词:
祭仪 [ jì yí ] 祭祀用的供品。
引证: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二○回:“ 吴用安排祭仪,直至南门外蓼儿洼 ,寻到坟茔,哭祭宋公明 、李逵 。”
翻译:吴用安排祭祀用的供品和仪式,到南门外蓼儿洼,找到了坟墓,祭奠宋江和李逵。
反义词:

礼金 [ lǐ jīn ] 表示敬意或庆贺所馈赠的现金。
引证:王西彦《夜宴》五:“他现在正苦于旅费不足,打算请校长跟教导主任在纪念周上公开报告一声,叫学生把公饯的钱捐集起来送礼金。”

葬礼的礼金叫帛金。

丧礼时送上帛金的金额,通常是在整数以外加上零丁的一元,以零一作结,例如101元。按照中国传统习俗,亲友参加丧礼都会收到由亡者家属送出、内含一元硬币及糖果的吉仪。 一旦亲友送出的帛金是整数,扣除吉仪内的一元,尾数便为九,导致丧事“长长久久”不吉利之意。

因此,便要特别在帛金内加入一元,以便扣除吉仪内的一元后,不会以九字作结。此外尾数一元也可取其单数,免得“坏事成双”。避免偶数是因为“双”与“伤”是谐音,有“伤心”的意思。



扩展资料:

1、不要穿得花花绿绿的。

参加葬礼,一定要尽量穿深色的衣服,最好是黑色的。如果实在没有的话,也不能穿得花花绿绿的去,毕竟这是在办丧事,而不是在办喜事,在穿着方面可一定要着调啊。

2、整个过程中不能打闹。

在参加葬礼的过程中,一定要严肃、庄重,让自己看起来是一种悲戚的自然的真情流露,而不是跟身边的人笑嘻嘻的,打打闹闹,这样可太不像话了噢。也不能对死者不敬,避免造成公愤。

3、劝慰失去亲人的长辈。

如果葬礼现场有失去亲人的健在长辈,这个时候你应该要适度劝慰一下对方,让其不要过度悲伤,避免影响到身体康健。要注意关心这些健在的长辈,照顾好老人家的身体状况。



有一位朋友问,“红事礼到人不怪,白事礼到人不收”这句话,是过去农村老话,还是现在的农村俗语。我告诉他们说,这句话是现在才流行的农村俗语,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做法,并不是现在有一些人所说的“前人留下的习俗”。

朋友又问其中的原因,我告诉朋友说,过去农村只有“红事不请不到,白事不请自来”之说,这里红事和白事,虽然一种要主动邀请或者告知亲朋和邻居,另一种则不需邀请或者告知亲朋和邻居,但是,指的是“人到”,而不是“礼到”。过去农村习俗之中,普遍没有“红事礼到人不怪,白事礼到人不收”之说。实际上,过去农村普遍的说法是:“人到礼到”。

1、过去农村红白喜事中的“礼”有哪些?

为了让现在年轻人,了解过去农村红白喜事中的“礼”,在讲“人到礼到”之前,这里得介绍一下过去农村“送礼”时,礼品的讲究。

旧时,农村普通人家,大多比较贫穷,富裕的只是少数人。那时,农村社会属于典型的农耕社会,农村人过着自足自给的小农经济经济模式,商品经济还不发达。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农村人手里的钱并不多,物资匮乏,家里的财富大多以“物”的形式保存,比如,粮食、布料、猪肉、鸡鸭、蔬菜等。现在五十岁左右,以及五十岁以上,在农村生活过的人,有过这种经历,应该还记得当年这种红白喜事之中送礼的方式。因为这种送礼方式,从旧时一直延续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来才逐渐被货币,即“份子钱”取代。

因此,过去农村红白喜事,所送的“礼”,大多数人都以“物”为主,只有少数人用货币。尤其是同村人,更是如此。这里例举一些过去农村人随礼,以“物”为主的“礼”。

打三朝酒(满月酒。属于庆贺性喜酒。属于庆贺类喜酒。通常在未满月前送礼:婴儿衣服鞋帽、活鸡、鸡蛋、猪肉、猪肚、鱼类等。一般根据平时个人之间的人情往来,可以只送一样,也可以送多样。

生日酒。属于庆贺性喜酒。村邻以米(以升为单位,下同)、面粉、面条(以斤为单位)、面食等为主。亲戚,米、面、糖、布料(送布料一般是嫡亲,或者关系亲密的人)。做寿送对联、匾额、寿帐(其实就是布料)等。

建房酒。属于帮扶、庆贺性喜酒。通常有帮工,送建筑材料、粮食、蔬菜等,可在建房的时候送,在新房屋落成典礼办酒时就不再另外备礼。

嫁女喜酒。属于送别性纪念性喜酒以送嫁妆中的物品为主。通常在女子出嫁准备阶段(即男方报明结婚日子时)认领,办出嫁酒时送来,有被褥类(出嫁女子衣服除外,由男方置办)、家具类、生活用品类、鞭炮若干,可以是一件较大的,也可是几件较小的。

结婚喜酒。庆贺性喜酒。村邻以米、面粉、面条、面食、布料(通常关系亲密)等为主。娘舅及其他亲戚以礼金为主、还有粮食(以担为单位)、对联匾额(可做可不做)。

丧酒。属于帮扶性白事。村邻以米、面粉、面条、面食、新鲜豆腐、布料等,另送一刀纸(农村对烧纸的传统计量)、鞭炮若干、蔬菜若干,义务帮忙除外。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地方不同,习俗有别,各地在红白喜事来往随礼,送礼的礼品可以不太一样。而时代不同,各地送礼的礼品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到今天的农村,人们红白喜事的来往随礼,大多变成以送“份子钱”为主,送物的已经很少了。

2、什么是“人到礼到”?

“人到礼到”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要客人来了,不管礼金和礼物带了多少,哪怕客人是空着手来,也表明客人对红白喜事举办人的尊重,给足了主人的面子,就是给主人最好的“礼”。

过去农村人情之间的你来我往,普遍比较讲究的是人是否到场,讲的是红白喜事中的人气,并不看重来的客人带来了多少礼金和礼物。客人到了,村里的左邻右舍都能看到,哪怕是客人的礼物带得再少,人们也不会有什么说法。人不到礼到了,村里的左邻右舍看不到,就会问,某某亲戚为什么没有来呢?容易引起别人的种种猜疑,是不是与这家亲戚闹矛盾,关系处理得不好,亲戚不来往了。

在这方面,农村人情来往之中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老话:“长短是根棍,多少是个礼”。意思是说,长的棍棒也是棍棒,短的棍棒也是棍棒,同样的道理,不管客人到家里来带了多少礼物,带得多也是一种“礼信”的表示,带得少也是一种“礼信”的表示。

“礼信”,很多农村通俗的说法,也被看成是方言俚语,通常理解为礼节性的礼物,比如一包糖、一块肉、一只鸡,几个鸡蛋或鸭蛋等,不论多少,大小和轻重,只要有所表示,就是“礼信”。“礼”和“信”合在一起为“礼信”,讲的就是亲戚朋友之间相互礼敬和信义,重点又落在信义上。

农村人情往来,是相互的,俗语说:“人情是把锯,你来我去”,用文雅一点的话说,就是礼尚往来,这也就是农村所说的“讲礼信”。如果这次你家有红白喜事,只带礼去,人不到场,那下次他家有红白喜事,你也可以人不去,只捎礼过去。这样,亲戚间的往来,就失去了人情味,只有“礼”(钱财关系),而没有“敬”,更失去了“信义”,完全变成了一种放债与收账的关系。

因此,“人到礼到”,在农村,人们又说成是“人到礼信到”。这里面的意思就更加明显了,说明“人到
”比让别人捎礼物的更重要。

比如说,一个人结婚,上门给娘舅下了请帖,结果娘舅均以有事没空为由,只请了礼过来,娘舅一个也没有来,这种情况,不仅外甥没面子,自己的父母更没面子。在过去农村,娘舅是所有来客之中,最尊贵的客人。“娘大舅大”,娘舅是别人不能替代的客人。农村办丧事也同样如此。

为了让读者多了解过去农村民俗,这里顺便将过去农村红白喜事习俗知识拓展一下。

事实上,“红事不请不到,白事不请自来”这句话,在农村,“红事不请不到”通常指娘舅那边的亲戚,按照过去农村规矩,嫁女要“接”(即上门去告诉他们,通常不下请贴),结婚要“请”(即下请帖),生日、建房、进火等喜事要报信(不下请贴)。其他村邻,除了帮忙的要上门请外,吃喜酒的人是不用请,自己上门来,有的地方俗称“赶酒”、“吃喜酒”。

“白事不请自来”是指村邻。通常来说,老人过了,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特殊信号。比如有的地方,老人去世后要放三个大鞭炮,俗称报丧炮,或死人炮,有这种习俗的地方,春节拜年是不允许放大鞭炮的;有的地方老人去世后,要敲三声锣(或者钟、鼓之类),叫丧锣,有这种习俗的地方,通常把“打锣”比喻为做事失败和某事完蛋了。村里人不用请,大家都自觉来帮忙,这就是过去农村俗语说的“一家有丧,全村有丧”,意思是说,村里一家人有了丧事,就等于是全村人的丧事,是大家的事,俗称为“众人众事”。

但是,娘舅那边的亲戚则需要去“请”,农村俗称报丧。由孝子中的长子披麻戴孝、带着米和酒肉到娘舅家去报丧。通常来说,只报给亲娘舅,娘舅一边告诉其他亲戚,一边到丧家去见死者最后一面,俗称为“看活”,或者“看生”(意思是看望和安慰活着的亲人),然后回去,再召集那边的亲戚来参加葬礼。

从上面的习俗我们可以看出,过去农村,人们更看重的是“人到”,人到即“礼到”。如果仅仅只是捎个礼,就算是“礼到”了,还是有失礼数,即使收了礼,心里也不高兴。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不管是红事白事,人不到,只送礼,一般不会接受。

3、为什么说“红事礼到人不怪,白事礼到人不收”是当代俗语?

过去农村,由于人们绝大多数的人从事农业生产,住居在村里,即便是临时有急事,不能去参加亲戚朋友的红白喜事,还可以让家里的其他人前往。只要是家里有人去了,就算是“人到礼到”。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农村大量的人员开始离开土地和村庄,到外国经商或者务工,分布在全国各地比较发达的城市,至少也到县城或市级城市,留在村里的人越来越少,大部分人全家都外出,包括小孩读书也在外地学校。这种农村人口的大流动,也让原有的一些农村习俗发生了变化。农村人情往来就是其中的一种。

在这种背景下,农村亲戚比较多,这些亲戚之中的红喜事,一年少也有几次,多则有十多次。离家乡这么远,或者离亲戚那么远(有的全家住在外地城市),来去一趟不容易,花在路上的时间和路费也不少。再说,不管是经商还是务工,都很难脱身。最便捷的方式就是捎礼(通迅还不太发达的时期),到后来,网上支付方式的发展,“份子钱”的转收就更加便捷了。除了一些必须亲自参加的红喜事外,对于一般的红喜事,大多数人都采用了这种方式。这种做法成了习惯,人们也就能够理解,也就没有什么可见怪的了。这就是“红事礼到人不怪”的意思。

农村白事与红喜事就不一样,现在本来在农村的人就少,需要的是有人来参加。如果一个村的人,在老人去世后,所有在外的人都不回家,就一些老人在家,丧事就无法办了。对于农村来说,每个儿女都有老人,每个人都会变老,每个家庭的将来都会有这么一回事。现在别人家老人去世,你一家人不去参加,将来你家有同样的事,别人同人也不会来参加。人情来往是相互的,村里人相互帮忙也是相互的,农村没有万事不求人的人。

也就因为如此,现在很多农村,自发制定了一些讲乡情的规矩。比如,有一些村民间规定,村里老人扶柩、打金井等事,按照劳动力排班,轮到谁就由谁上,如果确实没时间,就由这劳动力负责请人来做。

当然,也有一些农村,办丧事市场化,有专门的队伍,一条龙服务,但是,参加坐夜守灵传统不可能市场化,还是需要有人来参加。这也就是“白事礼到人不收”原因,钱不可能代表一切,更不能代替乡情和亲情。

总而言之,农村民俗是长动不息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但是,过去农村的习俗就是过去的习俗,现在新出现的习俗就是现在的习俗,只有多了解农村过去习俗,才不至于张冠李戴。



人过世了,送的礼金一般都是说百事送的礼金就是一点礼金,安慰金而已,吊唁的那种心意到了就可以

有人过世送的礼金俗称白包,。每个地方的称呼有又一点不同。

送的礼金俗称就是礼账啊。

有称丧仪的,有称挽金的,有称奠礼的。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叫法。


人去世送的礼金叫什么
一般喜事,礼金会统称为红包。而葬礼的礼金,则可以叫帛金。丧礼时送上帛金的金额,通常是在整数以外加上零丁的一元,以零一作结,例如101元。按照中国传统习俗,亲友参加丧礼都会收到由亡者家属送出、内含一元硬币及糖果的吉仪。 一旦亲友送出的帛金是整数,扣除吉仪内的一元,尾数便为九,导致丧事“长...

葬礼也得随礼吗?
葬礼也有随礼的习俗。与红包不同的是,葬礼随礼的是白包。白事包一般不具名和致辞,把红包送给相关司礼人员即可。习俗上白事送礼数额要单数,不能封双数的红包。单数表示不好的事情只此一回,如果是双数,则寓意祸不单行,就会得罪主人家了。办丧事的时候,主人家收到红包时,很多地方的习俗是需要回礼...

亲人去世,要随礼吗?
我觉得需要随礼。白事随份子。其中有两种白丧和喜丧两种。白丧指死者60岁前的葬礼,喜丧指是指死者70岁后的葬礼。不管是什么样的葬礼,均不宜从丧家带回任何物。即便是喜丧的供尖,也应该多加注意。白事随礼金,朝向均应向外,也就是说人民币上的头像要向外,给予丧家即可,即可化解白煞冲撞。原则1...

白事随礼是给单数还是双数?
没有具体的规定,白事随礼不必须单数,事实上现在都不讲究这个,随礼数额看当地行情,有的地方多有的地方少,双数也是可以的,但是一般来说都是白事给单数的,甚至有的地方给的钱数还有各种说法的,这个时候要问清楚,紧跟当地习俗。像是不太讲究的地方,礼钱直接给到记账人的手上,单双不论,视远近...

有人过世,送的礼金俗称什么?
因为这种送礼方式,从旧时一直延续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来才逐渐被货币,即“份子钱”取代。 因此,过去农村红白喜事,所送的“礼”,大多数人都以“物”为主,只有少数人用货币。尤其是同村人,更是如此。这里例举一些过去农村人随礼,以“物”为主的“礼”。 打三朝酒(满月酒)。属于庆贺性喜酒。属于庆贺类喜酒。

白事的礼金叫“帛金”是什么意思?
“帛金”是包装在白信封内的,不能事后补送,只能在出殡前送达主人家。在香港,会在白信封上写明“奠仪”。广州人会在白信封的抬头上写明逝者名姓,落款注明“某某某敬挽”。随礼原则 一、根据民间说法单数比较好(比如100、300、500、700、900等等),避免偶数是因为“双”与“伤”是谐音,有“...

丧事上的帛金要回一半吗?
帛金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bó jīn,指的是葬礼上送的礼金。源于以前人们生活不富裕,亲友家里发丧,出席丧礼的都会送些数目为单的钱,帮补一下亲友办丧事支出。除了是对死去的人聊表心意,也实实际际地帮助一下在生的人。这笔放在白信封入面的钱是为“帛金”。“帛”是丝织品的总称,丝织品在...

丧事礼金用什么包装?
每个地方风俗不一样,有的地方不需要包装,直接给现金,然后登记上名字。有的地方是用白色的纸包的。现在一般很少有自己包的,一般都是在婚葬用品店购买。此外白事送礼金般不能送带6,常8,常9的。如366,288,399等。一般送100,200,500,700,1000不等数字,因为他是给悲痛人送的慰问,所以不...

白事的红包怎么封?
丧事礼金随礼原则:一、根据民间说法单数比较好,避免偶数是因为“双”与伤是谐音,有伤心的意思。二、尾数加1,尾数加1一方面寓意依依不舍的意思,表达对逝者的悼念之情。另一方面因为按照中国传统习俗,亲友参加丧礼都会收到亡者家送出的内含一元硬币及糖果的吉仪,一旦亲友送出的帛金是整数,扣除吉仪的...

葬礼礼金信封上写什么?
葬礼礼金信封上写法: 一般写“奠仪”。后边写上签名,要写“阳上”,加与死者生前的关系。丧事礼金随礼原则,根据民间说法单数比较好,当然,有些地方可能并无此忌讳,所以也不完全局限于此。尾数加1,寓意依依不舍的意思,表达对逝者的悼念之情,钱不再多,根据双方的关系和自身的经济情况来定。丧事...

山城区15993888180: 老人去世后,生者的亲朋好友送的礼金叫什么 -
朝谭苍苓: 丧礼,白底黑字 可以有暗花(菊花)

山城区15993888180: 送过世的人回家,对方拿的红包叫什么? -
朝谭苍苓: 送过世的人回家,对方拿的红包叫帛金,源于以前人们生活不富裕,出席丧礼的都会送些数目为单的钱,帮补一下亲友办丧事支出,除了是对死去的人聊表心意,也实实际际地帮助一下在生的人.这笔放在白信封入面的钱是为“帛金”.一般尾数是一元,尾数一元也可取其单数,免得“坏事成双”.避免偶数是因为“双”与“伤”是谐音,有“伤心”的意思.尾数一元也可能是取其广东话的谐音,“一单过”即没有下次的意思.也有说法是取其普通话“一”的偕音,与“依靠”的.“依”相似,意喻使伤心的亲友有所依(一)靠.

山城区15993888180: 死人后送的礼金叫什么 -
朝谭苍苓: 收的礼金可叫慰问金或者葬礼!

山城区15993888180: 参加葬礼送什么礼金? -
朝谭苍苓: 葬礼的礼金叫帛金.丧礼时送上帛金的金额,通常是在整数以外加上零丁的一元,以零一作结,例如101元.按照中国传统习俗,亲友参加丧礼都会收到由亡者家属送出、内含一元硬币及糖果的吉仪. 一旦亲友送出的帛金是整数,扣除吉仪内的...

山城区15993888180: 朋友去世举行追思送什么礼? -
朝谭苍苓: 1、在追悼会上人们常常送的就是一些礼金,这是一种约定俗称的交往礼物,又是你的一份心意,毕竟在开追悼会的时候总是需要花费和开销的,你的礼金能够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记得,这个礼金千万不能用红纸包装,最好用白色或素色纸封套包好,在封皮上写上“奠仪”、“帛金”之类的黑字并署名.2、挽嶂、挽轴、挽额也称礼悼,题词不拘形

山城区15993888180: 若送丧生一些钱,如何表达?称谓"礼金"?还是"丧金"? -
朝谭苍苓: 礼金

山城区15993888180: 参加葬礼随礼金怎么说 -
朝谭苍苓: 参加葬礼随礼金可以说的话术 1、节哀顺变,不要太伤心了,注意身体!2、惊悉噩耗,不胜悲痛.逝者安息,请节哀顺变.3、逝者已走,在者节哀!4、你要坚强下去,离去的人,希望活着的人,不要因为他的离去而悲伤,请你继承的替他分...

山城区15993888180: 亲人过世后随多少礼金合适? -
朝谭苍苓: 亲属去世后,家属一般都会举办一周年或三周年的祭奠仪式,以纪念逝去的亲人,表达哀思.亲朋好友一般都会备上一定的钱财或物品,用以随礼,即通常说的份子钱.随礼的多少是没有统一规定标准的,一般来说,如果是还礼,那么不应该低...

山城区15993888180: 朋友女儿去世送礼怎么称呼 -
朝谭苍苓: 世侄女、令嫒----尊称对方的女儿.

山城区15993888180: 人去世随礼501啥意思? -
朝谭苍苓: 这是风俗,随礼单数是针对老夫妻当中其中一位刚去世,另一位健在的情况.说明您所在这个区域讲究这个,入乡随俗就好.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