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朔三镇为什么在唐朝的时候一直没有成功收复?

作者&投稿:尔壮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当成德举镇内附时,唐宪宗已经驾崩。这个一代雄主,到死也没能看到河朔三镇重归帝国。

唐宪宗在位十四年,削藩十四年,要么与藩镇捭阖、要么与藩镇战争。他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从西川到浙西、从幽州到淮西,唐宪宗打遍了整个帝国,也打服了所有节度使。

但是,藩镇问题解决了吗?

我们很希望说一声解决了,宪宗带领大唐实现了中兴。但事与愿违,藩镇问题仍旧顽强存在。宪宗朝的大唐,根本说不上中兴,甚是连昙花一现的中兴都没有,而只是昙花将现未现、将开未开,便立即凋零。

静态地看待藩镇问题,主要就是河北问题。大唐由盛转衰,因为河北出了问题。所以,大唐要彻底中兴,就必须解决河北问题。所以,河北,才是大唐永远的痛。

01.河北问题的初级形态:三镇边军的军事利益集团

河朔三镇是安史之乱的产物。大唐以无底线地绥靖方式平息了安史之乱,将河朔地区一分为四,划归叛军的四名反正将领。后来,四镇兼并为三镇,也就成了河朔三镇。由北向南,依次是范阳节度使、成德节度使、魏博节度使。

范阳(也称幽州、卢龙)藩镇,驻幽州(今北京),辖治今天的河北北部地区。成德藩镇,驻恒州(今河北正定),辖治今天的河北中部地区。魏博藩镇,驻魏州(今河北大名),辖治今天的河北南部和山东北部。

安史之乱的河北问题,主要是军队问题,即范阳军。范阳军雄冠八镇之首,加上一直的小弟平卢军(今辽宁地区),又加上新收的小弟河东军(今山西地区),三镇边军20多万,完全具备了碾压大唐帝国的力量。

安禄山除了担任三镇节度使,还兼任河北道采访处置使。但是,安禄山范阳起兵,却并未得到河北道的支持。叛军主要是河北北部的边防军,但河北内地的团结营,也就是地方部队,并不支持叛乱。安禄山兵入河南后,河北道的地方部队立即发展成为勤王军,与李光弼的河朔部队,一起阻击安禄山与范阳的联系。

安史之乱平定后,大唐王朝既没有消灭叛军又没有解散叛军,当然更不敢把这伙人放回范阳。于是,采取了就地安置的政策,把河北地区一分为四,授予四名反正叛将为节度使。但是,大唐朝廷接纳的可不止四名叛将,还有四名叛将各自掌握的叛军。于是,安史之乱的结果就是:朝廷彻底失去河北,四镇以及后来的三镇完全割据河北,形成了帝国治下的独立王国。

02.河北问题的进级形态:藩镇都是军政一体的割据政权

公元782年,唐德宗在河朔地区楔入了一根钉子,即位于今天河北东南部和山东北部的横海军节度使。这里也属河朔地区,但是横海藩镇却不同于河朔三镇,一直比较忠于朝廷。特别是在乌重胤担任节度使期间,横海军成为大唐平叛藩镇造反的重要力量。

在成功治理横海军的基础上,乌重胤对唐宪宗进言了横海经验:指出了当前藩镇问题的要害所在,并给出破解攻略。

河朔藩镇所以能屡拒朝命六十余年者,由诸州县各置镇将领事,收刺史、县令之权,自作威福。向使刺史各得行其职,则虽有奸雄如安史,必不能以一州独反也。臣所领德、棣、景三州,已举牒各还刺史职事,应在州兵并令刺史领之。

乌重胤指出了藩镇问题的一个重要症结,就是:由诸州县各置镇将领事,收刺史、县令之权。

简单说就是:藩镇治下州县官吏,全都由藩镇节度使任命。于是,藩镇就不是驻兵问题,而是驻兵与政权融合一体的问题。所以,藩镇节度使掌握着一镇数州或十数州的力量,自然能够形成自立割据的局面。

从乌重胤这次上书进言中,我们发现的问题,就是:藩镇问题已经由军队问题,升级为军队与地方政权融为一体的问题。

安史之乱之时,安禄山能掌握范阳军,但掌握不了河北道。河朔三镇之时,三镇节度使不经能够掌握三镇军队,而且掌握藩镇辖治的州县。所以,藩镇问题,与安史叛军问题,是质的不同。

问题摆在了这里,关键是怎么办?非常难能可贵的是,乌重胤给出了破解攻略。

这个攻略就是唐宪宗在公元819年推行的地方藩镇的军事改革:一是节度使只掌握藩镇治所州的军队;二是藩镇治所州以外的军队由所在州刺史掌握。

而在公元809年,唐宪宗还进行了一次地方藩镇的财政改革:一是节度使只收取治所州的财税;二是藩镇治所州以外的财税由所在州的刺史上交朝廷。

公元809年是财政改革,限制了节度使的财权;公元819年是军事改革,限制了节度使的兵权。

上述两次改革,对大部分藩镇是适用的,也得到了推行。但是,对河朔三镇以及西北边防重镇没效果。边防重镇必须要集权,因为担当国防重任。河朔三镇呢?河朔三镇就是谁也管不了、朝廷更管不了。

03.河北问题的极端形态:河朔三镇谁也管不了

如果河朔三镇仅是驻军的问题,那也容易解决。但是,就像藩镇问题已经不是驻军问题一样,河朔三镇也不是驻军问题。藩镇驻军与所在地的政府体系融为一体。于是,河朔三镇,完全具备割据政权的形态。

公元809年和公元819年,宪宗朝廷实施了两次藩镇改革,一个是削财权、一个是弱兵权。如果切实执行,那么河朔三镇的问题,自然可以解决了。

但是,推行改革需要力量,因为改革有阻力。在河朔三镇,这个阻力特别大,朝廷的任何改革,在这里全无用武之地。

唐宪宗削藩14年,打遍整个大唐藩镇,打服所有节度使。但是,河朔三镇是唐宪宗打服的吗?

魏博藩镇,面临节度使归属不定的权力真空问题。于是,朝廷终于把手插入了魏博这个河朔一哥。幽州藩镇,面临朝廷南灭淮西、北灭平卢的强悍攻势。于是,节度使刘总直接被吓得出家当了和尚。成德藩镇,宪宗朝两次出兵却两次败北。后来,节度使王承宗亡故,王承宗的弟弟不愿接任节度使之位。幽州和成德,也是出现了一个权力真空的档期,朝廷这才能拿回节度使的任命权。

剑南西川节度使刘辟被朝廷打死了,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被李愬生擒了,平卢淄青节度使李师道被部下砍了脑袋送给朝廷。但是,河朔三镇的节度使,有哪个是被朝廷消灭的?

即便宪宗皇帝把所有节度使都打成了乖乖猫,但河朔三镇依然是山中老虎。不是河朔三镇的节度使不能,而是恰好在这个时候,他们都不想。

04.河朔三镇到底是什么问题?

公元820年,原成德节度使王承宗亡故,成德举镇归附朝廷。于是,唐穆宗任命原魏博节度使田弘正为成德节度使。但是,公元821年,成德兵变,节度使田弘正及其家人随吏300多人全被屠杀。

公元819年,原幽州节度使刘总自请入朝,后来出家当了和尚。于是,朝廷任命张弘靖为幽州节度使。但是,公元820年,一身官僚气的张弘靖便开罪了幽州大兵,直接被赶出幽州。

公元821年,成德镇兵杀节度使田弘正造反。于是,朝廷诏命田弘正之子、魏博节度使田布率军讨伐成德。但是,田布却被魏博牙兵给逼得自杀了,然后魏博再次割据。

自此之后,河朔三镇就是节度使世袭罔替、朝廷被迫追认。如果节度使控制不住藩镇,其结果要么是被杀掉、要么是被赶跑。然后,藩镇牙兵们再次推选一个节度使,朝廷再接着追认。这就是所谓的河朔旧事。

宪宗之后,大唐就再无雄主了吗?大唐为什么不能再次出兵、收复三镇?

公元826年,被楔入河北的横海军节度使李全略去世,其子李同捷谋袭父职。于是,朝廷开始平叛横海。但是,几路藩镇大军却猥琐不前,河朔三镇的幽州节度使出战不利、魏博节度使首鼠两端、成德节度使临阵助敌。于是,一次小小的平叛战争竟然把国库给打光了,付出与收获完全不成比例。

公元843年,昭义军节度使刘从谏打算效仿河朔旧事,为其子谋求节度使之位。昭义军的防区位于河北与山西交界,是河朔三镇的要冲之地。于是,朝廷投鼠忌器,担心直接出兵会惹怒三镇,于是诏命成德和魏博两镇出兵昭义。但是,这个诏命肯定是要花钱的,而且会花很多钱。这场平叛战争整整打了一年。河朔兵肯定出工不出力,但是昭义军真心不好打。朝廷认为他们是叛军,但昭义军却认为朝廷对不起自己,于是什么大唐的合法性、什么国家的意识形态,全都没用。叛军血不流干、死战不休,大唐畏首畏尾、怯懦不前。所以,又一次把国库打光,才平定了昭义叛乱。

横海军与昭义军,这两个小藩镇尚且如此,就不要说河朔三镇这三只大老虎了。大唐朝廷就是把底裤当掉,也打不服三镇。即便三镇不搞同盟,单拉出一个镇,大唐也打不动。

昭义军之所以顽强敢战,首先是因为士兵利益集团,这是藩镇问题的初级阶段;其次是军政融为一体,这是藩镇问题的进化阶段。还有第三,那就是极端形态,即军队、官吏和地方百姓彻底融为一体,地方结成了利益共同体。

但这肯定不是昭义军的单一个案。昭义军节度使刘从谏欲效仿河朔旧事,即世袭罔替、朝廷追认,于是其死后,昭义军集体造反。所以,地方利益共同体的极端形态,在河朔三镇只能更严重。

05.大唐再也不想解决河朔三镇的问题了

河北兵力虽强,不能自立,须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

河朔三镇还是需要借力大唐的合法性资源的。所以,朝廷的策命诏书很重要。因此,河朔三镇的大唐百姓,还是认同大唐朝廷的。

但是,河朔三镇的百姓,却不愿意听命于朝廷。因为他们已经开始享受到自治的好处。三镇百姓只需要养活各自藩镇的官吏,但不需要养活大唐朝廷。三镇百姓也逐渐融入到藩镇士兵和官吏系统之中,所以乐见藩镇割据的局面。

关于河朔三镇的这个认识,不是现在的后视之明,而是在唐朝就已经有了这个认识。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大唐会对三镇采取什么态度呢?

范阳自安史以来,非国所有,刘总暂献其地,朝廷费钱八十万缗而无丝毫所获。今日志诚得之,犹前日载义得之也。因而抚之,使捍北狄,不必计其逆顺。

公元826年,幽州发生兵乱,兵马使李载义杀死节度使朱延嗣;公元831年,幽州再生兵变,兵马使杨志诚驱逐节度使李载义,即所谓:今日志诚得之,犹前日载义得之也。

公元831年幽州兵乱后,朝中就有人主张借机收复幽州。而宰相牛僧孺的态度则是:

幽州这个地方自安史之乱以后就不再为朝廷所有了。刘总自请入朝、献幽州地。朝廷为此花了八十万缗钱,但马上就又发变乱,幽州大兵赶走节度使张弘靖。所以,这个地方就别指望要了,幽州大兵拿着幽州税赋抵御契丹人、为国戍边就好。

唐宪宗之前,河朔三镇非国所有,但是大唐的态度很坚定,就是要收复河朔三镇。经过宪宗朝的努力,河朔三镇终于实现了为国所有。但是,宪宗亡故十年之后,河朔三地不仅再又非国所有,而且大唐朝廷也不打算要了。

自此之后,河朔三镇,彻底成为大唐高度自治的藩镇,成了国中之国。而大唐朝廷也消灭了收复三镇的雄心壮志。

06.三镇不复、中兴不得,大唐再也回不到盛唐

河北贡篚徵税,半乎九州。

光武帝刘秀复兴大汉,刘秀的统一攻略就是以中原制关中,打破了关中本位的历史铁律。而刘秀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建立了河北根据地。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大乱之初的最强诸侯,就是河北袁绍,虽说拥四州之地,但主要是河北。河北袁绍为什么堪称最强诸侯,就是因为河北富饶。官渡之战后,曹操战胜袁绍,立即就封邺城,其目的就是要控死河北。只有控死河北,曹操才能够取代袁绍,成为最强诸侯。

历经两晋南北朝,到了隋唐之时,河北地区已经实现了彻底开发,这里就是隋唐帝国的经济中心。所以,盛唐之世,河北向国家输送的税收“半乎九州”。大唐帝国一半的财政收入,都是河北贡献的。

安史之乱后,大唐好像已经亡了,剩下的150多年只是在苟延残喘。即便宪宗中兴,但是这种中兴连昙花一现都算不上,只能是昙花将现而未现,中兴便胎死腹中。

盛唐再也看不到了。看不到的原因是什么?原因就是大唐始终无法恢复对河北的控制。

河北气俗浑厚,果于战耕 。

这里不仅是财税之地,而且华北平原是千里大粮仓、河北战士甲天下精兵。失去河北的大唐,不仅失去了一半的财政收入,而且失去了千里大粮仓和天下最强精兵。

冀州产健马,下者日驰二百里,所以兵常当天下。

骑兵是冷兵器时代的王者,掌握产马之地,就控制了绝对稀缺资源。大唐的陇右、河西之地,常年遭遇吐蕃入侵,即便有马,也武装了吐蕃骑兵。而大唐的河北马场,却控制在藩镇手中。此种局面之下,大唐又怎么再有征战万里的强兵。

失去河北财源之后,大唐吸血江南财富为自己续命。

但是,要汲取江南财富,大唐朝廷就必须控制住千里运河,使江南财富能够输送到关中长安。为了保住这条输血的主动脉,大唐与藩镇征战不休,频频耗尽国力。唐德宗之时,四镇造反、五镇称王。一个小小的淮西节度使,竟然比河朔三镇还嚣张,间接打出了泾原兵变,皇帝被赶出长安。原因就是淮西控遏大运河,随时能够掐死向帝国中央输血的主动脉。

而造成这一切被动局面的原因,就是河北问题。藩镇问题,是大唐的痛。但河北,才是大唐永远的痛。恢复不了对河北的控制,盛唐只能是历史,大唐也不可能中兴。




好不容易平了“安史之乱”又出个“河朔三镇”,为什么
由于在安史之乱平叛后,皇帝封了很多节度使,但战争没有把叛军彻底消灭。为了让已经归顺的旧部下心安,就拿出河朔三镇来安慰他们,在那里设立节度使并委以重任,以至于他们势力逐渐膨胀,留下了以后动乱的祸源。为了不让他们的势力越来越大,皇帝在附近几个镇上也分别设立了节度使,让他们之间相互牵制,然后...

既然唐宪宗已经平定了淮西藩镇那为何不把河朔三镇一起除掉
那么,唐宪宗平定淮西后,“河朔三镇”的割据势力为何没有被连根拔起?首先,我们能够了解的是,唐宪宗时期对淮西平叛的胜利,确实可以称得上是中晚唐时期的一次重大胜利。以至于,李愬雪夜入蔡州的事迹,成为了千古传颂的历史片段。但是,唐宪宗的削藩之战在进行到了平定淮西之后,唐王朝的力量却也已经到...

河朔三镇中不包括哪位
3、最后,对于河朔三镇中不包括晋阳的原因进行解释。历史上,晋阳地区长期是北汉政权的都城,虽然也经历了多次战乱和政治变革,但是其政治地位和影响力主要局限在山西地区,没有像河朔三镇那样在河北地区形成广泛的政治和军事影响。河朔三镇的由来如下:1、河朔三镇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唐朝末年的藩镇割据时期。...

“元和中兴”之后,为何姑息藩镇成为了唐朝的常态?
并且在这期间,唐宪宗还屡次出内府钱帛来军用。而到了唐宪宗在位的末期,府库空虚的情况则变得十分严重。如在宪宗离世后,穆宗亦曾再次出兵征讨河朔藩镇,其结果则是无功而返。而穆宗的失败,同财力之间有很大的关系。而发生在武宗时期的昭义镇叛乱,李德裕则力主借“河朔三镇”之兵征讨,...

河朔之地对唐朝意味着什么?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中唐国策的转变_百度知 ...
不过代宗一朝宽容藩镇的态度,确实坚定了这些藩镇擅地自袭的决心。 向这一联盟发起挑战的德宗。德宗的即位,真正拉开了唐廷在安史之乱后重振权威的序幕,建中二年,德宗乘成德旧帅李宝臣去世之机,决定裁抑两河藩镇。而这一切,要直到不久之后京师长安「 ”泾师兵变”的爆发才有所调头,为了稳住关中牺牲...

在安史之乱后到黄巢之乱前,唐朝有出现藩镇割据吗?
藩镇割据通常指的是唐朝中后期某些藩镇的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完全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唐代藩镇割据主要表现在河北,而河北割据又集中在三镇。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在安史之乱后到黄巢之乱前,唐朝后半段的大部分时期里,绝大部分藩镇不割据,只有少数藩镇...

河朔三镇
河朔三镇分别是哪三镇 幽州节度使:又称范阳节度使、卢龙节度使,是唐朝在今河北地区设置的节度使,天宝十节度使之一。安史之乱的根据地,后直到五代割据河北,为河朔三镇之一。成德节度使:又称恒冀节度使、镇冀节度使,是唐朝在今河北地区设置的一个节度使,唐末到五代时割据河北,为河北三镇之一。是河...

唐朝河朔三镇嚣张到什么程度?唐朝河朔三镇是什么样的呢?
这样一来,和硕三镇和唐朝就形成了一种复杂的关系。只有当朝廷授予和硕三镇的称号时,它才是合理的,而朝廷也需要和硕三镇和其他分裂势力来保卫首都。然而,这种情况最终是病态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唐末天下大乱,进入五代十国时期。这就是为什么尹源评论说:"唐弱则诸侯;既弱而久不亡,诸侯威也。唐...

唐朝时的河北三镇是哪?为何唐朝倾全国之力都奈何不了它?
在元和15年的时候,唐宪宗 准备要削藩,结果被官员杀害, 穆宗当上皇帝以后也想要继续削藩彻底解决藩镇问题 。当时的河北三镇并没有受到朝廷的管制,所以听到下令要削番的时候,直接叛变。虽然朝廷遣派了 15万的柿饼准备消防,但最终没有获得胜利。唐朝时的河北三镇是哪?为何唐朝倾全国之力都奈何不了它...

“河朔三镇”遗祸唐朝百年,为何一直不能被剿灭呢?
安史之乱使唐王朝陷入动荡,长期的战争消耗大量的兵力和物力,也削弱了中央政权的统治能力,地方势力趁机做大,而为了尽早终结安史之乱,唐朝统治者向这些势力妥协,默许这些事例存在。为了笼络河北降将,还分出了三镇节度使这样的职位,给河朔三镇正名,在法理的角度承认他们的地位。和朔三镇统御今天河北的...

青龙满族自治县15365888101: 唐朝为什么实行藩镇制度 -
霜厕炎消: 1、刚开始主要是为了解决边军的后勤补给“运输成本”.古代交通设施原始,远距离运输效率极其低下,成本极高.玄宗时期,在北方、西方大量驻兵.为了解决他们后勤补给,开始同意由边镇将领掌握驻地的财政,以就近补给.将领取得了...

青龙满族自治县15365888101: 古代的河朔地区是现在的什么地方?河朔草原是指哪里 -
霜厕炎消: 河朔地区,在中国古代指黄河以北的地区,大体包括今山西、河北和山东部分地区. 河朔草原,(汉武帝在此建立城池,名为朔方) 位于阴山贺兰山脚下的肥沃黄河草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就是今日内蒙古河套地区的鄂尔多斯大草原. 《说文解字》称:“朔,凡始之称.”中国古代把北方看作是万物之始,因此称北方为朔方,称黄河以北为河朔.《尚书·泰誓》中有“惟戊午,王次于河朔”的记载.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时,有河朔三镇的割据势力,清朝时有河朔诗派.

青龙满族自治县15365888101: 为什么唐朝在安史之乱后不吸取教训,竟然还新设了很多节度使,让藩镇割据这种现象愈演愈烈? -
霜厕炎消: 安史之乱之后,为犒赏当时的功臣,尤其是参与平乱的将领,就把他们封为节度使.原因很简单,唐朝当时的虚弱中央政府已经无法控制这么大的疆土,而这些将领被授予了很大的行政和军事权力,常年带兵打仗,为了战胜安史,朝廷又向他们妥协,让他们获取了某一地的财政税收的权力.亲信和家人都已经身居要职,削掉他们的兵权等于又引发一次安史之乱.骑虎难下的唐朝决定延缓自己的灭亡,安排这些将领担任节度使,并让这些节度使向京城派出自己的儿子作为人质,换取自己的苟息残喘. 在那个时候,除非出个绝世英雄,能够力挽狂澜,不然就算换你我去当那个皇上,也只能无奈地做这样的决定.历史的必然.

青龙满族自治县15365888101: 唐朝内地许多节度使,也效法三镇是什么意思 -
霜厕炎消: 河北三镇,又称河朔三镇,是范阳节度使、成德节度使、魏博节度使等三个节度使的合称,是指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时位于河朔地区的三个藩镇势力,即范阳(又称幽州或卢龙,今日河北省北部,北京、保定及长城附近一带)、成德(幽州以南和山西接壤的地区,今日河北省中部)、魏博(后改称天雄,渤海湾至黄河以北,今河北省南部、山东省北部) 意思是说很多节度使跟河北三镇节度使一样,脱离唐朝的有效统治

青龙满族自治县15365888101: 历史上的河朔三镇是怎样的 历史上关于
霜厕炎消: 百度百科: 河北三镇由于骄兵悍将的杀帅夺印,节度使各自换了几个家族,但基本上不服从中央,朝廷也把这些地区看作例外,一般不去触动他们.直到五代的后梁、后唐时,才比较彻底地解决了这些地区的割据问题.

青龙满族自治县15365888101: 藩镇割据对唐朝有着怎样毁灭性的影响?
霜厕炎消: 唐朝后期政治上的重大弊端之一.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为加强边境军事力量,始派节度使领兵屯边.节度使及其军队,时称藩镇或方镇.军士边屯田边生产,家属...

青龙满族自治县15365888101: 国家根本 仰给东南的现象最终出现何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
霜厕炎消: 你应该是想问最初吧,据史记载,中国经济中心首次开始南移是南北朝时期,到南宋的时候南方已经占有全国经济的80以上.即使今天也是一样,理由是地理与气候,北方多丘陵道路不通,运输不便,而南方不仅地势平坦更兼有水路四通八达.南方气候温暖适合农作物生长,苏浙两地更是两宋时期的大梁仓,所谓苏湖熟,天下足.

青龙满族自治县15365888101: 唐朝有多长时间处于战乱之中 -
霜厕炎消: 从安史之乱到唐结束,都是战乱时期吧 唐朝战乱起点 唐朝中叶以后﹐一部分地方军政长官据地自雄﹐不服从中央命令的政治局面.藩是保卫﹐镇指军镇.封建朝廷设置军镇﹐本为保卫自身安全﹐但发展结果往往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这是...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