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寒武系第统第阶界线层型候选剖面研究报告

作者&投稿:戚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全球寒武系古丈阶(第阶)界线层型剖面综合研究报告~

彭善池1L.E.Babcock2左景勋1,3林焕令1朱学剑1
杨显峰1R.A.Robison4祁玉平1G.Bagnoli5陈永安6
(1.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南京 210008; 2.School of Earth Sciences,The OhioState University; 3.河南省地质调查所,郑州; 4.Department of Geology,University of Kansas,Lawrence; 5.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 of Pisa University; 6.湖南省地矿局 405 队)
1 阶 名
以湖南省古丈县命名。由本研究组成员彭善池等于 2006 年命名(提交国际寒武系分会的报告)。本阶在全球能广泛识别,在国内,相当于华南王村阶最上面的化石带 Lejopyge laevigata 带和上覆的酉水阶的总和。经彭善池(2008)最近修订,“古丈阶”已被引进到华南年代地层系统(为武陵统最上面的阶,即台江阶、王村阶、古丈阶)。
2 GSSP 地理位置
古丈阶的底界界线层型剖面为罗依溪剖面,位于古丈县罗依溪镇西北 4 km(或永顺县王村镇东南4 km); 剖面在于酉水河(凤滩水库)南岸的张家界—吉首的高等级公路旁,层型点位的地理坐标为: 东经109°57.88',北纬 28°43.20',高程为 216 m(图 1,图 2),层型点位位于花桥组之内,距花桥组底界 121.3 m。

图 1 湘西排碧 - 王村地区地质略图和古丈阶 GSSP 剖面(LYX )位置图


图2 古丈阶底界GSSP剖面(LYX)位置图

3 古丈阶底界界线层型剖面
罗依溪剖面为公路的开凿面(图 3),出露极好。在王村 - 罗依溪地区,寒武系中、上部由敖溪组、花桥组和沈家湾组/追屯组组成,是一套连续沉积的斜坡相碳酸盐岩地层(傅启龙等,1999; Peng& Robison,2000)。界线层型剖面位于花桥组中、下部,厚约 47 m(距花桥组底界 98 ~ 144 m),全由泥质灰岩、条带灰岩组成,局部夹有灰岩透镜体。剖面采用设任意 0 点按米距测量,未作岩性分层。剖面上未见沉积间断和地层缺失。

图 3 罗依溪剖面出露情况。Leojopyge laevigata 的首现为层型点位

4 古丈阶底界的定义
古丈阶的底界以全球分布的球接子三叶虫 Lejopyge laevigata 的首现定义(Peng et al.,2006),层型点位于 Lejopyge 属的演化序列之中,与碳同位素的一次小的负漂移一致,界线地层处在海进过程之中(图 4,图 5)。
5 GSSP 剖面的生物分带
古丈阶底界全球界线层型剖面产有丰富的三叶虫。目前鉴定的球接子三叶虫有 14 属 22 种,多节类三叶虫 13 属 17 种。根据球接子三叶虫的地层分布,划分为 3 个化石带: Goniagnostus nathorsti 带,Lejopyge armata 带和 Lejopyge laevigata 带(图 4,图 5)(Pneg et al.,2006)。各带的底界均以带化石的首现确定,上一化石带的底界确定下伏化石带的顶界。所有这些球接子带在全球的同期地层中均被用作带化石。球接子三叶虫中,以 Ptychagnostidae 科球接子占绝对优势,数量达 11 种之多。多节类中,德氏虫科的三叶虫(含 Palaeadotes)在 Lejopyge armata 带中首次出现,Lisania,Dorypyge,Fuchouia 和Amphoton 是华北张夏组常见的三叶虫。
根据界线地层牙形刺的地层分布,在界线地层中、上部划分出两个牙形刺带: Laiwugnathus lai-wuensis 带和 Shandongodus priscus 带(图 6,图 7)。L.laiwuensis 带以副牙形刺如 Yongshunella polymor-pha,Furnishina bigeminata,F.kleithria,and F.cf.alata.的首次出现为特征。它的底界可能和 Lejopygearmata 带的底界接近。两个牙形刺带的界线和 Lejopyge laevigata 带的底界接近。
6 化学地层和海平面升降
对在酉水河对岸的与罗依溪剖面所含相同地层的王村剖面花桥组碳同位素漂移的研究表明(左景勋等,2008; Zuo eta al.,2008a,b),在王村末期的一次较强的碳同位素负漂移之后(峰值达- 2.5‰),整个古丈期碳同位素漂移曲线在 - 0.1‰ ~ + 0.1‰之间摆动,古丈阶 GSSP 附近是一次峰值接近 -0.1 ‰的负漂移(图 4)。紧接古丈阶之后的排碧阶,是称为 SPICE 的全球碳同位素正漂移事件。
从王村阶开始至古丈阶 Lejopyge laevigata 带,这一时期华南处于一次小规模的海侵过程(左景勋等,2008; Zuo eta al.,2008a,b),海水缓慢加深,古丈阶 GSSP 处于这个海侵阶段。
7 全 球 对 比
Lejopyge 演化系列的各个种,即 Lejopyge laevigata,Lejopyge armata,Lejopyge calva,和与 L.laevigata基本上同时首现的 Ptychagnostus aculeatus 都是世界性分布的球接子三叶虫,全部或分别见于全球的同期地层中(图 8),因此古丈阶的底界可以非常容易地在全球识别(图 8)。在我国华北,虽然没有发现上述球接子,但可以根据与这些球接子共生的多节类三叶虫,能较准确地将古丈阶的底界对比到“张夏阶”之内的 Damesella-Yabeia 带之底略偏下的位置。古丈阶的顶界或上覆排碧阶的底界大致与长山阶的底界相当,因此,古丈阶包括了 “张夏阶”Damesella-Yabeia 带加全部 “崮山阶”的地层。

图4 罗依溪剖面三叶虫的分类,碳同位素漂移曲线和海平面相对变化图


图 5 确定古丈阶底界的关键球接子三叶虫


图 6 罗依溪 GSSP 剖面牙形刺的分布及分带


图 7 确定古丈阶底界的关键牙形刺


图 8 寒武系(含古丈阶)的全球对比

参 考 文 献
傅启龙,周志澄,彭善池,李越.1999.湘西上寒武统界线层型候选剖面沉积特征,地质科学,34(2): 204 ~212
彭善池.2008.华南寒武系年代地层系统的修订及相关问题 .地层学杂志,32(3): xxx - xxx
左景勋,彭善池,祁玉平,林焕令,朱学剑,杨显峰.2008.全球寒武系第三统第七阶 GSSP 候选剖面的碳同位素地层 .地层学杂志,32(2):135 ~ 145
Peng Shanchi,and R.A.Robison,2000: Agnostoid Biostratigraphy across the Middle-Upper Cambrian Boundary in China.Paleontological Society Memoir 53,(Journal of Paleontology,v.74,n.4,supp.),104 p.
Peng Shanchi,L.E.Babcock,Zuo Jingxun,Lin Huanling,Zhu Xuejian,Yang Xianfeng,R.A.Robison,Qi Yuping,G.Bagnoli,Chen Yong’an,2006.Proposed GSSP for the base of Cambrian Stage 7,coinciding with the first appearance of Lejopyge laevigata,Hunan,China.Palaeoworld,15: 367 ~ 383
Zuo Jingxun,Peng Shanchi,Zhu Xuejian,Qi Yuping,Lin Huanling,and Yang Xianfeng,2008.Evolution of carbon isotope composition in the po-tential boundary stratotype section at Luoyixi,South China,for the base of the global seventh stage of Cambrian System.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19(1): 9 ~ 22
ZUO Jing-xun,PENG Shanchi ,and ZHU Xuejian,2008.Carbon isotope composition of Cambrian carbonate rocks in Yangtze Platform,South China and its geological implications.Geochemica,37(2): 118 ~ 128

古丈阶,是 2004 年国际地层委员会寒武系分会确定全球寒武系划分 4 统 10 阶方案中的第7 阶(第3 统上部) ,阶名源自该阶底界界线层型剖面所在地———中国湖南省古丈县,由彭善池等于 2006 年向国际寒武系地层分会提交报告提案时命名。其底界的全球界线层型候选剖面先后被国际寒武系地层分会和国际地层委员会投票表决通过。最后,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于 2007 年批准了该提案。自此,我国湖南古丈县罗依溪古丈阶界线层型剖面成为该阶全球层型剖面和点位 (GSSP) ,这是我国获得的第8颗 “金钉子”。
(一) 古丈阶界线层型剖面的地理位置
古丈阶界线层型剖面位于我国湖南省古丈县罗依溪镇西北方向 4 km (或永顺县王村镇东南方向 4km) 的酉水河 (凤滩水库) 南岸的张家界—吉首高等级公路旁。界线层型点位的地理坐标为: 北纬28°43'20″,东经 109°57'88″ (图15) 。
(二) 古丈阶底界界线层型剖面
古丈县罗依溪剖面,为一公路的开凿面,地层连续,出露极好。该剖面上的寒武系中、上部由敖溪组、花溪组、花桥组、沈家湾组/追屯组组成,是一套连续沉积的斜坡相碳酸盐岩地层。界线层型剖面位于花桥组中、下部,厚约47 m (距花桥组底界98~145 m) ,全为泥质灰岩和条带灰岩,局部夹灰岩透镜体。因岩性单一,测制剖面时未作岩性分层 (图16) 。
(三) 古丈阶底界的定义
古丈阶底界以全球广泛分布的球接子三叶虫 Lejopyge laevigata 的首现为标志,层型点位于 Lejopyge属的演化序列中,与碳同位素的一次小的负漂移一致,界线地层处于海进过程中 (图17) 。
(四) 古丈阶界线层型剖面生物地层序列
古丈阶界线层型剖面中含丰富的球接子三叶虫 (14 属 22 种) 和多节类三叶虫 (13 属 17 种) 。根据球接子三叶虫在地层中的分布,自下而上建立了 3 个球接子三叶虫带: Goniagnostus nathorsti 带,Le-jopyge armata 带和 Lejopyge laevigata 带 (图17) 。各带的底界均以带化石的首现为标志,其顶界以上一带的底界为限。球接子三叶虫中,以 Ptychagnostidae 科球接子三叶虫占绝对优势,达 11 种之多; 多节类三叶虫中,德氏虫科三叶虫 (包括 Palaeadotes) 在 Lejopyge armata 带中首次出现 Lisania,Dorypyge,Fuchouia 和 Amphoton 是华北地区张夏组中常见的三叶虫。
在古丈阶界线层型剖面中,同时含有较丰富的牙形石。根据其在地层中的分布,在界线层型剖面的中 上 部 划 分 出 2 个 牙 形 石 带: Laiwugnathus laiwuensis 带 和 Shandongodus priscus 带 (图18) 。L. laiwuensis 带以副牙形类如 Yongshunella polymorpha,Furnishina bigeminata,F. kleithria 和 F. cf. alata的首次出现为特征,其底界与球接子三叶虫 Lejopyge armata 带的底界接近; 两个牙形石带之间的界线与球接子三叶虫 Lejopyge laevigata 带的底界接近。
(五) 罗依溪剖面的化学地层特征及海平面升降
经对罗依溪剖面花桥组碳同位素漂移的精细研究,显示在古丈阶下伏地层王村阶末期的一次较强的碳同位素负漂移 (峰值达 -2. 5‰) 之后,整个古丈阶时期碳同位素漂移曲线在 -0. 1‰~+0. 1‰之间波动,在古丈阶底界界线附近是一次峰值接近 -0. 1‰的负漂移 (图17) 。
通过综合分析可知,从王村阶开始至古丈阶 Lejopyge laevigata 带这一时期,华南处于一次小规模的海侵过程,海水缓慢加深,古丈阶底界界线层正处于这个海侵阶段 (图17) 。
(六) 古丈阶的全球对比
经对世界各地古丈期球接子三叶虫资料的分析研究证实,古丈阶层型剖面上所含的球接子三叶虫Lejopyge 演化系列中的各种,即 Lejopyge laevigata,L. armata,L. calva 以及与 L. laevigata 几乎同时出现的 Ptychagnostus aculeatus 均是世界性广布的球接子三叶虫,在全球的同期地层中均能见及,根据这些种,古丈阶易与世界各地进行对比。同时,因古丈阶底界的识别标志球接子三叶虫 Lejopyge laevigata 的世界广布性,因此,古丈阶的底界也非常容易在全球各地识别 (图19) 。

图15 古丈阶底界GSSP剖面(LYX)位置图


图16 罗依溪古丈阶界线层型剖面及标志化石 L. laevigata 的首现点位

在国内华北地台区,虽然未发现球接子三叶虫可以直接对比,但根据层型剖面中与球接子三叶虫共生的多节类三叶虫的对比,古丈阶的底界大致可对比到传统 “张夏阶”内的 Damesella-Yabeia 带之底略偏低处; 古丈阶的顶 (亦即排碧阶之底) 大致与传统长山阶的底相当,因此古丈阶包括了张夏阶Damesella-Yabeia 带至整个崮山阶的地层。

图17 罗依溪剖面三叶虫的分带,碳同位素漂移曲线和海平面相对变化图


图18 罗依溪界线层型剖面牙形石的分布及分带

赵元龙1袁金良2郭庆军3FrederickASundberg4彭进1

尹磊明2杨兴莲1邰通树5王春江6喻美艺1

(1.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贵阳 550003; 2.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南京 210008;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4.美国亚利桑那州肖洛高级中学,Show Low 85901;5.贵州黔东南州苗岭国家地质公园,凯里 556000; 6.中国石油大学地球化学和环境科学实验室,北京 102249)

1 研究目的及研究现状

1990 年在测制剑河(原台江)八郎凯里组中上部的凯里生物群剖面时,发现八郎乌溜 - 曾家崖剖面凯里组中、下部有一条界线,界线之上三叶虫以掘头虫(Oryctocephalus)、高台虫(Kaotaia)及兴仁盾壳虫(Xingrenaspis)等组合为特征,而界线之下三叶虫则以莱德利基虫类的莱德利基虫(Redli-chia)、宽背虫(Bathynotus)及南皋盾壳虫(Nangaops)为特征,这个界线就是中、下寒武统界线。

1997 年,袁金良、赵元龙等将界线之上掘头虫的 1 个种,即印度掘头虫 Oryctocephalus indicus 作为寒武系中寒武统开始的首现分子(FAD),并迅速得到美国、中国一些三叶虫专家的支持。随后,在国际地层委员会寒武系分会主席 Shergold 及秘书长 Geyer 领导下的国际地层委员会寒武系分会决定将O.indicus 作为全球寒武系中寒武统的首现分子,并在美国 Split 山剖面及剑河乌溜 - 曾家崖剖面间进行表决,结果剑河剖面领先。与此同时,彭善池则根据产 O.indicus 的台江八郎剖面中的几个三叶虫带,建立了台江阶,底界也就是 O.indicus 的首次出现层位。2001 年,赵元龙等对台江八郎乌溜 - 曾家崖凯里组剖面界线上、下地层进行详细采掘工作,结果发现 O.indicus 的首次出现层位在距离凯里组底界52.8 m 处。与此同时,美国三叶虫专家 Sundberg,Linda 也对美国西部的中—下寒武统界线进行了研究,他们在内华达州、加利福尼亚州交界处的多个剖面中发现了 Oryctocephalus indicus,建立了O.indicus 带,并在该带下部带中建立 O.americanus 种。由于美国有些地层剖面顶部发育不全,底部未见下寒武统顶部标志化石宽背虫 Bathynotus,也未进行其他相关学科如微体化石、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在 2003 年寒武系分会部分选举委员投票表决中逊于贵州剑河剖面。

2003 年以来,以赵元龙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对剑河八郎乌溜 - 曾家崖潜在的寒武系第 2 统及第 3统界线国际层型剖面进行深入研究,特别是进行界线层型辅助剖面、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生物标志结果也令人高兴,尤其是碳同位素曲线明显的负异常层可与乌溜 - 曾家崖剖面三叶虫 O.indicus 的首次出现层位(距离凯里组底界52.8 m 处)基本一致,说明三叶虫界线划分的正确性。然而,Flecher(2003)提出主要产于西伯利亚 Molodo 河 Kounamkita 组下部的 Ovatoryctocara 带的 O.granulata 亦可作为潜在的寒武系第 3 统首现分子,并得到一些学者的支持(Geyer,2003; Shabarov et al.,2008)。

2008 年,西伯利亚雅库茨克第 13 届国际寒武系工作组会议期间,部分代表先乘小飞机,后坐直升机至 Molodo 河观看 Ovatoryctocara granulata 界线层型剖面,讨论后大部分研究者认为,尽管该剖面出露好,化石亦丰富,但交通十分不便,又是浓缩剖面,不适宜作国际层型剖面。2008 年下半年,在寒武系第 2 统及第 3 统界线工作组组长 Sundberg 博士领导下,经讨论并表态,在 21 票中有 11 票支持O.indicus 及剑河乌溜剖面。目前,我们的研究占优势。2009 年 6 月,寒武系第 2 统及第 3 统界线工作组组长、美国三叶虫专家 Frederick A.Sundberg 博士专程到贵州剑河乌溜 - 曾家崖剖面进行仔细的界线研究,认为我们的研究结果完全正确,目前本课题组已向国际寒武系分会及其工作组提交总体研究报告,并建议乌溜阶作为国际寒武系第 3 统第 5 阶的阶名(图 1),实际上是建立在台江阶基础上的全球性阶。

图 1 全球寒武系年代地层划分工作模式表,表中的贵州统和乌溜阶为笔者拟用的地层单位(据 Peng et al.,2007 修改)

2 台江阶及乌溜阶

彭善池等认为中国寒武系的建阶应在过渡区进行,他所研究的排碧阶、古丈阶均已作为寒武系国际性阶。2000 年,彭善池根据贵州剑河八郎凯里组剖面,结合湘西其他剖面及寒武系第 3 统首现分子Oryctocephalus indicus 建立了台江阶,作为寒武系第 3 统第一个年代地层,包括 Oryctocephalus indicus带,Peronopsis taijiangensis 带,Ptychagnostus gibbus 带,Ptychagnostus atavus 带,之上与王村阶的 Ptych-agnostus punctuosus 带相接。与下伏都匀阶顶部的 Bathynotus holopygus-Ovatoryctocara cf.granulata 带相连。在台江阶的基础上,我们进行寒武系第 3 统第 5 阶底界层型剖面及点位的研究,并建议命名第 3统为贵州统,第 5 阶为乌溜阶。由于原台江阶顶部 Ptychagnostus atavus 带已作为国际寒武系 Drumian 阶(达鲁米阶)的首现分子,乌溜阶在层位上比台江阶略低一个三叶虫带。

典型的台江阶及乌溜阶剖面位于贵州省剑河县革东镇西北方向3 km 左右的八郎村后0.5 km 的乌溜 -曾家崖山脊上,西距贵阳市260 余千米,约3 km 与320 国道相连,交通方便,位于北纬26°44'843″,东经108°24'830″(图 2)。

图 2 研究区交通位置图和剑河革东八郎地区部分地质图(据 Zhao et al.,2001 修改)

3 层型剖面介绍

3.1 乌溜 - 曾家崖剖面

乌溜 - 曾家崖剖面由凯里组组成(图3),于1984 年测制,1989 年及1990 年重新测制,1999 年对各层厚度修订。

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报告:2006~2009

图 3 凯里生物群产地寒武系黔东统—武陵统凯里组柱状图

上覆地层 中寒武统甲劳组

30.灰、浅灰色中薄层至中厚层白云质灰岩,白云质、钙质砂岩,粉砂岩和粉砂质白云岩。底部产三叶虫: Kootniasanwanensis Zhou in Lu et al.,Parafuchouia prompta(Zhou)等

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报告:2006~2009

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报告:2006~2009

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报告:2006~2009

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报告:2006~2009

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报告:2006~2009

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报告:2006~2009

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报告:2006~2009

下伏地层 寒武系黔东统 “清虚洞组”

深灰色、灰色中层细晶白云岩,泥质白云岩

4 台江阶或乌溜阶底界界线定义

根据彭善池建阶的定义及本课题组的研究,认为台江阶或乌溜阶底界是以掘头虫类印度掘头虫Oryctocephalus indicus 的首现作为台江阶或乌溜阶亦即寒武系第 3 统底部的开始。

印度掘头虫分布广泛,主要产于中国贵州剑河、丹寨及铜仁一带凯里组,在国外有韩国、印度北部喜马拉雅地区,美国西部、西伯利亚北部 Molodo 河地区及格林兰地区。贵州剑河革东八郎乌溜 - 曾家崖剖面凯里组是一个很好的剖面,岩石出露好,层序好,距凯里组底 52.8 m 首次出现印度掘头虫,共生的三叶虫还有兴仁兴仁盾壳虫 Xingrenaspis xingrenensis,大型高台虫 Kaotaia magna,大量的佩奇虫、台江弯曲掘头虫 Curvoryctocephalus taijiangensis,刺后节头虫 Metarthricocephalus spinosus。疑源类则以 Leiomarginata simplex-Fimbriaglomerella membranace 组合结束,Cristallinium cambriense-Heliosphaeridium nodosum-Globosphaeridium cerinum 组合出现为第 3 统第 5 阶界线,其底界比 Oryctocephalus indicus 的出现稍低一点。

第 5 阶底界与下伏地层之间没有岩性的区别,都处在灰色粉砂质页岩中(图 4)。

5 阶层型剖面内的生物地层序列及特征

贵州剑河革东乌溜 - 曾家崖凯里组剖面含有三叶虫 62 属,已建立 3 个三叶虫带,由下而上分为Ovatoryctocara cf.granulata-Bathynotus holopygus 组合带,占据厚度 52.8 m; Oryctocephalus indicus 带,由52.8 m 至 149.48 m,Peronopsis taijiangensis 由 149.48 m 至 214.20 m(图 5)。

5.1 Bathynotus holopygus-Ovatoryctocara cf.granulata 组合带

本组合带除带化石外,还有一些重要的化石,包括界线之下标志性三叶虫,如宽背虫(Bathyno-tus),莱德利基虫(Redlichia),盾甲虫 Oryctocephalops,南皋盾甲虫 Nangaops,其中宽背虫全球分布,莱德利基虫为亚太地区寒武系第 2 统的重要化石(图 6)。

5.2 印度掘头虫(Oryctocephalus indicus)带

本带除带化石外,还有其他掘头虫类及褶颊虫类化石。占据地层厚度比较大,达 97.18 m,标本也比较多。该带在印度北部喜马拉雅地区 KunzamLa 组中部出现,美国西部内华达州西部 Split 山脉Emigrant 组也产 O.indicus 带,但占据的地层厚度只有几米,共生的三叶虫有 Microtocara,Pagetia 等。

俄罗斯西伯利亚 Molodo 河 Kounamta 组主要由深水相的深灰色页岩、薄层硅质岩组成,化石较多,其中上部产有大量的掘头虫类 Oryctocephalus reticulatus,该种大部分标本横穿头鞍沟不发育,一些学者认为该种是 O.indicus 的同义词,另一些学者则认为 O.reticulates 的大部分标本横穿头鞍沟不发育,少部分标本横穿头鞍沟发育,应是印度掘头虫 O.indicus(图 6)。最近,Geyer 等在格陵兰的 Delamaran阶底部发现了 O.indicus(Geyer 等认为是 O.cf.indicus,实际上为典型的 O.indicus)。

图 4 拟用的贵州统和乌溜阶贵州剑河八郎乌溜 - 曾家崖界线层型剖面野外露头及 FAD 分子 Oryctocephalus indicus 的首现层位

图 5 乌溜 - 曾家崖剖面凯里组三叶虫地层分布及生物地层划分(提议的全球界线层型点位与 Oryctocephalus indicus 带的底界一致)

5.3 台江胸针球接子带(Peronopsis taijiangensis Zone)

本带除带化石外,常见的还有甲劳拟油栉虫 Olenoides jialaoensis,亚筒形平壤盾壳虫 Pianspis(P.)subcylindrica,其中 O.jialaoensis 分布于贵州凯里地区凯里组上部(图 6)。由于 Peronopsis taijiangensis的属 Peronopsis 全球分布,我们于 2009 年正式建立此带。

图 6 拟用的贵州统和乌溜阶的重要三叶虫

6 其他研究手段介绍

剑河八郎乌溜 - 曾家崖凯里组剖面还进行了疑源类、层序地层、事件地层、化学地层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O.indicus 的首现点与有机界及无机界的发展是一致的。

6.1 疑源类的研究

对乌溜 - 曾家崖剖面作了详细的疑源类研究表明,在凯里组底部之上 52 m 的层位出现疑源类 2 个明显不同的组合,52 m 之上为 Cristallinium cambriense-Heliosphaeridium nodosum-Globosphaeridium cerinum组合,这些化石种也常见于波兰和东欧地台的传统中寒武统地层中(Moczydlowska,1991,1998; Volk-ova et al.,1983,1990)。52 m 之下的 Leiomarginata simplex-Fimbriaglomerella membranacea 组合出现在上述 3 个地区的传统下寒武统的地层中。因此,乌溜 - 曾家崖剖面疑源类的组合有助于与三叶虫缺乏的波兰和东欧一带的地层对比,是一个具对比意义的参考化石门类(图 7)。

6.2 三叶虫事件地层学的研究

寒武系第 2 统及第 3 统即中、下寒武统的生物灭绝事件又称霍克湾事件(Howke Bay event),主要与海水进退有关,主要表现在莱德利基虫目的大灭绝及褶颊虫类、耸棒头虫的重创,这一灭绝事件在剑河八郎乌溜 - 曾家崖凯里组剖面上均有表现。研究表明,寒武系第 2 统及第 3 统界线下三叶虫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整个凯里组共有三叶虫 62 属,界线之下有 22 属(亚属),之上有 40 属,之间只有 20 属穿过界线(图 5),灭绝率达到 47%。腕足类也有类似现象。

6.3 层序地层学的研究

剑河八郎地区凯里组发育良好,处于一个4 级旋回及2 个3 级旋回中,3 级旋回中最大海平面位于107 m 处,即位于 GTB14 层顶或 GTB15 层底,而第一个 4 级旋回的最大海平面则位于 48 m 处左右,而寒武系第 2 统与第 3 统界线及点位即 GSSP 则位于其上位置(图 7)。

6.4 化学地层研究

曾多次对乌溜 - 曾家崖及辅助剖面剑河川硐尖山凯里组剖面进行过无机及有机碳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分析,研究发现在三叶虫 Oryctocephalus indicus 的首现层位附近碳同位素和大量的微量元素都有明显的异常,其中碳同位素的最大负漂移点位和剖面上 GSSP 点位基本吻合(图 7),说明无机界的变化及碳有机同位素的变化与三叶虫的发展阶段基本一致,确认其划分的正确性。

此外,生物标志的研究结果也是如此。

7 对 比 关 系

7.1 国际对比

国内地区台江阶顶界以 Ptychagnostus gibbus 为顶,与西伯利亚 Amginian 顶部相比,底界则与该阶下部 Kounamkites 底界一致,两底界之下均产 Oryctoryctocara cf.granulata,Oryctocephalops。美国西部Delamaran 阶上部含 Ptychagnostus gibbus,下部为 Oryctocephalus indicus,顶界一致,底界则与 Delamaran阶的下部 O.indicus 底界一致。O.indicus 之下的 Amecephalus arrojosensis 带及 Eokochaspis nodosa 带则位于乌溜阶底界之下。澳大利亚寒武系第 3 统底界位于 Ordian 阶顶部,即 Xystridura negrian 与 Redlichiaforresti 带之间,与乌溜阶相比,Ordian 阶上部的 Templetonian 顶部为 Ptychagnostus gibbus 带,两者顶界一致,乌溜阶与澳大利亚、西伯利亚及劳亚大陆 3 个主要地区及其他地区的对比(表 1)。

图 7 拟用的贵州统和乌溜阶的生物地层(Zhao et al.,2007)、地球化学(Guo et al.,2010)和层序地层学(据 Yang et al.,1995; Wang et al,2006,Mei et al.,2006 修改)

新建的全球年代地层乌溜阶与全球对比关系如表 1,表 2。

表 1 全球主要地区寒武系内部再划分的国际对比表

(修改于 Peng et al.,2004)

Oi = FAD of Oryctocephalus indicus.Or = Oryctocephalus reticulates,Og = LAD of Ovatoryctocara granulata,Oa = Oryctocephalus americanus,Bk =LAD of Bathynotus kueizhouensis,Bh = LAD of Bathynotus holopygus,R = LAD of Redlichia,Pt = Peronopsis taijiangensis,Pr = P.recta,Pl = P.lata,Pu = P.ultimus,Pbr = P.brigharnensis,Pb = P.bonnerensis,Pg = Ptychagnostus gibbus.

7.2 国内对比

根据彭善池最新研究,台江阶或乌溜阶底界代表全球寒武系第3 统的底界,由于华北地区寒武系2统及 3 统界线划分不一致,两者难以完全一致,一般认为与毛庄阶底部可以对比,台江阶顶相当于张夏阶的中部,而乌溜阶则和徐庄阶顶界一致。

8 前 景

修订含义的 Oryctocephalus indicus 特征明显,比另一个寒武系第 3 统及第 5 阶的首现分子 Ovatoryc-tocara granulata 分布广泛,对比性也好。O.indicus 依托的剖面———中国贵州剑河八郎乌溜 - 曾家崖剖面岩性单一,岩石出露好,处于生物灭绝时期,之上为著名的凯里生物群,交通方便,适于全年工作。而 O.granulata 易变形,分布范围较窄,首现层位不一致,所依托的 Molodo 河剖面位于北极圈内,交通极为不便,且属于非正常沉积,为浓缩剖面,不适于国际地层层型剖面。O.indicus 及其乌溜 - 曾家崖剖面研究仍处于领先地位。

致 谢 国际地层委员会副主席、国际地层委员会寒武系分会主席彭善池研究员及秘书长 Loren EBabacock 教授给予指导; 国际地层委员会寒武系分会选举委员朱茂炎研究员及贵州大学副校长宋宝安教授给予鼓励和支持; 贵州省黔东南州州政府和剑河县政府(均含国土局)给予帮助。全国地层委员会2006 ~2010年连续给予资助; 贵州省科技特别基金(黔科机字2007 -4004)、贵州省国际合作项目(黔科外 G 字 2010.7001 号)、贵州省科技教育人才省长基金(黔省专合字 2006.7 号)等给予专项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672018,40762001)、科技部 973 项目(2006CB806401)给予资助。剑河县八郎村村民刘峰、刘泽福、刘泽武及贵州大学地层古生物研究生孙海静等参加野外工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表 2 全球主要地区寒武系 2 ~3 统内部界线对比表

(据 Peng and Babcock,2004,Zhao et al,2007,McCollum and Sundberg,2007,Kruse et al,2009)

主要参考文献

Babcock,L.E.,Peng,S.C.,Geyer,G.,Shergold,J.H.,2005.Changing perspectives on Cambrian chronostratigraphy and progress toward sub-division of the Cambrian System.Geosciences Journal 9: 101 ~ 106

Fletcher,T.P.,2003.Ovatoryctocara granulata: the key to a global Cambrain stage boundary and the correlation of the olenellid,redlichiid and paradoxidid realms.Palaeontology,70,73 ~ 102

Guo,Q.J.,Strauss,H.,Liu,C.Q.,Zhao,Y.L.,Yang,X.L.,Peng,J.,Yang,H.,2010.A negative carbon isotope excursion defines the transition from Cambrian Series 2 to Cambrian Series 3 on the Yangtze Platform,South China.Palaeogeography,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2850: 143 ~ 151

Korovnikov,I.V.,2001.Lower and Middle Cambrian boundary and trilobites from northeast Siberia platform.Palaeoworld,13,270 ~ 275

Kruse,P.D.,Jago,J.B.,Laurie,J.R.,2009.Recent Developments in Australian Cambrian biostratigraphy.Journal of Stratigraphy,33(1): 35~ 47

McCollum,L.B.and Sundberg F.A.,2007.Cambrian trilobite biozonation of the Laurentia Delamaran Stage in the southern Great Basin,U.S.A.: Implications for global correlations and defining a Series 3 global boundary stratotype.Memoirs of Association of Australasian Pa-laeontology,34,147 ~ 156

Peng,S.C.,Yuan,J.L,Zhao,Y.L.,2000a.Taijiang Stage: A new chronostratigraphical unit for the traditional Lower Middle Cambrain in South China.J.Stratigr.,24(1): 53 ~ 54.(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Peng,S.C.,Zhu,X.J.,Babcock,L.E.,Wang H.F.,2004b.Potential global stratotype sections and points in China for defining Cambrian sta-ges and series.Geobios 37: 253 ~ 258

Peng,S.C.,2009.Review on the studies of Cambrian trilobite faunas from jiangnan slope belt,South China,with notes on Cambrian correlation be-tween South and North China.Acta Palaeontologica Sinica,48(3): 453 ~ 464(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Shabanov,Y.Y.,Korovnikov,I.V.,Pereladov,V.S.,and Fefelov,A.F.,2008.Excursion 1a.The traditional Lower-Middle Cambrian bounda-ry in the Kuonamka Formation of the Molodo River section(the southeastern slope of the Olenek Uplift of the Siberian Platform)proposed as a candidate for GSSP of the lower boundary of the Middle Cambrian and its basal(Molodian)stage,defined by the FAD of Ovatorycto-cara granulata.The Cambrian System of the Siberian Platform.Part 2: North-East of the Siberian Platform,XIII International Field Confer-ence of the Cambrian Stage Subdivision Working Group.Moscow—Novosibirsk.pp.8 ~ 59

Sundberg,F.A.& McCollum,L.B.,2003.Early and Middle Cambrian trilobites from the outer-shelf deposits of Nevada and California,USA.Pa-laeontology,46(5): 945 ~ 986,8pls.

Yuan ,J.L.,Zhao,Y.L.,Wang,Z.Z.Zhou Z,Cheng X,Y.,1997.A preliminary study on Lower-Middle Cambrian boundary and trilobite fauna at Balang,Taijiang,Guizhou,South China.Acta Palaeont.Sinica(in Chinese),36(4): 494 ~ 524

Zhao,Y.L.and Huang,Y.Z.,1990.Bathynotus from Kaili Formation(Lower - Middle Cambrian)of Kaili Area,Guizhou.Acta Palaeont.Sinica,29(1): 43 ~ 53(In Chinese with English summary)

Zhao,Y.L.,Yuan,J.L.,McCollum,L.B.,2001.A potential GSSP for the Lower and Middle Cambrian boundary near Balang Village,Taijiang County,Guizhou Province,China.Acta Paleontologica Sinica,40(Sup.),130 ~ 142

Zhao Y.L.,Yuan,J.L.,Peng,S.C.,Babcock,L.E.,Peng,J.,Lin,J.P.,Guo,Q.J.& Wang ,Y.X.,2007.New data on the Wuliu-Zengjiayan section(Balang,South China),GSSP candidate for the base of Cambrian Series 3,Memoirs of Association of Australasian Palae-ontology,33,57 ~ 65




全球寒武系第统第阶界线层型候选剖面研究报告
在台江阶的基础上,我们进行寒武系第 3 统第 5 阶底界层型剖面及点位的研究,并建议命名第 3统为贵州统,第 5 阶为乌溜阶。由于原台江阶顶部 Ptychagnostus atavus 带已作为国际寒武系 Drumian 阶(达鲁米阶)的首现分子,乌溜阶在层位上比台江阶略低一个三叶虫带。 典型的台江阶及乌溜阶剖面位于贵州省剑河县...

全球寒武系第3统第5阶界线层型候选剖面研究报告
在台江阶的基础上,我们进行寒武系第3统第5阶底界层型剖面及点位的研究,并建议命名第3统为贵州统,第5阶为乌溜阶。 由于原台江阶顶部Ptychagnostus atavus带已作为国际寒武系Drumian阶(达鲁米阶)的首现分子,乌溜阶在层位上比台江阶略低一个三叶虫带。 典型的台江阶及乌溜阶剖面位于贵州省剑河县革东镇西北方向...

我国地质层位中寒武系的代号怎么读?
西里尔文有这个相似字母(Є,乌克兰语),读音Ie,因为乌克兰语与寒武纪的命名毫无关系,因此寒武纪代号与它也绝无关联。寒武系(Cambrian)是寒武纪形成的地层,分下、中、上三个统。中国寒武系共有九个阶,分属三个统。简介 贵州寒武系分布广泛,发育完整,化石丰富,除下统下部主要由碎屑岩组成...

全球寒武系古丈阶(第阶)界线层型剖面综合研究报告
本阶在全球能广泛识别,在国内,相当于华南王村阶最上面的化石带 Lejopyge laevigata 带和上覆的酉水阶的总和。经彭善池(2008)最近修订,“古丈阶”已被引进到华南年代地层系统(为武陵统最上面的阶,即台江阶、王村阶、古丈阶)。2 GSSP 地理位置 古丈阶的底界界线层型剖面为罗依溪剖面,位于古丈县...

我国地质层位中寒武系的代号怎么读?
西里尔文有这个相似字母(Є,乌克兰语),读音Ie,因为乌克兰语与寒武纪的命名毫无关系,因此寒武纪代号与它也绝无关联。寒武系(Cambrian)是寒武纪形成的地层,分下、中、上三个统。中国寒武系共有九个阶,分属三个统。简介 贵州寒武系分布广泛,发育完整,化石丰富,除下统下部主要由碎屑岩组成...

简述三叶虫繁盛时期地壳运动的特点
1、三叶虫是古生代地层划分和对比的重要依据。由于三叶虫在古生代长时间内广泛分布,并且具有明显的形态特征和演化趋势,它们成为了地层学家用来划分和对比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地层的重要化石指标。2、例如,在江山碓边B剖面中发现了东方拟球接子这种三叶虫化石,它被用来定义寒武系第九阶底界,并成为全球标准...

地层年代顺序表
地层时代划分,也可称地质年代划分。地质年代根据生物演化阶段来划分,由于生物有不同门类及其演化阶段有长短,以此将地质年代划分为大小不同级别的单位,从大到小为宙、代、纪、世、期。与地质年代单位一一对应的是年代地层单位:宇、界、系、统、阶。系是小于“界”、大于“统”的年代地层单位,是一...

震旦系—寒武系
鉴此,其底界,也即下寒武统与上震旦统的分界,应厘定在牙相组块层状硅质岩与希格组下部板岩段的岩性转化界面上;而其顶界,也即下寒武统筇竹寺阶与上覆奥陶系的平行不整合构造间断面,则应界定在拉尔玛组上部硅质岩段与大堡群下部灰黑色粉砂质板岩层之间的岩性转换界面上。 官方服务 官方网站 已赞过 已踩过<...

全球寒武系第阶 (剑河阶或台江阶) ()
全球寒武系第5 阶是按国际地层委员会提出的新的寒武系划分 4 统方案中第3 统的第1 个阶,是国内外同行专家正在着力研究要建的一个新的阶及其底界的全球层型剖面和点位 (GSSP) 。 目前,参与竞争全球寒武系第5 阶及其底界界线层型的剖面有 3 处: 一是中国贵州省剑河县革东镇八郎村剖面,二是美国内华达州与加...

中国下寒武统筇竹寺阶 ()
筇竹寺阶,是中国寒武系传统划分方案中,下寒武统的第2 个阶,位于梅树阶之上。筇竹寺阶由卢衍豪于 1959 年所建,阶名源于同名岩石地层单位 “筇竹寺组”。经课题组 (项礼文等) 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是: 选定了筇竹寺阶的候选层型剖面和界线层型剖面; 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古生物资料,并建立了阶内...

杨凌区13292992730: 澄江生物群的层位测年 -
塞牵妇科: 云南晋宁梅树村剖面位于北纬24°44',东经102°34',是国际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候选层型剖面之一.1984年8月,侯先光在此 剖面工作时,在下寒武统筇竹寺组 Eoredlichia-Wutingaspis 带一层灰绿、灰黄色泥岩内(野外号 AEF-k10)发现了少...

杨凌区13292992730: 寒武系界线剖面的发现有何重要意义?
塞牵妇科: 第一个国际承认的系与系间的地层界线层型剖 面是云南梅树村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剖面.1984年被通讯表决通过为国际界线层型剖 面.前寒武纪距今大约6亿年前,是地球发展史 的重要阶段.确定这个地层的界线,对于研究这 个时期的地质发展史,探索生命的起源以及和生物有关的矿产的形成,都有密切的关系.1972年 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专门成立了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工作组.梅树村剖面位于滇池之滨,距 昆明60公里.早在40年代初,我国地质科学家 已提出剖面应划人寒武系底部,现经进一步系统的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后,得到了国际的公认.

杨凌区13292992730: 地理#中国中提到的金钉子是什么,我国已经找到了多少个?
塞牵妇科: 地质学上的“金钉子”实际上是全球年代地层单位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的俗称.全球地层年表中一共有“金钉子”110颗左右,而目前已经确立的有近60颗.我...

杨凌区13292992730: 黄土高原是什么地质构造 -
塞牵妇科: 一、自然地理概况 本实习区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北道区东南的西秦岭地段,中心西北距天水市(秦城区)约41km.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05°56′~106°10′,北纬:34°10′~34°30′.区内包括了以地质地貌为主体的麦积山丹霞地貌和人文景观区,...

杨凌区13292992730: 泰山地质地貌情况 -
塞牵妇科: 诗经》曰:“泰山岩岩,鲁邦所瞻.”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主峰海拔1545米.它的自然神韵得天独厚,雄伟壮观;它的文化遗产独树一帜,气势恢宏;二十八亿年的自然造化,五千年的文化宏篇,造就了中国第一个世界文化与自...

杨凌区13292992730: 贺兰山地理构造 -
塞牵妇科: 贺兰山脉海拔2000~3000米,主峰敖包圪垯位于银川西北,海拔3556米,是宁夏与内蒙古的最高峰.贺兰山脉为近南北走向,绵延200多公里,宽约30公里,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地理界线.山体东侧巍峨壮观,峰峦重叠,崖谷险峻.向东俯瞰...

杨凌区13292992730: 《古生物地史学》试题二,请专家解答 -
塞牵妇科: CACCDADCBBACDDDDBACCADCAC

杨凌区13292992730: 为什么四川盆地有 非常丰富的盐 ? -
塞牵妇科: 这个问题应该属于地质学范畴的,现在被分配到生态学来,我也只能跟你分享一篇研究成果: 1、通过对四川盆地中下寒武统20余口钻井及3条野外实测剖面的分析,发现含膏岩系剖面主要由碳酸盐(白云岩、灰质白云岩、泥质白云岩、泥岩、...

杨凌区13292992730: 赵鑫的主要论著 -
塞牵妇科: 1、赵鑫、李国祥,2006. 陕西镇巴早寒武世海绵骨针化石(Early Cambrian sponge spicules from Zhenba, Shaanxi). 微体古生物学报, 23(3), 281-294.2、李国祥,赵鑫,2009. 吉林大阳岔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剖面冶里组海绿石化海绵骨针化石...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