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赏析

作者&投稿:佐爱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求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赏析~

陶渊明《桃花源记》赏析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背景简介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歌诗所能达到的高度。陶渊明又是一位创新的先锋。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
《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古代的许多仙话,描绘的是长生和财宝,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但能提出这个空想是十分可贵的。

●南开大学副校长、文学院院长陈洪教授点评
【主持人】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多的被人们当作学习楷模的大诗人,您能给大家谈一谈他为什么选择归隐这条路吗?
【陈洪】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是个很重要的人物。古人提到陶渊明,称他作“隐逸诗人之宗”,就是说是过着隐逸生活来写诗,他是个代表人物。但是我们今天的研究者往往换一个角度,称他是“田园诗人”的代表人物,也就是说他写的内容,或者说诗里的乐趣很多是描写田园生活的。当然这两个并不矛盾,陶渊明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说他在身处乱世时他选择了隐居的生活。最有名的一句话就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然后就写了《归去来兮辞》。“田园将芜胡不归”,这是陶渊明最有名的一句名言。
但是陶渊明还有另外的几个方面往往人们不见得都很注意,一个是陶渊明也是很旷达的人,陶渊明对人生有很多思考,所以有些文章里也很有意趣,比如《形影神》,说的就是身体、精神和影子的对话,这就很有意思。另外他还讨论到人生,说“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表达一种对于人生短暂的旷达的看法,所以陶渊明这人很全面。当然鲁迅先生又特别拈出他另一面,说他不光有“田园的静穆”,还有“金刚怒目”的一面,可见陶渊明是一个人格很丰富的人。那么一个人格很丰富的人为什么会选择一个隐逸的生活,过一个相对平淡的田园的日子呢?这个是和他处的环境有关,他处在东晋的末年,他生活的很长一段时间是在东晋的最后一个年号“义熙”年间。“义熙”年间政治混乱、民不聊生,官场非常黑暗,而他做一个小的地方官。他不能够忍受粗俗的上级的指手划脚,也不能够忍受和民众之间的这种矛盾冲突,所以他选择了归隐这条路。实际上是对自己的人格和自己的社会理想、人生信条的一种自我的珍视、珍爱,所以他做了一个隐士。那么这样的人生道路对于他个人来说当然是很痛苦的,他虽然有一些田产,但是很有限。所以他到40多岁以后亲身参加劳动,这个在古代诗人里是很少有的。他那些描写自己亲自耕种的这些诗文不是虚构的,他是有真切体验的,这个其实大家都很熟悉不必我们说了。那么在这样一个劳动当中,却使得他更加的亲切自然,使得他的人生态度更加恬淡,使得他和周围的民众、农民们有着一个真切的、很朴实的关系,这个在诗文里也有表现。更重要的是成就了他一种平淡而隽永的风格,他之所以能够在文学史上有他独立的地位和他这种生活铸造的风格是有关系的。而这样一种风格看起来很一般,但是很难达到。所以苏东坡非常崇拜陶渊明,苏东坡晚年写了很多“和陶”的诗,而且苏东坡把它总结成一条美学的定律——叫作“绚烂至极归于平淡”。写得斑驳、写得缤纷五彩,当然很好,但是不是最高境界,再提升一层,那么这种平淡的境界是最高的境界。所以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不多的几个,历经千年始终被人们当作学习楷模的这样一个大诗人。
【主持人】您认为真正的“桃花源”在那里?
【陈洪】这个《桃花源记》写出来之后,可以说一直被人们关注一个问题就是“桃花源”在哪里。特别是到了现在旅游热,这个“桃花源”真的存在那是非常宝贵的旅游资源了。人们就更加关注,希望把它坐实。依我的看法,陶渊明写出《桃花源记》,实际上是有三个因素在起作用:一个因素是他个人的这种田园生活,他描写的田园生活里有很多类似的写法,比如说“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那么就是一个与世隔绝的意思。在与世隔绝的小世界里,过得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呢?那么他有描写,比如说和周边的人的关系,还有和大自然的关系,都和《桃花源记》精神是相通的。假如他没有这种真切的田园生活,他写不出《桃花源记》,这是第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是有一种思想文化的传统,《桃花源记》写的是一种理想世界——世外桃源、理想的世界。那么对于理想世界的描写,这种勾画在陶渊明之前,在那些经典文本里思想家们已经有过不同的表述。比如《礼记》,《礼记》的《礼运篇》提到这个“大同”,我们都知道“大同小康”。对于“大同”的这个世界的描写,很多地方和《桃花源记》有异曲同工之妙。就是说人和人之间非常的和睦不是靠一种制度,不是有一种权力,而是一种自然的亲和,而人们和大自然也是一种相对亲和的,这样一种理想的境界和《桃花源记》有一种精神上的血脉的关联。再比如《老子》里,《老子》描写“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也是写这样一种小国寡民,我觉得和《桃花源记》也有关联。所以这种思想上的血脉给他提供了思想的基因,给他提供了一种思想的养料,这个应该是不容忽视的。但是还有另一个方面,为什么其他的人没有写出《桃花源记》,为什么陶渊明写出来了?跟他所处的特殊的时代、生活的特殊的环境还是有关系的。比如《桃花源记》里提到的这个刘子骥,在现实当中也有关于他的其他的记载。说他曾经到深山穷谷里有所发现,他发现了和仙人有关的什么什么东西;另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说有些百姓为了逃避战乱,他们在山沟或山谷里建立起类似堡垒一样的东西据险自守,在里面自给自足,过着一个半与世隔绝的生活。我想这样的一些社会现实,以及由社会现实产生的传说都对陶渊明产生了影响。这样三个因素他自己、田园生活、对人生的这种向往,这个思想文化上这种传统、血脉联系,再加上当时现实里的这样一些事情融合到了一起,经过他的一种主体的艺术的加工,于是有了“桃花源”。
这个“桃花源”,我想如果就说“桃花源”在哪里?它在陶渊明的心里,在他的精神里。而这个心灵和精神是多方面因素混合发酵,最后酿出的这么一杯美酒,它是人们精神荒漠里的一种甘露给人们心灵一种慰籍。我这个近几年到各地去旅游,至少我看到过有三处自己标谤和“桃花源”有一些关联的,有在湖南的,甚至还有在江浙一带的。当然我们可以理解,这个也没有什么关系。但是“桃花源”它真正的价值在于当初是陶渊明心灵酿出的一杯美酒,而今天也应该是我们心灵和精神当中的一种寄托所在。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这时作者归隐田园已经16年了。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他仓促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隐居田园,躬耕僻野。
他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赏析】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在那儿,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蒂,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为主干家庭(三代同堂),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男女”、“黄发”、“垂髫”这三个词便可以看出此点。
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鱼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以田园生活为题材,开创了田园诗歌新的艺术境界,使田园诗歌在唐宋以后成为诗歌的重要内容。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伤风而进入更纯更熟的境地,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他创造了中国诗歌意境中一种新的,美的类型,一种意韵极为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美,这一切的取得与其丰富的人生体验分不开的,如果没有田园生活的体验也写不出这些广为传诵的田园诗,从而使陶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奠定了不朽的地位。
不知道该怎么称呼您,但是可以告诉你,你要得这些东西,百度百科上都有,何必费这么大的劲呢?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在那儿,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蒂,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为主干家庭(三代同堂),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男女”、“黄发”、“垂髫”这三个词便可以看出此点。
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鱼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陶渊明《桃花源记》赏析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背景简介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歌诗所能达到的高度。陶渊明又是一位创新的先锋。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
《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古代的许多仙话,描绘的是长生和财宝,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但能提出这个空想是十分可贵的。
参考资料:希望我的答案对您有用处,谢谢!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桃花源的发现,又是渔人通过那个“仿佛若有光”的山口才看见的,这既增强了故事的生动性,又给读者创造了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境界。下面用简练的笔法描述桃花源的景象,语言朴素而又清新。作者没有把桃花源描写成虚无缥缈的仙境,它既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又带有理想色彩,让人感到熟悉亲...

世外桃源 ——《桃花源记》赏析
班级:21中文2班    姓名:陈梦柔   学号:2021410124     联系方式:18486580169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桃渊明集》。文章借用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

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赏析王维
原文:明天太桃园县,绿萝山下峰众多,非常飕飕削减。白麻雪涛在岩石上,邓州坐蹲。系泊水谷,诸人进入天堂。桃花可超过一千年的树木林立的街道,如锦帐篷,花借地英寸的我,流泉汩汩。朔源记录郅谜石弹簧聂,如果灵壁。翻译:桃园县后的第二天,绿萝山下,非常,非常陡峭的山。,白色马靴道(可能是...

桃花源记诗文的赏析
《桃花源记》是东晋伟大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7年)。武陵:郡名,今武陵山区或湖南常德一...

赏析析桃花源记中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出自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节选原文: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

桃花源记的赏析
2007-07-01 <<桃花源记>>赏析 236 2014-01-07 《桃花源记》全文的赏析 5 2009-06-06 桃花源记的中心思想和赏析 216 2011-01-03 《桃花源记》赏析 56 2016-05-21 桃花源记的作品赏析 2013-09-22 桃花源记 的赏析 3 2009-02-17 桃花源记赏析 8 2013-11-04 《桃花源记》语句赏析 4 ...

默写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翻译,再作100字以内的简要赏析
作品原文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桃花源记夹(jiá)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xiá),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

《桃花源记》语句赏析
《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古代的许多仙...

《桃花源记》文言文翻译|注释|赏析
《桃花源记》文言文翻译|注释|赏析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柿子脱涩方法有哪些?承吉凌8580 2022-11-09 · TA获得超过2611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31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31.2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原文] 晋太元①中,武陵人捕鱼为业②。缘③溪行④,忘...

桃花源记翻译最简短的 桃花源记赏析
《桃花源记》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文人陶渊明创作的一篇散文,描绘了一个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文章以渔人的视角,讲述了他在武陵郡发现一片桃花林,进而进入一个与世隔绝、生活安宁和谐的村落的故事。桃花源中的居民过着自给自足、无战争纷扰的生活,人人安居乐业,呈现出一幅和谐美好的画卷。桃花源的隐秘与...

婺城区19194632852: 桃花源记的赏析 -
茆羽凯思: ●背景简介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歌诗所能达到的高度.陶渊明又...

婺城区19194632852: 求:桃花源记的赏析(100字就够)谢谢 -
茆羽凯思: 《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陶渊明作诗,擅长白描,文体省净,语出自然.《桃花源记》也具有这种艺术风格. 它虽是虚构的世外仙境,但由于采用写实...

婺城区19194632852: 桃花源记的作品赏析 -
茆羽凯思: 红树青山斜阳古道 沿“下溪”向上攀爬,但见奇岩异石千姿百态,溪谷陡急幽深,溪流潺湲,两旁林木蓊郁,有“千岩竞秀,万壑争奇”之概,一座石板桥跨越溪流,通往对岸古道.拾级而上,但见红树青山在斜阳下显得生机勃勃,蔚为壮观....

婺城区19194632852: 桃花源记赏析???? -
茆羽凯思: 陶渊明《桃花源记》赏析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

婺城区19194632852: 《桃花源记》全文的赏析 -
茆羽凯思: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并记》的组成部分,写作年代大约是南朝宋永初二年(公元421),这时陶渊明已经57岁了.他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又由于他长期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

婺城区19194632852: 文言文解析《桃花源记》(陶渊明)用三个字概括桃花源的三个特点,再用两三个字解释这三个特点 -
茆羽凯思:[答案] 真、善、美 真诚、善良、美好

婺城区19194632852: 桃花源记浅评 -
茆羽凯思: 《桃花源记》虽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为其《桃花源诗》所作的一篇“序文”,却早已被人们视为精美的散文而推崇备至.这篇短文以简炼的文字、委婉的文笔、非凡的文采虚构了一个“没有君主,没有赋税,没有战乱,人人劳作,家家快乐”...

婺城区19194632852: 1陶渊明《桃花源记》赏析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 -
茆羽凯思: 一个渔夫无意发现世外桃源,进入后,古人们发现后热情邀请他做客并要他不要告诉世人他们的存在,回去后渔夫报了官并沿标记寻找然而没有找到,从此就成为传说并有后人继续寻找然不了了之

婺城区19194632852: 桃花源记的中心思想和赏析 -
茆羽凯思: 中心思想:本文借武陵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故事,表现了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和对理想生活的热切向往. 赏析:这种理想境界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但它在现实生活中示不存在的,示一种不可实现的空想.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