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在中国诗歌史上的贡献

作者&投稿:蔺婵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4、简述陶渊明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如何评价陶渊明

  作为身处晋末乱世的隐士,陶渊明晚年常与庐山中的释道交往,这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事,但要说他们之间在思想上志同道合,恐怕却未必尽然。 仔细地研读过陶诗和了解诗人生平的人,都会知道陶渊明是个外表恬淡静穆,而内心热情济世无神论者。他少年时曾胸怀大志,接受儒家思想,希望建功立业。但在出仕了一个时期以后,现实使他感到失望,他不愿与当政的人同流合污,便选择了一条退隐归耕的道路。

  这时他又受到老庄哲学的影响。因为他有过以往文人多不曾有过田园生活,并且亲自参加了劳动,与劳动人民有了接触,思想上不可避免地得到一些新的感受和启发,因而在崇尚骈俪陈旧文风的晋代,能创造出有独物风格的田园诗的新形式,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他从少年时的"猛志逸四海",到老年时的"猛志固常在",始终对世事没有淡忘。他传世的名篇《桃花源记》,正是他对如同上古原始时代的那种人们自食其力、友好相处、没有种种现实中的纷扰与贫困的"怡然有余乐"社会的憧憬。就是他的隐居与饮酒,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加以分析,也含有对当时黑暗统治表示一定程度的不满和反抗的意义在内。

  当然,陶渊明毕竟是一个生活在一千多年前封建社会的士大夫,在他的思想和诗文中不可能不存在许多安贫乐命、及时行乐、避世消极的东西。但后世历代的文学评论家和选家出于自己的阶级偏爱,多着重欣赏和赞扬他这方面的特点,认为这才是陶诗的精华所在。

  其实这是对陶诗的一种曲解。 陶渊明作为一代诗宗,他在生前和死后一段时间内,曾不为人所重视,后来又长期为人所歪曲和误解。现在是到了应该对陶渊明其人其诗,给以正确而全面的评价和欣赏的时候了。

  沈德潜在《说诗 语》中说:"晋人多放达,独渊明有忧勤语,有自托语,有知足语,有悲愤语,有乐天安命语","

  苏东坡曾这样评价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人贵真,诗亦贵真,诗真乃由人真而来,这就是陶诗具有经久不衰魅力的主要原因。

  鲁迅先生的话,“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梁启超评价陶渊明时曾经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确如其言,陶在自然与哲理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在生活的困苦与自然的旨趣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解。连最平凡的农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笔下也显示出了一种无穷的意味深长的美。

  陶渊明的这种“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自然的热爱;一是对人生的哀伤
  东晋同时也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最杰出的文学家是陶渊明。陶渊明(365—427) 字元亮,或云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有《陶渊明集》。他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初名将,陶氏为东晋元勋之后,地位虽不如南下名族高贵,也是浔阳的大族。只是陶渊明这一支,家境便日渐败落。他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即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 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义熙元年(405)陶渊明 四十一岁,再次出为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脱离了官场。他在家乡有自己的田庄和僮仆,开始一段时期,生活也算安宁自得。有时他也亲自参加一些农业劳动,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人生哲学的实践。在这种劳作生活中,与农民有所接近。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境况愈来愈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求禄。 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 陶渊明之所以如此,并不是他对政治原就不感兴趣。出身于世代官宦的家庭、又是元勋之后的陶渊明,本来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杂诗》说: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可见出他的胸怀。但同时,东晋士族文人普遍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气,在他身上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归园田居》所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之类,就反映了他思想的另一方面。他是抱着两种彼此矛盾的愿望走上人生道路的。开始时前一种愿望占据了主导地位。但那是一个动乱的时代: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并。这种社会动乱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全感。 这使陶渊明的政治雄心不能不有所消减。另一方面,在这种权力争夺之中,一切卑污血腥的阴谋,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这使秉性真淳的陶渊明也难以忍受。所以最后 “爱丘山”的素愿就压倒了“逸四海”的猛志。在他任镇军参军时所作的《始作镇军参 军经曲阿》诗中就说道:“目倦川涂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归班生庐。”任建威参军时所作《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又说:“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可见早已是身在仕途,心在园田。从彭泽令解职时所作《归去来辞》,更把做官说成“深愧平生志”。所以说,他的归隐,实际是自己的理想与当时的现实无法调和的结果。在陶渊明的诗歌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田园诗。这种田园诗的艺术魅力,与其说在于它是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如说在于其中寄托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田园被陶渊明用诗的构造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
  陶渊明的思想,是以老庄哲学为核心,对儒、道两家取舍调和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 “自然”哲学。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一种“自然”的社会。他常常把儒家虚构的淳朴无争的上古之世与道家宣扬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模式结合成一体,作为理想世界来歌颂。同样的思想,又借助虚构,在《桃花源记》中加以形象的表现。在这种“自然”的社会中,人人自耕自食,真诚相处,无竞逐无欺诈,甚至无君无臣。而历史在陶渊明看来,是一个堕落的过程。由于人们的过度的物质欲望,引起无穷的竞争,产生了种种虚伪、矫饰、残忍的行为,使社会陷入黑暗。 然而上古之世,悠邈难求,世外桃源,也无处可寻。陶渊明只能把淳朴的乡村生活,作为他的社会理想的比较现实然而十分有限的寄托。他的大量田园诗中,既有纪实的成分,反映了他在家乡生活的情况,也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并不完全是写实的,而是按照某种理念要求对现实素材加以处理的结果。作为自然的生活的一部分,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写到了农业劳动;在他归隐时期,自己也曾参加耕作。他的体力劳动在其经济生活中究竟有多大的意义?大约是很有限,甚至,也许是可有可无。这种农业劳作的实际意义,在于它体现了陶渊明的一种信念。 自耕自食,是理想的社会生活方式和个人生活方式。尽管诗人实际做不到这一点,但他尝试了,这就是很了不起的。同时又说:“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这里写到了体力劳动的艰苦和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宁静乃至安乐。同类诗中意境最美的,当数《归园田居》之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结尾两句再一次说明,陶渊明之写田园生活,写体力劳动,实际都是在咏歌自己的理想,显示出理想获得实现的愉快。
  陶渊明的田园诗,还牵涉东汉末以来文学所集中关注的问题: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何在?生命怎样才能获得解脱?在这方面,我们首先看到,陶渊明对生命 短促的事实,表现得比同时代任何人都焦灼不安。他的诗现存不过一百多首,竟有几十 处提及“老”和“死”。但在哲学上,他却有一种豁达的解释,这在组诗《形、影、神》 中表达得最明白。诗人借用辞赋的对话体,让“形”提出饮酒自乐、忘怀一切的人生态 度(这近于《古诗十九首》),又让“影”强调应追求事功,建立身后之名(这近于建 安文学)。这两者其实都是陶渊明所难以舍弃的,但作为最终的哲学归结,他在第三首 《神释》中把前二者都否定了,认为每日醉酒伤害生命,立善求名也只是外在的追求,毫无意义,应该是:“纵浪大化中,不喜也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即归化于自然,不必有意识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这就是不求解脱的解脱。 “自然”哲学的这一种内涵,在田园诗中以美好的形象表现出来,如陶诗中最著名的《饮酒》之五就是: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开头四句,说只要心境旷远,就不会受到世俗的干扰。下面说采菊东篱,不经意中 目遇南山(即庐山),在暮岚紫霭、归鸟返飞之中,感受到造物的奥秘,参透了人生的真谛。尽管诗中明说“欲辩已忘言”,但如果联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来考察,他在本诗 中通过一系列意象所隐约暗示的人生真理还是可以探索的。南山的永恒、山气的美好、 飞鸟的自由,不正是体现了自然的伟大、圆满与充实,尤其是自在自足无外求的本质吗? 那么,人的短促的一生,除了归依自然、顺应自然,在自然的永恒、美好、自由中感受 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外,还有什么可追求的呢?所以说,这首诗仍然是陶渊明的人生理想 的寄托,只是偏重有所不同。
  当然,诗中的这种人生观说到底只是一种诗意的、哲理的向往。因为人从根本上不可能摆脱在一定的对象中实现自我的追求,也不可能摆脱现实 利害的矛盾。但作为对人生的一种哲学思考,它是有价值的;作为诗歌的理蕴,它更带 来独特的效果。归结起来,陶渊明的社会观和人生观都以“自然”为核心。他向往的社会是和平安 宁、自耕自食、无竞逐无虚伪、没有相互压迫和残害的社会;他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 淡泊高远、任运委化、无身外之求的人生;他所喜爱的生活环境,也是恬静而充满自然 意趣的乡村。由于这些追求,使他的大多数田园诗呈现出冲淡平和、旷洁悠远的外貌,此即前人所言“静穆”。但在这背后,却充满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恶与不安,对人生短促 深感无所寄托的焦虑。换言之,“静穆”是在“自然”哲学支配下构造出的美学境界,而激起这种追求的内驱力恰恰是高度的焦灼不安。
  但是,陶渊明并不是只有这种以冲淡平和为主要特征的作品,他也写过一些直接涉及现实政治, 或直接表现出内心的强烈情绪的诗篇。如《述酒》诗,虽然辞义隐晦,不易读懂,但其 内容关系到晋、宋更代的一些政治大事,当无疑问。又如《赠羊长史》,对刘裕于义熙十三年北伐破长安之役,显得十分高兴。“圣贤留余迹,事事在中都。岂忘游心目,关 河不可逾。九域甫已一,逝将理舟舆。”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感情。此外,《咏荆轲》和《读山海经》中的几篇,对历史上和神话传说中一些虽然失败而始终不屈的英雄形象,表示同情、仰慕和赞美,具有慷慨悲壮的风格。《咏荆轲》结末说:“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殁,千载有余情!”分明流露出诗人心中的激昂之情。 又如《读山海经》中的一篇: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精卫微禽,而有填海之志,刑天断首,犹反抗不止,都表现出不为命运屈服的伟大精神。最后二句,既是说精卫、刑天,也是说自己:虽有昔日的壮志雄心,却没有偿愿 的时机!这些诗的事实背景已无法加以确凿的证明,但至少可以说明,陶渊明在隐居中仍然渴望强烈的、有所作为的人生。鲁迅先生指出,陶诗不但有“静穆”、“悠然”的 一面,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主要是指这些作品而言。不过,应当看到两者也并不 是截然对立的。 从诗歌渊源关系来说,陶渊明有远承阮籍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其诗多抒发内心深 处的情感,表现对人生的探索,使用哲学观照的方式,并多用组诗的形式。另一方面,陶诗也显然受到玄言诗的重大影响。这不仅表现在他的诗中有许多玄学的语汇,其平淡的语言风格也同玄言诗一致,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对人与自然之关系的理解上。在阮籍诗中,大量地以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相对照,人在自然面前感受到强大的压迫; 而在东晋的玄言诗中,则转变为人对自然的体悟和追求;到陶渊明,又更明确地提出归 化自然的观念,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意识成为构成陶诗独特意境的决定性因素。当然,陶诗重视通过艺术形象而不是抽象语言来表现哲理,这同玄言诗的枯燥无味是根本不同的。
  陶渊明在诗歌发展史上的重大贡献,是他开创了新的审美领域和新的艺术境界。虽然一般的玄言诗人都注意到从审察自然来体会哲理,并由此产生了山水诗的萌芽,但没有人把目光投向平凡无奇的乡村。只是在陶渊明笔下,农村生活、田园风光才第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由此为后人开辟了一片情味独特的天地。他把农业劳动视为自然 的生活方式,歌颂在劳动生活中包含着美的意趣,这同样是深刻的发现。对陶诗的艺术 特点,前人早有定评,谓之朴素、自然、真淳。但这并不是民歌或受民歌影响的风格, 而是诗人有意识的美学追求。从根本上说,这也是由陶渊明的“自然”哲学决定的。在他看来,人为的繁复的礼仪破坏了社会的自然性,矫饰的行为破坏了人性的自然性,那么,诗歌在外现形式上的过度追求,也必然破坏感情的自然性。所以,他绝少使用秾艳的色彩,夸张的语调,深奥的语汇、生僻的典故。他的诗中也常用对仗句式,但多数是 比较古朴而不那么精巧的,以至在感觉上并不明显。他的诗歌充满感情,但真正表现得很强烈、显得激荡起伏的时候很少,而是和冷静的哲理思维结合在一起,呈现为清明淡 远的意境。这一种美学境界是前所未有而且很不容易达到的。 进一步说,陶诗语言的朴素,又并不是随口而道,毫无加工,而是高度精炼,洗净 了一切芜杂粘滞的成分,才呈现出明净的单纯。他对自然的美,无疑有十分敏锐的感受,因而能够用准确而朴素的语言将其再造为诗的形象。像“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乡村的恬静,“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写雪的轻虚,“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写风 的踪迹,都是有名的例子。 西晋诗歌追求华美、注重修辞的倾向,一方面提高了诗歌语言的表现技巧,但有时过于用力于此,而忽视了诗意的完整,造成繁冗、割裂的毛病。陶诗以深沉的思想感情和哲理为底蕴,绝不炫耀外在的美饰,所以大多通篇简洁,少作铺排,钟嵘《诗品》称为“殆无长语”。诗的意境,也总是比较完整,从总体上感染读者,而不以一字一句,某个片断吸引人。
  陶渊明个人的人格无疑是高尚的,他对社会也绝非无所关心,但是,其文学创作的主导方面,却是渴望回避矛盾,力求超然物外而忘怀现实的痛苦。建 安文学的进取精神,正始文学的悲剧意识,都是要求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实现人的意志自由;陶渊明的“自然”哲学,单方面地说不失为一种深刻的哲学,但藉此他恰恰躲开了人在社会中的自由这个根本性问题。可以说,这同样是个体意识减弱的表现。所以,后代文人越是在受到社会的压迫而难以反抗时,就越容易想到陶渊明,用他的人生观来 化解而不是冲破社会的压迫。这样,既满足了精神上、道德上的自我安慰,也避免了在 冲突中容易遭到的危险。

  陶渊明先生对中国历史的贡献恐怕主要在思想史和文学史,所以对于历史进程更多的是潜移默化的间接贡献

  陶渊明去世后,他的至交好友颜延之,为他写下《陶征土诔》,给了他一个“靖节”的谥号。颜延之在诔文中褒扬了陶渊明一生的品格和气节,但对他的文学成就,却没有充分肯定,陶渊明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在他死后几十年里,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承认。
  梁朝的昭明太子萧统,对陶渊明的诗文相当重视,爱不释手。萧统亲自为陶渊明编集、作序、作传。《陶渊明集》是中国文学史上文人专集的第一部,意义十分重大。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称赞“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如之京”。
  南朝时期,陶渊明的文学地位,虽得不到应有的肯定,但他的诗文作品,流传越来越广,影响越来越大。到了隋唐时期,有越来越多的诗人喜欢陶渊明的诗文,对陶渊明的评价越来越高。初唐王绩是位田园诗人,他像陶渊明一样,多次退隐田园,以琴酒自娱。唐朝的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对陶渊明十分崇拜,他在《仲夏归汉南寄京邑旧游》中写道:
  赏读《高土传》,
  最佳陶征君,
  目耽田园趣,
  自谓羲皇人。
  李白更是仰慕陶渊明的人品和诗作。在《戏赠郑溧阳》中写道:
  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
  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
  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
  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
  李白那种“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思想,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后,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把陶渊明引为知己,他在《奉寄河南韦尹丈人》中写道:
  宽心应是酒,谴兴莫过诗。
  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
  中唐诗人白居易,非常敬仰陶渊明的为人。唐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离陶渊明的家乡浔阳很近。曾去拜访陶渊明的故居,写下了《访陶公旧宅》这首诗。诗中先用“尘垢不污玉,灵凤不啄腥”,颂扬陶渊明高尚的人格,最后写道:
  柴桑古村落,栗里旧山川。
  不见篱下菊,空余墟里烟。
  子孙虽无闻,族氏犹未迁。
  每逢陶姓人,使我心依然。
  白居易在《效陶潜体十六首》中写道:
  先生去我久,纸墨有遗文。
  篇篇劝我饮,此外无所云。
  我从老大来,窃慕其为人。
  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中国古代的文人,有嗜酒的共性,这与陶渊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白居易的这首诗就说得很明白:“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到了北宋,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确定。欧阳修盛赞《归去来兮辞》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欧阳修还说:“吾爱陶渊明,爱酒又爱闲”。北宋王安石曾说过,陶渊明的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有诗人以来无此句者。然则渊明趋向不群,词彩精拔,晋宋之间,一个而已”。
  苏轼在《与苏辙书》中说“吾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过也”。苏东坡把陶诗放在李白、杜甫之上,有失公允,但他用“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八个字,概括陶诗的艺术风格,还是很准确的。苏东坡一生把陶渊明当成良师益友,不但爱好其诗,更仰慕他的为人。他曾这样评价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人贵真,诗亦贵真,诗真乃由人真而来,这就是陶诗具有经久不衰魅力的主要原因。晚年苏轼在《与苏辙书》中说:“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
  “居高声自远”,由于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在北宋文坛上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极力推崇陶渊明,对进一步确定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无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在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中,把陶渊明引为知己。在《水龙吟》词中说:“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辛弃疾留下的词作626首,其中吟咏、提及、明引、暗引陶诗陶文的有60首,几乎每10首词中就有一首与陶渊明有关。辛弃疾在《念奴娇》中称:“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给予了陶渊明千古一人的最高评价。
  元朝、明朝和清朝,直至现代,沿袭了两宋对陶渊明的崇高评价。
  鲁迅先生曾说过,“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梁启超评价陶渊明时曾经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确如其言,陶在自然与哲理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在生活的困苦与自然的旨趣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解。连最平凡的农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笔下也显示出了一种无穷的意味深长的美。
  陶渊明的不朽诗篇,陶渊明的伟大人品,影响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辛弃疾等几代文人的思想和创作。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陶渊明的诗文,重在抒情和言志。他的语言,看似质朴,实则奇丽。在平淡醇美的诗句中,蕴含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五首,是田园诗的精品或极品。其中《少无适俗韵》,曾编在中学生的语文课本中。诗的抒情沁人心脾;诗的写景,豁人耳目。读过后叫人终生难忘。什么时候读,都是一种美的享受。
  作为身处晋末乱世的隐士,陶渊明晚年常与庐山中的释道交往,这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事,但他们之间在思想上却未必志同道合。仔细研读过陶诗和了解诗人生平的人,都知道陶渊明是个外表恬淡静穆,而内心热情济世的无神论者。他少年时曾胸怀大志,接受儒家思想,希望建功立业。但在出仕了一个时期以后,现实使他感到失望,他不愿与当政的人同流合污,便选择了一条退隐归耕的道路。
  这时他又受到老庄哲学的影响。因为他有过以往文人多不曾有过的田园生活,并且亲自参加了劳动,与劳动人民有了接触,思想上不可避免地得到一些新的感受和启发,因而在崇尚骈俪陈旧文风的晋代,能创造出有独物风格的田园诗的新形式,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从少年时的“猛志逸四海”,到老年时的“猛志固常在”,始终对世事没有淡忘。他传世的名篇《桃花源记》,正是他对如同上古原始时代的那种人们自食其力、友好相处、没有种种现实中的纷扰与贫困的“怡然有余乐”社会的憧憬。就是他的隐居与饮酒,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加以分析,也含有对当时黑暗统治表示一定程度的不满和反抗的意义在内。
  当然,陶渊明毕竟是一个生活在一千多年前封建社会的士大夫,在他的思想和诗文中不可能不存在许多安贫乐道、及时行乐、避世消极的东西。但后世历代的文学评论家和选家出于自己的阶级偏爱,多着重欣赏和赞扬他这方面的特点,认为这才是陶渊明诗文的精华所在。

陶渊明,字元亮,或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渊明从小就 “猛志逸四海”,对国家社会胸怀大志,立下“澄清中原”的大志。然而渊明年幼时,家境即已败落,身处乱世,有志不得伸,他只做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县令等几个不高的小官职,且时间皆不长。后来,灵魂不卖的陶渊明挂冠解印而归回田园,写下《归去来辞》一文以见其志。“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怀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陶渊明为官的结果,获得的是苦痛与烦恼,因他“质性自然”的人事的束缚不适合他。抱负不得施展,又不肯与黑暗的世族社会同流合污,便于四十一岁那年弃官而去,从此开始他后半生的隐居生活。
陶渊明在诗歌、散文、辞赋诸多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但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是诗歌。陶渊明诗歌现存120多首,有多种题材,其中最主要的是田园诗和咏怀诗。陶渊明的后半生长期活动在百里之内的农村,接触的多是田野村夫,议论的多是稻麦桑麻,过着平淡自然的贫士生活。长期的农村生活实践为他的诗歌的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这样,将农村生活、田园风光作为重要的审美对象来描绘自然就成了陶渊明诗歌的主要主题。“自然”,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每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不矫情也不矫饰。他说:“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五柳先生传》)又说;“既醉之后,辄题数自娱,纸墨遂多。”(《饮酒序》)此可见他的创作态度。陶诗的节奏,舒缓而沉稳,给人以蔼如之感。.陶诗多用内省式的话语,坦诚地记录了他内心细微的波澜,没有夺人气势,没有雄辩的力量,也没有轩昂的气象,却如春雨一样慢慢地渗透到读者的心中。他的诗不追求强烈的刺激,没有浓重的色彩,没有曲折的结构,纯是自然流露,一片神行。但因其人格清高超逸,生活体验真切、深刻,所以只要原原本本地写出来就有感染力。正如明人黄彻所说:“渊明所以不可及者,盖无心于非誉、巧拙之间也。”①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主要可以概括为:
一、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前人往往爱用“平淡朴素”概括陶诗的风格,这是不错的,然而陶诗不仅仅是平淡,其好处是在平淡中见警策;陶诗不仅仅是朴素,陶诗的好处是朴素中见绮丽。陶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桑麻、穷巷、荆扉,而且一切如实说来,没有什么奇特之处,我们很难在陶诗里找到奇特的形象,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辞藻,甚至连形容词都很少用,一切平平淡淡,只是白描,朴朴素素。然而,如果仅仅是平淡,不会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陶诗的好处是在平淡的外表下,含蓄着炽热的思想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这正和陶渊明为人一样。因此陶诗读来韵味隽永,越读越觉得它美。
1. 清新的笔法。这与当时诗坛上流行的形象模糊、晦涩难解、淡而寡味的玄言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陶渊明刻画田园山水,绝不追求华丽的的语言与表面的形似,而是随意点染,清新自然,而有无尽的神韵。试着《劝农》诗中的一节。

熙熙会音,猗猗原陆。卉木繁荣,和风清穆。

纷纷士女,趋时竞逐。 桑妇宵兴,农夫野宿。

在春天美丽的原野上,花木盛开,春各送暖,农夫农妇们为赶农时,纷纷下田,女的一早就去采桑,农夫干脆就夜宿在田野里。这里呈现出一幅和平欢乐的农作图,实际是把中国农村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特点加以美化的结果:农作本来很很辛苦,但在作者来看,却是很美,一片清新自然,这也反映出陶渊明淳朴自然的性情。《归园田居》组诗的第一首久享盛名,也有类似的特点: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少。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渔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首诗大约作于从彭泽令解职归田的次年,淋漓尽致地抒发了陶渊明逃离樊笼、获得自由、回到田园生活的愉悦心情。他终于从“尘网”中解脱,就像鸟归山林、鱼回深池一样快活地长嘘了一口气。诗人不厌其详地罗列景物,“地几亩,屋几间树几株,花几种,远村近烟何色,鸡鸣狗吠何处,琐屑详数”②,形象有力地表现了诗人摆脱尘俗归返自然的这一特定环境中无比欣慰的心情。中间一节写景,“方宅”以下四句的清淡的笔墨,勾画出自已居所的朴素美好;“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视线转向远处,使整个画面显出悠邈、虚淡、静穆、平和的韵味。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无不饱含着诗人对乡村的亲切依恋之情。,作者正是以此作为污浊喧嚣的官场——所谓“樊笼”——的对立面,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生观念。结束“复得返自然”的“自然”,既是自然的环境,也指自然的生活。
2.细腻的描写。陶渊明的田园诗植根于田园生活,他对田园生活的切身感受,融化在诗歌之中,最平常的一草一木,在他细腻描写下,都显示出无限的生机,构成一幅幅美丽的乡村图画。我们看他的诗: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归园田居》之五)
诗中的意思是:扶着拐杖,从崎岖弯曲的山间小路回来,先在山涧小溪中洗一洗走得发烫的脚。然后斟满一壶酒,宰杀一只鸡,请来邻居,痛饮几杯。太阳下山了,就用火把照明,只恨夜太短。一些平平常常的事物一经诗人点化,便有了如此生活情趣,又如此的诗意盎然。这首诗展示了浓厚的生活情调,表现了陶渊明对田园美和田园生活的敏锐观察力。他善于挑选富有诗意的题材,并通过细腻的描写,给人以美的享受。“此诗言还,不特章法完整,直是一幅画图,一篇记序。”③

作为自然生活的一部分,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写到了不少的农业劳动;在他归隐时期,自己也参加耕作。他的体力劳动在其经济生活中究竟有多大的意义?大约是很有限。劳动,对一士大夫知识分子来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但诗人已认识到劳动在其是必要的,他对躬耕生活有了感情,并和农民之间有了经常性的交往: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来还。

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庚戍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自耕自食,是理想的社会生活方式和个人生活方式,尽管诗人实际上做不到这一点——“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但他尝试了,这就很了不起的。同时其诗中还写到了体力劳动的艰苦和由此带来心理上的安静乃至安乐。
3. 质朴的的语言。陶渊明的诗歌能千古流传,与他语言的质朴关系很大。陶渊明独特的生活经历,朴素的农村生活和平淡的田园景色,要求尽可能采用近似“田家语”的朴素的语言和白描手法,从而形成田园诗平淡自然的风格,达到“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艺术效果。陶渊明的田园诗,农家生活气息浓厚,又体现了“贫士”诗人自己的性格。试看他的《移居》第二首诗: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记,力耕不吾欺。
诗酒相和,欢聚言笑,经纪衣食,不忘力耕,平淡、枯燥的乡间生活,在他笔下,却如此富有诗意。他并没有雕词琢句,裁云绣月,用的只是朴素的口语化句子,如实写来,他的诗篇看来古朴无华,读起来却琅琅上口,又如“平畴交远风,良苦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用朴素精炼的语言,逼真地描绘了自然景物。吟读此诗,仿佛眼前展现了一片广阔的田野,清风徐来,绿油油的庄稼碧波荡漾,生意盎然。
又如《拟古》其三: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从横舒。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我心固匪石,君情定如何?
春天来了,燕子双双回到自己的草庐。一年来自己的门庭日见荒芜,但仍然坚持着贫穷的隐居生活。有些朋友并不理解自己的态度,一再劝说出仕。可是燕子却翩翩而来,丝毫也不嫌弃他们的旧巢以及这个贫士。似乎燕子在问诗人:我的心里是坚定吗?这首诗好像一个美丽的童话,语言浅显平淡、质朴自然却有奇趣。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例如:“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山海经》之一)“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平淡的十个字便写出了雪的轻柔之美。

关于陶诗的这个特点,苏轼概括为“质而实绮,癯而实腴”③十分精辟,陶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的,只是不露痕迹,显得平淡自然。正如元好问所言:“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④例如:“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之三》)“蔼蔼堂前林,中厦贮清阴。”(《和郭主簿》之一)“待”字、“掷”字、“贮”字,这三个动词都是常见的,看似平淡却十分精彩,不可更易。
二、情、景、理交融的艺术境界。诗歌创作中,情、景、理三者交融是至关重要的,而情又是最为重要的。离开情的景就是没有了生气,离开情的理更是“淡乎寡昧”的空理,景和理如果没有浓厚的感情渗透,便失去了作品的生命力。陶诗在处理这一关系时,达到了较高的艺术境界。
1.陶渊明并不是只有如前所述的以平淡自然为主要特征的作品,他也写过些涉及现实政治,或直接表现内心的强烈情绪的诗篇。如《述酒》诗,虽然辞义隐晦,不易读懂,但其内容关系到晋、宋更代的一些政治大事,当无疑问。又如《赠羊长史》,对刘裕于义熙十三年北伐长安之役,显得十分高兴。“圣贤留余迹,事事在中都,岂忘游心目,关河不可逾。九域甫已一,逝将理舟舆。”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感情。此外,《咏荆轲》和《读山海经》中的几篇,对历史上和神话传说中一些虽然失败而始终不屈的英雄形象,表示同情、仰慕和赞美,具有慷慨悲壮的风格,《咏荆轲》结束说:“惜哉剑术疏,奇动遂不成。其人虽已殁,千载有余情!”分明流露出诗人心中的激昂之情。又如《读山海经》中的一篇: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
精卫微禽,而有填海之志,刑天断首,犹反抗不止,都表现出不为命运屈服的伟大精神。最后两句,既是说精卫、刑天,也是说自己:虽有昔日的壮志雄心,却没有偿愿的时机!这些诗的事实背景已无法加以确凿的证明,但至少可以说明,陶渊明在隐居中仍然渴望强烈的、有所作为的人生。鲁迅曾指出,陶诗不但有“静穆”、“悠然”的一面,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主要是指这些作品而言。⑤这首《读山海经》是陶诗情景交融因景就情感情较为强烈的代表作。
2. 在陶诗中,飞禽走兽、花卉草木和山水都包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他作诗无意于模仿山水,也不在乎什么似与不似,只是写出他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陶诗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统摄。在南山下张开翅膀的新苗,伴随他锄草归来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烟,不嫌他门庭荒芜重返旧巢的春燕,在中夏贮满清阴的堂前林,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以及在他笔下常出现的青松、秋菊、孤云,飞鸟,都已不是寻常的事物,它们既是客观的又是体现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的,既是具象的又是理念的。

《拟挽歌辞》(之三)也是情景理三者浑融的佳作:

荒草何莽莽,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马为仰天呜,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

各自还其家。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

托体同山阿。
这首诗写作者预想亲友为自己送葬的情事,前两句起兴,“荒草”、“白杨”烘托出悲凉的气氛,点明时间在秋天,九月乃晚秋,已经下霜,一早起然后说人皆有一死,谁也不能避免,而一个人的死去对活着的人来说并无太大的影响,不必过于执著:死了就别说什么了,不过是将形体托于山陵之中,回归自然罢了。最后两句以理语作结,统摄了全诗。死亡是人的一大困惑,这个困惑被陶渊明一诗勘破了。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善于述景比兴,衬托出萧条气氛,然而诗中又以旷达自慰,显出陶渊明一贯的通达的人生观,也算是曲终奏雅了。
同类诗中较具代表性的还有《归园田居》(之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首诗记叙了躬耕南山种豆劳作的情事。“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两句是总括初始归耕的情况,在南山下种豆,但因为疏于耕作,豆苗长势并不好。这里似含有作者的无奈,也属自我调侃,说明作者的豁达。一大早下地锄草,月亮高升才归家,但还是免不了“草盛豆苗稀”,越发证明疏于耕作。前四句是述事,也是用典。《汉书·杨恽传》:“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宝贵何时。”作者走在农田中踩出的小道上,因草木茂盛,夕露已下,沾湿了衣裳。这两句写得极形象,非亲与躬耕者不能描绘。初始耕作,虽然辛苦,成绩也不算好,但仍然切盼最终能亲见有所收获。这也非亲与耕作者不能道出的。这首全属写实,展读之下,一位初始亲历农耕的隐者形象就活现在读者眼前。宋代大诗人苏东坡盛赞此诗曰:“览渊明此诗,相与太皇。噫嘻!以夕露沾衣之故而所愧者多矣。”该诗明写田园生活,写体力劳动,实际都是在歌咏自己的人生理想;明之写田园之景,实之都是在渲泄作者自身的情感,即对和平安宁、恬静自然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对污浊喧器、虚伪欺诈的上层社会的厌弃。
3.陶诗又善于寓情于理,把自己对人生、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形象化,把诗情与哲理、与景物紧密结合起来,因而给人以清新自然、毫不枯燥的感觉。来,寒气袭人。这个时候,亲旧就要送我往村外的墓地了。四周而望,全无人居,只见坟头丛立,在荒凉空旷的坟地里,马到成功儿也觉得不自在,仰天而鸣,其声划破天空,于是感到风儿也极为萧条了。灵柩下到墓室,一经关闭墓门,千年之间,便不再能见到人间阳光了。这是多么凄伤啊!但是,无论贤愚,都不能逃脱这一劫。原先相送的人,不久已还原正常生活了,亲戚或者馀有悲恸,一般的人们早已歌于路途了,死算得什么!

且看《饮酒》(之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离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真有意,欲辩已忘言。
前四句讲了“心”与“地”也就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只要“心远”,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不会受尘俗喧器的干扰。“采菊东离下,悠然见南山。”偶一举首,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了。那日夕的山气,归还的飞鸟,在自己心里构成一片美妙的风景,其中蕴藏着人生的真谛。尽管诗中明说“欲辩已忘言”,但如果联系陶渊明的其它作品来考察,他在本诗中通过一系列意象所隐约的暗示的人生真理还是可以探索的。南山的永恒、山气的美好、飞鸟的自由,不正是体现了自然的伟大、圆满与充实,尤其是自在自足中感受到自己生命的意外,还有什么可以追求呢?所以说,这首诗仍然是陶渊明的人生理想寄托,只是偏重有所不同。当然,诗中的这种人生观说到底只是一种诗意的、哲理的向往。因为人从根本上不可能摆脱在一定的对象中实现自我的追求,也不可能摆脱现实利害的矛盾。但作为对人生和一种哲学思考,它是有价值的;作为诗歌的理蕴,它更带来独特的效果。归结起来,陶渊明的社会观和人生观都以“自然”为核心。他向往的社会是和平安宁、自耕自食,无竞逐、无虚伪没有相互压迫和残害的社会,他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淡泊高远、任运委化、无身外之求的人生;他所喜爱的生活环境,也是恬静而充满自然意趣的乡村。由于这些追求,使他的大多数田园诗都能体现出心与境的瞬间感应,以及通过向无限的愉悦,是不可落于言筌的。正如《古学千金谱》所说:“篱有菊则采之,采过则已,吾心无菊。忽悠然见南山,日夕而见山气之佳,以悦鸟性,与之往还。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化机,天真自具。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饮酒》(之五)这首诗,我们无法说是田园诗还是咏怀诗,因为诗中景、情、理水乳交融,互相渗透,互相衬托,无论你从哪个角度去欣赏,都能领略到不同的奇趣,享受到无尽的美。

从诗歌渊源关系中说,陶渊明有继承阮籍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其诗多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感,表现对人生的探索,使用哲学观照的方式。另一方面,陶诗也显然受到玄言诗的重大影响。这不仅表现在他的诗中有许多玄学的语汇,其平淡的语言风格也同玄语诗一致,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对人与自然之关系的理解上。在阮籍诗中,大量地以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相对照,人在自然面前受到强大的压迫;而在东晋的玄言诗中,则转变为人对自然的体悟和追求;到陶渊明,又更明确地提出归化自然的观念,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意识成为构成陶诗独特意境的决定性因素。当然,陶诗重视通过艺术形象而不是抽象语言来表现哲理,这同玄诗的枯燥无味是根本不同的。陶渊明在诗歌发展史上重大贡献,是他开创了新的审美领域和新的艺术境界。虽然一般的玄言诗人都注意到从审察自然来体会哲理,并由此产生了山水诗的萌芽,但没有人把光投向平凡无奇的乡村。只是在陶渊明笔下,农村生活、田园风光才第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由此为后人开辟了一片情味独特的天地。他把农业劳动视为自然生活方式,歌颂在劳动中包含美的意趣,这同样是深刻的发现。对于陶渊明的艺术特点前人早有一个定评,谓之朴素、自然、真淳。但这并不是民歌或受民歌影响的风格,而是诗人有意识有美学追求。从根本上说,这也是由陶渊明的“自然”哲学决定的。在他看来,人为的繁复的礼仪破坏了社会的自然性,矫饰的行为破坏了人性的自然性,那么,诗歌在外现的形式上的过度追求,也必然破坏感情的自然性。所以,陶渊明绝少使用浓艳的色彩、夸张的语调,深奥的语汇、生辟的典故。他的诗也常用对仗句式,但多数是比较古朴的而不那么精巧的,以至感觉上并不明显。他的诗歌充满感情,但真正表现得很强烈、显得激荡起伏的时候少,而是和冷静的哲理思维结合在一起,呈现为清明淡远的意境。这一种美学境界是前所未有而且很不容易达到的。进一步说,陶诗语言的朴素,又并不是随口而道,毫无加工,而是高度精炼,洗净了一切芜杂粘滞的成分,才呈现出明净的单纯。陶渊明文学成就,特别是他的田园诗,千百年来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他的田园诗,有其赖以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也反映了他的出仕与归隐,希望与失望,痛苦与欢乐的思想矛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生逢乱世、怀才不遇的封建知识分子复杂的思想感情,即使退隐以后,也并未忘情政治,心情并未真正平静下来。他的诗文,平易朴实,清峻自然,淳厚有味,语言真切,朴素,简洁,明确,通俗而精炼,深入浅出,在当时崇高雕琢,追求形式,骈俪盛行的时代,他异军突起,独树一帜,创作出大量质朴优美,生动活泼并富有情韵的作品,具有非常进步的意义。他的诗歌均饱含着浓郁的情感,又情景事理水乳交融,做到了情景、事理和谐统一,开辟了古典诗歌的一新境界。

注释:①转引自明·黄彻《溪诗语》卷五
②引自黄文焕《陶诗析义》
③引自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四

④引自苏轼《与苏辙书》

⑤引自元好问《论诗绝句》

⑥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六》言:“……被论客赞赏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潜先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证明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学史》章培恒骆玉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7年4月第1次版

(2)《中国文学史》游国恩,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3)《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4)《中国文学发展史》刘大杰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5)《中国古代文学读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合编)

(6)《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罗宗强陈洪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0年版

(7)《陶渊明集》郭建平解评 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4年9月第1次版

田园诗人最杰出的代表,建立了田园诗新的里程碑。是后世田园诗人效法的典范。

最简单的说:他是田园诗的创始人,创造了田园诗派

是有的!


有没有介绍边塞诗,田园诗派代表作代表人物的介绍?
他继承和发扬了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而独树一帜,使山水田园诗成就达到高峰,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王维其他方面也有佳作。有的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有的表现侠义,有的揭露时弊。一些赠别亲友和写日常生活的小诗,如《送元二使安西》、《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沈子福归江东》等,古今传诵。这些...

陶渊明的田园诗和散文的艺术特征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把田园生活的题材带进了诗歌中,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表现领域,使田园诗在唐宋以后还成为诗歌的重要描写内容。陶渊明诗的主要内容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的恬静乐观的心态,向往和平安宁、自耕自食、毫无欺诈的社会,追求淳朴真诚、淡泊高远、任运委化的人生,喜爱...

中国诗人只有陶渊明最独立特行吗
”正是由于他对陶渊明有这样的偏爱,居然写了一百零九首和陶诗,成为中国诗歌中史上的一大奇观。布衣终老的诗人林逋则认为:“陶渊明无功德以及人,而名节与功臣、义士等”(《省心录》)。并且身体力行地隐于孤山,以陶渊明作为自己效法的楷模。至于具有强烈建功立业之心的辛弃疾,也是把陶渊明看成是...

中国有名古代四大诗人是谁?
他们的诗歌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还有一些被称为“诗仙”、“诗圣”、“诗魔”等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1。这些诗人的作品风格各异,但都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堂堂雨117 2023-04-18 · ...

陶渊明的诗风和经历
这次陶渊明见酒大喜,立即打开酒坛,在花丛中畅饮,酒醉诗兴大发,吟出了《九月闲居》这一首名诗。而「陶公咏菊」、「白衣送酒」的故事,也成为后世文人喜好的典故了。陶渊明生平 【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字元亮,曾更名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有名的田园诗人...

古代诗人简介20个
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楚国有名的辞赋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响。屈原投江自尽的日子相传是农历五月初五,即端午节。端午节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一带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

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
个性分明,情感真挚,平淡质朴,不大用典,简洁含蓄,“质而实绮,臞而实腴”,富有意境和哲理,主观写意,杂有儒、道各家思想。除了传统儒家思想外,也深受了道家思想的影响。陶诗“通篇浑厚,难以句摘”,不致力于锤炼,写来天真自然。三、陶渊明的诗在南北朝时影响不大。刘勰著《文心雕龙》,对...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什么意思古诗的翻译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思——在东边种菊花的地方采摘菊花,无意之间看见远处南边的山峰。 【作品出处】 出自《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是晋末宋初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组五言诗。 这二十首诗借酒为题,以饱含忧愤的笔触,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对现实、对生活的感想和看法,抒写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谈谈对陶渊明的看法。本人急需大家帮帮忙把...
中国古代的文人,有嗜酒的共性,这与陶渊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白居易的这首诗就说得很明白:“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到了北宋,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确定。欧阳修盛赞《归去来兮辞》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欧阳修还说:“吾爱陶渊明,爱酒又爱...

东晋南北朝诗歌的风格经历了怎么样的变化过程
在这些诗歌中,既有伤时之作,又有讽今之吟,也有人生短促的感叹,还有渴望建功立业的抒怀。阮籍已经完全摆脱对民歌的模仿,把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句、表达真诚激切的感情以及曲折委婉的表现手法引入诗歌之中,在中国诗歌史上走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它对后世影响不小,如陶渊明、庾信、陈子昂、李白等人都无不受到他的薰染。

白塔区17037728442: 陶渊明对我国文学贡献主要体现在? -
富娜巧特: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 在东晋时期 是以阐述老庄哲理为主旨的玄言诗所流行的. 而陶渊明却开创了田园诗派.他以率真自然的笔掉来描写田园风光 与田园的生活感受 恬淡自然 却又朴实无华 清净意远 他开创的田园诗 为古典的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孟浩然 李白 杜甫 白居易 等多位历史上出名的诗人 都很敬重他 并以他和她的田园为诗也因此证明了陶渊明和他的田园诗 对历史的价值

白塔区17037728442: 陶渊明的文学成就 -
富娜巧特: 梁朝的昭明太子萧统,对陶渊明的诗文相当重视,爱不释手.萧统亲自为陶渊明编集、作序、作传.《陶渊明集》是中国文学史上文人专集的第一部,意义十分重大.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称赞“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

白塔区17037728442: 简述陶渊明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
富娜巧特: 陶渊明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大量写作田园诗的诗人,开创了田园诗派.

白塔区17037728442: 14、简述陶渊明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
富娜巧特: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山水田园派诗人,有陶渊明集

白塔区17037728442: 举例说明陶渊明在诗歌创作方面的贡献
富娜巧特: 陶渊明在诗歌、散文、辞赋诸多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但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是诗歌.在诗歌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田园诗.这种田园诗的艺术魅力,与其说在于它是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如说在于其中寄托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田园被其用诗的构造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

白塔区17037728442: 陶渊明为我国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
富娜巧特: 他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杰出的辞赋家与散文家.陶渊明的诗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田园诗人”之称,也是田园诗派的鼻祖.他的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白塔区17037728442: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诗的价值体现在哪里?诗品与人品的关系? -
富娜巧特: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以田园生活为题材,开创了田园诗歌新的艺术境界,使田园诗歌在唐宋以后成为诗歌的重要内容.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伤风而进入更纯更熟的境地,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他创造...

白塔区17037728442: 陶渊明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
富娜巧特: 开创了田园派诗歌的先河

白塔区17037728442: 陶渊明的成就50字 -
富娜巧特: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这在中国诗歌史上无疑是一大创举.他的诗以崭新的内容,淳朴自然的风格,为我国古典诗歌开拓了一个全新的领域——田园诗.他的诗歌创作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本文着重从四个方面加以论述:亲切淳真、平淡自然的风格;浑融完整、高远入化的意境;精工凝炼、本色自然的语言;真淳隽永的理趣.这些特色充分体现了陶渊明独特的审美情趣、艺术追求和美学观点以及物我一体、心与道冥的人生境界,深入揭示了他的田园诗在艺术上所取得的杰出成就.

白塔区17037728442: 陶渊明是古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什么诗人 -
富娜巧特: 陶渊明是古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田园派诗人. 他是田园诗派的创始人.他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 情;充分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