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赞叹的四句偈是什么?

作者&投稿:阮解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经的四句偈语是什么意思~

佛经的四句偈语的意思:

【四句偈】《佛学大词典》:“【四句偈】指由四句所成之偈颂。佛书所载偈颂,由四句组成者,字数多寡不拘。四句偈往往能涵盖经论佛法之要义,故经中云,以四句偈教人,或持受某四句偈,皆有甚大功德。
【四句偈】一曰:空身,二曰:空心,三曰:空性,四曰:空法。
《金刚心总持论》【四句偈论第四】 文殊师利菩萨问佛。金刚经中佛常赞叹受持四句偈等。为人演说,所得福德,胜将七宝堆满东西南北、四维上下虚空布施之福;又胜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乃至百千万劫以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之福。
未审云何是四句偈。佛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本来不生本来不灭。只因迷误而致升沉。何以故。众生长迷不觉。所以永劫堕落。诸佛常觉不迷。所以永成佛道。若有男女求佛道者,进道功程,权分四级,号四句偈。

扩展资料:
四句偈的详细解释:
1、云何空身。身是父母所生,亦具父母息气,九孔常流种种不净,四大假合。终须败坏,有知男女躯身是幻,未死之前,当死一般,借此幻身,学佛修行,名悟身空一句偈也。(借假修真)
2、云何空心。复观自心,非生非灭最圣最灵,遇境似有,境灭还无,令悟真心,常觉不昧,不随妄想流转,但依真性主行。名悟心空二句偈也。
3、云何空性。复观自性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变化无穷,威灵莫测,明明了了,自觉自知,灵灵寂寂,无为常为。名悟性空三句偈也。
4、云何空法。复观如来所说经法,皆是方便,引导法门,如水洗尘,似病与药,令证心空法了,病退药除,名悟法空四句偈也。
意义: 此四句偈乃是超凡入圣进道门路。三世如来从此成佛。十方菩萨。依此进功。所以者何。悟得初句意。依义修行,便证预流须陀洹果;悟二句意。依义修行,便证一来斯陀含果;悟三句意。依义修行,便证不来阿那含果;悟四句意。
依义修行,便证无诤阿罗汉果。此四句偈。大开诸佛道门。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能令闻者。悟佛知见。成佛无疑。是故得福胜前七宝身命布施。所得福德。百千亿分不及其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句偈

《佛说大乘金刚经论》记载:四句偈应该是“空心,空身,空性,空法”。并不是大家习惯认为的最后四句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释迦佛在《金刚经》中多次提到受持四句偈,但都没有详解何为“四句偈”。所以谁也不能“论断”何为“四句偈”。
这里只是把佛有关所说陈出,供读者自斟酌体悟:佛陀在《中阿含经》一七二、《心经第一》中,回答云何多闻比丘时说“比丘!我所说甚多,谓正经、歌咏、记说、偈他、因缘、撰录、本起、此说、生处、广解、未曾有法及说义。比丘!若有族姓子我所说四句偈知义知法,趣法向法,趣顺梵行。比丘!说多闻比丘无复过是。”
接着回答云何比闻比丘明达智慧说:“比丘!若比丘闻此苦,复以慧正见苦如真者,闻苦集、苦灭、苦灭道,复以慧正见苦灭道如真者,比丘!如是多闻比丘明达智慧。”

扩展资料
《般若经》的规模相当庞大,其确切的数量无法确定。从时间上看,《般若经》从《原始般若》而演进为《下品般若》、《中品般若》、《上品般若》;
这不但是般若法门的开展过程,也可以表示初期大乘佛教的发展情形。玄奘所搜集并编纂而成的《大般若经》,总共“十六会”。开头五会是“根本般若”,其余归为“杂般若”。
根本五会中,第一会最详,有十万颂(汉译四百卷,接近四百万宇);第二会二万五千颂;第三会一万八千颂;第四会一万颂;第五会八千颂。
从《大般若经》来看,一般认为根本五会是由小本(略)发展为大本(详)。以中国翻译史看,首译大乘经的支娄迦谶译出三十品《道行般若经》(小品),相当於五会中第四会;一百年后西晋译的《放光般若经》、《光赞般若经》(大品)相当於五会中第二会;
而初会到玄奘编纂《大般若经》时才有。此翻译情况也可作为推断它们先后次序的一种根据。“杂般若”中的《金刚经》位於第九会,分量最小,只三百颂。《金刚经》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故也被视为般若的略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句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金刚经

【四句偈】一曰:空身,二曰:空心,三曰:空性,四曰:空法。

《金刚心总持论》【四句偈论第四】 

文殊师利菩萨问佛。金刚经中佛常赞叹受持四句偈等。为人演说,所得福德,胜将七宝堆满东西南北、四维上下虚空布施之福;又胜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乃至百千万劫以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之福。

未审云何是四句偈。佛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本来不生本来不灭。只因迷误而致升沉。何以故。众生长迷不觉。所以永劫堕落。诸佛常觉不迷。所以永成佛道。若有男女求佛道者,进道功程,权分四级,号四句偈。

扩展资料

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就是因为受持《金刚经》,因悟透经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证得空性、破迷开悟、解脱成佛,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所以佛经是我们修行路上开悟的一大助缘。佛经是佛陀和高僧大德思想的汇集,能够帮我们开发智慧、清净自性。

所以佛门三皈依里说: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金刚经》中有许多流传千古的名句,可以说字字精华、句句点睛,但是其核心,无非就是这三句话!

一、所有相皆是虚妄。

《金刚经》里有句非常著名的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佛说,世间我们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和合而灭,都不是真实的存在,都是假相,都是虚妄不实的,包括我们的身体也是如此。因为一切都是假相,都是空的,所以我们不要执着,要借假修真。

佛陀当年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的时候曾经说过: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却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佛告诉世人,虽然众生人人皆具有佛性,但是众生缺乏智慧,贪着妄想,无法见到事物真实的样子。若执着于相,就无法见到自己的佛性,也就难以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二、所有皆是无住。

《金刚经》里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世间上一切因缘和合而生的法,都如梦幻泡影般无常虚幻,这一点我们应该看破。既然一切终究是空,何须将其挂怀,何须将其住在心头。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内心不挂任何事情在心头,而生其心,生什么心?生清净心、欢喜心、慈悲心、平等心、菩提心,即佛心。就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里说的: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心里没有挂碍,就没有忧苦,远离一切颠倒妄想,常得清净、自在,得究竟解脱。

三、所有皆是名相。

名相,耳可闻者曰名,眼可见者曰相。我们一般都会认为我们眼睛里看到的、耳朵里听到的,就是实实在在的感知和现象,其实它们只是名相而已。就像我们的名字一样,只是一个代号而已,并不是这个人本身。所有皆是名义上的相,并不是事物的本来。因为事物本来也是虚妄不实的。

虽然一切皆是名相,但是我们只有通过这些名相,才能看到真实的相。因此,我们学佛不要着名相,只有见到诸相非相,才能见到如来清净自性。

《金刚经》的核心,无非就是这三句话,悟透福报无边。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须一切法。万法不离其心,一切唯心造,就如《六祖坛经》里说的那样,“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做到不着相,心头不住任何事,便不会有那么多的人我分别和烦恼,才得让内心得究竟的解脱、清净和大自在。南无阿弥陀佛。



太多了,您要说出具体是什么情景的,我们才能帮您找出来呀,譬如,我举个《法华经》里面的四句偈吧,这是赞叹去寺院拜佛的偈子:
若人散漫心,
入于塔寺庙。
一称南无佛,
皆共成佛道。

佛祖赞叹的四句偈是: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一切众生皆成佛,
一切众生皆正觉,
一切众生皆佛子。

佛经中常常提到的“四句偈”,一般是泛指最简要的经文义理,并非具体指哪一个“四句偈”。 因为在佛经中,最短的偈语只有四句话,因此用“四句偈”代表简要的义理。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下一句?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六祖惠能大师著名的四句偈,意在说明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执着,才能明心见性,自证菩提。惠能是唐代高僧,俗姓卢氏,三岁丧父,家境艰贫,稍长以伐薪卖柴为业养母度日。二十四岁时辞母出家,往蕲州黄梅东山参拜五祖弘忍...

六祖慧能的诗求解
15. 五祖三更为说《金刚经》,断非依文解义者,必就彼四句偈之病而更正之,说到应无所住二句,始悟体用一如,不以偏空为究竟,遂大悟矣。可见菩提本无树四句,乃悟后语,非彻悟后语也。16. 何期二字,神妙不可言。昔世尊睹明星而叹曰:奇哉奇哉,即是此意。启祖五句,即是亲证实相者,以...

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无尽藏
读《微行动》,看到一句话“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无尽藏”。引起了兴趣。“本来无一物”:出自六祖惠能大师四句偈中的一句。“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无一物中无尽藏”出自苏东坡的《东坡禅喜集》。“无一物中无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本来无一物,...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话...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这个是六祖慧能大师的一个四句偈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是什么意思?
意思为: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出处:我国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著名的四句偈中的一句。原文: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原文白话释义:菩提原本比喻智慧,明亮的镜子比喻清静心...

”菩提本无树”的后面几句话是怎么说的?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诗是由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创作的。意义:菩提原本是对智慧的隐喻,明亮的镜子就像一颗安静的心。 原本安静,哪里会被灰尘弄脏? 它旨在表明一切都像一个梦想的泡沫,教人们不要去思考依恋,要有明确的头脑,自我认证的菩提。这首诗的意思是说“...

尊长,您好!请问佛教的四句偈是哪四句?
阿弥陀佛!师兄,佛法的四句偈在不同的经典当中,可能所指不同。比如第一个,是出自《华严经》;第二偈,出自《金刚经》,其实金刚经内也远不止此四句偈,还有好几个四句偈。但说得都是究竟佛心之境;第三偈,是出自《涅槃经》;第四偈,是出自《增一阿含经》;第五偈,出自《六祖法宝坛经》。...

佛经中的“开经偈”是什么意思
佛经中的“开经偈”是指念经前所念诵的四句偈。偈文是“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意思是:“佛祖带到世间的教理是世间一切法无法超越的至深真理。众生经历百千万劫的生死轮回也很难得见,我等能有缘听闻妙理,依照佛的教法来奉行与修持,希望能彻底...

“罪从心起将心忏”那四句偈出自哪一部经典
“罪从心起将心忏”那四句偈出自《六祖坛经》,亦称《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是佛教禅宗六祖惠能说,弟子法海集录的一部经典。《六祖坛经》记载惠能一生得法传法的事迹及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

"菩提本无树" 后面一句是什么 是什么意思 出自哪里
六祖四句偈,亦未见性,以见而未彻也。菩提不可方物,而 无物不可方。权作明镜,假名为树,抑又何妨。其病在本无一物, 偏于空矣,后人学之,不觉误入断见,不知当就究竟说,根本不 能污染,何惧尘埃之可惹。惟对治神秀之执有,使无前偈反成语 病。或当时记者未明祖意,文不合旨,亦未...

乡宁县13387466591: 四句偈究竟是哪四句?
游绿怡平: 都是一个意思,是那句非那句又有什么重要呢? 悟通了,就明白了

乡宁县13387466591: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
游绿怡平: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的含义是妄想执著想要看到佛的样子、听到佛的声音,这是世人错误的法门,执著于外相,心外求法,是不能真正见到佛的.只有放下妄想执著,向内心求佛法,才能明心见性,终成正果...

乡宁县13387466591: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
游绿怡平: 关于慧能的偈颂,还有另一种说法,说他的偈颂写的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慧能的偈颂到底是怎样写的,学术界目前还有争论,但这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主要内容.“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含义是...

乡宁县13387466591: 释迦牟尼最灵性的四句话是什么意思 -
游绿怡平: 南传、北传都公认且具有佛教代表思想的,可以是这句: 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北传佛教经常说的,还可以是《金刚经》这几句: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或者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其实这几句在《阿含经》中也有体现,在南传佛教中同样认可,只是表达句式不太一样.)

乡宁县13387466591: 关于佛教的揭语 -
游绿怡平: 偈语:偈是偈他的简称,华译为颂,所以偈语,又叫偈颂,是一种略似于诗的有韵文辞,通常以四句为一偈.

乡宁县13387466591: 赞叹佛法的四句偈言,知道是谁题作的吗 -
游绿怡平: 开经偈武则天(唐)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这首偈的由来,是武则天做皇帝的时候,由于武则天是虔诚的佛教徒,受法藏法师开示,对《华严经》有所领悟后,亲自写下来的偈子,充分地表达了轮回迷途的众生有幸见闻佛法时的欢喜.数百年来虽有许多人曾经试图修改其中的文字,但都不比原作,可见这首诗偈之精妙.颂流传至今,并成为众多修行人诵经之前必不可少的发愿文.千百年后的今天,大凡佛教寺院,每天在未诵经文以前,都要先念这四句“开经偈”.

乡宁县13387466591: 佛理解四句偈
游绿怡平: 涅盘境界

乡宁县13387466591: 金刚经中“四句偈”的解释有没有什么比较确定的说法? -
游绿怡平: 不要总是想着见到佛祖,不要求佛祖给你好处,那样的话,就偏离了佛道,违背了修行的本意!

乡宁县13387466591: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出自哪部经书? -
游绿怡平: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此一四一句偈总括一切佛教,佛教之广海,摄尽于此一偈.大小乘八万之法藏,自此一偈流出也. 增一阿含一曰:'时大迦叶问阿难曰:增一阿含乃能出三十七道品之教,乃诸法皆由此生.阿难报言...

乡宁县13387466591: 六祖慧能的诗 求解 -
游绿怡平: 惠能少孤而艰难困苦,于市卖柴为生.及闻一客诵《金刚经》 而心有所悟,遂赴五祖处学法. 一日,五祖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 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 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