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张学良不听南京的命令,抵抗了日军会有什么后果?

作者&投稿:蓝呼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张学良如果直接抵抗的话 日军会那么容易占领东北吗~

历史不能假设。只能通过实际情况作些推测,就东北军当时的战斗力来看,很难说其可以当日军正面之锋。东北军退守后,蒋介石让张学良部驻扎武汉,军中士兵欺行霸市,无恶不作,社会各界一场反感,蒋无奈才将调驻至西安。就国共合作之后,张被蒋拘押,东北军所部打散整编,在日后的抗战中,东北军表现乏善可陈,基本没有什么大的作用。
另外东北军也并不像现在的教科书上所说,一心抗日全是鬼话,军中厨子打仗都带着老婆,其战斗力可想而知。要按照蒋的想法,还不如他全力抵抗日军,在东北死了干净,还省了后来那么多事端。
就现在官方资料里,张学良被中共统战抗日之类的,更是经不起推敲,张是另有打算的。这又是另一个话题了,展开来说更加复杂,有空大家可以研究研究。

反观当时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日军,人数仅仅只有5万人,就算是他们的武器装备再精良,也是不可能打得过东北军的。因此最保守的估计,如果张学良全力抵抗的话,至少是可以坚持东北长达七八年时间不失守的。但是历史就是历史,它已经成为了现实,是根本无法改变的。

如果张学良不听南京的命令,抵抗了日军,那么很可能出现像1932年发生在上海的一·二八事变那样的情况。九一八事变发生在1931年9月18日,一·二八事变发生在1932年1月18日,两者相距的时间比较近。一·二八事变期间,十九路军的不顾蒋介石不准抵抗的命令,英勇奋战而且多次打退日军进攻。九一八事变,东北军装备上虽不如日军,但它有40万左右的兵力,战斗力还是不错的,而在东北的关东军不足2万人,数量上东北军占绝对优势。如果没有不抵抗的命令,如果部署得当,由于日军资源较匮乏,打不起大规模持久战,而且当时日本国内也分成了主战主和两派,如果初期遭到猛烈反击,日本国内主和派必能占据上风,东北有很大可能不会沦丧。当时,日本在东北没有获得一些利益是不会罢休的,即使它在东北的2万关东军被东北军打败,它也很可能从它国内派多一些兵力到东北。那样蒋介石可能就会跟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等卖国行为。一·二八事变就是这样,十九路军奋起反击,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国民党政府阻挠破坏,十九路军被迫撤出上海。中国被迫和日本签订《淞沪停战协定》。至于当时东北军抵抗日军,演变成全面的抗日战争的可能性不大。因为那时候是1931年,日本还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来发动侵华战争。甚至日本方面认为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时,日本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

“9.18”时东北军与日本关东军军力对比为北大营8000人vs关东军3000人,奉天省内军力对比大约为东北军6-9万vs关东军不足2万,装备方面双方差别不大,东北军占据局部兵力优势,且直隶、热河以及山海关一带有东北军主力25万也可迅速驰援,由于日军资源较匮乏,打不起大规模持久战,而且当时日本国内也分成了主战主和两派,如果初期遭到猛烈反击,日本国内主和派必能占据上风,东北有很大可能不会沦丧。
东北驻军和日军力量上对比,东北军装备上虽不如日军,但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如果没有不抵抗的命令,如果部署得当,日军的侵略行动是不能轻易得逞的。

改变了历史。
对于“历史”中“未来”
是好是坏属于未知状态。

对于“历史”中“未来”
是好是坏属于未知状态。

对于“历史”中“未来”
是好是坏属于未知状态。


如果张学良不听南京的命令,抵抗了日军会有什么后果?
如果张学良不听南京的命令,抵抗了日军,那么很可能出现像1932年发生在上海的一·二八事变那样的情况。九一八事变发生在1931年9月18日,一·二八事变发生在1932年1月18日,两者相距的时间比较近。一·二八事变期间,十九路军的不顾蒋介石不准抵抗的命令,英勇奋战而且多次打退日军进攻。九一八事变,东北军装...

张学良怎么死的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为表自己还是忠心于蒋介石,于是亲自护送蒋介石回南京,可惜一去不复返。被蒋介石软禁了,直至老死。真不明白他为什么不听周恩来的话,不送蒋介石回南京呢?结果弄个终生老死。该说他笨还是愚忠啊!

西安事变发生后为什么不杀蒋而放蒋
因为蒋介石答应了张学良提出的条件,所以张学良没有了杀蒋介石的理由。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与杨虎城兵谏蒋介石,共同逼蒋联共抗日,造成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当天,张学良、杨虎城向全国发出关于救国八项主张的通电,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停止一切内战。立即释放上海...

当时张作霖是不是和日本关东军很好吗,但为何要被暗杀啊
张作霖虽然是军阀,而且和日本关系很好,可是并不是不爱国,他也是中国人,在日本提出开矿,建厂等无理要求后,他断然拒绝,结果日本为扶植一个听话的代理人,杀死张作霖。而国民政府当时正在打击军阀,暗杀张作霖,可以嫁祸国民政府,同时也为了告诉张学良不听他们话的下场,可是没有想到,张少帅东北易帜。

张学良发布不抵抗政策的原因有那些?
1. 张学良发布不抵抗政策的原因之一是基于对日本政府控制军方能力的误判。他认为日本政府有能力限制日本军人的行动,从而避免冲突升级。2. 在此背景下,南京政府和张学良之间形成了“不抵抗”的共识。事变前,南京方面与张学良均认为日本政府能够控制局势,因此决定采取容忍态度,避免与日军发生冲突。3. 张学良...

再别康桥的背景语言分析
陆小曼担心他的安全,可徐志摩这次仍不听话,他从北京回来不坐火车,而是搭乘张学良的专机(张学良要到南京办事)从北京出发到南京,然后坐火车赶回来。一回家两人吵架。一个说:"你为何不到北京去,害我两处走,上海环境又不好。"陆小曼始终不听,她觉得上海最对她交际花的胃口,认为上海比北京好,还说:"徐志摩你又坐...

二次北伐的结果
张作霖死后,他的儿子张学良继任东北保安总司令。国民政府劝说张学良改旗易帜,服从南京国民政府。日本为把东北变为它的殖民地,威逼张学良在东北“独立”,借向张作霖吊丧之机,派人到沈阳,威胁张学良说:如果中国东北不听日本劝告,“而与暴动的南方达成妥协之类事情,为了维护我国既得权利,则将不得不...

918张学良为什么不抵抗
郭松龄如能辅佐,或许能带来不同的东北命运。中东路事件的失利,使东北军元气大伤,张学良试图保全主权的努力无果,暴露了东北军的困境。在中原大战中,他虽试图调停支持南京政府,却导致东北空虚,使得不抵抗政策成为不得不面对的选择。1931年9月18日,这一决定并非张学良个人的独断,而是他与蒋介石的...

张学良晚年坦言:杀杨宇霆前我从不迷信,但杀他后我不得不信
然而,皇姑屯事件后,杨宇霆的地位开始动摇。张作霖的死让东北军内部充满动荡,张学良作为接班人,需要稳固局面。杨宇霆和张学良在是否易帜南京政府的问题上存在分歧,杨宇霆坚决反对,这导致两人矛盾升级。最终,1月10日中午,张学良以设立督办公署为借口,通过硬币决定杨宇霆的命运,三人晚餐后在老虎厅的交谈...

张学良的山中岁月,这25年他都遭了什么罪?
最后事情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张学良坚持要送蒋介石回去,结果张学良刚到南京就被软禁了,从此他的后半生都没有任何的自由。少帅 刘乙光人品极差,屡次想要杀害张学良,张学良不计前嫌 负责看守张学良的人叫刘乙光,接到军统处长戴笠的命令后,刘乙光开始了看守张学良的任务。刘乙光对蒋介石非常忠诚,所以他认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