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三国的人物赏析的文章

作者&投稿:锁马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三国人物赏析作文一篇 1000字左右~

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聪明 狡猾 善于分析
赤壁之战反映了他的能言,冷静,祁山之战表明了他的机智,执着,忠心.
一、不贪权势他位极人臣,却不追求个人权势,不弄权也不为权所努役。以他的才能智慧和崇高威望,拿掉昏聩无能缺德无才的阿斗,自己称王称帝,可以说上合天理,下顺民心。但是,他对后主坚持执君臣之礼,决不摆相父架子。在一系列问题上都是以礼规劝、得后主同意才进行的。

二、不谋私利他只靠俸禄为生,不以权势谋私利。在《诫子书》中,他提出了自己严格的要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以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处世。他对后主说:“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他死时确实如其所言。他择妇摆脱了郎才女貌的陋习,选择了黄承彦的丑女。黄承彦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关于这桩婚事和黄氏的才美,《三国演义》在描述诸葛瞻战死绵竹时曾有简要的介绍,其敬仰之情溢于言表,对这位丑女给予了热情的赞美。

三、严于律己 街亭之役,马谡违节,造成败局,但他主动承担责任:“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他几次发布鼓励将士直言极谏的文告,要求大家批评自己过失和缺漏。在他执政期间,如果出现失误,他都决不委过他人,而自省自律。来敏、李严等人罪责虽然深重,但他都引咎自责,检讨自己的失损。
诸葛亮不仅自谦,而且以深受教益的事例说明愿得别人诲教之诚心。平定南中,他采纳了马谡“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建言,并作为命令颁布全军,强调南征,不能单靠武力镇压,还要靠智胜和从思想上瓦解叛军,从而制定了对少数民族部落实行和抚政策。

4、治蜀有方所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红楼梦赏析  作者:余嘉桦  红楼梦作者曹沾及高鹗之简略生平  曹沾,字雪芹,一字芹圃,清汉军正白旗人。世居渖阳。生年不详,高宗乾隆二十七 年卒,年约四十岁。  雪芹十余岁时,其家因获罪被抄没,遂陷困境,迁回北平,几无以为生。在穷愁潦倒之余,将一生所见闻,以血泪写成红楼梦。费力十年,初名石头记,又名为风月宝监 .语其特徵,约有五端:为真正创作,而非其他旧小说之沿袭;以悲剧收场,而非传统之大团圆结局;情节完整细密;刻画人物入微;语言优美成熟。经胡适考证,确认此书作者为曹雪芹,又考定后四十回为高鹗所续。  高鹗,字兰圣,清奉天铁岭人。乾隆六十年进士。胡适、林语堂等均推论八十回后,应有未写完之散稿,经高鹗补成全书。  如何看红楼梦一书?  只要提及红楼梦这一本书,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是一提及要阅读它,却令人 望却止步、滞留不前。即使是拾起了这本书,能够专心地、逐页地融入其真正涵意的 ,恐怕是微乎其微吧!令人纳闷的是,如此一本令中国传统文学能够吸引外国学者的 注目,引爆一场「红学」旋风的经典名著,为什么让大都分久仰其名的读者放弃一览 此书的大好机会呢?大抵可以归纳出几个原因:  在现今的工商社会,人人争取每分每秒,很少人有闲情雅致去浏览这本厚达数百、千 页的文学小说。所以他们宁愿花时间去阅读财经杂志、工商报纸、等能够在这个社会 搏取优裕物质生活的书籍。  虽然人们总推说时间不够,但真正有闲暇的人也不少。而有不少人在登入门阙之后,却因为此书中的人物繁杂,景物穿插而一头雾水,因而中途放弃。即使有人愿意付出 极大的毅力与耐心去看完这本书,到头来可能也会有不少疑惑之处。  有心要去看这本书,却被冲入升学管道的潮流里,缺乏跃跃一试的勇气。到最后只有 「望书兴叹」罢了!试问您是属于那一种呢?  在高中国文课文中曾提到红楼梦这一本书有五大特徵,除此之外此书还有几个欣赏角 度可以深入探索,值得注意!  题意深远意境高超:由于作者的身家背景以及历生遭遇,于是他对人生有深入的体验 ,款款叙述他的精辟剖析以及独特的见解。而作者也将本书以悲剧收场,破除一般的 大团圆结局。  内容丰富天空广阔:本书取材范围之广,描写人物之多,实在是包罗万象,无人能出 其右。  人物描写个个成功:这一项是红楼梦的成就之一。作者刻画人物的手法实在是优美成熟,彷佛书中的每一个角色都跃然纸上,对于人物塑造的成功,更是不在话下。  语言功能发挥极至:作者同时运用对话内容来烘托人物的性格。藉着语言将感情描写、尖酸刻薄、口蜜腹剑、试探虚实、收揽人心、表现得栩栩如生。所以看完此书,就等于尝遍人生百态。因此这一本书可以说是社会真实的缩影版。  红楼梦之主题─好了歌  红楼梦这本书是千古以来著名的文学钜作,书中的人物共有四百多位,而更难能可贵 的是作者能一一地剖析书中人物的个性。经由他的笔下使自己创造出来的人物栩栩如 生。  曹雪芹的一生穷困潦倒,他凭着小时候的记忆来描写宁、荣国府的繁盛和富有。 为了元妃的省亲,宁、荣两府不惜投注了大量的金钱来建造占地达十三公顷、富丽堂 皇的大观园。其中有小桥、流水还有亭林,宛如一片仙境。元妃省亲的这段期间正是 贾府最兴盛的时候。但是「花虽美,仍有凋谢的时候。」后来元妃死了,家道便开始 中落。贾府的盛衰也给曹雪芹丰富的内涵。  我觉得如果要从这本钜作中抽取它的精髓,那么原作中一首「好了歌」便可说明得十 分透彻明白了。这首「好了歌」是: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疑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子孙谁见了。  这首诗明白地表现了「浮生若梦」的意境。如果我们更仔细地品味,不难发现其中有 另外一层更深的含义─出世思想。 古人说:「吴宫花草成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读来岂不是有人事全非之慨呢?一 生宦海浮沈,到头来还不是一场空?人生于世很难可以摆脱掉红尘俗事的牵挂,像徐 志摩一样「挥一挥衣袖,不带来一片云彩。」俗事中还是免不了功名、利禄及家庭的 羁绊。试问,古今又有多少人能彻底断绝杂念的呢?  红楼梦这本书可以由这首「好了歌」看出究竟。其实在作者写下这首歌之后,就等于 为以后的故事发展提出大纲了。而为什么叫「好了歌」呢?这种说法岂不是将人生看 得很淡泊?看得淡泊便不屑与人争;看得空了,那么心灵也已经远离红尘的喧嚣扰嚷 ,而净化于天地了。作者悲观的心态影射到男主角贾宝玉身上,因此到最后宝玉领悟 到「繁华过后一场空」的心境而遁入空门了。  结语:  总之,红楼梦一书不但是中国近代的缩影,也是一部研究中国伦理、亲情的好小说。  由世界各地兴起的红学热,我们不但不可以再用以前人们眼中言情小说的立场去看他 ,而且我们更应该有责任把如此好的中国小说广泛介绍出来,为明日写出中国人的好小说贡献一己之心力。




2、王蒙论《红楼梦》里的爱情描写  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绝少看到那种对于爱情的自由的、饱满的、酣畅的描写,绝少看到对于爱情、对于女性的赞美与推崇。当然,有很精彩的欲说还休的伤春、单恋、相思或一时的感情之波的描写,诸如李商隐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晏殊的“油壁香车不再逢,……山高水远一般同”……有很深挚感人的悼亡诗。《诗经》《乐府》中有一些比较健康的爱情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毕竟失之简单。《牡丹亭》中的爱情能够跨越生与死的界限,强烈则够强烈了,内涵却并不丰满。无非是伤春怀春的相当原始的情爱情欲。《西厢记》写得文字极美,却亦轻薄,流露着艳趣,与其说它对爱情的态度是审美不如说是游戏。  古典小说的爱情描写更差,《三国演义》里的人物不谈爱情,一位领导同志五十年代六十年代还常以此做例子做依据,论证爱情并非什么“永恒主题”。《西游记》里的爱情则是妖精与猪八戒的专利。《水浒传》里的爱情与淫妇是同义语。而英雄豪杰中的许多人,武松、杨雄、宋江都是有手刃淫妇的光辉记录的,只有林冲,似乎对自己的妻子颇有感情。其他的一些话本、戏剧作品中,则把爱情题材纳入道德伦理范畴特别是女性的即女儿经的道德范畴。《金瓶梅》的性描写不论如何放肆大胆,那种把爱情特别是把性爱视为一种淫荡的恶德的基本的否定倾向,与“三言二拍”之类并无区别。  从这方面看,《红楼梦》的爱情描写与爱情观就特别引人注目。在《红楼梦》中,爱情不再是单纯的男性与女性的相互吸引、戏弄或家庭伦理义务。爱情也不再只是邪恶的同义语。在这本书里,爱情是这样地充满了生活的具体内容,爱情弥漫在生活中,生活充溢在爱情里。爱情拥抱着整个的生活。而生活又主宰着规定着爱情的形式、内容、趋向和最终结局。这样,爱情是爱情,是性(《红楼梦》丝毫不回避这一点,当然,从其对贾琏贾珍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此书对于单纯肉欲的厌恶嫌弃)。爱情也是文化,是历史,是社会风气、是阶级意识、更是人本身,是人的性格与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历史属性的综合体现。……  ……但整个来说,作者对于男女之间的灵与肉的交往,写得相当客观。实  际上他是跳出了封建的道德评价或男性自我中心的以女性为玩物(后者甚至在当  代作家如张贤亮的作品中亦有不自觉的流露)的传统观念的框子来写爱情的。《红楼梦》的爱情描写与其他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相比,卓然不群,无比地更自然、更真实、更不受拘束、更丰满、既不流于陈腐,又不流于轻薄,端的是独一无二的奇书也。



3、周汝昌:林黛玉之致死  黛玉的所以致死,并不是像高鹗所写的那样。致黛玉以死的主凶,是元春、贾政、王夫人、赵姨娘,却不是凤姐、贾母。其间曲折经过,种种关系,还能从前八十回的线路和暗示推知一个梗概。今试作一点解说。头绪较繁,分段而叙:  一、元春本来就不喜欢黛玉。这在她赏赐东西时对钗、黛有厚薄分别,大家早已看出。其实曹雪芹对此先有暗示:在“省亲”回中,由于元春的关系,两次都把“绿玉”字样废除不得使用,一是“红香绿玉”改成“怡红快绿”,一是“绿玉春犹卷”改成“绿蜡…  …“。宝钗明说:”他因不喜‘红香绿玉’四字,改成了‘怡红快绿’;你会子偏用‘绿玉’,岂不是有意和他争驰了?“此笔最为要紧。  一、但仅仅因此,感情善恶,还不能决定婚姻大事,因为“师出无名”,要想毁黛玉,必须有“名正言须”的罪名。这个,元春尚无法自定,必另有提供“罪状”之人。  一、为了宝玉的婚事而可以入宫正式向元春提供重大意见的人,只有贾政、王夫人。  贾政自己也并不能定出黛玉的罪名,因为他不真正了解。“真正了解”的,还是一位女眷,而且是能向贾政耳边枕畔灌注谗言的人。这就是赵姨娘。如第七十三回写赵姨娘的小店环小鹊跑来向宝玉报说:“我来告诉你一个信儿,方才我们奶奶这般如此在老爷前说了。  你仔细明儿老爷问你话。“此等处最堪注目。  一、赵姨娘处心积虑,要害宝玉,这大家早都明白,不用赘述。她害宝玉的手法,就是不时向贾政耳边进谗讲坏话。坏话的主题并不只是“不读书”“爱顽”的条款,而是另有大题目:即说宝、黛二人有“不才之事”——这是最能触怒封建家长、使贾政深恶宝玉的关键问题。正如龚人向王夫人所言:“二爷也大了,若要叫人说出一个不好字来,……  二爷一生的声名品行岂不完了?二则太太也难见老爷。“这就是所谓大题目,所以王夫人竟如”雷轰电掣“。  一、宝、黛二人的形迹亲密,并不避人,可说是公开的事实,贾母、凤姐的话言,早都明白表示承认默许。——所避忌的,只有赵姨娘。证据十分显明:第五十二回,宝、黛正待谈心,“一语未了,史见赵姨娘走了进来瞧黛玉”,黛玉忙的一阵周旋招待,“一面又使眼色与宝玉。宝玉会意,便走了出来。”素日情势,不问可知。  一、此种参证还有可寻。第十九回黛玉见宝玉脸上有“钮扣”大的一点“血渍”,便说:“你又干这些事了!……便是舅舅看不见,别人看见了又当奇事新鲜话儿去学舌讨好儿,吹到舅舅耳朵里,又大家不干净、惹气!”这就是明白指的赵姨娘。“大家不干净”


三国你可以去这个网址http://www.ilf.cn/Appr/Special153.html

  论《三国演义》的悲剧色彩——浅析《三国演义》的人物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谈笑中。”
  《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的历史小说,作者罗贯中,别号湖海散人,杭州人,祖籍太原,生卒年不祥。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约定为1330-1400年,其时正处于元末民族矛盾、阶级矛盾都很尖锐的动乱的时期,罗贯中一生奔走,有政治报复和军事才能,但“与人寡合”。曾参加过反元起义,相传他写了许多著作,但他用力最大,影响最广,艺术上最为成功的要数《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的总体思想是拥刘反曹,其实质是尊崇仁德,贬乏残暴,尊崇忠义,贬斥奸诈。小说有意识的将刘备的宽仁和曹操的残忍作对比,褒刘贬曹的倾向十分明显,因此其情节线索和人物塑造大都以蜀汉为中心,“忠不顾死,义不负心”是小说的重要思想体系,其着力刻画的人物如:诸葛亮、关羽、张飞等,都集中体现了他们忠于蜀汉的思想。
  小说的结构宏伟,将三国时期近百年来头绪纷繁的政治、军事斗争和各种错综复杂的事件,众多的人物关系形象地反映在一个一个场面中,情节结构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充分反映作者突出的政治、军事才能和高超的艺术才能。作者对战争的描写,活而不乱,环环紧扣,时松时紧,引人入胜。既写出了波澜壮阔的战争场景,又展示了明争暗斗的曲折隐情,也突出了人物战争中的智能、作为、个性、性格,实现了历史的真实性和艺术真实性的高度统一。小说真实地再现了历史,同时也演绎了东汉末年,三国鼎立时古代君臣悲剧的历史,小说从不同的程度展示了不同人物的悲惨历程:
  一、 王室之悲
  (一)、东汉的最后两个皇帝少帝和献帝,由于先后有十常侍、董卓、曹操的篡权,被剥夺了皇帝的权利,没有人生自由,献帝是相信刘备刘皇叔的,他把兴复汉室重任交给了刘备,但我看刘备是想当皇帝的,你看他先前的两个儿子:一曰封,一曰禅,分明是取封禅之意,还能说他不想称帝吗?我想,既使刘备兴复了汉室,献帝刘协也逃不脱悲惨的命运。
  (二)、曹魏政权
  曹魏政权的缔造者——曹操,《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奸雄形象,这个形象不管是否符合历史真实,不过曹操是三国时老一辈中唯一没有称帝的人,他说过这样一句话:“如国家无孤一人。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果然,在他死后不久,他的儿子曹丕、汉中王刘备、孙权相继称帝。我们再客观一点,从《三国演义》中,也不难看出,曹操的确是三国首屈一指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其文武兼备,时人无人能及。抛开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诗词不说(刘备和孙权是做不出来的)。单看曹操从《三国演义》中显示出来的军事才能和其用人之道,令人叹服。你看他刺董卓,擒吕布,歼灭袁术,官渡一战,令袁绍部队闻风丧胆,尔后统一北方,为后来三国鼎立的局面迈出了第一步,也为后来晋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三分天下这实力最强的曹魏是由曹操一手开创的,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可想而知。而曹操的用人之道,想必大家也不陌生,为才唯用,不拘小节。“操在衮州,招贤纳士。”(第十回)于是,他的手下拥有了荀彧、荀攸、程昱、郭嘉、刘晔、满宠、吕虔、毛玠等一批谋臣。再看曹操用人的一个小故事:“许攸暗步出营,径投曹寨,时操方解衣歇息,闻许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而迎。遥见许攸,扶掌欢笑,携手共入,操先拜于地,攸慌扶起曰:‘公乃汉相,吾乃布衣,何谦恭如此?’”(第三十回)曹操用人谦虚的态度,令士人折节,因此,他身边人才鼎盛,智谋团的人员在三国中是最多的。然而,曹氏政权的最终灭亡悲剧根源在何处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曹操没有把礼贤下士的优良传统至始至终地保持下去,随着年事的增长,逐步变得荒淫昏慵,疑心愈来愈重,开始嫉贤妒能,日趋骄纵。特别是取得了西凉的胜利后。从他对待张松的态度,可以看出他待人态度转变的迹象。“曹操自破马超回,傲睨得志,每是饮宴,无事少出,国政皆在相府中商议。张松候了三日,方得通姓名,左右近得贿赂,却才引入……操先见松人物猥琐,五分不喜,又闻言语冲撞。遂拂袖而起,转入后堂。……松自思曰:‘吾本欲献西川州郡与曹操,谁想如此慢人。’”(第六十回)看到此处,我不禁叹息,昔日那个求贤若渴的曹操哪里去了。这时可以说是曹操统一天下,完成霸业的绝佳机会。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曰:“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之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败,而汉事将成也。”以至发展到后来以才压人,以武压人,枉杀贤良,为曹魏政权的败落留下了隐患。
  其二、曹魏内部矛盾日益尖锐。曹丕在位时,矛盾并不激烈,所以内部也比较安定。司马氏也毫无机会。而曹睿统治时期,国家大动干戈,对内大修宫殿,耗费国力,对外发动战争,平吴灭蜀,劳师无功,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也日益激化。而司马的势力也越来越庞大,要说曹氏也看到了司马的势力日趋扩大,所以用曹真来平衡司马的势力,然而时值诸葛亮北伐,曹真的才能平庸,司马很自然成为最高元帅,在战争中,他以守代攻,逐步培养自己的势力,积蓄自己的力量,孤立曹氏的政权。虽然后来曹芳将兵权交曹爽掌管,然而,此时的司马氏的羽翼已丰,曹爽在这场政治斗争中成为了斗争的牺牲品,曹氏政权几乎是在毫无抵抗的情况下,倾刻土崩瓦解,岂不可悲可叹!曹氏政权衰落悲剧在于:统治阶级自身荒淫,内部矛盾重重,不统一,外有兵荒,没有使国家稳定,造成外部力量有机可乘。
  (二)、关于蜀汉
  《三国演义》的总体思想倾向是拥刘反曹,但我认为刘备也是一个相当可悲的人物。他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帜,惨淡经营半生,最终连诸葛亮也回天乏术。从桃园结义到猇亭、汉口的惨败。刘备先在公孙瓒的手下,因为陶谦给了他四千兵就弃公孙而投陶谦,然后占徐州,后来又投靠吕布,再反攻吕布而投曹操,然后又反攻曹操而转投袁绍,又投刘表,最后一次是刘备入西川用刘璋给他的军马围攻成都。其反复如此,阅历数人,历经数人而又能全身而退,可见其必有超凡的政治外交手腕,所以能成就蜀汉帝业。刘备的“义不负心”具有两面性,对待吕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刘备在小沛时,吕布曾有恩于刘备。辕门射戟解了刘备之围。及至吕布被捕时,刘备却在吕布的背后狠狠地“砍了一刀”,而向曹操说:“君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使得吕布大骂刘备:“是儿最无信者,大耳儿,不记辕门射戟之时耶!”可见 ,刘备的义是有尺度的。从现代的角度来看,刘备在研究人物心理的方面,具有很高的水平,曹操、孙权是不能及的。可以说是一位政治阴谋家,要不然刘备文采不高,武不出众,在军阀混战的东汉末年,拿什么来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刘备笼络人心的手段也是相当高明的。长坂坡摔阿斗而收买赵云之心,临死前的一席话说得诸葛亮叩头流血,并叫自己的几个儿子以父事丞相,使孔明在那么艰难的情况下,五出祁山,为完成先帝的遗志而死心踏地,呕心沥血奋斗下半生。
  刘备统治期间,蜀中并非缺乏人才,文有凤雏庞统,还有智慧的化身诸葛亮。水镜先生司马徽曾言:“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可惜刘备两人兼得,却仍然没有能安得天下。再看他的战斗能力,关、张、赵、马、黄个个能征善战,有万夫不当之勇,三军作战,如入无人之境。刘备之所以没有能成就兴复汉室的霸业,其根本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对待人才,不如曹操那样为才唯用。《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中有一个小故事:“鲁肃素知庞统之才,向主公举荐,孙权以貌取人,见其丑陋、轻狂,心中不喜。肃对统曰:‘公抱匡济之才,何往而不利?可实对肃言,将欲何往?’统曰:‘吾欲投曹操去也’肃曰:‘此乃明珠暗投矣,可往荆州投刘皇叔,必然重用。’统曰:‘此某平生素志也。’乃求肃书,径往荆州来见玄德。玄德久闻统名,便教请入相见。统见玄德,长揖不拜。玄德见统貌陋,心中亦不悦。”于是安排庞统到耒阳县做一个小小的县官。后统到任听之任之,引起张飞巡衙之事,后张飞将鲁肃荐书呈上。玄德拆视之,遂知统乃大才。而孔明回来又作引见,才随即令张飞往耒阳县敬请庞统到荆州。玄德下阶请罪。统方将出孔明所荐之书,玄德见书中之意。言凤雏到宜即重用。读到这里,我不禁想赤壁之战初期,庞统跟曹操献连环计时曹操对待庞统的态度。“操闻凤雏先生来,亲自出帐迎入。然后恭恭敬敬地问道:‘操久闻先生大名,今得惠顾,乞不吝教诲。’”两人态度截然不同。要说刘备也是求贤若渴,三顾之恩请出孔明,但对待庞统的问题上大失水准。忘却当时三顾之举,丢掉了谦虚的本性。和曹操的“不及穿履,跣足而迎”相比,的确相差大远,这也是蜀中谋臣太少,诸葛亮后继无人的重要原因之一。想其祖辈刘邦用人不拘一格,韩信是楚国叛将,经萧何一言举荐,拜为上将,陈平有盗嫂之嫌,而给予重金。其余如樊哙、周勃、曹参之流,皆出生下贱,但都得刘邦择其才而重用。试想刘备和其后代刘禅的用人之道,刘邦若知,必将骂其不肖。
  “义不负心,忠不顾死”的信条束缚了刘备的手脚。甚至为之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为了义,陶谦三让徐州才肯接受,因为义,迟迟没有夺取刘表及其子刘琦的荆州牧,对待刘璋的益州也久久不用兵,这样,就很难及时贯彻诸葛亮隆中的战略部署。后来,为了恪守桃园结义的诺言,为死去的兄弟关羽、张飞报仇,不听文武大臣的劝告,一意孤行,也不听手下将士陈意的警示,自己军事领导才能又不高,结果被陆逊一把大火营烧七百里,自己仓皇回逃。为了兄弟义气,用几十万大军的性命换得自己报仇的私欲。从此蜀军元气大伤,此役过后,刘备洒手西去,把一付重担交给禄禄无为的刘禅,你叫他怎么扛得动?使得诸葛亮长时间修整兵马,后来五出祁山,劳师动众,终因实力的悬殊而寸土未得,再加上后主刘禅无所作为,并经常听信小人谗言,使诸葛亮内外分心,殆误战机。诸葛亮死后,朝中矛盾重重,后继无人,终于导致了蜀汉的灭亡。值得吗?
  (三)、说说孙吴
  孙权二十来岁就接管父兄大业,和曹操、刘备相比,小说中对其言行着笔相对较少,但我觉得孙权也具有卓越的政治领导才能,因为曹操曾言:“生子当如孙仲谋”。可见曹操是相当佩服孙权的,一代奸雄曹操佩服的人,想必也是了不起的人物。况且,孙权是既打败过曹操(赤壁之战),又打败过刘备的人(火烧连营),的确非比一般,也应该算一个政治家吧!如此英雄了得的孙权如何也没能完成统一大业呢?
  首先,认为自己名不正言不顺,自己既非朝廷重臣,也非汉室宗族,凭什么伐天下。加上自己继承父兄大业以后,坐守其城,不思上进。他从来都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也没有提出明确的北伐计划;其次,吴中之人,大都见利忘义,军事上,时而和蜀汉联盟,时而和曹魏联盟,毫无节操可言,文武大臣也多数以自己的私欲为重,孙权在时还能控制,死后,这种矛盾日益恶化,并最终暴发。孙权自己做事犹豫不决,赤壁之战是这样,对待荆州的问题也是如此;最后,孙权在对待人才的问题上和刘备有同样的毛病,如对待庞统,以貌取人。另外其子孙不肖,沉溺酒色,日趋恶暴,埋没智勇双全的英雄陆抗,使孙吴灭国。试想孙吴如此如此,怎能成大器?
  二、谈谈诸葛亮
  读《三国演义》,没有人不佩服诸葛亮的才干的。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神机妙算,足智多谋,足不出户便知天下大事。更兼能呼风唤雨,会六丁六甲之术。怪不得鲁迅曾经说《三国演义》中:“状诸葛多智而近妖”。诚然,诸葛亮的确是智慧的化身,一篇隆中对妙绝天下,精辟地分析了天上的形势,制定了蜀汉的战略部署,有人把他和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相提并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祭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智取成都、骂死王朗、空城计、诸葛妆神、木牛流马、识魏延反骨、七星灯,死后还能用木像退后,智杀魏延。诸葛亮真的是无所不能。但是,人无完人,我认为诸葛亮也存在失误:
  诸葛亮料定曹操赤壁兵败必走华容道,也知道关羽会义释曹操,但还是叫关羽去了,当时刘备的手下有张飞、赵云、刘封等大将,无论谁与关羽交换位置,曹操岂不是手到擒来。这件事我想只有用诸葛亮自己的话来解释:“亮夜观乾象,操贼未合身亡。留这人情,教云长做了,亦是美事。”这一席话,我想不能言之成理吧!就事论事,这一笔我还是给孔明记上了。
  关于处理荆州问题,诸葛亮要承担一定的责任。荆州的重要性非常明显的,这里不必繁述。诸葛亮的隆中对完全可以说明荆州的重要性。“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举食壶浆以迎将军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后来的局势的确也是按照这个战略方针发展的,选择关羽驻守荆州也是非常正确的。刘备的益州、荆州围攻中原的形势也基本形成。时建安二十四年秋七月,刘备刚刚夺取益州,定汉中,被称为汉中王,便马不停蹄地派费诗出王旨,令关羽取樊城、襄阳,这正是诸葛亮“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的战争策略。但是,请大家想一想,刘备新取益州,根基未稳,人心未定,此时进行北伐时间太早不合时机,何况蜀汉的燎原之势,老谋深算的曹操、孙权岂有坐视的道理。诸葛亮也应该非常清楚这一点。因此,他早就应该派重兵给关羽以支援,稳固防守,待时机成熟,然后出兵。这次行动,关羽虽然也取得了局部的胜利,以很快的速度攻下了襄樊二城,然而曹、孙联军,短短的几个月时间,荆州沦陷,真是丢了西瓜连芝麻也没有捡着。时建安二十四年秋十二月。我想大概是刘备、诸葛亮是刚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太小看曹操和孙权了吧,同是也过于高估关羽的能耐了。这场战争的失利,我想孔明是难辞其咎。
  八阵图有可能不摆的。刘备发动的复仇之战,举蜀国精锐之兵,讨伐东吴,孔明的确也劝诫过刘备。“陛下初登宝位,若欲北伐汉贼,以伸天下大义,方可亲统六师,若欲伐吴,命一上将统军伐之可也,何必亲劳圣驾?”(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根本没有劝谏过刘备)可是刘备一意孤行,执意要去。诸葛亮神机妙算,应该非常清楚刘备的军事领导才能,在缺乏诸葛亮指挥的情况下是一个什么样子。在劝谏不行的情况下,他完全可以和刘备一道出征,为刘备出谋划策。他也许觉得,刘备举全国精锐兵队,至少可以和东吴打过平手。他可没有想到刘备败得这样快,败得这样惨。因此,他在《后出师表》中写到:“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刘备此役,蜀汉损兵折将,使之与曹魏的实力悬殊越来越大,诸葛亮应该承担一部分责任。
  我觉得空城计有可能不演的,诸葛亮用马谡镇守街亭有一定问题。要说马谡的确是个人才,孔明的很多军国要事都要和他商量。孔明当然也知道街亭是一个势关全局的战略重地,但他还是把这个任务交给一个毫无作战实践经验,也从来没有上过战场的人镇守,岂不冒险?孔明也认识到这一点的,所以,他叫王平作为马谡的副将,是表明他对马谡的不放心。诸葛亮可能忘记了先主刘备对马谡的评价了,后来马谡刚愎自用,不听王平的多次劝告,终于失去街亭。把北伐的大好局面葬送了。一向做事小心谨慎的诸葛亮不应该冒这个险吧!尔后,正值蜀国用人之际,不听众人的劝告,挥泪斩马谡,岂不可惜?(马谡出谋划策还是不错的)
  诸葛亮在对刘禅的处理方法上,以及处理政务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从《出师表》中可以看出,他让刘禅在对待“宫中之事”和“营中之事”时都要向郭攸之、费祎、董允、向宠等人“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实际是叫刘禅什么也不干,什么主意也不拿。试想一想,作为一个皇帝,一切靠别人,自己毫无主见,如何当一个好皇帝?想当年孙权继承父兄大业的时候,年龄和此时的刘禅应该差不多,孙权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出来的,为什么不让刘禅去实践,去锻炼呢?刘禅又怎么会有所作为呢?
  在处理军务和政务上,不分巨细,公事私事,事事操心过问。书中提到:“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作为蜀汉军政的“第一把手”,小事做完,大事做尽,别人又做什么呢?又怎么发挥别人的主观能动性呢?又怎么使别人的能力得到培养呢?何况小事做多了,必然会影响大事,主要精力应该放在大事上。这样对自己的身体也不利,所以,终于导致自己积劳成疾,病死五丈原,寿五十四岁,中道丧亡,难道不可悲可叹吗?因此在人才的培养上,诸葛亮要负一定责任,以至蜀汉后继无人,造成“蜀中无大将,谬化当先锋”的局面。
  在对待魏延的问题上,孔明用其勇,从不用其之谋,实际上魏延文武兼备,很有才华。诸葛亮却早早地给魏延戴上了“有反骨”的帽子。试想一个长期有才难伸的人怎么不心生退意而有所作为呢!这应该是后来事态发展的根本原因。
  综上所述,如果诸葛亮没有这些失误,也许兴复汉室的大业能够完成吧。但是诸葛亮毕竟是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他的高尚品德,恪守诺言,忠于职守。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称赞。
  三、说说关羽
  三国之中,战将何止千员,但有几人能得善终,关羽、张飞、魏延、姜维、钟会、邓艾等,我以关羽为例说一说他的故事。
  关羽,看过《三国演义》的人,无不被他的英雄故事所感染,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温酒斩华雄,杀颜良,斩文丑,义释曹操,水淹七军。关羽是忠义的化身,用他自己的话说:“义不负心,忠不顾死。”因此,深得刘备、诸葛亮的重用,让他独挡一面,镇守军事要地——荆州。但关羽有他的缺点,他刚愎自用,心性高傲,这也是他失荆州的根本原因之一。书中时有体现。如当他得知黄忠也是五虎上将之一时说:“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再看他进攻樊城、襄阳之前,对待部下傅士仁、糜芳的过火态度。(两人有管理不善致使失火的错误)先要杀头,由于手下苦劝才免。然后,一顿臭骂,重杖四十,还说打了胜仗回来怎么怎么。令二人满面羞愧。用现代人的话说,关羽根本不会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攻打襄樊的时机掌握不当不说,取得局部胜利以后更是自以为是,不听司马王甫的劝说,更不识陆逊的计谋,撤去荆州大半兵力进驻樊城。使荆州一夜之间被陷落。公安的傅士仁、糜芳的投降,更如雪上加霜,弄得自己进退无路,最后败走麦城,丢掉自家性命,刘备好容易才得来的荆州就这样丢失了。刘备、诸葛亮制定的战争策略再也无法实施了,真的很可惜。
  四、关于三国中的女性悲剧
  在中国古代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女性的悲剧无处不在,是一个永不腐朽的话题。《三国演义》中,女性描写得不多,但每一个女性的出现都上演了一幕悲剧。
  生活在最高层次的妇女,如皇后,贵妃,这此人在董卓、曹操乃至司马昭的眼中,是不值一提的,甚至可以随便杀的。别人的妻子是可以随便夺的,如曹丕纳甄氏。在政治军事斗争中,女人是可以用来作军事武器的,吕布为保自己,用女儿许婚袁术,孙权用自己妹妹作饵计杀刘备等,对待自己的亲人尚且如此,何况他人。根本没有考虑过这些女人的感受,当然复更谈不上感情。更有甚者,刘备逃难路过猎户刘安家,刘安杀妻子款待刘备,说是狼肉,刘备饱食后得知真情,洒泪而去。曹操听说后,赏了刘安金子百两。可见刘备曹操他们认为刘安做得够义气,应该奖赏。那么,女人的生命是什么?一条狗?一头猪?一只鸡?任人宰杀。
  三国中还有另外一种类型的女人,用连环计杀董卓的貂婵;为让赵云阿斗脱险翻身投入枯井的糜夫人;大骂曹操和徐庶自缢于梁间的徐母;还有为夫守节、自己割去耳朵鼻子的夏侯女。其行为何其惨烈壮观。总之,在军阀战乱的年代,在封建社会里,在当时的士大夫眼中,女人是商品,是牲畜,我为他们感到悲哀,感到婉惜。
  然而,《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的历史小说,小说必须体现历史的真实性,因此,三国归一晋的历史事实谁也没法改变。在当时,群雄并起,军阀混战,的确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生活在战争中的人们的命运是悲惨的。我们应该以此为鉴。既然战争给人带来那么多的不幸,那还是让我们远离战争,去维护世界和平吧!让世界充满爱。
  《三国演义》毕竟是一部不朽的著作,其人物形象,生动鲜明,故事情节生动有趣而又曲折多变。它充分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尖锐性和复杂性,凝聚着封建社会长期的斗争经验,是智慧的结晶,也是一部人才学。对我们今天也有广泛而深刻的借鉴意义。

孙权平生简介
孙权(公元182-252),汉族,字仲谋。东吴大帝,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政治家、军事家。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父孙坚,是春秋时大军事家孙子之后。任长沙太守,封破虏将军。兄孙策,为讨逆将军,封吴侯。
孙权生于光和五年(公元182年),称帝于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卒于太元二年(公元252年)。 孙坚次子,幼年跟随长兄孙策平定江东,孙权15岁被举为孝廉、秀才,任阳羡(今宜兴)长,代行奉义校尉。孙策早逝,临死前对孙权说“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公元200年孙权继位为吴侯。
208年,孙权起兵西进,收服甘宁,围剿灭了黄祖。 同年,曹操南下,刘备大败,曹操占了荆襄后给孙权写信,直意要取下东吴。东吴内部分为主战和主和两派,主战以鲁肃为首,主和以张昭为首。张昭在当时是很有说服力的,但孙权却有意一战。此时,鲁肃从江夏带来诸葛亮,表明刘备联吴抗曹的决心。周瑜及时返回,说明曹操的种种弊端,说明战有望获胜。孙权果断决定,以周瑜为主帅,出兵三江口,与曹操决战。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
赤壁战后,孙权为联合刘备,将其妹孙仁嫁给刘备。后又从鲁肃之计,将荆州借给刘备。后刘备取川成功,孙权让刘备归还荆州,刘备不从。鲁肃单刀会后讨回了三郡。后孙权出战合淝,被张辽击败。217年,魏吴大战于濡须口,双方均不能获胜。濡须口之战后,孙权与曹操和睦,并签定了魏吴秘密同盟,共伐关羽。
公元219年,关羽攻打樊城,孙权任命吕蒙取下荆州。吕蒙用“白衣渡江”之计取下荆州,又在麦城生擒了关羽,孙权将关羽杀害,并将头颅送给曹操。220年,曹丕代汉。221年,刘备称帝,然后立即起兵攻打东吴,名曰为关羽报仇,实为争夺荆州。孙权果断任命38岁的年轻将领陆逊为大都督,迎战刘备。陆逊在彝陵用“火烧连营”之计大破刘备。222年,孙权自封吴王,定都于建业。223年,刘备病逝,诸葛亮为了北伐,派邓芝过江讲和。孙权与蜀汉和睦,共伐曹魏。224年曹丕大军攻打东吴。孙权让徐盛火攻破敌,将曹丕烧成重伤。226年,曹丕病亡。孙权亲自率军攻打江夏,却因太守文聘的坚守而败。 公元229年,孙权自称吴国皇帝,改国号吴,东吴王朝正式成立。旋即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市)。公元234年,孙权响应了诸葛亮的最后一次北伐,御驾亲征合淝,却败于扬州都督满宠。称帝后孙权曾派将军卫温等率大规模人出海,加强对夷州(今台湾)的联系。又设置农官,实行屯田;并在山越地区设立郡县,促进了江南土地的开发。但同时,称帝后的的孙权日益骄奢独断且赋役繁重,刑罚残酷,人民经常起义反抗。在立太子方面,孙权也犯了很大的错误。太子孙登英年早逝后,孙权先是废了第二任太子孙和,又赐死鲁王孙霸,最后立幼子孙亮为太子,这为日后的吴宫政变埋下了祸根。252年,孙权病逝,终年71岁。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在位30年。统治东吴地区52年,长达半个世纪。

孙权是吴郡富春(现在浙江富阳)人,字仲谋,父亲孙坚曾被封为乌程侯、破虏将军,他的哥哥孙策也被曹操上奏封为讨逆将军和吴侯。孙权在小时候便跟着父亲和哥哥转战各地,见过世面,而且他又很爱读书,历史、文学各方面都广泛涉猎,这使得孙权初步具备了文韬武略。孙权有着开朗的性格,也很能容人。在父兄的军队中名望很高,在父亲战死后,有时还给哥哥出谋划策,让哥哥孙策大为惊讶,没想到弟弟竟有如此过人的谋略。孙策很高兴,在设宴招待宾客的时候,总是对弟弟孙权说:“你看,现在眼前的文臣武将,以后都会成为你的属下,辅佐你成就大业的。”为了让弟弟早日成材,孙策让他去做了一个县的县长,这时的孙权只有十五岁。
编辑本段【临危受命 稳固江东】
公元200年,孙策被害致死,临终时,孙策将孙权托付给了张昭,然后又将印信交给了孙权,对他说:“如果论率领江东将士征杀疆场,和天下豪杰逐鹿中原,你比不上我。但是如果论知人善任,合力稳定江东,哥哥我又不如你了。现在大任已经落到你的肩上,你自己好好努力吧。”孙策死的时候也很年轻,仅仅二十六岁,孙策也没有辜负哥哥的希望,在二十七岁时联合刘备在赤壁大战中大败曹操,奠定了自己的霸业。
孙权继承父兄大业之初,政权很不稳固,当时的统治区域虽然已经包括了江东六郡,但并没有完全稳定,再加上孙策刚死,许多人想投靠新主子。危难之际,文臣张昭和武将周瑜齐心协力说服了大家一起辅佐孙权,说孙权完全能担当复兴江东的重任。政权终于初步稳定了下来。
紧接着,孙权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继续稳固自己的地位,并看准时机来扩充领地。哥哥孙策以前任命的庐江太守李术在孙策死后不再听从孙权的命令,显露出反叛之心,还明目张胆地收留包庇叛将。孙权命他交出,李术却狡辩说:“如果你有德有才,那大家一定会听从你调遣的。如果没有德,那大家肯定会离开你另投别处。我现在不能从命。”公开和孙权作对。
为了彻底除掉李术,孙权周密谋划。他预料到李术将来被攻时肯定会向北面的曹操求救,于是就先下手,写信给曹操。信中重提李术以前杀掉曹操的扬州刺史的旧事,以引起曹操的嫉恨,然后说李术的本性狡诈凶残,毫无信用。现在我要兴兵讨伐他,希望曹操不要听信李术的诡辩之词,给他派援兵。孙权这封信很绝,可谓一箭双雕:一是堵死了李术的退路,二是堵住了曹操出兵的借口,因为当时曹操为了多树立一个割据者和江东作对,自己就多了一份力量。准备工作做好了,孙权便开始动手了。
等孙权的军队将李术围困在皖城后,李术果然不出孙权所料,急忙向曹操求救兵。曹操恨他反复无常,拒绝出兵。李术终于被孙权诛杀。
平定了李术,孙权又平定了一次内部的叛乱。他的堂兄孙辅害怕孙权年轻无能,无法保住江东,自己与其等死,不如先投靠曹操,然后自己来做江东之主。没想到送信的人并没有和他同流合污,而是直接将信送到了孙权那里。孙权先是不动声色,然后叫上张昭一起去找孙辅。见了堂兄,孙权笑着说:“兄长是不是享乐得不知如何是好了?为何私自招引别人来江东?” 开始孙辅不肯承认,等孙权将他给曹操的书信拿出来后,再也无法抵赖。张昭一见,也异常恼怒。孙权将孙辅抓了起来,考虑到兄弟情谊,没有要他的性命,而是将他监禁起来。对于他的属下,孙权毫不手软,基本上都处死了,手下的兵士则分给了众将充实军力。
编辑本段【龙图霸业 纵横捭阖】
辅佐孙权的大臣们中,除了张昭和周瑜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就是鲁肃。他对于孙权就好像诸葛亮对与刘备一样,他也曾经像诸葛亮在《隆中对》中那样为孙权分析过天下大势:“现在的汉朝已经无法恢复元气了,但是曹操也很难短期内将他清除。现在将军您最重要的是安定自己的后方,以便对抗曹操。稳固自己的领地之后,再等待有利时机,四处征讨,最终将长江两岸广阔的领地据为己有。到那时便可以称帝号令天下了。这其实就是当年汉高祖曾经创立的功业。”
【 剿、抚山越人】
孙权听从了鲁肃的谋略,开始稳固江东,适时地出击,扩充领地。首先他解决了山越人骚扰的问题。山越人是秦汉时期百越的后代(百越就是古时候生活在现在江南和华南,以及西南的广西和云南的少数民族,现在的“越南”一名就是在百越之南的意思),为了逃避原来苛重的赋税,逃进山林中,形成了自己的组织和社会,拒绝向孙权政权交纳租税。开始,孙权派兵镇压,但收效不大。为了集中兵力对外用兵,解除后顾之忧,孙权调集重兵开始对付山越人。大将吕范、程普、太史慈、韩当、周泰等领兵合围,逐渐将山越人的领袖抓获,其他山越人区别对待:强壮的青年人充实军队,老人、妇女统一管理,从事农业生产。孙权集中兵力终于解决了山越人的问题,后方得以彻底稳固,这为他下一步对外用兵奠定了基础。
【灭黄祖占夏口】
解决山越人之后,孙权开始进攻割据在长江上游的江夏太守黄祖。黄祖匆忙备战,他先将两艘大船横着排在江面上,船上有上千将士,准备用弓箭击退孙权的战船。同时,又用大绳拴上巨石沉到江里,以此来固定大船。这样,两艘大船如同水上的城墙一样横断了长江。
孙权的江东水军并没有畏惧,将军董袭率领敢死队,每人身上穿双层甲胄,猛冲到了黄祖的大船边,董袭用刀砍断了两根拴巨石的大绳。面对江东水军的强大攻势,黄祖赶忙派将迎战,结果被杀。黄祖只好败退,最后还是被追杀丧命。战胜了黄祖后,孙权将夏口纳入了自己的版图。
编辑本段【赤壁大战 三分天下】
赤壁之战示意图在孙权踌躇满志地想继续进兵荆州时,曹操却领兵南下,在他之前进入荆州地界。孙权联合刘备共抗曹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
当时的荆州牧(即荆州的行政长官)刘表刚病死,两个儿子刘琦和刘琮不合,鲁肃建议孙权派他去劝说他们与江东合作,同时尽力联合暂时寄居荆州的刘备,共同抗击曹操,然后再寻机夺取荆州,奠定帝王大业。以后孙权的行动基本上是按照鲁肃的计策施行的。
鲁肃在历尽艰辛见到刘备之后,提出了联合抗曹的主张,这和刘备、诸葛亮的设想不谋而合。后来曹操从江陵东进,形势危急,诸葛亮急忙同鲁肃一起去见孙权,分析了曹操兵力与江东和刘备兵力的对比,以及曹操长途征战的不利因素,加上水上作战江东占据上风。孙权听了很兴奋,便召集大臣们共同商议,恰好这时曹操送来了书信,说自己领兵八十万,要与江东决一雌雄。曹操的恐吓使张昭等文臣提出暂时投降曹操。孙权很不高兴,后来借口去厕所暂时躲出来,鲁肃追上他又进行劝说,说别人投降都可以,惟独他孙权不能,否则性命难保。鲁肃又提议孙权将周瑜请来商议。周瑜回来之后力主抗曹,这坚定了孙权的信心。刘备和江东终于联合起来做抗曹的准备。
周瑜领兵出击,在赤壁和曹操的军队遭遇,周瑜采纳了大将程普的计策,用苦肉计取得曹操的信任,说要投降曹操。然后用十艘战船装满柴草、油脂,用火攻烧掉了曹操大营。曹操败走华容道,狼狈北撤,损兵折将,死伤过半。赤壁一战,曹操大伤元气,三国鼎立局面基本上形成。这一年,孙权仅仅二十七岁。《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的作用有些夸大,对周瑜的描写也比较多,但忽视了孙权的作用,文学作品和历史事实毕竟有些出入。
【孙权也会草船借箭】
在赤壁打败曹操之后,周瑜逐步取得了江陵地区。孙权又任命步骘为交州(现在的广州一带)刺史,步骘领兵南下,将东吴的势力扩展到了交州一带。
后来曹操又南下和孙权在长江两岸激战,地点就在现在南京附近,当时的南京叫建业,是江东的都城。原来的都城在京口,即现在江苏省的镇江,后来孙权迁到了建业,并修筑了石头城。
在和曹操激战的时候,孙权亲自乘船观测敌情。曹操手下大将以为是来挑战的,就想出击,曹操则认为是孙权来观察军情的,不准出击,只是增加了防备。孙权观察完了,命令回本部大营,还命人奏乐助威。曹操见孙权竟有如此过人的胆略,江东的战船井然有序,很是惊叹:“以后生儿子就要生个像孙权这样的,如果都像刘表那样的儿子,连猪狗都不如。”
一次,孙权又乘船到曹操军营前来刺探军情,曹操命令放箭阻止。孙权所乘大船的一边因为满是羽箭,船开始倾斜,孙权立即命令将船掉头,这样另一边也很快射满了箭,船又平衡了,孙权这才下令回营。
【沙场历险】
在公元前215年,孙权趁曹操在别处用兵大举进攻合肥,这次经历了一次凶险。合肥守将张辽、李典等都是勇将,虽然兵力对比悬殊,但挑选的敢死队却使孙权无法取胜。孙权围攻十多天见无法拿下合肥,便下令撤兵。张辽在后边紧追不舍,孙权撤到河边时,桥上的木板已经被张辽事先拆掉了一丈多长,根本无法过河。最后还是大将谷利猛抽孙权的马,使马腾空一越过了断桥,化险为夷。
【分割荆州】
到后来,孙权为了集中精力和刘备争夺荆州,便和曹操讲和了。曹操见无法取胜,也顺水推舟表示同意。荆州原是为了联合刘备抗曹暂时借给刘备的,后来孙权想和刘备联合夺取巴蜀即现在四川一带,但刘备想以后自己独占,拦截孙权的军队不让通过。刘备后来真的得到了益州,孙权气愤不已。
孙权屡次索要荆州,刘备都借口不还,使双方的矛盾激化。最后因为曹操进军关中,威胁了刘备后方,刘备提出讲和,孙权也因为兵力不足,结果双方商议将荆州地区分割,南郡、武陵和零陵由刘备管辖,而长沙、江夏和桂阳划归江东。其实孙权并不满足于此,他想以后借机再夺取整个荆州。鲁肃也常劝说孙权要和荆州的守将关羽和好,以便共同抗曹。孙权于是提出和关于结成儿女亲家,但关羽却将求亲的孙权使者大骂一顿,说自己的女儿绝不会嫁给孙权那窝囊废一样的儿子。这使孙权非常生气,于是下决心夺回全部荆州。
编辑本段【智胜关羽 谋夺荆州】
开始,孙权怕自己的军队无法打败关羽的守军,一时没有什么良策。这时大将吕蒙献出一计:“现在关羽正在围攻襄樊,但他却在荆州也保留了重兵把守,没将军队全部调往襄樊,主要是为了防备我们偷袭。现在我先假装有病请假回都城休养,关羽对此不会有怀疑的,因为他知道我平时就有病,回来时我再带走一部分军队迷惑他。这样,关羽必然会放松荆州的警惕性,然后肯定会将大部分军队调往襄樊去的。那我们便可以在夜间偷偷进军,偷袭荆州必然成功,到那时荆州就会落入我们手中,关羽也能斩杀。”
吕蒙和孙权依照计策行事,等吕蒙回来后,孙权便派了一个无名的儒将陆逊去接替吕蒙的职位。这个陆逊也并非等闲之辈,以后就是他火烧了替关羽报仇、发兵来攻的刘备八百里连营,最后使刘备连病带气死在了白帝城。陆逊到任之后,马上给关羽写了一封信,信中极力地吹捧关羽,说他神勇无敌,自己仰慕已久,请以后有机会多多指教。关羽见信后便信以为真,放松了警惕,就像吕蒙他们预料的那样,将荆州的兵力大部分都调到襄樊助攻去了。
孙权得到信息之后马上发兵,他让吕蒙为先锋沿江前进,趁黑夜俘虏了江边的守军,然后向荆州其他地区进军,到了南郡时守城的糜芳很吃惊,没想到江东的军队会来。因为原来就和骄横的关羽有矛盾,加上兵力无法守城,糜芳便开城门投降了。吕蒙对关羽部下很照顾,没有妄加杀戮。
编辑本段【夷陵之战 力创蜀国】
关羽知道南郡失守后,连忙撤兵南下,然后派使者到南郡探听消息。吕蒙热情迎接,盛情款待使者,还让他和关羽将领的家属们见面。吕蒙这一手软的措施非常奏效:使者回去后,将领们听说自己的家属照顾得比原来还好,便没有了收复南郡的士气了。关羽见将士们毫无斗志,只好到麦城(即现在湖北当阳东南)固守,孙权派人去劝降,关羽假装投降,将旗帜和假人树立在城墙上,自己趁夜突围。将士们都各自逃命去了,跟随他仅有十几个亲信。孙权最后还是将关羽父子抓获,开始不想杀关羽,但众人一致劝说,最后将关羽父子斩首,荆州到此全部夺回。后来人们便用“过五关、斩六将”来形容成就,而用“败走麦城”形容一个人的失败和挫折。
在孙权收回荆州的第二年曹操病死,儿子曹丕建立了魏国。孙权为了防备刘备报仇夺取荆州,便和魏国讲和,还派使者代表他前去祝贺。
公元222年,孙权即位为吴王,定都建业。
,曹丕为了增强对江东的遥控,要求孙权将自己的儿子送到魏国都城做人质。孙权始终不肯,总是找借口推辞,最后曹丕以此为借口,说孙权心不诚,于是发兵攻打江东。孙权为了对抗曹丕,又派人向刘备请求和好,刘备此时也无法收回荆州,为了集中力量治理好后方,也同意了。
江东和魏国断交,和刘备重新修好,这使曹丕很是恼火,亲自率领军队讨伐东吴。孙权采纳了徐盛的计策,一夜之间在长江南岸用木桩和芦苇造了无数的假城楼,连绵数百里远。第二天,曹丕一见,以为江东早有防备,只得丧气地退兵而去。
在公元229年,孙权趁魏国小皇帝在位、江东与刘备的蜀国关系较好的时机,称帝建立了吴国,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三国时期的吴国大帝孙权。
编辑本段【晚年昏庸 滥杀无辜】
到了晚年,孙权却像很多的皇帝一样昏庸起来,这也许和年龄有很大的关系,如隋文帝杨坚也是如此,到了晚年破坏法制,结果在隋炀帝的继续“努力”下隋朝终于灭亡了。孙权在晚年上了公孙渊的一当:当时割据辽东的公孙渊派来使者向孙权称臣,这时的孙权还没有正式称帝建立吴国,但是大臣们已经有人开始劝进,让他做皇帝了。公孙渊的称臣让孙权非常高兴,打算派使者去封公孙渊为燕王,还要派将领率兵一万一同前去,文武大臣都极力劝止,说这是公孙渊背叛魏国之后受到了魏国压力,想利用江东来对抗魏国。根本不用这么兴师动众,只派个使者去就行了。孙权不听,还是派了使者和将领前去。张昭见孙权如此刚愎自用,一气之下装病在家。孙权也很生气,让人弄来土将张昭家的门堵住,张昭更干脆,让家人从里边也用土堵住,自己也不出门了。孙权比其他时期的一些皇帝毕竟还是宽厚了许多,和大臣斗气也很有风度,不是任意杀戮,而是采用堵家门的方式来泄愤,一来出了气,二来也不会影响到大局。孙权还有一个故事:有一次他喝醉了酒,生了气,要杀一个大臣,因为别人劝说而没有杀成。等第二天大臣们说起此事,他竟什么也不记得了。孙权非常懊悔,特别下了一道命令:以后他醉酒之后如果再要杀人,一律不准杀。
这次,孙权果然上了公孙渊的当,公孙渊杀了孙权派去的使者,又归降了曹魏一方,孙权大怒:“我活了六十岁,还没有被这样的人所骗,要不杀掉这个鼠辈,我还有什么脸面在皇帝位置上坐着!我一定要亲自去杀了这个小人,以解我心头之恨。”在大家的苦苦劝说下,孙权终于没有发动这次没有结果的战争。
自古老年皇帝的猜忌心理比一般的人要重得多,孙权也没能逃脱这个规律。他为了监视文武大臣,专门设置了两个官职:校事和察战。这使很多的大臣无辜受到陷害,但孙权却还大加重用这些校事官。孙权晚年的这些错误也大大地伤了大臣们的心。
在公元251年的冬天,阴历十一月,孙权在到南郊祭祀天地后便得了风疾,十二月,孙权知道自己时间不长了,急忙将大将军诸葛恪召回来委托后事。第二年的四月,孙权病逝,终年七十一岁,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所以后来便称他为东吴大帝孙权。
编辑本段对江南的开发
在开展军事、外交活动和扩大地盘的同时,孙权注重发展生产、富国强兵。他接替其兄主事不久,大约在建安七八年个即开始推行屯田。东吴屯田分军屯和民屯,设典农校尉、典农都尉、屯田都尉等职官管理,屯田兵且耕且战,屯田户只须种田,免除民役。屯田地区分布很广,屯田的军民多少不等,皖城的屯田基地有屯兵数千家,而毗陵的屯田民则有男女数万口。东吴屯田的规模可观,且多用牛耕,耕作技术也 较先进。
黄武五年(公元226年),陆逊以所在少谷,上表请令诸将增广农田一拓开屯田只孙权回报说:“甚善,今孤父子亲自受田,车中八牛以为四耦,虽未及古人,亦欲与众均等其劳也。”孙权同意扩大屯田面积,并将驾车的牛改作耕牛,亲自耕田,鼓励将吏屯垦。


三国演义人物赏析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书中的人物更是性格鲜明,我最喜欢的就是——曹操。曹操,姓曹名操字孟德。书中的曹操爱才惜才、奸诈多疑、妒才。曹操不杀张辽、留关羽,善待徐庶等做法都显示出了他爱才惜才的性格特点。曹操杀杨修、弥衡等做法都显示了他对才能卓越的人的`不能容。“宁可我负天下...

三国演义的人物评价
1、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黄巾军起义爆发时,任骑都尉,参加剿除黄巾军。从建安二年到十六年(197-211年),先后用兵打败吕布、袁术、袁绍等豪强,统一北方。曾在赤壁被周瑜、诸葛亮用火攻战败。建安二十一年,受...

三国演义人物分析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三国演义人物赏析!!急!!
关羽(162—220)字云长,本字长生,并州河东解县(今山西省运城市)人。身长九尺(演义)。汉族。一直是历来民间崇祀的对象。东汉末年刘备麾下著名将领,前将军,汉寿亭侯。谥曰“壮缪侯”。在《三国演义》中被描述为五虎上将之首,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死后受民间推崇,又经历代朝廷褒封,被人奉为关...

三国演义名人名句赏析
三国演义名人名句赏析1 1、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赏析】吕布:董卓义子,其人英武超群,又为名将之一。书中曾写到“三英战吕布”的章节,说的就是刘、关,张三人与吕布火拼而不能使其败阵的事,其勇武可见一斑。赤兔,名马。为关羽之坐骑,关羽之所以能征善战,其功不可没。这句话是褒义词,...

《三国演义》诸葛亮、赵云人物赏析,各800字左右,别扯太多《三国志》
——《三国演义》人物赏析 评价常言道:“话三国,必谈诸葛亮”。的确,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是最重要的人物之一,罗贯中在他身上花了不少笔墨。如果说《三国演义》缺少了诸葛亮这一角色,恐怕其篇幅将会折半,其影响也不会那么广泛。罗贯中正是通过活灵活现地塑造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通过“诸葛效应”,才能使其作品...

有关三国的人物赏析的文章
有关三国的人物赏析的文章 比如刘备、孙权、赵云、鲁肃、吕布、董卓的,越多人物越好。... 比如刘备、孙权、赵云、鲁肃、吕布、董卓的,越多人物越好。 展开  我来答 2个回答 #热议# 职场上受委屈要不要为自己解释? SUPER耀 2008-10-07 · TA获得超过1.1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018 ...

关于三国里的人物评价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最要是归类了的。解析: 忠贞神勇 义薄云天 刚愎自用 因小失大关羽是《三国演义》中忠义智勇兼备的人物形象,这就是为什么在三国中战将如云,而独有关羽被称为“绝伦逸群”①,与曹操、诸葛亮并列为“三绝”②的原因。也是他被历代仁人志士奉为修身、厉志、敬业的人生楷模所在。

关于三国演义的人物评析
同时,作为受到历代统治者和百姓推崇的武圣,人格是更重要的一方面,关云长“忠义”这方面体现得尤为出色,卦金挂印护嫂千里走单骑体现了他的“忠”,义释曹操体现了他的“义”。在人格上,他与其它英雄不同,利身行事,光明磊落。正是由于这种“忠义神武”,才使他成为武圣。但《三国演义》也批评了他...

营口市15642479633: 三国演义10个人物评析,结合具体情节,要有独特的看法,500字左右 -
安舍丹红: 关羽,字云长,原字长生,公元161年生,河东解良人,在三国演义里提到他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关羽杀之后逃难江湖,于184年黄巾起义时逃至涿郡(河北涿县)遇到刘备在召集人马,便跟张飞一起追随刘备,当时他只有23岁.三国演义里...

营口市15642479633: 三国演义人物解析 350字 -
安舍丹红:[答案]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三国演义》讲述的是从公元184年到280年,近一百年间浩瀚复杂的历史故事.罗贯中搜集了大量的三国历史、杂记、遗闻轶事、野史小说和民间传说,融合自己的政治抱负...

营口市15642479633: 三国演义的人物赏析(带有原文)必须是带有原文,在原文的内容中作出人物赏析.字数在200字以上! -
安舍丹红:[答案] 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 诸葛亮:极有能力, 鞠躬尽瘁. 关羽:重情重义,但是有自大的心理. 张飞:重义,但卤莽. 周瑜: 嫉妒心强. 赵云:忠心耿耿,赤胆忠心.

营口市15642479633: 三国演义读后感(人物赏析)写两个人物每个500字左右 -
安舍丹红:[答案] 《三国演义》可以说是一部关于战争的书.西汉末年,灵帝即位后,时有宦官弄权,以致朝廷正气无存,天下人心惶惶,盗贼四处蜂拥而起,战争不断.我们在紧凑的故事情节中看到刘、关、张结拜兄弟之间的忠义,看到吕布、关羽,夏侯敦等武将战...

营口市15642479633: 三国演义人物【摘录+赏析】一篇200字 跪求10篇 -
安舍丹红: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三国中,我最佩服的人...

营口市15642479633: 三国演义人物分析 -
安舍丹红: 1.刘备 事迹:桃园结义,三英战吕布,礼让徐州,煮酒论英雄,三顾茅庐,西川称帝,东征伐吴,永安托孤.性格特点:宽厚,仁慈,爱民如子,礼贤下士,后期刚愎自负.2.曹操 事迹:孟德献刀,挟天子令诸侯,讨伐张秀,煮酒论英雄,...

营口市15642479633: 对《三国演义》里的一个人物进行思考、分析,并写成1500字的评论文章 -
安舍丹红: 《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类脍炙人口的诗句,接着引入正文.第一句话这样说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

营口市15642479633: 三国演义中描写人物外貌的段落和赏析 -
安舍丹红:[答案] 温酒斩华雄情节: 忽探子来报:“华雄引铁骑下关,用长竿挑着孙太守赤帻,来寨前大骂搦战.”绍曰:“谁敢去战?”... 此段文字选自《三国志演义》卷之一《曹操起兵伐董卓》(毛本在第五回),主要描写蜀汉集团的重要人物关羽建立“威镇乾...

营口市15642479633: 谁能帮我找一篇品三国人物的文章?一千字以上.我给他100分. -
安舍丹红: 可爱的奸雄 奸诈当中有真诚,恰恰是曹操性格的一个特征.曹操这个人是奸诈的,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他也有坦诚的一面,甚至有可爱的一面.我们就来看看曹曹性格当中矛盾的地方. 先说曹操的奸诈,最能体现曹操这个人奸诈的例子...

营口市15642479633: 三国演义人物评析800字2个 -
安舍丹红: 浅论《三国演义》三雄的为君之道 曹操——镇压 大家所公认的三国头号人物--曹操.从洛阳北部尉,到颍川之战时的骑都尉,从力抗袁绍大军的司空,司空,到赤壁气吞天下的丞相.其间贯穿始终的是那种舍我其谁的气魄与自信.身为六百石小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