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之死与判词有矛盾吗?有人说黛玉应是沉湖而死的,高鹗续写的红楼梦是否与前文有出入?

作者&投稿:布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后续之作中黛玉是泪尽而死?对不对~

  1、不对。
  2、黛玉之死:
  前文已有论证,黛玉之死是交织于红楼悲剧的各条线索之中的,绝非是由“金玉姻缘”冲击“木石前盟”独自导致的,其中情况异常复杂。在前八十回书中,贾府内外上下种种不安定的局面已经显现:宫廷斗争微露痕迹;官中银钱捉襟见肘;大房与二房矛盾升级;二房嫡子派与庶子派的争斗愈演愈烈;贾母和王夫人在宝玉择妻的问题上看法严重对立……贾府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了。
  通过书中的各种“草蛇灰线”,可发现促成黛玉死亡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五点:
  1)贾母病逝,失其所依
  林黛玉丧失双亲后寄居在贾府,深得贾母溺爱。她在这个大家族中所受的一
  切优待和爱护归根结底都缘于她的外祖母。老祖宗的存在和保护就是黛玉在贾家生存所仰赖的根本。黛玉心里对此十分清楚,贾府上下诸人也都明白。第四十五回黛玉病中对宝钗倾诉时,便说:“我因身上不好,每年犯这个病,也没什么要紧的去处。请大夫,熬药,人身肉桂,已经闹了个天翻地覆,这会子我又兴出新文来熬什么燕窝粥,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说,那些底下的婆子丫头们,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来的……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只要对大观园内的刁奴焊妇有所了解,便知黛玉的这通感悟并非是她敏感多心,孤贫无依,这的确是她的真实处境。第五十七回薛姨妈对黛玉说的话“只说我们看老太太疼你了,我们也洑上水去了”也从侧面揭示了黛玉在贾府的生存状态,府中确有人是赖于老太太的地位和情面,才拿她当正经主子待的。所以,贾母一旦病亡,林黛玉在府中的处境必然风雨交加,辛酸之极,不堪想象。聪慧的丫头紫鹃对此造就心知肚明,因此她劝黛玉道:“替你愁了这几年了,无父母无兄弟,谁是知疼着热的人?趁早儿老太太还明白硬朗的时节,作定了大事要紧。俗语说:‘老健春寒秋后热’,倘或老太太一时有个好歹,那时虽也完事,只怕耽误了时光,还不得称心如意呢。……若娘家有人有势的还好些,若是姑娘这样的人,有老太太一日还好,若没了老太太,也只是凭人去欺负了。”这是一句很典型的语谶,可见日后贾母一朝亡故,黛玉便失去了在贾府的根基和保护伞,不但她和宝玉的婚姻再也无人为之主张,而且自己的生活也陷入了十分可怜的处境当中。也许要遭受众奴仆的冷嘲热讽,也许要承受王夫人的冷言冷语,更有可能连基本的起居照料与药物供给都不再经心,黛玉孤身临陷此境,实在痛不可言。如此的心理打击必然会加速消耗她本就病弱的生病。
  2)宝玉离家,相思情苦
  宝玉被迫离开贾府这一情节在前八十回中多有暗示,比如第二十二回,黛玉跟宝玉赌气时说:“这一去,一辈子也别来,也别说话。”第二十八回,黛玉对外出的宝玉说:“阿弥陀佛,赶你会来,我死了也罢了”。旁有脂批:“何苦来?余不忍听。”又比如第三十七回,探春给黛玉取“潇湘妃子”别号时,戏谑说:“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这些都能够说明黛玉死时,宝玉未在贾府,黛玉因过度思念而泪尽夭亡。
  至于宝玉离家的原因,红学界尚存争议。其中当属梁归智先生的看法比较全面和确切,梁先生认为,“一方面,确因贾府内部派系斗争,宝玉被迫搬出大观园。另一方面,朝廷北静王集团和忠顺王集团争权的斗争,以及‘犬戎叛乱’的背景,都影响到贾府的命运,宝玉在这种背景下被迫离开贾府且身历危境,黛玉因此而‘眼泪还债’,根据前八十回书中曹雪芹留下的种种“草蛇灰线”,如第六十三回芳官对宝玉说“既这样子,你该去操习弓马,学些武艺,挺身去拿几个反叛来”,第五十四回凤姐对宝玉笑说“宝玉,别喝冷酒,仔细手颤,明儿写不得字,拉不得弓”,第七十五回贾母问贾珍“你宝兄弟的箭如何”,贾珍答“大长进了,不但样式好,而且弓也长了一个力气”,第七十八回宝玉所歌咏的明影晴雯实射黛玉的林四娘的故事就充满了血雨腥风的政治和战争背景等,确可推知,佚稿中宝玉和黛玉被迫分离,不仅和贾府内部的派系斗争有关,也和朝廷的政治斗争和边关武事密切联系在一起。
  据此,梁归智先生曾有过宝玉从军的设想,笔者也同意此说,贾家世承武荫,祖先征战沙场,这种家族背景便为宝玉应诏入军提供了事实可能。而除了上述的例子外,第五十回黛玉所制的诗谜也值得注意。《红楼梦》中惯用诗谜作为谶语。此处共有诗谜三首,分别为宝钗、宝玉和黛玉所作。前两首分别影射宝钗守寡和宝玉悼颦,而黛玉所作的“騄駬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堑势狰狞。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却颇令人费解。这首诗所描绘之骏马与沙场与林黛玉的闺阁弱质和诗词风格并不相符,然细想来,这很有可能是在影射宝玉日后奉诏从军,身处战场的危急事态。
  总之,宝玉离开贾府后,黛玉便陷入了极度的相思与担忧之中,遂开始大量的“眼泪还债”,从秋到春,日夜不止,珠泪纷纷,尽酬知己,终于在春色阑珊落花狼藉之时香消玉殒。
  3)赵姨诬陷,谣言四起
  贾府二房嫡子派与庶子派的矛盾自“王熙凤正言弹妒意”一回就露出端倪。
  此后贾环将滚烫的灯油泼向宝玉、赵姨娘勾结马道婆魇咒宝玉、贾环诬告宝玉
  强奸金钏而使宝玉招致贾政的一番痛打等情节均显示出了两派矛盾的日益激烈和赵姨娘母子的用心狠毒。黛玉看似与赵姨娘没有联系,但因为她是宝玉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所以,赵姨娘为排除宝玉,也必然会将毒手伸向黛玉。第五十二回有一段文字,写宝玉和黛玉正在亲密交谈,宝玉“一面说,一面挨进身来”正要说燕窝之事,却“一语未了,只见赵姨娘走了进来瞧黛玉”,黛玉忙陪笑让座时又使眼色让宝玉出去。刘心武先生对此处有过一段很精辟的分析:“走进潇湘馆,进入黛玉活动的那个内室空间,应该是要越过一些灰空间或是一些次要空间的,其中会有丫头和婆子,赵姨娘显然步伐非常急促,非常无礼,她没等这些丫头、婆子通报,自己就走进去了。走进去之前,她可能会刹住脚步往里看,等到宝玉把身子挨近黛玉的时候,突然就进去了。然后她就表示来问候黛玉。这是不坏好心的,其实就是在进行侦察,要获取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有不轨行为的证据,要做见证人。”按照刘心武的看法,赵姨娘日后必会向贾政告密,赵姨娘的这种行为在第七十三回告诉贾政宝玉已有了房里人(袭人)时就已出现过。
  宝玉和黛玉的自由恋情在封建时代是不容于礼的,因此确实可以成为别人攻击和中伤的理由。前八十回书中对此有过很多谶语性质的暗示。比较重要的是第三十三回及第三十四回,黛玉在窗口偷听袭人、湘云与宝玉说话,感叹宝玉与自己“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后来宝玉的一番肺腑之语却让袭人听去,袭人便“吓得魂消魄散”,思忖道“将来难免不才之事”,接着宝玉挨打,袭人趁机向王夫人进言“林姑娘宝姑娘又是两姨姑表姊妹,……日夜一处起坐不方便……有心人看见,当有心事,反说坏了”,再之后宝玉给黛玉送去旧帕子,黛玉感叹“私相传递与我,又可惧”,这几处都在暗示后部书中有人诬陷宝玉和黛玉有不才之事,以此去打击黛玉、弄毁宝玉。可能后来参与制造和传播谣言的并不只有赵姨娘一人,赵姨娘很可能在园中拉帮结伙,共同诬陷宝黛二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就是为何祭晴雯实祭黛玉的《芙蓉女儿诔》中有“孰料鸠鸩恶其高,鹰鸷翻遭罦罬;薋葹妒其臭,茝兰竟被芟鉏!……偶遭蛊虿之谗,遂抱膏肓之疚。……诼谣謑诟,出自屏帏;荆棘蓬榛,蔓延窗户。岂招尤则替,实攘诟而终。既怀幽沉于不尽,复含罔屈于无穷。……箝诐奴之口,讨岂从宽?剖悍妇之心,忿犹未释”的悲愤沉痛之语了。“蛊虿之谗”、“诼谣謑诟”足以将病弱哀伤的黛玉逼入精神的绝境。黛玉身处群小如此恶毒的谣言之中,焉能不伤痛而死?
  4)夫人排斥,金玉缘结
  贾母和王夫人在“宝玉择妻”的问题上看法是严重对立的,贾母钟爱黛玉,
  而王夫人喜欢宝钗,“木石前盟”与“金玉姻缘”的冲突,必然会有一个最终的结果。前文已经论述,贾母一死,宝黛的“木石前盟”便烟消云散了,二人的婚事再也无人为之保驾护航,此时,作为宝玉母亲的王夫人自然最有发言权。王夫人对黛玉的不满甚至是厌恶早已借金钏和晴雯之事发泄过了,只是碍于贾母的庇佑和亲戚的情面,未有当面发作。在后部书中,王夫人一定会想尽办法促成宝玉和宝钗的结合,对黛玉则是一味的冷落与排斥。以王夫人之身份和心性,为成全金玉姻缘而逼死黛玉似乎并不至于,但她极有可能向宫中的元春请旨(第二十八回中就有伏元春赐婚的段落),在贾政面前为宝玉议婚时扬钗抑黛,甚至还有可能为孤立无援的黛玉仓促定亲,以绝宝玉之念。而贾政可能因为赵姨娘的谗言已经对黛玉有所不满,在此心理基础上便同意了王夫人“二宝结合”的主张。“金玉姻缘”消息一出,便是给黛玉的精神以毁灭性的打击了。
  然而如果宝玉离开了贾府,贾元春赐婚以及贾政和王夫人为宝玉定亲怎么可能发生呢?此处疑问如梁归智先生所说:“这其实涉及到小说情节的具体写法,故事有错综之妙,结构有组织之巧,是不必胶柱鼓瑟的。” 也有可能是黛玉已死,宝玉归来后,二宝奉旨成亲,具体情节不好妄拟。但“金玉姻缘”的说法(可能并未最终定下)应该也是打击到了病中的黛玉,让她的处境雪上加霜。
  至于薛姨妈在此事中的态度,学者历来有两种观点。以刘心武为代表的一派认为薛姨妈老奸巨猾,先用“金玉”制造舆论,又假意关怀黛玉继而加以试探和盯防,而以梁归智为代表的一派则认为薛姨妈是一个慈爱宽厚的老好人形象,对黛玉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和关爱。笔者倾向于后一种说法。曹雪芹在回目里称“慈姨妈爱语慰痴颦”,这等于已经给薛姨妈的为人定了性,薛姨妈对黛玉的态度应该是真诚的。学者怀疑和诟病薛姨妈主要缘于两处,一是薛姨妈的“金玉之论”,第二十八回中有一段,“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第三十四回,作者又写薛蟠说道:“从先妈和我说,你这金要拣有玉的方可正配……”,学者以此断定薛姨妈一进贾府就开始为“金玉结合”造出舆论;二是第五十七回薛姨妈跟黛玉等人说“将林妹妹定与宝玉”之语又说“我一出这主意,老太太必喜欢的”,可此后便没有了下文,学者据此便说这是薛姨妈在黛玉面前故作试探,用心险恶。笔者以为,薛姨妈的思想和感情应该是经历过变化的,她原先可能真的属意宝玉,毕竟二宝结合是门当户对、亲上加亲,她说 “金玉相配”之言时并非完全无心,但后来她渐渐看明白了宝黛二人的深厚感情,也就不再提“金玉”之事了,反倒在内心很赞成宝玉和黛玉的结合。话说以宝钗的富贵根基和品貌才情,除却宝玉,还会有别的一流的少年公子可以配成婚姻,薛姨妈没有必要死盯着“金玉姻缘”不放。而她之所以没有跟老太太提议,一来是没有合适的机会,二来薛姨妈可能也在日常话语中忖度出了王夫人的意思,王夫人不喜黛玉,她便也不好提议了。从第五十七回来看,薛姨妈还是非常厚道的,宝玉因为听信紫鹃“林妹妹要回苏州去”的戏言,便大哭大病,惹得阖府皆知,彼时宝黛已经十五六岁的年纪,难免众人没有闲言碎语,而薛姨妈却及时劝言,使紧张的场面得以缓解。因此说,在后部书中,薛姨妈应该并非促成“金玉姻缘”的积极参与者,至于挟制、暗害黛玉之心就更没有了。
  5)病势渐沉,服食毒药
  黛玉先天不足,气血亏虚,每到春秋两季,咳疾必犯,前八十回中有多处写
  出了黛玉之病势的日益严重,如第三十二回,黛玉自己感叹:“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又如第三十四回,黛玉帕上题诗之后“觉得浑身火热,面上作烧,走至镜台揭起锦袱一看照,只见腮上通红,自羡压倒桃花,却不知病由此萌。”可见黛玉的身体状况已经越来越差,但这种病症应该不足以致黛玉死亡。在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中,贾母提出要给黛玉多配一丸药,旁有脂批云:“为后菖、菱伏脉”,周汝昌、刘心武等学者均认为此处是暗示在后部书中,赵姨娘会买通菖、菱二人为黛玉配制慢性毒药,使黛玉中毒而死。具体情节可能是黛玉因对宝玉的痛苦思念和种种流言蜚语的打击,身体已越来越难以支撑,此时又服食了慢性毒药,因此死亡就更加迅速了。
  6)林黛玉是自然病夭,非赴水自尽
  周汝昌、刘心武等多位红学研究家均认为黛玉是投水而亡。主要依据是“冷月葬花魂”的诗谶和“潇湘妃子”的故典。然笔者对此持不同看法。如前所论,“冷月葬花魂”一句诗是意在表现一种孤清的环境,可说明黛玉死时情状是异常凄凉的,却并不足以说明黛玉就是死于中秋、死于水中的;雪芹用“潇湘妃子”的典故主要是想隐喻黛玉日后也要像娥皇、女英二妃那样思念宝玉而泪洒斑竹,却并非是暗示黛玉的最终结局就是投水自沉。若依此论,黛玉和湘云既然同为宝玉的“湘妃”,那么湘云最后也应该是为宝玉殉情归水了,而实际上并没有。雪芹的用典原不可处处落实了看。此外,黛玉在读西厢一回中曾就葬花何处发表过自己的见解:“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蹋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此处足以说明黛玉并不以水为洁净之源,她不会最终将自己的生命结束在水中的。
  此外,黛玉是为还泪而来,她的泪水将伴随她的生命始终,用脂批的话说,是“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黛玉必是为宝玉流尽最后一滴眼泪才死去的,因此,岂有黛玉眼泪尚存而生命先逝之说?黛玉曾说宝玉:“赶你会来,我死了也罢了”,这句语谶说明黛玉在生命的绝境中,会一直苦苦等待宝玉的归来,只要宝玉平安回到自己的身边,黛玉便虽死亦无憾了。怀抱这样深厚的痴情,这样执着的盼望,黛玉怎会在宝玉淹留在外、生死未卜的情况下自绝于世呢?“情情”的黛玉即使病体难支、身受谣言之危,也断不会主动放弃生命。最后,一定是疾病、相思、流言、冷遇将她病弱的生命一点点消耗殆尽的——她终于还是没能等到宝玉归来的那一天,就“泪尽证前缘”了。黛玉的丫头何以叫做“紫鹃”,鹃鸟啼血,声声尽哀,黛玉为宝玉还泪一如杜鹃啼血,一点一滴,肝肠寸断,其悲痛欲绝之状令人心碎。作为黛玉的小影的晴雯在临死之时,尚得见宝玉一面,而真正的芙蓉女儿黛玉却至死也没有再见宝玉,雪芹胸中,应该是想以这种对比来充分渲染黛玉之死的凄凉与悲惨。

《红楼梦》共一百二十回,前八十回是曹雪芹所著,后四十回是高鹗所续。电视剧《红楼梦》第26集,林黛玉因得知宝玉与宝钗洞房花烛,焚烧诗稿、重病发作、气绝身亡。这是高鹗续写的《红楼梦》后四十回中为林黛玉设计的结局,而在刘心武看来,这并非曹雪芹的本意,而且破坏了读者对原作的审美享受。 刘心武说,小说第一回就指出了宝玉和黛玉的仙人身份。宝玉本是天上赤瑕宫的神英侍者,黛玉是天上一棵绛珠仙草。因为神英侍者每日灌溉甘露,绛珠仙草才得以修成女体。下凡后,林黛玉就要用一生的眼泪,还贾宝玉的灌溉之恩。 刘心武举例,林黛玉每次和贾宝玉闹别扭都要流泪。而在第四十九回,黛玉却说:“近来我只觉心酸,眼泪却像比旧年少了些似的。心里只管酸痛,眼泪却不多。”就是在暗示还泪之旅是有终点的。 “泪还完了,她就会主动回到天上。”刘心武认为,黛玉不该死得如此难堪,而是以一种比葬花还要诗意的方式。 “黛玉应是沉湖而死”,刘心武推测。他从曹雪芹撰写的前八十回中找寻伏笔,作为推理证据。 证据1 中秋节黛玉和湘云湖畔联诗 ■出处:第七十六回刘心武说,两人联来联去,联出两句惊心动魄的诗来。湘云说:“寒塘渡鹤影。”黛玉接了句:“冷月葬花魂。”(通行版本中为诗魂,古本中为花魂) “花魂并不是一个陡然出现的词语,林黛玉的葬花词里出现的次数就很多。七十六回这个地方,它就是林黛玉的象征。”刘心武解释,“冷月葬花魂”的意思,就是在凄清的中秋夜,湖面上倒映着中秋月,花魂一步一步地沉下去了。这句联诗,是林黛玉沉湖的一个暗示。 证据2 海棠社黛玉封号“潇湘妃子” ■出处:第三十七回“潇湘妃子,什么意思?”刘心武说,指的就是古老传说中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两个妃子得知舜死后,将泪水洒到竹子上,出现斑痕,得名斑竹、潇湘竹。 “两人找不到舜,眼泪哭干了,就在水中死去,死于江湖之间。”刘心武说,两人的结局就是“泪尽入水”。因此,“潇湘妃子”别号本身,也在暗示黛玉沉湖。 证据3 宝玉祭奠金钏黛玉说谶语 ■出处:第四十四回刘心武提到,凤姐过生日,宝玉却突然偷偷跑到庵里的水井边,因为这天也是金钏的生日,他知道是自己的行为不当造成了金钏跳井身亡。别人都不在意,唯有黛玉与宝玉心有灵犀,她说:“天下水总归一源,从咱们荣国府、大观园都可以接一碗水,对着那碗水去表达哀悼不就齐了吗?你非要专门跑出去。” 刘心武认为,黛玉此话是谶语,就是对今后命运的一种事先的暗示。“如果曹雪芹能写到黛玉之死,很可能会有贾宝玉舀了一碗水,对着碗中水祭奠她的情节。” 证据4 元妃省亲点戏《闹殇》唱词 ■出处:第十八回“元妃省亲时点了四出戏,其中《牡丹亭》的《闹殇》一折很有门道。”刘心武说,因为脂砚斋在这里批语:伏黛玉之死。 “人到中秋不自由,奴命不中孤月照,残生今夜雨中休,恨匆匆,萍踪浪影,风剪了玉芙蓉。”刘心武指出,这句唱词正中“冷月葬花魂”的意境,而“玉芙蓉”,这里指水生的荷花,影射黛玉死于水域。 刘心武指出,“曹雪芹亲密合作者”脂砚斋的批语是解读《红楼梦》的重要依据,脂砚斋明确表示: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之大过节、大关键。刘心武猜测,如果是曹雪芹写黛玉之死,会把这一段描写得非常优美。黛玉会像葬花一样,精心地设计她的服装、道具和路线,一步一步地走进湖中,借仙遁复归天界。也许第二天人们发现黛玉已死,但找不到尸体,只会有衣服和钗环存在。 【新解·黛玉眉眼】 一双含露目并非多情眼 林黛玉相貌流传最广的一种描写是: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但在刘心武看来,这个文字不能让人满意,那时黛玉年龄那么小,怎么会有一双含情目? 另一个“庚辰本”中,对黛玉的描写更为离奇:“两弯半蹙鹅眉,一对多情杏眼。” 刘心武认为,周汝昌用11个古本对比得出的描述最为贴切:两弯似蹙非蹙 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刘心武表示,因为林黛玉的人生是还泪之旅,眼睛的储水量应该相当丰富,像含有露水一样,之后再逐步干枯。 【新解·黛玉魅力】 雅俗共赏让薛蟠倾倒 “很多人觉得黛玉只有病态美,病病歪歪的身子,走路也颤颤巍巍。宝玉喜欢她八成是情人眼里出西施,吸引不了其他男性。”刘心武认为,这是对《红楼梦》的一种误读,古本中有一段对林黛玉魅力的经典描写,在通行本中被删去了。 这段描写在第二十五回,马道婆把王熙凤和宝玉弄疯了。在一片混乱的情况下,薛蟠“忽一眼瞥见了林黛玉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 “薛蟠是一个非常俗气的人,审美观念也非常俗。曹雪芹的这一笔很珍贵,说明林黛玉的外在美雅俗共赏,绝不是只有贾宝玉欣赏。” 【新解·业内回应】 黛玉之死众说纷纭 谈到黛玉的结局,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蔡义江说,各种流行的说法很多,比如投水、在树林上吊等,都是根据文中的某一句话、某一件事推断的,基本没有主流的说法。对于刘心武的投湖说,蔡义江表示,这个观点与周汝昌的一致。 但蔡义江本人的研究也有所不同——黛玉就是得病去世。“贾宝玉出事了,流浪在外。黛玉记挂着他,身体撑不住去世了。宝玉回来时,黛玉已死去一年。” 对于高鹗续写的结局蔡义江并不赞成,他认为,黛玉的死不是婚姻的原因,高鹗只是依据中国传统戏剧小说以婚姻悲剧作结的写法。

“黛玉应是沉湖而死”,刘心武推测。他从曹雪芹撰写的前80回中找寻伏笔,作为推理证据。

证据1

中秋节黛玉和湘云湖畔联诗

■出处:第七十六回

刘心武说,两人联来联去,联出两句惊心动魄的来。湘云说:寒塘渡鹤影。黛玉接了句:冷月葬花魂。(通行版本中为诗魂,古本中为花魂)

“花魂并不是一个陡然出现的词语,林黛玉的葬花词里出现的次数就很多。七十六回这个地方,它就是林黛玉的象征。”

刘心武解释,“冷月葬花魂”的意思,就是在凄清的中秋夜,湖面上倒映着中秋月,花魂一步一步地沉下去了。这句联诗,是林黛玉沉湖的一个暗示。

证据2

海棠社黛玉封号“潇湘妃子”

■出处:第三十七回

“潇湘妃子,什么意思?”刘心武说,指的是古老传说中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两个妃子得知舜死后,将泪水洒到竹子上,出现斑痕,得名斑竹、潇湘竹。

“两人找不到舜,眼泪哭干了,就在水中死去,死于江湖之间。”刘心武说,两人的结局就是“泪尽入水”。因此,“潇湘妃子”别号本身,也在暗示黛玉沉湖。

证据3

宝玉祭奠金钏黛玉说谶语

■出处:第四十四回

刘心武提到,凤姐过着生日,贾宝玉却突然偷偷跑到庵里的水井边,因为这天也是金钏的生日,他知道是自己的行为不当造成了金钏跳井身亡。

别人都不在意,唯有黛玉与宝玉心有灵犀。她说:“天下水总归一源,从咱们荣国府、大观园都可以接一碗水,对着那碗水去表达哀悼不就齐了吗?你非要专门跑出去。”

刘心武认为,黛玉说这样的话,是个谶语,就是对今后命运的一种事先的暗示。“如果曹雪芹写得到黛玉之死,很可能会有贾宝玉舀了一碗水,对着碗中水祭奠她的情节。” 反驳:在红楼作者面前耍大刀

新新红学派浩歌认为,刘心武是从只言片语中找到与水有关的所谓线索,但总感觉证据牵强、论证不充足。

浩歌认为,黛玉病死是符合逻辑发展的。前80回都是写病弱身躯的,到后来病情恶化也是情理之中。跳湖自杀是烈女行为,与黛玉的气质、性格是有出入的。因为黛玉性格更多的还是多愁善感,性格暴烈、大胆自杀不是黛玉的做法。浩歌指出,刘心武的新红学要照顾红学常识。刘心武先说林黛玉是行为艺术的实践者,说葬花就是很典型的行为艺术,用时髦词汇形容黛玉葬花为哪般?原是为结局浪漫诗意做个铺垫设计的。“真是在红楼作者面前耍大刀。”

提醒:不要陷入刘心武的泥潭

被称为新新红学派第一人的陈斯园则认为,刘心武红学之病就在于对后四十回的武断猜测,并进行天花乱坠的演绎,不仅让胡适派恼羞成怒,也让在野派各路红学家笑话。其实周汝昌的跳湖论与刘心武的沉湖论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对红楼文本的戕害,因为他们俩自以为是,主观臆断,都是反对后四十回而已。但鲁迅林语堂钱钟书等大家都认为后四十回很好。高鹗的40回续本是被学界和读者公认了的。陈斯园认为,胡玫导演与红楼选秀划开界限是明智之举,但若陷入刘心武派的对后四十回的“创造”将陷入泥潭。胡玫女士是清醒的,“尽量尊重原著,只要复制120回就可以了。”

回应:高鹗与曹雪芹不能画等号

对于新新红学派们的反驳,昨日,刘心武心态平和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有争论非常好,这样“红学”才能研究下去。

刘心武说,“黛玉应是沉湖而死”,是一种推测。他从曹雪芹撰写的前80回中找寻伏笔,作为推理证据。“我的探秘和观点只是一家之言,仅供参考。新新红学派认为一百二十回是个定论,不能推翻是不对的。学术并非少数服从多数,他们拿名人来压人,说明什么?对后四十回不满的人多得很,不止一个周汝昌。钱钟书这么聪明的学家不去碰‘红楼’,那么今人就不能超越钱钟书吗?”刘心武反驳道,其实我们谁也没有见过曹雪芹的后二十八回。高鹗续写后四十回时,曹雪芹已过世30年了,他们根本不认识。你可以喜欢高鹗,但不能把他们画等号。

的确有。不是沉湖,应该是上吊。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停机德”指的是出自战国时代燕国乐羊子妻停下机子不织 布来劝勉丈夫求取功名贤淑之 德的故事。符合封建道德标准 的女人,称为具有“停机德” ,这里是赞叹宝钗。
“咏絮才”指女子咏诗的才华,出自晋朝谢奕女幼年时期的故事。后世称赞能诗善文的女子。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有一种看法是:说这两句暗示林黛玉最后的结局是用自己所系腰带自缢身亡,吊死在她葬过花的桃花树林中。而薛宝钗在“四大家族”衰败之后,为求生存,沦为乞丐,被暴风雪冻死,最后的结局是葬身于暴风雪中。

学术上的问题,说林黛玉是沉湖而死是因为那句“冷月葬花魂”,判词是说“玉带林中挂”,是想说林黛玉是上吊与桃花林中。高鹗续写的红楼梦比较的垃圾,出入太多了,十二金钗被他给抹杀了,最后的结局明显是是为了迎合当时政治需要


黛玉之死与判词有矛盾吗?有人说黛玉应是沉湖而死的,高鹗续写的红楼梦是...
“黛玉应是沉湖而死”,刘心武推测。他从曹雪芹撰写的前80回中找寻伏笔,作为推理证据。证据1 中秋节黛玉和湘云湖畔联诗 ■出处:第七十六回 刘心武说,两人联来联去,联出两句惊心动魄的来。湘云说:寒塘渡鹤影。黛玉接了句:冷月葬花魂。(通行版本中为诗魂,古本中为花魂)“花魂并不是一个陡然出...

林黛玉的判词是“玉带林中挂”,为什么很多红学家偏向于林黛玉是病死的...
关于黛玉的死因,主要有泪尽而亡,上吊自尽,投湖自尽这三种说法。上吊自尽的依据主要来源于曹雪芹为其所作的判词“玉带林中挂”一句,但我认为这个说法漏洞较多。金陵十二钗都入了薄命司,是薄命之人,但每个人的结果各不相同,从文学手法上来说,也不可能相同。前文中秦可卿已经在曹公安排下悬梁自缢,他...

对于林黛玉的死的看法
从画图和判词来看,黛玉很可能是不堪病痛和精神上的折磨,在“绝粒”自杀不成后,到大观园林中以“一围玉带”结束自己的生命。“玉带”,是古代用来束腰的腰带,由此想像黛玉是以自己所系的腰带自缢的。这样说,既符合了图画上所画的“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符合判词中所说的“玉带林中挂”之意。这样的推测,只是我...

林黛玉之死在第几回怎么死的
我有一句心里的话, 只求你回明老太太: 横竖林妹妹也是要死的,我如今也不能保.两处两个病人都要死的,死了越发难张罗.不如腾一处空房子,趁早将我同林妹妹两个抬在那里,活着也好一处医治伏侍, 死了也好一处停放.你依我这话,不枉了几年的情分."袭人听了这些话, 便哭的哽嗓气噎.宝钗恰好同了莺儿过来,也...

红楼梦的林黛玉是病死的,为何她的判词是说她自缢身亡,吊死在她葬过花...
我想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可能不单是指林黛玉吊死在树上,宝钗冻死在雪地里 应该是一语双关,喻指她们后来的情形 挺好的一条玉带挂在树林中,难得有人看见,不被人问津,应该是指黛玉早死才华也被埋没。她可能是后来贾家败落,早亡的,本来她也确属于薄命司的,金簪雪里埋,金簪掉雪地里肯定找...

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为什么用同一个判词?
林黛玉和薛宝钗不仅用同一个判词,而且该判词位于“金陵十二钗正册”十二首判词中的第一首,可见该判词的重要程度。判词的含义正如“风月宝鉴”所喻,有正反两面的含义,《红楼梦》一书就是按判词中暗示的方向展开具体情节的。该书通过第一首判词首先追悼了崇祯皇帝,并表达了对“强制剃发令”的不满。...

林黛玉之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她究竟是不是自缢而亡
林黛玉之死的原因 在宝玉进入太虚幻境后,他在警幻仙子的指引下,看到了大观园中众女儿一生的判词。其中,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看到一幅画,上面有两枝枯木,中间挂着一条玉带,而对黛玉和宝钗的判词是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也许有人看到枯木二字,就会想到是在秋天或是...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怎么死的?
林黛玉生日当天,贾宝玉、薛宝钗大婚,林黛玉泪尽而逝。当时守在身边的仅有紫鹃、探春、李纨三人,“惟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好不凄凉冷淡”,描绘出“冷月葬诗魂”的实景。林黛玉之死的伏笔在刘姥姥讲的故事里,说这若玉(一作“茗玉”)小姐生到十七岁,一病死了。原著写林黛玉的死因、年龄与若...

林黛玉最后是怎么死的?
林十七岁,正月,王子腾在离京二百多里的地方被药死,贾府一个月内连失两大靠山。加之贾宝玉疯癫,贾政放了江西粮道,赴任在即,贾府不得不加紧筹办贾宝玉婚事。二月初二,贾母为了给贾宝玉冲喜,又想到金玉之说,遂与贾政议定贾宝玉、薛宝钗婚事。同时,为了蒙混贾宝玉,凤姐向贾母、王夫人献掉包计。...

红楼梦有几个人结局与判词不同,举2例说明
结局与判词不同,直接原因就是高饿乱续!1香菱: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显然,香菱被夏金桂害死;高鹗续本结局夏金桂自取灭亡,香菱还转了正室。2惜春:判词“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惜春应该在贾...

德庆县17765319236: 黛玉之死与判词有矛盾吗?有人说黛玉应是沉湖而死的,高鹗续写的红楼梦是否与前文有出入? -
夙树硝呋: 对啊,高鹗本来就不是很清楚曹雪芹的本意,所以他续的那部分只是为了迎合当时的政治形势,他描写的林黛玉之死很没有水准,不过也是他写的最好的一部分了,但比曹雪芹还是差很远的.黛玉沉湖是刘心武的推断,虽然可能有点争议,不过我个人还是比较认可的,毕竟比高鹗的要靠谱很多.黛玉判词并没有说她是怎么死的,不过脂砚斋批语上有一回唱戏的时候点了一出《惊梦》,脂批说:伏黛玉之死.这个地方你可以好好研究一下.黛玉之死应该在这里买下伏笔了.

德庆县17765319236: 林黛玉为什么而死?她到底是怎么死的? -
夙树硝呋: 高鹗续书中林黛玉最后“焚稿断痴情”,宝玉与宝钗二人成婚的一刻泪尽而逝. 红学界有黛玉沉湖自杀的说法,但也有人提出异议:黛玉连落花都不舍得扔进水中又怎么会沉湖而死 应判词中有一句“玉带林中挂”有部分人认为黛玉是上吊自杀...

德庆县17765319236: 请问林黛玉是怎么死的?再说为什么
夙树硝呋: 关于黛玉之死现在一般有三种看法.一是通行本红楼梦里写的“焚稿断痴情”之后绝粒而死;二是十二判词中暗示的,上吊而死;三是经研究分析的得的,沉湖而死.为什么死,得不到宝玉吧,还有当时的社会她不适应.书里开头就说她有病好像是现代的结核病.病了 爱情没有了 社会不适应,她不得不死.

德庆县17765319236: 林黛玉怎么死的? -
夙树硝呋: LZ根据胡适大师的考证,后40回是高额续写的,高鹗的版本林黛玉是病死的.但是根据林黛玉的判词以及文章中很多诗词表明,林黛玉极有可能是沉湖而死的.比如在凹晶馆联诗一章中,林黛玉和史湘云联诗是讲到,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就貌似是针对林黛玉的结局而设的伏笔,从这里可以看出林黛玉可能是沉湖而死的. 我爱红楼梦\(^o^)/~

德庆县17765319236: 红楼梦中黛玉死的时候是一种解脱的感觉,还是含恨而终? -
夙树硝呋: 含恨终生.因为答案有很多种:高鹗续书中林黛玉最后“焚稿断痴情”,泪尽而病逝. 学界有黛玉沉湖自杀的说法,但也有人提出异议:黛玉连落花都不舍得扔进水中又怎么会沉湖而死 . 应判词中有一句“玉带林中挂”有部分人认为黛玉是上...

德庆县17765319236: 黛玉是否真如周汝昌说法:死于寒塘?
夙树硝呋: 不看高鹗的续写,探讨一下曹雪芹的原意,黛玉应该是沉湖而死.理由前面有人说过了,但是我觉得还有一些观点:宝黛相见有一句形容黛玉的诗:“娴静时如姣花照水”,黛玉的花又是水芙蓉荷花,她的死是必定是离不开水的.此外,黛玉之死还有一个疑点,薄命册里黛玉判词是“玉带林中挂”,有人质疑她是采用上吊的方式死的,这一点倒不大可能,她不可能跟秦可卿一样的死法,我倒比较赞同刘心武说的在她死之前把玉带解下来挂在水边的树上,这是一种行为艺术.

德庆县17765319236: 红楼梦的林黛玉是病死的,为何她的判词是说她自缢身亡,吊死在她葬过花的桃花树林中 -
夙树硝呋: 我想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可能不单是指林黛玉吊死在树上,宝钗冻死在雪地里 应该是一语双关,喻指她们后来的情形 挺好的一条玉带挂在树林中,难得有人看见,不被人问津,应该是指黛玉早死才华也被埋没.她可能是后来贾家败落,早亡的,本来她也确属于薄命司的, 金簪雪里埋,金簪掉雪地里肯定找不见,埋在雪下,只有等天好了才会看的见,金簪可能是指宝钗的一些美德,比如类似停机德之类,贾家败落后才能知道她的一些精神的好处,可能是指责宝玉的~ 高鄂续的似乎毛病很多

德庆县17765319236: 林黛玉是怎么死的? -
夙树硝呋: 黛玉从小聪明清秀,绝丽无双,气质脱俗,淡雅若仙.与诗书为伴,但父母让她读书识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母亲去世后黛玉进京,与宝玉一同深得贾母关爱.不久父亲病故,她便长住贾府,逐渐与宝玉相知相爱....

德庆县17765319236: 林黛玉的死因有哪些? -
夙树硝呋: “泪尽夭亡”是脂批者读过原稿的印象,应该是可靠的.虽然现在看到的后四十回结局也可以看作是“泪尽夭亡”,但是曹雪芹一定还有自己另外的写法,而且按照曹雪芹从前八十回显示出来的高超水平,肯定也是写得凄婉动人,具有很高思想...

德庆县17765319236: 林黛玉究竟是怎么死的? -
夙树硝呋: 刘心武说,小说第一回就指出了宝玉和黛玉的仙人身份.宝玉本是天上赤霞宫的神英侍者,黛玉是天上一棵绛珠仙草.“只因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霞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因此草受天...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