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魏忠贤

作者&投稿:房宏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对于魏忠贤这个人物,相信很多懂得历史的人都很熟悉,魏忠贤也算是明朝的一个另类的人物。明熹宗在将要的死去的时候,告诉自己的弟弟崇祯说,魏忠贤其实是能够做大事的人。都说人死去后,说的话也是很值得信赖的。

魏忠贤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和自己与明熹宗之间的交情比较深也是有关系的。不过关键还在于一个人的能力体现。魏忠贤在处理大事的时候,能够独当一面,在处理大事的时候,知人善任,赏罚十分分明。这种做事态度的清醒和果断,都是令人所欣赏的。

魏忠贤在任期间,明代还是比较太平的,当时他的内心对于明朝的事宜还是比较关心的,辽东的局势也是比较稳定的,不过,魏忠贤在史书上被描述成一个无恶不作的人。对于明代的兴亡,我们知道崇祯时代里结束了明朝。

一崇祯处理魏忠贤

当时崇祯上台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将魏忠贤处理掉。崇祯解决了这个大人物之后,为何明朝还是会灭亡,这也是很多人在思考的问题。

二明朝灭亡原因

明朝的灭亡和东林党是存在关系的,明朝的灭亡也和流寇存在联系。当天启皇帝还在期间,有经历过一次民变。在五人墓碑记中有被描述,当时在苏州发生一次民变。不过,后来换了崇祯皇帝,崇祯皇帝就经历了造反的事件。当时有很多人出现,比如李自成,张献忠以及高迎祥等等。很多有名的人都参加了造反的事件中。

明朝里有很多的人出现造反,主要发生在崇祯皇帝在任期间。为什么天启皇帝在任的时候,却没有出现造反的情况?这是由于当时魏忠贤乱政,其实百姓对于魏忠贤还是有畏惧之心的,然而天启皇帝却无心理朝政,自己仅仅喜欢做一些木作的事情,这样的对比,也就能够看出魏忠贤所处的时代,为何明朝还是比较稳定的原因。崇祯皇帝其实是一个工作狂,自己并不贪财,自己也不好色,对于朝政,有十分的热情。每一天需要工作十几个小时。

历史里,魏忠贤其实也是做事情的料,他在的时代,当时明朝的工商业发展速度还是比较快的,资本主义正在萌芽。当时出现了一个收取工商税的政策。这就是让国家有了一部分的收入。

魏忠贤所推广的政策也是让很多农民有饭吃,那么就不存在造反的情况。魏忠贤虽是坏人,但也是有值得肯定的一些事情。




魏忠贤历史评价
(5)没有证据表明魏忠贤在执政时有过侵害百姓,肆意杀民的行为,和刘瑾、严嵩等人相比贪得实在不多,就算相比权势也没有多大,况且执政时间也不过区区三年多,要说为祸甚烈实在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6)魏忠贤还向国家捐款,用自己的私产资助辽东战事兵器马匹等物品。辽东巡抚袁崇焕疏称:“厂臣魏忠贤功在社稷,海内之共...

魏忠贤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木匠皇帝在生命最后时刻对魏忠贤给予如此高的评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掺杂着个人私情,但最主要的是他认识到了魏忠贤处理事情的果断。 魏忠贤手握大权以后,确实还是做了一些对国家有益大的事情,虽然他也有贪婪歹毒的一面,但是也有好的一面,他的形象远没有电视剧里的那般荒谬无能,魏忠贤上台以后开始征收工商税,之所以受...

魏忠贤对大明江山的影响如何,该怎样评价他?
魏忠贤对大明江山的影响有好有坏,我们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时不能“一棍子打死”,从正反两面看待往往能得出一个更为立体的形象。

为什么说,魏忠贤若不死, 明朝不亡, 他到底有何过人之处
谈论起魏忠贤,肯定大家的第一反应,这是明朝二百多年的神一般存在的奇葩人物,但是明熹宗在自己临死前,曾专门嘱咐他的弟弟朱由检(后来的崇祯)说,魏忠贤此人“恪谨忠贞,可计大事”。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明熹宗朱由校在生命最后时刻对魏忠贤给予很高的评价,虽然掺杂着个人私情,但最主要的是他意识...

历史上的魏忠贤是个什么样的人
残忍歹毒,祸害天下的人。自宫后改姓名叫李进忠,由才人王氏复姓,出任秉笔太监后,改回原姓,皇帝赐名为魏忠贤。明熹宗时期,出任司礼秉笔太监,极受宠信,被称为“九千九百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朱由检继位后,打击惩治阉党,治魏忠贤十大罪,命逮捕法...

历史上忠贤不死、大明不灭,为何说是洗白事件呢?
抛开关于魏忠贤功过是非的评价不谈,单纯的只从这句话的出处、人物和历史背景来看,“忠贤不死,大明不灭”本身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且具有鲜明历史时代特点的“伪命题”。 对照史实,记载“忠贤不死,大明不灭”典故的《燕都日记》,可谓是“漏洞百出”。 “忠贤不死,大明不灭”这句话最早的出处是明朝末年的小说家...

魏忠贤不死,大明不亡,魏忠贤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其实,这种说法来自于何处不得而知,按照传统史书的记载,魏忠贤始终是奸臣的代表,当然修著史书的是士大夫阶级,魏忠贤作为政敌,成为一个奸臣的形象,没有什么惊奇的,在士大夫们的眼里,宦官干政就是一种错误,这是中国传统政治秩序决定的。那么,魏忠贤真的如史书上写的那么坏吗?这个说法值得研究!天...

为什么好多人为魏忠贤平反?
魏忠贤与他的阉党的确迫害忠良、为非作歹,但于国家而言,未必是坏事,事情要从多个方面论证。所谓“好人办好事,未必与国有利,坏人办坏事,未必与国有害。”历史人物往往不能用单纯的好或者坏来评价。 要看其于国是否有益。魏忠贤罪大恶极,但他的死于国无益,他若不死,崇祯皇帝能压得住文官集团,国家财政也不会崩溃...

康熙帝为何对魏忠贤如此愤恨?
1、为了向世人表达自己对于魏忠贤的厌恶。2、告诫自己不要像明朝一样宠信宦官。也向世人表明,清朝不会出现宦官专政和奸臣当道的问题。康熙帝愤恨的事例魏忠贤:魏忠贤死后58年,康熙皇帝下令把魏忠贤的墓地夷平,既看出康熙对魏忠贤的恨,也向世人表明,清朝不会出现宦官专政和奸臣当道的问题。

魏忠贤被百姓钦佩吗
2、历史评价非常不好,证明不可能受人钦佩 杨涟:“忠贤本市井无赖,中年净身,夤入内地,初犹谬为小忠、小信以幸恩,继乃敢为大奸、大恶以乱政。”朱由检:“魏忠贤擅窃国柄,奸盗内帑,诬陷忠良,草菅多命,狠如狼虎。” “忠贤不过一人耳,外廷诸臣附之,遂至于此,其罪何可胜诛!”朱长...

株洲县19758096986: 如何评价魏忠贤在历史上是一个怎样的人 -
竹送颈舒: 魏忠贤(1568-1627),字完吾,北直隶肃宁(今河北沧州肃宁县)人,汉族,原名李进忠.由才人王氏复姓,出任秉笔太监后,改名魏忠贤.明朝末期宦官.明熹宗时期,出任司礼秉笔太监,极受宠信,被称为“九千九百岁”,排除异己,专...

株洲县19758096986: 如何评价魏忠贤 魏忠贤掌权时大有光复辽东之势 -
竹送颈舒: 魏忠贤这个人基本上是毁誉参半吧他也有替天启帝背锅的成分一方面他做了很多坏事一方面他弄了很多钱来支援辽东战事

株洲县19758096986: 魏忠贤在历史上是怎样的一个人 -
竹送颈舒: 魏忠贤(1568年-1627年12月11日),字完吾,北直隶肃宁(今河北沧州肃宁县)人,汉族,原名李进忠.由才人王氏复姓,出任秉笔太监后,改名魏忠贤.明朝末期宦官.明熹宗时期,出任司礼秉笔太监,极受宠信,被称为“九千九百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朱由检继位后,打击惩治阉党,治魏忠贤十大罪,命逮捕法办,自缢而亡,其余党亦被肃清.

株洲县19758096986: 魏忠贤的功与罪都有哪些?
竹送颈舒: 魏忠贤杰出坏人、恶棍、流氓地痞的综合体一个从不做好事只做坏事的人. 逼走妻子,卖掉女儿,自宫,杀害了等同于恩人的上司,杀害了朋友,当上了司礼秉笔太监 ,掌管东厂,残害东林党,做的所有的事全是祸害朝纲,是往死里祸害.明朝最终走向灭亡,有一半应该归到魏先生的身上.其实历史这些谁都说不好,因为没有魏先生或许会出来别的人呢.所以也可以说是气数尽了.

株洲县19758096986: 明朝宦官魏忠贤,虽然历史上评价他是一个大奸臣,可是他也替国家做了很多好事,如减免苛捐杂税,制衡东林 -
竹送颈舒: 魏忠贤这个人,由于他和控制舆论的文官集团的矛盾,他的坏处被无限放大了.其实,魏忠贤在事关国家民族存亡的大事上,还是很讲原则的. 下面 百度上的 可以参考(1)皇太极猛攻锦州时,袁崇焕与监军纪用一起下令不许出战,任凭赵率...

株洲县19758096986: 明朝阉党魏忠贤他真的一无是处吗 -
竹送颈舒: 论起魏忠贤的罪过之处,最大的莫过于侵害百姓.然而,事实上没有足够证据表明魏忠贤在执政时有过侵害百姓,肆意杀民的行为,和刘瑾、严嵩等人相比贪得实在不多,就算相比权势也没有多大,况且执政时间也不过区区三年多,所以魏忠贤也并非是一无是处,只知兴风作浪的奸佞小人.

株洲县19758096986: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在给魏忠贤洗白,说他是救世之臣呢? -
竹送颈舒: 这些人其实是从结果论出发给魏忠贤洗白的,认为没有他的话明朝可能会更快灭亡,所以认为他是救世之臣.但我认为这种说法其实是不对的,这种洗白有点像有组织有预谋的,可能背后别有用心.

株洲县19758096986: 明朝大宦官魏忠贤真的是十恶不赦的坏人吗 为什么很多史料证明魏忠贤于国有功? -
竹送颈舒: 魏忠贤的存在只是帝党对于文人势力存在的一种制衡,是为了防止一面势力过大,这就是他存在的价值,后来崇祯皇帝废了他,使得文人势力大增,其实也是一方面那些文臣怂恿崇祯皇帝去杀害魏忠贤的

株洲县19758096986: 魏忠贤对明朝真的很重要吗 -
竹送颈舒: 是的,很重要: 魏忠贤虽然有很多缺点,但是他整体上对明朝、对皇帝还是很忠心的,他在世的时候宦官集团和东林集团相互制衡,使得明朝政局整体稳定,对外战争也取得一系列胜利.但是他死后,东林集团一家独大,最后将明朝带向灭亡.

株洲县19758096986: 魏忠贤:到底是奸臣还是忠臣呢?!. -
竹送颈舒:他只是一个阉人.充其量算宦官.根本不能算臣子.魏忠贤其实是皇权的代表,失去皇帝的支持,就会很快丧命.这是明朝所有权宦的共同宿命.真是太监对皇权危胁最大的是在唐朝后期.太监不但可以左右朝政,更可以随时要皇帝的命,并且另立新主.其次就是东汉后期.明朝的太监没有兵权,最多只掌握东厂和锦衣卫.只要调离了京城很容易被杀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