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的四字成语

作者&投稿:阿亮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四字成语概括烛之武退秦师

以六个成语解读《烛之武退秦师》

左养正

【危在旦夕】形容危险即在眼前。秦晋联军大兵压境,弱小的郑国孤立无援而危于累卵,正像佚之狐所言“国危矣”。

【从谏如流】指听从好的建议就像水从高处流下一样顺畅自然,形容乐意接受别人的意见。郑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际,没有在慌乱中开门投降,也不是匆忙地发布迎战动员命令,而是果断接受佚之狐的建议,与名不见经传且已“退居二线”的烛之武坦诚相见,让他去说秦君。

【临危受命】烛之武不计个人得失,捐弃年轻时不得志的前怨,在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接受使命,表现出顾全大局的气度和胸有成竹的智慧。

【洞若观火】就像黑夜里看火一样,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秦晋两国虽然国君之间世代互为婚姻,但是政治家决策及行为方式必从本国利益出发。由于地理位置关系的客观原因以及曾经的嫌隙,两国之间本来就貌合神离,尤其是秦伯的狐疑两端,这些都让烛之武看得一清二楚。

【以退为进】表面上退却,其实准备进攻的一种战略或战术。烛之武在充分了解秦伯狂妄自大、利令智昏、动摇不定等心理的前提下,先向秦伯示弱,满足其虚荣心,解除其戒备心理,为让秦伯接受自己的观点做好了心理准备。

【化险为夷】将危险转化为平安。烛之武知己知彼,因势利导,以利害关系说动了秦伯。秦伯的单方面退兵,使秦晋联盟分崩离析,郑国的倒悬之危终于在烛之武一番细针密线的论说中迎刃而解。

【小结】在郑国危在旦夕的关键时刻,郑伯从谏如流,委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临危受命的烛之武对秦晋两国关系洞若观火,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终于说退秦师,化险为夷。

2. 四字成语概括烛之武退秦师,求助

1.【危在旦夕】形容危险即在眼前。秦晋联军大兵压境,弱小的郑国孤立无援而危于累卵,正像佚之狐所言“国危矣”。

2.【临危受命】烛之武不计个人得失,捐弃年轻时不得志的前怨,在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接受使命,表现出顾全大局的气度和胸有成竹的智慧。

3.【洞若观火】就像黑夜里看火一样,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秦晋两国虽然国君之间世代互为婚姻,但是政治家决策及行为方式必从本国利益出发。由于地理位置关系的客观原因以及曾经的嫌隙,两国之间本来就貌合神离,尤其是秦伯的狐疑两端,这些都让烛之武看得一清二楚。

4.【以退为进】表面上退却,其实准备进攻的一种战略或战术。烛之武在充分了解秦伯狂妄自大、利令智昏、动摇不定等心理的前提下,先向秦伯示弱,满足其虚荣心,解除其戒备心理,为让秦伯接受自己的观点做好了心理准备。

5.【化险为夷】将危险转化为平安。烛之武知己知彼,因势利导,以利害关系说动了秦伯。秦伯的单方面退兵,使秦晋联盟分崩离析,郑国的倒悬之危终于在烛之武一番细针密线的论说中迎刃而解。

6.【从谏如流】指听从好的建议就像水从高处流下一样顺畅自然,形容乐意接受别人的意见。郑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际,没有在慌乱中开门投降,也不是匆忙地发布迎战动员命令,而是果断接受佚之狐的建议,与名不见经传且已“退居二线”的烛之武坦诚相见,让他去说秦君。

3. 【出自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成语或典故

以六个成语解读《烛之武退秦师》左养正 【危在旦夕】形容危险即在眼前.秦晋联军大兵压境,弱小的郑国孤立无援而危于累卵,正像佚之狐所言“国危矣”.【从谏如流】指听从好的建议就像水从高处流下一样顺畅自然,形容乐意接受别人的意见.郑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际,没有在慌乱中开门投降,也不是匆忙地发布迎战动员命令,而是果断接受佚之狐的建议,与名不见经传且已“退居二线”的烛之武坦诚相见,让他去说秦君.【临危受命】烛之武不计个人得失,捐弃年轻时不得志的前怨,在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接受使命,表现出顾全大局的气度和胸有成竹的智慧.【洞若观火】就像黑夜里看火一样,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秦晋两国虽然国君之间世代互为婚姻,但是政治家决策及行为方式必从本国利益出发.由于地理位置关系的客观原因以及曾经的嫌隙,两国之间本来就貌合神离,尤其是秦伯的狐疑两端,这些都让烛之武看得一清二楚.【以退为进】表面上退却,其实准备进攻的一种战略或战术.烛之武在充分了解秦伯狂妄自大、利令智昏、动摇不定等心理的前提下,先向秦伯示弱,满足其虚荣心,解除其戒备心理,为让秦伯接受自己的观点做好了心理准备.【化险为夷】将危险转化为平安.烛之武知己知彼,因势利导,以利害关系说动了秦伯.秦伯的单方面退兵,使秦晋联盟分崩离析,郑国的倒悬之危终于在烛之武一番细针密线的论说中迎刃而解.【小结】在郑国危在旦夕的关键时刻,郑伯从谏如流,委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临危受命的烛之武对秦晋两国关系洞若观火,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终于说退秦师,化险为夷.。

4. 烛之武退秦师概括出几个重要的成语

【危在旦夕】形容危险即在眼前。

秦晋联军大兵压境,弱小的郑国孤立无援而危于累卵,正像佚之狐所言“国危矣”。【从谏如流】指听从好的建议就像水从高处流下一样顺畅自然,形容乐意接受别人的意见。

郑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际,没有在慌乱中开门投降,也不是匆忙地发布迎战动员命令,而是果断接受佚之狐的建议,与名不见经传且已“退居二线”的烛之武坦诚相见,让他去说秦君。【临危受命】烛之武不计个人得失,捐弃年轻时不得志的前怨,在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接受使命,表现出顾全大局的气度和胸有成竹的智慧。

【洞若观火】就像黑夜里看火一样,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秦晋两国虽然国君之间世代互为婚姻,但是政治家决策及行为方式必从本国利益出发。

由于地理位置关系的客观原因以及曾经的嫌隙,两国之间本来就貌合神离,尤其是秦伯的狐疑两端,这些都让烛之武看得一清二楚。【以退为进】表面上退却,其实准备进攻的一种战略或战术。

烛之武在充分了解秦伯狂妄自大、利令智昏、动摇不定等心理的前提下,先向秦伯示弱,满足其虚荣心,解除其戒备心理,为让秦伯接受自己的观点做好了心理准备。【化险为夷】将危险转化为平安。

烛之武知己知彼,因势利导,以利害关系说动了秦伯。秦伯的单方面退兵,使秦晋联盟分崩离析,郑国的倒悬之危终于在烛之武一番细针密线的论说中迎刃而解。

5. 《烛之武退奏师》中的成语有哪些

【危在旦夕】形容危险即在眼前。秦晋联军大兵压境,弱小的郑国孤立无援而危于累卵,正像佚之狐所言“国危矣”。

【从谏如流】指听从好的建议就像水从高处流下一样顺畅自然,形容乐意接受别人的意见。郑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际,没有在慌乱中开门投降,也不是匆忙地发布迎战动员命令,而是果断接受佚之狐的建议,与名不见经传且已“退居二线”的烛之武坦诚相见,让他去说秦君。

【临危受命】烛之武不计个人得失,捐弃年轻时不得志的前怨,在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接受使命,表现出顾全大局的气度和胸有成竹的智慧。

【洞若观火】就像黑夜里看火一样,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秦晋两国虽然国君之间世代互为婚姻,但是政治家决策及行为方式必从本国利益出发。由于地理位置关系的客观原因以及曾经的嫌隙,两国之间本来就貌合神离,尤其是秦伯的狐疑两端,这些都让烛之武看得一清二楚。

【以退为进】表面上退却,其实准备进攻的一种战略或战术。烛之武在充分了解秦伯狂妄自大、利令智昏、动摇不定等心理的前提下,先向秦伯示弱,满足其虚荣心,解除其戒备心理,为让秦伯接受自己的观点做好了心理准备。

【化险为夷】将危险转化为平安。烛之武知己知彼,因势利导,以利害关系说动了秦伯。秦伯的单方面退兵,使秦晋联盟分崩离析,郑国的倒悬之危终于在烛之武一番细针密线的论说中迎刃而解。

【小结】在郑国危在旦夕的关键时刻,郑伯从谏如流,委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临危受命的烛之武对秦晋两国关系洞若观火,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终于说退秦师,化险为夷。

6. 文言文中,以、固、因、焉、其的一词多义.最好完整点啦谢谢

【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 ②夜以继日(成语) 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③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尽矣. 2.通“已”,止. ①无以,则王乎?【固】gù (1)动词 ①坚守,安守 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军多次打败赵国的军队,赵军坚守营寨不肯出战. ⑥巩固,安定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天时不如地利》) ——巩固国防不必靠山河的险要.(2)形容词 ②固执,顽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你的思想这样顽固,顽固到不能通达事理的程度. ③坚决,坚持 蔺相如固止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坚决制止他们.增加:坚固 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赤壁之战》) ——荆州和我国邻近接壤,江山险要坚固.(3)名词,险要的地势 ⑤秦孝公据肴函之固.(《过秦论》) ——秦孝公占据着肴山和函谷关的险要地势.(4)副词 ④表本来,原来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生在我的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要早. ⑦表确然,确实,实在 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记》) ——这实在是百世难得的际遇啊!增加:表让步,固然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 ——人固然有一死,只是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 【因】 (一)介词. 1.依照,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②变法者因时而化. 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2.依靠,凭借.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③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 3.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 ②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4.通过,经由. 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鸿门宴》) 5.因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 (二)副词. 1.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2.原因,缘由,机缘. ①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三)动词 1.根据 ①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 2.沿袭,继续. ①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




人教版 高一文言文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 荆轲刺秦王 和鸿门宴
烛之武退秦师 九月十三日,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这是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水之南。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

高一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改编成小说
烛之武退秦师(小说版):在春秋时期的某一天早晨,郑国的君主正在早朝,这时,突如其来的一声打破了片刻的宁静:“报——!”来者正是戍守边疆的官吏,不过名字咱们就此忽略吧。“启奏大王,据前线探子来报,晋、秦两国联盟攻打我国,现晋军在函陵驻扎,秦军在氾南驻扎,情况十分危急,请大王定夺!...

高一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 4、解题: 烛之武退秦师。 退:使动用法,使---撤退 师:军队 三、讲解课文。 (一)讲解第一段。 1、先看第一段。齐读第一段。第一段写了什么事情?――秦晋围郑 2、秦晋为何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补充背景: ①秦晋围...

烛之武退秦师 所有之字的解释
9、将焉取之:土地,代词;10、唯君图之:这件事,代词;11、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郑国,代词;12、子犯请击之:它,代词;1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助词;14、因人之力:的,助词;15、而敝之:他,代词;16、亦去之:郑国,代词。出自:左丘明[春秋]《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晋侯...

用之不武的意思
问题三:“以乱易整,不武”的意思 出自 烛之武退秦师 。这句话的意思是 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问题四:“胜者不武”什么意思 应该是 胜之不武?以唬凌弱,即使赢了也不光彩。比喻以大欺小。《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 具体句子: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及翻译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烛之武退秦...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整理
宾语前置,“有何厌”.④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希望对你有用。 4. 烛之武退秦师重点实词古今异义通假字虚词和句式总结 重要实词 1、贰①“二”的大写. 因为郑国先于晋国结盟,但后于晋国的敌国楚国结盟,被视为不敬.故秦、晋围之.(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

烛之武退秦师翻译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译文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南。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

...烛之武是如何凭借能言善辩退掉秦师保全郑国的?,
一方面使秦伯觉得枉费心机,一方面顿感危机所在。于是,烛之武“一心为秦”地挑拨离间了“秦晋之好”。然后用委婉的语气劝说,表现对秦国的尊敬,虽然烛之武年岁已高,但在秦穆公眼前岂敢倚老卖老,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属下。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

烛之武退秦师翻译
·第三段:本段是全文的主体,也是说退秦师的关键。分四个层次:一是烛之武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引起对方好感;二是说明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三是陈述保存郑国,对秦国有好处;四是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并分析晋国贪得无厌,从而使秦穆公意识到晋强会危秦,于是与...

彬县19332672788: 四字成语概括烛之武退秦师!! 求助 -
古晏卡迈: 以六个成语解读《烛之武退秦师》左养正【危在旦夕】形容危险即在眼前.秦晋联军大兵压境,弱小的郑国孤立无援而危于累卵,正像佚之狐所言“国危矣”.【从谏如流】指听从好的建议就像水从高处流下一样顺畅自然,形容乐意接受别...

彬县19332672788: 从《烛之武退秦师》、《谏太宗十思书》、《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衍生出的成语有哪些, -
古晏卡迈:[答案]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鸿门宴 固本清源、居安思危--谏太宗十思书 负荆请罪、完璧归赵、退避三舍--廉颇蔺相如列传 厉兵秣马——烛之武退秦师

彬县19332672788: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成语,并解释 -
古晏卡迈: 一鼓作气

彬县19332672788: 请问 烛之武退秦师的成语都有什么? -
古晏卡迈: 一鼓作气,偃旗息鼓

彬县19332672788: 烛之武退秦师 重点实词解释烛之武退秦师重点实词解释说1.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2.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3.秦伯说,与郑人盟辞1.辞曰:“臣... -
古晏卡迈:[答案] 说 1.动词 告诉,说 《桃花源记》 2.名词 一种文体 《捕蛇者说》 3.通假意动 说”通“悦”,高兴 《烛之武退秦师》 辞 1.动词 推辞 《烛之武退秦师》 2.动词 告辞 《桃花源记》 3.动词 推脱 成语

彬县19332672788: 烛之武退秦师中,晋文公 烛之武 佚之狐三人的性格特点 分别用三个四字成语概括 -
古晏卡迈: 晋文公:恩怨分明,顾全大局. 烛之武:能言善辩、热爱祖国 一只狐: 胸藏韬略,遇事冷静,能谋善断,高瞻远瞩

彬县19332672788: 《烛之武退秦师》重点字词 -
古晏卡迈: 《烛之武退秦师》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5.秦伯说...

彬县19332672788: 你能找出一个“济”字当“渡河”讲的成语吗?(课文《烛之武退秦师》) -
古晏卡迈:[答案] 同舟共济 舟:船;济:渡,过洒.坐一条船,共同渡河.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

彬县19332672788: 烛之武退秦师 重点实词解释 -
古晏卡迈: 说 1.动词 告诉,说 《桃花源记》 2.名词 一种文体 《捕蛇者说》 3.通假意动 说”通“悦”,高兴 《烛之武退秦师》辞 1.动词 推辞 《烛之武退秦师》 2.动词 告辞 《桃花源记》 3.动词 推脱 成语

彬县19332672788: 说明下列词语中的词语活用情况:1.烛之武退秦师2.越国以鄙远3.秋水时至4.其继有在者乎5.宦士三百人 -
古晏卡迈:[答案] 1.烛之武退秦师 /退,使动用法,使……退却 2.越国以鄙远 /鄙,意动用法,把……当作边界 3.秋水时至 /时,名词用作状语,按时 4.其继有在者乎/继.动词用作名词 ,后继的人 5.宦士三百人 /宦,名词用作动词,做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