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一章内容

作者&投稿:僪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论语》第一章原文是什么?~

第一章如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注释:
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为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的。
学:孔子在这里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时习:“时”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也指“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说:(yuè),同悦,是愉快、高兴的意思。
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愠:音yùn,恼怒,怨恨。
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扩展资料:
1、《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2、《学而》第3章 :
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注释: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鲜:少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评析:
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
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学而》第4章 :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注释: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评析: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在本章中,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忠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如后来儒家所说的那样,“尽己之谓忠”。
“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就是指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尽力帮助。因此,“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止用于君臣关系。至于汉代以后逐渐将“忠”字演化为“忠君”,这既与儒家的忠有关联,又有重要的区别。
“信”的涵义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内容是诚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信特别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3、《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 · 学而篇

学而篇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出处:《论语·学而篇》

译文:孔子说:“学了并不断去实践它,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切磋道德学问,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恼怒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孔子认为,人生有三条重要法则:

一、终身学习并不断实践。如是,则永不落伍,永葆青春。有人说,你给别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甚至要有一河水。意思是,在指导别人的时候,自己要不断去学习沉淀自己的学养,这样才能更大限度帮到别人,对方才能真正实现自游、畅游、远游,才能“直挂云帆济沧海”。

二、与道义相期者交流。人是群居动物,必须交流,重要的是与什么人交流;儒家认为应与志同道合、道义相期者保持交流常态。

生命中每一分都不可逆,什么人都交往,势必迷失自己,甚至迷失心智,生命状态是迷茫、困惑抑或无聊,人生的轨迹不是向前、向善、向成功,而是停滞、犹豫、平庸。有人说,跟谁混,很重要。

三、修养德行。遇事不顺,“反求诸己”,提升境界,则“人皆可以尧、舜”。渴望被认知、渴望被赏识、渴望被尊重是人的本性;被人误解,甚至被诽谤中伤而不怨天尤人者,朝着既定目标前进,往往容易成功!

扩展资料: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孔子的祖先本来是宋国的贵族,后因避宫廷祸乱而迁居鲁国。孔子的父亲是一名武士,虽跻身于贵族之列,但地位很低。孔子三岁时,父亲便死去了,他跟着母亲过着贫困的生活。孔子年轻时做过“委吏”、“乘田”一类的小官,但他却把任何事情都办得很好。

鲁定公时,孔子曾任中都宰、大司寇,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 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政治生涯到了顶峰。由于与当时主宰鲁国政权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政治观点不和,孔子离开鲁国去周游列国,希望在别的国家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先后到了卫、宋、陈、蔡、楚等国,都没有受到重用。晚年回到鲁国一心一意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资料,曾整理删定《诗经》、《尚书》等,并根据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着作。孔子讲学,学生多达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学而



第一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拓展资料:

注释:    

①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就是指孔子。  

②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学习西周的诗、书、礼、乐等传统文化典籍。

③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子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习,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④说(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⑤有朋:一本作“有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在同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⑥乐:与说(通“悦”)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现于外。   

⑦人不知: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⑧愠(yùn):恼怒,怨恨。

⑨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市场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得君子吗?”

鉴赏:    

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

“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认为,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第一章内容
译文:孔子说:“学了并不断去实践它,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切磋道德学问,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恼怒怨恨,不也是君子吗?”孔子认为,人生有三条重要法则:一、终身学习并不断实践。如是,则永不落伍,永葆青春。有人说,你给别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甚至要有...

《论语》第一章原文是什么?
第一章如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注释:子:中国古代...

论语第一章什么内容,经典在哪里?可以用最简单的语言总结概括吗?_百度...
论语第一章是学而,里面有几句经典的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总结概括啊,这个不好说唉。论...

语言学概论第一章笔记-1
外部言语:说出声音或写出来文字来的言语,语意连贯性好,用于表达,具有交际功能。语言与言语:二者密不可分,互为存在为前提,一方面言语是对语言的运用,没有语言就没有言语,另一方面,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言语是语言的存在形式,语言的生命在于运用。任何语言的发展演变都是在言语中实现的,任何一个...

西游记第一章主要内容
西游记第一章的主要内容: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东胜神洲傲来国海中有花果山,山项上一仙石孕育出一石猴。石猴在所居涧水源头寻到名为“水帘洞”的石洞,被群猴拥戴为王。又过三五百年,石猴忽为人生无常,不得久寿而悲啼。根据一老猴指点,石猴经南赡训洲到西牛贺洲,上灵台方寸山,入...

《语言学纲要》第一章 语言的功能
一、信息传递的翅膀 语言的首要社会功能便是信息传递,它是人类与动物界的根本区别。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石。比如北魏孝文帝禁鲜卑语的历史事件,鲜明地展示了语言与社会变迁的紧密关系。语言具有全民性,是社会成员间的通用媒介,如文字、旗语、电码和非语言交际工具(如身势、表情...

普通语言学概要(第一章第一节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财富”)
二、语言是人类特有的 “人有人言,兽有兽语”,人类以外的动物也有所谓的“语言”。但这些所谓的动物“语言”和人类的语言有着本质的区别。另外,动物也不能真正掌握人类的语言。我们主要来看动物的语言和人的语言的本质区别:1、人类语言结构的任意性、离散性、层级性和动物语言结构的简单性。语言中绝...

《世说新语》 第一章
《世说新语》 第一章德行第一 1.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 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薄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武 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

小升初衔接教材答案 语文第一章汉字的字音与字形
内容包括:①汉字字音的识记;②汉字字形的识记;③词语的理解与运用等。 一、汉字字音的识记 汉字的识记要从语音的掌握开始:熟悉并能正确使用汉语拼音方案给汉字注音,辨别、改正拼写错误;掌握常用的多音字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读音;正确识记教材和日常生活中常用字的读音,尤其是掌握常用字中各类容易误读字的读音。 在拼...

圣经第一章主要讲了什么
《圣经》第一章主要讲述了上帝如何创造万物和人类的七个阶段。第一日:神说:“要有光”有了神的光,人就不生活在空虚混沌中,有了光就可以照入人的里面,使人的生命有了分割线。人在光中行走就不会惧怕,因有神同行。当光进入后,人就不在喜爱黑暗和罪中之乐,人会就近光,使人行在光明和公...

铜官山区17842186625: 论语第一章学而的内容 -
刀雷盐酸:[答案]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复习,不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恼怒,不也很君子吗?” 1.2 有子曰...

铜官山区17842186625: 论语十章中的第一章原文及翻译 -
刀雷盐酸: 第一则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复习它(知识,指代不明),不也是很愉快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看望你,不也...

铜官山区17842186625: 论语第一章学而的内容 -
刀雷盐酸: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复习,不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恼怒,不也很君子吗?” 1.2 有子曰:“其为...

铜官山区17842186625: 论语第一章什么内容,经典在哪里?可以用最简单的语言总结概括吗? -
刀雷盐酸: 论语第一章是学而,里面有几句经典的话.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总结概括啊,这个不好说唉.论语是孔子和弟子们平时议论的集合.里面什么都有,有些话之间关联性不大.只是我们可以从中看别人看学习和修身养性的,同时也可以看到儒学对礼和政治的一些个看法.

铜官山区17842186625: 论语各篇主要讲什么内容论语共20章,每章的主要内容都是什么,感激不尽! -
刀雷盐酸:[答案] 第一则: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地去复习,不是很快乐吗?有知心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

铜官山区17842186625: 《论语》第一章谈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
刀雷盐酸: 这一章讲了很多内容,大致分为学习、礼仪、求知与自我三个方面~

铜官山区17842186625: 《论语第1章讲了哪个方面?论语》第1章讲了哪个方面
刀雷盐酸: 主要讲了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道德(品德)修养这三个方面.

铜官山区17842186625: 论语十则学而第一则讲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 -
刀雷盐酸:[答案] 《论语十则》的第一则,选自《论语·学而》第一章的内容.其原文内容为: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由上可见,第一则所讲的三个方面内容如:1、原文“学而时习之,...

铜官山区17842186625: 论语中第一则讲了哪三方面内容? -
刀雷盐酸: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本段理解: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往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是这个么

铜官山区17842186625: 《论语》学而第一(翻译及全文) -
刀雷盐酸:[答案] 《论语》:学而篇第一 【本篇引语】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