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代最杰出的田园诗人是谁

作者&投稿:长孙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魏晋时代最杰出的田园诗人是谁~

  陶渊明。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楼主好,南北朝最伟大的诗人,我认为是陶渊明。
陶渊明,字元亮,后改为潜,号“五柳先生”,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后世称靖节先生,田园诗派第一人。有《陶渊明集》。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说明一下,供您交流:
首先,从个人品质上来说,他既有“大济苍生”的大志,也有不与黑暗官场同流合污,“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节操,而归隐之后,他并未一味避世,而是长期参与田间劳作,感情上越来越贴近劳动人民,更了解人民疾苦,在他的诗中对劳动人民的贫寒生活以及仕途的黑暗虚伪多有反映。
其次,从他的文学成就来说,陶渊明是两汉魏晋南北朝800年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杰出的词赋家与散文家。陶诗今存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陶文今存12篇,计有词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的体系,使中国古典诗歌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欢陶渊明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以及他淡薄渺远,恬静自然,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
他的诗,对后世尤其是唐宋诗人影响很大,孟浩然、李白、杜甫、白居易、欧阳修、苏轼,都受其影响。
陶渊明还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中国古代的文人,有嗜酒的共性,李白更是把以酒入诗发挥到了极致。这与陶渊明的影响也是分不开的。

魏晋时代最杰出的田园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生于公元365年,一名潜,字元亮,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生活在东晋后期,这时政治黑暗,贵族腐败,门阀制度森严,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其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他的祖父和父亲曾经作过太守一类的官,但到陶渊明时,家境已经没落,因此他从小就过着贫困的生活。他少年时曾有过豪放的生活,志向远大。他接受了儒家的用世思想,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很希望建功立业。他曾写道:“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少年壮且厉,抚剑独行游”,“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他少年好学,知识渊博,诗、赋、文写得都非常出色。但由于政治黑暗,门阀制度的排挤,无法施展他的政治抱负,这就是他仕途不通和悲剧的原因。

萧统在《陶渊明传》里写道:“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这里记载了陶渊明29岁时初仕为江州祭酒。但由于“不堪束职”,时间不长便解职回家了。后来他又于晋元兴三年为镇军将军刘裕参军,次年又为建成将军刘敬宜参军,因心不悦回了家。回家后,耕植不足以自给,再加上孩子多,生活没有办法。亲戚和朋友都劝说他出去作官,他的叔父陶夔曾任太常卿,见他生活困苦,遂加引荐,于是被任为小县之令。那时正值战乱,他害怕到远处任职,而彭泽县离家不远,俸禄又足够他酿酒,他就在彭泽县任职。他任职后,给家里送一服役的人,并写信说:“家里生活十分困难,现在送给你们一个服役的人,帮助你们耕种田地。他也是人呀,请你们好好待他。”年底,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经去职。后来,他写了《归去来辞》这篇传世之作。诗人在序文里交代了写作原因。他十分坦城地讲,就任县令,是为生计所迫;之所以辞职、是因为“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已交病”。这就是说,宁可饿肚子,也不愿违心地逢迎上司而混迹官场了。辞中叙述了他辞官的决心和心情:“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对黑暗现实的有力反抗。但文中有些乐天知命思想是不足取的。这篇文章语言清新.朴素自然.叙事、写景、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感情真实充沛,富有抒情意味。宋代著名作家欧阳修曾赞扬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陶渊明在《归田园居·少无适俗韵》中写道:“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从陶渊明29岁为州祭酒至辞官彭泽今共13年。他看不惯当时政治的腐败.从而结束了他的仕途生涯,陶渊明最后的这20余年的田园生活和其他隐士们的隐居山林不同。陶渊明隐居的本身就是对于黑暗现实不同流合污的一种反抗,反映了他对现实的不满。这和逃避现实不一样。这在他的诗歌中都有反映、如《归田园居》、《饮酒》中的“结庐在人境”、“长公曾一仕”;《拟古》中的“少时壮且厉”;《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述酒》《读山海经》中的“巨猾肆威暴’、“精卫衔微木”:《杂诗》中的“白日沦西阿”;以及《咏荆轲》等等。在这些诗中,诗人歌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身恋归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短短几句,对仕途的厌恶之情溢于言表。“青松在东园,众草投其姿;凝霜殓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这里,诗人以青松自比,虽然“卓然见高枝”,但在那门阀制度森严的时代,仍不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还有,“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比怀悲凄。终晓不能静。”“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虽然他看到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但他还不愿服老,还想继续作一番事业,建功立业。至于《咏荆何》、《读山海经》,诗人通过对古代英雄战斗精神的颂扬,反映了诗人自己反抗黑暗现实的思想,表现了他“金刚怒目式”的一面。说明他没有忘怀现实,也没有放弃他的伟大理想。

陶渊明的田园生活,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这就是他能亲自参加生产劳动,接近劳动人民,歌颂劳动,在当时社会士大夫鄙视劳动的情况下,这本身便具有进步意义,同时也使他的田园诗具有劳动生活气息。参加劳动,尊重劳动人民,能和劳动人民生活在一起,并且感到有很大的乐趣,这确实是很不容易做到的。《癸卯岁始春怀左田舍》二首、《归园田居》、《庚戍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等,都描写了诗人参加劳动的情况:“在昔闻南苗,当年竟未践。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夙晨装吾驾,启涂情已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人负来还。”“温原长如此,躬耕非所叹。”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诗人,能够早出晚归辛勤耕作,并且要“长如此”,这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少见的。这不仅是劳动本身的意义,而且也是对劳动观念的变革。“人生归有道,衣食因其端”,诗人在这里宣扬了依靠劳动而食的真理,这种观点确实是十分难得的。他对劳动人民的感情也是十分真挚的:“且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于为谁欤,田父有好怀。壶觞远见候,疑我与时乘。”从这些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与劳动人民的密切关系,他们在一起聊天谈心,喝酒,真是无所不谈。

诗人还讴歌田园风光,这也是陶渊明诗歌的一大特点。与历代文人学士所写的不同,在于他不是美化现实,也不是纯粹欣赏田园风光,而是把田园风光和黑暗的仕途生活相比较而写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呔深巷中,鸡鸣桑树巅。”这里写的田园风光多么美,难怪后人把他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一派,评价确实很高。其实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田园生活并非如此美妙,它经常遇到天灾人祸,就连诗人也是“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更不要说比诗人更加贫苦的广大农民了。诗人这样写是把美丽朴素的田园风光与黑暗污浊的仕途生活加以鲜明的对比,有力地揭露和批判了佳途的虚伪。他把黑暗的对途比作“迷途”、“樊笼”,他把自己误入佳途比作“羁鸟”、“池鱼”一样不得自由而痛苦。所以他决心回到田园,重新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况且,诗人心中并不平静。他曾写到,“猛志逸四海,寒翮思远翥”,“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说明这才是诗人的“真意”所在。

陶渊明是田园诗之大家,其实,我们应该更多地注重他的政治理想。他的政治理想就是“世外桃源”。诗人在农村接近了人民,了解了人民的饥苦,他又不满当时仕途的黑暗虚伪,他写道:“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重华去我久,贫上世相寻”。他根据西北人民逃避待秦暴虐的情形,又根据《三国志》记载;“田畴人徐无山中,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百姓归之,数年间至五千余家”。诗人根据这些传闻,把他的理想形象地表现在《桃花源记》里,在这个“社会”里,“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重孺纵行歌,斑白欢游指”,人人都“怡然自乐”。这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劳动,大家过着富庶和平的生活。这个世外桃源集中地反映了诗人和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它和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成了鲜明的对比。毫无疑问,这也是诗人对封建社会的一种否定,这种理想在当时社会情况下当然不可能实现,但它的进步意义是不可否定的。这里虽然有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影响,但它是诗人归田后对农村生活实践的结晶,是思想进一步发展的结果。这种理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志士仁人所向往的,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财富。困此,陶渊明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应该占有重要的位置。过去的一些人把他当作一位完全脱离现实的飘然静穆的典型,这是不对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陶渊明在躬耕生活中,家境十分困苦。他在《有会而作》诗里写道;“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在这首诗序里写道:“旧谷既没,新谷未登,颇为老农,而值年灾,日月尚悠,为患未已。”可见他的生活困乏到何种程度!就在这一年即公元426年,江州刺史檀道济去看望他,他在家已经饿着肚子躺了很久了。擅道济对他说:“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擅道济送给他一些吃的。陶渊明在《乞食>诗里也写道:“饥来验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即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诗人在困苦之中,写了《挽歌诗》三首、《自祭文》一篇,于公元427年离开了人世,享年63岁。一个伟大的诗人,落得这样凄惨的结局,不能不说是时代的悲剧。他给我们留下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不同流合污的品格,为后代许多正直、进步作家和人们所景仰。当然他诗中的人生无常、乐天知命的人生态度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有《陶渊明集》传世。

是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逮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丧辞职回家。元兴元年(402年)正月,桓玄举兵与朝廷对抗,攻入建康,夺取东晋军政大权。元兴二年,桓玄在建康公开篡夺了帝位,改国为楚,把安帝幽禁在浔阳。他在家乡躬耕自资,闭户高吟:“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不屑一谈。元兴三年,建军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讨桓平叛。桓玄兵败西走,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带到江陵。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一说陶渊明是在刘裕攻下建康后投入其幕下)。当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他仿效田畴效忠东汉王朝乔装驰驱的故事,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实现了他对篡夺者抚争的意愿。他高兴极了,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荣木》第四章)刘裕打入建康后,作风也颇有不平凡的地方,东晋王朝的政治长期以来存在“百司废弛”的积重难返的腐化现象。经过刘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则),先以威禁(预先下威严的禁令)的整顿,“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风俗顿改“。其性格、才干、功绩,颇有与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对他产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杀害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并且凭着私情,把众人认为应该杀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谥任为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这样的重要的官职。这些黑暗现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这首诗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紧接着就辞职隐居,于义熙元年(405年)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邮至,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十斗米向乡里小几折腰。”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归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满堂前。”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杂诗》)至今脍灸人口。他性嗜酒,饮必醉。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他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义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县城西城玉京山麓)失火,迁至栗里(今星子温泉栗里陶村),生活较为困难。如逢丰收,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如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义熙末年,有一个老农清晨叩门,带酒与他同饮,劝他出仕:“褴褛屋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是非不分),愿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污)。”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禀气寡所谐。纤辔(回车)诚可学,违已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用“和而不同”的语气,谢绝了老农的劝告。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他的老朋友颜延之,于刘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临走时,留下两万钱,他全部送到酒家,陆续饮酒。不过,他之求贷或接受周济,是有原则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他又病又饿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你)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挥而去之。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1、饮酒诗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饮酒》20首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从诗的情趣和笔调看,可能不是同一时期的作品。东晋元熙二年(420),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杀之自立,建刘宋王朝。《述酒》即以比喻手法隐晦曲折地记录了这一篡权易代的过程。对晋恭帝以及晋王朝的覆灭流露了无限的哀惋之情,此时陶渊明已躬耕隐居多年,乱世也看惯了,篡权也看惯了。但这首诗仍透露出他对世事不能忘怀的精神。
2、咏怀诗 以《杂诗》12首,《读山海经》13首为代表。《杂诗》12首多表现了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可见诗人内心无限深广的忧愤情绪。《读山海经》13首借吟咏《山海经》中的奇异事物表达了同样的内容,如第10首借歌颂精卫、刑天的“猛志固常在”来抒发和表明自己济世志向永不熄灭。
3、田园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我们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大约作于南朝宋初年。它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表现了诗人对现存社会制度彻底否定与对理想世界的无限追慕之情。它标志着陶渊明的思想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它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

陶渊明现存文章有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共计12篇。辞赋中的《闲情赋》是仿张衡《定情赋》和蔡邕《静情赋》而作。内容是铺写对爱情的梦幻,没有什么意义。《感士不遇赋》是仿董仲舒《士不遇赋》和司马迁《悲士不遇赋》而作,内容是抒发门阀制度下有志难骋的满腔愤懑;《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象归隐田园后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文章将叙事、议论、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创造出生动自然、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语言自然朴实,洗尽铅华,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韵文有《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散文有《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又称《孟嘉别传》,是为外祖孟嘉写的传记;此外还有《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与子俨等疏》等。总的来说,陶文数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诗。

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有“田园诗人”之称。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逮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丧辞职回家。元兴元年(402年)正月,桓玄举兵与朝廷对抗,攻入建康,夺取东晋军政大权。元兴二年,桓玄在建康公开篡夺了帝位,改国为楚,把安帝幽禁在浔阳。他在家乡躬耕自资,闭户高吟:“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不屑一谈。元兴三年,建军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讨桓平叛。桓玄兵败西走,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带到江陵。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一说陶渊明是在刘裕攻下建康后投入其幕下)。当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他仿效田畴效忠东汉王朝乔装驰驱的故事,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实现了他对篡夺者抚争的意愿。他高兴极了,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荣木》第四章)刘裕打入建康后,作风也颇有不平凡的地方,东晋王朝的政治长期以来存在“百司废弛”的积重难返的腐化现象。经过刘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则),先以威禁(预先下威严的禁令)的整顿,“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风俗顿改“。其性格、才干、功绩,颇有与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对他产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杀害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并且凭着私情,把众人认为应该杀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谥任为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这样的重要的官职。这些黑暗现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这首诗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紧接着就辞职隐居,于义熙元年(405年)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邮至,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十斗米向乡里小几折腰。”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归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满堂前。”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杂诗》)至今脍灸人口。他性嗜酒,饮必醉。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他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义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县城西城玉京山麓)失火,迁至栗里(今星子温泉栗里陶村),生活较为困难。如逢丰收,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如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义熙末年,有一个老农清晨叩门,带酒与他同饮,劝他出仕:“褴褛屋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是非不分),愿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污)。”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禀气寡所谐。纤辔(回车)诚可学,违已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用“和而不同”的语气,谢绝了老农的劝告。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他的老朋友颜延之,于刘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临走时,留下两万钱,他全部送到酒家,陆续饮酒。不过,他之求贷或接受周济,是有原则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他又病又饿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你)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挥而去之。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

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有“田园诗人”之称,为魏晋时代最杰出的田园诗人

魏晋时代最杰出的田园诗人是陶渊明

魏晋时代最杰出的田园诗人是陶渊明先生,我们高中学了很多他的作品呀,呵呵


陶渊明是什么朝代的人
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汉族, 宜丰县澄塘镇秀溪村人。东晋著名文学家,田园人, 辞赋家,散文家,自号五柳先生,死后其好友暗赠谥号靖节先生,谥称靖节居士。 29岁徙家柴桑,出任江州祭酒,彭泽县令;因不事权贵,弃官隐居栗里,52岁时偕少子陶佟回归宜丰故里,四年后返浔阳,逝于...

山水田园诗人代表人物有谁
而谢诗主要是通过那些“空翠难强名,渔钩易为曲”“遭物悼迁斥,存期得要妙”之类的玄言理悟来表达,“玄旨”并未完全化入到他的诗中。2、谢灵运 如果说陶渊明开寄意田园山水之先河,与陶同时代而稍后的谢灵运则开模山范水、雕缕字句的先河。谢灵运山水诗句秀辞巧,如善于调度语言的匠师,往往...

田园诗的风格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体后,唐宋等诗歌中的田园诗便主要变成了隐居不仕的文人和从官场退居田园的仕宦者们所作的以田园生活为描写对象的诗歌。田园诗和边塞诗并称唐代开元、天宝年间两大词派,前者恬淡疏朴,后者雄浑豪迈。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一位非常重要的诗人,甚至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他被...

归园田居陶渊明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归园田居》是晋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共五首,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下:第一首: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了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第二首:表达了乡村的幽静和作者心境的恬淡。着意写出乡...

山水田园诗人代表人物是谁?
2、谢灵运 谢灵远绝对的灵慧,观察事物十分精微,驾驭语言的能力十分高超,山水风光,经他妙手剪辑,即刻制成了流光溢彩的清丽画面,因而在魏晋时代汉族诗歌中独树一帜。3、陶潜 陶谢作为山中田园派开宗立派的诗人,他们都明显地受到了玄学思潮的影响,但由于地位及生活道路不同,玄学在他们诗中又有不同...

陶渊明在中国诗歌史上的贡献
田园诗人最杰出的代表,建立了田园诗新的里程碑。是后世田园诗人效法的典范。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yzgaoyi11ban 2008-12-31 知道答主 回答量: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最简单的说:他是田园诗的创始人...

结合陶渊明田园诗具体作品,总结其田园诗艺术境界
如《拟古》等,该诗颇有些建安时代“慷慨悲凉”之 风力。 三是叹世道不公正。最典型的是《感士不遇赋》和《怨诗楚调》两篇。 长期以来人们对陶渊明诗文中“金刚怒目”的一面不以为意,究其原因,恐 怕除了他的田园诗声名太盛以外,还由于他的雄豪诗语往往溶于平静的胸襟中, 其慷慨之气往往在“复归于正”的...

陶渊明是来自宋朝还是唐朝?
陶渊明既不是宋朝,也不是唐朝,是东晋时代。陶渊明(公元352或365年-公元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杰出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陶潜与王维隐居之别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 ),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哪些晋朝时代的名人?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是中古时代的大思想家。他的文学思想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真的理解,既注重历史与生活的真实,更注重思...

姚安县18097567980: 魏晋时代最杰出的田园诗人是谁 -
狄武纳催: 魏晋时代最杰出的田园诗人是陶渊明

姚安县18097567980: 我国东晋第一位田园诗人 -
狄武纳催: 陶渊明 “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五柳先生 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姚安县18097567980: 陶渊明独特 -
狄武纳催: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的田园诗人. 魏晋南北朝时期,称得上田园诗人的寥寥无几,和陶渊明相和者,也不过阮籍、谢灵运等几人而已. 真”作为一种诗歌意象在他的诗歌中多次出现,究其内涵,就是朴实无伪的自然本性.陶渊明的复杂思想、...

姚安县18097567980: 陶渊明是东晋最著名的什么诗人 -
狄武纳催: 陶渊明(365--427)又名陶潜,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不仕.田园生活是陶诗的重要题材,因此后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 在他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在《归园田居...

姚安县18097567980: 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诗人 -
狄武纳催: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田园诗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其中以《归园田居》为大众所熟识.

姚安县18097567980: 田园诗谁写的最好啊? -
狄武纳催: 陶渊明 欧阳修 王维是田园诗人 陶渊明是田园诗派创始人.谁的好,看你的感觉了.

姚安县18097567980: 陶渊明被称为什么? -
狄武纳催: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的大诗人,也是田园诗的开创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人称其为靖节先生.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

姚安县18097567980: 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时代的谁?唐代田园诗派代表作家有谁和谁?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有谁和谁? -
狄武纳催: 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时代的陶渊明,唐代田园诗派代表作家有王维和孟浩然,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有岑参和高适.

姚安县18097567980: 晋渊明的生平 -
狄武纳催: 【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字元亮,曾更名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有名的田园诗人.他幼年失去父亲,家道中落.由于社会动荡,早年一直没有出仕,后为贫穷所迫,陆续做过州祭酒、参军、县令等...

姚安县18097567980: 田园的诗人是谁,诗句又是什么 -
狄武纳催: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自落. 《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