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召公谏厉王弭谤》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活用、、、

作者&投稿:益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小石潭记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古今异义
  1.小生:  古义:年轻人  今义: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去:  古义:离开。乃记之而去;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去  3.闻:  古义:听到。闻水声;  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4.居:  古义:停留。不可久居;  今义:住。  5.可:  古义: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  今义:能愿动词,可以  6.布:  古义:映。  今义: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7.许:  古意: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现在用法的“来”。  今义:允许。  8.佁(yǐ)然:  古义:呆呆的样子。  今义: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9.清:  古义:凄清;冷清清。  今义:清晰,清净等。
一词多义
  1.可:(1)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  (2)可以,能够。不可久居。  2.从:(1)自,由。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跟随。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3.清:(1)清澈。水尤清冽;  (2)凄清。以其境过清。  4.差:(1)长短不一。参差披拂;  (2)交错。其岸势犬牙差互。  5.见:(1)出现。下见小潭;  (2)看见,动词。明灭可见。  6.乐:(1)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心乐之;  (2)逗乐,嬉戏。似与游者相乐。  7.以(1)因为。以其境过清;  (2)表修饰。卷石底以出;  (3)把。全石以为底。  8.而(1)不译,表顺接关系。乃记之而去;  (2)不译,表修饰关系。隶而从者;  (3)不译,表修饰关系。潭西南而望。  9.游(1)游动。皆若空游无所依;  (2)游览。同游者。  10.环(1)玉环。如鸣佩环;  (2)环绕。竹树环合。  11.为(1)作为。全石以为底;  (2)成为。为岩。
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方位状语,向西。  2.下见小潭。下:名词作状语,在下面。  3.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4.日光下澈。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5、俶尔远逝。远:名词作状语,向远处。  6.潭西南而望。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7.斗折蛇行。斗:名词作形容词,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名词作形容词,像蛇(爬行)一样。  8.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形容词,像狗的牙齿一样。  9.凄神寒骨。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使…凄凉。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寒冷。  10.如鸣佩环。鸣:使动用法,使…发出声音。  11.心乐之。乐:意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以…为乐。喜欢的意思。  12.近岸。近: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13.隶而从者。隶:名词作动词,跟着。  14.似与游者相乐。乐:形容词作动词,玩乐。
通假字
日光下澈,(“澈”通“彻”,意为:穿过,透过)


1.失其所与,不知
2.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3.秦伯说,与郑人盟

1.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2.以告,则杀之
3.是以事行而不悖

1.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
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3.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1.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
2.三年,乃流王于彘
3.三教九流

参考答案:
与:1.帮助;2.赞许;3.和、跟。
以:1.认为;2.依据,按照;3.因为,“是以”即“以是”。
犹:1.如同,好像;2.尚且;3.还、仍。
流:1.流动;2.放逐、流放;3.流派、派别。


古今异义:
亲戚
古义:国君的同族人。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其成员。

道路
古义:路人。
今义:地面上供人或车马行走的部分;两地之间的通道。


省略句:
()以告,()则杀之。
吾能弭谤耳,()乃不敢言!

宾语前置句:
是以事行而不悖。(应是“以是事行而不悖。”)

状语后置句:
夫民虑于心而宣之于口。(应是“夫民于心虑而于口宣之。”)


1.失其所与,不知
2.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3.秦伯说,与郑人盟

1.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2.以告,则杀之
3.是以事行而不悖

1.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
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3.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1.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
2.三年,乃流王于彘
3.三教九流

参考答案:
与:1.帮助;2.赞许;3.和、跟。
以:1.认为;2.依据,按照;3.因为,“是以”即“以是”。
犹:1.如同,好像;2.尚且;3.还、仍。
流:1.流动;2.放逐、流放;3.流派、派别。

古今异义:
亲戚
古义:国君的同族人。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其成员。

道路
古义:路人。
今义:地面上供人或车马行走的部分;两地之间的通道。

省略句:
()以告,()则杀之。
吾能弭谤耳,()乃不敢言!

宾语前置句:
是以事行而不悖。(应是“以是事行而不悖。”)

状语后置句:
夫民虑于心而宣之于口。(应是“夫民于心虑而于口宣之。”)


跪求三千字左右的关于先秦文学的论文
《国语》名篇《召公谏厉王弭谤》提出“为民者宣之使言”的主张,设喻引事,独具匠心。《战国策》中人物形象个性更为突出,描写了技巧更加高超,在历史散文中文学价值更高,如名篇《燕昭王求士》生动描写了燕昭王招贤复国的历史故事。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游说之士蜂起,在百家争鸣的环境中,产生了...

大学语文求助!求参考答案!
求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1、《离骚》的作者是()。A.庄子B.屈原C.宋玉D.老子2、下列作品中,属于人物传记的是()。A.《召公谏厉王弭谤》B.《李将军列传》C.《五代史伶官传序》D.《冯谖客... 单项选择题1、《离骚》的作者是( )。A.庄子 B.屈原 C.宋玉 D.老子2、下列作品中,属于人物传记的是( )。

跪求《召公谏厉王弭谤》翻译
《召公谏厉王弭谤》译文 周厉王暴虐无道。国都里的人都在咒骂他。召公告诉厉王说:“百姓忍不了你的命令啦!”厉王很恼怒,找到一个卫国的巫师,叫他去监视咒骂王的人。只要卫巫来报告,厉王就把被告发的人杀掉。住在国都的人都不敢说话了,熟人在路上相遇,也只能彼此互递眼色而已。周厉王很高兴,...

求郑伯克段于鄢 召公谏厉王弭谤的译文(直译)
求郑伯克段于鄢 召公谏厉王弭谤的译文(直译)  我来答 3个回答 #热议# 孩子之间打架 父母要不要干预?450911421 2008-10-09 · TA获得超过3.5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03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042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厉王虐②,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

急求《召公谏厉王弭谤》中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
道路 古义:路人。今义:地面上供人或车马行走的部分;两地之间的通道。省略句:()以告,()则杀之。吾能弭谤耳,()乃不敢言!宾语前置句:是以事行而不悖。(应是“以是事行而不悖。”)状语后置句:夫民虑于心而宣之于口。(应是“夫民于心虑而于口宣之。”)

求召公谏厉王弭谤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
道路 古义:路人。今义:地面上供人或车马行走的部分;两地之间的通道。省略句:()以告,()则杀之。吾能弭谤耳,()乃不敢言!宾语前置句:是以事行而不悖。(应是“以是事行而不悖。”)状语后置句:夫民虑于心而宣之于口。(应是“夫民于心虑而于口宣之。”)...

召公谏厉王弭谤注释
本文记述了西周后期周厉王为政暴虐,用残酷手段堵塞人民的言路,镇压人民的反抗,最终被人民推翻的史实。全文围绕一个“谏”字展开记述,形式上是在叙事,实际上重在记言。通过本文的记述,表现了召公的政治远见,揭露了周厉王残暴、腐朽而又虚弱的本质。读后想一想:召公是怎样从正反两方面讲述弭谤的道理...

急求《召公谏厉王弭谤》中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
道路 古义:路人。今义:地面上供人或车马行走的部分;两地之间的通道。省略句:()以告,()则杀之。吾能弭谤耳,()乃不敢言!宾语前置句:是以事行而不悖。(应是“以是事行而不悖。”)状语后置句:夫民虑于心而宣之于口。(应是“夫民于心虑而于口宣之。”)

《召公谏厉王弭谤》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对比
太猛了吧 该不会是老师布置的吧 太恐怖了召公谏厉王弭谤周厉王残暴无道,老百姓纷纷指责他。召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已不堪忍受暴虐的政令啦!”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一个卫国的巫者,派他暗中监视敢于指责自己的人,一经巫者告密,就横加杀戮。于是人们都不敢随便说话,在路上相遇,也只能以...

邹忌讽齐王纳谏
1、板书课题:邹忌讽齐王纳谏(结合对比《召公谏厉王弭谤》) 2、这篇课文选自《战国策》。《战国策》这部书,我们在初中学习《唐睢不辱使命》时就作过介绍,大学熟悉的许多成语都出自于它,例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惊弓之鸟,南辕北辙。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集的一部分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

三穗县19255124944: 急求《召公谏厉王弭谤》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活用、、、 -
弘虞滋心:[答案] 与 1.失其所与,不知 2.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3.秦伯说,与郑人盟 以 1.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2.以告,则... 两地之间的通道. 省略句: ()以告,()则杀之. 吾能弭谤耳,()乃不敢言! 宾语前置句: 是以事行而不悖.(应是“以...

三穗县19255124944: 求《召公谏厉王弭谤》的一词多义 -
弘虞滋心: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鄣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

三穗县19255124944: 写出下面实词在不同的句子中的意思 多 (1)川雍而溃,伤人必多.(《召公谏厉王弭谤》)_______ - (2)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史记·... -
弘虞滋心:[答案] 答案: 解析: (1)数量大,与“少”相对 (2)称赞,推崇 (3)大都

三穗县19255124944: 求召公谏厉王弭谤详解 -
弘虞滋心: 《召公谏厉王弭谤》译文 周厉王暴虐无道.国都里的人都在咒骂他.召公告诉厉王说:“百姓忍不了你的命令啦!”厉王很恼怒,找到一个卫国的巫师,叫他去监视咒骂王的人.只要卫巫来报告,厉王就把被告发的人杀掉.住在国都的人都不敢...

三穗县19255124944: 求文言文常见字词的翻译
弘虞滋心: 学习古文的基本目的是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所谓阅读能力,就是准确理解古文的能... 例如: 原文: 厉王 虐,国 人 谤 王.(《召公谏弭谤》) 误译: 周厉王暴虐,国内...

三穗县19255124944: 文言文一词多义 -
弘虞滋心: “乃 ”在中学课文中的意义及例句: ⑴于是,就.例:①乃取一葫芦置于地.②乃入见.③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④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乃罢会.⑤良乃入,具告沛公.⑥怀王乃悉发国中兵. ⑵才,这才.例:①...

三穗县19255124944: 文言文翻译急求召公(不认识这个字,所以没打)厉王(和前面一样)
弘虞滋心: 《国语·邵公谏厉王弭谤》(原文):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

三穗县19255124944: 一些文言文的一词多义 -
弘虞滋心: 虽然有点多,但是还是帮助你回答下: <之>: ①宋何罪之有: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翻译为:宋国有什么罪呢?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之”在这里没有实际的含义,是为了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翻译为: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

三穗县19255124944: 一词多义 -
弘虞滋心: 1 的;2,宾语前置的标志,助词3,的,4,的;5,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6,宾语前置的标志,助词;7,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

三穗县19255124944: 召公谏厉王弭谤一文中,召公进谏之辞的特色,详细一点,有大神吗?
弘虞滋心: 召公的谏词,前后都是比喻.前一个比喻,说明“防民之口”的害处;后一个比喻,说明“宣之于口”的好处.只有中间一段切入正题,以“天子听政”总领下文,从正面写了“宣之使言”的种种好处.从公卿列士,史、瞽、师、蒙,到百工庶人,广开言路,畅所欲言,而后经天子斟酌取舍,补察时政,就使政策、政令不背真理.如此,恰当生动的比喻与严肃认真的正题有机结合,夹和成文,笔意纵横,态度真诚,用心良苦.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