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元宵》原文?

作者&投稿:苌追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故乡的元宵》原文是什么?~

《故乡的元宵》,作者汪曾祺。
全文:
故乡的元宵是并不热闹的。没有狮子、龙灯,没有高跷,没有跑旱船,没有“大头和尚戏柳翠”,没有花担子、茶担子。
这些都在七月十五“迎会”——赛城隍时才有,元宵是没有的。很多地方兴“闹元宵”,我们那里的元宵却是静静的。
有几年,有送麒麟的。上午,三个乡下的汉子,一个举着麒麟,——一张长板凳,外面糊纸扎的麒麟,一个敲小锣,一个打镲,咚咚当当敲一气,齐声唱一些吉利的歌。
每一段开头都是“格炸炸”:
格炸炸,格炸炸,麒麟送子到你家……
我对这“格炸炸”印象很深。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状声词?状的什么声呢?送麒麟的没有表演,没有动作,曲调也很简单。
送麒麟的来了,一点也不叫人兴奋,只听得一连串的“格炸炸”。“格炸炸”完了,祖母就给他们一点钱。
街上掷骰子“赶老羊”的赌钱的摊子上没有人。六颗骰子静静地在大碗底卧着。摆赌摊的坐在小板凳上抱着膝盖发呆。年快过完了,准备过年输的钱也输得差不多了,明天还有事,大家都没有赌兴。
草巷口有个吹糖人的。孙猴子舞大刀、老鼠偷油。
北市口有捏面人的。青蛇、白蛇、老渔翁。老渔翁的蓑衣是从药店里买来的夏枯草做的。
到天地坛看人拉“天嗡子”——即抖空竹,拉得很响,天嗡子蛮牛似的叫。
到泰山庙看老妈妈烧香。一个老妈妈鞋底有牛屎,干了。
一天快过去了。
不过元宵要等到晚上,上了灯,才算。元宵元宵嘛。我们那里一般不叫元宵,叫灯节。灯节要过几天,十三上灯,十七落灯。“正日子”是十五。
各屋里的灯都点起来了。大妈(大伯母)屋里是四盏玻璃方灯。二妈屋里是画了红寿字的白明角琉璃灯,还有一张珠子灯。我的继母屋里点的是红琉璃泡子。一屋子灯光,明亮而温柔,显得很吉祥。
上街去看走马灯。连万顺家的走马灯很大。“乡下人不识走马灯,——又来了。”走马灯不过是来回转动的车、马、人(兵)的影子,但也能看它转几圈。
后来我自己也动手做了一个,点了蜡烛,看着里面的纸轮一样转了起来,外面的纸屏上一样映出了影子,很欣喜。
乾隆和的'走马灯并不“走”,只是一个长方的纸箱子,正面白纸上有一些彩色的小人,小人连着一根头发丝,烛火烘热了发丝,小人的手脚会上下动。
它虽然不“走”,我们还是叫它走马灯。要不,叫它什么灯呢?这外面的小人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整个画面表现的是《西游记》唐僧取经。
孩子有自己的灯。兔子灯、绣球灯、马灯……兔子灯大都是自己动手做的。下面安四个轱辘,可以拉着走。
兔子灯其实不大像兔子,脸是圆的,眼睛是弯弯的,像人的眼睛,还有两道弯弯的眉毛!绣球灯、马灯都是买的。
绣球灯是一个多面的纸扎的球,有一个篾制的架子,架子上有一根竹竿,架子下有两个轱辘,手执竹竿,向前推移,球即不停滚动。
马灯是两段,一个马头,一个马屁股,用带子系在身上。西瓜灯、虾蟆灯、鱼灯,这些手提的灯,是小孩玩的。
有一个习俗可能是外地所没有的:看围屏。硬木长方框,约三尺高,尺半宽,镶绢,上画一笔演义小说人物故事,灯节前装好,一堂围屏约三十幅,屏后点蜡烛。这实际上是照得透亮的连环画。
看围屏有两处,一处在炼阳观的偏殿,一处在附设在城隍庙里的火神庙。炼阳观画的是《封神榜》,火神庙画的是《三国》。
围屏看了多少年,但还是年年看。好像不看围屏就不算过灯节似的。
有人放高升(起火),不多的几支,起火升到天上,嗤——灭了。
天上有一盏红灯笼。竹篾为骨,外糊红纸,一个长方的筒,里面点了蜡烛,放到天上,灯笼是很好放的,连脑线都不用,在一个角上系上线,就能飞上去。灯笼在天上微微飘动,不知道为什么,看了使人有一点薄薄的凄凉。
年过完了,明天十六,所有店铺就“大开门”了。我们那里,初一到初五,店铺都不开门。初六打开两扇排门,卖一点市民必需的东西,叫做“小开门”。
十六把全部排门卸掉,放一挂鞭,几个炮仗,叫做“大开门”,开始正常营业。年,就这样过去了。

原文赏析:
作者汪曾祺有着浓烈的乡土文化情怀,从20世纪80年代起,他写下了大量的忆旧怀人,谈论人性,描摹世态人情的散文作品,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壮写故乡的风俗民情的,《故乡的元宵》写的就是故乡元宵节的习俗。
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他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纠偏了那种集体的“宏大叙事”;以平实委婉而又有弹性的语言,反拨了笼罩一切的“毛话语”的僵硬;
以平淡、含蓄节制的叙述,暴露了滥情的、夸饰的文风之矫情,让人重温曾经消逝的古典主义的名士风散文的魅力,从而折射出中国当代散文的空洞、浮夸、虚假、病态,让真与美、让日常生活、让恬淡与雍容回归散文。
本文的美在于其有外在的语言美,还有其内在的意蕴美,这种美往往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因此,对于感悟能力还不够的小学生来说,要采用多样的方式,多变的角色,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还要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
本课中有很多重点句子需要我们揣度品味,如:“没有狮子灯,龙灯,没有高跷,没有跑旱船,没有“大头和尚戏柳翠”,没有花担子,茶担子——这是一个排比句,连续用了五个“没有”,说明故乡的元宵活动很少,一点儿都不丰富。
读下来朗朗上口,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突出了故乡元宵那份特别的安静。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孩子带着想象去读,带着梦去读,带着内心中平和的喜欢去读。
所以,本课教学中时刻提醒自己给学生创设主动阅读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深入地、广泛地、自觉地读书,尊重学生独特的生命感受,语文课堂只有在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才能找到“真”的栖息地。
汪曾祺“平淡而有味”的散文语言特点对于小学生来说赏析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尤其是通俗中的美,浅淡中的浓,都是孩子们所难以体会的。
在本课教学中,为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有敏锐的感受,恰如其分地教给学生赏析美点的方法,并明白从哪些角度去赏析,如,遣词造句、句式特点、语言特点、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情感等几方面去。
如孩子们感觉最枯燥的,却越品越有味道的部分“草巷口有个吹糖人的。孙猴子舞大刀,老鼠偷油。北北市口有个捏面人的。……一个老妈妈鞋底有牛屎,干了。”
乍一读来,感觉索然无趣,可是细读细品时,却真正发现这才是作者语言通俗的最真体现,结合实际生活,孩子们却找到文字与自己联想的切合点,无所顾忌,畅所欲言。
这也让读者切实感受到了这样的散文离自己如此之近,没有丝毫的做作,这才是生活的真实流淌。再如,“灯笼在天上微微飘动,不知道为什么,看了使人有一种薄薄的凄凉。”
读了这句话,读者仿佛感受到了作者心中的淡淡的忧伤,“凄凉”一词本来是冷落的意思,而加上“薄薄”,则表达了作者坚元宵即将过去的一种不舍和淡淡的惆怅之情。
而课文的总体基调还是明朗的。生活悲苦的人们都可以乐观积极面对,坚忍的精神面貌跃然纸上,这也充分体现了汪曾祺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点。
引导学生学习散文,就如同一个人、一棵树、一朵花、一泓清泉、是不可随便割裂的一样,万不能将其“碎尸万段”,因此我在本文的“散”与生活的“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并用心地带领着孩子们沿着台阶拾级而上,寻找生活的方向:你所了解的元宵节有什么特色活动。
通过本板块的学习,这就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传统佳节的喜爱,关注自己当地的元宵节的特色活动,同时对本板块的学习做一次梳理与小结。那么在此,揭示文题,总结写法不失为点睛之笔:再读本文的开头结尾,体会其妙处。
再结合详略部分,可以让孩子们凭着感觉,凭着理解,在交流讨论中真正走进了作者的文字: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本篇文章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详略得当,其中走马灯部分是详写,细而不乱,而吹糖人,捏面人,抖空竹则一笔带过。这样得点突出,中心明确。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文章不仅没有主次,中心也被淡化了。

赏析: 
《故乡的元宵》是汪曾祺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中描绘了故乡元宵节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民间节日活动,为我们营造出其乐融融的节日氛围,从中可以体会到汪曾祺散文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欢乐的气息,展现了乡间的自然与纯美。
从作品中不难看出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对乡土文化的怀恋,以及对故乡的爱,同时也感受到他对年之过去的惋惜,快乐的日子虽有,可总是很短暂的,我们要享受那幸福时光,但也要学会珍惜,不要让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本篇文章详略得当,教学时别有一番情趣,耐人寻味。

拓展资料:
原文:
故乡的元宵是并不热闹的。
没有狮子、龙灯,没有高跷,没有跑旱船,没有“大头和尚戏柳翠”,没有花担子、茶担子。这些都在七月十五“迎会”——赛城隍时才有,元宵是没有的。很多地方兴“闹元宵”,我们那里的元宵却是静静的。 
有几年,有送麒麟的。上午,三个乡下的汉子,一个举着麒麟,——一张长板凳,外面糊纸扎的麒麟,一个敲小锣,一个打镲,咚咚当当敲一气,齐声唱一些吉利的歌。每一段开头都是“格炸炸”: 
格炸炸,格炸炸,  
麒麟送子到你家…… 
我对这“格炸炸”印象很深。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状声词?状的什么声呢?送麒麟的没有表演,没有动作,曲调也很简单。送麒麟的来了,一点也不叫人兴奋,只听得一连串的“格炸炸”。“格炸炸”完了,祖母就给他们一点钱。 
街上掷骰子“赶老羊”的赌钱的摊子上没有人。六颗骰子静静地在大碗底卧着。摆赌摊的坐在小板凳上抱着膝盖发呆。年快过完了,准备过年输的钱也输得差不多了,明天还有事,大家都没有赌兴。  
草巷口有个吹糖人的。孙猴子舞大刀、老鼠偷油。  
北市口有捏面人的。青蛇、白蛇、老渔翁。老渔翁的蓑衣是从药店里买来的夏枯草做的。  
到天地坛看人拉“天嗡子”——即抖空竹,拉得很响,天嗡子蛮牛似的叫。 
到泰山庙看老妈妈烧香。一个老妈妈鞋底有牛屎,干了。  
一天快过去了。  
不过元宵要等到晚上,上了灯,才算。元宵元宵嘛。我们那里一般不叫元宵,叫灯节。灯节要过几天,十三上灯,十七落灯。“正日子”是十五。  
各屋里的灯都点起来了。大妈(大伯母)屋里是四盏玻璃方灯。二妈屋里是画了红寿字的白明角琉璃灯,还有一张珠子灯。我的继母屋里点的是红琉璃泡子。一屋子灯光,明亮而温柔,显得很吉祥。  
上街去看走马灯。连万顺家的走马灯很大。“乡下人不识走马灯,——又来了。”走马灯不过是来回转动的车、马、人(兵)的影子,但也能看它转几圈。后来我自己也动手做了一个,点了蜡烛,看着里面的纸轮一样转了起来,外面的纸屏上一样映出了影子,很欣喜。乾隆和的走马灯并不“走”,只是一个长方的纸箱子,正面白纸上有一些彩色的小人,小人连着一根头发丝,烛火烘热了发丝,小人的手脚会上下动。它虽然不“走”,我们还是叫它走马灯。要不,叫它什么灯呢?这外面的小人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整个画面表现的是《西游记》唐僧取经。  
孩子有自己的灯。兔子灯、绣球灯、马灯……兔子灯大都是自己动手做的。下面安四个轱辘,可以拉着走。兔子灯其实不大像兔子,脸是圆的,眼睛是弯弯的,像人的眼睛,还有两道弯弯的眉毛!绣球灯、马灯都是买的。绣球灯是一个多面的纸扎的球,有一个篾制的架子,架子上有一根竹竿,架子下有两个轱辘,手执竹竿,向前推移,球即不停滚动。马灯是两段,一个马头,一个马屁股,用带子系在身上。西瓜灯、虾蟆灯、鱼灯,这些手提的灯,是小孩玩的。 
有一个习俗可能是外地所没有的:看围屏。硬木长方框,约三尺高,尺半宽,镶绢,上画一笔演义小说人物故事,灯节前装好,一堂围屏约三十幅,屏后点蜡烛。这实际上是照得透亮的连环画。看围屏有两处,一处在炼阳观的偏殿,一处在附设在城隍庙里的火神庙。炼阳观画的是《封神榜》,火神庙画的是《三国》。围屏看了多少年,但还是年年看。好像不看围屏就不算过灯节似的。  
街上有人放花。  
有人放高升(起火),不多的几支,起火升到天上,嗤——灭了。  
天上有一盏红灯笼。竹篾为骨,外糊红纸,一个长方的筒,里面点了蜡烛,放到天上,灯笼是很好放的,连脑线都不用,在一个角上系上线,就能飞上去。灯笼在天上微微飘动,不知道为什么,看了使人有一点薄薄的凄凉。  
年过完了,明天十六,所有店铺就“大开门”了。我们那里,初一到初五,店铺都不开门。初六打开两扇排门,卖一点市民必需的东西,叫做“小开门”。十六把全部排门卸掉,放一挂鞭,几个炮仗,叫做“大开门”,开始正常营业。年,就这样过去了。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高邮市,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1939年夏,汪曾祺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50年,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1961年冬,用毛笔写出了《羊舍一夕》。
1963年,发表的《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1981年1月,《异秉》在《雨花》发表。1996年1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

原文:
故乡的元宵是并不热闹的。
没有狮子、龙灯,没有高跷,没有跑旱船,没有“大头和尚戏柳翠”,没有花担子、茶担子。这些都在七月十五“迎会”——赛城隍时才有,元宵是没有的。很多地方兴“闹元宵”,我们那里的元宵却是静静的。 
有几年,有送麒麟的。上午,三个乡下的汉子,一个举着麒麟,——一张长板凳,外面糊纸扎的麒麟,一个敲小锣,一个打镲,咚咚当当敲一气,齐声唱一些吉利的歌。每一段开头都是“格炸炸”: 
格炸炸,格炸炸,
麒麟送子到你家…… 
我对这“格炸炸”印象很深。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状声词?状的什么声呢?送麒麟的没有表演,没有动作,曲调也很简单。送麒麟的来了,一点也不叫人兴奋,只听得一连串的“格炸炸”。“格炸炸”完了,祖母就给他们一点钱。 
街上掷骰子“赶老羊”的赌钱的摊子上没有人。六颗骰子静静地在大碗底卧着。摆赌摊的坐在小板凳上抱着膝盖发呆。年快过完了,准备过年输的钱也输得差不多了,明天还有事,大家都没有赌兴。
草巷口有个吹糖人的。孙猴子舞大刀、老鼠偷油。
北市口有捏面人的。青蛇、白蛇、老渔翁。老渔翁的蓑衣是从药店里买来的夏枯草做的。
到天地坛看人拉“天嗡子”——即抖空竹,拉得很响,天嗡子蛮牛似的叫。 
到泰山庙看老妈妈烧香。一个老妈妈鞋底有牛屎,干了。
一天快过去了。
不过元宵要等到晚上,上了灯,才算。元宵元宵嘛。我们那里一般不叫元宵,叫灯节。灯节要过几天,十三上灯,十七落灯。“正日子”是十五。
各屋里的灯都点起来了。大妈(大伯母)屋里是四盏玻璃方灯。二妈屋里是画了红寿字的白明角琉璃灯,还有一张珠子灯。我的继母屋里点的是红琉璃泡子。一屋子灯光,明亮而温柔,显得很吉祥。
上街去看走马灯。连万顺家的走马灯很大。“乡下人不识走马灯,——又来了。”走马灯不过是来回转动的车、马、人(兵)的影子,但也能看它转几圈。后来我自己也动手做了一个,点了蜡烛,看着里面的纸轮一样转了起来,外面的纸屏上一样映出了影子,很欣喜。乾隆和的走马灯并不“走”,只是一个长方的纸箱子,正面白纸上有一些彩色的小人,小人连着一根头发丝,烛火烘热了发丝,小人的手脚会上下动。它虽然不“走”,我们还是叫它走马灯。要不,叫它什么灯呢?这外面的小人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整个画面表现的是《西游记》唐僧取经。
孩子有自己的灯。兔子灯、绣球灯、马灯……兔子灯大都是自己动手做的。下面安四个轱辘,可以拉着走。兔子灯其实不大像兔子,脸是圆的,眼睛是弯弯的,像人的眼睛,还有两道弯弯的眉毛!绣球灯、马灯都是买的。绣球灯是一个多面的纸扎的球,有一个篾制的架子,架子上有一根竹竿,架子下有两个轱辘,手执竹竿,向前推移,球即不停滚动。马灯是两段,一个马头,一个马屁股,用带子系在身上。西瓜灯、虾蟆灯、鱼灯,这些手提的灯,是小孩玩的。 
有一个习俗可能是外地所没有的:看围屏。硬木长方框,约三尺高,尺半宽,镶绢,上画一笔演义小说人物故事,灯节前装好,一堂围屏约三十幅,屏后点蜡烛。这实际上是照得透亮的连环画。看围屏有两处,一处在炼阳观的偏殿,一处在附设在城隍庙里的火神庙。炼阳观画的是《封神榜》,火神庙画的是《三国》。围屏看了多少年,但还是年年看。好像不看围屏就不算过灯节似的。
街上有人放花。
有人放高升(起火),不多的几支,起火升到天上,嗤——灭了。
天上有一盏红灯笼。竹篾为骨,外糊红纸,一个长方的筒,里面点了蜡烛,放到天上,灯笼是很好放的,连脑线都不用,在一个角上系上线,就能飞上去。灯笼在天上微微飘动,不知道为什么,看了使人有一点薄薄的凄凉。
年过完了,明天十六,所有店铺就“大开门”了。我们那里,初一到初五,店铺都不开门。初六打开两扇排门,卖一点市民必需的东西,叫做“小开门”。十六把全部排门卸掉,放一挂鞭,几个炮仗,叫做“大开门”,开始正常营业。年,就这样过去了。 

应该不是原文吧,那有些段都不标准,故乡的元宵是汪曾祺,写的自己故乡的元宵

原文:
故乡的元宵是并不热闹的。
没有狮子、龙灯,没有高跷,没有跑旱船,没有“大头和尚戏柳翠”,没有花担子、茶担子。这些都在七月十五“迎会”——赛城隍时才有,元宵是没有的。很多地方兴“闹元宵”,我们那里的元宵却是静静的。 
有几年,有送麒麟的。上午,三个乡下的汉子,一个举着麒麟,——一张长板凳,外面糊纸扎的麒麟,一个敲小锣,一个打镲,咚咚当当敲一气,齐声唱一些吉利的歌。每一段开头都是“格炸炸”: 
格炸炸,格炸炸,  
麒麟送子到你家…… 
我对这“格炸炸”印象很深。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状声词?状的什么声呢?送麒麟的没有表演,没有动作,曲调也很简单。送麒麟的来了,一点也不叫人兴奋,只听得一连串的“格炸炸”。“格炸炸”完了,祖母就给他们一点钱。 
街上掷骰子“赶老羊”的赌钱的摊子上没有人。六颗骰子静静地在大碗底卧着。摆赌摊的坐在小板凳上抱着膝盖发呆。年快过完了,准备过年输的钱也输得差不多了,明天还有事,大家都没有赌兴。  
草巷口有个吹糖人的。孙猴子舞大刀、老鼠偷油。  
北市口有捏面人的。青蛇、白蛇、老渔翁。老渔翁的蓑衣是从药店里买来的夏枯草做的。  
到天地坛看人拉“天嗡子”——即抖空竹,拉得很响,天嗡子蛮牛似的叫。 
到泰山庙看老妈妈烧香。一个老妈妈鞋底有牛屎,干了。  
一天快过去了。  
不过元宵要等到晚上,上了灯,才算。元宵元宵嘛。我们那里一般不叫元宵,叫灯节。灯节要过几天,十三上灯,十七落灯。“正日子”是十五。  
各屋里的灯都点起来了。大妈(大伯母)屋里是四盏玻璃方灯。二妈屋里是画了红寿字的白明角琉璃灯,还有一张珠子灯。我的继母屋里点的是红琉璃泡子。一屋子灯光,明亮而温柔,显得很吉祥。  
上街去看走马灯。连万顺家的走马灯很大。“乡下人不识走马灯,——又来了。”走马灯不过是来回转动的车、马、人(兵)的影子,但也能看它转几圈。后来我自己也动手做了一个,点了蜡烛,看着里面的纸轮一样转了起来,外面的纸屏上一样映出了影子,很欣喜。乾隆和的走马灯并不“走”,只是一个长方的纸箱子,正面白纸上有一些彩色的小人,小人连着一根头发丝,烛火烘热了发丝,小人的手脚会上下动。它虽然不“走”,我们还是叫它走马灯。要不,叫它什么灯呢?这外面的小人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整个画面表现的是《西游记》唐僧取经。  
孩子有自己的灯。兔子灯、绣球灯、马灯……兔子灯大都是自己动手做的。下面安四个轱辘,可以拉着走。兔子灯其实不大像兔子,脸是圆的,眼睛是弯弯的,像人的眼睛,还有两道弯弯的眉毛!绣球灯、马灯都是买的。绣球灯是一个多面的纸扎的球,有一个篾制的架子,架子上有一根竹竿,架子下有两个轱辘,手执竹竿,向前推移,球即不停滚动。马灯是两段,一个马头,一个马屁股,用带子系在身上。西瓜灯、虾蟆灯、鱼灯,这些手提的灯,是小孩玩的。 
有一个习俗可能是外地所没有的:看围屏。硬木长方框,约三尺高,尺半宽,镶绢,上画一笔演义小说人物故事,灯节前装好,一堂围屏约三十幅,屏后点蜡烛。这实际上是照得透亮的连环画。看围屏有两处,一处在炼阳观的偏殿,一处在附设在城隍庙里的火神庙。炼阳观画的是《封神榜》,火神庙画的是《三国》。围屏看了多少年,但还是年年看。好像不看围屏就不算过灯节似的。  
街上有人放花。  
有人放高升(起火),不多的几支,起火升到天上,嗤——灭了。  
天上有一盏红灯笼。竹篾为骨,外糊红纸,一个长方的筒,里面点了蜡烛,放到天上,灯笼是很好放的,连脑线都不用,在一个角上系上线,就能飞上去。灯笼在天上微微飘动,不知道为什么,看了使人有一点薄薄的凄凉。  
年过完了,明天十六,所有店铺就“大开门”了。我们那里,初一到初五,店铺都不开门。初六打开两扇排门,卖一点市民必需的东西,叫做“小开门”。十六把全部排门卸掉,放一挂鞭,几个炮仗,叫做“大开门”,开始正常营业。年,就这样过去了。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高邮市,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1939年夏,汪曾祺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50年,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1961年冬,用毛笔写出了《羊舍一夕》。
1963年,发表的《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1981年1月,《异秉》在《雨花》发表。1996年1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


故乡的元宵节怎么写作文
故乡的元宵节怎么写作文1. 仿写《故乡的元宵》作文元宵节这天,天刚擦黑,宁静的村庄便锣鼓喧天,热闹非凡,村民们的心也随之沸腾起来。听到这期盼已久的声音,孩子们更是欢呼雀跃、心花怒放。农家院子里,平日里只

《故乡的元宵》汪曾琪 笔下的元宵节有什么特点
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知道其好处,使文章生动具体,概括精炼,画龙点睛,只有浓淡相宜,详略得当,文章才眉目清楚,中心突出。

《故乡的元宵》的文章写作手法是什么???急
元宵,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元宵有此而的名为元宵。在元宵佳节来临之时,所有的人们都像乐开了锅似的都欣欣欢笑着。在这元宵之夜,最吸引人的当数放“烟花”,因为烟花不仅好看,而且它的五颜六色会让人们看了感到心情愉快,使心情烦闷的人也乐开了怀。今天我们吃饭很早,全是因为要看烟花,...

汪曾祺散文《故乡的元宵》赏析
汪曾祺散文《故乡的元宵》是一篇充满诗意与情感的佳作,通过对故乡元宵节的描绘,展现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一、概述 该篇散文以故乡的元宵节为题材,通过对节日氛围、风俗人情、家族活动的描述,展现出一种淳朴自然的美。汪曾祺以其独特的笔触,将元宵节的热闹与温馨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小学五年级语文《故乡的元宵》课件及教学反思
下面是 整理分享的小学五年级语文课件:《故乡的元宵》,欢迎阅读与借鉴。 小学五年级语文《故乡的元宵》课件篇一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像画面。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3.感受故乡元宵节的独特风韵,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基础知识 1.生字: 掷扔,投,抛:...

故乡的元宵的诗句?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宋)姜白石 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注:珍品这里指元宵)

家乡的风俗元宵节开头
家乡的风俗元宵节作文开头是故乡的元宵。元宵节这天,刚到傍晚,寂静的村子便锣鼓喧天,热闹非凡,村民的心也随之沸腾起来。听到这盼望已久的声音,小孩子更是欢呼雀跃、心花怒放。农家院子平日里一般只有自家人进进出出,可现在不同了,左领右舍走家串户。制作精美的、多姿多彩的花船、花车、彩马停满...

故乡的元宵中好词好句有哪些?
花是故乡明,月是故乡乡

汪曾祺的《故乡的元宵》的读后感。
出了正月十五,这个年才算是过完了。小时候的这天,每家每户的小孩子必有一个灯笼,等待着夜晚的到来。灯笼是春节前腊月二十八的集市上买的,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小灯笼挂在网墙上,有蜡烛的,有装电池的。小孩子们拉着家长站在摊前,伸着小胳膊说要这个要那个,总觉得别的比手里的好看,摊主忙的...

故乡的元宵佳句欣赏
5.元宵节的诗句有哪些 年年共此华灯夜,岁岁含兹明月光意谓年年都拥有这样 华灯璀灿之夜,岁岁享有万里明月的光辉。语出明•顾起元 《元夕赋》。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意谓春天来到人间, 人像玉一样温润,灯在月色里熠熠生辉月光如同银盘。语出 明•唐寅《元宵》。 不展...

青铜峡市15085708876: 有没有汪曾祺写的《故乡的元宵 》主要内容啊.帮帮忙啊! -
哈定银丹: 作者以“详略得当”的写法描绘了故乡元宵节一系列民间节日活动. 文中描绘了故乡元宵节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民间节日活动,从中体会到汪曾祺散文流溢浓郁的生活情趣,散发着欢乐的气息.故乡的元宵 作者:汪曾祺 故乡的元宵是并不热...

青铜峡市15085708876: 散文《故乡的元宵》? -
哈定银丹: 《故乡的元宵》是汪曾祺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中描绘了故乡元宵节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民间节日活动,为我们营造出其乐融融的节日氛围,从中可以体会到汪曾祺散文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欢乐的气息,展现了乡间的自然与纯美.从作品中不难看出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对乡土文化的怀恋,以及对故乡的爱,同时也感受到他对年之过去的惋惜,快乐的日子虽有,可总是很短暂的,我们要享受那幸福时光,但也要学会珍惜,不要让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本篇文章详略得当,教学时别有一番情趣,耐人寻味.

青铜峡市15085708876: 小学生同步阅读六年级下册故乡的元宵上街去看走马灯.孩子有自己的灯在文中有什么 -
哈定银丹:[答案] 上街去看走马灯.【承上启下】 孩子有自己的灯.【解释说明】 嗯嗯....应该是这样,我也是自己想的...... 给分啊!(*^__^*)

青铜峡市15085708876: 汪曾祺的散文故乡的元宵读完说说有哪些习俗北京的习俗? -
哈定银丹: 汪曾祺《故乡的元宵》有以下北京习俗: 一、送麒麟; 二、“赶老羊”; 三、吹糖人; 四、捏面人; 五、拉“天嗡子”; 六、老妈妈烧香; 七、走马灯; 八、看围屏; 九、“大开门”.

青铜峡市15085708876: 腊八粥和故乡的元宵的作者分别是什么腊八粥故乡元宵作者别
哈定银丹: 《故乡的元宵》是汪曾祺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中描绘了故乡元宵节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民间节日活动,为我们营造出其乐融融的节日氛围,从中可以体会到汪曾祺散文浓郁...

青铜峡市15085708876: 腊八粥和故乡的元宵的作者分别是什么 -
哈定银丹: 故乡的元宵:汪曾祺 腊八粥 :冰心

青铜峡市15085708876: 《故乡的元宵》汪曾祺阅读理解的题目 -
哈定银丹: 编写意图 《故乡的元宵》是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板块的一篇课文,本板块凸显“民俗”这一主题.由两篇课文组成:沈从文的《腊八粥》和汪曾祺的《故乡的元宵》.民俗,即民间风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

青铜峡市15085708876: 阅读汪曾祺的《故乡的元宵》,并写出与《北京的春节》里的习俗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
哈定银丹: 重点是都写出了节日的欢愉的气氛,不同点是写作方法不同

青铜峡市15085708876: 故乡的元宵中街上的灯是怎样的
哈定银丹: 关于问题一“灯是如何?”.就“灯”这件事物而作全文情节主线而言(抛开原定主线).“灯”将全文的内容引发,拓展,收拢;其性质的主要由“拓展”环节展开,其环节使用的结构属于现代派小说的“时间扩张”法+“时间旅行”法(个...

青铜峡市15085708876: 故乡的元宵这篇文章总的看来,全文的语言特点(),作者笔下的元宵节失去了节日应有的欢乐和笑声,给人以 -
哈定银丹: 我不会~~~但还是要微笑~~~:)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