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的《故乡的元宵》的读后感。

作者&投稿:赞毓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汪曾祺散文《故乡的元宵》赏析~

赏析: 
《故乡的元宵》是汪曾祺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中描绘了故乡元宵节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民间节日活动,为我们营造出其乐融融的节日氛围,从中可以体会到汪曾祺散文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欢乐的气息,展现了乡间的自然与纯美。
从作品中不难看出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对乡土文化的怀恋,以及对故乡的爱,同时也感受到他对年之过去的惋惜,快乐的日子虽有,可总是很短暂的,我们要享受那幸福时光,但也要学会珍惜,不要让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本篇文章详略得当,教学时别有一番情趣,耐人寻味。

拓展资料:
原文:
故乡的元宵是并不热闹的。
没有狮子、龙灯,没有高跷,没有跑旱船,没有“大头和尚戏柳翠”,没有花担子、茶担子。这些都在七月十五“迎会”——赛城隍时才有,元宵是没有的。很多地方兴“闹元宵”,我们那里的元宵却是静静的。 
有几年,有送麒麟的。上午,三个乡下的汉子,一个举着麒麟,——一张长板凳,外面糊纸扎的麒麟,一个敲小锣,一个打镲,咚咚当当敲一气,齐声唱一些吉利的歌。每一段开头都是“格炸炸”: 
格炸炸,格炸炸,  
麒麟送子到你家…… 
我对这“格炸炸”印象很深。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状声词?状的什么声呢?送麒麟的没有表演,没有动作,曲调也很简单。送麒麟的来了,一点也不叫人兴奋,只听得一连串的“格炸炸”。“格炸炸”完了,祖母就给他们一点钱。 
街上掷骰子“赶老羊”的赌钱的摊子上没有人。六颗骰子静静地在大碗底卧着。摆赌摊的坐在小板凳上抱着膝盖发呆。年快过完了,准备过年输的钱也输得差不多了,明天还有事,大家都没有赌兴。  
草巷口有个吹糖人的。孙猴子舞大刀、老鼠偷油。  
北市口有捏面人的。青蛇、白蛇、老渔翁。老渔翁的蓑衣是从药店里买来的夏枯草做的。  
到天地坛看人拉“天嗡子”——即抖空竹,拉得很响,天嗡子蛮牛似的叫。 
到泰山庙看老妈妈烧香。一个老妈妈鞋底有牛屎,干了。  
一天快过去了。  
不过元宵要等到晚上,上了灯,才算。元宵元宵嘛。我们那里一般不叫元宵,叫灯节。灯节要过几天,十三上灯,十七落灯。“正日子”是十五。  
各屋里的灯都点起来了。大妈(大伯母)屋里是四盏玻璃方灯。二妈屋里是画了红寿字的白明角琉璃灯,还有一张珠子灯。我的继母屋里点的是红琉璃泡子。一屋子灯光,明亮而温柔,显得很吉祥。  
上街去看走马灯。连万顺家的走马灯很大。“乡下人不识走马灯,——又来了。”走马灯不过是来回转动的车、马、人(兵)的影子,但也能看它转几圈。后来我自己也动手做了一个,点了蜡烛,看着里面的纸轮一样转了起来,外面的纸屏上一样映出了影子,很欣喜。乾隆和的走马灯并不“走”,只是一个长方的纸箱子,正面白纸上有一些彩色的小人,小人连着一根头发丝,烛火烘热了发丝,小人的手脚会上下动。它虽然不“走”,我们还是叫它走马灯。要不,叫它什么灯呢?这外面的小人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整个画面表现的是《西游记》唐僧取经。  
孩子有自己的灯。兔子灯、绣球灯、马灯……兔子灯大都是自己动手做的。下面安四个轱辘,可以拉着走。兔子灯其实不大像兔子,脸是圆的,眼睛是弯弯的,像人的眼睛,还有两道弯弯的眉毛!绣球灯、马灯都是买的。绣球灯是一个多面的纸扎的球,有一个篾制的架子,架子上有一根竹竿,架子下有两个轱辘,手执竹竿,向前推移,球即不停滚动。马灯是两段,一个马头,一个马屁股,用带子系在身上。西瓜灯、虾蟆灯、鱼灯,这些手提的灯,是小孩玩的。 
有一个习俗可能是外地所没有的:看围屏。硬木长方框,约三尺高,尺半宽,镶绢,上画一笔演义小说人物故事,灯节前装好,一堂围屏约三十幅,屏后点蜡烛。这实际上是照得透亮的连环画。看围屏有两处,一处在炼阳观的偏殿,一处在附设在城隍庙里的火神庙。炼阳观画的是《封神榜》,火神庙画的是《三国》。围屏看了多少年,但还是年年看。好像不看围屏就不算过灯节似的。  
街上有人放花。  
有人放高升(起火),不多的几支,起火升到天上,嗤——灭了。  
天上有一盏红灯笼。竹篾为骨,外糊红纸,一个长方的筒,里面点了蜡烛,放到天上,灯笼是很好放的,连脑线都不用,在一个角上系上线,就能飞上去。灯笼在天上微微飘动,不知道为什么,看了使人有一点薄薄的凄凉。  
年过完了,明天十六,所有店铺就“大开门”了。我们那里,初一到初五,店铺都不开门。初六打开两扇排门,卖一点市民必需的东西,叫做“小开门”。十六把全部排门卸掉,放一挂鞭,几个炮仗,叫做“大开门”,开始正常营业。年,就这样过去了。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高邮市,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1939年夏,汪曾祺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50年,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1961年冬,用毛笔写出了《羊舍一夕》。
1963年,发表的《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1981年1月,《异秉》在《雨花》发表。1996年1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

过了春节,又一个高潮到了,那就是元宵节。

元宵节前几天,有些人就在大街上摆起了摊子,卖起了烟花,买烟花的人可谓是络绎不绝。元宵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空荡荡的,没有几个人,全在家里吃团圆饭;而元宵节街上人山人海,大家一吃完饭,就一起出来看烟花。

元宵时,我们先吃完饭,然后拿着自己买的烟花在小区里放。大家都兴高采烈的放着自己的烟花,我一手拿着烟花,另一只手按着打火机,引线立刻被点燃了。在这时我的心激动得快要跳出来了。我的眼睛不敢睁得太开,怕烟花喷出来的沙子蒙在眼睛里。“嘭”第一响喷出来了,我迫不及待的等着第二发出来。烟花一发连着一发出来了,正当我在兴头上时,烟花已经放完了。我还是为烟花的美感到幸福。接着,我们又出去看烟花,走出去,便看见许多大型的烟花在美丽的绽放着,让人陶醉不已,还有许多人放孔明灯呢,祝愿家人平平安安。这确实是个美好快乐的日子。

出了正月十五,这个年才算是过完了。小时候的这天,每家每户的小孩子必有一个灯笼,等待着夜晚的到来。灯笼是春节前腊月二十八的集市上买的,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小灯笼挂在网墙上,有蜡烛的,有装电池的。小孩子们拉着家长站在摊前,伸着小胳膊说要这个要那个,总觉得别的比手里的好看,摊主忙的团团转,也不着急,乐呵呵的好脾气地换来换去,热热闹闹。

汪曾祺的《故乡的元宵》为我展现了一幅幅故乡闹元宵的热闹画面,让我感受到了故乡的元宵节的独特魅力。
文章开头,汪曾祺就点出了故乡的元宵并不热闹,没有狮子、龙灯、没有高跷,没有跑旱船,没有“大头和尚戏柳翠”,没有花担子、茶担子。 这些都在七月十五“迎会”——赛城隍时才有,元宵是没有的。 有几年,有送麒麟的。 每一段开头都是“格炸炸”,送麒麟的没有表演,没有动作,曲调也很简单。 这让我想起了故乡的元宵节,也是如此,虽然没有什么繁华的表演,但是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
在汪曾祺的笔下,我看到了孩子们手拿着灯笼,在黑夜里飞来飞去,灯笼的数目之多,让人目不暇接。孩子们的欢笑声、嬉戏声,让人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感受到了那个节日的喜庆和热闹。
此外,文章还描绘了故乡元宵节的另一个特色——捏面人。北市口有捏面人的,手艺精湛,手法熟练,捏出来的面人栩栩如生,十分可爱。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元宵节买一个面人的场景,虽然现在已经没有了,但是那种快乐的感受却深深地留在了我的心中。
整篇文章的语言朴实自然,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深奥的哲理,但是却让我感受到了故乡的元宵节那种独特的气氛和韵味。故乡的元宵节,虽然没有繁华的表演,没有华丽的装饰,但是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那种节日的气氛,那种快乐的感受,让人难以忘怀。
总的来说,汪曾祺的《故乡的元宵》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故乡的元宵节的文化内涵和独特魅力。让我重新感受到了这个节日所蕴含的温馨和热闹。我相信,这种感受和体验会一直伴随着我,让我在以后的岁月里,也能够一直感受到这个节日的独特魅力。

出了正月十五,这个年才算是过完了小时候的这天,你家每户的孩子必有一个灯笼,等待着夜晚的到来。


猜字谜 要一半,扔一半 是什么字
奶,解释:取“要”的一半女,“扔”的一半乃,合起来就是奶。基本字义:1、哺乳的器官:~房(乳房)。2、乳汁:牛~。~粉。3、用乳房给孩子喂奶:~孩子。组词如下:奶奶、牛奶、奶油、奶妈、奶茶、奶酪、断奶、奶嘴、催奶、奶娘、下奶、奶酒、漾奶、奶名、奶牙、回奶、瞎奶、喂奶、挤奶、奶糕...

新蔡县19491353362: 故乡的元宵读后感400字 -
朝行阿达: 过了春节,又一个高潮到了,那就是元宵节.元宵节前几天,有些人就在大街上摆起了摊子,卖起了烟花,买烟花的人可谓是络绎不绝.元宵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空荡荡的,没有几个人,全在家里吃团圆饭;而元宵节街上人山人...

新蔡县19491353362: 汪曾祺的散文故乡的元宵读完说说有哪些习俗北京的习俗? -
朝行阿达: 汪曾祺《故乡的元宵》有以下北京习俗: 一、送麒麟; 二、“赶老羊”; 三、吹糖人; 四、捏面人; 五、拉“天嗡子”; 六、老妈妈烧香; 七、走马灯; 八、看围屏; 九、“大开门”.

新蔡县19491353362: 散文《故乡的元宵》? -
朝行阿达: 《故乡的元宵》是汪曾祺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中描绘了故乡元宵节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民间节日活动,为我们营造出其乐融融的节日氛围,从中可以体会到汪曾祺散文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欢乐的气息,展现了乡间的自然与纯美.从作品中不难看出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对乡土文化的怀恋,以及对故乡的爱,同时也感受到他对年之过去的惋惜,快乐的日子虽有,可总是很短暂的,我们要享受那幸福时光,但也要学会珍惜,不要让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本篇文章详略得当,教学时别有一番情趣,耐人寻味.

新蔡县19491353362: 阅读汪曾祺的《故乡的元宵》,并写出与《北京的春节》里的习俗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
朝行阿达: 重点是都写出了节日的欢愉的气氛,不同点是写作方法不同

新蔡县19491353362: 有没有汪曾祺写的《故乡的元宵 》主要内容啊.帮帮忙啊! -
朝行阿达: 作者以“详略得当”的写法描绘了故乡元宵节一系列民间节日活动. 文中描绘了故乡元宵节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民间节日活动,从中体会到汪曾祺散文流溢浓郁的生活情趣,散发着欢乐的气息.故乡的元宵 作者:汪曾祺 故乡的元宵是并不热...

新蔡县19491353362: 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和汪曾祺的《故乡的元宵》,还有冯骥才的《花脸》.他们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 -
朝行阿达: 我说到北京的春节和故乡的元宵都是对传统节日的向往.

新蔡县19491353362: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1000~1500字 -
朝行阿达: 今天读完汪曾祺散文,感触较深. 一是学到一些理论知识.比如如何在文章中用字,其中他提到中国汉字的独特性和意义,他说中国汉字是用来看的,不是说的.许多诗歌一朗诵就没有以前的东西了,所以他反对朗诵诗歌和散文.他主张一字一...

新蔡县19491353362: 汪曾祺经典散文集读后感 -
朝行阿达: 温暖的气息,就像空气,不留一丝缝隙,任月下遐思,倾尽情真全部的爱意,写下生命的篇章.这虽不是唐诗宋词,却愿执笔为你.-----题记 依着,夜的那份静,它赋予那份安逸的美.此时心里有了一丝安然,细细的品味,繁星闪烁,似夜的乐...

新蔡县19491353362: 《故乡的元宵》汪曾祺阅读理解的题目 -
朝行阿达: 编写意图 《故乡的元宵》是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板块的一篇课文,本板块凸显“民俗”这一主题.由两篇课文组成:沈从文的《腊八粥》和汪曾祺的《故乡的元宵》.民俗,即民间风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

新蔡县19491353362: 《故乡的元宵》中“乾隆和的走马灯并不走”中的“和”读什么呀?
朝行阿达: 作者:汪曾祺 上街去看走马灯.连万顺家的走马灯很大.“乡下人不识走马灯,——又来了.”走马灯不过是来回转动的车、马、人(兵)的影子,但也能看它转几圈.后来我自己也动手做了一个,点了蜡烛,看着里面的纸轮一样转了起来,外面的纸屏上一样映出了影子,很欣喜.乾隆和的走马灯并不“走”,只是一个长方的纸箱子,正面白纸上有一些彩色的小人,小人连着一根头发丝,烛火烘热了发丝,小人的手脚会上下动.它虽然不“走”,我们还是叫它走马灯.要不,叫它什么灯呢?这外面的小人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整个画面表现的是《西游记》唐僧取经. 应该是“糊”hú,粘合,涂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