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孙子谁的影响更大?

作者&投稿:可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孔子的孙子是谁~

子思,名孔伋,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约生于周敬王三十七年(前483),约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前402)。子思虽然是孔子的孙子,但其少年时期,孔子就去世了,他并没有亲随孔子习学受业,而是通过跟随孔门多位弟子的学习,才全面掌握了孔子的思想理论体系,并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特点。

子思所处的战国时代,西周以来的礼乐文化,在经受了春秋时期的严重冲击之后,正在逐步走向崩溃。面对着整个社会礼坏乐崩、人伦不理、诸侯争霸、民众涂炭的严峻局势,子思在掌握了孔子的思想精义之后,也象其祖父一样,竭力倡扬儒家学说,力求拯救社会危机,展示了儒家学者明道救世为的人格特点。

孔伋未成冠礼之前,学识就已相当渊博。他曾在鲁国收徒授业,后又周游列国,到过宋、齐、卫等诸侯国,以儒家的仁政德治思想游说诸侯。虽然子思在当时的社会中没有得到统治者的认可和重用,但他没有因此而动摇其持守儒家之道的志向,更没有卑躬曲膝以求得荣华富贵,而是为了维护儒者的道德理想和人格尊严,为了光大儒家思想在社会中的影响,抗节守道,不降其志,恒称诸侯残民害道之行,不惧自己身处穷困危难之中,成为当时一位颇有影响的儒家学者代表人物。

孔伋既能够以宣扬儒家学说为追求,又具有着儒者执道弘毅的刚强精神。孔子的弟子曾参一方面为孔伋的高尚道德品性感到高兴,另一方面也为孔伋能否为世所容而担忧。他曾对孔伋说:“昔者吾从夫子巡守于诸侯,夫子未尝失人臣之礼,而圣道不行。今吾观子有傲世主之心,无乃不容乎?”孔伋对曰:“时移世异,人有宜也。当吾先君,周制虽毁,君臣固位,上下相持,若一体然。夫欲行其道,不执礼以求之,则不能入也。今天下诸侯,方欲力争,竞招英雄,以自辅翼,此乃得士则昌,失士则亡之秋也。伋于此时不自高,人将下吾;不自贵,人将贱吾。舜禹揖让,汤武用师,非相诡也,乃各时也。”[1](《居卫》)孔伋认为,现实社会的客观条件发生了变化,人的具体行为方式也要与时俱变。所以,他指出,孔子时代,西周的礼乐文化虽然遭受到了冲击,但是君臣上下之间的交往礼节仍然要持守,否则就不能在社会上行得通;现今时代,天下诸侯正在极力招纳士人,士人在诸侯国的兴存之中,具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一味地折节曲从诸侯的要求,不能自尊自爱持守节义,那将会受到世人的轻视。因此,我的行为方式虽然与祖父有所不同,但这就如同舜禹因禅让而得到天下,汤武因用兵而获得政权一样,并不是属于狡诈的行为,而是由时世的不同所决定的。

孔伋卓而不群、独立傲世的志节,以及现实社会争权夺利、喜好权谋的风气,造成了他所倡导的儒家思想难行于世,自身生活陷于穷困之中。当时,鲁国人胡母豹对孔伋说:“子好大,世莫能容子也。盖亦随时乎?”他对于孔伋的行为提出了非议,认为孔伋既然主张人的行为应当随时而移,为何还是一味地不顾现实情况,彰扬不为时世所容的儒家思想?孔伋对他说:“大非所病,所病不大也。凡所以求容于世,为行道也;毁道以求容,容何行焉?大不见容,命也;毁大而求容,罪也。吾弗改矣。” [1](《公仪》)孔伋指出,我所持守的高洁志向和所追求的远大道义,并不是可以非议的缺点,我所担心是只是志向和道义不能远大。我希望能够为世所容,只是为了持守我的志向而行儒家之道;如果背弃我的志节和儒家之道而求为世所容,那么我又有什么可行于世的作为呢?所以,远大的志向和道义不见容于世,这只是命而已,如果背离志向和道义而求为世所容,这就是罪过了,所以我不会改变所持守的志向和追求的道义。

曾参的儿子曾申,看到孔伋志向难达、身处贫困,就对他说:“屈己以伸道乎,抗志以贫贱乎?”孔伋说:“道伸,吾所愿也。今天下王侯,其孰能哉?与屈己以富贵,不若抗志以贫贱。屈己则制于人,抗志则不愧于道。” [1](《抗志》)在“道”与“势”的对峙上,孔伋表现出了一位真正儒者的高风亮节和浩然正气。

孔伋深谙儒家思想的真谛,因而在为人处事的活动中,他始终是以儒家所要求的道德规范,来规正约束自身的行为。例如,儒家特别注重交友之道,强调交友要交志同道合的朋友,道不同则不相为谋。孔伋在交友中,也是持守着这一原则。据《孔丛子·公仪》篇载:

鲁人有公仪潜者,砥节砺行,乐道好古,恬于荣利,不事诸侯。子思与之友。穆公因子思,欲以为相,谓子思曰:“公仪子必辅寡人,参公鲁国而与之一,子其言之。”子思对曰:“如君之言,则公仪子愈所以不至也。君若饥渴待贤,纳用其谋,虽疏食水饮,伋亦愿在下风。今徒以高官厚禄,钓饵君子,无信用之义,公仪子智若鱼鸟可也。不然,则彼将终身不蹑乎君之庭矣。且臣不佞,又不任为君操竿下钓,以荡守节之士也。”

孔伋所交的朋友,无不具有着高尚的德操,所以对于国君不能真心求贤师事,而是以高官厚禄为诱饵,让他去请求朋友出仕,他是不愿去做的,也深知朋友也是不会接受的。关于国君应当如何对待士人,孔伋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孟子·万章》载孟子之言:

缪公亟见于子思,曰:“古千乘之国友士,何如?”子思不悦,曰:“古之人有言曰,事之云乎,岂曰友之云乎?”子思之不悦也,岂不曰,“以位,则子,君也;我,臣也;何敢与君友也?以德,则子事我者也,奚可以与我友?”

孔伋认为,国君应当以士人为师,而不是与士人交友。故孟子指出,孔伋的意思是说,论地位,你是国君,我是臣下,我哪能同你交朋友呢?论道德,你是向我学习的人,你怎么可以同我交朋友呢?《孟子·万章下》又载:“缪公之于子思也,亟问亟馈鼎肉。子思不悦。于卒也,摽使者出诸大门之外,北面稽首再拜而不受,曰:‘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鲁缪公对于子思,屡次问候,屡次送给他肉物,子思每次都要作揖行礼接受。对此,孔伋非常不高兴,他认为,国君喜悦尊重贤者,却不能加以重用,又不能以礼来对待他的生活,而使贤者为着一块肉屡次地作揖行礼,这不仅不是对待贤者应有的态度,简直就是把贤者当作犬马来畜养。所以,最后一次,孔伋把国君派来的人赶出了大门,拒绝了国君送来的礼物。

孔伋作为战国时代的儒家学者,他的抗节守道的刚毅性格,不仅反映了战国时代的士人特点,更鲜明地体现了儒家所倡导的道德风尚。他的这一人格特点,对于孟子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孟子所阐发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滕文公下》)的大丈夫人格,作为中华民族所崇尚的浩然正气,在孔伋身上也有着强烈而突出的展示

子思,名孔伋,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约生于周敬王三十七年(前483),约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前402)。子思虽然是孔子的孙子,但其少年时期,孔子就去世了,他并没有亲随孔子习学受业,而是通过跟随孔门多位弟子的学习,才全面掌握了孔子的思想理论体系,并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特点。

子思所处的战国时代,西周以来的礼乐文化,在经受了春秋时期的严重冲击之后,正在逐步走向崩溃。面对着整个社会礼坏乐崩、人伦不理、诸侯争霸、民众涂炭的严峻局势,子思在掌握了孔子的思想精义之后,也象其祖父一样,竭力倡扬儒家学说,力求拯救社会危机,展示了儒家学者明道救世为的人格特点。

孔伋未成冠礼之前,学识就已相当渊博。他曾在鲁国收徒授业,后又周游列国,到过宋、齐、卫等诸侯国,以儒家的仁政德治思想游说诸侯。虽然子思在当时的社会中没有得到统治者的认可和重用,但他没有因此而动摇其持守儒家之道的志向,更没有卑躬曲膝以求得荣华富贵,而是为了维护儒者的道德理想和人格尊严,为了光大儒家思想在社会中的影响,抗节守道,不降其志,恒称诸侯残民害道之行,不惧自己身处穷困危难之中,成为当时一位颇有影响的儒家学者代表人物。

孔伋既能够以宣扬儒家学说为追求,又具有着儒者执道弘毅的刚强精神。孔子的弟子曾参一方面为孔伋的高尚道德品性感到高兴,另一方面也为孔伋能否为世所容而担忧。他曾对孔伋说:“昔者吾从夫子巡守于诸侯,夫子未尝失人臣之礼,而圣道不行。今吾观子有傲世主之心,无乃不容乎?”孔伋对曰:“时移世异,人有宜也。当吾先君,周制虽毁,君臣固位,上下相持,若一体然。夫欲行其道,不执礼以求之,则不能入也。今天下诸侯,方欲力争,竞招英雄,以自辅翼,此乃得士则昌,失士则亡之秋也。伋于此时不自高,人将下吾;不自贵,人将贱吾。舜禹揖让,汤武用师,非相诡也,乃各时也。”[1](《居卫》)孔伋认为,现实社会的客观条件发生了变化,人的具体行为方式也要与时俱变。所以,他指出,孔子时代,西周的礼乐文化虽然遭受到了冲击,但是君臣上下之间的交往礼节仍然要持守,否则就不能在社会上行得通;现今时代,天下诸侯正在极力招纳士人,士人在诸侯国的兴存之中,具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一味地折节曲从诸侯的要求,不能自尊自爱持守节义,那将会受到世人的轻视。因此,我的行为方式虽然与祖父有所不同,但这就如同舜禹因禅让而得到天下,汤武因用兵而获得政权一样,并不是属于狡诈的行为,而是由时世的不同所决定的。

孔伋卓而不群、独立傲世的志节,以及现实社会争权夺利、喜好权谋的风气,造成了他所倡导的儒家思想难行于世,自身生活陷于穷困之中。当时,鲁国人胡母豹对孔伋说:“子好大,世莫能容子也。盖亦随时乎?”他对于孔伋的行为提出了非议,认为孔伋既然主张人的行为应当随时而移,为何还是一味地不顾现实情况,彰扬不为时世所容的儒家思想?孔伋对他说:“大非所病,所病不大也。凡所以求容于世,为行道也;毁道以求容,容何行焉?大不见容,命也;毁大而求容,罪也。吾弗改矣。” [1](《公仪》)孔伋指出,我所持守的高洁志向和所追求的远大道义,并不是可以非议的缺点,我所担心是只是志向和道义不能远大。我希望能够为世所容,只是为了持守我的志向而行儒家之道;如果背弃我的志节和儒家之道而求为世所容,那么我又有什么可行于世的作为呢?所以,远大的志向和道义不见容于世,这只是命而已,如果背离志向和道义而求为世所容,这就是罪过了,所以我不会改变所持守的志向和追求的道义。

曾参的儿子曾申,看到孔伋志向难达、身处贫困,就对他说:“屈己以伸道乎,抗志以贫贱乎?”孔伋说:“道伸,吾所愿也。今天下王侯,其孰能哉?与屈己以富贵,不若抗志以贫贱。屈己则制于人,抗志则不愧于道。” [1](《抗志》)在“道”与“势”的对峙上,孔伋表现出了一位真正儒者的高风亮节和浩然正气。

孔伋深谙儒家思想的真谛,因而在为人处事的活动中,他始终是以儒家所要求的道德规范,来规正约束自身的行为。例如,儒家特别注重交友之道,强调交友要交志同道合的朋友,道不同则不相为谋。孔伋在交友中,也是持守着这一原则。据《孔丛子·公仪》篇载:

鲁人有公仪潜者,砥节砺行,乐道好古,恬于荣利,不事诸侯。子思与之友。穆公因子思,欲以为相,谓子思曰:“公仪子必辅寡人,参公鲁国而与之一,子其言之。”子思对曰:“如君之言,则公仪子愈所以不至也。君若饥渴待贤,纳用其谋,虽疏食水饮,伋亦愿在下风。今徒以高官厚禄,钓饵君子,无信用之义,公仪子智若鱼鸟可也。不然,则彼将终身不蹑乎君之庭矣。且臣不佞,又不任为君操竿下钓,以荡守节之士也。”

孔伋所交的朋友,无不具有着高尚的德操,所以对于国君不能真心求贤师事,而是以高官厚禄为诱饵,让他去请求朋友出仕,他是不愿去做的,也深知朋友也是不会接受的。关于国君应当如何对待士人,孔伋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孟子·万章》载孟子之言:

缪公亟见于子思,曰:“古千乘之国友士,何如?”子思不悦,曰:“古之人有言曰,事之云乎,岂曰友之云乎?”子思之不悦也,岂不曰,“以位,则子,君也;我,臣也;何敢与君友也?以德,则子事我者也,奚可以与我友?”

孔伋认为,国君应当以士人为师,而不是与士人交友。故孟子指出,孔伋的意思是说,论地位,你是国君,我是臣下,我哪能同你交朋友呢?论道德,你是向我学习的人,你怎么可以同我交朋友呢?《孟子·万章下》又载:“缪公之于子思也,亟问亟馈鼎肉。子思不悦。于卒也,摽使者出诸大门之外,北面稽首再拜而不受,曰:‘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鲁缪公对于子思,屡次问候,屡次送给他肉物,子思每次都要作揖行礼接受。对此,孔伋非常不高兴,他认为,国君喜悦尊重贤者,却不能加以重用,又不能以礼来对待他的生活,而使贤者为着一块肉屡次地作揖行礼,这不仅不是对待贤者应有的态度,简直就是把贤者当作犬马来畜养。所以,最后一次,孔伋把国君派来的人赶出了大门,拒绝了国君送来的礼物。

孔伋作为战国时代的儒家学者,他的抗节守道的刚毅性格,不仅反映了战国时代的士人特点,更鲜明地体现了儒家所倡导的道德风尚。他的这一人格特点,对于孟子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孟子所阐发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滕文公下》)的大丈夫人格,作为中华民族所崇尚的浩然正气,在孔伋身上也有着强烈而突出的展示。

孔子


孙子和外孙哪个血缘更近
孙子和外孙血缘一样近。孙子和外孙血缘关系一样近。因为儿子和女儿跟父母都是直系血缘关系,一个有着女儿的血脉,一个有着儿子的血脉,就分不出远近。不过不论血缘,孙子跟爷爷奶奶关系要亲近一些,因为在一起生活时间长。孙子和外孙谁更亲?影响老人态度的几方面因素 1.老人认为谁更亲,和其内心有无...

孔子和孙子谁的影响更大?
孔子

爷爷奶奶的坟墓对哪一代影响最大
爷爷奶奶的坟墓对孙子孙女这一代影响最大。一般来说,爷爷奶奶的坟地风水,对于孙子孙女这一辈的运势影响会更大一些。奶奶的坟对孙子的影响最大,可以占到七成,而爷爷的坟对孙子影响稍小,仅占三成。当爷爷奶奶的坟地风水不好的时候,那么首先孙辈的运势可能会变得不顺。在开始的时候,可能是学习运势...

人们觉得孙子和弟弟哪个更亲?
然而,在其他文化中,人们可能更重视兄弟情谊,因此会认为弟弟比孙子更亲。这是因为在家庭中,弟弟是与自己有直接情感联系的人。他们共同经历了许多人生的起伏和波折,有着更为深厚的感情基础。总的来说,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因为它取决于个人的价值观和文化背景。在某些情况下,孙子和弟弟可能...

女儿和孙子哪个更重要?
孙子和女儿都是自己的后代,都好,没有更亲哪一个的道理。我们老一辈原来在意的是自己的血脉可以继续的传承下去,非常在意儿媳是不是给自己生了一个孙子,认为没有孙子就等于是绝后了。孝心这东西和孩子们长大之后有没有感恩之心有关,和是男孩还是女孩没多大关系。我在意儿媳生男生女没什么意义,我是...

如果父辈坐牢,然后后辈立户出去,还会对后辈产生影响吗?
不要想那些没有用的,一个人不可能改变自己的父母,改变自己的自然血缘关系,也就根本改变不了自己的直系亲属产生的政审影响。父亲坐牢有案底,子女和孙子辈政审就会受到影响。除非父亲不是亲生的,否则你就是不用浪费时间心力了,怎么也改变不了的。这个孩子一辈子,包括他的子女(也就是犯罪分子的孙子...

爷爷奶奶的坟影响谁 更旺第几个孙子
在民间传统中,人们普遍认为已故的祖先能够在冥界中庇佑其后代,因此过去的习俗倾向于对逝去的亲人进行隆重安葬,以期后代的繁荣昌盛。关于风水学中爷爷奶奶坟墓的影响,以及它如何作用于孙辈的运势,尤其是对哪一个孙子的影响更大,以下是根据风水学的原理进行的分析。爷爷奶奶的坟影响谁:按照风水学的观点...

女儿和孙子谁更亲
孙子。因为隔代亲是一直存在的,可能对待女儿会非常的严厉,但是对待孙子会不自觉的更加宽容。

外孙子和孙子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外孙子和孙子在十岁之内差不多是一样的,等越长大越不一样了,结婚生还不一样,等爷爷或姥爷死后更不一样,等外孙和孙子也成为爷爷辈时,根本就是两路人了。首先,孙子姓爷爷的姓,外孙子不姓姥爷的姓,这是第一个不一样。一个爷爷带看孙子和外孙子去河里摸鱼,爷爷一个猛子扎下去,岸上的孙子...

孙子、庄子、老子、孔子、孟子、墨子、鬼谷子、韩非子等人出生的先后顺...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约公元前471年)、孔子(公元前551年9―公元前479年)、孙子(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墨子(约公元前476年(一说是公元前480年)-约公元前390年(一说是公元前420年))。 鬼谷子(约公元前400年—约公元前270年)、庄子(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一说公元前275年)、孟子(约前...

宜昌市19529406418: 在西方,孙子和孔子,哪个更有名? -
岳聂平肝: 在西方孙子比孔子更有名.

宜昌市19529406418: 孙子,老子和孔子,在这三位圣人中谁的思想的影响更大 -
岳聂平肝: 孙子,老子和孔子,在这三位圣人中谁的思想的影响更大这三个人不可以比较谁的思想影响更大,好比说姚明、刘翔、李宁谁对中国体育事业贡献更大?这三个人不是一样的竞技体育项目,比赛的规则不一样,所取得的荣誉分量也不一样.孙子、老子和孔子,这三(子)著书立论,他们各自的研究方向差别很大,孙子研究的是军事方向,老子是研究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变化规律,孔子是研究教育与个人道德规范.不是同一事物,便不可以也无法进行比较.

宜昌市19529406418: 孔子 孟子 庄子 老子 孙子 谁最牛逼??谁对社会做出的贡献最多? -
岳聂平肝: 1.理论和学说都是双刃剑,有理论就有约束.孔子 孟子 庄子 老子 孙子还有很多远祖先贤,都对社会进步有很大贡献,看如何利用.历史不会重演,还有很多失落的文明有待发现.他们的学说用不着比较,比较也没有意义.人活就几十年,活好就行,自己认为好就行,重要的是要把你的学识和基因留给后代,别把自己化为清风. 2.老子.“老子英雄儿好汉”.能想出这样的问题当然你最牛.试问结婚了吗?赶紧点,听说玉皇大帝要选个皇太子了,还有几天,争取呀.你自己知道就行了,别告诉别人.

宜昌市19529406418: 孙子与孔子,谁能全面的论证他们?孔子的学术影响中国几千年内的人民
岳聂平肝: 伟大你自己已经说了,那是无人可及的. 孔子:中国几千年文化的内含与基础,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点.孙子:原本是单纯的军事技战术思想和指导,目前广泛应用于商业、社交以及外交等各方面领域. 比较简单的说一下,意在抛砖引玉.

宜昌市19529406418: 孔子、老子、孙子、孟子这些实力派谁给后人留下的影响最大,最有声望,庙最多的……
岳聂平肝: 孔子和孟子

宜昌市19529406418: 百家争鸣时期,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孔子还是孟子 -
岳聂平肝: 孔子被成为"圣人", 孟子被成为"亚圣",所以孔子比孟子的影响要大一些. 不过后世经常把孔孟并举, 不太强调谁比谁影响大.

宜昌市19529406418: 孔子和孙子谁更有才
岳聂平肝: 孔子博学,孙子是天才

宜昌市19529406418: 孔子 老子 孙子,哪个大 -
岳聂平肝: 最大是老子,然后是孔子,最后是孙子. 看出生日期... 老子(约前571年--前471年) 孙子(公元前535 年---?)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