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清朝前期的军事

作者&投稿:机心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中国清朝前期的军事

1.独特的军事政权

清朝是由偏居中国东北一隅的少数民族"满族"通过近半个世纪的战争而建立起来的。清军入关后,又经一个多世纪的征战,建立了统一的政权;所辖疆域,在中国历史上仅次于元朝。军事是它的立国之本,而其军事战略则是由其所处条件决定的。

首先,满清尽管是少数民族政权,但由于长期汉化,并且要统治广大而富庶的汉族地区,所以,其军事战略重点在征服南方。

第二,清前期,同中国历朝一样,无强邻骚扰、亦无有价值的邻地可探取,其敌对力量及诱惑力主要来自国内,故其军事战略矛头必指向国内。

第三,中国之大,足以释放这能征善战、但却军事思想原始的马背民族的全部军事潜力。满清所以能入主中原,已足见其战略的正确,但这也正是清后期军事衰微受辱的原因之一。

2.精湛的军事统御

满清政权是以武力定"天下"的,故十分重视军事,并且营造了一套发达严谨的军事体制,堪称当时的世界之最。

多类型的军队

清代前期的正规军(称经制兵,不可轻易改动之意)包括"八旗兵"和"绿营兵"。八旗兵为清廷武装力量的核心;绿营兵为入关后招降明军和汉人组成的军队,是清廷在地方的主力正规军。前者为朝廷的嫡系部队,用于禁卫京师及各战略要地;而后者则大多配置全国各地驻防,任务多样,驻地分散。满汉大臣、将领皆可指挥绿营兵,而汉将则不可指挥八旗兵。遇有战争,均由绿营前驱,而八旗为督战队和预备队。两者实力不同的军队。

非正规军包括乡勇和团练,两者皆因正规军不足而建。乡勇初为临时招募,战后解甲归田。团练古已有之,是地主乡绅的私人武装,相当于民兵和地方常备军。

兵源

八旗兵分为满、蒙、汉八旗,其兵源皆来自特定范围的人群,实行世兵制。八旗户口实行"三丁抽一"征兵制。余二丁在家生产,提供军备物资。旗兵应征时,须自备粮秣战具。八旗组军无固定编制,而是根据大致所需兵力,按八旗平均分配分名。军官人数则较为确定,大小军官4078人,入关前旗兵14—18万,这使八旗军的征招较有弹性和保证。

绿营兵,初来源于归附明军,后以招募为主,无定额,按需而募,极盛时达60多万人。营兵又分3类:一是终身制兵,入伍即编入兵籍,成为职业军人,终生不改。50岁可退伍,并享有养老饷。二是土著制兵,在当地募集,当地驻防。三是余丁制兵,平时享有余丁饷银,军队调动时要随营侯缺。

乡勇、团练一般以"保甲制"提供兵源。十户一牌、十牌一甲,十甲一保。各户皆出壮丁,平时训练,战时则互保。团丁不离生产,经费由地方公摊,朝廷既不花钱又不费力就可调动一支军队。

皇帝是国家所有军队的最高统御者。为控制全国庞杂的各色军队,王朝设有各种严密的统御系统,以确保兵为皇家所有。其御兵原则是:强干弱枝,以满制汉,以文制武,互相制约。可见其旨在统而不在用。

中央军事机构

满清王朝初袭用明朝军制,皇帝之下设内阁,康熙时设南书房和王大臣会议,雍正时成立军机处,以掌军国大计。原来,八旗军队为各旗主私有世袭,康熙、雍正时消除私有,由皇帝任命的都统和副都统指挥,使军权集中于皇帝,兵为皇家或王朝国家所有。皇帝通过军机处直接与军队任何部门联系,收集各方情报和发号施令。

顺治年间也有兵部,但最初接受王大臣会议指挥,后又按军机处指令行事。其所能管理的只有绿营,不能管八旗。

地方军事机构

基本上沿袭明制,在京畿设"顺天府",受皇帝直接指挥。在各地又划23个省,各设文职总督为当地所有军队的最高军政长官,又设武职提督统兵。战时,朝廷还可直接派统兵大员指挥作战。巡抚和总兵是各省总督、提督之下的文武官员,其权重叠。

各地的八旗兵由专门的"八旗都统衙门"统御,地方官无权干涉。其军事统帅为"将军",职权往往与"都统"、"副都统"重叠,故常有兼职。

在少数民族地区,军事设有"理藩院",军事由其管理。

军队指挥体制

地方军政官员实际所统之兵只有绿营,而八旗只有将军、都统、副都统及其下属满族军官统御。但所有军令又必须出于督抚等地方文官,即以文制武,防止武将专兵。为此,在绿营当中,也不让统兵将帅久居一处,与士兵建立过密从属关系。刘武元巡抚提出"将皆升转"的原则,被朝廷采纳。规定:武官升职后,必须到新的单位就任;不许原下属士兵随从调动,为免将官利用乡里关系营结私人势力。高级军官不得在本省任职,低级军官也要相应地回避生活所在地和原军事单位。

3.军备

明末清初,中国的军备并不亚于当时蒸蒸日上的欧洲,而且在某些方面还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清王朝建立了全国统一政权后,由于战略思想的落后,无视火器时代到来必将引起的军事变革,反而强调"骑射乃满州之根本",不能将已出现的科学技术转化为大规模的军事力量,甚至不能保持明代已取得的成果,至使清朝军备在鸦片战争中不堪一击。

武器

清廷为"强干弱枝",使精良武器主要用于装备八旗部队。而八旗兵以骑射为主,只在军中设一些装备先进火器的"营",兵力仅数千人。尽管如此,火器已在清军中成为一个独立的军种,并在作战中发挥很大的作用。

清代有"乌真超哈"(满语"重军"之意,即指炮兵),其种类有:红衣炮(即红夷炮)型,包括"金龙"炮、"武城永固大将军"炮、"神威无敌大将军"炮;子母炮型,包括"子母炮"、"奇炮"等。还有大口径的短管火炮,如"冲天炮"、"威远将军炮"等。康熙年间,共铸铜铁炮900门,可是还要分散于广大的中国各地,就微不足道了。况且,以后的清朝各代火炮发展基本停滞。

火器营所使用的轻火器有:鸟枪、铳枪、抬枪、火箭、火球、火罐、喷筒等。然而这些火器尽管名称繁多,也很奇怪,但制法粗糙,多年因循,不图改进,而且在国内战场上,除攻城用炮外,主要还是使用冷兵器。所以清前期的武器并无特殊可言。

然而,这期间却有一可贵的发明家很值一提,即戴梓。其人自幼聪明好学,知识面很广。当时火器为前装,单发明火燃放,射程短,射速低。他26岁从军时,向统兵将军献上造"连珠火铳法",并附有"构造图"。这种枪形似琵琶,"火药铅丸"贮于铳背,以机关开闭;有两机轮相连,扳动第一机轮时,火药铅丸自动落入枪膛之中,同时第二机轮也随之转动,摩擦燧石发火,点燃火药,将铅丸发射出去。这种枪可连续发射28发铅丸,有效射程约160米以外。其性能类似半自动步枪。可惜的是,由于清政府不重视,未能广泛推广。至乾隆年间,其工艺与图纸皆失传了。戴梓还能迅速地仿制许多西方的先进武器。但他的科技才能与成果,只是被朝廷用于赏玩而已,并未用于军事。戴梓的另一项贡献是制造"冲天炮"。此炮属于短管炮类,似近代臼炮,用4轮装载,铁铸炮身,炮身装有瞄准具,发射爆炸弹,先从炮口点燃炮弹的导火索,再点燃火门上的引信,炮弹被射至敌阵后爆炸射程远近由发射药量和发射角度决定。

军事工程

清代军事战略以防为主,其筑垒技术在当时堪称优秀。它在境内修城池,在边境筑要塞。清代的火器主要是火炮,它也主要用在边塞防御,故重要的要塞为"炮台要塞",清前期共有30余处,著名的有虎门、镇海、旅顺等要塞。

为了应付火炮的攻击,炮台要塞体系采取了分散配置炮位、降低城墙高度、增加墙壁的厚度等方法。这种体系便于对付当时已被密集使用的炮火;炮位选择多在利于防守隐蔽的地点,有持久守备的能力;每个炮台既可以独立作战,又与其它炮台互为犄角,形成有屏障、有前沿、有纵深的防御体系,作战时可以互相支援,火力交叉。清代的炮台要塞体系取代了明代的卫所城池体系。

清代炮台要塞主要设于海防线,以虎门要塞最为典型。明永乐年间,就在扼珠江口、广州门户之处的虎门,构筑营垒,设兵防守。清康熙年间始,在此筑炮台式要塞。虎门要塞有十几座炮台,有炮452门。在林则徐、关天培等人的营建下,到鸦片战争前已形成配套完善的体系。关天培在奏请建筑另一座炮台时记载了建筑规模和方法。他说:"新建靖远炮台一座,在威远、镇远之间台面宽六十三尺,拟开炮眼六十,安炮六十位,炮台东南角包墙长九丈五尺,西角炮墙长七丈三尺,后台围墙长八十七丈,台前临水留出土坡十六丈,炮台石墙均宽五尺,敌台面宽二丈五尺,敌台后至山根处阔十四尺,窄处阔七尺"。

清前期的炮台要塞体系特点是:以击来犯敌舰为主,全面构筑设防;阻打结合,在水中设置木排桩寨和铁链等障碍物;以陆上炮台为骨干,配合以水上机动作战。但是,清前期虽有内河、外河两支水师,可力量甚微,只限于防守海口、缉捕海盗、运送步兵、物资等辅助工作。其水师一般以22.4~34.5米长的赶缯船为主力战舰,小点的河船、双蓬艍船用于攻战追击。最大战舰配火炮17~18门,小者只配1~2门。所以说,清前期尚无具有进行正规海战的近代意义的海军。

战术

清军八旗兵传统战术是"逐利如鸟集,困败如云散"的游牧民族非正规骑兵战法,"平地则八旗并驰、险地则八旗鱼贯",本没有一定的队形。只是在列阵、宿营和驻扎时以旗为单位,定有规矩,在任何情况下不得有变。

在与明军长期作战,学得汉族战法,包括绿营兵都采用戚继光的鸳鸯阵与三才阵等。由于八旗兵已引进鸟枪等火器,所以也创立了一种叫"连环枪式"的射击战斗队形:

战斗时,前一伍取卧姿,第二伍取跪姿,第三伍取立姿,全组三伍,依统一号令同时发射。齐放完毕,右行由右后方,左行由左后方,返转到第三组之后,重新装填弹药。同时,第二组即推进到原来第一组位置发射,依次类推。清军视之为不传秘法,只传授满蒙八旗,对汉人保密。

清朝军事思想尽管顽固,但面对火器时代的到来,也不再单纯以骑兵冲击了,而是先施以火力准备。在战场上也不再是单一的"如墙而进",而是也有因时因地变换姿势、逐步跃进了。中国最早采用"散开战斗队形"的是乾隆、嘉庆年间湘西起义的苗族军队。据记载:"苗人临阵、并无行列,皆系三、五零星,附木依崖,莫可踪迹;或在山巅,或在沟内,上下指击,皆能有准,兵勇不可防备,每被戕伤。"

由于清政府并不鼓励民间对军事参与而满族自身又日益腐败,导致清代军事思想受到禁锢,不仅失去了中国历代相传的民间军事传统,就是已有的兵书也被列为禁书。




中国清朝前期的军事
首先,满清尽管是少数民族政权,但由于长期汉化,并且要统治广大而富庶的汉族地区,所以,其军事战略重点在征服南方。 第二,清前期,同中国历朝一样,无强邻骚扰、亦无有价值的邻地可探取,其敌对力量及诱惑力主要来自国内,故其军事战略矛头必指向国内。 第三,中国之大,足以释放这能征善战、但却军事思想原始的马背民族...

清前期反侵略战争的名称和指挥者
可以说,无论后金“丁卯之役”在军事上成功与否,对皇太极个人来讲,都是胜利的。 2、1636年,丙子之役,李氏朝鲜败,成为清朝附属国。 丙子之役指的是崇德元年(1636年)至崇德二年(1637年)清朝入侵朝鲜的战争。这是满族人自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以后,第二次大规模入侵朝鲜的战争,朝鲜成为清朝的藩属国。皇太极随即撤军归国...

清朝兵力大概有多少?
清朝前期,中国军队数量出现了一次大规模的下降,清朝前期军队除了8旗军以及蒙古的20万铁骑之外就是20万左右的绿营,数量大概在50万左右。清朝在甲午战争时能动用的军队为63万人,而日军为24万人。在乾隆,嘉庆时期绿营的兵力达到了70万,这个时期中国军队的总数量达到了历史最高点,各种军事以及准军事力量...

清代前期军事思想概述是什么?
满清王朝依靠武力消灭了明朝,建立起了全国统一政权。但在军事思想方面,清王朝的贡献却是很微小的。清朝统一全国以后,在军事上并没有积极进取,而是陶醉于已经取得的胜利。特别是清朝是游牧部落起家,一直坚持“骑射乃满洲之根本”的思想,对军事技术上的一些发明创造以及军事学术发展,漠不关心。清初,火器...

清朝开国前期跟清朝末期军事力量对比?
青朝开国前期与清朝末期的军事力量对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士兵数量:青朝建国初期的兵力约在20万左右,战斗力相对较弱。而到了清朝后期,康熙、雍正时期的大规模军队编制已经达到40余万,乾隆时期则增加至50余万。2. 武器装备:青朝刚刚建国的时候,武器装备相对落后。而到了乾隆时期,武器...

清政府军事制度
在清朝前期,军事力量主要分为八旗和绿营两种。八旗分为满洲、蒙古和汉军八旗,由中央八旗衙门统一指挥,地方督抚无权调动。绿营兵则由明朝降军和改编队伍组成,兵种多样,由地方高级将领如总督、巡抚等管辖。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八旗的战斗力逐渐衰退,地主团练武装如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等应运而生...

清朝军事
清廷在对外战争中也有显著表现,与朝鲜、沙俄、缅甸、安南、廓尔喀、英国、法国、日本等国交战,既有胜利也有败绩,如《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等条约的签订。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面对列强侵略,如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朝军事面临巨大压力,最终导致国防力量的重组和列强在华权益...

清代前期军事思想史是什么?
上述二点,不但极大地影响、制约着清朝的政治、经济、文化,而且极大地影响、制约着清朝的军事思想。这就是说,清王朝在夺取全国政权,经营边疆,抵御外来侵略,完成多民族统一大业的过程中,发展、丰富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军事思想,但清前期军事思想又深深地打上了晚期封建社会的烙印,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清朝前期在新疆设置___,漠北蒙古设置___,东北设置___、__
东北地区位于中国东北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清朝前期,为了加强对东北地区的控制和管理,清朝在东北设立了黑龙江将军和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和吉林将军是清朝在东北设立的两个重要军事长官,分别负责统领黑龙江和吉林地区的军队和行政事务,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安全。清朝前期设立的初衷:1、维护国家统一...

清朝前中期的军队是凭借怎样的火器战术维系江山的?
清朝军队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溃败,英军的强大火力让他们无所适从。当然,这并不代表清军在长达两百年的时期里从来就不会有效使用火器。由于承平日久、武备废弛造成的军事能力衰败并不是中国历朝历代中的特例,如果放眼其整个朝代,清军强大的火器实力就是开疆拓土的重要支撑。 【《兵技指掌图》之马枪...

调兵山市13963391530: 中国从清朝什么时候开始军事 实力落后其他国家? -
化鸣硫酸: 满清入关开始.满清全面闭关锁国,导致武器科技虽然没倒退,但一直停滞不前.第一次鸦片战争清军虽有使用火器,但清军火枪射速慢,射程短,火炮特别容易炸膛,当时清军许多船只都是自己船上火炮炸膛被炸毁的.火器比英军落后两个多世纪,而且白刃战也打不过英军.洋务运动后虽大幅回升,甚至可以自主造一些小型战舰,甲午战争时清朝的军事实力比日本强,但后又因为战争失败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巨额赔款导致发展不前.

调兵山市13963391530: 铁血大清为何对外战争无一胜绩?
化鸣硫酸: 也不能说无一胜绩,在清朝前期还是比较强的,比如抗击沙俄的的侵略战争,逼使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那是因为封建制度的腐朽性还没有完全表现出来,只是说到了清朝后期封建制度腐朽性已经完全暴露出来,那时的清朝已经完全落后于西方各国了,所以在对西方列强的斗争中中国始终处于下风,即便有一些小胜(如19世纪7、80年代抗击沙俄支持的阿古柏入侵新疆,中法战争),也并没有改变敌强我弱的形式,所以说,清朝对外无一胜绩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的落后,直接原因是封建制度导致的军事力量的落后.

调兵山市13963391530: 明朝和清朝前期 中国人民为抗击外国侵略进行了哪些斗争? -
化鸣硫酸: 斗争:戚继光抗倭,平息东南沿海倭患,保卫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赶走沙俄侵略者,保卫了祖国的边疆.

调兵山市13963391530: 到1911年清朝还有多少兵力 -
化鸣硫酸: 清朝前期,中国军队数量又出现了一次大规模的下降,清朝前期军队除了8旗军以及蒙古的20万铁骑之外就是20万左右的绿营,数量大概在50万左右.任皇帝执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有很大关系,这也导致了中国人口的大规模增长,这为其后中国军队数量的飞跃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在清朝中期之后由于政治腐败已经经济衰退,国家政局不稳出现了几次比较严重的农民起义,这样导致中国军队数量的激增,在乾隆,嘉庆时期绿营的兵力达到了70万,这个时期中国军队的总数量达到了历史最高点,各种军事以及准军事力量达到了120万以上.

调兵山市13963391530: 清朝经济,军事简介 -
化鸣硫酸: 军事: 采用八旗制度,包括满洲八旗·汉军八旗·蒙古八旗.采用居重驭轻的重点配置政策,重点防御北京的叫“禁旅八旗”,又叫“京旗',驻防地方的叫“驻防八旗”. 军力:乾隆年间京旗...

调兵山市13963391530: 清朝时期有多少兵力 -
化鸣硫酸: 中国军队数量又出现了一次大规模的下降,清朝前期军队除了8旗军以及蒙古的20万铁骑之外就是20万左右的绿营,数量大概在50万左右.任皇帝执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有很大关系,这也导致了中国人口的大规模增长,这为其后中国军队数量的飞跃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在清朝中期之后由于政治腐败已经经济衰退,国家政局不稳出现了几次比较严重的农民起义,这样导致中国军队数量的激增,在乾隆,嘉庆时期绿营的兵力达到了70万,这个时期中国军队的总数量达到了历史最高点,各种军事以及准军事力量达到了120万以上.

调兵山市13963391530: 清朝时期的国防形式?!!急求 -
化鸣硫酸: 重西北西南,轻东南

调兵山市13963391530: 清朝的军事所是几个?卫是几个? -
化鸣硫酸: 卫是明朝的军事单位,在重要的战略位置——例如要塞、皇陵、港口、交通要道等地设置卫,每个卫所的人数约三五千人. 现在遗传下来的地名中还有“天津卫”、“威海卫”、“孝陵卫”等.

调兵山市13963391530: 清朝早期采用的兵役是什么
化鸣硫酸: 清朝建立后,也行世兵制,规定凡16岁以上的八旗子弟,人尽为兵,世代相袭.清朝末年,八旗、绿营均不堪战事,朝廷被迫下令组建勇营、新军,而这些士兵都属招募而来 B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