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杜甫和高适因为什么而绝交?

作者&投稿:衡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揭秘:李白 杜甫 高适因为什么而绝交~

李白与杜甫都是唐代大诗人,两人与高适关系非常不错,杜甫写有大量的诗篇赞美李白。李白称子美(杜甫)是兄弟,那么按照亲属关系又乱了套。高适也曾经写有李白大量诗篇,因为李白浔阳入狱,高适未曾解救李白,两人关系断裂,高适没有留存李白的诗篇。杜甫后因为李白罹难于永王东征十歌上附逆罪,可能产生误解。李白知道高适在剑南大力帮助杜甫,建有草堂帮助杜甫一家。高适已经是剑南节度使,掌管着很大的区域,直接负责李白的案件,一句话也是高适手下抓了李白。

李白,杜甫和高适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三人分别代表了唐诗的不同成就,一个是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他自己以谪仙人自称,当然也作了很多游仙诗,而杜甫是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准确记录了甚至是史官都没有记录下来的关于他那个时代的史实,也反映出在战乱时代对自己怀才不遇,对百姓颠沛流离的愤懑和同情。而高适是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王昌龄和王之涣合称为“边塞四诗人”。这三个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对于唐诗的贡献都是非常大的,但是他们三人还有一层关系就是曾经有着十分深厚的友谊。

但是可能是天下无不散之宴席吧,三人最后走了不同的道路,最后分道扬镳,而究其原因,大概和他们的生长环境,性格特点各方面都有关系吧,而这几个方面也基本可以说明了三人根本就不是一个世界的人,终究是走不长远的,从三人的诗歌风格中也可以看出端倪。
李白向来是豪放不羁,自诩为仙人,桀骜不驯,而他的诗歌风格也是浪漫的,是仙化的,李白信奉道教他的诗歌也颇受道教的影响,加上统治者的推崇,让他飘飘然于神仙的世界,遗世而独立,也养成了这样的性格特点。而杜甫则是现实主义的诗人,他的诗歌则致力于写实,加上生活在安史之乱这个乱世,少年游历,文化熏陶加上屡试不第导致这个少年年纪轻轻就经历良多,所以也对他的诗风造成很大的影响。而高适是著名的边塞诗人,当然边塞诗也是另一种形式的现实主义诗歌。这三个人三种不同的诗风也表现了=三种不同的性格,也许为以后的分道扬镳打下了铺垫吧。
而三人的相识也是在最为失意的时候,天宝三年,本有雄心壮志的李白却被唐玄宗当成个文人墨客,不被重视,加上李白放荡不羁的性格也不被朝廷所接受,所以就“赐金放还”,这个时候李白四十四岁,人到中年仍一无是处,心里甚是难过,而这个时候杜甫和高适也是愤懑他一身抱负无处施展,三人有道不尽的话语,难兄难弟相遇,三人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但是不曾想,昔日的友情竟然最后也不欢而散,造成三人友谊破裂的原因也有很大的社会因素,那就是安史之乱,而高适和李白最后却跟随了不同的人,他们都有要为国为民竭心尽力的抱负,但是最后却兵戎相见,李白也兵败下狱,而将李白关押入狱的却正是高适这一方,李白也想高适能念昔日旧情,但是军令如山,高适只能大公无私,二人之间也就有了不可调和的嫌隙,而李白和杜甫也没有再见过面。

都说要想成为好朋友,那都是“臭味相投”的人,聚在一起有共同语言,三人正是相识于个人才能抱负无处施展的时候,所以三人也就有了成为了好朋友,但是三人选择的道路却完全不同,高适和李白甚至选择了相反的道路,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亮剑》里面李云龙和楚云飞,二人明明是好朋友,却不得不分到扬鞭,甚至一生都没有再见,也是令人遗憾。

公元744年,大唐天宝三年,李白、杜甫和高适三人在河南初次相遇。这一年,李白44岁,杜甫33岁,高适41岁。据史书上记载,这时候他们三人,都正处在人生中的最低谷。套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这时候他们三人,那就是不择不扣的中年落魄大叔。

李白在两年前因得罪高力士和杨贵妃,被唐玄宗给撵出皇宫,虽然李白高呼着“仰天大笑出门去”,但他心中的悲伤,却也是真真实实。因为,李白的功名之路就此破碎,所以此后两年时间里,他都是沉迷于访道求仙和游山玩水,借以排遣心中的忧闷。

杜甫呢,此时还是个无业游民,本来出身书香门第的他,始终热衷于科举考试,一心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结果却事与愿违,他的科举之路屡次不中,于是他也只好四处旅游,以排解心中忧闷。

至于高适,也好不到哪里去,他出生于败落的官宦世家,和李、杜一样,也志在官场。他在20岁进京时,曾写下“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的豪言壮志,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高适的科举之路上也屡次碰壁,考一次挂一次。

后来高适一怒之下,索性投笔从戎,跑去边境参军,他的本意,是希望凭军功混个一官半职。但遗憾的是,他的军旅生涯,除了让他成为最富盛名的边塞诗人外,功名依然是没混到。所以在他35岁时,就回到河南隐居,从此躬耕于野,当官已然成为一个梦。

当时,他们三人就在这样的背景下遇在一起,或许是因为他们都有着郁郁不得志的心境,又都有着非凡的才华,所以三人聊得很开心,并结下深厚的友谊。据史书上记载,他们三人携手畅游梁宋之地,饮酒观妓,射猎论诗,相得甚欢。

在三人游玩的日子里,李白还留下一副墨宝,也是他唯一流传下来的真迹墨宝《上阳台帖》:“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 这副“国宝”级别的墨宝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也是李、杜、高三人友谊的见证。

梁宋之旅结束后,他们三人就从此分别,但万万没想到,等待他们的竟是迥然不同的结局。

公元755年,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唐玄宗狼狈逃入四川,太子李亨趁机北上灵武称帝,即唐肃宗。唐玄宗不愿意就此放弃权力,就派永王李璘到江南坐镇,企图扶持李璘来与唐肃宗抗衡。

但是,等李璘到达江南后,他在身边人的挑唆下,就想着复制当年东晋开国君主司马睿的成功,在南方开国立号。在这种背景下,大唐政府就分为三大阵营:一是唐肃宗的西北政府,二是唐玄宗的川蜀政府,三是永王李璘的江南政府。

这个时候,就轮到臣子们开始战队和选择,而对于臣子们来说,这恐怕是比自己生命都还要重要的选择。因为,一旦选择错误,全家人的脑袋很有可能都要被交出去。而一旦选择正确,就有可能从此走上人生巅峰。所以,李白、杜甫和高适,也自然忍不住要跟着做选择。

最开始,高适选择站队唐玄宗,所以他一路跟随唐玄宗来到成都;杜甫则选择战队唐肃宗,当他听说唐肃宗西北称帝后,就果断往西北跑。李白呢,似乎已是心灰意冷,所以他谁也不站队,而是选择在庐山隐居,不再过问世事。

单从这里来看,杜甫的选择显然是最明智的,如果按照正步发展,他最有可能最先飞黄腾达。李白的选择没有收益也没有丰风险,勉强排第二;至于高适,那就是典型的自毁前程,将来就算被唐肃宗给干掉,也绝对不会再任用。

但问题是,计划不如变化,世事总是难料。杜甫在前去投靠唐肃宗的路上,被安禄山俘虏,直到一年后他才逃出去,从而错过最佳的战队时机,并且他被安禄山俘虏的那一年,也成为他的政治污点,所以唐肃宗虽然感念他的忠心,但也只是封他一个左拾遗的小官。

后来杜甫又因得罪唐肃宗,直接被贬为参军,放回鄜州探望家人。实际上就是不再任用。第二年,屡遭打击的杜甫弃官入蜀避乱,从此开始了他客居草堂、漂泊西南的穷苦生活。

至于高适呢,他本来是战队唐玄宗,因此被封为谏议大夫。但当唐玄宗打算让永王李璘到江南坐镇时,高适认为让李璘到江南坐镇,李璘很有可能趁机闹独立,不再听从唐玄宗的命令,这样唐玄宗有可能彻底丧失与唐肃宗博弈的实力。

在这种背景下,高适就极力劝阻唐玄宗不要这样做,但唐玄宗死活不听,而当时永王李璘也是想极力拉拢高适,但高适却是一转身跑去投靠唐肃宗。其后,高适被唐肃宗任命为淮南节度使,从此开启他飞黄腾达的一生。

至于李白呢,本来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但后来永王李璘听说李白就在庐山时,就派人去请李白,希望李白能够出山当自己的幕僚。当时的李白,一生漂泊坎坷,郁郁不得志,所以当他看到李璘的邀请后,免不了想着赌一把。因为,如果李璘能够成功,那李白就是传说中的开国功勋。

但是很可惜,李璘的这场叛乱,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就被唐肃宗给平定,李白也因此被作为首恶分子抓进监狱,论罪当处于死刑。而当时负责平定李璘和李白叛乱的总指挥,正是淮南节度使高适,不得不说,命运就是这样神奇。

在李白被抓进监狱后,他的家人就开始积极为他奔走,按理说,以高适和李白的关系,高适理应当的替李白说几句好话,而以唐肃宗对高适的宠信,或许会对李白开恩。所以李白在狱中就给高适写了首诗,请他高抬贵手,帮自己一把。

李白写的这首诗,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送张秀才谒高中丞并序》。在这首诗中,一向桀骜不驯的李白,难得谦虚一回,盛赞作为讨伐永王军的指挥官高适,称其“智勇冠终古,萧陈难与群”、“英谋信奇绝,夫子扬清芬”。

但是,可能是这么多年的磨难,让高适特别珍惜这来自不易的当官机会,所以他不愿意趟李白这个浑水。要知道,当年杜甫就是因为替唐肃宗不喜欢得宰相房琯说了几句好话,就直接被贬出京师,高适不愿意重蹈覆辙,于是他就选择置身事外,始终不肯替李白说话。

后来,好在李白早年对郭子仪有恩,所以在最后关头,郭子仪出面在唐肃宗面前保下李白,这才让李白免于一死。但死罪能免,活罪难逃。公元758年,李白被判流放夜郎。此后,李白和高适互相拉黑,似乎都刻意删去诗文中有关对方的记录,李白的诗中不再有高适,高适的诗中也不再有李白。

不过,高适对于杜甫,还是非常照顾。在高适担任剑南节度使时,曾多次资助贫困的杜甫,杜甫也甚是感激,在诗中写道:“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后来高适被调回京时,杜甫恰好没在成都,未能来得及相送,只能寄书以述别情,两人的友情,也一直保存着。




同为诗坛挚友的李白、杜甫和高适,为何成为陌路人?
李白和杜甫高适同为唐代有名的诗人,并且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内三人还是很好的朋友,但由于整个时代的错乱,最后三人还是成为了陌路人,三人的才情都是十分好的,也都是很受当时的皇帝看重的,但因为时代的动荡,三人所处的处境也变得十分不一样,最后也是各自安好,不再如之前那般往来。李白杜甫和高适...

李白和高适为什么绝交了
杜甫也投奔了唐肃宗,官拜左拾遗。在唐肃宗清除玄宗安插的房琯时不知轻重的多嘴,直接贬出,丢掉了好不容易才得到的位置。而李白这个时候,在永王三顾庐山之后,加入了永王幕府,还为李璘写了十一首《永王东巡歌》歌功颂德。他和高适这两个老朋友就这样站到了战场的对面。李璘起兵江陵,是为永王东巡...

高适、杜甫和李白,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纠缠?
唐代诗歌鼎盛,杰出的诗人更是层出不穷。其中一些闪亮的明星诗人更是历经千百年,仍然为我们所熟悉和敬仰。比如,潇洒浪漫的李白、沉郁老练的杜甫、雄健奔放的高适,各为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现实主义诗歌和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历史上的李白、杜甫和高适也曾有过一段文人之间真诚又惺惺相惜的友情。公元744年...

高适与李白、杜甫的关系
李白、高适和杜甫是大唐诗人中的佼佼者,他们三人曾在最失意的时候相遇,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但又在十年后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从而有了不同的结果。即便高适对于李白的求助无动于衷,但仍不能说三人绝交了,只能说生活让他们分离,回到了各自的轨道上去,然后各有各的苦衷,各有各的难处,曾经的那段情...

李白与高适(及杜甫)
常有三个对酒高歌的身影——飘逸的李白,豪迈的高适,沉静的杜甫。意气相投,尚能醉眠秋共被天宝三年四月,官瘾尚大的李白还是被玄宗赐金放还了,玄宗认定他不是个当官的料,失意的李白辗转来到了洛阳。彼时,同样失意的还有家住洛阳城郊的杜甫,因为前次科考落第,日子不紧不慢,些许慵懒,些许无奈。

高适和李白两人关系为什么逐渐决裂
是因为高适曾经帮助颠沛流离的杜甫,可是却不愿意帮助正处牢狱之灾的自己。因此才会心怀妒忌之心,开始有了怀恨之心,两人之间的关系逐渐的决裂,最终不再联系。两人最初相识在刚刚认识的时候,李白已经小有知名度。一开始只是李白和杜甫两人结伴出行,后来又遇上流浪汉。在这一个阶段,李白所表现的都比较...

在杜甫涉险时,高适曾挺身而出,这两人究竟是什么关系?
也有的人质疑这篇诗高适表现的不热情,只是寻常的客套话。我认为不是这样,那时高适刚抵达彭州,就接到杜甫到达成都的消息,高适能够体会杜甫一路的颠沛流离,所以立马写诗宽慰朋友,这是关心之举。另一方面,李白跟杜甫都因为帝王权利争夺而被流放或者贬谪。当时李白求救于高适时,高适并没有伸出援助之手...

李白到了京城后因为不习惯京城和宫中的约束去了什么
梁园。天宝三年,李白因为不习惯京城和宫中的约束与杜甫和高适结伴去河南商丘游梁园。李白、杜甫、高适游梁园时,李白作了一曲名赋《梁园赋》。

李白与高适,究竟杜甫与谁的关系最好?
在李白漫游的时候结识了李白和高适三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才情就一起结伴,到达目的地的时候三个人分开,高适是步步高升,但杜甫和李白却一直都是郁郁不得志的,杜甫是比较理解李白的处境的。高适高升之后对于处在贫困之时的杜甫是时常接济的,而李白因为得罪权贵高适也不敢营救他,李白认为高适是小人从而断交...

李白与高适怎么成为朋友的
李白与高适怎么成为朋友的介绍如下:高适与李白相识,缘于杜甫的引荐。天宝三年(744年),李白因为得罪了杨贵妃和高力士,难在长安容身,于是上书唐玄宗,请求还山。唐玄宗以其“非廊庙器”,下诏赐金放还。李白一路东行,在洛阳与杜甫相遇,随后两人相约同游汴州(今河南开封),此时高适正寓居于此,...

二道江区18739555881: 李白,杜甫,高适为什么而绝交
奚万协达: 李白可能是嫉恨高适帮助穷困潦倒的杜甫,而没有帮助狱中和流放的自己而怀恨在心,继而绝交的.这是史学家普遍认可的.

二道江区18739555881: 李白高适为什么绝交?
奚万协达: 有传说在李白因永王谋反而下狱后,曾写诗给负责讨伐永王的高适写信求情,而高适置之不理,最终导致李白流放夜郎,因此二人绝交.但实际上没有这方面的史料记载,...

二道江区18739555881: 不解,李白 杜甫 高适因什么原因而没有了联系
奚万协达: 李白与杜甫都是唐代大诗人,两人与高适关系非常不错,杜甫写有大量的诗篇赞美李白.李白称子美(杜甫)是兄弟,那么按照亲属关系又乱了套.高适也曾经写有李白大量诗篇,因为李白浔阳入狱,高适未曾解救李白,两人关系断裂,高适没有留存李白的诗篇.杜甫后因为李白罹难于永王东征十歌上附逆罪,可能产生误解.李白知道高适在剑南大力帮助杜甫,建有草堂帮助杜甫一家.高适已经是剑南节度使,掌管着很大的区域,直接负责李白的案件,一句话也是高适手下抓了李白.高适奉诏皇上命令抓了李白,杜甫做了什么呢?诗歌记载,杜甫写给李白多篇同情的诗篇,高适没有,反而销毁了以前与李白的诗篇.高适可能是怕沾了李白的晦气,牵连自己.

二道江区18739555881: 李白为何与高适决裂? -
奚万协达: 李璘兵败,还被朝廷定了反叛的罪名,李白也受到牵连被抓进来了大牢.这也是他与高适关系破裂的原因.高适混的最好,在安史之乱中抓住了职业生涯的机遇,从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到出任彭州刺史,迁任剑南节度使,算是大器晚成.永王璘谋反后,高适为淮南节度使进行讨伐,实际上已经和李白处于对立面了.李白被收监关押后,写信向高适求救,高适非但没有救他,还将他们之间的关系有意隐瞒,烧了写给李白的诗词,友谊的小船翻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彻底决裂.

二道江区18739555881: 两个牛人的碰撞,李白和杜甫究竟是什么关系
奚万协达: 李白比杜甫大十一、二岁,一生中两人见过二、三次.杜甫非常崇拜李白,在分别后曾多次写诗怀念李白,(《梦李白》、《忆李白》等),重逢后二人亦有诗相赠,不过李白写杜甫的诗无甚赞美.据说李白因永王璘谋反被逮捕入狱时,高适(李白、杜甫、高适三人曾交游)并未施以援手,因为此事,杜甫一直对高适心存芥蒂.当然,杜甫从来都是一个一往情深的人,对国家、家人、朋友皆如此,李白则潇洒得多.

二道江区18739555881: 杜甫和李白认识吗 -
奚万协达: 两人不仅有诗歌的往来,而且共度过一段美好时光.李白与杜甫相会是在李白因触怒权贵放归山林时,会于洛阳,之后便同高适一起游于梁宋.杜甫在诗中描写当时的情形是:“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兄弟.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两人可谓一见如故.李白当时已经是诗名远扬的大诗人了,而杜甫还默默无闻.性格孤傲的李白和杜甫应是很投缘的.后来两人各奔东西,但有诗互相寄赠.杜甫的诗中充满了对李白的崇敬.

二道江区18739555881: 李白创作历程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李白的一些生平经历写出的一些名诗,简略概括李白将进酒的创作历程 -
奚万协达:[答案] 年少有为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内容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与韩荆州书》).他很早就相信喜欢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自称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

二道江区18739555881: 高适和李白的关系 - 百度问一问
奚万协达: 高适和李白是历史上的两位著名诗人,他们之间有着一定的关系.首先,他们是好友.高适和李白在唐玄宗时期相识于洛阳,两人一见如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此后,他们一起游历山羡没水,相互交流诗歌,共同探讨文学和人生.这种友谊一...

二道江区18739555881: 李白杜甫啥关系?
奚万协达: 我想可以算是神交已久并最终有幸相遇相知的朋友.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在这里,他遇到正在蹭蹬不遇的杜甫.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此时,李白已名扬全国,而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 ...

二道江区18739555881: 杰出的诗人李白和杜甫 结构层次和关系
奚万协达: 李白与杜甫是同时代的诗人,李白长杜甫十一岁. 1、他俩是朋友,但李白比杜甫大,对杜甫来说李白算是亦兄亦友. 2、一个诗仙一个诗圣,诗仙由于环境好所以天马行空自由幻想豪放派,诗圣生活的时候政局没那么好了,所以写的诗有点悲...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