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大学”的含义及主要功能是什么?

作者&投稿:姚韵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古代“大学”的含义及主要功能~

古指聚集在特定地点传播和吸收高深领域知识的一群人的团体。由周代大学发展成为汉代及以后各封建朝代的太学。
主要功能:
洛阳太学是封建统治者顺应历史潮流对以往教育制度加以改造的产物。当产生后又对当时的教育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自东汉明帝刘庄亲临太学讲学后,很快在全国形成重视儒家经典的学风,致使京师和王宫卫士、禁军悉通《孝经》,不论博士或是议郎,只要开一家之说,即有徒众数百。
在东汉,从事教授经学是一种崇高的职业。不少太学生卒业返乡后不愿被征辟为官,而专心教授培养学生。东汉的大部分文官都是饱学之士,很多官僚家庭又是以经学传家,四世三公的经学大家亦不在少数。
上至三公、司隶校尉等高级官员,下至二千石俸秩的郡守、王国相,很多都兼教授经学,有的门徒高达万人。有的学生在这些人的府第附近市买住宅长期从学;有的学生亦随他们的官职调动而追随出入京城。这种私人讲学的学生数量当又远大于太学生的人数。
在教育上,官办太学、郡国学与私人讲学相辅相成,互为推动。
东汉太学为东汉政权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出身于太学的官员中,有不少号称“循吏”、“廉吏”,而太学生的“嘘枯吹生”的贡献,主要还体现在反对宦官专权的斗争中。当时的太学成了反对宦官专权的强大阵地。
太学对洛阳影响亦大,自东汉以降,儒学在洛阳得以发扬光大。东汉经学大师辈出,如郑玄、马融、贾逵、郑众、郑兴、服虔等都是饮誉当代和后世的著名大师。
洛阳“自宋以前随时建学”,致使洛阳可与孔子设教的洙泗并称,并有西邹鲁之誉。尤其至宋代,著名理学家创始人二程夫子即出洛阳,这与太学数百年雄踞洛阳的实效绝分不开。洛阳太学的历史地位不可低估,它的借鉴价值也不容忽视。

扩展资料
大学详细解释
1、泛指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包括高等专科学校、学院、综合性大学等。如:小王上大学了。
2、特指多科系的综合性大学,一般设有哲学社会科学(文科)和自然科学(理科、工科)方面的各种专业。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合肥工业大学。
3、周代的大人的学校,相对小学而言。小学为奴隶主子弟中幼童至少年接受教育的场所,大学为15岁以上奴隶主青年子弟接受教育的场所 [2] 。
《礼记·王制》:“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頖宫。”
《大戴礼记·保傅》“古者八岁而就外舍,学小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蓺焉,履大节焉。“卢辩 注:“大学,王宫之东者。束发,谓成童。”
4、由周代大学发展而来,成为汉代及以后各封建朝代的太学。
《汉书·礼乐志》:“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於国,设庠序以化於邑。”
5、古代指研究国家和社会管理的学问,相对于小学。小学是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学

据历史学家和教育史学研究,我国古代学校的设立大致起源于虞舜时期。虞舜时代有上庠和下庠,夏代有东序(大学)和西序(小学),商代有右学(大学)和左学(小学)。庠、序就是早期的学校名称,就是早期的教育场所。《礼记·王制篇》曰:“有虞氏(舜)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夏后氏(禹)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国老”、“庶老”是负责教育的长者,“庠”、“序”就是供国老庶老教育学生的场所。虽然“庠”、“序”还不完全是专门的教育场所,仍然兼有养老作用,但它的出现表明,与直接的生产劳动相脱离的专门的学校教育已经开始。当时的教育内容仍然保持着综合性的特征,把学习舞蹈、音乐、礼仪、语言文字和学习射箭、驾车等技能融为一体。这时接受学校教育的学生,只能是奴隶主阶级的子孙。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教育的萌芽在夏代已见端倪,经商代,至周朝而进一步完善。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艺术的进步,周朝的学校教育在夏、商两代的基础上更加发达,并建立一套组织完备的学制系统。《古今图书集成》载:“周承四代之制,立四学于京师,辟雍居中(即成均),东胶在左(即东序),瞽宗在右(即右学),虞庠在国之西郊,其在侯国之都者曰泮宫,自乡遂而下,则庠序并设。”由此可见,西周的学校大致分国学和乡学两级。国学包括京师四学和泮宫,乡学指“庠序”。
周代教育贵族子弟的六种科目称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艺”萌芽在夏代已见端倪,经商代至西周而进一步完善。《周礼·地官·保氏》记载:“保代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礼”包含政治、道德、行为习惯等内容;“乐”包含音乐、舞蹈、诗歌等内容;“射”是射箭技术的训练;“御”是驾驭战车技术的培养;“书”是识字教育,当时已有识字读本《史籀篇》——我国有文献记载的第一部韵文形式的识字课本;“数”包含数学等自然科学技术及宗教技术的传授。“六艺”教育的特点是文武并重,知能兼求,并依照年龄差异及学科不同而施教。“六艺”中礼、乐、射、御称为“大艺”,是贵族从政的必具之术,在大学阶段要深入学习;书与数称为“小艺”,是民生日用之所需,在小学阶段是必修课。“六艺”服务于奴隶主阶级的需要,但也反映了教育的普遍规律,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
国学包括京师四学和泮宫,为大奴隶主贵族所有,以诗、书、礼、乐为主要学习内容,按学生年龄又分为大学、小学。乡学是中小奴隶主子弟受教育的场所,以书、数为学习内容。辟雍是当时的最高学府。辟雍亦作“璧雍”,本为西周天子为教育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取四周有水、形如璧环而为名,在金文中已见记载。《礼记·王制》:“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汉班固《白虎通·辟雍》曰:“辟者,璧也。象璧圆又以法天,于雍水侧,象教化流行也。”《五经通义》曰:“天子立辟雍者何?所以行礼乐,宣教化,教导天下之人,使为士君子,养三老,事五更,与诸侯行礼之处也。”泮宫是西周时期诸侯所设的国学,其规模小于天子之国学辟雍,大于乡学,用于教育一国中的贵族子弟。由于政教不分,泮宫同时也是举行饮酒、献俘等典礼之所在。其制为东、西、南三面有水池,形似半璧,因其半于辟雍,故称为泮宫、泮水。《诗·鲁颂·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茆。鲁侯戾止,在泮饮酒……明明鲁侯,克明其德。既作泮宫,淮夷攸服。矫矫虎臣,在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说文·水部》注释:“泮,诸侯乡射之宫。”西周时期规定,王太子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公卿长子、大夫嫡子,十三岁入小学,二十岁入大学。其余众子则十五岁入小学。

在我国古代,“大学”一般写作“太学”,又称上庠、东序、右学、东胶,是官办的教育王公贵族子弟的地方。它是古代的高等教育的机构。

当东汉光武帝刘秀称帝后,戎马未歇,即先兴文教。东汉太学始创于建武五年十月(公元29年),汉光武帝起营太学,访雅儒,采求经典阙文,四方学士云会京师洛阳,于是立五经博士。

建武二十七年,建造的太学讲堂“长十(丈)丈,宽三丈”。

永建六年(130),汉顺帝诏修:赶学,“凡所造构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每年用工徒竟达11.2万人,营建规模达到了空前的水平。至汉质帝时,太学生人数已有3万余人。

教学体制

太学的教师,主要是博士。战国、秦朝已有博士之官,用来管书籍,备顾问。自西汉始,以对弟子授业传道为博士的主要职责。同时还要奉使议政,试贤举能。汉代规定博士须熟习经史,“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的一代鸿儒巨贤,方能充当博士。北齐、唐、宋等朝代的太学,还设有助教协助博士施教。

太学的学生,历代称谓不一,或称博士弟子,或唤太学生、诸生等。太学生入学的身份资格,历代不尽相同。唐代规定太学生限文武官员五品以上子孙、取事官五品的期亲,或三品的曾孙,以及勋官三品以上有封之子。宋代太学生须文武官八品以下的子弟及庶民之俊异者。



中国古代“大学”指聚集在特定地点传播和吸收高深领域知识的一群人的团体。由周代大学发展成为汉代及以后各封建朝代的太学。

主要功能:洛阳太学是封建统治者顺应历史潮流对以往教育制度加以改造的产物。当产生后又对当时的教育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自东汉明帝刘庄亲临太学讲学后,很快在全国形成重视儒家经典的学风,致使京师和王宫卫士、禁军悉通《孝经》,不论博士或是议郎,只要开一家之说,即有徒众数百。


贡献价值:

《大学》提出了一个政治哲学纲领。《大学》以不长的篇幅使儒家思想理论化、通俗化,便于学者学习掌握,而儒家思想为封建王朝的稳固提供了保障。 

《大学》可以作为科学启蒙第一书,它提出的“诚意正心”是必备的科研心态、“格物致知”是认知的唯一途径、“止于至善”是追求臻美境界。

《大学》虽然充满着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但是却有重要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论述,如提出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认知到事物发展的先和后;提出的“治本”,认知到治国的规律。



古代的大学,叫做“太学”。

在古代指聚集在特定地点传播和吸收高深领域知识的一群人的团体——太学。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汉武帝元溯五年开创太学,它是中国当时最高学府。大学选聘学优德劭的者任教授,称为博士;招收学生,随教授学习,称为博士弟子。太学的课程以通经致用为主,学生分经受业,经考试及格,任用为政府官吏。太学以《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为教材。

汉代制度上的太学和在政治文化中起作用的太学,是有差别的。

制度上的太学,所谓的学生,其实源自”博士弟子“这项制度。

什么是博士呢?就是朝廷设置若干个”博士“的位置,最初是面向众多学派,后来则专供儒者,
博士弟子,是作为博士的附属而设置的,也有名额。

汉武帝最初指定”五经博士“配备一定弟子员额,免去他们的赋税劳役作为优待。数量最初非常少,只有数人,后来增加到五十。

标准是怎样的呢?

《史记儒林传》说”太常择民年十八已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郡国县道邑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二千石谨察可者,当与计谐,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

太学此后慢慢扩大规模,增加影响力。但是我推测制度上的入选方式,没有大的变化。

然而,从王莽时代开始,到东汉,太学的影响力远远超过制度的设计。

因为那时候有了一种开放的参与方式,叫做“游太学”——不一定是正规的太学学生,也可以活跃在这高达三万人的文化与政治中心了。



1,在古代指聚集在特定地点传播和吸收高深领域知识的一群人的团体——太学。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汉武帝元溯五年开创太学,它是中国当时最高学府。太学选聘学优德劭的者任教授,称为博士;招收学生,随教授学习,称为博士弟子。太学的课程以通经致用为主,学生分经受业,经考试及格,任用为政府官吏。太学以《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为教材。
《礼记·王制》:“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蓺焉,履大节焉。”
卢辩
注:“大学,王宫之东者。束发,谓成童。”《汉书·礼乐志》:“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於国,设庠序以化於邑。”
2,指的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大学》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
如满意,请采纳,哈哈!!


“大学”两个字最早出自《大学》,那么在我国古代有大学吗?
其实,我国的古代也是有大学这么一说的,只不过当时的名字不是叫大学,而是叫太学。根据史书的记载,我国在西周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太学的设置,因为在我国古代也是要通过考试,才能够成为政府官员的。所以说四书五经的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汉朝的时候,汉武帝听从了大臣的建议,设立了太学制度。选拔了五十...

《大学》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四书之一,"大学"指的是什么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

中国古代大学的用途?
据历史学家和教育史学研究,我国古代学校的设立大致起源于虞舜时期。虞舜时代有上庠和下庠,夏代有东序(大学)和西序(小学),商代有右学(大学)和左学(小学)。庠、序就是早期的学校名称,就是早期的教育场所。《礼记·王制篇》曰:“有虞氏(舜)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夏后氏(禹...

汉语中的“大学”原指古代的一种学制吗
指太学。《礼记·王制》:“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蓺焉,履大节焉”。卢辩 注:“大学,王宫之东者。束发,谓成童。”《汉书·礼乐志》:“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於国,设庠序以化於邑。”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夏、商...

中国古代有小学、中学、大学吗
对人文学科来说,这种“小学”“大学”二分法的教育是非常智慧的,北宋文豪苏辙的“早岁读书无甚解,晚年省事有奇功”便道出了这种教育模式的优点所在。另外,现在的“中学”教育在古代虽然没有单独划出来,但也并没有跳过去,而是包含在“大学”教育之中。到西汉时期,汉武帝在中央设置太学,这是属于...

古代文学《大学》
9、《大学》原文: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音乌)缉熙敬止。”为人君,止於仁。为人臣,止於敬。为人子,止於孝。为人父,止於慈。与国人交,止於信。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

大学教育文言文
【注释】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人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人大学,学 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所以,后一种含义 其实也和前一...

“大学”,我国古代的大学,始于汉代,是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是国...
事实上,理念层面作为大学发展中的“灵魂层面”,其近代化的实现对大学的发展尤为重要。原因在于:其一,就学理而言,一国高等教育理念近代化的完成与否,标志着该国整个高等教育近代化是否最终完成;其二,就大学发展的实践而言,理念的近代化是大学发展中的一个不可超越的阶段,只有完全实现了内容、制度、理念各个层面的近代...

中国古代“四代五经”中的“四书”是指?
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四书》之《论语》:《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

什么是大学之道?
《大学》这篇文章以治天下明明德为中心,分别从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格物致知展开了论述。其广阔的视角和深邃的思想让我对“大学”二字有了新的审视和理解。《大学》之大在于天下之大,包罗万象之大。对比于小学,初中与高中,大学的我们不仅仅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更要学会生活上为人处世的知识。慎...

灵璧县18514446555: 中国古代“大学”的含义及主要功能我是说“大学”这一机构,不是指书籍.“大学”是各种高等学府的统称吗?例如“国子监”“太学”这些.还是“大学”... -
年凝灵仙:[答案] 1,在古代指聚集在特定地点传播和吸收高深领域知识的一群人的团体——太学.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汉武帝元溯五年开创太学,它是中国当时最高学府.太学选聘学优德劭的者任教授,称为博士;招收学生,随教授学习,称为博士...

灵璧县18514446555: 大学的古代含义是什么 -
年凝灵仙: 高深的学问

灵璧县18514446555: 古代大学意思用8个字解释 -
年凝灵仙: 八目吧?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灵璧县18514446555: “四书”中的'大学'是什么意思? -
年凝灵仙: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

灵璧县18514446555: 求助如何理解古文《大学》的意思?
年凝灵仙: 答:古代那些要想得天下弘扬光明的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家庭的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灵璧县18514446555: 古代的高等教育机构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古代的高等
年凝灵仙: 四书里的《大学》 原是《小戴礼记》里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的儒家作品,这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灵璧县18514446555: 中国古代大学与西方中世纪大学的区别 -
年凝灵仙: 我国古代大学是官方的,教授内容是儒家经典,教师一般都是有品级的,学生毕业够主要也是进去官场.中国古代的书院大多为研究儒家经典的官方或私立机构,西方中世纪大学多是民间的和教会的,学习内容多是神学,教授和学生都不是官方的.一般是在教会的组织下为教会网罗培养精英人才、提供精英教育的机构,其初衷是培养神职人员...

灵璧县18514446555: 《大学》中阐述的中国古代大学教育的基本宗旨 -
年凝灵仙: 《大学》中阐述的中国古代大学教育的基本宗旨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灵璧县18514446555: 古代大学与现代大学教育理念的评述 -
年凝灵仙: 孔夫子在大学开篇就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即大学的宗旨在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在实践中,他创立了以《诗》、《书》、《礼》、《乐》、《易》、《春秋...

灵璧县18514446555: 历史:四书中《大学》《中庸》主要内容是什么 -
年凝灵仙: 《大学》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大学》为“初...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