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人物形象的字、词、句、段、文

作者&投稿:傅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描写人物外貌的好词丶好句,丶好段摘抄大全~

好词
质朴 潇洒 冷峻 刚强 小巧 俏丽 动人 机灵 水灵 俊秀 清秀
可爱 天真 柔美 和蔼 安详 稚嫩 端庄 娴静 文静 文雅 优雅
英俊 漂亮 标致 细嫩 丑陋 白嫩 红润 苍白 苍老 瘦削 清瘦
枯瘦 憔悴 粗犷 呆滞 笨拙 怪异 凌乱
脸色苍白 黑里透红 如花似玉 五官端正 一表人材 云类高耸 仪表堂堂
容光焕发 其貌不扬 温柔恬静 粉面含春 粉面桃腮 目光呆滞 目光混浊
目不斜视 目不转睛 目瞪口呆 慈眉善目 眉清目秀 贼眉鼠眼 眉如卧蚕
鼻青脸肿 鼻直口方 齿如白瓷 油头粉面 脸带稚气 细腻囬润 满脸横肉
肥头大耳 尖嘴猴腮 面黄肌瘦 面容憔悴 面如土色 长发披肩 披头散发
长辫垂胸 眉开眼笑 眉飞色舞 扬眉吐气 挤眉弄眼 炯炯有神 满头青丝
满头银发 白发苍苍 须发如银 咬牙切齿 龇牙咧嘴 笑不露齿 纤细长辫
羊角小辫 剑眉倒竖 长眉细眼 农眉大眼 樱桃小口 怒目囬睁 愁眉紧锁
虎头虎脑 目光坚定 目光专注 目光炯炯 目光如电 目光灼人 目光四射
目光和蔼 目光慈祥 目光冷酷
好句
1.她,个子很高,留着短发,脸上总是带着那么一点儿微笑,有一股少女的魅力。
2.她穿着一件刚到膝盖的连衣裙,光脚穿着一双塑料凉鞋;瘦瘦的脸,小眼眯成一条缝,嘴唇很薄。
3.弟弟5岁了,头发黑黑的,脑勺扁扁的,眼睛大大的,嘴边的酒窝深深的。
4.他一笑起来,脸上全是大括号、小括号,眼角上呢,堆满了放射线。
5.一顶大枪草帽下,一张熟悉的脸映人我的眼帘:宽大的额头,浓浓的眉毛,一双小 而炯炯有神的眼睛。
6.那个被我撞倒不管的、有着宝石般明亮眼睛并系着红领巾的小姑娘,声音是那样甜 嫩,目光是那样晶莹,在她的旁边,我感到自己的粗俗,羞得无地自容。
7.他的个头得有1.85米以上,粗胳膊粗腿,虎背熊腰,剑眉倒竖,一双铃铛似的大眼 睛闪着寒光。
8.爸爸虽人到中年,可老挂着忠厚坦诚的笑容,加上日渐发福的身体,活脱脱像个“弥勒”。
9.亚妮站在亭子的右边,她扎着两条小羊角辫儿,一双大眼睛眨呀眨的,透出一副机灵、顽皮劲。
10.她从书海里抬起那双美丽的眼睛,蓬松松的头发轻轻一甩,露出白净的脸庞,芬芳如兰,美丽照人。
11.父亲又苍老了许多,满面灰尘,额头似乎又添加了几道皱纹,胡子也很长,嘴唇干 裂得似乎要出血,本来就很粗糙的手上又添上了一道道伤痕。
12.父亲刚满40岁,但额上五线谱似的皱纹,记载着他全部的辛苦;他的头发已经变得 花白,每一根白发,都记载着他的辛劳和坎坷。
13.她梳着两条牛角辫,黑里透红的脸蛋上还镶着一对逗人的酒窝。
14.卖杏的是个小姑娘,涨红的脸蛋,两道弯眉,一双明亮的眸子闪着希望的光。
15.她的的确确讨我喜欢:梳着学生头,鼻子左边有颗小黑痣,笑起来脸上露出个大酒 窝,走起路来摆来摆去,简直就像只胖胖的企鹅。
16.她聪慧的眸子使人一下子想起明媚阳光下平静的湖水,她那瘦弱的身子,在风中展 示着“弱柳扶风”的美。
17.看到他的脸,你一定忍不住笑出声来,那跑得发红的脸上满是汗水,红一道,白一 道,黑一道,就像个大花脸。
18.你看他,圆圆的脸,圆圆的大眼睛,圆圆的身子,样子真有趣,活像消》里的 鲁智深。
19.一张白净而淸秀的脸,高高的鼻梁上架着一副高度近视眼镜,真有点“弱不禁风” 的味道。
好段
1.婴儿长得很小,头只有我的大洋娃娃这么大;脸圆圆的,红红的,像只大苹果。她 睡得很甜,两只眼闭得紧紧的,像两条线;两道眉毛像弯弯的新月;小嘴巴经常一动一动 的,好像在吃奶。她浑身被小被子包住,还用绳子扎紧,一动也不能动。
2.她是初三时转入我们班的,大大的眼睛,弯芎的眉毛。记得那时的她戴者一顶白色 圆顶帽,脸色很是苍白,始终带着笑意,就像一株冬驾覆盖下的蜡梅花,让人感受到一股 穿透寒冬的力《■>于是,我在心里给她起名叫“蜡梅花”。
3.她给我头一个印象就不很好.瞧她那长相,多不顺眼:矮矮的个子,身体微微发胖. 一张圆圆的脸,架上一副镶肴圆圆镜片的大眼镜,走起路来总是急匆匆的,整个样子就像 那滚在高低不平的小道上的大皮球,蹦蹦跳跳,缺少一种温文尔雅的教师风度。
4.一个小女孩轻快地跑着,如夕阳中的安琪儿在空中飘舞。我的目光随者她飞舞。她 停止了歌唱,小心地朝一只白色的蝴蝶走去,她的脸好红好红,不知是晚鲅染红她的双颊 还是晚霞从她的脸颊飞起。
5.妹妹小鲁,今年6岁,已经上一年级了。她生得小巧伶俐,小脸很淸秀,典子挺挺 的,下巴尖尖的,小嘴巴,眼睛虽然是单眼皮,却很好看。特别是一笑,嘴角就浮起一对 小酒窝,更讨人再欢了。
6.我的妹妹今年7岁.她梳着两条小辫子,上面还打了两个大红蝴蝶结,走起路来, 两个蝴蝶结就像两只漂亮的大蝴媒在空中飞舞。她的眼睛又亮又大,鼻子很端正。她最苒 欢笑,特别是当她遇到高兴的事彡丨后,她就更是笑得合不拢嘴。这时,缺了门牙的嘴巴便 会露出庐山真面目,显得特别滑稽有趣。
7.我有一个表弟,长得虎头虎脑,脸蛋又胖又圆,两只大眼睛又圆又亮。他常常能把 下牙齿咬在上牙齿的外边,做出“兜齿"的怪样,逗得大家发笑,然后他也笑.滑稍极了。
8.他机灵、淘气而又幼稚,胖乎乎的身体,圆圆的脑袋上理着个小平头,满是稚气的 脸上那对乌黑发亮的大眼睛老是忽闪忽闪的,仿佛对一切都感到新奇似的。那张说话颇漏 风的小嘴,总喜欢提些天真的问题,又问得稀奇古怪的,使别人无从回答。
9.只见他坐着小车,被人缓缓地推出。白的头发,消瘦的脸,几缕银白色的胡须微微 飘动,使我特别难忘的是他那双眼睛,一束深沉的目光向我射来,叫人肴了有一种说不出 的滋味。
10.他个子很高,很挺拔;他也是赤膊短裤,凡足身体裸瘙的部分,都闪射出古铜色的 光泽,浑身都洋溢者青春和力a的美。不过现在他斜缂在棚门的柱子上,神情阴郁、愤 怒,一副狠巴巴的样子;像狼一样半眯眼睛,时不时错动下巴骨,似乎恨不得啮碎什么东 西才好。
11.她真美!圆圆的白净的脸上,那双水灵灵的、闪亮的大眼睛总是一眨一眨的;那张 红艳的小嘴时常微微翘者,唇边总挂着甜甜的迷人的笑;那两根漆黑的长辫一甩一甩的, 上面还系者蝴蝶结;一双白嫩的小手,整天涂者“郁美净”;她脚踏-双雪白的旅游鞋.见 到她的人总会悄不自禁地赞叹:“这个小姑娘可真俊俏!”
12.外公今年70多岁了,当他的最后一根黑发宣布退休时,他索性剃了个光头,活像个 大皮球。外公的眼睛大大的,不知为什么,我特别惧怕这双眼睛。因为只要这双眼睛一 瞪,就会让人心惊胆战;但要是眯者眼时,又会让人感到异常温和。
13.他穿着一件红色的上衣,左胸上夹者一个工作证。一脸的阳光灿烂,不停地踉那些 平时经常被他没收球的同学打招呼。拍拍肩,说声“好好考”,就像老朋友那样。这是我第一次看见传奇的笑容。用“帅呆了”、“酷毙了”这样的词来形容传奇恐怕是太肤浅了点。
14.哦,是他?那双眼睛——黑黑的瞳人亮晶晶的,睫毛又黑又长,有一种女孩子的灵 秀;瘦小的身躯,穿着-身已经很旧的蓝色运动衣,裤腿儿挽得老高,裸露出的小腿被秋 寒冻得通红。
15.她有许多漂亮的衣服,配她匀称的身材,总那么合适,那么好看。可最吸引人的, 还是那松软柔滑的黑发衬托下的俊秀的面庞。当她笑起来的时候,腮旁两个浅浅的小酒窝 和被睫毛遮住的隐隐发亮的眼睛,仿佛向外辉映着难以形容的柔和光芒。
16.臃肿的眼皮总是挤拥在狭小的眼睛周围,塌塌的鼻梁下两个“下水道”向上翘,厚 实宽阔的嘴巴里点缀着几颗黑黄的牙齿,还有微黑的肤色,壮实的身材,全身上下除去唯 —让她喜欢的一头长发以外,就再没有什么让她自己瞧得顺眼的地方了。
17.彼此邻近居住,平日里,未免也要多照上几面:单薄的身子,蔫蔫的,似乎风吹即 倒;略显苍白的脸,有气无力,瓶底厚的眼镜,隔着圈圈镜纹,那眼睛仿佛永远没有张开 的意思。17岁,却像70岁的老头,不苟言笑,文静得像他的名字——小文。
18.看着高大爷抖动的花白胡须,抽搐的两腮,深凹的眼窝,刀刻般的皱纹,还有那双 老朽的枯树根似的手,蓦地,高大爷在我心中变成了世界上心肠最好、最善良的人了。
19.这不,神气十足的数学老师已站在教室门口,用惯有的挑剔的目光扫射着教室。向 上昂着的头颅上那一对度数不详的眼镜泛着怕人的白光。哼,也难怪高年级的同学艺术地 形容他:望星空。
20.那被棕色的、略带卷曲的头发覆盖着的宽阔的前额,那高高的鼻子,碧蓝的深深凹 陷的眼睛,那抿成一条线的双唇,那蓬松的络腮胡子,便构成了一张坚毅而又开朗的脸 盘,这就是我的法籍教师~伊凡先生。
——续名家名段
21.他也真怪,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 大衣。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那削铅笔的小刀 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 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总 之,这人总想把自己包在套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 影响。
——契诃夫启在套子里的人》
22.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 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 的亲叔叔。”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23.世界上的确有这样一种幸福的面容,让人人都乐意望它,就像它在给你温暖,给你 安慰似的。北京就有这样的脸,温和的、讨人喜欢的脸。大而温柔的眼睛,柔软的卷曲的头发。他讲起话来有这种调子,即使你还没有看到他的脸,你只听见他的声调,也会感觉 到他在微笑呢。
——屠格涅夫《阿霞》
24.他把眼睛低了下去,簇生着长长的箭似的睫毛的眼睑,描出美丽的洁白如雪的半圆 形,覆盖在眼晴上面。她的秀丽的脸完全弯倒了,一层薄薄的红晕笼罩了它。
——果戈理《塔拉斯•布尔巴》
25.他的脸像球一样圆肥,表现出羞涩、和善而温顺的神情,鼻子也很圆肥,上面全是青 筋,表明他是一个好色之徒。他的头上,前面一根头发也不剩了,后面簇着稀疏的淡褐色发 卷,一双小眼睛好像是用芦苇叶子切出来似的,亲切地眨动着,红润的嘴唇甜蜜地微笑。
——屠格涅夫《猎人笔记》

本文由好词好句好段摘抄大全原创

1 有的人走了就再也没回来过,所以,等待和犹豫才是这个世界上最无情的杀手。
2 在你面前我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我的心里是喜欢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张爱玲在送给胡兰成的照片背面题写)
3 情,亲情我们之间无所不有,却唯独没有爱情。
4 如果情感和岁月也能轻轻撕碎,扔到海中,那么,我愿意从此就在海底沉默。你的言语,我爱听,却不懂得,我的沉默,你愿见,却不明白.
5 爱,从来就是一件千回百转的事。不曾被离弃,不曾受伤害,怎懂得爱人?爱,原来是一种经历,但愿人长久你喜欢那些呢?有什么感悟呢?

心情词语:兴高采烈、喜出望外、欢天喜地、炎冒三丈、怒气冲天、垂头丧气、无精打采、闷闷不乐、欢天喜地、欢蹦乱跳
神态词语:聚精会神、全神贯注、目不转睛、闭目养神、得意洋洋
外貌词语:眉清目秀、面色苍白、白发苍苍、面黄肌瘦、衣冠楚楚
动作词语:指手划脚、手忙脚乱、手舞足蹈、七手八脚、摇头晃脑
品格词语:舍己为人、见义勇为、大公无私、不屈不饶、顽强不屈
根据巴尔扎克自己在小说末尾注明的日期,《欧叶妮·格朗台》完成于一八三三年九月。但是巴尔扎克在一八三三年十一月二十日给韩斯卡夫人的信中诉苦说:他的《欧叶妮·格朗台》还差一百页没有写完。我们能否作这样的推测:九月完成的是小说的初稿,到十一月巴尔扎克还在修改或重写。巴尔扎克是惯于在印刷厂的校样上修改原稿或重写的,有时竟多达十五、六次。他把一篇作品历次修改的校样订在一起,作为厚礼送给知心朋友保存;他说:“这是我繁重劳动和忍性求精的证据。”《欧叶妮·格朗台》想必也经历了同样的周折。不过可以肯定:小说在一八三三年十二月已经改毕,因为那年圣诞节巴尔扎克应邀赴日内瓦与韩斯卡夫人一家见面,行前他曾致函韩斯基先生,问他可不可以把近作《乡村医生》和《欧叶妮·格朗台》两书的原稿呈韩斯卡夫人惠存。
一八三三年对于巴尔扎克来说无论在创作上还是在生活上都是关键的一年。在生活上,那年圣诞他与韩斯卡夫人暗中定情;在创作上他发现了一个秘密。那年九月,也就是《欧叶妮·格朗台》初稿完成的时候,他向妹妹自信地宣告:“我要统治欧洲文坛了,而且不会受到挫折!我只须再努力奋斗两年,就能超越一切企图束缚我的手脚、阻碍我前进的人!”①他的自信产生于他酝酿已久的一个巨大的设想:他想把已写的和将写的全部作品合成一个“整体建筑”,他称这个建筑为“我的玛德莱娜大教堂。”一八三四年十月二十六日,他在给韩斯卡夫人的信中把这个设想具体化为宏伟的计划:
他的“玛德莱娜”将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风俗研究’将全面反映社会现状——社会结出的各种果。……第二部分是‘哲理研究’……解释产生这些感情与形成这种生活的原因,说明社会与人赖以存在的条件。……继因果之后还要有‘分析研究’……因为列举了“果”,分析过“因”之后,就该着手探讨原则了。……所谓原则,就是作者本人。”②正如安德烈·莫洛亚所说,巴尔扎克在一八三二年前一直分别在两个领域探索。一个领域是写哲理小说,如《驴皮记》、《路易·朗贝尔》,另一个领域是《私人生活场景》。自一八三二年起,他实现了两者的结合。斯蒂汶·茨威格认为促成这两者结合的,是他发现了一个秘密,那就是“如果能从确当的视角观察当代的生活,也能写出新鲜活泼、内容丰富的作品。重要的不是题材和布局,而是内在的动力……动力不存在于文风和结构,而是存在于人物描写本身。”③换句话说,过去,在讲故事的人和思想家之间,站着一个现实生活的观察家,而现在,这个观察家能够用具体生活来装载自己的思想和讲出动人的故事。据斯蒂汶·茨威格分析,巴尔扎克在这方面的第一个成功是《夏倍上校》,第二个成功则是《欧叶妮·格朗台》。
--------
①参见斯蒂汶·茨威格《巴尔扎克》英译本,纽约维京出版社一九四六年出版。
②引自安德烈·莫洛亚《巴尔扎克传》中译本第二九九页,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出版。
③参见斯蒂汶·茨威格《巴尔扎克》英译本第十章《巴尔扎克发现他的秘密》,纽约维京出版社一九四六年出版。
所以说,《欧叶妮·格朗台》完成之时,巴尔扎克正踏进创作的成熟期;他的“玛德莱娜大教堂”式巨著构思就是成熟的标志。虽然那还不是他后来的“人间喜剧”的恢宏计划,但至少已初具“人间喜剧”的基本构架。巴尔扎克从那时起找到了自己的真正事业,发现了自己的天职所在:要像一个历史学家那样如实地描绘十九世纪的社会风俗。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他终于在十年后能这样雄壮地自鸣得意:“世界上有四个大有作为的人:拿破仑、居维叶、奥康奈尔,我将成为第四位。第一位曾威震欧洲,他缔造了军队!第二位通晓地球的奥秘!第三位成为一个民族的化身!而我将在头脑里装下整个社会。”①
--------
①《人间喜剧》前言。转引自安德烈·莫洛亚《巴尔扎克传》第三六一页。
或许巴尔扎克自己并没有认识到《欧叶妮·格朗台》在他整个创作中的重要地位,一向以思想家自居的巴尔扎克总认为像《路易·朗贝尔》那样的哲理小说远比《欧叶妮·格朗台》这类“写得不错的畅销的小书”(巴尔扎克语)有价值。但是事实上巴尔扎克的哲理小说大多像那些书中所描写的苦心探求宇宙真谛的思想家、艺术家们一样,由于野心过大往往遭到惨败。斯蒂汶·茨威格曾公允地说过,巴尔扎克的哲理小说“并没有达到艺术的最高水平,而只是作为最高喘息的结果。”①“路易·朗贝尔中途夭折,格朗台老头却能永存不朽”。②确实,《欧叶妮·格朗台》由于本身的美学价值,堪称巴尔扎克的杰作之一;在巴尔扎克的作品中,像《欧叶妮·格朗台》那样结构简洁、主题完整的作品,确实不多。
如果我们抱着阅读一般小说的态度来读这部小说,我们或许会被小说一开始长达三十来页的描写吓住。但是心急的读者千万不可跳过去不读,因为这一大段描写对整部小说至关重要。巴尔扎克在不厌其详的描写中对索缪的街市、房屋、世态人情作了历史的、社会的翔实分析,对老格朗台的身世、家庭、以至于居所格局、社会关余作了深入的介绍,这一切是为了把小说人物置于一个有充分现实依据的社会结构中去,让他们在一个统一的世界中活动。“居维埃能依据一根骨头恢复某个动物的原形,巴尔扎克则可以从一件物品、一幢房屋出发,再现人物、城市甚至整个民族的面貌。”③
--------
①见斯蒂汶·茨威格《巴尔扎克》英译本第十章,纽约维京出版社一九四六年出版。
②安德烈·莫洛亚语。
③参见安德烈·莫洛亚《巴尔扎克传》中译本第二七四页。
小说的故事是以欧叶妮·格朗台的生日集会开始的,巴尔扎克这时让小说中的人物一一登场。于是夫妻关系、父女关系、母女关系、主仆关系以及围绕着百万富翁独生女儿的婚姻问题而在克吕旭家族和格拉珊家庭之间展开的微妙而尖锐的勾心斗角,全都在格朗台公馆的客厅里逐一铺示,直到不速之客格朗台家的侄少爷敲响门环,就像一块石头忽然掉进水潭,顿时激起新的波澜,于是小说像多幕剧一般从第一幕转入以下几幕,人物的言行、思想感情随着剧情的演进而发展,逐渐推向高潮,继而又走向结尾。然而纵有千变万化,人们始终活动于索缪回声清脆的狭巷和幽暗寒伧的格朗台公馆。环境和人,物质与精神在这里是同一事物的两面,相互制约,彼此衬托。
《欧叶妮·格朗台》的故事其实很简单:悭吝精明的百万富翁,有一位天真美丽的独生女儿,她受上了一个破产落魄的亲戚,为了资助他“闯天下”,不惜倾囊赠予全部私蓄,从而激怒爱财如命的父亲,父女间发生激烈的冲突,吓得胆小而贤淑的慈母从此一病不起;可是在期待中丧失父亲、损耗青春的痴情姑娘,最终等到的却是发财归来的负心汉。这类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故事我们并不少见,但是为什么巴尔扎克的这本小说会成为一部杰作呢?除由于巴尔扎克为情节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行动背景外,更由于小说作者创造了一群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既然在这里“风俗研究”已与“哲理研究”结合,那么这些人物形象就不仅是典型化了的个人,而且还是个性化了的典型。
据安德烈·莫洛亚考证,其实巴尔扎克只去过索缪一次,而且仅仅停留了几个小时;有人还找出小说中的破绽,证明故事更像发生在图尔。这些都无碍于作品的真实性。巴尔扎克对索缪的描写,无非是为了提供一个人物活动的典型场所,它可以是索缪,也可以是别处,但必须是法国在那个时代的内地社会的缩影。同样,到索缪去寻访小说人物的原型也是徒劳的。他们是巴尔扎克心目中的一群内地人物的典型。在巴尔扎克的作品中,艺术真实的信服力来自他对观察所得的提炼和加工,来自他以此塑造的人物在读者心目中获得的认同。
老格朗台的性格是显然与守财奴的传统形象大不相同。莫里哀的阿巴公只知吝啬,虽然也爱财如命,但是仅仅热衷于守财,连放债都舍不得。而老格朗台却不只是守财,更善于发财。为了赚钱,他不惜掏空自己积攒的金银。他精于计算,能审时度势,像老虎、像巨蟒,平时不动声色,看准时机会果断迅速地扑向猎物,万无一失地把大堆金银吞进血盆大口般的钱袋。有人发革命财,有人发复辟财,而他革命财也发,复辟财也发。索缪城里没有一个人不曾尝到过他的利爪的滋味,却没有人恨他,索缪的居民反而敬佩他,把他看成索缪的光荣。他实际上成了人们心目中的上帝,因为他代表了在那个社会具有无边法力的金钱。对金钱的追逐是一种顽固的意念,而小说想证明的偏偏又是这种意念的破坏力量,它摧毁了个家庭。
在这个家庭中光明和黑暗的对比十分强烈。与老格朗台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格朗台太太的圣洁和格朗台小姐的善良慷慨。圣洁的价值观在金钱统治的社会只有遭到无情的蹂躏,格朗台太太临死时胸怀坦荡,因为死对她意味着苦难的终结,她只心疼从此抛下女儿一人在世上受苦。在这阴暗的小天地中,欧叶妮的形象显得特别美丽明亮,但是这颗明星注定要黯淡下去。小说的扉页题赠值得我们注意。巴尔扎克把这本小说题赠一位名叫玛丽亚的女子,并说书中女主角的形象以她为原型。根据安德烈·莫洛亚的考证,她的真名叫玛丽-路易丝-弗朗索瓦·达米诺瓦,出身于一个上层法官家庭,是基·杜·弗勒内依的妻子。巴尔扎克曾跟他的妹妹谈起过她,说“她是造物主创造的最天真的女人”。一八三三年,二十四岁的弗勒内依夫人腹中怀着巴尔扎克的孩子。所以巴尔扎克在题辞中把她的名字比作庇护家庭的黄杨枝。但是《欧叶妮·格朗台》的主题又偏偏是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有意思的是,巴尔扎克为了追求韩斯卡夫人,把这本小说的原稿交给韩斯卡夫人保存。他当然不会跟韩斯卡夫人提到这位痴情女子,但他向韩斯卡夫人夸大了他与卡斯特里候爵夫人的关系,以表示愿为韩斯卡夫人牺牲他的旧情。从这里,我们难道没有在巴尔扎克的身上看到负心的格朗台侄少爷的影子吗?巴尔扎克固然是那个社会精明的观察家,但毕竟属于那个社会。他在描绘那个只讲利害、无情无义的社会的同时,始终没有放弃对“一笔财产,一个贵族女人”的庸俗追求。然而,在他对欧叶妮形象的描述中,我们也感到了巴尔扎克作品中少有的抒情气氛,它是那样浓郁,那样感人,所以我们读罢小说,掩卷遐思时,那垛长着野花的旧墙,那个狭小的花园以及树荫下那条曾聆听纯情恋人山盟海誓的长凳,仍使我们在浩叹之余感到一丝温馨。
女仆娜农的性格也是巴尔扎克人物长廊中最不朽的形象之一。外表的丑陋和内心的单纯,反差如此强烈,使我们在为她的忠心感叹的同时,不免产生几分害怕。她的义忠固然代表了旧的伦理,但她不是旧的伦理的殉葬者。巴尔扎克在小说结束时让我们看到娜农对金钱社会的适应,看到她身上有老格朗台的影子,尤其是在她成为高诺瓦叶太太之后。
《欧叶妮·格朗台》已有几种中译本,其中尤以傅雷先生的译本最为精采。傅雷先生主张译者要以原作者自任。他说:“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我总觉得这是达不到的目标。我一向认为翻译好比演戏,高明的译者等于优秀演员。哈姆雷特这个角色并不因为劳伦斯勋爵扮演过,从此无人再演。不同演员演同一个角色,念的虽是同样的台词,但是不同演员的表演却包含了不同的诠释;同样,不同译者译同一部作品,也都根据同样的原文,不同的表达却包含了不同的诠释。而不同的诠释固然受到表演者或译者文化修养及理解能力的制约,但时代的影响也必定明显地留在诠释中。不过我译《欧叶妮·格朗台》倒没有类似试扮名角演过的角色的念头,而仅仅是因为我偶然从一个法国朋友那里得到了一本龚古尔学院新出版的《欧叶妮·格朗台》,与傅译所据版本稍有出入。在翻译过程中,我像演员体验角色那样尽量揣摸巴尔扎克的语气,但是我只能做到自己修养允许的程度。我害怕译文太“中国化”,倘若在我的译笔下,格朗台老爹的一言一行让人觉得类似中国解放前的土地主,那将是我的失败,所以我实际采用了直译,力求忠于原作。
译 者
一九九四年二月二十日
献给玛丽亚
您的肖像是本书最美的点缀;
但愿您的芳名在这里是经过祝福的黄杨枝,
虽不知摘自哪一棵树,
但一定已被宗教圣化,
并由虔诚的手所更新,
因而永远翠色葱茏,
庇护家园。
巴尔扎克
某些外省的城区,总有一些房子让人一看就感到凄凉,就像见到最阴森的修道院、最萧条的旷野或者最破落的废墟一样。也许修道院的沉寂、旷野的荒漠和废墟的凋败,那些房子都兼而有之。里面的住户生活得悄无声息,让外地人直以为那是些无人居住的空宅;不过一有陌生人在街上走动,窗口倒会有人突然探出一张不动声色的面孔,像僧侣一般,朝窗外冷漠而阴沉地瞥上一眼。索缪城里有一所住宅就具备上述的凄凉成分。它坐落在一条起伏不平的街道的尽头;那是一条直通上城古堡的街道,如今已少有人来往;尽管冬天冷,夏天热,有几处还阴暗不堪,它却自有引人之处:石子的路面始终清洁干爽,而且回声清脆;街面狭窄,线路曲折,两旁的房屋属于老城区,安静地蜷伏在城墙脚下。三百多年的古宅虽然是木结构,倒还结实。房屋的格式多种多样,给索缪老城区的这一地段平添独特的情调,足使热心访古的游客和艺术家们驻足留连。谁能经过这里不赞叹纵横于屋面的那些厚实的木板呢?它们两端都雕刻着稀奇古怪的图案,构成一溜黑色的浮雕,横贯于大多数房屋的底层之上。这一家横木上覆盖着青石板,给单薄的外墙勾出一条条蓝线,木结构的屋顶被岁月压弯,朽蚀的屋面盖板经过多年日晒雨淋也扭曲走形;那一家发黑的窗台十分醒目,上面原先的精细雕纹如今模糊难辨,而且仿佛已脆弱不堪,承受不住贫苦女工放在上面的棕红色的陶土花盆,只勉强地支托着盆里瘦长的石竹和月季。再往前去,有几家大门上凸出粗壮的钉头,钉头上镌刻着家传的象形文字。这些象形文字本来就是老祖宗们随心所欲勾画出来的,其含义今天当然不易考证;有的或许是哪位新教徒表明信仰的记号;有的或许是反新教联盟的成员用来诅咒亨利四世①的咒符。有几户市民阶级的人家,门上也刻有乡绅的家徽,表示自己的祖辈曾享有主持市政的光荣,免得后人淡忘。总之,这里的门上记载了整部法国的历史。有一幢房屋破旧得一晃三摇,外墙的泥灰却留下当年能工巧匠的高超手艺;隔壁是一所贵族宅第,在石砌的拱形门楣上,祖传的纹章尚依稀可辨,但毕竟经受过一七八九年以来一次次席卷全国的革命风浪的吹打,如今只剩下劫后的余痕。边条街上的铺面既不像小店也不像货栈。热衷寻访中世纪文物的人会发现这里的一切跟上一辈的女工习艺工场一样简陋朴实。低矮的店堂既无货摊也无货架和玻璃橱窗,进深很大,里面阴暗,内外都没有一点装璜。大门分上下两截,门上很不讲究地钉上了铁箍、铁锔;门的上半截往里开着,下半截装有弹簧门铃,不断地被人推进推出。空气和阳光从门的上半截往里灌,或者通过气窗、天花板和矮墙之间的空档进入店堂,半人高的矮墙上面有便于装卸护窗板的滑槽,结实的护窗板清早卸下,傍晚装上之后再用铁闩锁得严严实实。这矮墙是用来陈列商品的,但是决没有为招徕顾客而精心布置。陈列的商品按经营对象的不同而不同,无非是三、两桶食盐和鳕鱼,或者几捆缆绳和帆布;楼板的横梁上挂几束闪闪发亮的黄铜丝,靠墙放一溜金属的酒桶箍,或者在几个架子上摆出一些布匹。进去看看?一位青春焕发的白净姑娘,裹着洁白的围巾,露出通红的手臂,应声放下正在编织的活计,忙向后铺叫她的父母;这时店东就会出来听你吩咐,态度或冷淡或殷勤,或有问必答或爱理不理,全凭店东不同的脾性。成交的也许不过是两个铜板的小交易,也许是高达两、三万法郎的大生意。你还能见到专做橡木板材生意的老板坐在店堂门口,绕动着大拇指跟邻居聊天;表面看去,他不过有些做酒瓶架的劣质板条,但是在码头那边的木工场里,他的货源足以供应安茹地区

心情词语:兴高采烈、喜出望外、欢天喜地、炎冒三丈、怒气冲天、垂头丧气、无精打采、闷闷不乐、欢天喜地、欢蹦乱跳
神态词语:聚精会神、全神贯注、目不转睛、闭目养神、得意洋洋
外貌词语:眉清目秀、面色苍白、白发苍苍、面黄肌瘦、衣冠楚楚
动作词语:指手划脚、手忙脚乱、手舞足蹈、七手八脚、摇头晃脑
品格词语:舍己为人、见义勇为、大公无私、不屈不饶、顽强不屈
根据巴尔扎克自己在小说末尾注明的日期,《欧叶妮·格朗台》完成于一八三三年九月。但是巴尔扎克在一八三三年十一月二十日给韩斯卡夫人的信中诉苦说:他的《欧叶妮·格朗台》还差一百页没有写完。我们能否作这样的推测:九月完成的是小说的初稿,到十一月巴尔扎克还在修改或重写。巴尔扎克是惯于在印刷厂的校样上修改原稿或重写的,有时竟多达十五、六次。他把一篇作品历次修改的校样订在一起,作为厚礼送给知心朋友保存;他说:“这是我繁重劳动和忍性求精的证据。”《欧叶妮·格朗台》想必也经历了同样的周折。不过可以肯定:小说在一八三三年十二月已经改毕,因为那年圣诞节巴尔扎克应邀赴日内瓦与韩斯卡夫人一家见面,行前他曾致函韩斯基先生,问他可不可以把近作《乡村医生》和《欧叶妮·格朗台》两书的原稿呈韩斯卡夫人惠存。
一八三三年对于巴尔扎克来说无论在创作上还是在生活上都是关键的一年。在生活上,那年圣诞他与韩斯卡夫人暗中定情;在创作上他发现了一个秘密。那年九月,也就是《欧叶妮·格朗台》初稿完成的时候,他向妹妹自信地宣告:“我要统治欧洲文坛了,而且不会受到挫折!我只须再努力奋斗两年,就能超越一切企图束缚我的手脚、阻碍我前进的人!”①他的自信产生于他酝酿已久的一个巨大的设想:他想把已写的和将写的全部作品合成一个“整体建筑”,他称这个建筑为“我的玛德莱娜大教堂。”一八三四年十月二十六日,他在给韩斯卡夫人的信中把这个设想具体化为宏伟的计划:
他的“玛德莱娜”将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风俗研究’将全面反映社会现状——社会结出的各种果。……第二部分是‘哲理研究’……解释产生这些感情与形成这种生活的原因,说明社会与人赖以存在的条件。……继因果之后还要有‘分析研究’……因为列举了“果”,分析过“因”之后,就该着手探讨原则了。……所谓原则,就是作者本人。”②正如安德烈·莫洛亚所说,巴尔扎克在一八三二年前一直分别在两个领域探索。一个领域是写哲理小说,如《驴皮记》、《路易·朗贝尔》,另一个领域是《私人生活场景》。自一八三二年起,他实现了两者的结合。斯蒂汶·茨威格认为促成这两者结合的,是他发现了一个秘密,那就是“如果能从确当的视角观察当代的生活,也能写出新鲜活泼、内容丰富的作品。重要的不是题材和布局,而是内在的动力……动力不存在于文风和结构,而是存在于人物描写本身。”③换句话说,过去,在讲故事的人和思想家之间,站着一个现实生活的观察家,而现在,这个观察家能够用具体生活来装载自己的思想和讲出动人的故事。据斯蒂汶·茨威格分析,巴尔扎克在这方面的第一个成功是《夏倍上校》,第二个成功则是《欧叶妮·格朗台》。
--------
①参见斯蒂汶·茨威格《巴尔扎克》英译本,纽约维京出版社一九四六年出版。
②引自安德烈·莫洛亚《巴尔扎克传》中译本第二九九页,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出版。
③参见斯蒂汶·茨威格《巴尔扎克》英译本第十章《巴尔扎克发现他的秘密》,纽约维京出版社一九四六年出版。
所以说,《欧叶妮·格朗台》完成之时,巴尔扎克正踏进创作的成熟期;他的“玛德莱娜大教堂”式巨著构思就是成熟的标志。虽然那还不是他后来的“人间喜剧”的恢宏计划,但至少已初具“人间喜剧”的基本构架。巴尔扎克从那时起找到了自己的真正事业,发现了自己的天职所在:要像一个历史学家那样如实地描绘十九世纪的社会风俗。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他终于在十年后能这样雄壮地自鸣得意:“世界上有四个大有作为的人:拿破仑、居维叶、奥康奈尔,我将成为第四位。第一位曾威震欧洲,他缔造了军队!第二位通晓地球的奥秘!第三位成为一个民族的化身!而我将在头脑里装下整个社会。”①
--------
①《人间喜剧》前言。转引自安德烈·莫洛亚《巴尔扎克传》第三六一页。
或许巴尔扎克自己并没有认识到《欧叶妮·格朗台》在他整个创作中的重要地位,一向以思想家自居的巴尔扎克总认为像《路易·朗贝尔》那样的哲理小说远比《欧叶妮·格朗台》这类“写得不错的畅销的小书”(巴尔扎克语)有价值。但是事实上巴尔扎克的哲理小说大多像那些书中所描写的苦心探求宇宙真谛的思想家、艺术家们一样,由于野心过大往往遭到惨败。斯蒂汶·茨威格曾公允地说过,巴尔扎克的哲理小说“并没有达到艺术的最高水平,而只是作为最高喘息的结果。”①“路易·朗贝尔中途夭折,格朗台老头却能永存不朽”。②确实,《欧叶妮·格朗台》由于本身的美学价值,堪称巴尔扎克的杰作之一;在巴尔扎克的作品中,像《欧叶妮·格朗台》那样结构简洁、主题完整的作品,确实不多。
如果我们抱着阅读一般小说的态度来读这部小说,我们或许会被小说一开始长达三十来页的描写吓住。但是心急的读者千万不可跳过去不读,因为这一大段描写对整部小说至关重要。巴尔扎克在不厌其详的描写中对索缪的街市、房屋、世态人情作了历史的、社会的翔实分析,对老格朗台的身世、家庭、以至于居所格局、社会关余作了深入的介绍,这一切是为了把小说人物置于一个有充分现实依据的社会结构中去,让他们在一个统一的世界中活动。“居维埃能依据一根骨头恢复某个动物的原形,巴尔扎克则可以从一件物品、一幢房屋出发,再现人物、城市甚至整个民族的面貌。”③
--------
①见斯蒂汶·茨威格《巴尔扎克》英译本第十章,纽约维京出版社一九四六年出版。
②安德烈·莫洛亚语。
③参见安德烈·莫洛亚《巴尔扎克传》中译本第二七四页。
小说的故事是以欧叶妮·格朗台的生日集会开始的,巴尔扎克这时让小说中的人物一一登场。于是夫妻关系、父女关系、母女关系、主仆关系以及围绕着百万富翁独生女儿的婚姻问题而在克吕旭家族和格拉珊家庭之间展开的微妙而尖锐的勾心斗角,全都在格朗台公馆的客厅里逐一铺示,直到不速之客格朗台家的侄少爷敲响门环,就像一块石头忽然掉进水潭,顿时激起新的波澜,于是小说像多幕剧一般从第一幕转入以下几幕,人物的言行、思想感情随着剧情的演进而发展,逐渐推向高潮,继而又走向结尾。然而纵有千变万化,人们始终活动于索缪回声清脆的狭巷和幽暗寒伧的格朗台公馆。环境和人,物质与精神在这里是同一事物的两面,相互制约,彼此衬托。
《欧叶妮·格朗台》的故事其实很简单:悭吝精明的百万富翁,有一位天真美丽的独生女儿,她受上了一个破产落魄的亲戚,为了资助他“闯天下”,不惜倾囊赠予全部私蓄,从而激怒爱财如命的父亲,父女间发生激烈的冲突,吓得胆小而贤淑的慈母从此一病不起;可是在期待中丧失父亲、损耗青春的痴情姑娘,最终等到的却是发财归来的负心汉。这类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故事我们并不少见,但是为什么巴尔扎克的这本小说会成为一部杰作呢?除由于巴尔扎克为情节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行动背景外,更由于小说作者创造了一群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既然在这里“风俗研究”已与“哲理研究”结合,那么这些人物形象就不仅是典型化了的个人,而且还是个性化了的典型。
据安德烈·莫洛亚考证,其实巴尔扎克只去过索缪一次,而且仅仅停留了几个小时;有人还找出小说中的破绽,证明故事更像发生在图尔。这些都无碍于作品的真实性。巴尔扎克对索缪的描写,无非是为了提供一个人物活动的典型场所,它可以是索缪,也可以是别处,但必须是法国在那个时代的内地社会的缩影。同样,到索缪去寻访小说人物的原型也是徒劳的。他们是巴尔扎克心目中的一群内地人物的典型。在巴尔扎克的作品中,艺术真实的信服力来自他对观察所得的提炼和加工,来自他以此塑造的人物在读者心目中获得的认同。
老格朗台的性格是显然与守财奴的传统形象大不相同。莫里哀的阿巴公只知吝啬,虽然也爱财如命,但是仅仅热衷于守财,连放债都舍不得。而老格朗台却不只是守财,更善于发财。为了赚钱,他不惜掏空自己积攒的金银。他精于计算,能审时度势,像老虎、像巨蟒,平时不动声色,看准时机会果断迅速地扑向猎物,万无一失地把大堆金银吞进血盆大口般的钱袋。有人发革命财,有人发复辟财,而他革命财也发,复辟财也发。索缪城里没有一个人不曾尝到过他的利爪的滋味,却没有人恨他,索缪的居民反而敬佩他,把他看成索缪的光荣。他实际上成了人们心目中的上帝,因为他代表了在那个社会具有无边法力的金钱。对金钱的追逐是一种顽固的意念,而小说想证明的偏偏又是这种意念的破坏力量,它摧毁了个家庭。
在这个家庭中光明和黑暗的对比十分强烈。与老格朗台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格朗台太太的圣洁和格朗台小姐的善良慷慨。圣洁的价值观在金钱统治的社会只有遭到无情的蹂躏,格朗台太太临死时胸怀坦荡,因为死对她意味着苦难的终结,她只心疼从此抛下女儿一人在世上受苦。在这阴暗的小天地中,欧叶妮的形象显得特别美丽明亮,但是这颗明星注定要黯淡下去。小说的扉页题赠值得我们注意。巴尔扎克把这本小说题赠一位名叫玛丽亚的女子,并说书中女主角的形象以她为原型。根据安德烈·莫洛亚的考证,她的真名叫玛丽-路易丝-弗朗索瓦·达米诺瓦,出身于一个上层法官家庭,是基·杜·弗勒内依的妻子。巴尔扎克曾跟他的妹妹谈起过她,说“她是造物主创造的最天真的女人”。一八三三年,二十四岁的弗勒内依夫人腹中怀着巴尔扎克的孩子。所以巴尔扎克在题辞中把她的名字比作庇护家庭的黄杨枝。但是《欧叶妮·格朗台》的主题又偏偏是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有意思的是,巴尔扎克为了追求韩斯卡夫人,把这本小说的原稿交给韩斯卡夫人保存。他当然不会跟韩斯卡夫人提到这位痴情女子,但他向韩斯卡夫人夸大了他与卡斯特里候爵夫人的关系,以表示愿为韩斯卡夫人牺牲他的旧情。从这里,我们难道没有在巴尔扎克的身上看到负心的格朗台侄少爷的影子吗?巴尔扎克固然是那个社会精明的观察家,但毕竟属于那个社会。他在描绘那个只讲利害、无情无义的社会的同时,始终没有放弃对“一笔财产,一个贵族女人”的庸俗追求。然而,在他对欧叶妮形象的描述中,我们也感到了巴尔扎克作品中少有的抒情气氛,它是那样浓郁,那样感人,所以我们读罢小说,掩卷遐思时,那垛长着野花的旧墙,那个狭小的花园以及树荫下那条曾聆听纯情恋人山盟海誓的长凳,仍使我们在浩叹之余感到一丝温馨。
女仆娜农的性格也是巴尔扎克人物长廊中最不朽的形象之一。外表的丑陋和内心的单纯,反差如此强烈,使我们在为她的忠心感叹的同时,不免产生几分害怕。她的义忠固然代表了旧的伦理,但她不是旧的伦理的殉葬者。巴尔扎克在小说结束时让我们看到娜农对金钱社会的适应,看到她身上有老格朗台的影子,尤其是在她成为高诺瓦叶太太之后。
《欧叶妮·格朗台》已有几种中译本,其中尤以傅雷先生的译本最为精采。傅雷先生主张译者要以原作者自任。他说:“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我总觉得这是达不到的目标。我一向认为翻译好比演戏,高明的译者等于优秀演员。哈姆雷特这个角色并不因为劳伦斯勋爵扮演过,从此无人再演。不同演员演同一个角色,念的虽是同样的台词,但是不同演员的表演却包含了不同的诠释;同样,不同译者译同一部作品,也都根据同样的原文,不同的表达却包含了不同的诠释。而不同的诠释固然受到表演者或译者文化修养及理解能力的制约,但时代的影响也必定明显地留在诠释中。不过我译《欧叶妮·格朗台》倒没有类似试扮名角演过的角色的念头,而仅仅是因为我偶然从一个法国朋友那里得到了一本龚古尔学院新出版的《欧叶妮·格朗台》,与傅译所据版本稍有出入。在翻译过程中,我像演员体验角色那样尽量揣摸巴尔扎克的语气,但是我只能做到自己修养允许的程度。我害怕译文太“中国化”,倘若在我的译笔下,格朗台老爹的一言一行让人觉得类似中国解放前的土地主,那将是我的失败,所以我实际采用了直译,力求忠于原作。
译 者
一九九四年二月二十日
献给玛丽亚
您的肖像是本书最美的点缀;
但愿您的芳名在这里是经过祝福的黄杨枝,
虽不知摘自哪一棵树,
但一定已被宗教圣化,
并由虔诚的手所更新,
因而永远翠色葱茏,
庇护家园。
巴尔扎克
某些外省的城区,总有一些房子让人一看就感到凄凉,就像见到最阴森的修道院、最萧条的旷野或者最破落的废墟一样。也许修道院的沉寂、旷野的荒漠和废墟的凋败,那些房子都兼而有之。里面的住户生活得悄无声息,让外地人直以为那是些无人居住的空宅;不过一有陌生人在街上走动,窗口倒会有人突然探出一张不动声色的面孔,像僧侣一般,朝窗外冷漠而阴沉地瞥上一眼。索缪城里有一所住宅就具备上述的凄凉成分。它坐落在一条起伏不平的街道的尽头;那是一条直通上城古堡的街道,如今已少有人来往;尽管冬天冷,夏天热,有几处还阴暗不堪,它却自有引人之处:石子的路面始终清洁干爽,而且回声清脆;街面狭窄,线路曲折,两旁的房屋属于老城区,安静地蜷伏在城墙脚下。三百多年的古宅虽然是木结构,倒还结实。房屋的格式多种多样,给索缪老城区的这一地段平添独特的情调,足使热心访古的游客和艺术家们驻足留连。谁能经过这里不赞叹纵横于屋面的那些厚实的木板呢?它们两端都雕刻着稀奇古怪的图案,构成一溜黑色的浮雕,横贯于大多数房屋的底层之上。这一家横木上覆盖着青石板,给单薄的外墙勾出一条条蓝线,木结构的屋顶被岁月压弯,朽蚀的屋面盖板经过多年日晒雨淋也扭曲走形;那一家发黑的窗台十分醒目,上面原先的精细雕纹如今模糊难辨,而且仿佛已脆弱不堪,承受不住贫苦女工放在上面的棕红色的陶土花盆,只勉强地支托着盆里瘦长的石竹和月季。再往前去,有几家大门上凸出粗壮的钉头,钉头上镌刻着家传的象形文字。这些象形文字本来就是老祖宗们随心所欲勾画出来的,其含义今天当然不易考证;有的或许是哪位新教徒表明信仰的记号;有的或许是反新教联盟的成员用来诅咒亨利四世①的咒符。有几户市民阶级的人家,门上也刻有乡绅的家徽,表示自己的祖辈曾享有主持市政的光荣,免得后人淡忘。总之,这里的门上记载了整部法国的历史。有一幢房屋破旧得一晃三摇,外墙的泥灰却留下当年能工巧匠的高超手艺;隔壁是一所贵族宅第,在石砌的拱形门楣上,祖传的纹章尚依稀可辨,但毕竟经受过一七八九年以来一次次席卷全国的革命风浪的吹打,如今只剩下劫后的余痕。边条街上的铺面既不像小店也不像货栈。热衷寻访中世纪文物的人会发现这里的一切跟上一辈的女工习艺工场一样简陋朴实。低矮的店堂既无货摊也无货架和玻璃橱窗,进深很大,里面阴暗,内外都没有一点装璜。大门分上下两截,门上很不讲究地钉上了铁箍、铁锔;门的上半截往里开着,下半截装有弹簧门铃,不断地被人推进推出。空气和阳光从门的上半截往里灌,或者通过气窗、天花板和矮墙之间的空档进入店堂,半人高的矮墙上面有便于装卸护窗板的滑槽,结实的护窗板清早卸下,傍晚装上之后再用铁闩锁得严严实实。这矮墙是用来陈列商品的,但是决没有为招徕顾客而精心布置。陈列的商品按经营对象的不同而不同,无非是三、两桶食盐和鳕鱼,或者几捆缆绳和帆布;楼板的横梁上挂几束闪闪发亮的黄铜丝,靠墙放一溜金属的酒桶箍,或者在几个架子上摆出一些布匹。进去看看?一位青春焕发的白净姑娘,裹着洁白的围巾,露出通红的手臂,应声放下正在编织的活计,忙向后铺叫她的父母;这时店东就会出来听你吩咐,态度或冷淡或殷勤,或有问必答或爱理不理,全凭店东不同的脾性。成交的也许不过是两个铜板的小交易,也许是高达两、三万法郎的大生意。你还能见到专做橡木板材生意的老板坐在店堂门口,绕动着大拇指跟邻居聊天;表面看去,他不过有些做酒瓶架的劣质板条,但是在码头那边的木工场里,他的货源足以供应安茹地区


描写人物形象的四字词语
描写人物形象的四字词语如下:彬彬有礼、气质非凡、一表人才、风度翩翩、膀大腰园、披头散发、虎背熊腰、衣冠楚楚、相貌堂堂、眉清目秀、容光焕发、美如冠玉、冰清玉洁、明眸皓齿。赤胆忠心、志向高远、幽默诙谐、磊落坦荡、热爱生活、敢于直言、颐指气使、目中无人、斤斤计较、不拘小节、能说会道...

人物形象的形容词
描写人物形象的词语汇总如下 一表人才、风度翩翩、大腹便便、膀大腰圆、披头散发、虎背熊腰、衣冠楚楚、相貌堂堂 眉清目秀、容光焕发、美如冠玉、出水芙蓉、冰肌玉骨、冰清玉洁、明眸皓齿、靡颜腻理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道貌岸然、秀色可餐、国色天香、粉白黛黑、傅粉施朱、婀娜多姿 亭亭玉立、鹤发...

请哪位总结一下常见的描述人物形象的词语(两个到六个字)切莫重复
、舍己为人、见义勇为、大公无私、不屈不饶、顽强不屈

30个有关人物形象的词语或成语或四字短语加解释?
1,【披襟散发】:敞开衣襟,蓬松着头发。形容不修边幅的的悠闲神态。2,【搔头抓耳】:抓抓头皮,摸摸耳朵。形容焦急的神态。3,【形如处女】:形容举止神态像处女一样文静。4,【低唱浅酌】:低唱:轻柔地歌唱;酌:饮酒。听人轻柔地歌唱,并自在地慢慢饮酒。形容一种安乐自在的神态。5,【科头...

人物形象词语二字
人物形象词语二字如下:漂亮,英俊,丑陋,难看,魁梧,矮小,细高,黢黑,白皙,红润,美丽,大方,漂亮,苍老、寒酸、标致、瘦小,俊美,英气,粗犷,妩媚,娇小,秀气,可爱,淡雅。1.英雄主义形象:这种人物形象通常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和勇气,为了保护所爱的人或事物,不惜冒险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

描写人物形象的字、词、句、段、文
描写人物形象的字、词、句、段、文 10  我来答 2个回答 #热议# 有哪些跨界“双奥”的运动员? 泣焮欣rA 2008-10-05 · TA获得超过1.6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28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61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心情词语:兴高采烈、喜出望外、欢天喜地...

描写人物性格形象的词语是什么意思
4.描写人物形象的词语 描写人物外貌的成语:一表人才、风度翩翩,大腹便便,膀大腰园、披头散发、虎背熊腰、衣冠楚楚、相貌堂堂 (2) 描写人物动作的成语:身手敏捷、风驰电掣,动如脱兔,举目眺望、大步流星、昂首挺胸,手舞足蹈、张牙舞爪、(3) 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呆若木鸡、目瞪口呆、神采奕奕、全神贯注、...

人物形象的四字词语
神采奕奕、红光满面、一表人才、玉树临风、风流倜傥、闭月羞花、沉鱼落雁、小巧玲珑 彪形大汉、虎背熊腰、尖嘴猴腮、猴头猴脑、

100个描写人物形象的词语
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 焕发 踔厉风发 抖擞精神 斗志昂扬 发扬蹈厉 奋袂而起 精神抖擞 精神焕发 精采秀发 炯炯有神 慷慨陈词 慷慨悲歌 龙马精神 容光焕发 生气勃勃 生龙活虎 仰首伸眉 意气风发 朝气蓬勃 振奋人心 威武 金刚怒目 龙行虎步 龙骧虎视 龙骧虎步 雄姿英发 雄赳赳,气昂昂 燕颔虎颈 鹰扬虎视 英姿飒爽 ...

描写人物的好词语摘抄
(1)描写人物外貌的词语虎头虎脑 眉清目秀 面红耳赤 白净柔嫩 满面红光满头银发 目光炯炯 双目如潭 火眼金睛 浓眉大眼慈眉善目 气宇轩昂 高大魁梧 英姿飒爽 衣着得体(2)描写人物表情的词语眉开眼笑 破涕为笑 捧腹大笑 笑逐颜开 满面春风洋洋得意 和颜悦色 悠然自得 容光焕发 神采飞扬气势汹汹 神情沮丧 愁眉苦...

化隆回族自治县18386059263: 写人的好词好句好段摘抄 -
牛巧珍芪: 1)描写人物外貌的词语 虎头虎脑 眉清目秀 面红耳赤 白净柔嫩 满面红光 满头银发 目光炯炯 双目如潭 火眼金睛 浓眉大眼 慈眉善目 气宇轩昂 高大魁梧 英姿飒爽 衣着得体 (2)描写人物表情的词语 眉开眼笑 破涕为笑 捧腹大笑 笑逐颜开 满面春...

化隆回族自治县18386059263: 描写人物的好词好句(4个字) -
牛巧珍芪: 描写人物的词语:虎头虎脑、眉清目秀、面红耳zhi赤、白净柔嫩、满面红光、满头银发、目光炯炯、双目如潭、火眼金睛、浓眉大眼、慈眉善目、气宇轩昂、高大魁梧、英姿飒爽、衣着得体. 描写人物的好句: 1、她的脸上有一-双带着稚气的...

化隆回族自治县18386059263: 我们要写一篇写人的文章,谁有描写人物的好词好句好段? -
牛巧珍芪:[答案] 描写学习的好词佳句 (1)描写学习态度的词语 勤奋 刻苦 认真 专注 钻研 踏实 勤恳 虚心好学 发奋苦读 脚踏实地 不耻下问 精益求精 刨根问底 废寝忘食 手不释卷 如饥似渴 持之以恒 一丝不苟 (2)专心学习的词语 聚...

化隆回族自治县18386059263: 形容人物的好词好句,好词要四字词语,最少五个.句子最少三个 -
牛巧珍芪:[答案] 活泼可爱

化隆回族自治县18386059263: 描写人物的好词好句,200个以上 -
牛巧珍芪: 【描写人品】: 奋不顾身 舍己为人 坚强不屈 赤胆忠心 不屈不挠 忠贞不渝 誓死不二 威武不屈 舍生忘死 肝胆相照 克己奉公 一尘不染 两袖清风 见利忘义 永垂不朽 顶天立地 豁达大度 兢兢业业 卖国求荣 恬不知耻 贪生怕死 厚颜无耻 宽容大度 义正...

化隆回族自治县18386059263: 写人物的四字成语和好的句子 -
牛巧珍芪:[答案] 描写人物相关的好词/人物成语归类【描写人品】:奋不顾身 舍己为人坚强不屈 赤胆忠心 不屈不挠 忠贞不渝 誓死不二 威武不屈 舍生忘死 肝胆相照 克己奉公 一尘不染 两袖清风 见利忘义 永垂不朽 顶天立地 豁达大度 兢...

化隆回族自治县18386059263: 描写人物外貌的好词好句有哪些?(越多越好) -
牛巧珍芪: 描写人物外貌的词语一、描写人物外貌的成语 浓眉大眼 慈眉善目 气宇轩昂 高大魁梧 英姿飒爽 衣着得体 一表人才 风度翩翩 衣冠楚楚 青面獠牙 貌比潘安 秀色可餐 膀大腰园 披头散发 相貌堂堂 闭月羞花 沉鱼落雁 大腹便便 虎背熊腰 尖嘴猴...

化隆回族自治县18386059263: 写人的好词好句好段有哪些? -
牛巧珍芪: 好词 亭亭玉立 姿态娉婷 风华正茂 仪表堂堂 举止文雅 彬彬有礼 一表人材 举止大方 花枝招展 体态轻盈 身强力壮 虎背熊腰 骨瘦如柴 弱不禁风 好句她的心跳得像有头小鹿在撞,脸比凤凰花还要红. 她脸蛋儿红得像搽了胭脂,脚在地上搓来搓去. ...

化隆回族自治县18386059263: 描写人物的外貌的段子字少一点 -
牛巧珍芪:[答案] 他有一颗冬瓜头,生气的时候脸一下子拉得很长,非常像马.他单独面对你的时候总是摆出一副善解人意的慈爱样子,同时不... 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 态 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

化隆回族自治县18386059263: 描写人物外貌的好词好段 -
牛巧珍芪: 1、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项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2、他是个红脸颊乌黑头发的小男孩儿,双眸亮亮的,但是很胆小怕羞.3、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象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