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轶事的道理

作者&投稿:鄣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商鞅轶事重点字词解释~

秦孝公已经决定任用商鞅了,商鞅想要变法,又担心天下对自己的非议。
新法准备就绪后,还没公布,他恐怕百姓不相信,就在国都后边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中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给十金。百姓觉得这件事很奇怪,没人敢动。又宣布“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把它搬走了,当下就给了他五十金,借此表明令出必行,绝不欺骗。事后就颁布了新法。
新法在民间施行了整一年,秦国老百姓到国都说新法不方便的人数以千计。正当这时,太子触犯了新法。卫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推行,是因为上层人触犯它。”将依新法处罚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又不能施以刑罚,于是就处罚了监督他行为的老师公子虔,以琼刑处罚了给他传授知识的老师公孙贾。第二天,秦国人就都遵照新法执行了。新法推行了十年,秦国百姓都非常高兴,路上没有人拾别人丢的东西为己有,山林里也没了盗贼,家家富裕充足。人民勇于为国家打仗,不敢为私利争斗,乡村、城镇社会秩序安定。当初说新法不方便的秦国百姓又有来说法令方便的。

1.商鞅:战国中期政治家。
2.令既具: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
3.金:古代货币单位。
4.布:公布;颁布。
5.具:准备就绪。
6.国都市南门:指城后边市场南门。
7.辄:就。
8.期年:一整年。
9.黥:即墨刑。用刀在面额上刻字,再涂以墨。

来自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6fMLWR3kiWn1Toz4jjGhx9UjUx9AwFxXYHNSnvudl_GqLchVjtYq3qxJuJhYNd5bU-KNMJ2MoDaQHqEW_AUzRa

诚信才能得到信任。

商鞅立木建信

原文: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之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译文:
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在国都集市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招募有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十两银子。百姓对此感到奇怪,不敢去搬。又说“能搬木头的人赏五十两银子”有一个人搬了木头,就给了他五十两银子,用来表明没有欺骗(百姓)。最后颁布了那法令。

毛主席的《商鞅徙木立信论》(原稿):

吾读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叹吾国国民之愚也,而叹执政者之煞费苦心也,而叹数千年来民智之不开、国几蹈于沦亡之惨也。谓予不信,请罄其说。

法令者,代谋幸福之具也。法令而善,其幸福吾民也必多,吾民方恐其不布此法令,或布而恐其不生效力,必竭全力以保障之,维持之,务使达到完善之目的而止。政府国民互相倚系,安有不信之理?法令而不善,则不惟无幸福之可言,且有危害之足惧,吾民又必竭全力以阻止此法令。虽欲吾信,又安有信之之理?乃若商鞅之与秦民适成此比例之反对,抑又何哉?

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试一披吾国四千余年之记载,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鞅当孝公之世,中原鼎沸,战事正殷,举国疲劳,不堪言状。于是而欲战胜诸国,统一中原,不綦难哉?于是而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政者之具费苦心也,吾于是知吾国国民之愚也,吾于是知数千年来民智黑暗国几蹈于沦亡之惨境有由来也。

虽然,非常之原,黎民惧焉。民是此民矣,法是彼法矣,吾又何怪焉?吾特恐此徙木立信一事,若令彼东西各文明国民闻之,当必捧腹而笑,舌而讥矣。呜乎!吾欲无言。

------------------------------------------

涤庵先生眉批:

传观
实切社会立论,目光如炬。
落墨大方,恰似报笔,而义法骎骎,精理名言,故未曾有。
逆折而入,笔力挺拔。历观生作,练成一色,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
力能扛鼎,积理宏富。

涤庵先生尾批:

有法律知识,具哲理思想,借题发挥,纯以唱叹之笔出之,是为压题法,至推论商君之法为从来未有之大政策,言之凿凿,绝无浮烟涨墨绕其笔端,是有功于社会文学。
涤庵
六月二十八号

---------------------------------------------------

【注释】
1912年,湖南省立一中(今长沙市一中)建校时,毛泽东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编在通(科)一班,读了一学期。毛泽东于1912年春考入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同年秋即退学自修,此文当写于1912年上半年。

其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是迄今止国家所发现的他一生中之最早的文稿,全文413字。作文眉批五处76字,尾批65字,总计141字。18岁的毛泽东,在作文中表现出了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和“利国福民”的改革抱负。
涤庵先生在批语中赏识道:“历观生作,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涤庵先生是国文教员柳潜,字钧湄。湖南湘阴人,清末秀才。
此文原件藏中央档案馆,照片为中央档案馆提供。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之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译文:
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在国都集市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招募有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十两银子。百姓对此感到奇怪,不敢去搬。又说“能搬木头的人赏五十两银子”有一个人搬了木头,就给了他五十两银子,用来表明没有欺骗(百姓)。最后颁布了那法令。

“民无信不立”,这是治国的根本原则之一。
立信如何才能产生效果呢?不仅必须言出行,行必果,而且要以出人意料的方式进行。体现在上法伤不仅要分明,而且得重奖重罚,奖要奖得人眼红,罚要罚得心惊肉跳。

法律过严,这没错吧。
但凡什么事都要仔细去思考吧~
在当时,人们自小就没有受法律的约束,而现在的人不一样,你现在在你周围到处都是法,知道犯法是不对的~
之所以严,是考虑到这一点的

以信守承诺,一诺千金


商鞅轶事的道理
译文: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在国都集市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招募有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十两银子。百姓对此感到奇怪,不敢去搬。又说“能搬木头的人赏五十两银子”有一个人搬了木头,就给了他五十两银子,用来表明没有欺骗(百姓)。最后颁布...

商鞅轶事文言文的品质
公叔痤认为自己的想法,伤害了公孙鞅,于是叫公孙鞅前来,略带歉意的说,刚才自己像魏惠王推荐了公孙鞅,但是看魏惠王的神情就知道,魏惠王不会启用公孙鞅。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如果魏惠王不任用公孙鞅,他建议魏惠王将公孙鞅杀掉。所以,公叔痤劝公孙鞅离开魏国,公孙鞅听后,对公叔痤说,魏惠王既然不听公叔痤的话...

商鞅轶事的关于商鞅
鞅曰:‘法之不行,自於贵戚。君必欲行法,先於太子。太子不可黥,黥其傅师。’於是法大用,秦人治。及孝公卒,太子立,宗室多怨鞅,鞅亡,因以为反,而卒车裂以徇秦国。”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其他类似问题2008-10-23 商鞅轶事的道理 231 2016-06-08 商鞅轶事的译文 21 ...

商鞅文言文故事
卫鞅到了秦国,托人介绍,见到了孝公,卫鞅把他的一套富国强兵的道理和办法给孝公讲了一遍,他说:“一个国家要富强起来,就必须重视农业生产,这样,老百姓有吃有穿,军队才有充足的粮草;要训练好军队,做到兵强马壮;还要赏罚分明,种地收成多的农民、英勇善战的将土,都要鼓励和奖赏,对那些不好好生产、打仗怕死的人,...

商鞅轶事的译文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之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

跃渊录【四:先荐后杀——公叔痤与公孙鞅】
意想不到的故事继续展开。公叔痤对榻前的公孙鞅全盘托出刚才与魏王的对话,并如同一个慈父般,全力嘱咐公孙鞅道:意思就是说,鞅啊,我作为魏国国相,必须先忠于国家,然后再照顾属下;所以我刚建议了魏王杀你,现在又告诉你,赶快逃走吧!然而感念公叔痤之余,这个年轻人却始终不肯离去,答曰:既然...

商鞅轶事文言文阅读答案
1. 商鞅轶事的原文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①既②具,未③布。恐民之不信已,④乃立三丈之木于⑤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之北门者予十⑥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⑦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⑧卒下令。令行于民⑨期年,秦民之国都...

商鞅轶事文言文翻译
商鞅是战国中期政治家。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商鞅轶事文言文翻译相关资料,欢迎阅读!原文 孝公①既用卫鞅②,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之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徒。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

商君遇难文言文
5. 求商鞅的奇闻轶事,文言文及其译文,尽量简短,一面纸的内容 商鞅事魏: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为中庶子。 公叔痤知其贤,未及进。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痤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 王嘿然。王且去,痤屏人言曰:“...

秦国私斗文言文
这时,那些当初说新法不便的人中,有些又来说新法好,公孙鞅说:“这些人都是乱法的刁民!”把他们全部驱逐到边疆去住。此后老百 立信(1张)姓不敢再议论法令的是非。 6. 速求 商鞅轶事的古文 商鞅立木建信 原文: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之北门者,予十金。

宜章县19892629726: 商鞅轶事的道理 -
枕育七叶: 商鞅用以显示自己言必信行必果,就像商人做生意,也要有良好的信誉,别人才会相信你,你下一步的生意也才能做成,商鞅也是这样,他要立法,就要让老百姓相信他立的法,那样法才能执行.

宜章县19892629726: 商鞅变法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
枕育七叶: 春秋战国时期,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担心老百姓不信任他就不按照新法令去做.于是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 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令把木头扛到北门去的人赏十两金.围观的人一开始不相信,于是赏金提高到了50金,终于有人 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此举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春秋战国时期,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担心老百姓不信任他就不按照新法令去做.于是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 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令把木头扛到北门去的人赏十两金.围观的人一开始不相信,于是赏金提高到了50金,终于有人 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此举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

宜章县19892629726: 求一篇演讲稿,内容是中国历史的小故事,并写出从中悟出的道理,字数别太少就行 -
枕育七叶: “立木为信”的故事想必很多人都印象深刻,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由于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

宜章县19892629726: 关于诚信乃作人之本的故事 例子 一个例子300字 明白吗 -
枕育七叶: 于诚信乃作人之本的故事什么是诚信?顾名思义就是诚实,守信.一个人若诚实守信必然会受到人们的尊重和信任,反之就会被人们排挤,诚信在不同人心中,意义是不一样的.有人认为诚信是金,有人则追求金钱与荣誉,忽视或丢弃诚信...

宜章县19892629726: 看立木取信的故事,说说商鞅当时为什么要这样做?这对你在做人方面有什么启示? -
枕育七叶:[答案] (1)为了取得人民的信任,让变法深入人心(或为了取信于民,类似这样的意思即可)(2分);做人要诚信(2分) (2)创新精神(或不墨守成规,或不守旧,敢作敢为、与时俱进等均可)(2分)

宜章县19892629726: 有关诚信的小故事 -
枕育七叶: 1. 晏殊信誉的树立 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

宜章县19892629726: 关于诚信的小故事 -
枕育七叶: <立木为信与烽火戏诸候的对比>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

宜章县19892629726: 谁有古代诚信小故事 -
枕育七叶: 曾子杀猪 一个晴朗的早晨,曾子的妻子梳洗完毕,换上一身干净整洁的蓝布新衣,准备去集市买一些东西.她出了家门没走多远,儿子就哭喊着从身后撵了上来,吵着闹着要跟着去.孩子不大,集市离家又远,带着他很不方便.因此曾子的妻子...

宜章县19892629726: 悠悠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波涛激流了多少故事.历史的 -
枕育七叶: 悠悠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波涛激流了多少故事.历史的脚步渐行渐远,时间,不会为某个人停留片刻,如一江东逝的春水,载着生命中最美的落花,历史沉淀着先人给后人的启示,他们的人格魅力在历史的长河中凝聚着永久的清香

宜章县19892629726: 除了一诺千金这个故事外,你还知道哪些讲诚信的人和事
枕育七叶: 1抱信柱: 传说春秋时鲁国曲阜,有个叫尾生的人,很守信用.有一次他与一女子约... 曾子的妻子觉得丈夫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心悦诚服地帮助曾子杀猪去毛、剔骨切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