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对屈原的评价?

作者&投稿:赏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名家对歌颂、评价屈原的诗句有哪些?~

王逸:屈原之辞,诚博远矣。自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辞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
李白:屈平词赋悬日月
苏轼:吾文终其身企幕而不能及万一者,推屈子一人耳。
荀子:君子行不贵苟难,说不贵苟察,名不贵苟传,唯其当之为贵。故怀负石而投河,是行之难为者也,而申徒狄能之。然而君子不贵者,非礼义之中也。


后人对屈原的评价:
刘安称《离骚》兼有《国风》、《小雅》之长,它体现了屈原“浮游尘埃之外”的人格风范,可“与日月争光”。其后,司马迁为屈原作传,不仅照录了刘安的这些警句,还进一步把《离骚》和孔子删定《春秋》相提并论。他称前者“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班固评论屈原辞赋”弘博丽雅,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空。“评价屈原其人”虽非是明智之士,可谓妙才也。”他指出,称屈原和《离骚》可“与日月争光”云云,“斯论似过其真”。班固的人生观是“全命避害,不受世患”。他以为屈原应像《诗·大雅》所谓的“‘即明且哲,以保其身’斯为贵矣!”他评价屈原不应“露才扬己,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沉江而死”。他也不同意屈原把大量的神话传说融入作品中,多称昆仑、冥婚、宓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正,经义所在。

王逸: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如石砥,颜如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

刘勰的《文心雕龙》,又概括王逸的观点,写了《辨骚》一章,除证明屈原作品有异于《风》、《雅》的四点以外,也有同乎经典的四事。

洪兴祖是继王逸之后整理、注释《楚辞》的又一著名学者。他曾得诸家善本,参校异同,成《楚辞补注》一书。洪氏对北齐颜之推所谓的“自古文人,常陷轻薄,屈原露才扬己,显暴君过”之说,甚为不满。他从儒家伦理观念出发驳之云:“屈原,楚同姓也。同姓无可去之义。”而孔子是提倡士“见危授命”的。因此,洪氏为屈原的自沉辩护说:“同姓兼恩与义,而屈原可以不死乎?”那么,屈原又为什么不离开楚国呢?洪氏以为,这是由于当时“楚无人焉,屈原如去国,则楚必从而亡”。因此他说:“屈原虽被放逐,又徘徊而不去楚,其意是生不得力争强谏,死犹冀其感。”(按:指楚王悟而改行)由此亦可见,屈原“虽死犹不死也”。

朱熹对《诗经》和《楚辞》极为推崇。他为《楚辞》作的《集注》也足以媲美其《诗集传》。朱熹注《离骚》中“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云,此乃是屈原“托为此行,周流上下,而卒返于楚焉;亦仁之至,而义至尽也”。如此体会屈原眷恋楚国的思想情感,可谓深入了一层。

梁启超首推屈原为“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郭沫若评价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一颗闪耀在“群星丽天的时代”,“尤其是有异彩的一等明星”[6]
闻一多评价屈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有充分条件称为人民诗人的人”。

毛泽东说:“屈原的名字对我们更为神圣。他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人。”

《中国文学史》作者龚鹏程评价屈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学》主编胡乔木评价评价屈原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纪念屈原,要大张旗鼓地举办屈原暨端午文化节?屈原究竟能给今天的我们带来什么?为此,记者采访了多位屈原研究专家、学者。

屈原留下的精神遗产与日月同辉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蔡靖泉认为,屈原不仅是中国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中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更是对中国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历史伟人,是被公认的中国诗歌之父,是中国的诗魂、国魂、民族魂。从端午节的起源来看,它并非为屈原所设,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屈原却逐渐成为中华大地端午祭祀活动的主角。他感慨:“端午与元旦(解放后改称春节)、中秋并称中国传统三大节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大传统节日,竟然成了纪念一位诗人的节日,这种文化现象在世界历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1953年,屈原与哥白尼等文化巨匠一起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命名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在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2000多年之后,这位被华人世世代代纪念不息的诗坛巨星和历史伟人引领中华文化走向了世界。梁启超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生在中国,不读楚辞,不理解楚辞,枉为中国人。蔡靖泉说:千百年来,屈原文化和屈原精神滋养了一代代华夏儿女和一批批民族精英和文化精英,创造出辉煌的历史和文化。作为我们这个民族一笔巨大而宝贵的文化遗产,今天,我们仍然用如此传统和隆重的方式纪念这位伟人,是要让我们和我们的后人永远继承和弘扬屈原文化和屈原精神,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文化和历史。

屈原人格范式的当代意义

长江大学文学院孟修祥教授认为,屈原的人格精神,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所极力崇尚的理想范式,主要表现在政治理性、道德精神、诗性智慧三个方面,他是楚文化土壤孕育出来的、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伟人,其精神已融会到我们民族的心理素质、审美意识、伦理观念等各个方面,对于后世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武汉大学教授李中华说:“今天我们隆重纪念屈原并不是为发思故之幽情,而是要用当代人的眼光,重新认识和发掘屈原文化和精神中对今人有启迪意义的东西。”他认为,2000多年前,屈原的政治思想和远大的政治抱负仍值得今人关注和继承。比如他对民众的关怀和关注,无论是作为统治阶层中的一员,还是被流放,他始终关注民众的生存状况和同情民众所再遭遇的苦难;还有他的法制思想,在其政治主张中,他迫切希望国家能按照法治的轨道前进。再如他主张选贤举能,反对任人唯亲,提出不论人的身份贵贱,唯才是举,不拘一格。这些政治思想构成了屈原人文理性的核心,是其美政理想的体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李中华强调:“屈原的政治思想和抱负不是僵硬的教条,其坚韧的求索精神,表现了他试图在更广阔的历史空间、更大的文化视角探求人类生存的社会形态,探求人类精神栖息的理想模式,探求心目中的美政目标及其实现途径。虽然他失败了,但其精神永远不会磨灭,并对当今的政治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爱国主义旗帜的永恒感召

“今天我们纪念屈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弘扬他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千百年形成的对祖国、对人民的最深厚情感,是中华民族文化最深厚的根基所在。而屈原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一面伟大旗帜。”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何念龙说:“在对屈原思想情感的评价上,‘爱国主义’是一个现当代人使用频率很高的词,上世纪80年代初,有人曾对屈原的爱国主义提出了不同看法,引起较为热烈的反响,但最终仍得以肯定。”

他认为,虽然屈原当时所爱的“楚国”与现在的中国并不是一个概念,或者说当时的屈原尚仅是一种“宗国”情结,但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他坚贞不渝的爱国情怀仍然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文化原型与精神典范。屈原的爱国和忧国忧民,不是停留在一般信念和文字上,而是与他的“九死不悔”的献身精神结合在一起。他的作品和他的生平,构成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传统精神,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根之所系、基石所在。今天的中国不仅需要大量优秀的人才,更需要成千上万富有高尚爱国情操的仁人志士。21世纪的今天,我们仍然要高举这面爱国主义的大旗,培育全民的爱国情怀和爱国之心,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和腾飞。

求索精神应为全社会弘扬

“在当今许多人只注重眼前利益、心态浮躁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通过纪念活动,发掘和倡导屈原的人格精神和原创精神。”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顾久幸和何念龙等专家认为:“吾不能变心而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屈原坚持真理,不畏艰辛的人格精神,不仅值得今人效仿和学习,其勇于创新的精神更值得当代人张扬和继承。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个人独立创作时代的开创者,他创作的楚辞开创了一种新的诗歌文化传统,让文学真正成为作家心灵世界的展示,这种原创精神对后世的影响,无论是从文学角度,还是对文人所产生的影响,都是有划时代

(一)前人评价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深受广泛推崇的伟大作家。两千多年来,人们对屈原无端受到谗邪小人的中伤和昏庸的楚怀王的放逐深表同情。屈原在流放过程中,又目睹了楚国的危难和“民生之多艰”,因而,带着满腔的愤懑投汨罗江自杀。 刘向所编的《楚辞》中收入的《九辩》,王逸认为是屈原弟子宋玉“悯其师忠而放逐”之作。他还认为,宋玉怜屈原“忠而斥弃,愁满山泽,魂魄放失,厥命将落,故作《招魂》欲以复其精神,延其年寿”。宋玉甚至幻想怀王看到《招魂》之后,会觉悟起来召回屈原。请看这个宋玉岂不是古今少见的尊师典范?真不理解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何以要在话剧《屈原》剧本中把宋玉丑化为屈原的叛徒。至于《卜居》和《渔父》,我认为也是屈原的后学悼念屈原之作。 汉武帝是汉代第一个热爱屈原作品的皇帝。而所作赋达82篇之多的淮南王 刘安,则是对《离骚》作了很高评价的第一位文学理论家。刘安称《离骚》兼有《国风》、《小雅》之长,它体现了屈原“浮游尘埃之外”的人格风范,可“与日月争光”。其后,司马迁为屈原作传,不仅照录了刘安的这些警句,还进一步把《离骚》和孔子删定《春秋》相提并论。他盛称前者“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是屈原伟大完满人格的写照。可见,司马迁乃是非常崇拜屈原的人。 但是,后汉的历史学家班固却不尽以司马迁对屈原之评赞为然。他对屈原及《离骚》的思想倾向是有褒有贬的,甚至是以贬为主的。班固批评时,有意避开了司马迁,而径直把矛头指向刘安。他指出,称屈原和《离骚》可“与日月争光”云云,“斯论似过其真”。班固的人生观是“全命避害,不受世患”。他以为屈原应像《诗·大雅》所谓的“‘即明且哲,以保其身’斯为贵矣!”他批评屈原不应“露才扬己,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沉江而死”。他也不同意屈原把大量的神化传说融入作品中,多称昆仑、冥婚、宓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正,经义所在。但班固也并不否认屈原的作品“弘博丽雅,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空。”因此,他对屈原的评价是:“虽非是明智之士,可谓妙才也。” 后汉的王逸则不满于班固这样的庸俗之见。他盛赞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如石砥,颜如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至于梁代的刘勰的《文心雕龙》,又概括王逸的观点,写了《辨骚》一章,除证明屈原作品有异于《风》、《雅》的四点以外,也有同乎经典的四事。 宋洪兴祖是继王逸之后整理、注释《楚辞》的又一著名学者。他曾得诸家善本,参校异同,成《楚辞补注》一书。洪氏对北齐颜之推所谓的“自古文人,常陷轻薄,屈原露才扬己,显暴君过”之说,甚为不满。他从儒家伦理观念出发驳之云:“屈原,楚同姓也。同姓无可去之义。”而孔子是提倡士“见危授命”的。因此,洪氏为屈原的自沉辩护说:“同姓兼恩与义,而屈原可以不死乎?”那么,屈原又为什么不离开楚国呢?洪氏以为,这是由于当时“楚无人焉,屈原如去国,则楚必从而亡”。因此他说:“屈原虽被放逐,又徘徊而不去楚,其意是生不得力争强谏,死犹冀其感。”(按:指楚王悟而改行)由此亦可见,屈原“虽死犹不死也”。 朱熹是我国哲学史上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古籍整理名家。他对《诗经》和《楚辞》的研究均有重要贡献。他为《楚辞》作的《集注》也足以媲美其《诗集传》。朱熹是一个有民族气节的政治家,他注《离骚》中“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云,此乃是屈原“托为此行,周流上下,而卒返于楚焉;亦仁之至,而义至尽也”。如此体会屈原眷恋楚国的思想情感,可谓深入了一层。 (二)今人评价 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一个爱国者的悲剧,一个改革家的悲剧,一个正义毁于邪恶的悲剧。纵观他的一生,作为一位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失败了。他的理想和事业永远为后人所惋惜。但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成功了。他忧国忧民、行廉志洁的人品被誉为后世楷模,他气魄宏伟、辞章瑰丽的作品堪称世界文学殿堂的精品,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近代学者梁启超首推屈原为“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郭沫若评价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一颗闪耀在“群星丽天的时代”,“尤其是有异彩的一等明星”。闻一多评价屈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有充分条件称为人民诗人的人”。《中国文学史》评价屈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学》评价屈原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所谓“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他还以奴隶傅说、屠夫吕望、商贩宁戚的历史事迹为例,说明了不拘身分选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贵,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 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出了他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及其势力的尖锐对立,表达了他革除弊政的进步要求,而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国危亡,使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让楚国成为最强大的国家。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和大臣们的叛国,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也表体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主。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半步。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如《离骚》写他向重华陈辞之后御风而行,他先叩天宫,帝阍闭门不纳;他又下求佚女,佚女恰巧不在那里;他去向宓妃求爱,宓妃却对他无礼;他欲求简狄和二姚,又苦于没有好的媒人去通消息。这种上天入地的幻想与追求反映了屈原在现实中对理想的苦苦探求。此外如《九歌》、《天问》等还采用大量神话和历史传说为素材,其想象之大胆、丰富 ,古今罕有。 除此之外,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 。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 影响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据《续齐谐记》和《隋书·地理志》载,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纪念屈原,要大张旗鼓地举办屈原暨端午文化节?屈原究竟能给今天的我们带来什么?为此,记者采访了多位屈原研究专家、学者。

屈原留下的精神遗产与日月同辉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蔡靖泉认为,屈原不仅是中国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中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更是对中国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历史伟人,是被公认的中国诗歌之父,是中国的诗魂、国魂、民族魂。从端午节的起源来看,它并非为屈原所设,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屈原却逐渐成为中华大地端午祭祀活动的主角。他感慨:“端午与元旦(解放后改称春节)、中秋并称中国传统三大节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大传统节日,竟然成了纪念一位诗人的节日,这种文化现象在世界历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1953年,屈原与哥白尼等文化巨匠一起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命名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在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2000多年之后,这位被华人世世代代纪念不息的诗坛巨星和历史伟人引领中华文化走向了世界。梁启超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生在中国,不读楚辞,不理解楚辞,枉为中国人。蔡靖泉说:千百年来,屈原文化和屈原精神滋养了一代代华夏儿女和一批批民族精英和文化精英,创造出辉煌的历史和文化。作为我们这个民族一笔巨大而宝贵的文化遗产,今天,我们仍然用如此传统和隆重的方式纪念这位伟人,是要让我们和我们的后人永远继承和弘扬屈原文化和屈原精神,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文化和历史。

屈原人格范式的当代意义

长江大学文学院孟修祥教授认为,屈原的人格精神,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所极力崇尚的理想范式,主要表现在政治理性、道德精神、诗性智慧三个方面,他是楚文化土壤孕育出来的、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伟人,其精神已融会到我们民族的心理素质、审美意识、伦理观念等各个方面,对于后世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武汉大学教授李中华说:“今天我们隆重纪念屈原并不是为发思故之幽情,而是要用当代人的眼光,重新认识和发掘屈原文化和精神中对今人有启迪意义的东西。”他认为,2000多年前,屈原的政治思想和远大的政治抱负仍值得今人关注和继承。比如他对民众的关怀和关注,无论是作为统治阶层中的一员,还是被流放,他始终关注民众的生存状况和同情民众所再遭遇的苦难;还有他的法制思想,在其政治主张中,他迫切希望国家能按照法治的轨道前进。再如他主张选贤举能,反对任人唯亲,提出不论人的身份贵贱,唯才是举,不拘一格。这些政治思想构成了屈原人文理性的核心,是其美政理想的体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李中华强调:“屈原的政治思想和抱负不是僵硬的教条,其坚韧的求索精神,表现了他试图在更广阔的历史空间、更大的文化视角探求人类生存的社会形态,探求人类精神栖息的理想模式,探求心目中的美政目标及其实现途径。虽然他失败了,但其精神永远不会磨灭,并对当今的政治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爱国主义旗帜的永恒感召

“今天我们纪念屈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弘扬他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千百年形成的对祖国、对人民的最深厚情感,是中华民族文化最深厚的根基所在。而屈原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一面伟大旗帜。”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何念龙说:“在对屈原思想情感的评价上,‘爱国主义’是一个现当代人使用频率很高的词,上世纪80年代初,有人曾对屈原的爱国主义提出了不同看法,引起较为热烈的反响,但最终仍得以肯定。”

他认为,虽然屈原当时所爱的“楚国”与现在的中国并不是一个概念,或者说当时的屈原尚仅是一种“宗国”情结,但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他坚贞不渝的爱国情怀仍然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文化原型与精神典范。屈原的爱国和忧国忧民,不是停留在一般信念和文字上,而是与他的“九死不悔”的献身精神结合在一起。他的作品和他的生平,构成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传统精神,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根之所系、基石所在。今天的中国不仅需要大量优秀的人才,更需要成千上万富有高尚爱国情操的仁人志士。21世纪的今天,我们仍然要高举这面爱国主义的大旗,培育全民的爱国情怀和爱国之心,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和腾飞。

求索精神应为全社会弘扬

“在当今许多人只注重眼前利益、心态浮躁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通过纪念活动,发掘和倡导屈原的人格精神和原创精神。”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顾久幸和何念龙等专家认为:“吾不能变心而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屈原坚持真理,不畏艰辛的人格精神,不仅值得今人效仿和学习,其勇于创新的精神更值得当代人张扬和继承。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个人独立创作时代的开创者,他创作的楚辞开创了一种新的诗歌文化传统,让文学真正成为作家心灵世界的展示,这种原创精神对后世的影响,无论是从文学角度,还是对文人所产生的影响,都是有划时代

以下是几位名人对屈原的评价:
1. 司马迁: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2. 郭沫若: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
3. 毛泽东:屈原的《离骚》是“一篇反对奴隶主贵族统治的战斗的诗歌”。
4. 闻一多:屈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有充分条件称为人民诗人的人”。
他们从不同角度对屈原进行了评价,可以全面地帮助我们认识屈原其人其作品。


名人评价屈原
一、鲁迅对屈原的评价 鲁迅认为屈原的作品具有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他赞扬屈原的精神,强调其坚韧不拔、忧国忧民的品质。屈原的忠诚和牺牲精神,在鲁迅看来,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宝贵的文化遗产。二、郭沫若对屈原的评价 郭沫若认为屈原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他赞扬屈原的作品具有极高...

关于屈原的评价
毛泽东:“屈原的名字对我们更为神圣。他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人。”闻一多:屈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有充分条件称为人民诗人的人”。冯友兰《中国哲学...

名人们对屈原的评价。
一、文人评价屈原多带有诗情与赞美。著名诗人杜甫曾在诗中提到屈原,对其高尚品质与诗歌才华给予高度评价。他们认为屈原的诗歌情感真挚,充满对国家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屈原的诗词中的艺术性深受赞美。屈原因此被誉为诗歌界的巨星。他创造的诗歌风格和情感表达方式,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

你对屈原的人物评价
在内政方面,屈原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实行使国家富强的“美政”。他向慕儒家传说中的圣君贤臣,对政治抱有某种理想主义的态度。同时他又蔑视那些贪鄙的贵族,主张改革内政,这当然也会使许多人与他为敌。此外,屈原的性格,也是造成他的悲剧的重要原因。应该说屈原的性格,以及他在政治上...

求历史上名人对屈原的评价,最好连评价涉及的作品也列出来
”因此,他对屈原的评价是:“虽非是明智之士,可谓妙才也。”6、后汉的王逸则不满于班固这样的庸俗之见。他盛赞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如石砥,颜如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至于梁代的刘勰的《文心雕龙》,又概括王逸的观点,写了《辨骚》一...

历史名人对屈原的评价
自古以来,中国学界对屈原的评价褒贬不一。孔子就质疑说:“未知生,焉知死?”中华民族是一个重生死的民族,自杀在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个忌讳。然而屈原投江,在中国文化里没有了死亡的悲剧色彩,它在龙舟竞渡的风情中似水流年,在艾草粽香的生活中芬芳四溢。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塑造了屈原...

你怎样评价屈原这个人?
1、屈原,你高声吟唱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仕途不顺、救国无道之际,选择了投身汨罗江。被放逐的你,创作了《离骚》,展现了你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的灵魂。2、你那溢于字里行间的爱国之情,那道唯美的心墙,寄托了你高尚的灵魂。汨罗江水流淌不息,你的正义之气也将在天地间...

现在名人对屈原的评价
。并说:“我是有意借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的时代。”2.毛泽东说:“屈原的名字对我们更为神圣。他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人。

屈原的评价 急!`
在内政方面,屈原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实行使国家富强的“美政”。他向慕儒家传说中的圣君贤臣,对政治抱有某种理想主义的态度。同时他又蔑视那些贪鄙的贵族,主张改革内政,这当然也会使许多人与他为敌。此外,屈原的性格,也是造成他的悲剧的重要原因。应该说屈原的性格,以及他在政治上...

屈原的人物评价
他称前者“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班固明褒实贬评论屈原辞赋”弘博丽雅,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空。“评价屈原其人”虽非是明智之士,可谓妙才也。”他与先前的刘安出现了分歧。关于屈原人格评价问题,他在征引刘安关于可与日月争光的观点后说:“斯论似过其真...

芦淞区17335783929: 名人对屈原的评价? -
仍淑新鱼: (一)前人评价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深受广泛推崇的伟大作家.两千多年来,人们对屈原无端受到谗邪小人的中伤和昏庸的楚怀王的放逐深表同情.屈原在流放过程中,又目睹了楚国的危难和“民生之多艰”,因而,带着满腔的愤懑投汨...

芦淞区17335783929: 名家对歌颂、评价屈原的诗句有哪些? -
仍淑新鱼: 关于屈原作品的评价,王逸说:“屈原之辞,诚博远矣.自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辞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刘勰说:“故《离骚》、《九章》,朗丽以哀志;《九歌》、《九辩》,绮靡以伤情;...

芦淞区17335783929: 简单的评价屈原(600字) -
仍淑新鱼: 屈原 楚国归乡乐平里(今湖北省秭归县屈原镇屈原村)名叫香炉坪的地方.屈原出身于楚国贵族,辅佐的楚怀王熊槐,经历着一个从盛到衰的痛苦过程. 屈原从小就怀着振兴楚国的远大志向.他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塾馆教育,饱览当时能够...

芦淞区17335783929: 历史上是怎样评价屈原的?
仍淑新鱼: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

芦淞区17335783929: 关于屈原的评论或者人物分析,大概2,300字, -
仍淑新鱼: 这是同样来自知道的同道之人写的东西,我找来给你: “我觉得这他不符合你说的四种倾向或结局.他是一个复杂体. 一、历史上关于对屈原评价问题的争议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深受广泛推崇的伟大作家.两千多年来,人们对屈原无端...

芦淞区17335783929: 对屈原的生平的评价 -
仍淑新鱼: 屈原简介 (约前304-前278年)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