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都学二王,但是你知道他俩的区别吗

作者&投稿:刁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现代书法家谁学二王最好~

白蕉啊!二王体是正脉,古代书家都是从二王中来,书法主要是笔法,笔法和二王一样后结体次些也无所谓。

羲之自述学书经过,是这样说:“余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见李斯、曹喜、钟繇、梁鹄、蔡邕《石经》,又于仲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这一段文字,不能肯定是右军亲笔写出来的。但流传已久,亦不能说它无所依据,就不能认为他没有看见过这些碑字,显然其间有后人妄加的字样,如蔡邕《石经》句中原有的三体二字,就是妄加的,在引用时只能把它删去,尽人皆知,三体石经是魏石经。但不能以此之故,就完全否定了文中所说事实。文中叙述,虽犹未能详悉,却有可以取信之处。

卫夫人是羲之习字的蒙师,她名铄字茂漪,是李矩的妻,卫恒的从妹,卫氏四世善书,家学有自,又传钟繇之法,能正书,入妙,世人评其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羲之从她学书,自然受到她的熏染,一遵钟法,姿媚之习尚,亦由之而成,后来博览秦汉以来篆隶淳古之迹,与卫夫人所传钟法新体有异,因而对于师传有所不满,这和后代书人从帖学入手的,一旦看破碑版,发生了兴趣,便欲改学,这是同样可以理解的事情。

在这一段文字中,可以体会到羲之姿媚的风格和变古不尽的地方,是有其深厚根源的。王氏也是能书世家,羲之的叔父廙,最有能名,对他的影响也很大,王僧虔曾说过:“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为右军法。”羲之又自言:“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张精熟过人,临池学书,池水尽墨,若吾耽之若此,未必谢之。”又言:“吾真书胜钟,草故减张。”

书法这门艺术形式,每个人有每个人感悟,王羲之是王献之的爹,但王献之与王羲之在书法上的追求是不一样的,书学史上也是众说不一,褒啊贬啊从来就没消停过!

虽然李世民极力推崇王羲之而贬低王献之,但从历史上证明,也不能说明王献之书法成就赶不上他爹王羲之。那么王家这爷俩在书法上有什么不同呢?

1、“内恹”与“外拓”

“二王”在技法上的特点,书家往往以“内恹”与“外拓”标示。如明何良俊《四友斋书论》云:“大令用笔'外拓’而开扩,故散朗多姿”;“右军用笔'内撅’而收敛,神彩攸焕,正奇混成也。”今人沈尹默也说:后人用内撅、外拓来区别“二王”书迹,很有道理,大,:正“内撅”,小王“外拓”。试观大王之书,刚健中正,流美而静;小王之书,刚用柔显,华因实增。用形象化的说法来阐明“内撅、外拓”的意义,“内撅”是骨(骨气)胜之书,“外拓”是筋(筋力)胜之书。右军书“一拓直下”,就是“如锥画沙”,“外拓”的形象化说法,可以用“屋漏痕”来形容,放纵意多,收敛意少(参见《二王法书筲窥》)。用“内撅”、“外拓”虽可说明“二王”书艺中计:多不同处,但也不能涵盖一切,细察也未必十分科学。大王能“内撅”也能'外拓”,当是“内撅”为主“外拓”为辅,小王能“外拓”也能“内撅”,当是“夕卜拓”为主“内撅”为辅,而取向的不同是以各自的审美理想为转移的。潘伯鹰说:“有人说羲之'内撅’,献之'外拓’。这最多也只说得一半。”(《中国书法简论》)此言颇有见地。

2、技法来源不同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中曾述自己看法并批评米芾见解:“尝论右军真行草法皆出汉分,深人中郎(指蔡邕);大令真行草法导源秦篆,妙接丞相(指李斯)。……米老'右军中含、大令外拓’之说,适得其反。”今人侯镜昶认为:包世臣以为大王笔源于隶,小于笔源于篆,此见解值得商榷。侯氏以一语概括钟繇、王羲之、王献之三家真行书特点及渊源:钟善翻,大王善曲,小王善直;翻出于分书,曲出于篆书,直出于隶书(《沦钟王真书和的真伪》)。看来王氏父子书艺有两个主要来源,远源均出于秦汉篆隶,近源则出于钟、张,然后陶冶融铸,发展成各自的体势。

3、草书联绵不同

王羲之学张芝草书,从形势上突破章草的分割孤立,加以钩连,但一般不作多字联绵,仅二至三字一笔出之。他用张草的使转,发展为内向的、敛蓄的今草。王献之既学其父,也学张芝,突破王羲之联绵模式,成为更多字的贯通,为“一笔书”;由内向而转为外侈,由敛蓄而化为奔逸。所谓“一笔书”是指“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惟子敬明其深诣,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前行之末”(参见《书断》)。世称“一笔书”始自张芝,王献之则是以张芝为“杠杆”,以羲之草书为“支点”,完成一种“破体”的创造。

4、骨势不同

羊欣说:“献之善隶藁,骨势不及父。”张怀瓘《书断》中说:“惜其阳秋尚富,纵逸不羁,天骨未全,有时而琐。”王献之主外拓、奔逸,因而在快速流转中有时未能沉着痛快,而有轻滑之嫌:而王羲之主内撅、重骨气,故字势雄强。当然这是从高层次上的比较。王献之何尝不重骨势?如《洛神赋十三行》,清张廷济在《清仪阁题跋》中说:“风骨凝厚,精彩动人”;“然风神骀荡,气骨雄骏,固已无美不臻”。当然王献之中年去世,若再能锤炼多年,其骨势自能更臻胜境。

5、媚趣不同

王僧虔曾说:“献之远不及父,而媚趣过之。”羊欣也有同样的说法。王献之书艺体势似凤舞鸾翔,以纡回钩连为流美,以纵驰放逸为快意,以墨彩飞动为神逸。张怀瓘《书议》中说其体势“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同时也指也王献之“时有败累,不顾疵瑕”。其实王羲之书也多勿门趣,因此曾有人非议,韩愈《石鼓歌》有“羲之俗书趁姿媚”之句。张怀瓘也说他“有女郎才,无丈夫气”。晋人书法中的媚趣与时代风尚有关,这种“媚”,是一种雄媚,而不是柔媚。献之之媚在流动跳荡中、在险峻放逸中呈现得光彩照人,比其父更多媚趣。

6、艺术哲思不同

王羲之书艺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中和,在多种对立因素之中调和统一。他在书法的形质(如肥瘦、方圆、短长、骨肉等)方而能无过无不及,在书法的神采(如奇正、气度、韵趣等)方面无乖无戾。项穆《书法雅言》云:“逸少一出,揖让礼乐,森严有法,神彩攸焕,正奇混成也。”与突破其父草书模式一样,王献之也是有意识地改变其父的创作思想,他将“中和”转为“失衡”,走向以“奇”、以“险”争胜的新境界。项穆也认为“书至子敬,尚奇之门开矣”。

7、书体不同

先说章草,王献之承其父法家范,从《七月二日帖》等可睹其章草风采。此帖章草笔法古雅,然俯仰跳荡,大小错杂,也显示自由不拘的个性。再说楷书,南朝宋虞和《论书表》说:“献之始学父书,正体乃不相似。”张怀瓘《书断》说,王羲之书写《乐毅论》给献之,献之“学竟,能极小真书,可谓穷微人圣,筋骨紧密,不减其父。如大,则尤直而少态,岂可同年”。再说行书,王羲之情深调合,会古通今,创造卓越,《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是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开拓、立法,为后世树立厂典范。而王献之在行书上虽也颇有贡献,但他的行书并未能走出乃父的规范,其凝练、器宇、才气都不及其父。在草书上,父子各有特点,羲之特出不群,颖悟此道,除繁就省,创立厂新草制度,但是在“一笔书”方面却是子胜于父。

吴德旋评论说:“大令狂草,尽变右军之法而独辟门户,纵横挥霍,不主故常。余谓大令草书,虽极力奔放,而仍不失清远之韵。”(见《初月楼沦书随笔》)黄庭坚《山谷题跋》中又加以比较:“大令草法殊迫伯英,淳古少可恨,弥觉成就耳。所以中间论书者以右军草入能品,而大令草入神品也。余尝以右军父子草书比之文章,右军似左氏,大令似庄周也。”当然也有很不公正的评价,如唐太宗崇拜王羲之而贬低王献之:,其《王羲之传论》云:“献之虽有父风,殊非新巧。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若严家之饿隶。其枯树也,虽槎枋而无屈伸;其饿隶也,则羁羸而不放纵。兼斯二者,固翰墨之病欤!”唐太宗的评沦完全倾向于王羲之一边,但从作品看似更多地得之于王献之,奇哉!




三国志吴书全琮字子璜文言文答案
是其他将帅打败后解散回来归附你的士卒,但这些士卒都愿意为你效死力,即使是汉高祖刘邦也比不上你啊...是仪认为二王地位太高,很不好。于是上疏说:“臣认为鲁王天生具有高贵的品德,文武兼备,当今妥善的办法

关于王羲之的资料
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李 志敏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我国古代的书法四大家是谁?
《宋史》称米芾书法:“沉著飞翥,得王献之笔意,尤工临移,至乱真不可辨……”《宣和书谱》则说:“书学羲之,诗追李白,篆宗史镏,隶法师宜官。晚年出入规矩,自谓‘善书者只一笔,我独有四面’。寸纸数字,人争售之,以为珍玩。”米芾《天马赋》4.蔡襄 蔡襄(1012-1067),字君谟,...

米芾字法变化
但是我们在学习米芾奇正这一点上,要特别注意对度的把控,不能太过,太过就有可能会失去重心,缺乏稳定性,要做到“崄不至崩,危不至失,此其大略也。”这是学习米芾书法的奇正关系处理上必须要注意的,把握好度,凡事不能太过之。八、有布白的变化 不论是书法还是绘画,都讲究布白关系,也就是...

高军法的论书断语:我的学书之路
学书之路我未敢追求时髦,扎扎实实按古法遗迹,从唐楷这一法度严谨的书体入手打基础,后上追“二王”,遂得飘逸妍美之风。我学唐楷,首取颜真卿,正如朱长所言:“颜鲁安之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畏之,然愈久愈可爱也”(颜鲁公门残碑)我深信,百对其正义凛然的书风面貌,心摹手追的同时,人品...

神策军碑是什么字体
初唐四大家欧、虞、褚、薛继魏晋南北朝之后, 完成了楷书的最后样式, 以颜真卿为代表的中唐书家便在楷“ 法” 的必然王国中, 追求意态的自由主国, 开创了新的书风.有创新精神, 成就卓著的颜真卿、柳公权、李邕等人的作品都不难在魏碑、齐碑、周碑中找到渊源.颜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二王、梁《座鹤铭》、北齐《...

王羲之,顾恺之
”颜体书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唐以后很多名家,都从颜真卿变法成功中汲取经验。尤其是行草,唐以后一些名家在学习二王的基础之上再学习颜真卿而建树起自己的风格。 王羲之 王羲之早年又从卫夫人学书。卫铄,师承钟繇,妙传其法。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

朱非的艺术评论
他楷学欧体,行法羲献二王,对汉简也有深入细致的研究。(《道法天成,复返自然——记书法家朱非》)绍兴郑休白看过绍兴黄酒集团办公楼大厅正面中央那块《古越龙山碑》的人都不无赞叹。那八行一百五十一个楷书,个个端庄严谨,遒劲深厚,字里行间别具一种金石之气,玉润之味。有人说,这块牌是他五十年酿字的结晶。

书法分为哪几派
这类风格的特点是在传统主流书法的基础上另辟蹊径,对“二王”一路的主流书法多有抵触,这类人所追求的是名不经传的碑版、甲骨、简牍、以及民间墓志这类鲜见的的东西来杂糅自己的创作,从而另类于主流书途。5、新古典主义 这类书风的特点是重新构建传统书学内核,弱化作品本身的技术因素,重新注入作品...

字写不好怎么办
是他开创了二王以外的新风格。 我本身先从钟绍京的楷书摹法,后又从欧阳询、黄自元的楷书得法,在行书上追学黄若舟的笔法,自感距离尚远,自己仍须努力。但不论你写的字成形多少年,都是可以改的。 有的同志提出:写钢笔字摹仿毛笔字帖行吗?实践证明,可以,其效果一样。 写好钢笔字和毛笔字,不论年龄大小,不论你...

双辽市18278351993: 简析二王书法的区别
奚颜妇炎: “二王”书法指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书法,王羲之的书法一扫汉魏的质朴、古拙,笔势飘落浮云、矫若游龙,风格俊逸优美、婉约自由,被称为“书圣”,王献之的书法在张芝和王羲之的基础上又有创新,称为“破体”,又叫“一笔法”.其区别在于笔法,王羲之把笔从外往里转,王献之则是两边都转.

双辽市18278351993: 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书法,有什么不同? -
奚颜妇炎: 二王”父子书艺之比较 王羲之与王献之的书法艺术的比较,书学史上众说纷坛,褒贬不一,这里略作介绍. “内(扌厌)”与“外拓”.“二王”在技法上的特点,书家往往以“内(扌厌)”与“外拓”标示.如明何良俊《四友斋书论》云:...

双辽市18278351993: 书法二王指的是什么
奚颜妇炎: 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是一项国粹、一门艺术、一种精髓,传承着我国古代文化和文明.那么书法二王指的是什么呢?1、二王,是指王羲之、王献之的合称,后人...

双辽市18278351993: 书法界的二王是指王羲之王凝之吗 -
奚颜妇炎: 王羲之与他儿子王献之,世人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被后人誉为“书圣”, 代表作《兰亭集序》为历代书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 王献之,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赏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像其父作品那样有大量留存.传世名作《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

双辽市18278351993: 书法二王是哪两位? -
奚颜妇炎: 后人将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并称为“二王”.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

双辽市18278351993: 为什么王羲之王献之并称二王
奚颜妇炎:王羲之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王羲之一生最好的书法,首推《 兰亭集序 》. 王献之是王羲之第七子.幼时从他父亲学书,后来取法张芝,别创新法,自创一格,与父齐名,人称“二王”.他的书法,兼精楷、行、草、隶各体,尤以行草擅名.他的楷书以《洛神赋十三行》为代表,其行书以《鸭头丸帖》最著.草书名作《中秋帖》,列为清内府“三希帖”之一.

双辽市18278351993: 现代书法家谁学二王最好 -
奚颜妇炎: 赵孟頫是最好的,他虽不是纯学二王,但他是学二王的书法大家中成就最大的.有记载:晚年师法李北海.王世懋称:“文敏书多从二王(羲之、献之)中来,其体势紧密,则得之右军;姿态朗逸,则得之大令.”

双辽市18278351993: 王羲之与王献之的书法风格是何关系 - 上学吧普法考试
奚颜妇炎: 王羲之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浮云,矫如惊龙”.王羲之的书法精致、美仑美奂,是极富有美的观赏的.总之,他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