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是怎样评价屈原的?

作者&投稿:撒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屈原的评价是怎样的?~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著名诗人。屈原通过《离骚》等第一批“楚辞”作品开创了中国诗歌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在文学创作上,使诗歌从《诗经》以来的四言格调发展为句式灵活多变的“楚辞”体,并在比兴手法以及幻想、夸张、铺排等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屈原成为我国浪漫主义诗歌传统形成和发展的里程碑式的人物,对于后代文人创作的影响相当深远,同时,屈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贵品质和为追求真理“虽九死犹未悔”的不屈精神,对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以及中国文学的优秀传统的形成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的最后对屈原的评价: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释义:太史公(指司马迁自己)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伤他的志向不能实现。途径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
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他,却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鵩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认为被贬和任用是不重要的,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

扩展资料历史名人对屈原的评价
1、虽非是明智之士,可谓妙才也。
作者:汉·班固
释义:虽然屈原不是一个明智的人,但也可称之为妙人。
2、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如石砥,颜如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
作者:汉·王逸
释义:如今象屈原这样志向忠诚坚贞,性情清廉高洁,耿直象石头和箭矢,言论富有才学,得势时不玩弄权谋,失势时不考虑自身得失,这真是世间少有的品行,人中才俊。
3、《中国文学史》评价屈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似乎没有哪一个人,具有屈原那样的杰出成就和崇高地位。他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成为多少代人的励志名言。就连史圣司马迁,评价屈原的诗歌才情时,也赞誉他“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可见,做为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做为一个忠君爱国的士大夫,屈原早已成为人们的楷模。
然而,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时,如果跳出忠良、奸佞的怪圈;评价文学作品时,如果少一些政治附会;如果我们冷静、客观看待屈原和他的作品,会发现,屈原的诗歌固然瑰丽,但其中也有不尽如人意的败笔。屈原的人格固然高尚,但他的悲剧也不全由他人所为,作为一个人,屈原有他难以自拔的痼疾。
研究屈原,除了《列传》和屈原本人的作品,我们目前还找不到更有说服力的东西。令人费解的是,一惯以考证严谨,落笔公正著称的司马迁,在《列传》中对屈原的记载也是含混不清的。
现在比较公认的是,屈原生活在公元前340~前277年。其主要政治生涯在楚怀王时代,曾受怀王重用,任左徒。后遭谗言害,为怀王疏远,出使齐国。怀王会盟秦国,被秦软禁之时,屈原当还有一定政治地位。只是到了怀王客死他乡,公子兰出任令尹,执掌楚国大权后,屈原的处境才每况愈下。最后被谪贬江南,抑郁枯槁,怀石投汨罗而死。
屈原所处的时代,正是楚国从一个超级大国走向衰败的历史转折时期。在当时,衰败了的齐国依仗周天子至亲的名份,与新生的、强大的秦国对楚国形成两面夹攻之势。面对这样的不利局面,不要说重温祖先问鼎中国的美梦,就是得到周天子赏赐的皇胙都成了一种荣耀。所以,摆在楚国所有政治家面前的一个紧迫问题就是该如何保全国家的利益。
在当时比较可行的,就是楚国要联合一国与之共同对抗另一国。在联齐还是联秦问题上,屈原与楚怀王的另一重臣上官大夫产生了分歧。用现在的话说,屈原是亲齐派,上官大夫是亲秦派。
如国我们单单从政治的角度看,我认为,屈原死抱着一个落伍了的齐国不放,忽视新崛起的秦国的做法显然是不明智的。
也许有人会说,假如楚国联齐抗秦成功,那么代表海洋经济的先进的齐楚文化就会成为中国的主流文化,就会使中国提前若干个世纪进入资本主义。难道屈原不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吗?
我们研究历史不能超越它固有的发展规律。
历史证明,在生产力尚不发达的冷兵器时代,国家的强盛多要靠有一个强悍的集权专治体制。所以,秦国的崛起有它的历史必然性。这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显然,屈原没有看到这一历史必然性,因此也就没有把握住历史给予他的机遇。他排斥秦国,视之如虎狼。作为一位受到楚怀王喜爱、并能在很大程度上左右国家政治、同时负责着国家思想文化建设工作的高官,屈原的做法显然是狭隘的、具有破坏性的。这不可避免会遭到不同政见者的强烈反对。
我们不能仅仅因为屈原被贬他乡仍然不忘郢都的忠心,不能仅仅因为他殉国的投江之举,不能因为他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就把他定义成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那样的话,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他的政敌们,难道他们是些不爱国的人吗?就拿疏远屈原的楚怀王来说吧,他被骗到秦国,面对敌人的威胁,大义凛然,以牺牲自己为代价保全国土,他不爱国吗?因此我认为,同情历史人物和如何评价他在历史上的地位是两回事;对历史人物政治功过的评价和对他文学成就的评价是两回事。
当然,我们不再给屈原戴上“爱国主义诗人”的桂冠,并不是要从此否定他的爱国情怀,更不是否定他作为一个诗人的文学价值。
屈原是一个诗人,而且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继往开来的杰出诗人。他爱祖国的山水,爱花草树木,从神灵鬼怪到风雨雷电,都是寄托他心中的爱的载体。
可以肯定,在屈原之前,在楚国已有比较完备的歌舞创作体制。这是它经济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也是他巫术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据记载,屈原娴于辞令。辞者词也,一种篇幅比较长大的歌曲。应该说辞的发展和产生与祭祀中的歌舞场面分不开。《列传》说屈原“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也就是说,他是当时国家统管文化、宣传、外交的一个高官。那么,在对内对外的礼俗中,精通乐律、娴于辞令也就顺理成章了。
从楚辞中看,屈原的诗歌创作生涯,大体应分为两个阶段。即早期的以颂扬爱情为主的浪漫主义诗歌创作时期,和晚期逐渐趋向现实主义并间杂精神分裂倾向的诗歌创作时期。
屈原诗歌的精华是他的早期诗歌作品。其中,《桔颂》、《河伯》、《山鬼》等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在这些诗歌中,屈原经常借用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抒发心中的爱情。比如山鬼,“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狖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把一个孤独女子描写得凄楚惨淡、哀怜动人。
中国文学自春秋以来,一直沿着书体和歌体这两大流派发展演变。如果说孔子删订《诗经》,为我国韵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的话,屈原则集祭祀歌舞之大成,创立了我国浪漫主义抒情诗歌和叙事体诗歌的优秀范例。在他的诗中,不仅有瑰丽的想象,我们还可以看到波澜壮阔的悲壮的历史画面。尽管这在屈原的诗中很少体现。比如《国觞》,就已经不仅仅是华丽词藻的渲染,而是包含有人文主义的关怀和史诗般的厚重成份在里头了。“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这字字令人震颤的诗句,何止是才华可以写就!那是诗人一颗爱国爱民的耿耿忠心啊!
我认为,从文学上讲,“九歌”和“九章”中的《桔颂》是屈原诗歌中最值得称道的部分,是他诗歌创作的高峰,也是中国诗歌的一个颠峰。
但在屈原的晚年,由于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加之动荡不安的生活,他的诗歌渐渐偏离了原来乐观向上的浪漫主义的轨道。屈原后期的诗歌幽怨、伤感、自恋,有时到了令人难以忍受的神经质的指桑骂槐。这不但与他早先诗歌的优雅相去甚远,就是从诗歌本身的审美价值看也大打了折扣。
由于被楚怀王疏远,诗人长期处于压抑、忿懑状态,这是令人痛心也是令人同情的。一个罹患了精神忧郁症的人,在颠沛流离中,能陆续完成《天问》、《离骚》那样的鸿篇巨制实属不易,何况它们其中部分段落还是屈原诗歌中比较精华的部分呢。“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凤皇翼其承旗兮,高翱翔之翼翼。忽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与,麾蛟龙使梁津兮,诏西皇使涉予。路修远以多艰兮,腾众车使径待,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軑而并驰,驾八龙之蜿蜿兮,载云旗之委蛇。”每当读此,我都不禁情绪昂然。苦难中的屈原无失诗人本色,他终于用博大的爱战胜了偏狭、自私,他的善良和宽容拯救了自己。诗让他向着天堂飞升了!
但是,后人在评价屈原时,往往碍于对他的景仰之情,对其全部作品统统一副五体投地的态度,我看大可不必。比如《天问》,有人说它是借问天,向封建王权发出挑战。我以为不然。暂不说屈原有无那样一种先进的意识,试问:如果屈原没有了对国王这一作为国家化身的本体的效忠,那么他的爱国还有什么意义,他的高尚人格将何以附丽呢?
最好的解释是,屈原在创作《天问》时,精神已处于崩溃状态。他那一连串的责问,实际上是诗人内心苦闷的释放。《天问》固然有其史料的价值,但就诗歌艺术本身的文学水平来说,《天问》无疑是屈原所有诗歌中最为失败的一首。
楚文化具有浓重的巫术文化的传统。我们今天已无法考察楚国巫文化的原始形态了。
中国的楚蜀文化与浙江的良渚文化有很深的渊源。据我看来,楚文化遗留的图腾标记与台湾的高山文化乃至马莱文化甚至波利尼西亚文化有很多相同、相似之处。或许它们都出于良渚文化(对此我将在另文中论述)。在当今的高山、马莱等文化中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是歌舞的阴柔之美。
受文化传统的影响,在屈原的诗歌中,有着浓重的恋男情结。比如他常在诗歌中用兰芷等物象征美好,比如他诗中常流露出的对怀王的幽怨。这不能不使人联想到他究竟为什么被楚怀王疏远,又为什么被贬迁,最后在一种什么样的心态下投江身亡。
司马迁记录屈原在投江之前形容枯槁。可见,他是承受着很大的精神压力的。就因为政治上的不得志吗?
《离骚》里有一段“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如果我们承认《离骚》是一篇自传体抒情长诗的话,那么,这几句是很值得玩味的。目前大多数解释是,这里的蛾眉、善淫是一种影射。但我的疑问是,为什么屈原偏偏爱把别人比做女?是轻蔑吗?那对“重之以修能”的他自己,为什么也以蛾眉自称?又把自己污为善淫呢?如果他果真有什么生活不检点,贪恋女色的话,又为什么没有家室呢?
我的设想是:屈原有同性恋癖,或干粹就是一个阉人。正是这一点,让同病相怜的司马迁在为他作传时不得不躲躲闪闪地使用了春秋笔法。
也许从小的娇生惯养,“扈江篱与辟芷,纫秋兰以为佩”,让屈原混乱了自己的性别认知。受楚怀王重用以后,宫庭内声色犬马的生活(当时楚国的经济、文化已很发达。)让他这一错乱的意识更没有改正的机会。以致常常在自己的诗歌中流露出对同性的喜爱和渴望。这样,他受到一些“正人君子”的排斥也就成了必然。而宠信他的楚怀王为了拉拢其他大臣,不得不疏远他但又不能废绌他,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怀王死后,子兰掌权。不仅仅是因为一朝君子一朝臣的惯例,更因为“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如果我们客观看待同性恋问题,就会想得通,屈原也是人,他也可能患有现代人,特别是演艺人员爱患的精神疾病。他比现代人更不幸的是,在他那个时代,他要为他的疾病付出更大的代价,甚至生命。当赏识他的人迫于政治压力而改变初衷“悔遁而有它”,当自己的姐姐也不理解“申申其詈予”,当怀王的继任者们寡情薄义,“余以兰为可恃兮,羌无实而容长,委厥美以从俗兮,苟得列乎众芳。”,那屈原还有什么路可走呢?
《离骚》其本意就是罹骚的意思。骚就是内心的骚乱,是苦闷、困顿、悔恨、绝望的混合情感。《离骚》正是屈原在这种情感折磨中,在邪恶与正义、天堂与地域间的一次生死决择的心路真实记录。
《离骚》是混乱不堪的,同时它又是伟大不朽的。它是诗人拚尽全力的最后一搏,是克服了偏狭、怨毒,转而自恋、自省,最后放弃仇恨走向宽容的一次人性的彻底展示,是从人向神涅盘过程中的灵光一现。
如果打个比方,《离骚》就象梵高的《向日葵》、象古诺的《圣母颂》,它们都是作者的啼血之作,是人类不可多得的精神宝藏。

毛泽东高度评价屈原:是一个不朽的形象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

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他自杀的日子,可能是五月五
日或距这一天很近。五月五日原来是楚地的传统节日,后来人们就把这一天作为纪念屈原的日子,其
本来意义,反而鲜为人知了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
、《招魂》,凡23篇。此外,《卜居》、《渔父》等篇是否为屈原所作,学术界尚有争议。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
。屈原与楚国最高统治集团的冲突,出于多方面的原因。襄王畏怯妥协,都不能接受屈原的正确主张,反而因为他坚持己见而加以惩罚。在内政方面,屈原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实行使国家富强的“美政”。他向慕儒家传说中的圣君贤臣,对政治抱有某种理想主义的态度。同时他又蔑视那些贪鄙的贵族,主张改革内政,这当然也会使许多人与他为敌。此外,屈原的性格,也是造成他的悲剧的重要原因。

应该说屈原的性格,以及他在政治上的理想主义态度,同实际的政治环境本来是难以协调的,何况当时楚国又正呈现衰乱的状态。在历史上,像这种诗人气质与环境的矛盾,不断地造成人生悲剧,同时也造就优秀的文学。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据《续齐谐记》和《隋书·地理志》载,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一般的评价是这样的: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据《续齐谐记》和《隋书·地理志》载,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最近有研究,屈原是抑郁症患者。不是笑话,从他的表现、他的经历、他最终的结局,与现代才有抑郁症这个名称的病惊人的一致。这实际上是超脱道德范畴和政治高度上评价的一种研究,姑且就作为一种参考吧。

毛泽东高度评价屈原:是一个不朽的形象,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纪念屈原,要大张旗鼓地举办屈原暨端午文化节?屈原究竟能给今天的我们带来什么?为此,记者采访了多位屈原研究专家、学者。

屈原留下的精神遗产与日月同辉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蔡靖泉认为,屈原不仅是中国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中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更是对中国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历史伟人,是被公认的中国诗歌之父,是中国的诗魂、国魂、民族魂。从端午节的起源来看,它并非为屈原所设,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屈原却逐渐成为中华大地端午祭祀活动的主角。他感慨:“端午与元旦(解放后改称春节)、中秋并称中国传统三大节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大传统节日,竟然成了纪念一位诗人的节日,这种文化现象在世界历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1953年,屈原与哥白尼等文化巨匠一起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命名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在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2000多年之后,这位被华人世世代代纪念不息的诗坛巨星和历史伟人引领中华文化走向了世界。梁启超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生在中国,不读楚辞,不理解楚辞,枉为中国人。蔡靖泉说:千百年来,屈原文化和屈原精神滋养了一代代华夏儿女和一批批民族精英和文化精英,创造出辉煌的历史和文化。作为我们这个民族一笔巨大而宝贵的文化遗产,今天,我们仍然用如此传统和隆重的方式纪念这位伟人,是要让我们和我们的后人永远继承和弘扬屈原文化和屈原精神,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文化和历史。

屈原人格范式的当代意义

长江大学文学院孟修祥教授认为,屈原的人格精神,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所极力崇尚的理想范式,主要表现在政治理性、道德精神、诗性智慧三个方面,他是楚文化土壤孕育出来的、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伟人,其精神已融会到我们民族的心理素质、审美意识、伦理观念等各个方面,对于后世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武汉大学教授李中华说:“今天我们隆重纪念屈原并不是为发思故之幽情,而是要用当代人的眼光,重新认识和发掘屈原文化和精神中对今人有启迪意义的东西。”他认为,2000多年前,屈原的政治思想和远大的政治抱负仍值得今人关注和继承。比如他对民众的关怀和关注,无论是作为统治阶层中的一员,还是被流放,他始终关注民众的生存状况和同情民众所再遭遇的苦难;还有他的法制思想,在其政治主张中,他迫切希望国家能按照法治的轨道前进。再如他主张选贤举能,反对任人唯亲,提出不论人的身份贵贱,唯才是举,不拘一格。这些政治思想构成了屈原人文理性的核心,是其美政理想的体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李中华强调:“屈原的政治思想和抱负不是僵硬的教条,其坚韧的求索精神,表现了他试图在更广阔的历史空间、更大的文化视角探求人类生存的社会形态,探求人类精神栖息的理想模式,探求心目中的美政目标及其实现途径。虽然他失败了,但其精神永远不会磨灭,并对当今的政治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爱国主义旗帜的永恒感召

“今天我们纪念屈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弘扬他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千百年形成的对祖国、对人民的最深厚情感,是中华民族文化最深厚的根基所在。而屈原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一面伟大旗帜。”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何念龙说:“在对屈原思想情感的评价上,‘爱国主义’是一个现当代人使用频率很高的词,上世纪80年代初,有人曾对屈原的爱国主义提出了不同看法,引起较为热烈的反响,但最终仍得以肯定。”

他认为,虽然屈原当时所爱的“楚国”与现在的中国并不是一个概念,或者说当时的屈原尚仅是一种“宗国”情结,但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他坚贞不渝的爱国情怀仍然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文化原型与精神典范。屈原的爱国和忧国忧民,不是停留在一般信念和文字上,而是与他的“九死不悔”的献身精神结合在一起。他的作品和他的生平,构成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传统精神,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根之所系、基石所在。今天的中国不仅需要大量优秀的人才,更需要成千上万富有高尚爱国情操的仁人志士。21世纪的今天,我们仍然要高举这面爱国主义的大旗,培育全民的爱国情怀和爱国之心,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和腾飞。

求索精神应为全社会弘扬

“在当今许多人只注重眼前利益、心态浮躁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通过纪念活动,发掘和倡导屈原的人格精神和原创精神。”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顾久幸和何念龙等专家认为:“吾不能变心而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屈原坚持真理,不畏艰辛的人格精神,不仅值得今人效仿和学习,其勇于创新的精神更值得当代人张扬和继承。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个人独立创作时代的开创者,他创作的楚辞开创了一种新的诗歌文化传统,让文学真正成为作家心灵世界的展示,这种原创精神对后世的影响,无论是从文学角度,还是对文人所产生的影响,都是有划时代

屈原是一个热爱祖国(楚国)的诗人,他在效忠祖国、抵御强敌方面是和楚国人民一致的。虽然他在政治上失败了,但他留下的大批诗歌,却给楚国人民报仇雪耻、恢复祖国的决心以极大的鼓舞。对后来推翻暴秦,复兴楚国起了巨大的作用。历史的发展,不但没有淡化人民对屈原的怀念,反而更扩大了屈原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17个国家的75名著名人士联合发起“世界保卫和平大会”。于1953年,在莫斯科举行世界和平大会的世界和平理事会决定将屈原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号召全世界人民隆重纪念他,屈原的名字,将永远保留在世界人民的心中。当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为了呼应世界保卫和平大会,争取国际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决定由郭沫若、游国恩、郑振铎、文怀沙等人组成“屈原研究小组”,并将屈原的作品整理成集,以白话文的形式出版发行

其他
司马光认为屈原自沈洎罗江是奇节,因此《资治通鉴》里并没有记载屈原的事迹。

有人认为屈原还是一个同性恋


史记中屈原的评价有哪些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对其文辞和志行的高度评价的句子: 文辞: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志行: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

求历史上名人对屈原的评价,最好连评价涉及的作品也列出来
9、近代学者梁启超首推屈原为“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10、郭沫若评价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一颗闪耀在“群星丽天的时代”,“尤其是有异彩的一等明星”。11、闻一多评价屈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有充分条件称为人民诗人的人”。《中国文学史》评价屈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中...

历史名人对屈原的评价
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塑造了屈原作为政治家和爱国诗人的光辉形象。他的性格特征是热爱祖国和人民,坚贞不屈,勇于同危害国家的邪恶势力作斗争。在郭沐若眼里,屈原忧国忧民的强烈情感,像火山岩浆般喷发出了震撼人心的“雷电颂”,屈原完全是一位痛恨黑暗、追求光明的使者,充满了美好愿望与浪...

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屈原,在历史上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1. 屈原是一位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人物。尽管当时楚国的状况并不如他想象的那样危急,基本上没有大的隐患,但屈原仍然感到不安,这种忧患心理体现了他的性格。2. 屈原是一位政治敏感的个体。当他见到张仪时,便怀疑这是秦国的计谋。后来事实证明了他的猜测,这表明他能够洞察政治趋势的变化,具有敏锐的政...

你对屈原的人物评价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

名人对屈原的评价?
闻一多评价屈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有充分条件称为人民诗人的人”。《中国文学史》评价屈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学》评价屈原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

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屈原,在历史上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1.是个忧患意识很强的人 其实当时楚国的状况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紧迫,基本上不存在什么大的隐患,而屈原依然感到不安,这是一种忧患心理。2.是个对政治敏感的人 屈原见到张仪来,就怀疑是秦国的计谋,后来果然是这样,不能不说他体会到了政治趋势的变化,是个很敏感的人。3.是个爱国的人 屈原有才华、有...

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 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被誉为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2. 他是浪漫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其作品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3. 作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者,屈原坚定不移地热爱祖国、坚持真理,其精神在民族危难时刻尤为凸显,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4. 屈原的诗歌创作开创了新...

历史上的屈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7. 有说法认为史学家们对屈原的评价不佳,部分原因可能与他与楚怀王之间的传闻有关。然而,由于历史的久远,我们无法验证这些传闻的真实性。8. 班固对屈原的评价“露才扬己,怨怼沉江”认为屈原过于自负,未能在失意时寻找其他出路,仅选择自杀。这一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显得较为客观。9. 推测屈原可能与...

怎样评价屈原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江洲区15398715633: 关于屈原的评价.150字左右急. -
公奇赛乐:[答案] 近代学者梁启超首推屈原为“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郭沫若评价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一颗闪耀在“群星丽天的时代”,“尤其是有异彩的一等明星”.闻一多评价屈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有充分条件称为人民诗人的人”. 《中国文学史》评价屈...

江洲区15398715633: 关于屈原的评价(500 - 600字) 希望多一点评论性的语言,少一点屈原的资料 -
公奇赛乐:[答案] 下面来自百科 并给予一定的删减 评价分为古今两部分 褒贬不一 希望有用 望采纳^_^! 前人评价 汉武帝是汉代第一个热爱屈原作品的皇帝.而所作赋达82篇之多的淮南王 刘安,则是对《离骚》作了很高评价的第一位文学理论家.刘安称《离骚》兼...

江洲区15398715633: 历史上是怎样评价屈原的?
公奇赛乐: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

江洲区15398715633: 关于屈原的评论或者人物分析,大概2,300字, -
公奇赛乐:[答案] 这是同样来自知道的同道之人写的东西,我找来给你:“我觉得这他不符合你说的四种倾向或结局.他是一个复杂体.一、历史上关于对屈原评价问题的争议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深受广泛推崇的伟大作家.两...

江洲区15398715633: 简述屈原作品的艺术成就 -
公奇赛乐: (一)前人评价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深受广泛推崇的伟大作家.两千多年来,人们对屈原无端受到谗邪小人的中伤和昏庸的楚怀王的放逐深表同情.屈原在流放过程中,又目睹了楚国的危难和“民生之多艰”,因而,带着满腔的愤懑投...

江洲区15398715633: 屈原在历史上是怎样的人物?屈原在历史上是怎样的人物?
公奇赛乐: 第一位伟大的诗人是屈原.名平,字原,战 国时期楚国人,出身于与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 由于他“博闻强志,娴于辞令,明于治乱”,开始曾得楚怀王信任,官至左徒...

江洲区15398715633: 简单的评价屈原(600字) -
公奇赛乐: 屈原 楚国归乡乐平里(今湖北省秭归县屈原镇屈原村)名叫香炉坪的地方.屈原出身于楚国贵族,辅佐的楚怀王熊槐,经历着一个从盛到衰的痛苦过程. 屈原从小就怀着振兴楚国的远大志向.他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塾馆教育,饱览当时能够...

江洲区15398715633: 屈原在历史上有什么影响?
公奇赛乐: 约前340年,屈原出生于楚国一贵族家庭.约前320年,受到楚怀王的高度信任和重用,官为左徒.对内与楚怀王商 议国事,颁布号令;对外则接待宾客,应对诸侯,是楚...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