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十胜十败论”,有多少含金量,真实存在吗

作者&投稿:曾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对于郭嘉 “十胜十败论”,后世存在太多的争论。如:罗贯中瞎编、郭嘉信口胡诌、没有含金量等。

那么,真相到底如何呢?

一、郭嘉“十胜十败论”是否真实存在?

据《三国志·荀彧传》记载,荀彧曾为曹操提出“四胜四败”之论, 原文:绍外宽而内忌,任人而多疑;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卒多而不能用;公赏罚分明,皆效死力,此武胜也。绍凭世资,好图虚名,故而人杰多离他而去;公以至仁待人,此德胜也。

请注意:荀彧是在公元197年(建安二年),提出的四胜四败论。那时,曹操刚刚从征伐宛城张绣的战争中败退回到许都。当初,由于袁绍迟疑难决,错失了拥立天子之功,此功反为曹操所得。

事后,袁绍一直对此耿耿于情。所以,当袁绍闻知曹操被张绣大败,心下甚为得意,遂写信讥讽曹操,曹操见信,心下大怒,打算攻打袁绍,又担心实力不够。见此,荀彧问曹操为什么发怒。曹操便将袁绍的书信拿给荀彧看。荀彧看后,先以刘邦、项羽二人强弱之势为例,劝慰曹操,接着为了以安曹操之心,后又提出了“四胜四败”之论。

据《三国志·贾诩传》记载,贾诩也曾为曹操提出过“四胜论”, 原文:袁绍围太祖於官渡,太祖粮方尽,问诩计焉出,诩曰:“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太祖曰:“善。”乃并出,围击绍三十馀里营,破之。

请注意:贾诩所提的四胜论,发生于官渡大战爆发期间。也就是说,当时曹操因为粮草不济,对官渡之战信心不足,才向贾诩问计。因此,贾诩提出了“四胜论”,劝谏曹操一定要坚持住,只要坚持下去,袁绍那边就会出现漏洞,而这个漏洞便是击败袁绍的大好良机。

正所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大战已经爆发,岂容退缩,退缩的结果就是大败,有军事家之称的曹操岂能不识。之所以这时向贾诩问计,一是想看看这个新投谋士对自己的忠心程度;二是想得到麾下人才的精神支持。

但是,《傅子》记载的郭嘉“十胜十败论”,则发生于曹操二征宛城胜利之后,官渡之战还未发生之时。

当时,曹操打算征讨徐州吕布,彻底解决悬在自己屁股之后的这把刀,却又担心袁绍乘机攻打许都,一时难以决断。为此,曹操向郭嘉问计,郭嘉这才说出了名动后世的“十胜十败论”。

这时,可能有人会问,《傅子》记载的郭嘉“十胜十败”论,不足为信。由理是,陈寿在《三国志》中没有提及。

但是,没有提及并不能说明《傅子》记载的郭嘉“十胜十败”论就不存在。理由如下:

据《晋书·傅玄传》记载:“玄少孤贫,博学善属文,解钟律。性刚劲亮直,不能容人之短。”因此,傅玄离世时,谥号为“刚”。

也就是说,《傅子》的作者傅玄,性格刚劲正直,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所以,他不可能去编写一个郭嘉“十胜十败”论的故事出来。一是跟傅玄的品性不符;二是他也没有为提升郭嘉形象而编造故事动机;三是傅玄一生以发展国家教育为志向,如:道德教育、国家教育计划等;四是傅玄一生奔波于分民定业,平役赋;裁冗官,置水官,兴水利的事业之中,那有什么闲功夫去编写小事故;五是后世百姓士、农、工、商的职业区分,就是傅玄研究后的成果,而编写小故事这种微末之事,又怎么能入得了他的法眼呢;六是傅玄本身就具有极深的文化涵养,并有诸多诗篇流传后世,岂会在乎如此小儿科的故事瞎编,也更没有为后世罗贯中撰写《三国演义》提供资料的义务。

同时,关于河北的袁绍,曹操能先后向荀彧、贾诩问计,难道会放着最为倚重的“鬼才”郭嘉不问吗?此外,曹操心中也非常清楚,如果能够战胜袁绍,则北方可得,霸业可期;反之,自己好不容易努力来的一点本钱,就会败光。对战袁绍,无异于曹操人生中的一场生死豪赌,那能不慎之再慎。正所谓:偏听则信,兼听则明。如此情况下,曹操就袁绍的问题向郭嘉问计,也就很正常了。

至于,为何《三国志》中没有记载,应该为陈寿的偶尔失误。毕竟,要记录那么多人的平生事迹,不可能不出现失误。

所以,综上分析,郭嘉“十胜十败”论,应当是真实存在的。

二、如果郭嘉“十胜十败”论是真实存在的,含金量又有多大呢?

一是知已知彼,据实剖析后的结果

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

古人最讲究的就是师出有名,因曹操迎奉天之功,已占据大义的制高点,他想打谁就打谁,而别人想打他,那就是打天子,形同造反。曹操随时都可奏请天子罢免其官爵,给其定下反叛的不义之名。同时,曹操看谁顺眼,也可请天子给谁加官进爵。

这就是“挟天以令诸侯”的大义优势所在,虽然大家心中都非常清楚,汉献帝已经名存实亡。

后来,曹操荣登魏王之时,完全有称帝的实力,但他最终放弃了。主要还是曹操一直以汉丞相自居,不愿身后留下不义之名。

但是,他的儿子曹丕却没有这样的心理负担。所以,便可心安理得逼迫汉献帝禅让。

可见,大义在当时是何重的举足轻重。

因此,官渡之时前夕,袁绍先令陈琳撰写“檄文”,数落曹操的罪状,惊出了曹操一身冷汗,头疯病反而好了。由此可见,大义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的威力却非常之大。

所以,此胜此败,含金量可打八折。

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八也。

袁绍麾下派别党争确实严重,相互攻击,你说我的不是,我道你的不对,团队难以形成合力。而曹操会用人,更会听取正确的意见,上下团结一心,这一点强出袁绍太多。

所以,此胜此败,含金量可打七折。

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十也。

说戎马一生的袁绍不懂用兵,显然不够公允。虽有拍曹操马屁的嫌疑,却又能坚定曹操麾下一众文武抗袁之心。同时,曹操在此之前也曾败于徐荣、张绣,后来又曾以强势军力败于赤壁之战、更被马超追赶的割须断袍。而此胜此败中说曹操“用兵如神”之见,同样不够公允。

所此,此胜此败,含金量打了五折。

此外的 治胜、德胜、仁胜、文胜 之说,对于一场战争的胜负影响极少。如:后世的金国、清朝,征讨天下时,那里又有半点的德、治、仁、爱一说,不同样建立起了自己的帝国霸业。

所以,此四胜四败,含金量分别打了一至三折。

二是识人之能,智慧决断后的谋略

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四也。

看看曹操阵营中的曹仁、曹洪、夏侯惇等宗族之人,同样皆被重用。

所以,此胜此败,含金量打了四折。

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

此论,曹操确实甩袁绍好几条街。正所谓:“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就是此理也。

所以,此胜此败,含金量可打满分。

三是君臣默契,稳定大局后的激励

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

虽是如此,但对官渡之战影响却极其渺小。所以,此胜此败,基本没有什么含金量,纯粹是为了稳定曹操一方的人心,同时配合曹操演演戏,拍拍其马屁罢了。

但是,不得不说,从袁绍阵营出来的郭嘉,对袁绍的认识可谓入木三分。同时,也证明了郭嘉有极强的识人之能。如:对袁绍二子的分析、对孙策评价等。

综合而言,虽然郭嘉“十胜十败论”为后世所称颂。但是,官渡之战的转折点却在许攸的身上。细思之下,反而是贾诩的“四胜论”含金量更高。劝谏曹操坚持下去,久后袁绍一方必定出现变数,后来果然应验。相较之下,郭嘉的“十胜十败论”则有点哗众取宠之嫌。

图片来源网络0��$#�


郭嘉 十胜十败
首先,从时间上讲,郭嘉的十胜十败论略早于荀彧,大抵在郭嘉进入曹操决策集团时,也就是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九月前后。郭嘉正是凭此论述博得了曹操的赏识。而荀彧的四胜四败说是在曹操宛城之败时,即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正月,二者时间上相差不远。再从内容上说,郭嘉的十胜十败归纳起来就是道...

曹操战袁绍前,操十胜,绍十败是谁提出的?
这个十胜十败论,就是郭嘉的一个名篇,在标准的正史《三国志》上是可以查到的。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曹操帐下著名谋士。郭嘉原为袁绍部下,后转投曹操,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在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年仅三十八岁...

十胜十败到底是谁提出的
郭嘉有很多粉丝,他的传奇很多,其中之一就是他在官渡战前提出了“十胜十败”。可是,“十胜十败”果真是他提出来的吗?荀彧决定对曹操进行心理干预,就特意找到曹操,说:“主公这几天为何烦恼呢?”曹操憋屈了好几天,一看自己最信任的荀彧来问,急忙掏出一封信给荀彧:“你看看,这封信太欺负人...

郭嘉提出“曹操十胜,袁绍十败”是在什么时候
官渡之前夕啊。 郭嘉的计谋最让史学家和历代政治家称道的就是他对曹操所分析的曹操和袁绍的十败十胜论.真乃千古之言,放在今天仍然让后人为之感慨.其一为"道胜"."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郭嘉以人性为第一要义,列为十胜之首.他道人的天性,是自然的天性,理应顺乎自然,不应该用"繁礼"强加...

曹操攻打袁绍,郭嘉的十胜十败都是什么??
郭嘉的“十胜十败”之说出自傅玄的《傅子》,是为了增强曹操战胜袁绍的自信心而作的评议,以对比的方式列举了曹操的优势与袁绍的劣势,提到了曹操在度、谋、武、德四方面(“十胜十败”另有道、义、治、仁、明、文六方面)远胜于袁绍。今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兵虽盛,不足惧也:绍繁礼多仪...

郭嘉的“十胜十败论”是在三国演义中那一回提出的
郭嘉听了曹操的壮言大喜,上前一步,道:“嘉有十胜,十败之论,主公切听我到来,袁绍扰乱天下,民不聊生,主公安定措施,顺应自然规律,此乃道胜;袁绍师出无名,主公奉帝王之名以令天下,名正而言顺,此乃义胜;袁绍对豪强大族放纵,任令他们凌压百姓。为所欲为,主公着重打击抑制家强势力,民心大快,此乃治胜;袁绍表面...

关于十胜十败
军还入塞,论功行封,封畴亭侯,邑五百户(田畴传)4 臣松之案武纪,决计征备,量绍不出,皆出自太祖。此云用嘉计,则为不同(武帝纪)这把献攻刘备计也否定了 本来拥郭派就本着这两条叫嚣 现在都被否定了呀 现观之郭嘉在此二点上一无是处 不过只能赞叹罗贯中的春秋笔法之妙罢了 5 嘉料...

“十胜十败”与“四胜四败”原文,作者
⑷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此德胜也。这四条就是荀彧“四胜四败”;讲到的是曹操在度、谋、武、德四方面远胜于袁绍。下面我们来看郭嘉的“十胜十败”;郭嘉的“...

郭嘉名气没诸葛亮大,为何却说郭嘉不死,卧龙不出呢?
正是因为如此,诸葛亮在后世的名声要去郭嘉大,但是如果单单论军事谋略,两个人是几乎不相上下的。首先,有说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这里我们可以分析一下郭嘉的才能。郭嘉是曹操的著名谋士,官渡之战中,曹操大败袁绍,就是郭嘉的功劳,当时曹操并没有战胜袁绍的决心,郭嘉提出了十胜十败论,就是道胜...

郭嘉外号为“鬼士”为何大家又称之为郭十胜?
郭嘉是三国历史上智慧的佼佼者,他的思想是值得战略家和军事家认真研究的。他是曹操的重要谋臣,才识超群,足智多谋,长期追随曹操左右,为他出谋划策,功绩卓著。郭嘉最聪明的地方在于他及时背袁而投曹,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主公。郭嘉给曹操分析的“十胜十败”论,即曹操的十个胜的理由和袁绍十个败的...

崇义县13086222283: 郭嘉与荀彧的“十胜十败论”的思想和观点是什么??? -
元飘盐酸: 在小说的第十八回中,郭嘉曾向曹操献“十胜十败”之论——十胜者:道胜、义胜、治胜、度胜、谋胜、德胜、仁胜、明胜、文胜、武胜也.乍一听来,似乎颇有道理,但若细细品味,多有重复之处:道、度、德、仁四个方面都是讲曹、袁二人...

崇义县13086222283: 三国演义里郭嘉对曹操与袁绍的对比,所谓"十胜十败"是具体指哪些方面? -
元飘盐酸: 道胜、义胜、治胜、度胜、谋胜、德胜、仁胜、明胜、文胜、武胜. 绍虽兵强,无能为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慑,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

崇义县13086222283: 历史上的郭嘉与诸葛亮谁更厉害?
元飘盐酸: 谁比谁更厉害要看二人处在什么位置.以诸葛亮来说,这是统帅地位,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几乎刘备所有的政治、军事活动,都有诸葛亮的出谋画策,所有的战役都离不开诸葛亮的参谋.他智计多端,料事如神.诸葛亮帮助刘备拿下荆州和益...

崇义县13086222283: 三国演义官渡之战文章赏析 -
元飘盐酸: 官渡之战乃是曹操为了统一北方而进行的讨伐战争,他面对的对手是冀州霸主,也是当时各路诸侯里实力最强的袁本初,袁绍. 官渡之战开始前,郭嘉和荀彧向曹操进谏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论,坚定了曹操破袁的决心此乃一亮点 官渡之战的前奏...

崇义县13086222283: 郭嘉 十胜十败论 -
元飘盐酸: 郭嘉从十个方面分析了曹操的优势、袁绍的劣势,认为曹操有“十胜”:第一是“道胜”.袁绍作为世族军阀,礼仪繁多而杂乱,为其形式所羁;曹操“体任自然”,因时因事而制宜,“道”高一筹.第二是“义胜”.曹操“奉顺以率天下”...

崇义县13086222283: 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郭嘉是不是最聪明的? -
元飘盐酸: 曹操之司空军祭酒.郭嘉少年时就有卓识远见,隐居乡间只与众多英豪为伍.早期曾经投靠过袁绍,但看到袁绍无果断的抉择力和任用察识贤能的才能,成不了大事便离开袁绍.后来由于曹操的谋士戏志才的死,郭嘉受曹操谋士荀彧的举荐,...

崇义县13086222283: 郭嘉的十胜十败论是什么?
元飘盐酸: 原文: 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汉祖唯智胜项羽,故羽虽强,终为所禽.今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虽强,无能为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绍以逆动,...

崇义县13086222283: 历史的三国 评价下郭嘉 -
元飘盐酸: 郭嘉在历史中的面目(转载) 一、人品 郭嘉行止不端,《三国志·魏书·郭嘉传》载:“初,陈群非嘉不治行检,数廷诉嘉,嘉意自若.太祖愈益重之,然以群能持正,亦悦焉.”合着这位整个一“我是流氓我怕谁”的架势,怎么着吧,老子...

崇义县13086222283: 郭嘉的十胜十败
元飘盐酸: 郭嘉的十胜十败归纳起来就是道胜、义胜、治胜、度胜、谋胜、德胜、仁胜、明胜、文胜、武胜;荀彧的四胜四败说也谈到了度胜、谋胜、武胜、德胜.二者惊人的雷同.四胜四败言简意赅,就事论事,而郭嘉那份专美曹操的成分相对较多,...

崇义县13086222283: 郭嘉十胜十负论 -
元飘盐酸: 孝献皇帝丁建安二年(丁丑,公元一九七年) 袁绍与操书,辞语骄慢.操谓荀彧、郭嘉曰:“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对曰:“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汉祖唯智胜项羽,故羽虽强,终为所禽.今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虽强,无能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