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公谏厉王弭谤厉王的思维方式如何?结果如何?邵公应该怎么做?

作者&投稿:任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周厉王暴虐,国人造反。邵公禀告说:“大王,大王不能这样啊!”周厉王回复说:“我有那么多的兵,那还有不控制我的人吗?”
邵公说:“事奉国君的人,难道是用兵多吗?是因为国君体察百姓的隐情。”周厉王说:“百姓的隐情,将拿什么来了解?”
邵公说:“阻塞老百姓的嘴,使他们的言论不能外露,这叫做阻塞。体察百姓的隐情而慰问他们,补救有缺点的人,叫做明察。”周厉王不听。
因此周厉王出逃于彘。
邵公因此写下《大谏》一编。
邵公以周厉王弭谤为谏,针对周厉王的暴虐行为,提出了“民谤”的危害性及厉害关系,并阐述了明察民众意见的重要性。然而周厉王不听,最后的结果是国人暴动,周厉王被放逐于彘,客死他乡。
对于邵公来说,他已经尽了自己的职责,多次劝谏周厉王,并写下《大谏》一编,以警示后人。虽然最后没有成功阻止周厉王的暴行,但他已经尽了自己的努力和职责。如果有可能的话,他可以再次向周厉王进谏,或者寻找其他途径来传达他的意见和建议。


召公谏厉王弭谤周厉王拒谏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给今人留下怎样的历史教训...
厉王强禁舆论,采用“监谤”和“杀之”的残忍手段来消除谤言,从而引出召公的劝谏。召公全部谏词的中心论点是:“民言胡可壅?”“为民者宣之使言”。为什么民言不可“壅”而必须“宣”?这是谏词要加以论述的。召公以治水设喻的方式,连用两个比喻来阐述这一道理。首先用“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召公谏厉王弭谤和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区别
不同点:《邹忌讽齐王纳谏》 《召公谏厉王弭谤》出处 《战国策》 《国语》故事年代 战国时期 西周后期 劝谏者 邹忌 召公 劝谏方式 讽谏 近于直谏 劝谏艺术 《邹》用自己向美、比美、思美的经历,来类比推理,启发对方明白事理 《召》从正反两方面生动阐述防民之口的危害,多用比喻 被劝者 齐威王(...

《邵公谏厉王谤》的整篇翻译
《邵公谏厉王弭谤》——《国语》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

古文 召公谏厉王弥谤翻译
召公谏厉王止谤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

召公谏厉王弭谤标题翻译
召公谏厉王弭谤标题翻译:周厉王暴虐,百姓纷纷指责他。召公谏厉王弭谤出自《周语》。《召公谏厉王弭谤》是春秋时期文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文字简明,结构严谨,全文寥寥数百字,就扼要记述了召穆公劝谏周厉王停止“卫巫监谤”未成,终致国人起义、厉王被逐这一事件的始末。以生动形象的...

召公谏厉王弭谤中作者如何描绘为广开言路,政通人和的思想的?
作者通过记载周厉王不听邵公谏言,残酷镇压百姓,禁止百姓议论朝政得失,最终激起民愤而被流放的事实,表达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蕴含着广开言路的民主思想。这篇文章文字简明,结构严谨,全文寥寥数百字,就扼要记述了召穆公劝谏周厉王停止“卫巫监谤”未成,终致国人起义、厉王被逐这一...

召公谏厉王弭谤题目的含义
厉王暴虐无道,老百姓议论纷纷,他就派人监查非议他的人,抓到就回头杀掉,后来人们不敢非议他了,十分得意 邵公说这么不行,堵的住人的嘴堵不住心,厉王不听,三年过后,厉王被起义军流放到偏远之地,再也不得瑟了

召公谏厉王弭谤读音及其历史背景
召公谏厉王弭谤,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件政治事件。这件事件发生在春秋时期,是古代中国政治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不仅对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于后来中国政治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也产生了重要的启示作用。读音 召公谏厉王弭谤,读音为:zhàogōngjiànlìwángmǐbàng。历史背景 春...

《邵公谏厉王弭谤》是什么类型的散文
《邵公谏厉王弭谤》是古代史学散文。《邵公谏厉王弭谤》属于中国先秦时期的散文,由齐国大夫邵武所作。这篇散文主要讲述了齐国厉公在位期间的荒淫无道、暴虐残忍,以及齐国大夫邵武因为对厉王的不满而勇敢地进行谏言的故事。它以平实、生动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于厉王的强烈批评和警示,主张以仁厚之道治理...

召公谏厉王弭谤为何失败
厉王弭谤表面是控制了舆论,实际却积蓄不满力量导致自己下台。其实,在很多企业和组织中,也存在类似厉王弭谤的事情,典型的就是领导一言堂、实名制的民意调查等。相关信息:在周厉王继位后,他任用荣夷公,专擅渔牧山林之利,禁止国人入山砍柴打猎、禁止捕鱼,严重影响了国人的正常生活,损害了大部分的既...

兴县19348918215: 召公谏厉王弭谤译文 -
荀光沁林: 周厉王暴虐无道.国都里的人都在咒骂他.召公告诉厉王说:“百姓忍不了你的命令啦!”厉王很恼怒,找到一个卫国的巫师,叫他去监视咒骂王的人.只要卫巫来报告,厉王就把被告发的人杀掉.住在国都的人都不敢说话了,熟人在路上相遇...

兴县19348918215: 召公谏厉王弭谤中召公用比喻的方法想让厉王明白什么道理,这样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
荀光沁林: 道理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意思是,不能堵塞言路,要让老百姓敢于提意见,否则会导致统治的垮台.好处是:形象、生动,易于理解.

兴县19348918215: 召公谏厉王弭谤召公是怎样从正反两方面讲述危机的 -
荀光沁林: 从正反两方面论述“民谤”直接关系到国富民强的道理.以“土之有山川”和有“原隰衍沃”比喻“口之宣言”,是前一个比喻的深入.即对待民“谤”不仅不能消极被动地“防”,更要积极主动地“宣”.金圣叹在《才子古文》中说:“前说...

兴县19348918215: <<召公谏厉王弭谤>>中召公是怎样从正反两方面讲述弭谤的道理的? -
荀光沁林: 译文在这: 周厉王残暴无道,老百姓纷纷指责他.召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已不堪忍受暴虐的政令啦!”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一个卫国的巫者,派他暗中监视敢于指责自己的人,一经巫者告密,就横加杀戮.于是人们都不敢随便说话,...

兴县19348918215: 召公谏厉王弭谤赏析 -
荀光沁林: 从正面:对待弭谤不能阻止,说明“口之宣言”的重要性从反面:说明君主若采取堵塞的方法是注定失败的

兴县19348918215: 召公谏厉王弭谤说明了什么 -
荀光沁林:[答案] 形象的比喻,使人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使深奥的道理变得直观、生动. 召公针对厉王的暴政,以 “ 为川 ” 为喻,警诫厉王要尊重民意,体察民情,弭谤犹如壅川,“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 ”“ 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 ,寓说理于比...

兴县19348918215: 邵公谏厉王弭谤的译文(要简单) -
荀光沁林: 邵公谏厉王弭谤》——《国语》 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兴县19348918215: 召公谏厉王弭谤与邹忌对比,中心论点上有什么相同之处?所讲的故事内容有什么不同之处 -
荀光沁林: 中心论点:要勇于接纳别人的意见. 故事:召公谏厉王弭谤,说的是权周厉王正确面对谏言,正确疏导,但周厉王不听,终于被流放;邹忌讽齐王纳谏,齐王听从,结果齐国变得非常强盛.

兴县19348918215: 召公谏厉王弭谤中厉王对待谏言的态度和结果 -
荀光沁林: 厉王堵住百姓的嘴,不让他们说不利于自己的话,以残暴的方式对待百姓,最后引起百姓的公愤,被流放到了山西.

兴县19348918215: 召公谏厉王弭谤 召王用比喻的方法让历王明白什么道理 这样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
荀光沁林: 召公以治水设喻的方式,连用两个比喻来阐述这一道理.首先用“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作喻,用“防川”来喻“防民之口”,说明民言不可堵.接着又用“川壅而溃,伤人必多”作喻,说明用高压手段堵塞民言将会产生的危害有多大.召公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