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作者&投稿:仍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孟子三则:《鱼我所欲也》、《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鱼我所欲也》

全文:

鱼, 我所欲也; 熊掌, 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 亦我所欲也; 义, 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 所欲有甚于生者, 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 所恶有甚于死者, 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人皆有之, 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 一豆羹, 得之则生, 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 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 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所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指羞恶廉耻之心)。

2、《富贵不能淫》

全文: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收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扩展资料

【孟子的思想】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所谓“经界”,就是划分整理田界,实行井田制。孟子所设想的井田制,是一种封建性的自然经济,以一家一户的小农为基础,采取劳役地租的剥削形式。每家农户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吃穿自给自足。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只有使人民拥有“恒产”,固定在土地上,安居乐业,他们才不去触犯刑律,为非作歹。

孟子认为,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统治者再兴办学校,用孝悌的道理进行教化,引导他们向善,这就可以造成一种“亲亲”、“长长”的良好道德风尚,即“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孟子所说的仁政要建立在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础上。

孟子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爱之心。但是,这种同情仁爱之心不同于墨子的“兼爱”,而是从血缘的感情出发的。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这种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体现。

参考资料:孟子-百度百科




孟子三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

佝偻承蜩文末孔子对弟子说的三句话,谈谈如何理解?
”意思是:专心致志不分心,于是凝聚精神于一点,这不是说的是佝偻丈人么?这三句话是孔子对弟子的教诲,孔子将佝偻丈人神乎其技的捕蝉技艺的原因概括为“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第三句话是对佝偻丈人的称赞,也是对弟子的激励,即要想成为像佝偻丈人这样将一件事做到极致的人,就要专心致志,全神...

论语的第一句是什么
评析: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

《论语》第一章原文和翻译是什么?
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是什么意思
练习的意思。我们认为,孔子的这句话,体现了其科学的学习和教育思想,值得现代教育借鉴。今稍作阐释,不当之处请指正。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857058.htm

解释《论语》中三句话的意思 十万火急!!!
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件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件愉快的事?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的人,难道不是君子吗?"

曾子临终前的三句话说的是什么(最好有翻译的)
【翻译】曾子病重,孟敬子来问候他.曾子说道:“鸟在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会很悲凉;人在将要死的时候,他的言辞会是善意的.君子在学道时所重视的有三个方面:一是音容笑貌不轻易改变,这样也就远离了暴躁和怠慢;二是表情脸色庄重,这样也就接近诚信了;三是言辞和气息要慎於出入,这样就可以远离...

深情而不纠缠,不起心,不动念,三句话什么意思?
意思是,是真的相爱,对方真的爱你,会留给彼此的空间和自由,不会干涉彼此的朋友圈,秘密,或者其他事情。更不会太黏在一起,不会太腻。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感的意思。恋爱里最好的状态大概就是我们可以安静的窝在一起看一部年代有些久远的老电影,也可以彼此不打扰的做自己喜欢的事,不限制对方...

“人穷莫说三句话,没钱少管三件事”指的啥?
一、“人穷莫说三句话,没钱少管三件事”指的是人穷不能说丧话和能话,没钱是我时候不能管有纠纷的事,担责任的事和没有底的事。二、人们不说三个字。一方面,它的意思是不说“桑”(桑),有些挫折没有斗志和自信心。一般的意思是,没有什么可以害怕短期的贫困。我担心人们很穷,没有...

介子推母亲说的三句话是什么意思
介子推的母亲一共说了三句话,这三句话分别是:1、盍亦求之?以死,谁怼。这句话的意思是你为什么不也去请求赏赐呢?就这样死去,又能怨恨谁呢?2、亦使知之,若何?这句话的意思是也要让君侯知道一下此事,怎样?3、能如是乎?与汝偕隐。这句话的意思是你能够这样吗?我同你一起隐居吧。

右江区13259452827: 孟子三则第一则翻译 -
巧邵丹七:[答案] 《 孟子 》 三则 春秋 孟子 (一)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 祸患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 那么凡 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

右江区13259452827: 孟子三则的原文及翻译 -
巧邵丹七: 《孟子》三则春秋·孟子(一)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

右江区13259452827: 孟子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我已经看过百度百科了,百科里面说这句的意思是: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但是有人说这句是称王天下的意思,求更细致的... -
巧邵丹七:[答案] 这是与儒家思想有关的. 儒家思想:以仁义治天下 最早提出不同治民方法的孔子本人,主要强调以德治民,即《论语•为政... 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孟子主张“以德服人”或“以德行仁”,所以此处解释为德...

右江区13259452827: 孟子曾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当时反映的是什么? -
巧邵丹七:答案: C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一句被众人置之座右用以自...

右江区13259452827: 孟子三乐是什么? -
巧邵丹七:[答案]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 给文言文材料的作文,审题难度加大了不少.先看看这段话的意思....

右江区13259452827: 孟子三章翻译成白话文 -
巧邵丹七: 我为你奉上:请你参考! (一)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乃至政治形势等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人心归向、内部团结.(比如有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

右江区13259452827: 列举孟子三个的主张 -
巧邵丹七: 1、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仁、义、礼、智四端皆存于我心.2、孟子认为,教育必须要有一定的标准,就像射箭一样,必须使学者能做 到射中靶心才行.标准既定,人人必须自觉遵守,不能因人而异,随意降低.孟子教育的最 高标准,是希...

右江区13259452827: 孟子三迁中的孟是什么意思? -
巧邵丹七: 孟母三迁,即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便出自于此.词语解释信息为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现在有时用来指父母...

右江区13259452827: 孟子三乐中的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的而是什么意思 -
巧邵丹七: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译文: 君子有三乐,这三乐与治理天下没有关系.父母俱在,兄弟安好,一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得到天下的好学生,然后教育他们,三乐.

右江区13259452827: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
巧邵丹七: 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乐 这句话出自宋朝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在这篇文章中,范仲淹首先描写了“迁客骚人”以物喜以物悲,然后得出“古仁人”与迁客骚人不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表达自己要向古仁人学习的时候,表明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即这句话),同时与友人滕子京共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