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旧唐书王珪传的翻译!!50分!!!

作者&投稿:喻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急求《旧唐书 房玄龄传》的译文~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父病绵历十旬,玄龄尽心药膳,未尝解衣交睫。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高祖尝谓侍臣曰:“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 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阁计事。及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贞观元年,代萧瑀为中书令。论功行赏,以玄龄及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第一,进爵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 三年,拜太子少师,固让不受,摄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明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改封魏国公,监修国史。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 高宗居春宫,加玄龄太子太傅,仍知门下省事,监修国史如故。寻以撰《高祖、太宗实录》成,降玺书褒美,赐物一千五百段。其年,玄龄丁继母忧去职,特敕赐以昭陵葬地。未几,起复本官。太宗亲征辽东,命玄龄京城留守,手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之忧矣。”军戎器械,战士粮廪,并委令处分发遣。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寻与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撰《晋书》。 二十三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后疾增剧,遂凿苑墙开门,累遣中使候问。上又亲临,握手叙别,悲不自胜。皇太子亦就之与之诀。寻薨,年七十。废朝三日。(《旧唐书·房玄龄传》 柳芳曰:玄龄佐太宗定天下,及终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号为贤相;然无迹可寻,德亦至矣。故太宗定祸乱而房、杜①不言功,王②、魏③善谏诤而房、杜让其贤,英④、卫⑤善将兵而房、杜行其道,理致太平,善归人主。为唐宗臣,宜哉!参考译文】 房乔,字玄龄,是齐州临淄人。小时候就很聪明,广泛地阅读了经书、史书。工于草书和隶书,善于写文章。十八岁时,被本州推举为进士,朝廷授予羽骑尉的官职。父亲生病绵延十个月,玄龄的心思全部用在父亲的药物和膳食上,不曾脱衣服睡过一次好觉。太宗攻占渭水北边的土地,玄龄驱马到军门求见。太宗一见他,就像老朋友一样,让他代理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已经遇到了知己的人,偏用尽自己的全部心力,知道的没有不马上去做的。每次平定贼寇,众人争着去寻找珍宝古玩,只有玄龄先接受杰出人物,安置到幕府中。当有谋臣猛将,都跟他们暗中互相申重结合,各人都表示愿为太宗竭尽死力。玄龄在李市民秦王府中十多年,常负责管理文牍,每逢写军书奏章,停马立即可成。文字简约义理丰厚。一开始就不用草稿。高祖曾经对侍臣说:“这个人深重地了解机宜,足能委以重任。每当替我儿陈说事务,一定能了解人的心理,千里之外,好像对面说话一样。” 隐太子李建成因为玄龄、如晦为太宗亲近礼遇,很憎恶他们,在高祖面前说他们的坏话,因此玄龄跟如晦一起被驱斥。隐太子(太子李建成的谥号)将要发动兵变时,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和如晦,叫他们穿道士的服装,暗中带进内阁商量大事。等到太宗成为太子之后,提升玄龄担任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贞观元年,玄龄代萧瑀为中书令。太宗论功行赏,把玄龄跟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作为第一等,进爵为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 贞观三年,任命他为太子少师,他坚决推辞不接受,代理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第二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卜射,改封魏国公,监编国史。已担任总领百司的官职以后,日夜虔诚恭敬,用尽全部的心力,不想让每一个人才失去应当处的位置。听到他人的长处,好像自己拥有一样高兴。他对行政事务明晰练达,并且用文献经典来加以整治。他审查修订法令,意在宽容和平稳。他不以求全来选人,不用自己的长处来要求他人,看他的才能任用,不因他人的地位卑贱而排斥,议论的人都称赞他是良相。 高宗成为太子之后,加玄龄为太子太傅,仍或主持门下省事务,监管编撰国史像原来那样。不久因撰写《高祖太宗实录》成,赐下玺书表彰,赐物一千五百段。这一年,玄龄因继母去世丁忧服丧离开职位,朝廷特地下诏在昭陵赐给他墓地。不久,他又从回本官职位。太宗亲征辽东时,命玄龄在京城留守,亲手写诏书说:“你担负萧何一样的重任,我没有后顾之忧了。”军队的兵器、战士的粮食,都交给他下令处置调发。玄龄多次上书说不可轻敌,尤应当警惕小心。不久跟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编《晋书》。 贞观二十三年,皇上驾临玉华宫,当时玄龄老病复发,皇上下诏令他睡在总留台。到他渐渐病重,玄龄追赴玉华宫,坐偏轿入殿,将近到皇帝御座才下轿。太宗对他流泪,玄龄也感伤悲咽得不能自我控制。下诏派名医救治。掌管皇帝膳食的官员每天对他供应御膳。如果他的病略能减退,太宗就高兴得露出喜色;如果听说病情加重,就变得满面凄怆。后病情加重,就凿开宫墙开门,多次派宦官问候。皇上又亲自光临,握手叙别,悲不能忍;皇太子也去跟他诀别。不久去世,享年七十。朝廷三日不上朝。 柳芳说:玄龄辅佐太宗平定天下,在宰相位去世,总共有三十二年,天下人称为贤相。可是无法形容他的伟大,德行可说是相当高深了。所以太宗平定外祸内乱,而房玄龄、杜如晦不谈自己的功劳,王圭、魏征劝谏国君,而房玄龄、杜如晦让位给他们,李世勣、李靖善于统御部众而房玄龄、杜如晦采用他们的意见,使得政治得到太平,却把善处归给国君。说他们是唐宗室大臣,是很恰当的。

王珪,字叔玠。性情沉静恬淡,为人正直,安于所遇,与人交往不苟且附和。当时太宗任命他为谏议大夫。建成为皇太子,授予王珪中舍人的官职,不久升迁任中允,礼遇很优厚。太子与秦王有隔阂,皇帝责备王珪不能辅助教导,把他流放巂州。李建成被杀后,太宗召见他担任谏议大夫。李世民曾经说:“正直的君主能够驾御奸邪的臣子,不可以达到天下大治;正直的臣子侍奉奸邪的君主,也不可以达到天下大治。只有君臣同心同德,那么国家就会安定。我虽不是贤明之君,但幸而有各大臣常加规劝及纠正我的过失,但愿这样可以使天下太平吧。”王珪进言说:“古时天子有谏诤之臣七人,都因谏言不被采用,而相继死亡。现在陛下发扬你的美德,采纳像我们这样的草野之人的意见,我愿竭尽愚钝之力,效力辅佐陛下。”王珪推诚尽忠,进荐善言,并常常思念规劝,太宗更加信任他。一天,王珪进见,看见有一美人在皇上身边侍候。太宗指着她说:“庐江王不行道义,杀了她的丈夫而纳她为妾,怎么会不灭亡呢?”王珪离开座位回答说:“陛下认为庐江王做得对还是不对呢?”皇上说:“杀了人却纳那人之妻,竟然还问我是对还是错,为什么呢?”王珪回答说:“我听说齐桓公到郭国,问老百姓:‘郭公为什么灭亡?’老百姓回答说:‘因为他能分清什么是善什么是恶。’齐桓公说:‘如像你们这么说,他就是一个明君了,可为什么会到了灭亡的地步吓?’老百姓说:‘不是这样的,郭君知道是好的意见却不采纳,知道是错的事情却不停止做,所以灭亡。’如今陛下知道庐江王灭亡的原因,他的美姬还在你的身边,我看陛下认为这样做是对的。知道那是错的事情(但还要继续做),这就是所谓知道不对的却不停止去做啊。”太宗十分欣赏他说的话。太宗派太常少卿祖孝孙用乐律来教授宫中的乐人,因这些乐人的技能没有长进,孝孙多次被皇上责怪。王珪与温彦博共同进言说:“孝孙是恭谨之士,陛下让他来教女乐,又责备他,国人岂不认为皇上太轻视士人了吗?”太宗十分愤怒地说:“你们这些人都是我心腹之臣,竟然附顺下人欺瞒我,替人游说说情吗?”彦博惧怕,谢罪,但王珪不谢罪,他说:“我本来侍奉前皇太子,罪当受死,陛下您怜惜我的性命,任用我,让我担任重要的职务,并要求我忠诚效力。现在陛下因私心而怀疑我,这是陛下对不起我,我没有辜负陛下。”皇上默不作声,感到惭愧,于是就不再追究了。第二天,皇帝告诉房玄龄说:“过去武王不任用伯夷、叔齐,宣王杀杜伯,自古帝王纳谏本来就很难。我夙兴夜寐同前代的圣人差不多,昨天责备王珪等人,痛心自悔,你们不要警戒这个而不进谏言了!”当时,王珪与玄龄等一同辅佐朝政。太宗对他说:“你给我评评玄龄等人的才干,并且说说,你与这些人相比谁更贤能?”王珪回答:“勤恳奉公为国,朝中事情没有不关心处理的,我不如玄龄;文才武略,将相之才兼备,我不如李靖;上奏详尽明了,思虑恰当,我不如彦博;治理繁重事务,事事必办妥,我不如戴胄;把谏诤作为自己的职责,以国君不及尧舜为耻辱,我不如魏征。至于扦击坏人坏事奖励好人好事,疾恨邪恶喜好善美,我和他们相比有一点点长处。”太宗称好。后来王珪进封郡公。犯泄漏宫中机密话语的罪,降职担任同州刺史。皇帝思念名臣,不久就召见他,请他担任礼部尚书兼任魏王李泰的老师。魏王见到他,向他先行礼,王珪也以老师自居。魏王问王珪用什么成就忠孝,王珪说:“陛下是您的君主,侍奉时要考虑尽忠;陛下又是您的父亲,侍奉时要考虑尽孝。忠孝可以立身,可以成名。”魏王说:“忠孝的道理已经听到您的教导了,希望听到实现忠孝的途径。”王珪说:“汉代东平王刘苍说‘做善事最快乐’,希望大王记住这句话。”皇帝听到了,高兴地说:“这个孩子可以没有过错了!”十三年,王珪生病。皇帝派遣公主到王珪府上探望,又派遣民部尚书唐俭增减药膳。死时享年六十九。

王【王圭】传
——《旧唐书》卷七0
【说明】
王【王圭】
(571~639年),
字叔,唐初太原祁县人。唐高祖时,为太子中允,深受太子李建成的礼遇。后来因玄武门之变受牵连,贬于边远之地。太宗即位后,召回京中,拜官谏议大夫总是诚心诚意地竭尽为臣之道,多多地进献谏言。太宗称赞道
:“卿家所谈论的,大都能说中朕的过失。自古为君主者,没有不想江山长治久安的,然而又做不到,就是因为不知自己的过失或者知道却不能够改正的缘故。如今朕有过失,卿家能够直言,朕又闻过能改,还愁江山不平安吗
?”太宗对他眷顾越来越深厚。贞观元年(627),升任黄门侍郎,参预朝政,为副相。次年,进升为侍中。他对房玄龄、魏征、李靖、温彦博、戴胄以及自己的评价,不仅深受太宗赞许,也为各位宰相所公认。
以下是王【王圭】传译文,注意【王圭】字,我后面就不标出来了。
王王圭,字叔太原祁县人。在北魏时是乌丸氏,曾祖神念,由北魏投奔南朝萧梁,改姓王氏。祖父王僧辩,在萧梁任太尉、尚书令。父亲王凯,任北齐乐陵太守。王王圭少年时父亲去世,性格清高典雅,少嗜好和欲望,志向深远,能够安于贫贱,做事依循法规走正道,交友不随便苟且小叔叔王颇在当时为通儒,有辩别评述人的才能,曾经告诉亲属们说:“我们家的希望,只有在这个孩子身上了。”隋文帝开皇末年,王王圭出任奉礼郎。到王颇因参与汉王杨谅反叛事被杀,王王圭当一块治罪,于是逃亡到南山中,前后达十余年之久。
唐高祖入关,丞相府司录李刚推荐王王圭诚实正直有见识,引用为世子府谘议参军。到立皇太子,建立东宫,王王圭被任命为太子中舍人,不久转任中允,太子李建成十分尊重他。后因和皇太子阴谋事件相牵连,被流放到崔州。李建成被杀后,唐太宗李世民平时就知道王王圭的才能,召回拜为谏议大夫。贞观元年,唐太宗曾经告诉侍臣说:“正主统领着邪臣,不能使国家达到治平;正臣服务于邪主,也不能使天下太平。唯有君臣相协调,就如鱼水一样,则天下可安定。从前汉高祖刘邦不过是一田间的老头,提三尺宝剑平定天下后,立即着手建章立制规划宏大,幸福流传后代,这是崇尚信任而又得到贤臣所达到的。朕虽然不圣明,希望诸公多多相辅助救援,期望凭借大家良策妙谋,使天下达到太平。”王王圭回答说:“臣听说木材用墨绳为标准则正,帝王听从臣下谏诤则圣明。因此古代圣主,一定有诤谏的臣子七人,说了如果君主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纳平民百姓建议,臣处在不需隐瞒直言的朝代,确实愿意倾尽其悖理不明的言论。”唐太宗称赞,命令从今以后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官员入阁,一定要派遣谏官相随。王王圭
经常以诚意相见送上正确的意见,对很多事献可替否诤言进谏,唐太宗对他的眷顾越来越多,赐爵永宁县男,迁黄门侍郎,兼任太子右庶子。
贞观二年,代替高士廉任侍中,唐太宗曾避人独居和王王圭宴饮谈话,当时有美人在旁边侍候,本是庐江王李瑗的姬妾,李瑗阴谋败露死亡后没收宫,唐太宗指着美人说:“庐江王无道德,贼杀了她的丈夫而把她收为妻妾。暴虐至极,能有不灭亡的吗!”王王圭离开座位说:“陛下认为庐江王取这个妇人是对呢,还是错呢?”唐太宗说:“杀人而夺取他的妻子,卿还问朕对错,这是为什么?”王王圭回答说:“臣从管子那里听说:‘齐桓公到郭国,问父老说:郭国是什么原因灭亡的?父老说:因为他喜好善良而厌恶罪恶的原因。桓公说:“如果象您所说的话,那是贤明的君主,为什么至于灭亡?”父老说:“不是,郭国君主喜好善良的人但是不能用,厌恶有罪恶的人但是又不除去,所以灭亡了。现在这个妇人还在您左右,我私下认为您心里认为最对的,陛下如果认为是错,这可说是知恶而不去了”。唐太宗虽然不把这个美人赶出宫,但很重视王王圭的言论。
当时太常少卿祖孝孙因教宫人声乐不符合皇帝旨意,被唐太宗所谴责。王王圭和温彦博进谏说:“孝孙很了解音律的奥妙,又不是不用心,但恐怕是陛下询问的那人不好,因此迷惑了陛下的视听。而且孝孙是高雅人士,陛下忽然让他教女乐而且责备他,臣恐天下人知道了都吃惊。”唐太宗说:“卿都是我的亲近,应当进忠献直,为什么要附下,反而为孝孙说话呢!”温彦博马上承认错误并道歉,王王圭自己坚持说:“臣本来为前东宫服务,罪责已经应当处死,陛下体恤宽恕了我的性命,不认为不正派,安排在政府的中枢近地,要求以忠直为务。今天臣听说的,岂是为了私事?不料陛下忽然用惑乱的事来责备臣,是陛下背弃了臣,臣不辜负陛下。”唐太宗默然不语而罢。第二天,唐太宗告诉房玄龄说:“自古以来的帝王,能纳谏的实在太难了。从前周武王尚且不用伯夷、叔齐,周宣王是贤明君主,杜伯还以无罪被杀。我早晚都在好好学习前圣,恨不能仰望到古人。昨天责备彦博、王
王圭,朕十分后悔这件事。你们不要因此而不进直言了”。
当时,房玄龄、李靖、温彦博、戴胄、魏征和王王圭
同知国政。后曾经侍宴,唐太宗对王王圭说“卿精通鉴别人才、辨别是非,尤其善于谈论,自房玄龄等,都应当作出品评,又可自我衡量,什么地方比诸子好?”王王圭回答说:“努力不懈地为国家着想,凡是清楚的就都做,臣不如玄龄文武双全,出能为将,入能任相,臣不如李靖。陈述奏进详细明白,上传下达十分公允,臣不如温彦博。处理繁剧政务,有条不紊,周到全面,臣不如戴胄。以谏诤为意念,以君主不能与尧、舜一样为耻辱,臣不如魏征。至于斥责邪恶奖励善良,嫉恶好善,臣与诸子相比,也有一点长处。”唐太宗很赞成他的说法,群公也各自都认为说出了自己的心意,称为精确的评论。后来进爵为郡公。七年,因漏露宫中言语,降职为同州刺史。明年,召回拜为礼部尚书。十一年,和诸儒校正审订《五礼》,书成,赐帛三百段,封一个儿子为县男。这一年,兼职魏王师。任命后,唐太宗问黄门侍郎韦挺说:“王王圭为魏王李泰师,与他相见如何行礼节?”韦挺回答说:“见师的礼节,拜答都要合乎礼仪规定。”魏王泰问王王圭忠孝的问题王王圭回答说:“陛下,是王的君主,侍奉君主要考虑尽忠;陛下,是王的父亲,服事父亲应当尽孝忠孝的道理,可以立身,可以成名,当时可以享受天赐福佑,余芳可以传流后世。”魏王泰说:“忠孝道理,已经听过教诲了,愿听所应当学习的。”王王圭说:“汉朝东平王张苍说过:‘为善最乐’。”唐太宗告诉侍臣说:“自古以来皇帝的儿子,生于宫中,及其成人,没有不骄奢淫逸的,因此颠覆相接,很少有自己救助自己的,我现在严格教育子弟,想要都得到安全。王王圭我遣使了很久,因此十分熟悉,因他意存忠孝,选为儿子的老师。你们告诉泰说:‘你对待王王圭,如同事奉我一样
才可以无过错’。”魏王泰见王王圭经常是先行拜礼,王王圭也以师道自居,太家的议论认为很好。当时,王王圭的儿子敬直娶南平公主。礼有媳妇见公婆的仪式,到近代公主出嫁,这套礼仪都废除了。王王圭说:“现在皇帝大圣明,行动遵循法制。我受公主谒见,岂为我自己荣耀,所以要成国家
之美。”在举行结婚仪式时,王王圭和他的妻子就席而坐,让公主亲自拿着竹器给公婆行洗手进食物之道,礼成而退下去。从此后,公主出嫁有公婆的,都要备妇礼,这是自王王圭开始的。王王圭少年时,家中贫寒,有人馈赠物品,开始没有辞谢;到富贵后,都厚厚地给予报答,虽然那人已死亡,一定要赈济赡养他的妻子。奉事寡嫂礼仪周全,抚养孤侄恩义极重,宗族、亲戚有家中生活困难的,也是多方面给予周济。王王圭官高位显时间越来越长,但是不建私庙,四时祭祀,依然在家中进行。因此被法司所弹劾,唐太宗宽容,不去谴责他,因势给他建庙,以愧其心王王圭既然俭朴不合于礼,当时舆论因此看不起他。贞观十三年,生病,皇帝命令公主到府第照看,又派民部尚书唐俭增损调节药膳。不久,去世,终年六十九岁,唐太宗素服到别次哀悼,追念哀伤了很久,下诏命魏王泰率领百官亲往临哭,赠吏部尚书,谥号曰懿。
参考:http://cache.baidu.com/c?m=9f65cb4a8c8507ed4fece763104c96601f02de743ca084483f83c50f84642c101a39f4bb50734c1993923d3a46ef180babed61226a5e79f68698d51784facf746adf77290041db1853c41edb961232c654ea01a8e944a7f1ed62cef38b92c853279707127df48ad01b46498a24e71446a1fcdb5c500250ece22715884e0622882230a13688f7436a10f085ca2b47d42aa17660e1b841b72913c504d4140c5341b74dc11f212027933f&p=8b2a91548a934ea85fabd33b5657&user=baidu#baidusnap2

王珪,字叔玠。性情沉静恬淡,为人正直,安于所遇,与人交往不苟且附和。当时太宗任命他为谏议大夫。太宗曾经说:“君臣同心同德,那么国家就会安定。我虽不是贤明之君,但幸而有各大臣常加规劝及纠正我的过失,但愿这样可以使夫下太平吧。”王珪进言说:“古时天子有谏诤之臣七人,都因谏言不被采用,而相继死亡。现在陛下发扬你的美德,采纳像我们这样的草野之人的意见,我愿竭尽愚钝之力,效力辅佐陛下。”王珪推诚尽忠,进荐善言,并常常存心规劝,太宗更加信任他。
一天,王珪进见,看见有一美人在皇上身边侍候。太宗指着她说:“庐江王不行道义,杀了她的丈夫而纳她为妄,怎么会不灭亡呢?”王珪离开座位回答说:“陛下认为庐江王做得对还是不对呢?”皇上说:“杀了人却纳那人之妻,竟然还问我是对还是错,为什么呢?”王珪回答说:“我听说齐桓公到郭国,问老百姓:‘郭公为什么灭亡?’老百姓回答说:‘因为他能分清什么是善什么是恶。’齐桓公说:‘如像你们这么说,他就是一个明君了,可为什么会到了灭亡的地步吓?’老百姓说:‘不是这样的,郭君知道是好的意见却不采纳,知道是错的事情却不停止做,所以灭亡。’如今陛下知道庐江王灭亡的原因,他的美姬还在你的身边,我看陛下认为这样做是对的。知道那是错的事情(但还要继续做),这就是所谓知道不对的却不停止去做啊。”太宗十分欣赏他说的话。
太宗派太常少卿祖孝孙用乐律来教授宫中的乐人,因这些乐人的技能没有长进,孝孙多次被皇上责怪。王珪与温彦博共同进言说:“孝孙是恭谨之士,陛下让他来教女乐,又责备他,国人岂不认为皇上太轻视士人了吗?”太宗十分愤怒地说:“你们这些人都是我心腹之臣,竟然附顺下人欺瞒我,替人游说说情吗?”彦博惧怕,谢罪,但王珪不谢罪,他说:“我本来侍奉前皇太子,罪当受死,陛下您怜惜我的性命,任用我,让我担任重要的职务,并要求我忠诚效力。现在陛下因私心而怀疑我,这是陛下对不起我,我没有辜负陛下。”皇上默不作声,感到惭愧,于是就不再追究了。
当时,王珪与玄龄等一同辅佐朝政。太宗对他说:“你给我评评玄龄等人的才干,并且说说,你与这些人相比谁更贤能?”王珪回答:“勤恳奉公为国,朝中事情没有不关心处理的,我不如玄龄;文才武略,将相之才兼备,我不如李靖;上奏详尽明了,思虑恰当,我不如彦博;治理繁重事务,事事必办妥,我不如戴胄;把谏诤作为自己的职责,以国君不及尧舜为耻辱,我不如魏征。至于扦击坏人坏事奖励好人好事,疾恨邪恶喜好善美,我和他们相比有一点点长处。”太宗称好。


急求旧唐书王珪传的翻译!!50分!!!
王珪回答说:“我听说齐桓公到郭国,问老百姓:‘郭公为什么灭亡?’老百姓回答说:‘因为他能分清什么是善什么是恶。’齐桓公说:‘如像你们这么说,他就是一个明君了,可为什么会到了灭亡的地步吓?’老百姓说:‘不是这样的,郭君知道是好的意见却不采纳,知道是错的事情却不停止做,所以灭亡。’如今陛下知道庐江王...

《王珪传》文言文阅读理解
王珪以诚待人,进荐善言,并常常存心规劝,太宗更加信任他。 一天,王珪进见,看见有一美人在皇上身边侍候。太宗指着她说:庐江王不行道义,杀了她的丈夫而纳她为妄,怎么会不灭亡呢?王珪离开座位回答说:陛下认为庐江王做得对还是不对呢?皇上说:杀了人却纳那人之妻,竟然还问我是对还是错,为什么呢?王珪回答说:我听...

《旧唐书》卷七十 列传第二十
珪答曰:"汉东平王苍云:'为善最乐。'"上谓侍臣曰:"古来帝子,生于宫闼,及其成人,无不骄逸,是以倾覆相踵,少能自济。我今严教子弟,欲令皆得安全。王珪我久驱使,是所谙悉,以其意存忠孝,选为子师。尔宜语泰:'汝之待珪,如事我也,可以无过。'"泰每为之先拜,珪亦以师道自居,物议善之。时珪子敬直尚...

王珪 旧唐书
今本《旧唐书》中《王珪传》在第70卷

仆射李靖、侍中王珪继至翻译
仆射李靖、侍中王珪继至翻译:仆射李靖和侍中王珪相继赶到。这段话出自《旧唐书·杜如晦传》,原文为:寻又语房玄龄曰:‘杜弟胡大度如此,不以滑稽取名,必有大过人之才。’遂引以参文机管。又尝与诸公宴集,酒酣,有间言:今诸公各有秦、汉、周、魏、燕、赵、巴、蜀之资,亦有意自贤,以...

嫉恶好善的意思
成语名字:嫉恶好善 成语发音:jí è hào shàn 成语解释:嫉:憎恨;好:喜欢。憎恨坏人坏事,鼓励好人好事 成语出处:《旧唐书·王珪传》:“至如激浊扬清,嫉恶好善,臣于数子,亦有一日之长。”成语繁体:嫉恶好善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

出将入相的成语典故
【出处】《旧唐书·王珪传》:“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才兼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李靖。”《醒世恒言》卷一八:“后来果然出将入相,历事四朝,封为晋国公,年享上寿。”《野叟曝言》一一回:“将来交了眼运,扬眉吐气,富贵俱全,一到四十以外,便该八座了。五十岁上,出将入...

《旧唐书》卷一百一十九 列传第六十九(3)
有房玄龄、杜如晦、魏徵、王珪之属为辅佐股肱,君明臣忠,事无不理,圣贤相遇,固宜如此。玄宗守文继体,尝经天后朝艰危,开元初得姚崇、宋璟,委之为政。此二人者,天生俊杰,动必推公,夙夜孜孜,致君于道。璟尝手写《尚书·无逸》一篇,为图以献。玄宗置之内殿,出入观省,咸记在心,...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一 列传第一百四十一
王珪为太子中允。韦挺,隋末与隐太子友善,后太子引以为率。至武德六年,俱配流巂州。淹等至益州,见天纲曰:"袁公洛邑之言,则信矣。未知今日之后何如?"天纲曰:"公等骨法,大胜往时,终当俱受荣贵。"至九年,被召入京,共造天纲。天纲谓杜公曰:"即当得三品要职,年寿非天纲所知。王、韦二公,在后当得三品...

出将入相成语
出将入相,这个成语的发音为 chū jiàng rù xiàng,意指一个人文武兼备,无论是出征为将帅还是入朝为宰相,都能胜任重要职位。这个成语出自《旧唐书·王珪传》,王珪自谦不如李靖,称赞李靖才情出众,既能统兵作战,又能入朝治政。《醒世恒言》卷一八中也提到某人后来确实实现了出将入相,历经...

石首市18015424575: 关于《新唐书·王珪传》的一部分翻译 -
绪哗艾恒: 当时,王珪与玄龄等一同辅佐朝政.太宗对他说:“你给我评评玄龄等人的才干,并且说说,你与这些人相比谁更贤能?”王珪回答:“勤恳奉公为国,朝中事情没有不关心处理的,我不如玄龄;文才武略,将相之才兼备,我不如李靖;上奏详尽明了,思虑恰当,我不如彦博;治理繁重事务,事事必办妥,我不如戴胄;把谏诤作为自己的职责,以国君不及尧舜为耻辱,我不如魏征.至于扦击坏人坏事奖励好人好事,疾恨邪恶喜好善美,我和他们相比有一点点长处.”太宗称好.

石首市18015424575: 王珪,字禹玉,成都华阳人.吴越纳士这篇文言文的原文及翻译 -
绪哗艾恒: 《宋史卷三百十二列传第七十一》“王珪” 文字太长了,无暇翻译,只提供原文: 王珪,字禹玉,成都华阳人,后徙舒.曾祖永,事太宗为右补阙.吴越纳土,受命往均赋,至则悉除无名之算,民皆感泣.使还,或言其多弛赋租.帝诘之,...

石首市18015424575: 唐书王勃传译文 -
绪哗艾恒: 王勃故事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①命其婿作序以夸客②,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③,然④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⑤,乃矍⑥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⑦,初不精思,先...

石首市18015424575: 旧唐书文言文翻译 -
绪哗艾恒: 冯伉,原来是魏州元城人.他父亲玠后,他家搬到京城.小的时候就学习经学.大历初年,考到《五经》秀才科上,被任为秘书郎.建中四年时,又考上博学《三史》科.三次升迁到尚书膳部员外郎,是充睦王陪读的侍从.泽潞节度使李抱真去...

石首市18015424575: 有一篇旧唐书的句子求翻译,古文翻译成白话文,请精细逐条翻译 -
绪哗艾恒: 1.适逢高祖李渊当时镇守太原,于是主动结纳依附.又发现太宗李世民有非比常人的气度,尤其以真心结交他. 2.宋金刚带兵攻到城下,李弘基无法守卫,城又陷落到贼人手里. 3.后来用年老的理由请求退职,又被授职辅国大将军,只在每月初一、十五上朝,俸禄与中枢省职事相同.

石首市18015424575: 旧唐书 列传四十 翻译 -
绪哗艾恒: 王及善,是汔州邯郸人,父名君愕.隋朝末年,并州人王君廓侵掠邯郸,王君愕前往游说王君廓说: "如今天子丧失统治权力,英雄竟起,应该安抚招纳被遗弃的百姓,占据有利地势,按兵不动以观察形势变化.现在足下肆行残忍,所到之处劫...

石首市18015424575: 出将入相的由来 -
绪哗艾恒: 【释义】 出征可为将帅,入朝可为宰相.指人德才兼备,也指担任文武要职.【出处】《旧唐书·王珪传》:“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才兼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李靖.”《醒世恒言》卷一八:“后来果然出将入相,历事四朝,封为晋国公,年享上寿.”《野叟曝言》一一回:“将来交了眼运,扬眉吐气,富贵俱全,一到四十以外,便该八座了.五十岁上,出将入相,荫子封妻,二十余年大运.”

石首市18015424575: 帮忙翻译一下《旧唐书》中的几句话
绪哗艾恒: 引文出自《旧唐书》,褚遂良负责记录皇帝的“起居”(日常活动、言行举止).李世民问他:皇帝的言行错失能否不予记录?回答说:“(皇上有了错失,)就算褚遂良奉命不予记录,天下的老百姓也一样会记得的.”唐太宗认为他说的对. 第二句:褚遂良既已做了顾命大臣,遇到不该做的事情(或决策),理当及时地予以阻止(才是正确的作法).

石首市18015424575: 文言文旧唐书的翻译
绪哗艾恒: 第一句是:讨伐昏聩糊涂的君主,打败他是“善”的. 第二句是:然后收敛兵甲,培养亲信,臣认为这样是“宜”的. 善和宜不好翻译,用现在的话很难说出意思.

石首市18015424575: 旧唐书 翻译 -
绪哗艾恒: 译文: 王叔文失败后, 刘禹锡亦获罪贬为连州刺史, 赴任途中, 又贬为郎州司马.郎州在西南夷人之地, 风气很落后, 习俗处处与中原不同, 没有一个能交谈的人.刘禹锡在郎州十年, 惟有靠作文吟诗来陶冶性情.蛮夷之风俗崇尚巫术, 每每滥修祠庙, 击鼓舞蹈, 必定唱言辞俚俗的歌曲.刘禹锡间或也参与其中, 便依照屈原等人作品, 写了新辞教巫祝歌唱.所以郎州地方夷人唱歌,多是刘禹锡所做歌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